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直观形象法中示范性最强的是()。
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2.()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A.直观形象法
B.语言法
C.角色扮演法
D.表扬鼓励法
3.最常见的语言法有两种,是()。
A.观察法和演示法B.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C.故事法和讨论法D.精神环境体验法和物质环境体验法
4.实施游戏化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活动的()。
A.游戏活动的自主化B.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C.游戏活动的虚构化D.游戏活动的教育化
5.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A.全国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C.近期目标D.活动目标
6.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且能充分地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教育方法是()。
A.讨论法
B.复述法
C.故事法
D.提问法
7.角色扮演训练中提供的行为范例变成幼儿自己的信念与准则,一般发生在角色扮演的()。
A.及时模仿阶段
B.简单再现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8.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
A.知识性
B.科学性
C.丰富性
D.专业性
9.幼儿教育过程中选择文化内容的依据是()。
A.国情
B.乡情
C.儿童水平
D.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
10.最益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法
B.行动操练法
C.发泄法
D.表扬鼓励法
11.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是指()。
A.主题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B.分科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C.只有综合教学才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D.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12.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二、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
2.观察法
3.演示法
4.参观法
5.故事法
6.讨论法
7.角色扮演法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就是指幼儿园根据教育目的编写的教学材料与主题活动的总称。
2.课程评价不仅对幼儿园测量和评估教学、完善课程有用,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3.幼儿园课程具体体现在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4.幼儿园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属于课程的长远目标。
5.在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不能只发展幼儿一个方面的能力。
6.课程的内容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不要对幼儿有太大的挑战性。
7.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更容易与同伴、老师交谈,更有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
2.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实施观察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4.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5.简述讨论法的教育价值。
6.简述角色扮演法的特点。
7.简述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区别。
8.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9.简述幼儿园教学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10.简述幼儿园教学的四种基本途径。
11.课程评价对教育教学有何作用?
12.课程评价要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论实施行动操作法应注意些什么?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环境体验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3.试述行为操练法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的优势。
4.论述选择和确定幼儿园课程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5.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6.试论述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
六、案例分析
某幼儿园活动场地上,孩子们自由地选取各种材料,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构建游戏场地,器材的组合一变、使用的方法一变、活动的伙伴一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而改变,时而是孩子们的“滑雪场”,时而是“勇敢者之路”,时而是“地雷区”,时而又成了“大森林”,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们主意越来越多,玩法各式各样,玩得也越来越自在尽兴。教师在旁边自如地进行指导。
请谈谈幼儿教师如何使教学游戏化,并在课程开展中恰当地使用语言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通过故事事例比较直观易懂。
2.B.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是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3.C.故事法和讨论法为常见的语言法。
4.D.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被融人到游戏活动中。
5.D.具体的一个活动、一节课为具体教学活动目标。
6.A.讨论法中最容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促进多维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
7.D.内化就是儿童将外在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的过程。
8.C.内容丰富才能使得活动体现出多样性。
9.D.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需求。
10.B.行动操作法益于儿童亲身体验,内化行为规则。
11.D.综合性不仅要体现不同领域知识,也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
12.D.对幼儿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过程性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是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3.演示法:是直观形象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教学演示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4.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其重点在于根据观察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产生联想,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向往、自豪、尊重等积极的道德情感。
5.故事法:幼儿园教学方法之一。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
6.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商议,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7.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2.√。
3.×。幼儿园的课程体现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幼儿园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属于课程的中期目标。
5.√。
6.×。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能力和发展需要,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内容。
7.√。
四、简答题
1.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包括: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它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需要的课程,从而全面和谐地促进儿童在生理、情绪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儿童的个别兴趣、个别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定期观察、记录、评估和总结,充分了解每名儿童的长处和弱点,据此为他们提供具备“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的环境和活动。发展适宜性课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两个方面信息的基础之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对环境的积极探索,通过与周围事物、成人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学习。幼儿的学习实质就是与环境(人和事物)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幼儿通过这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和广泛的参与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学前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如果在游戏中能够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打交道,这对幼儿以后学习数字和文字等抽象符号和概念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只有现实生活与幼儿的学习相支持,才能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教师要努力满足那些超常儿童或落后儿童的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发展适宜性不是指活动和材料的难度一旦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特点确定后就一成不变了,而是要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的继续而增加难度、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促进儿童潜能的全面发挥。
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不能使他们只局限于发展适宜性课程内,因为儿童发展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应该允许并支持儿童自身发展的偏好性。
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杜绝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发展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教师也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为之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活动。
3.运用观察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扩大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生活内容,提供各种生动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他们进行各种观察活动。
