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密与民间传说
莫言与高密民间传说 杨素梅
几乎任何一个作家都与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血脉相连。而莫言在十二失学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以后,他除了自己能找一些杂书看看之外,他接受文学和文化的教养大多数来自高密的民间传说。他自己曾经坦然承认,他开始是用耳朵读书的,听奶奶、爷爷等等一切长辈讲流传在高密的传说,使他具有了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万物有灵的感觉。他自己曾经说,他对自己家乡的高粱地,一草一木,都有一种莫名的敬仰和恐惧,这是别的任何地方的东西都不能给他的感觉。这种种传说和万物有灵的民间思想,在他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时候,就成了他灵感激发的原发点,成了他思维的一种方式,成了他作品内容的一部分。我在本文种简单地谈谈高密民间传说对莫言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高密的原始传说直接进入莫言的作品。这些传说在《红高粱家族》中很多。“奶奶想起去年曾有一个贴地沉雷殛杀了她的同伴倩儿,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头发都焦糊了,衣服撕得丝丝缕缕,背上花纹纵横,有人说那些花纹是天上的蝌蚪文。人们风传倩儿图财害命,把一个大姑娘生的孩子给毁了。说得有鼻子有眼哩。说倩儿去赶集,听到路口有小孩哭,过去一看是个婴儿襁褓。抖擞开一看,襁褓里一个赤红的男孩,还有一张纸条,那纸条上写着:爹十八,娘十七,月亮正晌参正西,生了个孩子叫路喜„„路喜路喜路上喜,谁家拣着谁家儿。包上绫罗一仗一,送上大洋整二十,求告好心行路人,救条性命积阴骘。人们说倩儿取了绫罗,拿了大洋,却把男孩扔到高粱地里,于是遭到了天打雷轰。”在这一段文字中,“爹十八,娘十七生了个小孩叫路喜”应该在高密各地流传很广,我最早就是听奶奶讲的。当然细节上是有出入的。而这个倩儿拿了钱财扔了孩子而遭天打雷轰,这是高密人对上天的一种敬畏,这种意识几乎存在于高密人的集体无意识中。这种无意识也几乎成了“我奶奶”们的潜意识。这种干坏事就要遭报应的意识也是莫言作品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判断。还有曹梦九的传说,曹梦九本来曾经就是高密的一县之长,有关他的传说很多,最精彩的就是他好用鞋底打人的传说,因为这高密人又叫他曹二鞋底。在《红高粱家族》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传说:曹县长审鸡:乡下女人到县城卖鸡,被无赖吴三老诬赖强夺。曹梦九在审案时,吴三老有人证而女人没有人证,但曹梦九主持公道,问早上鸡吃的什么,吴三老说是谷糠,女人说是高粱米,当场开膛验鸡,发现吴三老说谎。在《红高粱家族》中这样写道:“曹梦九说:‘看你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进城卖鸡为婆母治病,一定是孝顺媳妇,本县长最重孝道,奖罚分明。快快拿钱,回家为你婆婆治病。带着这只鸡,褪毛开膛,煮给你婆婆吃。’那女人拿着钱,提着鸡,千恩万谢地走了。赖鸡的吴三老和做伪证的瓜皮小帽在大太阳底下,瑟瑟发抖。曹梦九说:‘刁民吴三老,把裤子扒下来。’吴三老忸忸怩怩地不肯脱。曹梦九说:‘你在青天白日之下,欺压良家妇女,还有什么廉耻?你知道“羞”多少钱一斤?把裤子扒下来!’„„对准那朝天的屁股,左打五十,右打五十,打得吴三老哭爹叫娘„„曹梦九最做伪证的人说:‘舔吧,你不是想舔腚吗?舔吧!’伪证人跪在吴三老腚后,伸出舌头,一点一点地舔那些粘粘稠稠拉着透明丝儿的蜂蜜。”这段对曹梦九的描写几乎就是民间对高密曾经的县长曹梦九原封不动的传说的照搬。这种历史真实人物,有关他的虚虚实实的传说,加上莫言的“我奶奶”的传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真假难辨,艺术和现实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高密的传说成为莫言塑造人物的原型。“我爷爷”余占鳌的形象就有着曾经出没在高密东北乡大大小小土匪的形象综合。“小狮子、郭鬼子、高仁生、冷关荣都是有名的。特别是高仁生、冷关荣,他俩一个是高密东北乡东流口子人,一个是王家丘人,都带过一团以上的土匪。二人为争地盘厮杀拼打过无数次。莫言笔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是不是高仁生我不很清楚,但冷麻子肯定是冷关荣这个土匪是无疑的,这小子后来当了汉奸,与共产党领导的胶高支队为敌。”这是张世家在《我与莫言》中的片断。可见,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冷麻子的原型就是冷关荣,而余占鳌无疑是各个土匪形象的综合。其实这些土匪的林林总总,正史上很少找到有关的详细记载,而在民间对他们的故事的传说却是活龙活现,描写入木三分。在这些传说中,既有对他们杀人如麻的憎恨,也有对他们随心所欲痛快淋漓活法的羡慕。羡慕、憎恨、钦佩交织的叙事中,有关的是非判断,情感的好恶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而莫言就是借用了这种模糊的叙事模式,使得他的小说充盈着民间传说般驳杂与魅力。这是在《红高粱家族》体现出的最重要的艺术魅力。而在另一部小说《檀香刑》同样是借助了传说中的人物原型。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孙丙的形象,原型是孙文,现阚家镇官厅村人,现在在官厅还有孙文的墓。在清末德国占领山东,以青岛为据点,要向山东纵深延伸,就开始了修建胶济铁路。高密人民为反抗德国的侵略,自发地开始了不屈不挠地斗争,其中的领袖就是官厅村的村民孙文。他号召高密铁路沿线一百零八个村的村民,一声令下,德国修好的铁路就扒得一干二净。因为这种反抗体现了一种人民智慧的游击战,德国人根本找不到对手。在束手无策的时候,跟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交涉,慈禧太后派她的得力重臣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镇压。后来由于叛徒的高密,领袖孙文被抓。这事才算结束。而德国还是对这件事心有余悸,把铁路向北挪移了。有关孙文,清朝的正史当然不会有很多的记载,而以后的纪录几乎就是根据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来叙述了。我记得奶奶曾经跟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过孙文如何号令人们扒铁路的情形,当然在奶奶眼里,他们扒铁路的理由非常充足:只要火车一响,铁路沿线四十里以内不长庄稼。虽然奶奶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铁路早以成为高密运输的大动脉,奶奶也曾经乘过火车,见过铁路沿线的庄稼。但她在叙述的时候完全进入了孙文扒铁路时的情景,充满着对德国鬼子的憎恨,对叛徒的厌恶,也认为扒铁路是为了人民的庄稼的理直气壮的理由。可见孙文这故事在民间流传之广,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影响之深。而《檀香刑》几乎完全借用了孙文这个原型,又加上在高密大地广为传唱的茂腔,使得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着民间风情的艺术特色和感人的情感魅力。
三、借助民间传说的思维来构建自己的艺术殿堂。当然莫言借助了许多民间的故事原型来充盈自己的小说,使得小说散发了高密大地泥土的芬芳。但一个有创造力的作家,不仅仅靠借鉴,更靠创造来丰富自己的艺术画廊。但莫言是高密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他的思维,他的情感,一直没有脱离高密大地的怀抱。而在他独特的艺术创造中,用高密民间传说的思维来塑造艺术形象几乎是他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高密的民间思维中,万物有灵,树会说话,狐狸会附人——狐狸用他的神经指挥人的思维,让人替他说话,死了的人能够现形跟活着的人说话。现在在民间还有许多神婆,她们就是假装狐狸或者黄鼠狼或者是活的年岁长远的大兔子、乌龟之类附身,她们就具有了超乎常人的本领,知道人的祸福,知道人的前身和未来„„这种万物有灵的思维和情感,无疑是莫言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像当时一炮打响的《透明的红萝卜》就描写了这么个倾听一切生灵的黑孩,在《丰乳肥臀》中,上官金童的一个姐姐就是鸟仙,能看到未来,预测祸福;《生死疲劳》更是以这种民间思维来建构他的艺术框架:西门闹因为对自己的被枪杀不服到阎罗殿还喊冤,并且坚决不喝孟婆的迷魂汤,使得他即使生为驴,生为牛,生为猪,生为狗,还改不了西门闹的价值判断和思想感情,这就使这个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叙述话语的特征。而这种九死九生也改变不了的意志和精神正代表了高密农民的那种顽强和不屈的精神。
总之,莫言是高密土生土长的作家,民间传说培养了莫言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民间传说的原型为莫言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依据,民间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判断成为莫言思维和情感的重要一维。莫言曾经说,高密东北乡是他的血地,是养育他,培养他,跟他血肉相连的地方。当然莫言的这种艺术形象的塑造丰富和发展了高密的传说,使这些仅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登着了艺术的殿堂。
第二篇:民间传说作文300字
民间传说作文300字 【第一篇】:龙的传说
传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就会知道几个龙的传说。这是一种民族自豪!
