第一篇:小学语文第12册教案(人教版New)
1卜算子·咏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附: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附:板书设计
3* 灯光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附: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炊”、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2、学生自主分析字形结构。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的就是鸿雁的毛。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
“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来的意思。
于: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讨论述,这样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
可以这样停顿: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可以这样停顿: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板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看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六、学习第五段。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按板书提示指名谈一谈。
八、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5*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附:板书设计 向往奥运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
2.理解词语:流光溢彩、魅力、锱铢比较、沁透心脾。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①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勉力,影响着一切。②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二)能力训练点
l.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作者对2008年奥运会的渴望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美与追求。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点拨、诱导。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向往奥运的感受的。
(二)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围绕“向往奥运”这一主题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受的。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搜集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当回小记者,做一次采访。
(二)教师活动设计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适当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作者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得知中国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体会一下一个体育记者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向往奥运的感受的。把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各小组交流过程中,带有共性的疑难问题,要求小组长作记录。
(四)质疑问难,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可能难易程度不一,依靠学生之间解决的,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发表看法;带有共性的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进行整理归纳,待下一步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本文通篇围绕“向往奥运”这一主题来写,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除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外,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体会。
1.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爱慕与留恋。
课文2、5、6自然段都是作者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回忆。可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感受。如: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会使得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变得多么美好。”②“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③“我怀念采访他们的那些日子,他们让我感到了青春,感到了力量,感到了友谊,感到了和平。”④“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2.对奥运精神实质的赞美。
作者对奥运精神实质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要帮助学生结合上下文,借助会徽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奥运精神的赞美。
3.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向往。
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来体会。如①“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③“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③“我渴望能够有机会采访我们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那将是一次更加难忘而美好的经历。”④“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自由读、指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
1.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时,除了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外,还穿插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使人感到作者的感受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2.交流:你爱好体育吗?喜欢哪些奥运明星?
3.角色体验。
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喜欢的一位奥运明星,与他(她)畅谈2008年奥运会。想一想你准备跟他(她)谈些什么?
组内轮换当小记者,找一两组上台表演。
4.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生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下来。
3.以“北京奥运”为主题办一张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否则”、“赞叹不已”练习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的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否则”、“赞叹不已”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板书课题《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后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1881年,年仅21岁的詹天佑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刚刚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顺利地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他又设计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学习生字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生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挠”读náo,不读ráo;“竣”读jùn, 不读zùn;“要挟”读yāo xié,不读yào xiá.这几个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不要读错。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本课共有10个生字。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查字典,找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选择出每个生字的正确意思。
3、课堂讨论重点生字的识记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生字的字形,然后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有些字可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如:
挠 绕 竣 俊 控 嘲 毅 扛 绘 浆 岔 藐
饶 娆 骏 峻 空 潮 屹 杠 刽 桨 盆 蔑
利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很快记住生字,又能帮助学生复习熟字,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以“杰出”为例,“杰出”一词的意思是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人。在课文中杰出的人指的就是詹天佑,理解了杰出一词的意思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障碍。
以“要挟”为例,“要挟”的意思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之后,还应让学生找到“要挟”一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结合上下文对这个词做进一步的理解。在课文中“要挟”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科技人才的弱点,强迫清政府放弃修筑权,以此来达到他们通过控制铁路来控制中国经济、交通、运输等命脉的卑鄙目的。
以“周密”为例,“周密”的意思是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而文中詹天佑就是一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做事周密的人,“周密”也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之处。
以“赞叹不已”为例,这个词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表示称赞的程度很深。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前文讲到帝国主义者要挟清政府,嘲笑中国人民,而詹天佑带领设计、修建的铁路却在今天让外宾赞叹不已,通过今昔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内在的情感。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表明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藐视:轻视、小看。表明外国人、帝国主义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嘲笑:指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表明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政府无能的状况幸灾乐祸。
勉励: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鼓励人继续努力去做。
五、造句训练
1、弄清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楚词语的意思。
(1)“赞叹不已”一词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
(2)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 看到怎样的景象就赞叹不已。
谁 听到怎样的情况就赞叹不已。
谁 想到怎样的情景就赞叹不已。
2、让学生用“赞叹不已”造句。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然后用笔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同桌两个同学互相交流,讨论这些画出的难句应如何来读。
3、把通过交流之后能读得流利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
4、对于集体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学生在朗读时可能有困难。
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教师范读这句话时语速可以稍慢些。可以这样停顿: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可以使学生有些感性认识,模仿起来就不再困难了。
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詹天佑在主持修筑这条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把最使人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想简单在旁边写一写。
这项要求放在第一节课,可见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也不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时作点批注的习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要过高,圈圈画画、三言两语即可。
2、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最感动人的是哪些地方,自己写下了什么批注。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及思想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投影詹天佑铜像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可以看到一座铜像,这就是詹天佑。人们为什么要如此来纪念他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口述目标。
在这节课上,我们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情感,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1、轻声读全文,然后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说说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后,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和阻挠,以及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国内外的反应。第三段(第4、5、6自然段),讲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第四段(第7自然段),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三、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杰出 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让学生画出有关句子自己再读一读。
2、理解这一段中的重点句。
(1)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投影:
①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要挟”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要挟”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在帝国主义看来,修筑这条铁路,中国没有技术力量,没法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这说明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他们干涉、侵犯中国主权的野心。)投影:
②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外国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还没有出世”表面是说还没有出生,实际是讽刺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是对中国的蔑视和嘲笑。这家报纸这样说的意思:一是京张铁路修筑的难度的确很大;二是嘲笑中国工程界无人,蔑视中国人;三是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以此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3)指导朗读。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要在指导学生理解以上两个重点句的同时,指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两个重点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在帝国主义极力阻挠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理解了重点句之后,可以说出詹天佑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有杰出才干的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说说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找到文中描写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的语句。教师可帮助学生将这些归纳为三方面的困难: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和设备缺乏。
3、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没有屈服,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詹天佑一面经常以一定要修好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高度责任感鼓励工作人员;同时虚心求教,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亲自勘测绘图计算,克服勘测线路的困难,利用两端同时凿进和中部凿井法,加快隧道工程的进程,缩短了工期,并设计了“人”字形的线路,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困难。)
(1)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先让学生将前面画出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特别要注意这几句话。
①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从这句话学生可以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②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通过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可以体会到这句话讲的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因为这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一条争气路,这条铁路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这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2)詹天佑对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这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智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安排:
让学生读懂这一段文字,说说什么叫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什么叫中部凿井法?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明白了,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简单示意图。
②引导学生联系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施工有什么好处?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勘测工作极其周密,没有丝毫差错。从而更能体会出詹天佑的科学态度和杰出的才能、智慧。
(3)对于青龙桥附近火车爬坡的问题,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刚才学习“开凿隧道”这部分内容的三个步骤自己学习。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也可以制作简单的模型示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4、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理解了第三段中的重点语句,难点也基本突破,这时可提问:詹天佑是怎样使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
首先,詹天佑有为国争光的爱国思想;其次詹天佑有严肃认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最后詹天佑有勇于创造的智慧和才干。这几点充分证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学习课文第五段
1、自由读第五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找到有关句子画下来。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投影上面这句话,然后提问:“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赞叹不已”的意思是不停地赞叹,外宾们可能会说:“詹天佑留下的工程真了不起。”“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中国人了不起。”以此再次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1、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表达这一中心思想的?