(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儿童可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法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比较苹果和梨的异同。
(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观察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而不是让儿童胡乱观察。观察过程中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以语言和手势指导观察,启发儿童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观察后要有总结性谈话,巩固儿童观察印象,形成概念。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特征性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多种。
4.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1)内容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选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或重点对儿童进行直观形象化教育,使直观形象法的示范性作用更有针对性。
(2)实施要求。①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②直观形象法的形象也可以多样化。③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光有直观示范,还不能使其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讨论时应注意采用小组形式,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在观察基础上提高其认识的机会。④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练习相结合。要让儿童掌握所学的知识或行为,必须在行为练习中让儿童巩固,并在行为练习中将这些良好行为固化在儿童身上。
5.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有效提高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1)儿童在讨论法的教育活动中处在主体的地位,不是被动接受强行灌输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都比较高。
(2)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儿童亲自参与,他们观察、体验、感受、讨论、做结论,直到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主体的作用。
(3)儿童对通过具体事物的讨论,明白行为的对和错、好与坏,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在讨论中,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动接受教育还可避免因说教过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和行为。
6.角色扮演法具有以下特点: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角色扮演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在特设情景下的助人行为与日常行为中亲社会的行为,并且提高儿童的助人动机,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明显减少,从而证明角色扮演确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儿童的行为特点。教师可以讲一些日常发生在小朋友身边的事,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这些内容对他们具有一种亲切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既取材于儿童生活,又是对生活事件的提炼。角色扮演训练以表演的形式出现,符合儿童活泼好模仿的特点。这一训练既有语言,也有面部表情,还有鲜明的动作性,符合儿童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调动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表演游戏是“少数几个人表演给大家看”的单向输出活动,而角色扮演训练是由全班儿童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每个儿童均担任角色,都可以体会在各种情景中不同角色的各种情感、思想与行为表现。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行为与认识的结合是角色扮演训练的重要特色。因此,它不仅提高了儿童亲社会行为,也同样提高了行为的动机水平。
7.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幼儿只有通过感官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达到理解。幼儿园课程应积极发挥幼儿感官的作用,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点也是与中、小学生学习的区别之一,因为中、小学生是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8.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而目标的达成又离不开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目标也无法实现。
(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确定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反映了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规律、特点,因此,幼儿课程的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利于他们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课程目标不仅规定内容的范围,而且还规定内容的深度。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它体现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幼儿园课程目标重视的是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幼儿身体、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体现目标的这些实质要求。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偏离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等现象。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不能脱离目标的指引,只从结果考虑而采取短期行为,以免误导幼儿的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的实现不能没有内容。内容是目标的依托,没有内容就谈不上教育,没有内容,目标便被架空,根本无从实现。
9.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应当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学习该内容的特点、水平、经验等来定,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适合用集体形式,也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不可用集体形式。
(2)小组活动。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或交流,并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责任更多是观察了解幼儿,并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及帮助。
(3)个别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
10.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途径主要有四种:
(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和安排的系统活动,并且主要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在活动前做好比较周密的计划,目标明确、内容精选、步骤紧凑,属于高结构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作业课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运用于幼儿获取新的经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适宜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2)日常活动与生活。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在园参加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日常活动与生活之中。有幼儿自发自悦的游戏活动,如积木建筑、娃娃家、音乐表演、户外自由玩耍等;有幼儿一日的常规生活,如人(离)园、进餐、盥洗、如厕、午睡、活动转换等。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很多是通过这一教育途径进行的,尤其是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一些社会性行为规范的养成。
(3)学习环境。在幼儿园里,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活动室里,可以说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都会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幼儿学习环境时,不能只想到活动室内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活动室以外的可供幼儿体能锻炼和户外自由活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整体文化环境。所以,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不光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幼儿园每一个人的责任。
(4)家园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的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1.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疾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12.评价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育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估,要侧重于诊断和改进课程与教学的作用,不适合把评价只作为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的鉴定手段。评价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为了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但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需要和手段。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都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评价要找出幼儿的优点,发现和发挥幼儿的潜能;评价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参与机会;评价要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评价的结果要清楚、有系统。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评价还应做到客观和真实,这是对课程评价应持的一种科学态度,也是达到课程评价目的的保证。把从各方面所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客观如实地加以描述,并以正确的教育观作出分析和判断。
五、论述题
1.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行动操练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练习的有效性,行动操练练习可以贯穿于各种活动中,但在一定时间内须有一个主要的目的。
(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在儿童进行行动操练时,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指出难点和易犯的错误,使儿童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恰当地伴以指示、提示、引导和示范,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适当地评价、鼓励,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其认识、情感与行为得到全面发展。