在现在,元宵灯会都有龙,是因为传说有一年干旱,老百姓们种不了田,田地都干裂了,求皇上想办法,百姓们天天跪在太阳下请求老天下雨,这事感动了东海龙王,老龙王就上天找云神、风神、雷公让他们做好工作,最后请求雨神降雨。百姓们为了报答东海龙王就为他雕了龙头,将木凳连成一个金龙,成了活灵活现的龙。从此,民间有了一项娱乐活动,就是舞龙。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许多村庄都要舞龙。
龙的表演有两种,主要是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不过每一种都离不开龙。
传说蛇是小龙,它与龙有很多相似,它们的身体可以弯曲,都是细长的,但有两点不同,蛇无角,无足,古人称蛇为蛇龙。
有一座寺庙以龙闻名。据说白蛇与青蛇的后代称为笼子,生肖属相有一种蛇的说法为“小龙”这些都说明蛇是龙主要的部分。也有重要的融合。
龙的传说无数,而我们也只用知道一两个就足够了。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我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第二篇】:苗族杀鱼节的由来
每年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贵州龙里、贵定、福泉等地的苗族人民的“杀鱼节”。这天,人们来到河边,从河里叉起一条鲜鱼,架起铁锅,烧起篝火,用河水煮着鲜鱼,喝着米酒,祭天求雨,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于这天还有一个传说。
在很久以前,天王爷有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公主,她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天王爷宠爱得像掌上明珠。一天,公主突然得了病,天王爷非常焦急,派天兵天将送来了天宫的仙丹妙药,采来了昆仑山的灵芝草,挖来了长白山的人参娃,捞来了大海的珍珠。但是这些药都没有治好公主的病。眼看公主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天王爷急得茶饭不思。后来,天王爷听说“人间江河里的百鱼能治百病”,就立刻派天神下到凡间,从江河湖海里捉去了一百种鱼,熬成汤,端给公主。公主吃了以后,没几天病就好啦。为了感谢鱼的救命之恩,天王爷下令保护江河湖海里的鱼类,不准随意伤害它们。天王爷还下令雨神把雨都下到江河湖海里,不许给人类一滴。此时,天下大旱,苗家人十分忧愁。于是,乡亲们杀猪,宰牛,祭天求雨。可是,天王爷仍旧一滴水 也不给人类。最后,猪牛都宰杀完了,在三月初九这天,乡亲们从江河湖海里捉来一些鲤鱼、鲢鱼、鲑鱼、鲫鱼和娃娃鱼,来代替猪牛供品,祭天求雨。谁知,天王爷看到人间为了活地杀死了他的恩鱼,想到鱼对他女儿的救命之恩,不由伤心地痛哭起来。他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哭得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王爷的泪水化成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下来三天三夜,遍地流水,灌满了农田,滋润了草木。
直到现在,九里的平坡,贵定的光明,福泉新安寨的苗家人民,每年三月初九这天,都要到河边去杀鱼
【第三篇】:牛鱼嘴的传说
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这些美丽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地民间生活习惯,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今天,就让我带给一个牛鱼嘴的传说吧!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帽山是一片大海,海里住着南海龙王儿子龙,岸边住着牛魔王的儿子牛和鲤鱼精的女儿鱼。鱼和牛从小青梅竹马,经常喜欢在一起玩。在不知不觉中,他们都已到青年时期,牛和龙同时爱上了如花似玉的鱼。而鱼只爱上为人忠诚,力大无比的牛。一天,牛和鱼约会时被龙看见,龙顿时火冒三丈,立即要和牛决一死战。这场大战战了七七四十九天,战到翻江倒海,天昏地暗,仍未分出胜负,结果大海干枯变成了高山。也就是大帽山。
这件事终于被上帝知道了,于是上帝把龙顶在大帽山的山顶上;把鱼锁在了半山腰上;把牛牛赶下做凡间苦役,就在牛被赶下做凡间苦役的前一夜,牛和鱼在大帽山的山嘴上做最后的生死离别。
最后,人们为了纪念牛和鱼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把大帽山叫成“牛鱼嘴”。
【第四篇】:贴年画的传说
在我国,买贴年画曾经是过年中的一项重要的习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热气腾腾的人气。买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样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目气氛,使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画张。不过,关于年画,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某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了一张武强年画,上面画有一个美貌女子,像真人一样,当他遇有烦恼之事,看看画便能解去忧愁。
忽一日,他发现锅里有可口饭菜,还浆洗衣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他为了弄清原因,经过多次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又见男主人人品好,愿与其结为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的传说就流传开来。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虽我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早已司空见惯,但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通过贴年画,表达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五篇】:西湖民间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一听就知道是讲西湖民间发生的故事。而西湖,乃是杭州人的骄傲!所以,我特别爱看这本书。
我发现,里面的瑞石特别神奇,竟然只有一个手指头!他的手指头非常神奇。一指石头,石头就软了。还有一个宝库的钥匙是这个手指头呢!我一下子被这个故事给迷住了,瑞石的心地很善良,他不被财宝迷,一心一意帮助大家。最后,他消失在空中,不见了……..里面不仅有瑞石,还有月桂峰.白娘子等。
大家一定看过白娘子吧!这里可是原汁原味的故事哦!白娘子那美好而又善良.勇敢的行为感动了我,她与法海战斗,水漫金山。免费给人们看病,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击败了法海,和许仙生活在了一起。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一起向白娘子学习!
光这些还是不够,它里面还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像初阳台,一天,太阳没了,你会怎么办?急了吧!保叔,一位勇敢的少年,和金凤凰一起去寻找太阳。他游过不止10条河,爬过不止20座山,经历千辛万苦,把太阳找了回来。在途中,慧娘不为情而动,不落眼泪。因为她知道,她一落泪,保叔就没力气去找太阳了。他可真勇敢!