2、教师总结:
詹天佑的杰出贡献集中反映在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险恶环境,能想方设法、依靠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修筑了京张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干。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为国为民担风险,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课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事情。这件事反映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爱国思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请每个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朗读时可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或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边练边想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一段或这一句所应体现出的思想感情。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那句话或那个自然段,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了以后说说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选出每个小组读得最好的同学。
(3)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听了以后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能否表达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读的标准不强求一致,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不断实践中得以提高。附:板书设计
8*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泱泱、名誉主席、显赫、搭讪、绝口不提、波澜壮阔。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l.培养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宋庆龄虽身居高位,但却尊重劳动人民、平等待人的高贵品格。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点拨、诱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解决办法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抓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当予以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宋庆龄。课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谈读后感受,体会宋庆龄的可亲可敬及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课后可鼓励学生再找一些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揭示课题
1.出示宋庆龄画像,问: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2.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来谈谈对宋庆龄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
4.揭示课题。
教师叙述课文l、2自然段的内容,很自然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读、勾划、作批注,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引导,把认识引向深入。教师可作这样的提示: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课文描写宋庆龄言行的语句,用真情、真心去感受和体味人物的品质。
(四)抓住重点段,深化理解
课文中的第11自然段是揭示文章中心的总结段,在学生读课文、谈感受之后,反复朗读此段,会加深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一位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伟大女性的形象将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自由读、组内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
(六)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之间的故事,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2.鼓励学生课余找一找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附:板书设计
9* 走向生活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功成名就,迫不及待,始料未及,不假思索,座右铭,完尔。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解决办法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写、议,理解课文内容,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设疑激趣
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三)自主探究
可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四)合作交流
可先组内交流,然后集体研讨。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1.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2.参加实践活动。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附:板书设计
9.走向生活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10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但使„„不叫(联想言志)11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胸怀、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二)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拔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 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为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步: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步: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步:诸葛亮借箭;
第四步: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师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支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l)“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6)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
(1)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揭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检查预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联系。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三个故事,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检查练习
1.齐读课题:课下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谁知道“将、相”分别指谁?
板书:蔺相如 廉颇
2.这篇文章写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什么事呢?
(写了他们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事)
3.那么这件事是分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三个。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哪些自然段是写完璧归赵的?(1一10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是写渑池之会的?(11一15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是写负荆请罪的?(16-18自然段)
4.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教师相机纠正其中的错误。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三)你在预习中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的直接解决,一些重点的问题归纳后留作以后讨论。
(四)学习课文,交流体会
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第二课时
(-)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善于察颜观色,能洞察对方的心理,随机应变,果断地想出了对策。这又表现出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气壮”从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说明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
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
(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非常的机智。)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蔺相如非常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誉,在这种场合,秦王根本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师:其实,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保护自己,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可见他非常聪明。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客客气气”是非常客气有礼貌吗?
这句话写出了秦王什么心理?(生气,无可奈何)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4.学习渑池之会。
(l)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读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的机智勇敢)
①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去吧,怕有危险,”有什么危险?秦王借渑池之会报上一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一箭之仇,其实渑地之会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赵王和大臣们左右为难时,他审时度势,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此赵王才决定动身并让蔺相如随行)
②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因为蔺相如很快就想出对付秦王的办法。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这叫什么办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时由这句话也能看出蔺相如勇敢。因为蔺相如只不过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但他一点都不害怕,敢走到秦王的面前,面对面地和他进行斗争。
③“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这句话中的“拼”字就把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临危不惧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连命都豁出去了,他是多么勇敢啊!)
谁能读读这个句子,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呢?我们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里能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词?
(蔺相如生气地说;蔺相如怒气冲冲地说;蔺相如怒发冲冠地说;蔺相如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就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读试试。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读出感情)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①他们打成了平局。因为秦王先叫赵王鼓瑟,后来蔺相如也叫秦王击了缶。他们都演奏了乐器,一比一平。
③我看是决出了胜负,赵国赢了。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
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③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强国,赵国是个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了乐器,还是秦王吃了亏。
④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在蔺相如逼迫下才去的。秦王和蔺相和的身份不一样,秦王是君,而蔺相如是臣。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①归功于蔺相如。为什么?
蔺相如在渑地会上表现得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说应该归功于他。
说得不错,老师也同意这个意见,同学们再看看书,还有什么补充吗?
②廉颇也有一份功劳。为什么?
(如果不是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上做好应战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地放赵王回去。可见,蔺相如是在廉颇的密切配合下,才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很好,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既注意了主要的,又注意了次要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教师: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5.学习“负荆情罪”。
(l)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①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蔺相和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五)质疑,释疑 附:板书设计
13*景阳冈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揭示课题
1.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浒传》,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2.《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理清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1一4)武松进酒店喝酒,不听劝告要过冈。
(5-6)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7-11)武松打虎的经过。
(12)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标题。
(l)喝酒(2)上冈(3)打虎(4)下冈
(四)精彩段落讲解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1)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理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过有大虫。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附:板书设计
14*猴王出世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附:板书设计 匆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①读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附:板书设计
17* 难忘的启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二)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18* 三克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居里夫人一生所拥有的三克镭的来历,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周围的人和事。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四)美育渗透点
“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同样是一种高尚的美,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可能很贫乏。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一生所拥有的三克镭的来历,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二)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的执着态度,体会她的伟大人格。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2.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动脑、动口、动手,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你知道居里夫人吗?她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然而,也许你并不相信,她却买不起一克镭!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讲了居里夫人的哪些事情?
2.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三)交流自学结果
1.课文讲了居里夫人拥有的三克镭的来历。
2.交流学生遇到的问题,简单的及时解决,重要的留在讲读时解决。
(四)默读课文,思考
1.居里夫人拥有的三克镭是怎样来的、它体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伟大人格?
2.你怎么理解“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这句话?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
(五)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老师点拨
(1)勇于实践的人指什么人?举个例子(教师介绍居里夫人)
(2)“梦想者”指什么样的人?
(3)“醉心事业的大公无私”指什么,联系课文内容或周围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简单交流,重点讨论第三题。学生想到的人或事可能有以下内容:
(1)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发现镭的过程,尊敬老师的故事„„)
(2)关于其他科学家的故事,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发现等。
(4)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
(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讲出自己所想到的人和事,只要与文章有联系就可以。)
(六)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拖鞋也没有了,只()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火柴挣()钱。
2、区别组词。
梗()蹒()跚()蜷()焰()
便()瞒()栅()倦()掐()
橱()烁()魂()烘()填()
厨()砾()魄()哄()镇()
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B、这双拖鞋是谁的?
C、她自己有没有鞋?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景?结果怎样?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课文中却说“她曾经多么幸福”?