(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根据练习材料的性质和儿童年龄特点,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开始阶段,练习次数多些,每次时间少些,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单一练习到综合性练习,不断提出新的练习要求,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以引起儿童练习的要求和愿望。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提高儿童练习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过程中的要求也要有所变化,刚开始时要求正确,然后再要求熟练,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及时评价、指导,让儿童知道练习的结果。同时,也要鼓励儿童自我监督能力和创造精神,防止盲目模仿和机械重复。
(5)家园配合。家园配合是关系到行动操练结果能否保持和发扬的关键问题。常见的现象是,儿童在幼儿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行动操练而获得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技能,回家后则因父母的宠爱和娇惯而丢失或无法保持。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了解教育内容和目的,统一认识和要求,从而使儿童的行为保持一致。
2.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则往往很难理解或理解得很片面。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他们进行讲解或说理的话,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采用环境体验法,即首先对儿童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感受去获得体验,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儿童自身的活动或动作,去体验某种事物或行为,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经验,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教师运用环境体验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发展需要调整环境布置。
(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3.养成儿童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较常采用言语教导的方法,但经常采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行为操练法就是一种改变重口头教育、轻行为训练倾向的有效的教育手段。这种方法强调通过一系列活动方式,让儿童在自然和生活环境中,在游戏中及有意创设的情境中,对某些要求、技能、准则和基本行为进行反复的练习。行动操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巩固知识,形成简单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方法。从生理机制来说,通过练习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4.遵循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的方向与要求,使幼儿能够有意义地、有效地进行学习,满足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从总体的范围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应能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这几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同时,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诸方面发展的一般作用,这样才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才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幼儿所处的童年时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对象,不能把未来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简单地压在幼儿身上,进行超前教育。也就是说,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不要把适合在小学学习的东西拉到幼儿期来。如果时机未成熟而勉强幼儿学习,会使他们感受到过多的挫折与失败,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幼儿学习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有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才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才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对幼儿来说,学习与生活有关的事物,他们更容易掌握,更能够引起联想和学习的兴趣。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既要联系幼儿已有的经验,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其经验,应该是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努力去学会新的经验。
5.幼儿教师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参观、谈话和讨论、讲解和讲述、游戏操作等。
(1)观察。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方法,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
(2)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只有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3)游戏操作。游戏操作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愉悦感。教师也可以和儿童进行游戏活动。
(4)参观。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
(5)谈话、讨论。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6)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教育教学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是灵活而综合地加以运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有效学习的特点选用多种方法,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6.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有以F几种途径:
(1)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语言教育是正规的,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语音、语词、语句、语段等),儿童文学作品(儿歌、儿童诗、生活故事、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
(2)日常言语交往中的指导。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对幼儿实际的言语交往能力给予指导,把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环境。
(3)其他教育领域的配合。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领域的事。幼儿在健康、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中,同样离不开语言工具。所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师的任务,其他领域的教师也应注意对幼儿语言的指导,配合语言领域教师,共同为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承担责任。
(4)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语言教师指导和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使家长了解自己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父母与孩子言语交际应注意什么。
六、案例分析
(1)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融人教育目的,使游戏活动教育化,如角色游戏,它是儿童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结构游戏,如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搭积木、串木珠,从中让他们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表演游戏,即教学中让孩子们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这些表演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则可发展儿童的动作、智力,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教育活动游戏化,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它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依靠想像开展游戏化活动。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全面采用游戏化方法,这也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2)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用和最普遍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通常,语言法主要指故事法、讨论法。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科学家的事迹或成长过程。讨论也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对于年幼儿童应先从议论人手,以教师为主、儿童为辅的谈论,再逐步过渡到运用讨论法进行教育。这样,儿童就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因此,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效提高了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幼儿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7)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直观形象法中示范性最强的是()。
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2.()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A.直观形象法 B.语言法
C.角色扮演法 D.表扬鼓励法
3.最常见的语言法有两种,是()。
A.观察法和演示法
B.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C.故事法和讨论法
D.精神环境体验法和物质环境体验法
4.实施游戏化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活动的()。
A.游戏活动的自主化B.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C.游戏活动的虚构化D.游戏活动的教育化
5.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A.全国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活动目标
6.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且能充分地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教育方法是()。
A.讨论法
B.复述法
C.故事法
D.提问法
7.角色扮演训练中提供的行为范例变成幼儿自己的信念与准则,一般发生在角色扮演的()。
A.及时模仿阶段 B.简单再现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8.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