西湖民间故事处处是宝,只要用眼看,用脑想,用心记,用手写,就一定能发现这本书的神奇之处!这本书能带你走进一个梦幻仙境,让你在故事中遨游!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了解西湖民间的历史和文化,学习里面的人物,让我们有一个文明而又美丽的西湖!------分隔线----------------------------
第三篇: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教案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教案
设计科目:民间文学
具体名称: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授课类型: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计划45分钟,实际15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传说的中心、能够对其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结局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2.过程与方法:重温牛郎织女传说,并通过对传说文本的探究去解读其深层次的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受传说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自觉主动去传承并发掘其文化魅力。〔教学重难点〕
对传说文本的解读,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 〔教学策略〕 感悟法、启发式 〔教学准备〕
民间文学中对四大传说之牛郎织女的传说解读论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导入〕同学们可还记得妇孺皆知的古代传说《牛郎织女》?没错,咱们今天就来重温这个小孩子都知道的传说,看看能不能运用我们这些年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点读出新的内涵来? 〔提问〕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简要的对大家讲讲呢? 〔过渡〕听完了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么神奇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环节二: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提问〕 大家认真看老师PPT上这些材料,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思考老师给出的材料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带动学生思考,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发现信息,为接下来的讲解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三: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结合PPT讲解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跟着老师的讲解理清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传说由神话发展演变过程。教学环节四:文本探究 教师活动:〔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作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其主要靠人们的口头传诉进行传承发展至今仍不失其魅力,可以说里面所包涵的文学价值一定要不菲的,接下来我们就从传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结尾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学生活动:〔讨论〕分小组从传说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结尾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传说《牛郎织女》进行探讨并分派代表发言。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讨论中调动所学知识,主动解析文本。教学环节五:拓展知识 教师活动:〔讲解〕根据PPT所陈述内容介绍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开发、传递。
教学环节六: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提问〕今天的课到这里差不多了,同学们都学到了些什么呢,请举手把你们在本次课堂上获得的最大感悟分享一下,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总结〕通过这节课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探讨发现我们可以学习到它的源流以及发展过程,而对其文本的探究,我们了解到古代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自己价值追求,古往今来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都是值得我们歌颂与赞扬的,生活在民主开放社会中的我们在珍惜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魅力继续发扬光大,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渠道,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做好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学生活动:〔思〕反思本堂课所学知识,〔答〕反馈给老师自己所学知识和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再次温习所学知识,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整堂课围绕一个重点纵向剖析,教师扮演着引导者、解疑者的角色,通过提问,互动,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第四篇:合山壮族民间传说
合山壮族民间传说:谭特辽——南洪水库的由来
在合山市北泗乡的东亭、在勤、六龙、北泗、屯山一带的壮族人民中间世世代代传颂着辽王的故事。好奇的游客还爬上霞红山腰去看看辽王母亲的坟地呢。
相传很久以前,在东亭板城村住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寡妇。这寡妇姓谭,家境贫寒,孤独一人,常年四季靠卖柴卖草为生。
一天,这个寡妇从下麦村东面的霞红山挑柴下来,在山脚下的一个土坡上歇气,口渴了便在坡边的一棵牛甘果树上摘牛甘果解渴。这棵牛甘果树上果实累累挂满了枝头。在朝向霞红山方向的枝上,挂着一个牛眼睛一样大的牛甘果,黄橙橙、亮晶晶的,叫人见了直吞口水。这寡妇就把这个牛甘果摘下放进嘴里,她还来不及咬这个牛甘果就咕噜咕噜地往肚里滚下去了。寡妇觉得口中有一股特别甘甜的滋味,口也不渴了。
后来这寡妇竟因吃了这牛甘果而怀孕。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特辽。特辽长得很壮实,而且非常勤劳,七、八岁就跟随母亲上山砍柴割草了。
特辽长到十六岁,母亲已年老不能上山了。特辽就自个儿上山砍柴割草卖,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一天,特辽从山上挑柴回家,走到母亲摘牛甘果的那棵树下,放下担子,要摘牛甘果解渴。那牛甘果树已经长得又高又大了。特辽脱下草鞋就往树上爬,摘牛甘果吃。当他从树上下来时,草鞋不见了。奇怪啦!他明明把草鞋脱在树下,这里又没有别人走过,草鞋怎么不翼而飞呢?他找呀找呀,还是不见草鞋的影子,只见有一堆拥起的新土。特辽看了好生奇怪,难道是穿山甲或者是什么野兽拱起这堆新土把草鞋埋掉? 这时候,路上突然来了一位银须老者,他对特辽说:“老弟,你的草鞋就埋在这堆新土下,你的福气来了,天意不可违,快回家把你母亲背到这里来坐,日后你就可以飞黄腾达了。”老者说完,拂袖向高山走去。