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五、进行朗读训练。附:板书设计 穷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附:板书设计
21* 鲁滨孙漂流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鲁滨孙藐视一切困难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学法
激发兴趣、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感情朗读课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12册教学计划
2003学第2学期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科 目 语文
年 级 六
教 师 刘丽雅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 2 月
2003 学第 2 学期小学 语文 第 12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2 月
一、班
级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六(实2)班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如班内戴茜宇、何杨阳等同学,而且这些同学的知识面也较广,平时阅读量较大。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不用说知识面之广,如蔡渭等同学。本学期将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5、能听广播说说自己的感想;听录音以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说说给同学的毕业赠言。
6、了解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感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感受关心他人、自觉经受锻炼的良好品质;初步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憎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四、
教
学
措
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课文教学教学目标,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应做到:(1)、明确(2)、适当(3)、集中(4)、有层次。
2、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要牢固树立实践观点,训练意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以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用好本套教材,改革阅读教学。(1)精简关于理解课文内容的提问。
(2)多读课文
(3)落实训练重点,结合常规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月9日-
6
1、别了,我爱的中国
2、一夜的工作
3
第三篇:小学语文第12册教学计划
2003学第2学期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科 目 语文
年 级 六
教 师 刘丽雅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 2 月
2003 学第 2 学期小学 语文 第 12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2 月
一、班
级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六(实2)班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如班内戴茜宇、何杨阳等同学,而且这些同学的知识面也较广,平时阅读量较大。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不用说知识面之广,如蔡渭等同学。本学期将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十一、二册教材中。本册教材与前几册教材相同,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3条线索。分纵、横两个方面来看,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根据单元遍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工7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阅读训练的学习提示。告诉迅速本单元阅读的重点和方法。每单元有围绕这一训练点的必学课文3篇,习作训练工7次,听说训练3次,单元练习7个。本册教材在阅读方面的重点有这几项:
1、继续进行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
2、知道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训练。
3、有关句子的训练。
4、为加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安排了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
习作训练,2次记事,3次写人,1次修改作文。
听说训练注重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材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序来安排单元和课文的,思想教育散在无序。
教材还配有作业本和音响教材。使学生增加感知,突出教学重点。
三、
教
学
目
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46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回读鞋96个次要,一部分学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回毛笔字临贴,坐的姿势、握笔姿势都要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和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4、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会修改作文,把自己写得不具体的作文改具体;会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作文;会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会写感谢信。
5、能听广播说说自己的感想;听录音以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说说给同学的毕业赠言。
6、了解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感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感受关心他人、自觉经受锻炼的良好品质;初步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憎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四、
教
学
措
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课文教学教学目标,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应做到:(1)、明确(2)、适当(3)、集中(4)、有层次。
2、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要牢固树立实践观点,训练意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以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用好本套教材,改革阅读教学。(1)精简关于理解课文内容的提问。
(2)多读课文
(3)落实训练重点,结合常规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6
1、别了,我爱的中国
2、一夜的工作
3
第四篇: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
第一课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
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的] 一
通过歌唱和欣赏合唱曲,让学生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二
学习在气息控制下的快速音阶连贯唱法与八度大跳音程唱法。[教材分析] 一
歌曲
歌曲《我们多麽幸福》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在1955年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为二段体节构。第一部分是齐唱,共六个乐句,其中第一与第二乐句,第三与第四乐句,第五与第六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使歌曲富于动力,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展示了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二
综合训练
发声练习曲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曲调的二度模进。三句旋律都是从音阶的前五个音上下级进后接以把度大条,八度大跳均有跳音记号,仅用LA发声,显的轻快、活泼。三
欣赏
《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采用了叙事歌曲体材,讲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接近我国的民间小调,曲调优美动听,感情容量大,使人回味无穷,因而不觉单调乏味调乏味。使歌曲富有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在教学时有感情的歌唱,选定正确的速度、力度,二声部演唱的准确与和谐。[教学难点] 综合训练的发声练习,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流畅与弹跳。[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情简析] 通过欣赏和歌唱本课二首合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领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学唱歌曲《我们多麽幸福》 二
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一
学唱歌曲曲调,并加入歌词。二
做好综合训练的发生练习。[教学重点] 加强二声部的练习与合作,可用乐器试奏,以加强对二声部音响的感觉,提高音准与谐和的效果。[教学难点] 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投入自己的感情,尽情的歌唱美好的生活。[教具、教学媒体使用] 录音机、钢琴、教材。[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
三
总结上学期所学内容,概括本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四
发声练习1 2 3 五.学生齐读歌词。提问学生:这首歌说了一件什麽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讲述歌曲的风格——稍快、活泼的
本歌是几几拍的?四分之三拍的含义是什麽?
4大体看一下歌曲的谱子,默打一下节奏,注意歌曲中的连音线。5
听范唱
自己用竖笛吹奏歌曲。视唱歌曲。
加入歌词,演唱的时候注意三拍子的节奏——强弱弱。六