A.知识性
B.科学性
C.丰富性
D.专业性
9.幼儿教育过程中选择文化内容的依据是()。
A.国情
B.乡情
C.儿童水平
D.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10.最益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法 B.行动操练法
C.发泄法
D.表扬鼓励法
11.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是指()。
A.主题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B.分科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C.只有综合教学才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D.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12.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二、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
2.观察法
3.演示法
4.参观法
5.故事法
6.讨论法
7.角色扮演法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就是指幼儿园根据教育目的编写的教学材料与主题活动的总称。
2.课程评价不仅对幼儿园测量和评估教学、完善课程有用,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3.幼儿园课程具体体现在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4.幼儿园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属于课程的长远目标。
5.在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不能只发展幼儿一个方面的能力。
6.课程的内容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不要对幼儿有太大的挑战性。
7.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更容易与同伴、老师交谈,更有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
2.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实施观察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4.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5.简述讨论法的教育价值。
6.简述角色扮演法的特点。
7.简述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区别。
8.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9.简述幼儿园教学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样性。
9.D.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需求。
10.B.行动操作法益于儿童亲身体验,内化行为规则。
10.简述幼儿园教学的四种基本途径。
11.课程评价对教育教学有何作用? 12.课程评价要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论实施行动操作法应注意些什么?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环境体验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3.试述行为操练法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的优势。
4.论述选择和确定幼儿园课程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5.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6.试论述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
六、案例分析
某幼儿园活动场地上,孩子们自由地选取各种材料,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构建游戏场地,器材的组合一变、使用的方法一变、活动的伙伴一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而改变,时而是孩子们的“滑雪场”,时而是“勇敢者之路”,时而是“地雷区”,时而又成了“大森林”,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们主意越来越多,玩法各式各样,玩得也越来越自在尽兴。教师在旁边自如地进行指导。
请谈谈幼儿教师如何使教学游戏化,并在课程开展中恰当地使用语言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通过故事事例比较直观易懂。
2.B.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是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3.C.故事法和讨论法为常见的语言法。
4.D.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被融人到游戏活动中。
5.D.具体的一个活动、一节课为具体教学活动目标。
6.A.讨论法中最容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促进多维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
7.D.内化就是儿童将外在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的过程。
8.C.内容丰富才能使得活动体现出多
11.D.综合性不仅要体现不同领域知识,也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
12.D.对幼儿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过程性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是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3.演示法:是直观形象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教学演示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4.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其重点在于根据观察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产生联想,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向往、自豪、尊重等积极的道德情感。
5.故事法:幼儿园教学方法之一。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
6.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商议,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7.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
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2.√。
3.×。幼儿园的课程体现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幼儿园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属于课程的中期目标。
5.√。
6.×。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能力和发展需要,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内容。
7.√。
四、简答题
1.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包括: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它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需要的课程,从而全面和谐地促进儿童在生理、情绪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儿童的个别兴趣、个别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定期观察、记录、评估和总结,充分了解每名儿童的长处和弱点,据此为他们提供具备“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的环境和活动。发展适宜性课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两个方面信息的基础之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对环境的积极探索,通过与周围事物、成人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学习。幼儿的学习实质就是与环境(人和事物)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幼儿通过这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和广泛的参与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学前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如果在游戏中能够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打交道,这对幼儿以后
学习数字和文字等抽象符号和概念有非常
重要的促进作用。
只有现实生活与幼儿的学习相支持,才能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教师要努力满足那些超常儿童或落后儿童的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发展适宜性不是指活动和材料的难度一旦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特点确定后就一成不变了,而是要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的继续而增加难度、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促进儿童潜能的全面发挥。
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不能使他们只局限于发展适宜性课程内,因为儿童发展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应该允许并支持儿童自身发展的偏好性。
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杜绝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发展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教师也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为之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活动。
3.运用观察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扩大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生活内容,提供各种生动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他们进行各种观察活动。
(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儿童可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法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比较苹果和梨的异同。
(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观察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而不是让儿童胡乱观察。观察过程中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以语言和手势指导观察,启发儿童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观察后要有总结性谈话,巩固儿童观察印象,形成概念。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特征性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多种。
4.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1)内容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选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或重点对儿童进行直观形象化教育,使直观形象法的示范性作
用更有针对性。