什么天意、福气、飞黄腾达这种话,特辽听不懂,他只记得这位老者叫他把母亲背到这里来坐,可为什么要背到这里来坐呢?他心中疑惑不解。
特辽扒开泥土,果然见了草鞋,取出穿上,挑柴,一路回家去了。回到家中,感到肚子饿了,就上楼去要芋头。他装了大半箩芋头用绳子吊下,叫母亲在下面接着。特辽刚把箩筐吊下楼口,想不到一条新打的箩绳竟断了。箩筐往下一跌,正压倒母亲。特辽慌忙下楼,可是母亲的腰骨已经被压断了。这可怎么办呢?特辽慌乱中突然想起山上那老者的话,于是就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
母亲听了孩子的话,又想起自己也是在那棵树上吃了牛甘果生下特辽。思前想后这事有些希奇。于是就对孩子说:“那位先生既然说,你就背我到那里坐吧,也许苍天有眼,我这腰会好起来。”特辽不顾肚子饿得咕咕叫,立即把母亲背上,往霞红山脚走去。
来到牛甘果树下,那堆新土不见了,代之有一块平展展的、四四方方的石凳。特辽就把母亲安坐在这张石凳上。
特辽刚把母亲放下,突然脚下轰隆一声巨响,把他抛出一丈多远。他回头一看,那块石凳已经下陷四、五尺深,母亲还安然地坐在那石凳上。特辽要把母亲拉上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当他扑到那陷井口,井口已经合拢了,井口上隆起一座大大的新坟墓。特辽扑在坟墓上呼天唤地哭得死去活来。
这时,那老者又来到坟前,他对特辽说:“你该回去了,记住,明天你到山上挖一兜金竹,拿到这坟背后种,等到七七四十九天这根金竹尾就弯到坟墓前的地面,到那时,你把这金竹砍下,弯做一把弓。当太阳升上东山的时候,你用这把弓搭上箭对准太阳射去,就可以把玉帝射死,往后天下的穷人就不用卖柴卖草了,你就是受人尊重的主人,老朽之言,切切记住。”老者说罢,又飘飘然然向山中走去。特辽道谢老先生的指点,又在母亲的坟前三跪三拜,抹干眼泪,然后回家去。
第二天,特辽遵照老先生的吩咐,在坟墓背后种上了一兜金竹。从此特辽每天上山砍柴割草,都到坟边给这金竹浇水、培土、除草。
金竹长得真好,黄鲜鲜的;长得真快,一天就长出好几寸。而且,竹尾果真像老先生讲的一样,不偏不倚,朝着墓前垂吊,活象一把天然的弓。第四十七天的夜里,特辽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被射死了,官兵们抱头鼠窜,村里的穷人不用卖柴卖草了,男耕女织,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梦醒来,日头已经一丈多高。梦终归是梦,今天不卖柴,明天就无米下锅了,特辽依旧背着柴刀上山砍柴。
来到母亲的坟墓边,一阵山风吹来,金竹摇曳。啊,金竹尾着地了!特辽心中多么高兴啊,他想起昨天夜里那美好的梦,举起柴刀就把那金竹砍下。真是一根好金竹啊,黄鲜鲜的,光闪闪的。特辽细心地把这根金竹修得平平整整。又在山上找来九层皮,打成一条结结实实的弓弦。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条金竹弓做好了。然后又上山去砍了最坚硬的牛角树来做箭。这一天,特辽一点也不感到饥渴,太阳架在西山顶,他背上这把崭新的弓箭,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清早,特辽挎着弓箭来到村背的岭边,等着太阳出来。
磨盘大的太阳升上东山顶时,特辽举起弓箭,使尽平生的力气,对准太阳“嗖”地一声射出了利箭。
这一天,玉帝起床后正在宫殿的廊檐洗脸。突然,金脸盆“当地一声响,金脸盆被打穿,整个宫殿都摇晃起来,玉帝被泼了一身的水,惊倒了。宫官惊呼,满朝文武官员慌得喊爹叫娘,东躲西藏。卫士扶起玉帝,查看现场,捡到一支牛角树制成的利箭。好险啊,要是再偏高三寸,玉帝就被射死了。
玉帝被吓得三天才苏醒过来。他找来法师命令追查此事。
法师仔细辨认箭头,知道此木出在南方山中,就派出宫廷官员前往查访。一日,查访官兵回报:射箭者,乃合山东亭板城村的寡妇儿子谭特辽。却说当天特辽向太阳射了一箭,就高高兴兴地到墓前去祭拜母亲。刚到坟前,忽闻母亲开言:“我儿差矣,不听先生之言,提前一天砍了金竹,故不能把玉帝射死。如今大难ll缶头了,你快到河边的沙滩上去画匹马,喷上一口山泉水,这一匹马可保我儿平安。”
特辽在河滩上用柳枝画了一匹马,口含山泉水一喷,这马果然变成一匹活奔乱跳的玉马。这天,追捕的官兵正赶来。特辽跨上玉马,这马昂首长空,愤怒嘶鸣,即腾云驾雾去了。官兵无奈,只好回宫廷禀报。
玉帝又向法师问计,法师令人搭台,三牲祭奠,然后亲自斋戒三天,夜观天象。法师观看星象,连夜跑来禀报玉帝:“不好了,霞红山脚的凤凰宝座被一寡妇登位了。其子谭特辽智勇双全,将带领平民抗拒天兵要与我皇争宝座。”玉帝惊得面色苍白,急问法师:“此事如之奈何?”法师答日:“寡妇阴助,谭特辽已经骑上玉马,四处调兵遣将,行踪无常,无法擒拿。要捉住谭特辽,除非先把其母的坟墓挖掉。”
玉帝依了法师之言,命令卫官带领数百士兵携带工具浩浩荡荡往霞红山进发了。
士兵依照法师的图纸指点来到特辽母亲的坟墓边。啊,果然是一块宝地:座北朝南,好不舒适,北面青山环抱,犹如一道天然围墙,霞红山就像一头雄狮,跃然群山之上,好不威严;左前方绿岭连绵,像一条正在游动的巨龙;右前方有一座白石山,活像一只白虎日夜守卫着这宝座;墓前一片平地像一张书桌,桌下一条清溪,长年四季流水潺潺,奔向远方;墓对面屹立着一座像一刀劈下的山壁,可见弯弯的红水河和隐隐约约的大明山。士兵们开始挖坟了,他们要把特辽母亲的尸体毁掉。他们驻扎在三岩村,每天轮班上阵,从天亮挖到天黑。挖呀挖,怎么挖也挖不见特辽母亲的尸体,这坟墓的泥土好像永远也挖不完似的,晚上他们收工,第二天来坟墓又依然如故。可是他们奉了玉帝之命,挖不见尸体就永远不能收兵啊。一天,一个士兵因挖坟被石头压断了腿,官兵们不理睬,把他丢在工地过夜。
这一天夜里,特辽骑着玉马回来了。他担心母亲的安危,跑到母亲的坟前问候。母亲对特辽说:“我儿放心好了,他们白天挖土六尺,我夜间填土一丈,他们是永远不会挖到我的,除非是用猫狗血污汤淋过泥土我才怕。我儿要速速招兵买马,打到天庭,把玉帝杀死,到那时,你就是天下的主人,穷人就能过上美满的生活了。”
不料,特辽母亲的这番话被那断腿的士兵听到了。第二天,那断腿的士兵对众兵说:“你们要想挖到尸体,得先把我抬回去医好,到那时,我才把挖坟的办法告诉你们。”
兵头无奈,只得令人把这受伤的士兵抬回去医治。这伤兵的脚医好后,就把特辽母亲的话告诉兵头。兵头找来一只猫和一只狗,割了取血以后,将肉炖了满满的一锅汤,挑到工地,和血混拌往坟墓前的周围泼洒。然后再继续挖土。
特辽的母亲夜间不能填土了。
当天夜里,特辽骑着玉马回到坟边,母亲对他说:“儿哪,如今天机泄露,娘也无能为力了。看来,明天我就被他们挖到了。娘自有脱身之法,只是不能坐在此位,不能给你相助了,有几句话望我儿铭记在心,今夜娘将托付神力于你,明天起你就开始挑山围海,抗拒官兵。左边青龙岭下有一个洞,洞口左边挂着一把宝剑,你取下宝剑就可以把洞中的青龙擒住,它可助你造海。到那时,前面这几十里田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天兵也奈何不了你,你就可以建立宫殿了。”
母子俩一个在墓中,一个在墓外,一直谈到天明。眼看官兵来了,特辽才骑着玉马离开。士兵们继续挖土了。挖到日头快正顶,士兵们突然惊呼,纷纷跑上坑来。原来是特辽母亲翻身,地动山摇,士兵睁眼一看,只见一只凤凰一扑一扑地飞出泥坑。这凤凰由于翅羽未长,飞到对面的山头就落下了。官兵们赶去,这凤凰遁土而逃,从此不知去向。
官兵们拉队回宫廷交差了。
特辽的马不能腾云驾雾了,他每天骑着玉马翻过板城村背的岭槽回来看望母亲的旧坟。如今这岭槽的石板上留下行行马蹄印,当地的人们就把这岭槽叫马蹄坳。
特辽开始挑山围海了。他首先选定了现在的在勤村背的那座土岭作为宫殿(如今这座土岭叫宫殿岭)。然后从山沟边砍来一根芦竹做扁担,每次挑来两座山,一天接一天地挑,一座座青山,把北泗这个方圆三四十里的田地围成一个大圆圈。眼看就要围好了。这一天,特辽从外地挑来两座山,正走到现在的屯山,突然碰上一位青眼妇人(孕妇),这妇人感到稀奇就问特辽:“辽呀,你真有本事,怎么能用这小小的芦竹来挑起山走?”这一问,芦竹“喀嚓”一声断了,这两座山就永远安放在路的两旁,就是现屯山村背的玉屏山和马鞍山。特辽从此不能挑山了。
怎么造海呢?只有把泥土挖深。特辽想起母亲的话,要把那条青龙擒来帮他造海.特辽来到母亲指点的三岩洞,洞口果然挂着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他把宝剑佩上,然后往洞中走去,他走到洞口最深处果然见到一条青龙被一根茅草套在石柱上。青龙正想挣扎,特辽已经抓住茅草,挥剑割断草结跃上龙背,赶龙出洞了。
特辽骑龙过三岩村,到了古邦,就从村面前的田垌里往江村以下开始造海,因肚子饿了就把青龙绑在村边的一棵木棉树下,然后到村中去做饭吃。.