做综合训练
注意气息的连惯性,以及气息的弹性。歌唱时腔体打开,发生自然。七
总结下课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的处理。
二
欣赏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的] 一
歌唱时常好歌曲的节奏,使圆舞曲的风格与歌曲的内容连结在一起,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二
欣赏歌曲时,要结合歌曲的历史背景,用心去感受,并能通过欣赏,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学习在气息控制下的快速音阶连惯唱法。[教学难点] 在欣赏合唱曲时候,要注意情感的体验。[教具、教学媒体使用] 录音机、钢琴、教材 [课型] 综合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声乐训练 1 2 3 四
歌曲处理 1
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歌词。
把握歌曲的风格,唱出歌曲的欢乐情。
歌曲的和声部分正是歌曲的高潮,演唱时要加强气息的运用,使声音更有力度。五
欣赏
1《歌唱二小放牛郎》——看谱齐唱
初步欣赏改编的合唱曲,感受合唱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复听三四五段的合唱,感受其变化、发展的强烈情绪。4
完整的复听全曲。六
总结下课 教学札记 第二课 盼红军 [教学内容] 一
歌曲《盼红军》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二泉映月》——华严钧 [教学目的] 一
引导学生找出歌曲节奏的特点。
二
通过为歌词选择旋律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音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感情变化和发展。[教材分析] 一
歌曲
《盼红军》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日到来解放家乡的殷切心情。此次各原名为采话,是流传于四川南平的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乐序和应时的花卉咏唱,使人们得到不少生产的知识.语言朴素简练,每段仅两段歌词.二 综合训练
通过过去几个学期的节奏,旋律写作练习,学生一处步掌握节奏.和选路的连接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学期要求将这些知识运用誉为歌词田旋律的练习中.写作时除注意旋律前后的通顺流畅,还要做到旋律音调,节奏和歌词的语调.三 欣赏
<<二泉映月>>种的二泉位于无锡会沙的著名风景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主题,表现夜深人静,泉清乐冷的意境借景抒怀,用未完而深沉的音乐来表现人们在旧中国的痛苦和不平.[教学重点] 歌词的分析着眼在盼字上启发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继承根据地人们盼亲人,用红军的好传统.[教学难点] 识谱视唱歌曲时应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尤其是第三小结的若排气尝试要注意分句唱准确.[学情简析] 欣赏作品时,提高各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对民间音乐的热爱.[教学构想] 运用启发式,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音乐表现手法,结合对作者身世的了解,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和发展.[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学习歌曲<<盼红军>> 二 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一 引导学生用热情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各种人们 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二 通过综合训练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写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乐曲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教学难点] 歌曲中每段的句末都采用一字多音的技巧拖腔,显得灵巧轻灵,在演唱时要注意.[教具,媒体使用]教材,录音机,钢琴.[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学习新歌 简介一下歌曲<<盼红军>> 2 说一下人民为什麽盼望红军的到来,为什麽如此的拥护红军.3 听范唱.说一下歌曲的风格是什麽.给你的感觉是什麽.4 大家齐读一下歌词,让学生说一下歌曲的大体意思.五 大家先用竖笛试奏一下歌曲.1 教师弹钢琴学生轻生的唱谱子 教学生自己视唱一下谱子,老师提问学生
.3 学生唱一下歌词,听老师的伴奏轻轻的唱.4 大声的把四段完整的唱一下 让学生加入表演,一部分上台表演,一部分用歌伴唱 六 总结下课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处理歌曲 <<盼红军>> 二 欣赏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 [教学目的] 一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音乐表现手法,结合对作者—华彦钧的身世了解,简单分析作品<<二泉映月>>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 识谱视唱时,竹一切分节奏及乐句的完整性,尤其是第三乐句的弱拍起唱时分句要准确.[教学难点] 歌词的分析着眼于在盼字上启发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继承根据地人民盼亲人,拥红军的好传统.[教具,教学媒体使用] 教材,录音机 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欣赏>> 1 在黑板上出事第一乐段的主题音乐.2 便欣赏主题的每个乐句,边讲解分析 分段欣赏,尤其是重点欣赏乐曲的第五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旋律变化,和重复及力度对比等表现手法,新城乐曲的高潮.4 完整的欣赏全曲,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五 总结下课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土拔鼠>>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 <<欢乐颂>>(重唱,合唱,管弦乐)[教学要求] 一 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各种主人公对图半数的爱怜,亲切的情感.二 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三 让学生在听与唱的实践中,感受两种调式的不同色彩.四 通过本课歌曲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使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教材分析] 一 歌曲 <<土拔鼠>> 歌曲是贝多芬在1789年—1792年创作的歌曲之一.者收割是根据大诗人歌德同名诗而谱写的.当时人们又随身带土拔鼠到处流浪的习惯.者首歌曲表现了流浪者和土拔鼠相依为命的情景.二 综合训练
训练(一)中的(1)是一首合唱发声曲,是捷克作家德沃扎克<<第九交响曲>>中第二乐章的一个音乐主题,旋律优美,深情并带有忧伤情绪,抒发了作者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训练二是通过听与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辨别大,小调式的不同色彩.三 欣赏
<<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最宏伟的作品之一.贝多芬从1817年开始创作词曲.到一八二三年才完成.当着不骄想区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听众热烈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无法抑制.<<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总结.他再者步不朽的作品种表现了自己曾说过的,我的艺术只应该为穷苦的人服务”的是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表达出人民对和平,自由,平等的愿望.[教学重点] 综合训练一必须放在<<土拔鼠>>教学完成后进行,由学生自己打出音乐情绪及旋律进行上的共同特点,教师课作适当的启发指导.[教学难点] 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将先后进入变声期,这是他们的声音不像以前那样明亮,高音唱不上去,有的学生声音变得有点哑,所以练声的时候应让他们轻声的唱,以减轻声音的负担.[教学构想] 视唱时,注意弱起的分节,分句.在分解分句处须用急吸换气.[学情简析] 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孩子,教师要适当的想他们介绍一些嗓音保护的常识,解除他们不必要的顾虑.在歌唱是适当减少练唱的时间.[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土拔鼠>>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 <<欢乐颂>>(重唱,合唱,管弦乐)[教学要求] 一 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各种主人公对图半数的爱怜,亲切的情感.二 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三 让学生在听与唱的实践中,感受两种调式的不同色彩.四 通过本课歌曲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使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教材分析] 一 歌曲 <<土拔鼠>> 歌曲是贝多芬在1789年—1792年创作的歌曲之一.者收割是根据大诗人歌德同名诗而谱写的.当时人们又随身带土拔鼠到处流浪的习惯.者首歌曲表现了流浪者和土拔鼠相依为命的情景.二 综合训练
训练(一)中的(1)是一首合唱发声曲,是捷克作家德沃扎克<<第九交响曲>>中第二乐章的一个音乐主题,旋律优美,深情并带有忧伤情绪,抒发了作者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训练二是通过听与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辨别大,小调式的不同色彩.三 欣赏
<<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最宏伟的作品之一.贝多芬从1817年开始创作词曲.到一八二三年才完成.当着不骄想区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听众热烈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无法抑制.<<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总结.他再者步不朽的作品种表现了自己曾说过的,我的艺术只应该为穷苦的人服务”的是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表达出人民对和平,自由,平等的愿望.[教学重点] 综合训练一必须放在<<土拔鼠>>教学完成后进行,由学生自己打出音乐情绪及旋律进行上的共同特点,教师课作适当的启发指导.[教学难点] 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将先后进入变声期,这是他们的声音不像以前那样明亮,高音唱不上去,有的学生声音变得有点哑,所以练声的时候应让他们轻声的唱,以减轻声音的负担.[教学构想] 视唱时,注意弱起的分节,分句.在分解分句处须用急吸换气.[学情简析] 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孩子,教师要适当的想他们介绍一些嗓音保护的常识,解除他们不必要的顾虑.在歌唱是适当减少练唱的时间.[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学习歌曲<<土拔鼠>> 二 做综合训练一 二.[教学要求] 1 学会演唱歌曲<<土拔鼠>> 2 会做综合训练一 二 ,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教学重点] 在基本学会唱谱后,用小快板的速度来唱.[教具,及教学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