(2)实施要求。①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②直观形象法的形象也可以多样化。③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光有直观示范,还不能使其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讨论时应注意采用小组形式,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在观察基础上提高其认识的机会。④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练习相结合。要让儿童掌握所学的知识或行为,活泼好模仿的特点。这一训练既有语言,也
有面部表情,还有鲜明的动作性,符合儿童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调动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表演游戏是“少数几个人表演给大家看”的单向输出活动,而角色扮演训练是由全班儿童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每个儿童均担任角色,都可以体会在各种情景中不同角必须在行为练习中让儿童巩固,并在行为练习中将这些良好行为固化在儿童身上。
5.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有效提高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1)儿童在讨论法的教育活动中处在主体的地位,不是被动接受强行灌输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都比较高。
(2)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儿童亲自参与,他们观察、体验、感受、讨论、做结论,直到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主体的作用。
(3)儿童对通过具体事物的讨论,明白行为的对和错、好与坏,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在讨论中,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动接受教育还可避免因说教过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和行为。
6.角色扮演法具有以下特点: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角色扮演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在特设情景下的助人行为与日常行为中亲社会的行为,并且提高儿童的助人动机,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明显减少,从而证明角色扮演确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儿童的行为特点。教师可以讲一些日常发生在小朋友身边的事,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这些内容对他们具有一种亲切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既取材于儿童生活,又是对生活事件的提炼。角色扮演训练以表演的形式出现,符合儿童
色的各种情感、思想与行为表现。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行为与认识的结合是角色扮演训练的重要特色。因此,它不仅提高了儿童亲社会行为,也同样提高了行为的动机水平。
7.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幼儿只有通过感官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达到理解。幼儿园课程应积极发挥幼儿感官的作用,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一
点也是与中、小学生学习的区别之一,因为中、小学生是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8.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而目标的达成又离不开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目标也无法实现。
(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或交流,并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责任更多是观察了解幼儿,并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及帮助。
(3)个别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确定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反映了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规律、特点,因此,幼儿课程的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利于他们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课程目标不仅规定内容的范围,而且还规定内容的深度。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它体现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幼儿园课程目标重视的是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幼儿身体、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体现目标的这些实质要求。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偏离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等现象。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不能脱离目标的指引,只从结果考虑而采取短期行为,以免误导幼儿的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的实现不能没有内容。内容是目标的依托,没有内容就谈不上教育,没有内容,目标便被架空,根本无从实现。
9.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应当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学习该内容的特点、水平、经验等来定,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适合用集体形式,也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不可用集体形式。
(2)小组活动。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 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
10.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途径主要有四种:
(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和安排的系统活动,并且主要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在活动前做好比较周密的计划,目标明确、内容精选、步骤紧凑,属于高结构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作业课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运用于幼儿获取新的经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适宜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2)日常活动与生活。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在园参加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日常活动与生活之中。有幼儿自发自悦的游戏活动,如积木建筑、娃娃家、音乐表演、户外自由玩耍等;有幼儿一日的常规生活,如人(离)园、进餐、盥洗、如厕、午睡、活动转换等。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很多是通过这一教育途径进行的,尤其是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一些社会性行为规范的养成。
(3)学习环境。在幼儿园里,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活动室里,可以说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都会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幼儿学习环境时,不能只想到活动室内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活动室以外的可供幼儿体能锻炼和户外自由活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整体文化环境。所以,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不光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幼儿园每一个人的责任。
(4)家园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的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1.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种需要和手段。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都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评价要找出幼儿的优点,发现和发挥幼儿的潜能;评价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疾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12.评价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育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估,要侧重于诊断和改进课程与教学的作用,不适合把评价只作为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的鉴定手段。评价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为了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但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一
参与机会;评价要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评价的结果要清楚、有系统。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评价还应做到客观和真实,这是对课程评价应持的一种科学态度,也是达到课程评价目的的保证。把从各方面所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客观如实地加以描述,并以正确的教育观作出分析和判断。
五、论述题
1.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行动操练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练习的有效性,行动操练练习可以贯穿于各种活动中,但在一定时间内须有一个主要的目的。
(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在儿童进行行动操练时,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指出难点和易犯的错误,使儿童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恰当地伴以指示、提示、引导和示范,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适当地评价、鼓励,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其认识、情感与行为得到全面发展。
(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根据练习材料的性质和儿童年龄特点,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开始阶段,练习次数多些,每次时间少些,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单一练习到综合性练习,不断提出新的练习要求,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以引起儿童练习的要求和愿望。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提高儿童练习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过程中的要求也要有所变化,刚开始时要求正确,然后再要求熟练,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及时评价、指导,让儿童知道练习的结果。同时,也要鼓励儿童自我监督能力和创造精神,防止盲目模仿和机械重复。