这时,一个捡粪人来到树下,他见这青龙死命地挣扎,怪可怜的,就把那茅草解开,这青龙如获大赦遁地逃跑了。结果古邦村面前和江村留下一条大槽沟,1958年才筑坝做水库。就是现在的南洪水库。
特辽正在吃饭,忽闻槽里玉马嘶鸣,知道必然有事。他佩起宝剑跃上玉马,来到村边,不见青龙,好不着急。啊,那青龙正往南边逃遁呢。特辽跃马擒龙了,他挥起宝剑插呀刺呀,刺呀插呀,宝剑每插下一个地方,就变成一个天吊窿。如今柳邕公路两旁,留下了一百二十个天吊窿。特辽追到龙王村时,一剑正正插对青龙的嘴巴前面,龙碰着宝剑,打了一个转,绞成如今四季流水潺潺的龙王口。那尾巴一甩,留下了龙王口上的五海。青龙钻到地上来了,窜向屯山一带。特辽继续追赶。前面是一座高高的青山挡了去路,眼看就要把那青龙擒住了,那青龙来到山前,猛地冲向石壁,那高山的石壁被闯穿了一个洞,如今人们还把这个洞叫穿龙洞呢。
青龙穿过山洞,特辽也跃马窜过山洞去,他紧紧跟着龙的踪迹,穷追猛赶。但,它追赶到什么地方,人们也不知道了。壮族人民盼呀盼呀,相信特辽总会有一天把那青龙擒住的。
第五篇:顺德民间传说故事
顺德民间传说故事
1民间传说-掘尾龙拜山
话说逢简,古时候有个读书塾的学童,上学路上在田边拾到一条形状异常的小虫,回私塾后悄悄地放在抽屉里,每日从家里带回一个饭团来喂养它。小虫得到照料,惭惭长大。孩子每日喂的饭团不够饱,只好等到夜间出去觅食。小虫食量惊人,闹得私塾邻近人家常常失窃小牲口和农作物,却又不知何为。
邻近人家一起商量,决定派出几个更夫守夜探查。等到深夜,几个更夫发现空中有一团云气飞来,云气缓缓地飘落在私塾的院子里,他们觉得奇怪,便悄悄跟踪到私塾,打开塾门,入内察看,但又没有发现什么。
第二天早上,塾师逐个抽屉检查,发现一个学生的抽屉里盘着一条鳞光闪闪的怪虫,样子很像传说中的龙。塾师大吃一惊,恐为神物,不敢触犯,于是追问学生怪虫来历,要学生立即放回田野。
学生逼于师命,只好抱着小虫,到了田野,抚摸着小虫,恋恋不舍。忽然间这学生生出日后与小虫相见的念头,于是拿出刀子切去小虫一点尾巴,以作记号。刚一松手,小虫立刻腾上空中,身躯骤然变大,成为一条巨龙,向孩子颔首作别,转身向天空飞去,瞬时间天空风起云涌,龙不知所踪。传说龙是在天上的,因为这条龙是掘尾的,所以不能上天,只好在深山大泽藏身,每次出行,必定伴有狂风暴雨,毁房屋,折树木,伤路人。每年四、五月间,每遇到这样天气,人们就说这是是掘尾龙拜山。
但是大风暴雨从不为害逢简地方。传说因为这里有一间祠堂奉奉祀的祖先中有一位秋江祖(姓梁,元末明初人),当年养掘尾龙这个学生就是他。每年清明时节,祠堂的神案前有时铺着一层厚厚的树叶,很象是拜垫,有时门外的大灯笼,挂在庭前的树上,人们就说是掘尾龙前来拜祭了,以报答当年养育之恩。
2伍道荣巧对乾隆皇
传说清朝的乾隆年问,本邑有一个名叫伍道荣的书生上京赴考,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京城。但见商铺林立,游人摩肩接踵,一片繁华景象。他因一心在考,所以无心观赏,找了问小旅馆住下来,潜心攻读诗书。大考之期来了,他满怀信心,立志要考个功名回家以光宗耀祖。他在考场坐定,翻开考卷,只见上面写着:“把你家乡的风土人情或风景名胜写出来”等字样。这可难住了伍道荣:自己的家乡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虽有水乡风貌,但无名山大川,怎样答好这份考卷呢?他苦苦思索着一....“啊,有了!”伍道荣高兴地叫起来。只见他铺笺挥毫,写下七言诗一首:龙波水灵金鲤跃,一朝折桂登龙门。天市景色世间少,金龙彩凤出青云。东边红日彩霞现,西面竹林紫气生。太平盛世人称颂,双凤朝阳舞东风。随后把卷交上,立即回驿馆等候。主考官看后连连称好,马上将卷交与乾隆皇帝,皇帝看过后,立马召见伍道荣,伍道荣肃整衣冠,入宫见驾。皇帝问道:“你是何方人氏?”伍道荣答道:“草民世居岭南顺邑杏坛古朗乡”。皇帝继续问:“你家乡真的如你所描绘一样吗?”伍道荣又答:“草民不敢欺骗皇上。”乾隆爱玩山水,曾下江南观赏风光是人所共知的。这次他听了伍道荣的禀告,意欲再次出宫,一览那人间胜景,于是派遣钦差大臣快马赶往顺邑探看虚实。钦差不敢怠慢,微服外出,日夜兼程,到顺德后,在地方官的引领下来到古朗。只见一色的砖瓦房鳞次栉比,一色的石板干净整洁,一条小河东西走向蜿蜒流动,河水清澈见底。河的一侧住有人家,前铺后居;另侧古榕参天,夹着丝丝垂柳。一派典型的南国水乡景色。看着此景倒也令人赏心悦目,但与诗中的之说相差甚远。钦差大臣立即回宫禀告皇上,于是乾隆龙颜大怒,马上传召伍道荣,说他犯了欺君大罪,律该问斩。伍道荣在金阶跪下,不慌不忙地说:圣上明鉴,请让草民说完,再斩不迟。小民家乡的那条小河叫鲤鱼涌,因河中常有大鲤鱼出现而得名,它是西江的一条小支流,从西江闸直入古朗乡,在乡的入口处便是龙波坊、水灵坊,“龙波水灵金鲤跃”便由此而来。小河到村中分叉,一流向南,一流向北,分叉处叫择桂坊,河上有座石拱桥叫引龙桥,桥下的石拱门当然就是龙门了,俗话说鲤鱼跃过龙门便能攀折丹桂,这便是“一朝择桂登龙门”的意思。引龙桥的两岸是小商品集散地,名唤天市街,转向南的河上有另一座石拱桥叫起凤桥,桥的东侧是青云坊,“天市景色时间少,金龙彩凤出青云”说的是此意。起凤桥的东侧是东边坊、太平坊,西侧是竹林坊,小河流经本村的最后一个坊是双凤坊。诗的后四句“东边红日彩霞现,西边竹林紫气生。太平盛世人称颂,双凤朝阳舞东风”。就是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主上,草民所说句句是真,哪有欺骗之理?万望圣主明察。乾隆听完后,命太监取出纸笔,让伍道荣画出草图,再把图和诗句对照看一遍,心想:好你个伍道荣,能够在一首小诗中把桥名、地名、河名巧妙地运用到一起,也真难为你了。于是开金口说道:“朕恕你无罪,赐你金银布帛,回乡好好过日子吧。”伍道荣谢恩出宫,买舟回家。他虽未能考取功名,却让乾隆皇帝也知道岭南顺邑有个古朗,并且此事一时在京城传为美谈。直到今天,古朗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能津津乐道这个故事。清晖园里故事多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晖园让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至,除景物绚美的因素外,还因为有历史文化的底蕴:何绍基、李兆洛、乾隆之子成亲王等书法大家遗下的墨宝仿如散落满园的串串珍珠;黄士俊、龙廷槐等纵横人物流传的故事又让这座岭南名园充盈着浓郁的人文韵味。
清晖园的前身为顺德第一位文状元黄士俊的私家花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京举行的三年一度的殿试中,黄土俊一举夺魁。相传,殿试时皇上出的上联为:“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士俊以“倚松酹酒,金杯影里动龙鳞”对之。结果,颇具气魄中透出不凡功力的下联,寓意吉祥又切中二人身份且符合题义,赢得龙颜大悦,士俊也就顺理成章被钦点状元。
清晖园的“留芬阁”得名于黄士俊的“足不下楼”。士俊入仕三十年内曾三次辞官,明朝覆亡后,士俊蛰伏楼上以示不踏大清土地。尽管士俊一生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从“留芬阁”可观照出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还是保持了民族气节。清晖园的始建人是进士龙廷槐。为官近二十年,廷槐借父亲龙应时病逝而回乡守孝之机辞别黑暗的官场,筑园奉母。园中的船厅(“小姐楼”)牵连出与民国革命元老尢列家族的姻亲关系。当年居于船厅的龙家千金,嫁的夫婿正是杏坛北水尢列的本家兄弟。正所谓门当户对,尢列的祖父在广州经营实业积下巨富,人称“尢百万”。其临终时,将财产按“全、家、食、俸、禄”分成五份让五个儿子对号入座,各领一份。可见“尢百万”所称不虚。出身书香世家的尢列,积极资助挚友孙中山先生,并且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一起被时人誉为“四大寇”。
龙廷槐栖居清晖园期间,曾四处奔走,为大良筹集了上百万两白银做公益金,为济贫、救灾等起了很大作用。嘉庆年问,海盗张保仔洗劫内河乡镇,廷槐捐银招募乡勇,在主持民间联防事务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保护顺德在中山的沙田,廷槐倡议设立的“计亩抽银”的沙田公约,后人一直沿用到清末。晚清探花李文田,他女儿嫁给了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因而李文田在清晖园留有“归寄庐”的手迹。这位探花郎,据传二十六岁高中回乡祭祖时,忆及早年四出借债,受尽白眼的遭遇,感慨万千而在族祠中书下一联日:
忆当年贫穷,柴米俱无,赊不得,借不来,二十年中,天眼未开人眼闭; 蒙今日富贵,钱银两便,亲也临,疏也到,九阅月内,蓝袍乍脱锦袍归。真是一联道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龙廷槐的第七个儿子龙元份,绰号份七,擅长诗、书、画,可惜有文无行,为人刻薄狡诈,留下了不光彩的传说:
某年,份七要建新居了,于是支使管家向附近商号洽购建材,均要上等好货。老板见有财有势的龙老爷关照自己,不由得喜上眉梢,纷纷表示材料“马上送上”。当时所有交易都按地方常例记帐赊取,众老板就乐得静侯工程完工与份七结帐收取货款了。
新居落成了,份七少不了设宴请来县中二士绅官吏和有关老板共同庆贺一番。酒席上,份七当官绅的面巧说寒舍落成,材料实蒙各方好友送来,如某某的木材,某某的砖瓦等等,鄙人无限感激......众老板此时才如梦方醒,明白当日的“马上送上”被份七偷换了概念而让自己中了圈套。只是,鉴于份七的财雄势大,他们也就只有“打落门牙往肚里吞”了。
清晖园中的“三大宝”之一为百寿阁。据说,清乾隆年问,顺德有个十分聪明的工匠被清晖园园主持地请来雕刻百寿图。工匠一时疏忽,设计错误,每边只排下四十八个寿字。到验收时,园主怎么也数不出一百个寿字来,于是勃然大怒。工匠情急智生,趋前解释道:“之所以这样安排,内中是大有玄机的。'九'就是'久','六'就是'禄','九十六'也就是福禄长久之意,大吉大利啊。”园主心有不甘:“你说的虽有理,但九十六个寿字构得成百寿图么?”工匠闻言,又心生一计:“九十六个寿字是明摆的,还有四个给藏起来了,藏寿是为了长寿。”园主不依不饶:“藏在哪?”工匠日:“左右两边各四十八个寿字都暗藏着一个大寿字。”“还剩两个呢?”“一个藏在你身上,另一个藏在我身上,全部合起来不正是一幅完完整整的百寿图么?” 听到这里,园主不由得笑逐颜开。聪明的工匠不但获得了双倍工钱,还让百寿图为清晖园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大良的由来
顺德县城,原名太艮。据传,很久以前,现在称为“鉴江”的河段蜿蜒穿流于烟墩山、猪仔岗与锦岩山、凤山、华盖山、禽爬岗之间,这一地带叫“太艮峡”,坐落该峡的大村子就是大良镇的前身--“太艮村”了。
明景泰三年,黄萧养率领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明王朝合南海的东涌、马宁、西村、鼎安四都三十七堡,加上新会白藤等地,设置了顺德县(顺德意为“顺天之德”),把县治设在曾经是起义军根据地的太艮村,含有镇压之意。“艮”为八卦之一,粤语里“八卦”有绕舌,爱管闭事的意思,被视为不雅。有人巧妙地把“太”字那一点移到“艮”字上,改成“大良”。也有人说,当时知县为太艮题字,因喝多了酒,醉眼昏花,将“太”字一点写到“艮”字的头上,于是成了“大良”。另一说更是妙趣横生,神乎其神:据说,一块竖写着“太艮”二字的木牌经风吹曰晒而开裂,“太”字的一点正好跌落在“艮”字上头,于是天赐“大良”芳名。
5龙江煎堆的来历
很久以前,龙江还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乡村。有一年年三十晚,村里家家正在吃团圆饭,突然问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风沙中窜出一只巨形怪兽,发狂似地冲进村民住宅,见人就咬,逢人就撕,随着一阵阵短促而惨烈的叫声,地上已躺下了十余具血肉模糊、内脏 裸露的无头尸体。大难不死的村民们个个惊恐万状,紧闭门窗,祈求佛祖保佑。天亮后,几个胆大的青年从门缝里偷偷窥视,怪兽己去无踪影,才出来召集剩余村民一起埋葬尸体,商量后事。内中有一位白发老翁战战兢兢地说:“这怪兽叫'连',凶狠无比,力大无穷,门牙似铡刀,双爪似利剑,先扯人脏腑,后吃人头颅。百年前村里连续两年遭祸,现在又大难临头啦!”说完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众人听后,吓得面如死灰,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人丛中有个名叫阿堆的青年,擦干眼泪,悲愤地说:“我们不能白白等死,一定要把这个恶魔铲除,为乡亲们报仇!”众人纷纷附和。
可是怪兽力大无穷,不可力敌,只能智取。阿堆和几个老人商议在明年用禾草仿做人身,用面粉塑成有眼耳口鼻的人头,里面用渗上烈酒的鲜肉做馅,再放进猪油锅炸香,披上假发,嵌在穿衣服的草人身匕,引怪兽来上当。转眼便是一年,又到了大年三十晚。村中早早作好了准备,家家关门闭户,只留假人在门外。入夜时分,又是狂风呼啸,怪兽果然来了。只见它张牙舞爪,朝着一个个假人扑去。只一会儿,十余家门前的草人头都被吃掉了。怪兽饱餐后舔舔舌头正在离去,此时烈酒发作,它东歪西倒地走了几步,便醉倒在地了。守候在暗处的阿堆等人见状立刻提刀持矛,从四面蜂涌而上。走在最前头的阿堆,紧握鱼叉,一声吼叫,拼尽全力地猛向怪兽头上刺去。怪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头往后一,阿堆的鱼叉正刺在它耳朵上。那怪兽受了伤,发狂向阿堆扑去。阿堆敏捷地后退几步,扑了空的怪兽被激怒了,两眼闪着吓人的青光,突然一跃而起,凌空向阿堆再次扑去!说来迟,那时快,阿堆顺势把鱼叉对准怪兽的前胸狠命刺去。怪兽大吼一声,血流如注,从空中倒栽下来,鱼叉也截成了几段。阿堆怕怪兽未死,又扑上去握紧插在怪兽前胸的那截鱼叉,拼死往里刺,并呼喊着众人上前帮忙。怪兽负痛,临死挣扎,一双长爪往阿堆胸前乱抓,然后用力一推,将阿堆推出丈把远。阿堆跌倒在地,浑身是血。他强忍疼痛,一边用手按着已被扯出的肠管,一边继续呼喊众人上前刺杀。
众人在阿堆的鼓舞下,数十枝长矛、鱼叉奋力扎向怪兽。怪兽此时已身疲力竭,禁不住众人的轮番刺戳,身上留下无数个窟窿,终于一命呜呼。
可惜阿堆也同样凶流血过多,不久使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为,每年岁晚,村人都制作煎果敬奉他,后改用谷花和糖为馅,易名为“煎堆”。
6大良斗倌(颇为流传珠三角)“大良斗官”,是流行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传说,说的是清朝初年一个败家子如何散尽其父伤天害理聚敛而来的丰厚家财的故事。斗官是败家子的小名,真实名字已不得而知。但他的祖父和父亲,却是入了《顺德县志》功名表的人物。祖父名叫胡天宠,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后来没有做官。父亲名叫胡景曾,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第二年中进士,官至湖北武昌知府。其人性格贪婪狠毒,惯于媚上欺下,枉法敛财,刮尽民脂民膏.有一年,武昌府管辖的嘉鱼县一户巨富人家的长子企图独吞家产,诬告弟妇不贞,亡弟的遗腹子不是自家骨肉,知县受了贿赂,冤判其案。弟妇不服,上诉到武昌府。知府胡景曾事先收了该家长子的重贿--据说是铺满府衙门前台阶的白银,设下“滴血验亲”的骗局,当堂断定孩子不是该家骨肉。弟妇含冤莫白,羞愤交加,绝望之下,当场将怀中的婴儿掷死在公堂上,厉声呼喊道:
“儿啊!你变了鬼也要为娘报仇啊!”接着,自己也一头撞死在石阶之下
胡景曾见在公堂上连出两宗命案,生怕上司追究,急忙称病辞官携银归里,买田三百多顷,在县城大良兴建豪宅,坐享荣华富贵。他已年过半百,还没有儿子,回乡后妾侍忽然产下一子,老蚌生珠,自然视如心肝宝贝,取了个乳名,叫做“斗官”。斗官出世后,日夜啼哭不止,胡景曾夫妇无计可施,心急如焚。直到满月那天晚上,老鼠在房内打架,摔破一个花瓶,斗官听到响声,才止住啼哭。可是过不多久,又哭闹起来。胡氏夫妻生怕哭坏娇儿,不惜将碗碟器皿一件一件摔破,以换取安宁。到了斗官周岁以后,这个办法也失灵了,于是改为撕绸缎,一匹匹漂亮的绸缎,被撕成堆堆碎片。以后,斗官又喜欢听雨打屋瓦的声音,不下雨的时候,仆人要日以继夜向屋顶抛黄豆,他才破涕为笑.每逢下雨,雨点打在瓦面上,发出滴滴嗒嗒的声音时,这位小公子就会停止哭泣!没有雨声的时候,就哭个不休。眼看着太爷的心肝宝贝日夜啼哭,茶饭不思饿成个皮包骨模样,县府几十个丫环使妈急得团团转,人人都提心吊胆生怕爱子如命的太爷怪罪下来,性命难保。
倒是县太爷聪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天都派两个人抬一大箩铜钱上屋顶,抓起铜钱往瓦上撒,那铜钱敲击瓦面的声音很象雨点声,便瞒过了不懂个性的阿斗。阿斗在百般娇宠中,长得白白胖胖,加上浑身穿着绫罗绸缎,打扮得珠光宝气,真是人见人爱,只可惜不会笑不会说,连坐也不会,更不用说站起来学走路了。五岁啦,就只会从娘肚子带来的那下子--稍不如意,马上咧嘴,哭!县令不惜重金,遍求名医良药,也无法治好阿斗的怪病。一日,有个老爷夫人平日最信任的奶妈,带来一个乡间郎中。她说那郎中是自己的亲侄,能医奇难杂症。那郎中为阿斗诊了脉,便宣称公子得了绝症,恐怕不易医好。他的话把县太爷和奴仆吓得三魂出窍,后来郎中又说,要让公子隔绝人烟,免受人间俗气,让他把公子领到凤山腰他的家,为他尽力医治,半年可保痊愈。那太爷本想不依,但细想之下,别无他法,最后商定隔三日送阿斗回府一趟,就忍痛让郎中把爱子领去了。原来阿斗根本没有病,他只是在百般溺爱下一切都由丫环使妈代替,没有机会让他发挥自己的生理本能罢了。所以郎中的治疗方法极其简单:天天把阿斗扔在铺了草席的地上,另外拿一点食物放在凳子上,然后把门锁上,自己扬长而去。