师生问好歌.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教授新课
1简介一下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 听范唱的音乐,感受作品的风格.3 歌曲是几几拍的? 它的强弱规律是什麽? 4 齐读一下歌词,让学生说一下,歌曲应以什麽样的情绪去唱.5 老师弹琴,学生用轻声唱一下旋律.6 学生唱一下谱子,熟悉旋律.7 加词唱一下谱子.8 分组唱,比一比谁唱的好.五
总结下课 六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土拔鼠>>的处理.二 欣赏<<欢乐颂>>(重唱 合唱 管弦乐)---贝多芬 [教学要求] 一 引导学生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各种主人公对土拔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二 通过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教学重点] 一 在听了欣赏曲后,要求学生辨别旋律重复变化,和声的色彩及重唱,合唱,管选乐队的不同音色,从而感受作品的气势,性格及情绪,并给学生将首合唱运用在交响作品里的意义.[教具,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三 发声训练 1 2 3 四1 复习一下欣赏过的贝多芬作品<<土耳其进行曲>> 2 初听一下<<欢乐颂>>的录音,让学生对征收乐曲有一初步的印象.3 出示贝多芬的肖像挂图,简介贝多芬的生平.在介绍时,尤其要突出贝多芬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及精神和坚强的性格.4 讲一段小故事,是关于贝多芬的.5 视唱<<欢乐颂>>的旋律,熟悉音乐的主题.6 复听<<欢乐颂>>,完整的感受作品.五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四课 [教学内容] 一 歌曲<<转圆圈>>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 <<阿玛勒俄>>---女生独唱 2 <<阿细跳月>>---民乐合奏 [教学要求] 一 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儿童嬉游的情景 二 按歌词写旋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三 通过学唱和欣赏本课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热爱并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教材分析] 一 歌曲<<转圆圈>>是一首彝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趣.撒尼 使云南部分地区彝族人的自称.不少撒尼民歌中以do re mi 为重要的组成音.独具特色.二 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为旋律写作练习,要求一首短歌最后一句歌词谱写旋律.三 欣赏 <<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歌曲段落.包涵歌曲的”囊玛”常为”引子—歌曲—舞曲”的结构形式.其中的歌曲旋律典雅,节奏舒展,与急速欢快的去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2 <<阿细跳月>>,在一些节日或农闲的乐夜里,居住在我国云南弥勒西山的彝族阿细人,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地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跳月.参加条约的大都是些青年男女.[教学重点] 歌曲中应着重于歌曲的意境表现,把撒尼儿童在音色的月光下欢快的歌曲场景表现出来.[教学难点] 除变换拍子外,应注意唱好倚音与反复记号.[教学构想] 采用启发式,比如综合训练必须在视唱识谱的基础上,把现有的三句唱熟后,根据前三个乐句进行发展,可以推断出它的结束音是do.[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学唱歌曲<<转圆圈>> 二 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一 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彝族儿童嬉游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二 按歌词写旋律,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歌曲四三拍与四四拍的变化个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加以引导,一边学生更快的掌握.[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教授新歌 1 简介一下歌曲.2 齐读一下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要表达的是什麽.3 观察歌谱 提问 歌曲是什麽调的? 歌曲是几几拍的?歌曲的风格是什麽? 4 听范唱 出示节奏,先让同学自己打, 6 老师示范纠正,再让学生打节奏.7 各自用竖笛辅助识谱, 8 老师弹琴伴奏,学生轻生的唱谱.9 老师随时纠正.10 加入歌词,演唱 11 老师范.唱 学生一起唱,分组唱.五 综合训练 先看一下歌曲,把歌曲原型唱一下.(唱谱)2 加入歌词演唱.3 提出要求为歌曲填写缺少了的旋律.4 老师可提示学生,课从已有了的旋律中找.5 找同学出示自己填写的旋律.6 从同学的练习中统一一个答案.一起唱.六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转圆圈>>的处理.二 欣赏 1 阿玛勒俄 2 阿细跳月 [教学要求] 一 通过学唱和欣赏本课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二 通过歌曲处理,掌握好二拍子与三拍子的节奏,能表现出孩子们在皎洁如银的月光下嬉戏游玩的快乐情景.[教学重点] 由于歌曲中速度的变化与延长音记号的运用,指挥将是统一歌声的重要手段.[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综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1 2 四 歌曲处理 首先把歌的节奏唱好.2 读歌词,体会歌的意境,应唱出儿童在月光下跳舞的景象.五 欣赏 提问:我们欣赏过那些少数民族的民歌? 2 欣赏<<阿玛勒俄>>.每段的结尾有和特点? 3 复听 再听时,可让学生随录音哼唱,使他们对藏族民歌的音调及风格有深刻的感受.5 欣赏<<阿细跳月>>.提问:乐曲的演奏形势是独奏还是合奏?你听到了什麽乐器再演奏? 6 再听一次.提问:乐曲旋律有那几个主要音组成?旋律有和特点? 7 分段欣赏,对乐曲作进一步的感受.8 复听<<阿细跳月>> 六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五课 [教学内容] 一 歌曲 <<我爱沙滩,我爱大海>>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 <<大海>>---选自民族交响音画<<水之声>>(民乐合奏曲)[教学要求] 一指导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选择和运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及歌唱技巧来表现热爱祖国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二 通过书写,视唱的活动,复习学过的调号和加深对我国民族调式的认识.三 通过感受乐曲塑造的大海宏伟壮阔的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乐曲的热爱及了解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教材分析] 一 歌曲
<<我爱沙滩,我爱大海>>是一首两段体结构的少年儿童合唱歌曲.第一段的歌词展示了祖国美丽的海滩风光.音乐旋律生动及表达了海波起落,浪花飞溅的情景及孩子们喜不自胜的欢呼与赞美.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其结构灵活,句幅自由.歌曲的前后乐段中都有以休止符隔开的一字多音处,是表示亲切,强调的语气,要求做到流畅自如.再力度上宜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作适当的变化.二 综合训练 训练(一)通过从一个音开始,按照不同调号的要求顺序作唱名的排列而构成三种我国民族调式的五声音阶.2 训练(二)是按歌词谱写旋律的练习,写作内容扩大为一个乐句,音乐发展的可能性更多,通过这一练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音乐思维.三 欣赏
<<大海>>是一首朴实自然,逼真而有生动的从不同角度塑造,描写海的秀美,辽阔,壮观的民族器乐作品.[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要表达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童年的留恋,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 去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教学构想] 结合学生对大海的语言描述,在心中描画大海美丽的景色.以便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意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我爱沙滩,我爱大海>> 二 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一 学会演唱歌曲,唱准歌曲的节奏,速度.二 学会为歌词谱曲.[教学重点] 在歌曲处理上,为了表达少年儿童们的喜悦之情,宜对重复的音型作力度对比处理.[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均是平行三度与四度,在唱之前要作些听唱.[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教授新歌 1 介绍一下新歌.2 听一下范唱,思考歌曲的风格是什麽? 3 出示练习的节奏.先各自打, 4 让同学起来打节奏,老师纠正示范.5 看歌曲 提问:一歌升号的调是什麽调? 歌曲为几几拍? 6 齐读歌词,问一下歌曲表达的是什麽意思.7 学生听老师的伴奏,轻声的用噜音唱出歌曲的旋律.8 学生各自唱谱子, 9齐唱谱子.10 加入歌词 11 老师纠正示范.五 综合训练 1 先看一下要求.2 从指定的音开始,按顺序写出音.综合训练二 先观察所给的旋律,节拍, 2 看一下歌词表达的是什麽.3 根据旋律的特点和作品的风格天如旋律.六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我爱沙滩,我爱大海>>的处理
二 欣赏<<大海>>----选自民族交响音画<<水之声>> [教学要求] 一 歌唱时用心去体会.用恰当的歌唱技巧来表现热爱祖国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教学重点] 在演唱形式上除齐唱,合唱外,还可处理成领唱,伴唱与合唱.[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 三 欣赏<<大海>> 四 先介绍<<大海>>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特点.乐曲融音响造型与抒情为一体,在描绘谁的千姿百态时,抒发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1 初听第四乐章<<大海>>.提问:乐曲用什麽民族乐器来表现海水的涛声? 2 再听<<大海>>.引导学生分辨乐曲的层次及变化,发展.3 复听后,讨论对乐曲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器乐曲的热爱.五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六课 教学内容] 一 歌曲<<燃烧的火炬>> 二 综合训练