(5)家园配合。家园配合是关系到行动操练结果能否保持和发扬的关键问题。常见的现象是,儿童在幼儿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行动操练而获得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技能,回家后则因父母的宠爱和娇惯而丢失或无法保持。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了解教育内容和目的,统一认识和要求,从而使儿童的行为保持一致。
2.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则往往很难理解或理解得很片面。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他们进行讲解或说理的话,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采用环境体验法,即首先对儿童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感受去获得体验,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儿童自身的活动或动作,去体验某种事物或行为,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经验,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教师运用环境体验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发展需要调整环境布置。
(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3.养成儿童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较常采用言语教导的方法,但经常采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行为操练法就是一种改变重口头教育、轻行为训练倾向的有效的教育手段。这种方法强调通过一系列活动
方式,让儿童在自然和生活环境中,在游戏
中及有意创设的情境中,对某些要求、技能、准则和基本行为进行反复的练习。行动操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巩固知识,形成简单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方法。从生理机制来说,通过练习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4.遵循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的方向与要求,使幼儿能够有意义地、有效地进行学习,满足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从总体的范围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应能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这几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同时,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诸方面发展的一般作用,这样才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才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幼儿所处的童年时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对象,不能把未来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简单地压在幼儿身上,进行超前教育。也就是说,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不要把适合在小学学习的东西拉到幼儿期来。如果时机未成熟而勉强幼儿学习,会使他们感受到过多的挫折与失败,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幼儿学习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有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才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才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对幼儿来说,学习与生活有关的事物,他们更容易掌握,更能够引起联想和学习的兴趣。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课程内容的选择
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教育教学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是灵活而综合地加以运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既要联系幼儿已有的经验,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其经验,应该是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努力去学会新的经验。
5.幼儿教师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参观、谈话和讨论、讲解和讲述、游戏操作等。
(1)观察。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方法,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
(2)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只有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3)游戏操作。游戏操作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愉悦感。教师也可以和儿童进行游戏活动。
(4)参观。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
(5)谈话、讨论。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6)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是运用语
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有效学习的特点选用多种方法,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6.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有以F几种途径:
(1)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语言教育是正规的,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语音、语词、语句、语段等),儿童文学作品(儿歌、儿童诗、生活故事、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
(2)日常言语交往中的指导。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对幼儿实际的言语交往能力给予指导,把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环境。
(3)其他教育领域的配合。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领域的事。幼儿在健康、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中,同样离不开语言工具。所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师的任务,其他领域的教师也应注意对幼儿语言的指导,配合语言领域教师,共同为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承担责任。
(4)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语言教师指导和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使家长了解自己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父母与孩子言语交际应注意什么。
六、案例分析
(1)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融人教育目的,使游戏活动教育化,如角色游戏,它是儿童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结构游戏,如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
搭积木、串木珠,从中让他们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表演游戏,即教学中让孩子们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这些表演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则可发展儿童的动作、智力,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教育活动游戏化,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它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依靠想像开展游戏化活动。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全面采用游戏化方法,这也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2)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用和最普遍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通常,语言法主要指故事法、讨论法。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科学家的事迹或成长过程。讨论也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对于年幼儿童应先从议论人手,以教师为主、儿童为辅的谈论,再逐步过渡到运用讨论法进行教育。这样,儿童就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因此,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效提高了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经常感冒
D.人际关系不良
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
A.非智力因素
B.思维能力
C.记忆知识
D.掌握技能
3.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方面。
A.入学的适应性
B.幼儿身体素质
C.文化课学习
D.社会性培养
4.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这属()方面的适应能力。
A.主动性B.独立性C.人际交往D.规则意识
5.非智力品质主要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不包括下列中的()。
A.兴趣B.意志C.自信心D.创造力
6.研究结果证明,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证是()。
A.幼儿教师的素质B.园校的沟通C.家庭的配合D.社区的帮助
7.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
A.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B.幼儿园小学化问题
C.小学幼儿园化问题
D.幼儿的读、写、算问题
8.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的是()。
A.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B.幼儿的兴趣
C.师资力量薄弱
D.办学条件差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
2.过渡期
3.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幼儿能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2.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由幼儿园和小学来完成。
3.幼儿阶段也需要让儿童养成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
4.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事情。
5.儿童入学后如果不适应,容易发生睡眠不足、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
6.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就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
7.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只要顺其自然,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精力。
四、简答题
1.如何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3.列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4.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有何意义?