剩下阿斗在地上哭呀嘁呀,就是没人理睬他。累了,他就自动停止哭泣,闭上眼睛睡觉;饿了,就爬近凳子抓东西吃。慢慢,阿斗才无师自通的学会一点人类最起码的本领。郎中每隔三天便送阿斗回县衙一次,并教他叫太爷夫人作父亲母亲。
三月过后,太爷见阿斗跟过去判若两人,便觉得心满意足,再也舍不得与爱子分别,坚决不让郎中抱阿斗走了。
郎中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气,领了应得的酬金,回凤山锁了家门,又作游乡郎中去了。阿斗仍旧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而且生性爱闹,诗书礼仪懂得不多;年纪不大,吹嫖赌荡样样精通。反正县令为官多年,无论儿子怎样花天酒地,也不愁钱财枯竭。可惜好景不长,县令夫妻因年迈体弱,撇下未成年的爱子,相继呜呼哀哉了。阿斗没有父母的约束,越发放荡不羁了,但他又不懂得坐吃山空的道理,日日花钱如流水,不几年就把父亲遗下的万贯家财,花了个八八九九了,真可谓到了捉襟见肘的时刻。这么一来,一向挥霍无度的阿斗怎么过曰子?迫于无奈只有借债度日,钱借多了,又无力偿还,债主们害怕收不回本钱,就不敢跟他打交道了,阿斗真的求借无门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山穷水尽的阿斗依然不思勤奋,后来居然来了卖田地的两下绝招:
一、卖田不卖税,二、漂木量地。何谓卖田不卖税?原来,阿斗虽步入穷途末路,仍然死要面子。他牢牢记住自己是官宦人家的后代,卖田地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于是向买主声明:田地卖出,但每年的田税还是由他出钱向官府交纳。那买田者见有此天下罕见的便宜事,当然眉开眼笑,连声答允了。不过阿斗连自己拥有多少田地也不知道,只好亲自去丈量了。怎么个量法?阿斗费尽心思,幸亏他的田地全部在河流旁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漂木量地。在河面上游放一根木头,任水流漂去,木头在哪儿停下,哪儿为止就是一亩土地!那买主一听,更加乐不可支......自此,斗官更加肆无忌惮,不出几年,便将房屋田产卖得一干二净。
最后,竟然打起父母坟地的主意-那片山地据说是“风水宝地”,很值几个钱。掘墓开棺迁移骨殖时,仵工发现胡景曾的尸骸还未完全腐烂,无法装进骨坛,主张过两年再捡拾迂葬。斗官正急于用钱,如何等得两年?一迭声催仵工把骨骸斫开入坛,仵工无论如何不肯干,斗官无奈,居然亲自动手,挥起斧头肢解父尸,装进骨坛搬走,做成了这宗买卖。
自此以后,斗官生计日益窘迫,终于沦为乞丐。一个严冬的夜晚,北风凛冽,寒云欲雨,斗官肚内无食,身上缺衣,踉踉跄跄钻进胡家祠堂门前的旗竿夹石中_间躲避冷风,第二天早上,村民发现他直挺挺地冻僵在那里。民间因而流传“斗官穿了石背心而死”,更有人传说“斗官的前身就是那个死在公堂上的婴儿,转世到胡家,是为了报仇来的”。这种说法虽然带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痛恨贪官污吏的思想感情。
7.黄萧养起义
黄萧养原名懋松,年少时因家境贫苦,被卖到冲鹤潘大户家当牧童,每天都要上山放牛。萧养仍过着凄苦的生活,每天都要到飞鹅岭放牛。一天,一个名叫萧大悟的游方和尚,路过飞鹅岭,见这处山势奇异,心中暗暗称奇,当他来到飞鹅石前,又见萧养坐在那里静思,大悟和尚便上前答话,谁知刚与萧养打照面,心中不禁一动:“此处山势奇异,此子相貌不凡,看来此人必将大显。”接着大悟和尚便和萧养攀谈起来,越谈越觉得萧养聪慧可爱且身世可怜。大悟和尚便起了惜才之念,征得萧养父亲同意,替萧养向地主潘大良赎身。从此,萧养便跟随大悟和尚到处游历。在大悟和尚的教导下,萧养阅医书,习武艺,整整三年,萧养从一牧牛少年长成身材魁伟,精通医术和武功的青年。这时大悟和尚逝世,萧养又返回家乡。为了纪念恩师,他把原名懋松改为萧养。萧养回乡后常替乡亲治病,分文不取,并不时周济贫苦乡亲。萧养在乡亲中威望日高,被潘大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勾结南海县陈师爷,诬告萧养串通海洋大盗,把萧养捉到官府,未经审讯便判死刑,押往广州司监牢,待次年秋后问斩。萧养身处监牢之中,心内想着越狱的办法。一天,萧养躺在床上苦思脱身之计,忽见自己卧睡竹床的竹节竟生出嫩绿的芽叶,萧养灵机一动,知道机会来了。便把芽叶指给同牢的一个江西人看,那江西人看后道“萧养兄,你的卧床生叶,将来必成帝王。”这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监狱,犯人们都把萧养尊为首领,连狱卒也敬畏他几分。萧养便利用这时机贿赂狱官、分化狱卒,利用亲友探监机会与外界联络,在热粥中藏利斧混入监内。经一番策划,内外准备妥当。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农历三月初八,萧养用利斧劈开监牢,带着一百七十多位难友冲出狱门,奔向广州军械库,夺得大批武器,随后合力撞开东门直奔海边,登上前来接应的船只,扬帆出海。
黄萧养越狱后,率领众人驾船返回老乡。在赤岗河口与官兵相遇,经过一番激战,杀掉了领兵的张百户,击退了追击的官兵。黄萧养越狱回到番村,激发了贫苦农民造反的热情,四方贫民纷纷前来加入黄萧养的起义队伍,几十日问队伍便发展到万多人。萧养便把队伍带到西村一带(今勒流镇),利用那里依山傍海、河涌交错、丘陵起伏的地形环境,训练水陆战术。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黄萧养便把队伍集合到横江二龙山前(今勒流富裕村)准备择日举事。在选定起义造反的日期的时候,军师告诉黄萧养,只要跪着量到一支齐眉的竹笋便是举事的最佳日子,否则会功亏一篑。黄萧养听后马上来到山上竹林,跪在地上逐支竹笋来量,但那整林的竹笋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跪了半天仍找不到一支齐眉的竹笋。累得萧养腰酸腿痛,便站起身来,舒展腰身。谁料,刚一站起,身前那竹笋刚好齐眉,萧养心中大喜,忘了军师的说话,拔出腰刀把竹笋砍了下来。那断竹笋“呼”的一声凌空而起,象利箭一般朝北方飞去。那日皇帝正在金面盆前洗手,手刚离盆,骤见一物自半空而降、“彭,的一声射穿金面盆,把皇帝吓得脸如土色。众太监惊魂甫定,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支断笋。据说这是一支神竹,如果萧养不是心急,按照军师的话去做跪着量到齐眉的竹笋然后砍断。那么神竹笋射穿的不是金面盆,而是皇帝的脑袋了。再说黄萧养砍掉竹笋,目送飞笋北去之后,便杀牛祭旗、歃血盟誓,祷告天地,接着奠下三杯清酒。只见一杯酒奠下,地面出现了一个水氹;二杯酒奠下,水氹变成了水塘;三杯酒奠下水塘变成大塘,这大塘至今还在。二龙山前也留有那当时起义祭旗的石孔。
且说黄萧养砍下飞笋,奠酒祭旗正式起义,义军先镇压了冲鹤堡的大地主,接着攻下桂洲、逢简,后又攻占太艮(即大良),见这里盛产谷米,地形可攻可守,于是大力修筑营寨,储备粮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休整了一段日子之后,义军便兵分两路:一路由黄萧养亲自率领进攻马齐、龙江;另一路进攻佛山。进攻马齐、龙江那一一路义军,轻易地攻下了马齐,接着挥师直奔龙山。但在新涌口遭到当地团勇的顽抗,未能得手。萧养见屡攻不下,为了不影响会合进攻省城的计划,便率领队伍返回太艮。再说进攻佛山的一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至城下,佛山的豪绅使出缓兵之计,诈称投降,要义军后撤一步,好让他献城。义军不知是计,便后撤数里。城内的豪绅连夜纠集团勇,修筑防御工事。义军发觉后,立即发起进攻,激战之下双方互有伤亡,战斗陷入僵持局面,同是为了不影响原定会攻省城计划,起义军只留下部分兵力牵制佛山守敌,主力迅速集结在勒竹,苇涌一带,准备大举进攻广州。义军把这一战略行动称为”拜佛(山)汤羊(城)“。
黄萧养会集了两路大军主力,从苇涌出发,围攻广州,首战便生擒前来救援的明将王清,义军声威大振,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黄萧养自称”顺民天王“把广州城南的五羊驿作为行宫,座镇围攻广州达几个月。
明朝皇帝闻报,非常惊慌,急忙调都督董兴等率领两广官兵,汇f司南京、江西调来的二千精兵,加上广西的狼兵合围义军。萧养闻讯,立即集中战船,自西海白蚬壳驶入白鹅潭与都督董兴带领的精兵决战,激战数日,双方互有伤亡,义军粮草不继,萧养决定突围,打算回太艮一带休整,再度进军,明都督董兴见义军有突围迹象,立即指挥各路兵船合围。萧养义军左冲右突,无法冲出,战至第三个晚上,萧养正苦思突围之计,突闻有人高叫:”请大王向潭西方向突围。“萧养闻言,命人前去侦察,果然发现一条新辟的河滘,原来萧养被困白鹅潭,惊动了附近的山神土地,他们指挥牛头鬼卒连夜开辟了一条新河活让萧养脱险,萧养闻报大喜,命令集中战船向新河滘驶去,终于走出了包围圈,后人称这条河滘为大王滘。大王滘至今仍存。