1综合训练一和弦音响感觉的听辨.训练的要求是感受其明亮还是暗淡?因此,不作理性的讲解.2 将歌词谱诚一首完整的歌,是自三年级起进行音乐创作的一个比较难的练习.但是这一练习并不是要求学生有多麽高深的写作技巧,二是加强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旋律写作练习真正目的.[教学重点] 进行曲的速度是表现进行曲风格的首要因素,必须把握准.[教学难点] 综合训练中将歌词谱成一首完整的歌,是音乐创作的一个比较难的练习.[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求学生先熟悉歌词内容,从而确定歌曲的情绪.[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燃烧的火炬>> 二 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一 学会演唱歌曲,用进行曲的风格,朝气蓬勃的歌声演唱.二 通过欣赏和介绍,使学生对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创作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强调四四拍的节拍感,唱好每一小节第一拍的强拍.[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训练 1 2 四 教授新歌 1 介绍歌曲创作背景.2 听范唱.3 提问:歌曲的风格是什麽? 4 几几拍? 5 齐读歌词提问:歌曲要表达的是什麽? 6 老师弹琴,学生用噜音唱旋律.7 学生自己唱谱子,可用竖笛帮助.8 学生一同唱曲,老师伴奏.9 加入歌词,老师纠正范唱.五综合训练 1 看要求.2 按顺序弹奏(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3 综合训练二 先读歌词,体会其中的意思.4 添入旋律.六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燃烧的火炬>>的处理
三 欣赏<<红旗颂>>(管线乐曲)[教学要求] 一 启发学生用轻快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们在探索科学知识时的乐观情绪.二 练习三声部合唱,并运用力度的变化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三 感受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分析]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是一部反映少年儿童学科技的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的主题歌.他以轻快的节奏,活泼的旋律,表达了儿童们探索科学,揭开天地之间,万物神奇奥秘的迫切心情及其乐观的精神.二 综合训练 三声不得发声练习曲包含三个语句,逐句模进,形象的表达了”天天在长高”的词.练习时应辅以力度的增强,生动的表现”茁壮成长”的含义.2 综合训练二的图上画有11件管弦乐队的乐器.三 欣赏
<<红旗颂>>是一手表提醒管弦乐序曲.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作于1965年.全曲为再现的三步结构作品开始由三只小号奏出以<<国歌>>前奏为素材的雄壮宏伟的引子,随后由四支圆号吹奏,再由长号和大号奏出<<国歌>>首句音调.[教学重点]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首歌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难点] 视唱三声部发声练习曲的旋律,四小节换一口气,注意声部之间的均衡和协调.[教学构想] 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视谱还是歌曲处理,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略加提示.[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二 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一 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们在探索科学知识时的快乐情绪.二 练习三声部合唱,并运用力度的变化加强音乐的表现力.[教学重点] 歌曲应唱出活泼的风格,表达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教授新歌 1 介绍一下歌曲.2 听范唱,学生思考:歌曲的风格是什麽? 3 齐读歌词,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是什麽 观察谱子 提问:歌曲的牌号是什麽?表示什麽? 5 学生自己视谱演唱,可用竖笛帮助 6 老师谈音乐,学生跟音乐唱谱子.7 老师范唱谱子.8 学生一同唱谱子,老师纠正.9 加入歌词,老师范唱.10 学生各自唱歌词.11 学生跟老师的音乐唱歌词.12 注意唱准节拍,音准.五 综合训练 1 先观察练习题.三声部的发声练习曲包含三个乐曲.练习时应付一力度的增强,生动的表现”茁壮”成长的含义.2 综合讯二的图上画有11件管弦乐队的乐器,途中按编号分别为:长笛,大管,小号.长号,圆号,三角铁,钹,定音鼓,竖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六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的处理.二 欣赏<<红旗颂>>(管线乐曲)[教学要求] 一 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歌曲,唱出歌曲的风格,唱出歌曲的灵魂.二 通过欣赏,感受作品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的转换和力度,速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 感受绚丽多彩的配器,和声,转调等表现手法,使舒展,宽广的主体音调的乐思得到深化与发展.[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综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1 2 3 四 欣赏 欣赏前,课从复习过去所学过的<<国歌>>而引入本教材内容.2 初听全曲.3 复听引子与尾声.4 再听全曲.提问: 在乐曲中是否听到由一个反复出现,并用各种乐器加以变奏的宽广的旋律.5 这一宽广的旋律就是本乐曲的主题---歌颂红旗.全办事谱哼唱主题音调,加深对这一颂歌音调的感受与了解.6 让学生听辨这一主题音调在不同的调性上出现时的效果,使他们从感性上认识转调的意义.7 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8 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9 复听乐曲的再现----第三部分 10 复听全曲 五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五篇: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
第一课 青春放歌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拉起手》。
(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一、教学目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三)认识常用变化音记号,学唱好《拉起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
(四)通过学唱一首歌曲,感受其优美、流畅的旋律特点。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难点:变化音记号。
四、教具:录音带
五、课时:2.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3.力度记号。4.复习音名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行星组曲》。要求:(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2)说一说那一首是三拍子、那一首是二拍子?
(三)学唱一首青春的歌曲《拉起手 》。1.听范唱,感受音乐情绪。2.听老师弹奏,感受并听辩:(1)弱起小节。
(2)三连音。3.导入新课:
(1)节奏听辩:①X X | X.X X X | X X X X| X.X‖ ②0 X | X.X X X | X X 0 X | X.X X ‖(2)读、拍、唱、上述节奏。(3)复习三连音:X X X ①唱一唱《国歌》,感受三连音的唱法。②复习并拍打三连音。
(4)听琴弹奏感受歌曲的弱起小节。(5)听琴学唱谱,注意三连音的唱法。(6)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歌曲难点。
(7)学习歌词,体会三连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8)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9)介绍李存的生平及作品。
(10)复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演唱效果。
(四)堂上练习: 1.复习切分音的种类。
2.按强弱规律排列力度记号。
3.音名知识,结合电子琴课进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1.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的旋律。2.听辩变化音。
(三)常用变化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略)
(二)听辩变化音。(练一练④)
(三)音乐知识:常用变化音记号。1.升记号—将指定音高升高半音。2.降记号—将指定音高降低半音。
3.还原记号—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4.书写方式。
(四)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练习曲。(练一练①②)1.学唱《拉起手》 2.复习《国歌》
3.欣赏新歌《飞来地花瓣》(设问:情绪、感受)
(1)听录音范唱,感受变化音的音响效果。
(2)学习带声记号的乐句。
(3)学习曲谱,跟琴进行。(4)学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5)歌曲处理。
(6)跟录音伴奏演唱。
第二课 亚洲弦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够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三)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能够在3首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歌曲中辨出其中1首亚洲风格特点的歌曲。
(四)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听赏《摇篮曲》《运动会开幕曲》。
(二)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赏《摇篮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三、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四、教学过程
(一)听辩音程与和弦: 1.纯五度、大三度、小三度。
2.听辩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3.要求:听辩和声的色彩。
(二)听赏《摇篮曲》。
1.欣赏录音范唱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2.听弹奏看歌词,了解作品内容。
3.复听并找出歌曲中的变化音,体会变化音的作用。4.感受带X X.X X ― |节奏的旋律效果,出现了多少次?