5.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6.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
2.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3.论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六、案例分析
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丁丁感到还是幼儿园好„„
结合案例谈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哪些不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C.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
2.B.思维能力是智育的核心成分。
3.A.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
4.C.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取得教师的帮助。
5.D.创造力属于智力范畴。
6.A.幼儿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7.A.幼小衔接根本上是解决生理、心理等的适应性。
8.B.幼儿的兴趣不属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2.过渡期:指幼小衔接的特定阶段。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前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
3.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的教学是符合幼儿年龄阶段需要的,而不是专门为人学做准备。
2.×。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社会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完成。
3.√。
4.×。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的,贯穿多个年龄段。
5.√。
6.×。幼小两个阶段的区别包含多个方面,分科教学只是学习方面。
7.×。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很大,需要各个方面的关注。
四、简答题
1.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不但扼杀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彻底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学习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儿童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为解决这一实质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入学意识。通过参观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减少幼儿对小学的恐惧感。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力、自信心等个性品质方面,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缩短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期。
(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引导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做事情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的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等。同时,对大班的幼儿需要适当加入一些基本的认字、算术知识的学习。
(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小学有许多新的规则和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一些基本的规则,有意识地学会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3.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将会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语或概念。幼儿思维的这种具体性和形象,就决定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直接接触,在动态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智力才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可能。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期是各种心理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个f!生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兴趣广泛,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夸奖。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是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方式感到疲劳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或重复而引起厌倦。幼儿园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更多的个别接触和交谈。而这些被挤掉的活动,却正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知识教育并没有达到为人学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入学之初,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显得较为轻松,但事实上使幼儿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他们会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没有必要再认真听讲,儿童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为儿童以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4.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在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在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5.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适应性的内容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应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6.有关教育机构在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需要通力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五、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
(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主要进行灵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约束少,不像学校教育那么规范。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人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这就迫使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还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
(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
(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儿童之间存在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
(5)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上课(或集体教育)时间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上课1—2节,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
(6)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对幼儿的睡眠、生活、饮食、清洁卫生等都关怀备至,与幼儿的个别接触多,老师与幼儿关系密切融洽。幼儿进入小学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往减少,态度也较为严肃。
(7)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注意娱乐性和趣味性,比较自由,而小学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
2.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
(1)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个市场的吸引下,不少小学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创收为目的,不顾自身是否具备举办学前班的条件,盲目开设学前班。
(2)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要求和素质。学前班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或是因为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被“下放”下来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办学条件差。由于我国农村幼教起步较晚,条件差,幼儿班里很少玩具、教具和图书图片,也没有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材参考资料,使教师难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
3.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例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六、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点:
(1)教育的性质、目的不同。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因此,没有考试、考查等。它仅要达到为幼儿人小学做适当准备的目的,确切地说,是为幼儿做好心理、能力方面的准备。而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这时学生上学是向国家尽义务,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检查以及由此引起的升级或留级,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质量肯定或否定的体现。义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孩子不上学,其家长要被罚款或判监禁等。由于以上教育性质、目的的不同,因此,它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不同。
(2)教育内容不同。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到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3)教育方法不同。幼儿园教师应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中间教师启发提问、幼儿回答、幼儿归纳、教师小结等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像、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2)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第四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5)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
A.社会环境 B.精神环境
C.城市环境 D.局部环境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
3.幼儿园内环境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5.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原则? 6.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原则? 7.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开放性原则? A.必备条件 B.主要条件
C.次要条件 D.生活条件
3.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
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
4.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是环境、教育和()。
A.遗传B.社会C.家庭D.学校
5.导致儿童个别差异的物质性基础是()。
A.后天环境B.教育C.遗传素质D.成熟
6.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体现了()原则。
A.开放性
B.经济性
C.发展适宜性
D.参与性
二、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
2.物质环境
3.环境的界限性
4.环境的相容性
5.环境的转换性
6.幼儿常规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环境所具有的教育性与可控性是相互独立的。
2.参与性原则就是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与教师需要共同参与整个过程。
3.环境创设中的开放性原则就是幼儿园要多搞活动,让外界多参与幼儿园的各种建设。
4.教师要尽量让幼儿感受到环境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
5.在调整环境的时候,教师只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是环境的发展性和教育
四、简答题
1.什么叫幼儿园环境? 2.什么叫发展适宜性原则?如何具体体现这一原则?