话说黄萧养率领义军连夜从大王滘突围,准备返回太艮休整。谁料义军战船刚驶离大王活,迎面又碰上了另一支合围的官兵船队。两军相遇又展开激战,无奈义军已经苦战数日,又无补给,渐渐不敌官兵。萧养见此情形,便下令大将黄大牙、黄公庞率领部分义军突围。他自己带领余下义军反复冲杀,牵制敌人,掩护突围的义军。
双方激战一直到夜晚,董兴率领官兵主力赶到。董兴见一部分义军已冲出包围圈,以为黄萧养己突围而去,气得暴跳如雷。这时,一位随军的师爷上前献计:”将军不用焦急,在下有一条计策,可知黄萧养是否还在我军包围之中?“董兴听罢连说:”快讲!快讲!“那师爷说道:”黄萧养乃鹅精托世,将军只要下令向天发射响箭,贼军船上如有人侧头望天,那人便是黄萧养,将军可集合弓箭手对付此人,到时必定大功告成。“董兴听后,连称好计。便传令各战船,集中弓箭手待命,如见对方船上有人侧身仰头望天,便射杀此人。待各船准备妥当,董兴下令向天发射响箭,那时黄萧养正在船内闭目养神,沉思脱险的办法,突闻”嗖、嗖、嗖“声响,萧养以为官军又发动进攻,便走向舱外,侧身仰头观察动静。谁料乱箭似飞蝗射来,萧养躲避不及,身中数箭,翻身坠海。
董兴见黄萧养中箭坠海,马上传令:”生擒黄萧养者重赏!“各战船纷纷放下小艇,向黄萧养坠水处划去。就在这时,一只白鹅飘然而至,只见那白鹅驮起黄萧养向水面开阔处游去,董兴见状急得直跺脚,大叫:”放箭!快追!快追!“但如蝗飞箭怎也射不中,如飞快艇总也追不上。白鹅与黄萧养隐没得无影无踪。后人便把这里叫做白鹅潭。
至今,顺德地区尚流传着一首怀念黄萧养的歌谣:''九世冤,十世仇;九牛浮水面,飞鹅就转头。” 再说,白鹅驮走黄萧养之后,过了几年。一个渔夫在白鹅潭打鱼,一连抛了十多网,却总捕不到鱼。渔夫心想“今日网网落空,莫非水下有东西作怪。”想着想着,渔夫跳下水中,潜到潭底。哦!原来潭底有问房屋,恍如宫殿一般,渔夫走入殿内,只见正中摆着一张龙床,床上躺着一人,正闭目酣睡。渔夫仔细打量那人,见他头戴金冠,身穿龙袍,腰系玉带,玉带上挂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印,渔夫心想:“今日打鱼一无所获,不如把金印拿回去,也不算空走一场。”他慑手慑脚走到床前,解下金印藏在怀中,慌忙走出殿外,浮上水面,翻身上船。回家换过干爽衣服,便带着金印寻到一家古玩店,说要卖印,古玩店老板接过金印细细鉴赏,看着看着脸色大变,问渔夫:“这金印从何处寻来?”渔夫把当天的经历一五一十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完忙说:“你闯下了大祸了。这是顺民天王黄萧养的金印,自他座镇白鹅潭后,这儿风平浪静,如他醒来不见了金印,定必闹翻白鹅潭,祸及五羊城。趁他未醒之前,快把金印送回原处!”渔夫听古玩店老板这么一说,吓得满头冷汗,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奔回江边,跳上渔船,解开绳索,急扒急棹,来到白鹅潭江面,潜入水底,返回殿内,把金印挂回玉带之上。幸好,黄萧养还熟睡未醒。
8吕嘉与石涌
在勒流镇石涌村,有一石瓮土城,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ll2年)。清代邑人罗天尺所著的《五山志林》中有这样的记载:“《焚馀》云:越人谓石瓮日石涌,今大瓮高至六尺,大倍之,名日石涌瓮,家家有之,盖取瓮城之义。石涌,乡名,盖因吕嘉筑瓮城,故亦名之。”据说,石涌便是吕嘉的故乡。吕嘉,南越国的老国相。《五山志林》中有这样的记载:“嘉本越人之雄,尉佗得之,因越人之所服而相之也,而南越以治”。至赵兴(赵兴为上一代王赵婴齐与汉女所生)为王时,吕嘉已经“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任为长吏者70馀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于王”,一时权倾朝野。赵兴在位时,西汉王朝要求南越国内属,吕嘉发动了一场反内属的叛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吕嘉多次给赵兴上谏,赵兴均不听,于是吕嘉派兵弑了赵兴,改立赵建德(赵建德为赵婴齐与越女所生),并派兵把守住南越的要害。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戈船将军郑严、下濑将军田甲、驰义侯何遗,兵分五路,进取番禺(南越都城所在地,既现在的广州)。第二年,杨仆攻陷寻峡,破石门,吕嘉最后无路可走,带着赵建德回到家乡,筑起石涌、金斗两城,企图顽抗。伏波将军路博德询问一些投降的人,得知吕嘉所在地,追之,未至二城五里,编桥以渡兵。在捕获了吕嘉之后,那座桥被命名为伏波桥。
虽然吕嘉发动的反内属的叛乱,给早已觊觎着南越的汉武帝找到了出兵南越的借口,南越因此而亡,但史料中还是称道吕嘉对南越的忠心,就连他的叛乱也被以“小忠”评价,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南越国自第二代王开始,便没有出现过像第一代王赵佗那样的一代雄主,而且越到后期王越无能,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倾覆朝野权势的吕嘉,并没有反南越国。相反,他起兵反叛,正是为了南越国着想,维护南越国的独立地位的缘故。至于吕嘉是否真的在石涌筑城,还是一个传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查证。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故事里边相关的地名印证是这样的:在县城南门外碧鉴河,历史上确有一座伏波桥,有的史料认为自西汉始设,但确切年代不可考。也有的史料认为碧鉴海历史上是当邑之冲,江广且深,伏波只作降服波浪之解。石涌与金斗相隔不远,且石涌也有的人称石瓮,现在还有石瓮土城存在,且历史上还记载附近有个吕相公祠(吕嘉为南越相,故称相公),似乎无可怀疑。但《顺德文物志》上却这样记载:“......与《史记》、《汉书》所载不符;二是与考古调查发现的事实不符。广州中山四路内发现的秦汉船台遗址上,发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并有被汉兵焚烧的遗迹,说明杨仆、路博德攻占的城即此;l973年县、省博物馆的几位人员对石涌村的所谓'瓮城'进行过勘查。当时在一门楼上仍存一石刻匾'瓮城高第'的门额;而在连接门楼的土泥墙中,采集到一枚'道光通宝'清代铜钱,城垣中及地面没有发现早于清代至民国的遗物。至于石涌村拥节山前鱼塘堆积层中出土的遗物全为东汉非西汉。,因此认为”吕相公祠“和”伏波桥“当属后世纪念性的建筑,不足为据。9话说顺德
提起”顺德“一名的来历,一般人都喜欢引用钱溥《顺德县兴造记》的那段记述:”(明)正统十四年,冲鹤堡黄萧养聚徒为乱,明年,改元景泰,授命都督董兴将兵剿平之,大良堡民罗忠等诉南海十一都,惟东涌、马宁、西淋三都之民离县远而滨海,故傲化而易乱,割此三都而建县于大良,则可治。“于是,巡抚兵部侍郎揭稽集三司议闻于上,赐县名日'顺德',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也。” 至于“顺德”二字何解,一般人多解作顺天威德。
那么,“顺天威德”的具体出处,它们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顺天”,语出《左传》:“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就是“顺从天意”。“威德”,语出《管子兵法》:定亲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就是,声威与德行并重,刑罚与恩惠并施。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要“顺从上天即皇上旨意,慑服其威严德政”,让人感受到一股逼人威严。看来,这是前人把“顺德”当作两个字拆开,然后根据对朝廷意旨的揣摩,分别附上固有词语来解释。究其原因,大概是他们并不知道“顺德”一词,其实很早就以一个固定词组形式出现在典籍上。《易经?升卦》的《象传》就清楚明白的写着“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就是讲:君子顺行美德,积累小善,就可成就大事业。如地中生长的树木,顺天应时,则可由小成大。这句话听起来语气比较温和,多少带有点教诲与期望的意味。我们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当初明朝廷下旨封县赐名时,虽刚平定叛乱一年,但此处已渐趋安宁,朝廷自然也希望有一个顺天应德,积小成大,根深叶茂,详和繁荣的新县城出现,于是,才选择了这个古老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