5.找出相同旋律与不同旋律,感受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听唱歌曲,熟悉旋律。
(四)与《运动会开幕曲》比较,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拍子:变换拍子。2.节奏:先短后长。3.旋律的走向:下行。4.速度:稍慢。
5.小结:音乐要素对歌曲表现的作用。6.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五)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奏 :按课本要求进行。
2.辨别乐器,说出属于哪个乐器组,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赏《摇篮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教学过程:
一、欣赏《摇篮曲》
1.充分利用范唱 通过范唱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可充分利用歌曲演唱录音,必要的话可多听几遍。歌曲的介绍可少讲一些,留给学生在聆听范唱后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议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分析。
2.注重歌曲感情处理 引导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绪。歌曲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或音像资料)的示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情感的处理,试一试,究竟怎样演唱效果更好。要使学生真正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
3.注意教歌方法 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歌曲较长,速度较快,其中有男、女声交替演唱等。为使学生尽快学会、唱好这首歌曲,可多利用录音范唱,并辅之以听唱法。尽量不用将歌曲速度放慢、逐句逐段地进行视唱的方法,因为这样会改变歌曲情绪,使学生失去兴趣。
4.编配打击乐伴奏 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邮递马车》伴奏,可使歌曲演唱效果增色。可选用两、三件打击乐器,如串铃、双响筒和铃(或三角铁)等。节奏型可让学自行设计,以模仿马车行驶的音响效果。
二、欣赏《运动会开幕曲》
1.注重感受音乐 这两首歌曲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可以采用“先听后讲”的方法。教师先不作任何介绍,仅提出
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倾听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引导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讲解必须十分精简,切不可将教参上的内容照搬给学生。
2.模唱欣赏曲中的片段 这两首歌曲中部有比较突出的、简短的乐句,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比如:《摇篮曲》中的开头第一句(课本上有旋律性示意图)。《运动会开幕曲》中的:
和 和
可以在欣赏一遍以后,挑出个别的乐句(如上例),让学生模仿学习,熟悉之后再听时要求学生小声随着哼唱。
3.比较的方法 这是欣赏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比要有明确的目的(事先提出听辨要求),并注意对比的难易程度(对比力求明显,使多数学生能够辨认),例如课本上要求学生听辨3首歌曲片段各是哪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的歌曲?拉丁美洲歌曲是六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欧洲歌曲也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只要选择的歌曲对比明显,学生比较熟悉,多数学生应该能够辨别。
三、欣赏“亚洲民间器乐器曲片段”
1.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 这里选择的4首器乐曲片段,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几种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并能够听辨它的音色,不要求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其他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画面,注意聆听乐器的实际音响。有条件的话,使用音像资料和软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可以采用先不向学生介绍乐器和乐曲,而是先听音乐片段,启发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辨别乐器及其音色特点。或者在课本上的4种乐器和乐曲当中做选择。然后进行讨论、归纳。还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平时了解、喜欢的亚洲音乐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做一两种乐器。
四、与地理课相联系
六年级学生在地理课上正在学习世界地理。亚洲部分是否已经学习过,教师要在课前进行了解。本单元涉及到的亚洲国家地区知识,要和地理课上的内容相联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第三课 do re mi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do re mi》。
(二)欣赏《do re mi》。
(三)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二)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三)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三、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节奏卡。
五、课时:2.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do re mi》。
(二)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发生练习(略)
(二)听拍节奏:
1.XX | X X X X X 0 | 2.XX | X X XXXX X.X X | 3.X | X.X X X X X X X |
(三)学习《do re mi》。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节奏。1.分析歌曲节奏的点。2.读拍难点节奏。
3.再听录音范唱一次。(1)说出歌曲的情绪
(2)那些音乐要素影响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谱。(2)按节奏读歌词。(3)学唱歌词。
(4)用红笔连起旋律线,分析有何特点及表现作用。旋律特点:上下起伏 同音反复 上下起伏 歌曲处理:启发学生用不同力度及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5.再欣赏一次录音范唱,感受歌曲风格。6.五线谱:口诀学习加上儿歌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do re mi》。(复习)
(二)比较五线谱和简谱特点。
二、教学重点:五线谱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与欣赏《Do Re Mi》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选用此教材。学生可以听一听,唱一唱,也可以唱一唱、听一听,达到借助所标注的唱名熟悉五线谱的目的即可。
(二)“实践与创造”
其中的各项活动要分散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例如第二题可以在讲乐谱知识前进行,第三题可以在介绍各种乐谱时做,第四题可以在讲图形谱时做,第五题在本单元结束前做。
第四课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各地民歌。
(二)欣赏一组民歌。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四)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三)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四)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三、教学重点:欣赏各类型的民歌。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五、课时:2.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民歌。
(二)欣赏民歌《看秧歌》、《小放驴》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教学重点:感受民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VCD民歌片段欣赏并导入“民歌”。
(二)民歌:自学课本关于民歌的介绍。
(三)民歌欣赏: 1.民歌介绍。(略)2.欣赏:《看秧歌》。
(1)结构:序奏、四个小段、尾声。(2)启发学生自创图谱表示民歌结构。(3)欣赏要求:按课本要求进行。3.欣赏《小放驴》。
(1)欣赏全曲:①结合放映有关介绍河北景色的VCD,视觉和听觉结合,加强感受。②图谱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介绍地秧歌“跑驴”,帮助了解作品敞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4.欣赏《大起板》: ①简介。(见课本内容)
②欣赏全曲,感受每段旋律的情绪特点。
③视听结合,着重感受弦乐器音色的柔美与细致。5.欣赏《沂蒙山小调》 ①介绍小调的特点。②山东民歌。
③欣赏,了解这种民歌的节奏特点及乐曲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仔细欣赏一组民歌。
二、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略)
(二)聆听《看秧歌》
1.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叙事性特征及地方特征。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歌词或歌谱,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方言性内容,进而理解歌曲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要把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内容(节奏、旋律、情绪、结构、风格等)放在重要位置上。
3.在理解音乐风格的问题上,不要求面面俱到的分析。但必须抓住几项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评说。如:歌词的语言特征、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旋律的调式特点等。
4.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三)聆听《小放驴》及《大起板》
1.初听两首乐曲的时候,要完整地聆听全曲。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基本情绪并记住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
2.为深入理解乐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唱一唱乐曲的主要旋律。如:《小放驴》的谱例一;《大起板》第一段落的旋律。
3.复听乐曲时,要重点关注乐曲的地方风格表现在哪里。例如:乐曲的音乐体裁(如:《小放驴》为河北吹歌;《大起板》为河南曲子改编成的板胡独奏曲)。乐曲的主要表现手法(如:《小放驴》的“学舌”、“句句双”;《大起板》的句幅逐步增大及 “螺蛳结顶”)。乐曲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如:《小放驴》是热情奔放、风趣幽默、歌唱性很强的;《大起板》是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二者都具有我国北方地区音乐文化的共性特征,又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色彩)。
4.为了更好地认识、理解各地音乐的地方风格,最好将几首作品作有比较地聆听、分析及讨论。(四)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精神
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发现、探索、研究音乐的学习氛围。一切结论性的观点和意见,都尽量交给学生去得出。即或是学生中有分歧意见,也应该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或留待课后继续探讨,教师要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五)自制乐器的注意事项
用芦苇管制做吹奏乐器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苇管时,要基本成熟但不干透,以免制做中劈裂;将苇管的一端逐步挤压成接近一字形的管口;将压扁的一字管口用小刀适当刮薄,边做边试着吹奏,切勿刮得过分。
用树叶制做吹奏乐器应注意:选类似于柳树叶的叶片;将叶片卷 成逐步加粗的圆筒状,管口要保持双簧状;待圆筒做好后,先用细线将其捆住,尔后将双簧管口的一端压扁即成。
制做吹管乐器时,要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第五课 火车来了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西洋乐器。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三)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一)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二)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三)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和《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三、教学重点: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四、教具:录音机、录音欣赏带、VCD。
五、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西洋乐器中的圆号、双簧管等。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1.《凯皮拉的小火车》原为美国佐治亚洲塞芬拿市的音乐家埃伦·邓莱普开发并编写的,由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的高级项目官员杰弗里·帕琴博士编辑,并经东南音乐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哈里斯博士再次编校。为提供训练8年级学生理解与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使用。该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诸学科融入到教学之中。
我们虽然也选《凯皮拉的小火车》作为教材,但它只是整个单元中的一部作品。受学科基础、教学目标及教学时间诸多因素影响,我 们只能在参考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建议。
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每一次欣赏安排不同的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1)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乐曲是否把你带上了穿越山野的一次火车旅行?你是否注意了音乐的节奏和音响?
(2)你知道什么是“凯皮拉”?这首乐曲的风格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你知道它是表现哪国文化的作品?
(3)你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巴西吗?你知道它的地理、历史、民族吗?
(4)巴西的音乐中融合了哪些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5)作曲家是在哪一年创作的这部作品?当时巴西的情况如何?作曲家使用了哪些方法表现巴西农场的小火车?
(6)巴西的乐器音响效果如何,它们是怎样制做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乐器?你可否制做一两件能有巴西乐器音色的乐器?
(7)你可以边听边唱音乐中的旋律吗?你能不能为旋律填上歌词演唱?这首歌的情绪是因乘火车而快乐的还是因沉重劳动而忧伤的?为什么?农场的人喜欢火车吗?(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
(8)音乐中有哪些节奏令你感觉十分独特? 它与哪些你听过美洲、非洲、欧洲的音乐节奏和美国的流行音乐有相同之处吗?
(9)这首作品作曲家真是描写火车运行和火车乘坐人的心情的吗?
(10)此曲是《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的一首,从何处你觉得它是巴西的而又具有巴赫风格的作品?(二)欣赏《太平洋231》
1.在欣赏时,应重点关注音乐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可以参考《凯皮拉的小火车》设计提出一些问题并组织相关的活动。
2.可以介绍作曲家奥涅格对机车火车头的感情。(三)比较讨论
对三部写火车的作品可进行比较与讨论。引导学生找出作品有哪些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思考创作中模仿与描述的概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重点:歌曲学习,熟悉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火车来了》
1.借助于挂图、录相、电影、电视片断及电脑课件等等手段介绍新疆的地理、民族、特产等,然后在朗诵歌词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学习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握歌曲的情绪。
2.这部歌曲的拍子是二拍子、三拍子反复变换的变拍子,另外还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记号、下滑音记号、速度与力度记号等。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看谱听范唱,提示学生关注自己所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的记号。请学生模仿或说出这些表情记号是怎样演唱的?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它们表达了什么感情?
3.全歌可以先识谱再唱词,也可以直接唱词。从一开始就要根据歌曲情绪的需要把握住演唱的速度、力度。衬词及下滑音要自然而有民族持色。
4.可以使用自制的鼓(如纸盒)及自制的拨弦乐器(如橡皮筋)参与前奏、间奏的演奏。也可以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的烘托演唱的效果。
5.由于歌曲要变拍子,变速度、力度,由教师或学生指挥学生演唱,以便能统一演唱步调。6.小结。
第六课
美妙的音乐
教学目标:
1.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愿意参与这首歌的编创活动。
2.喜欢聆听、演唱本课的三首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愿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3.聆听《致音乐》和《美妙的琴声》,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教学重难点:
1.学习演唱歌曲,体会军营歌曲的气势
2.听赏国外著名作曲家的歌曲,感受古典乐的韵味。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用具:
教科书、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师生问好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一二三四歌》
二、揭题、简介作家: 臧云飞,作曲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创作歌曲有《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三、学习歌曲:
1.听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及情绪:
你能听着歌曲,想想部队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歌曲的情绪怎样? 2.复听,跟着歌曲音乐划2/4拍,继续感受歌曲旋律。
3.学习歌曲,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跟着歌曲哼一哼旋律
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请大家跟着录音机轻声地演唱,老师纠正不对的地方
4.指导:唱到高音的时候,请同学们用假声来演唱
5.请大家跟着歌曲的伴奏,大声地用圆润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6.分小组,最多不超过八个人排练歌曲,要求:声音圆润,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情绪,要求加上动作。7.表演 8.评价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他是奥地利作曲家,父亲是教师,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开始,在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任歌童并开始学习作曲。1813年,在其父亲任教的学校任音乐老师,同时从事作曲。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一度依赖友人资助为生。后来,曾在宫廷任教几年。1828年,因伤寒病逝世。
——介绍《致音乐》的由来: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象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当舒伯特读到这首诗后,对起颇感兴趣,于是谱写了《致音乐》这首艺术歌曲。
三、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边听边带着老师对作者与歌曲的介绍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旋律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旋律唱一唱 4.学生自己唱旋律 5.学习歌词
6.请同学们用朗读诗歌的声音来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次 7.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跟着录音机边听边在心里面演唱歌曲 8.请同学们用轻轻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9.老师指导唱得不对的地方
10.用悠扬、动听圆润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11.展示 12.评价
第三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今天的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一节音乐课,因为我想带大家去欣赏一首非常幽默的乐曲,这首乐曲不仅有钢琴独奏的版本还有女高音演唱的版本
三、聆听:
1.是什么呢?你听听:播放《幽默曲》 2.指名回答。3.揭题:对,这是非常著名的乐曲,我们今天欣赏的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以歌唱的形式来命名的名字叫《美妙的音乐》 4.简介作者: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初步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等。5.作品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6.复听:本歌曲分为几段? 7.分段欣赏(1)第一段:
本段运用了什么节奏型最多?(附点节奏最多)(2)第二段:
本段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人们进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