8.运用环境体验法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为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作用,创设时需要考虑哪些原则?
2.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3.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
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娃娃家、医院、市场、马路等);自然科学活动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音乐、美术等);语言活动区(阅读、故事表演等);建构操作区(拼、插、搭、小制作等);室外可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种划分并不固定,每个幼儿园在具体操作时可视情况化整为零、灵活搭配。场地大一些的,可设置大的活动区;场地比较小的,可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动区大多以班为单位独立设置。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如图书馆、科学宫等,以期装备更好的设施、投放更丰富的材料,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丰富、分出层次(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并适时增添和更换。
谈谈上述活动区的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B.环境分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A.物质环境是发展的基础。
3.C.孔子最早提出先天与后天关系。
4.A.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
5.C.遗传因素是个体差异的物质基础。
6.B.少花钱多办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二、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
2.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3.环境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
4.环境的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5.环境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6.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按照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判断题
1.×。教育性与可控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
3.×。开放性原则是指将大、小环境有机结合。
4.√。
5.×。环境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
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年龄的一般特征来看,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的特点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提供相应的发展环境。比如: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提供合适的教学器具;开展有层次的游戏。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不同的幼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宽松的、自由的、和谐的,并且是安全的和多样的。
3.幼儿园内环境的特点表现为环境的教育性和可控性。
(1)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反过来,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1)物质因素。如前所述,物质环境是幼
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园环境的过程,应当成为幼儿实际感受国情教育、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
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精神因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因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①人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②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5.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不发达,如果在创设幼儿园环境中一味追求高档化、贵族化,把良好的教育环境理解为良好的物质环境的话,势必会使幼儿教育误人歧途。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就曾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富贵病”和“花钱病”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们指出,幼儿园环境好环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在于花钱多少、有外国货多少。这些观点对今天理解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原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幼儿园的经济条件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贯彻经济性原则只是贫困地区的事。我国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俭办教育,都应当结合本地区、本园所、本班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及地区、家庭的优势,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动手,共创美好环境。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的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幼儿园管理上的问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问题。创设幼儿
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还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
6.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做小主人责任,树立自豪感和认同感,发展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地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比如,大家一起收拾活动室,擦桌子、扫地、整理玩具,把活动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参与这一过程会使幼儿实际地感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当自己负责的桌子没擦干净,影响了活动室的清洁时,也会让幼儿体验到责任意味着什么。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环境的创设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如布置活动室的墙面,要让墙面布置得漂亮,需要幼儿齐心合力,大家分工,有的剪、有的画、有的贴;不光顾自己做,还必须商量、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相互帮助。这样,幼儿能够实际感受集体的力量,发展合作的意识,并提高相互合作的技能和能力。
在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幼儿发展、学习、创造、合作,这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其效果决不亚于教师创设的现成环境。
7.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随着科技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管教师、家长是否愿意,社会环境都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强有力地作用于幼儿。因此,尽管幼儿园小环境的教育功能很强,但如果仅仅局
限于幼儿园封闭的小环境中,是不能搞好教育的。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与其消极被动地任其影响幼儿,不如主动地与外界结合。尽管不能左右外部因素,但是可以选择、组织、利用其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积极因素,努力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3)幼儿参与性原则,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责任感、合作精神。
(4)开放性原则,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8.环境布置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②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③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④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⑤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⑥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日的的一致性。
五、论述题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幼儿园环境必须强调目标意识,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决不允许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因素存在。因此,创设环境时,目标是依据,应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及其每一项具体的活动中。
(2)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
育系统。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5)经济性原则,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2.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这就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1)准备环境。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让环境蕴含目标,即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第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即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当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的创设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
(2)控制环境。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3)调整环境。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
3.对环境创设含义理解的误区,主要是对物质环境创设含义的理解失之过窄,将精神环境创设和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分割有些则要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非正式学习来实现,如培养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性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在活动区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轻松自主,没有心理压力,不受局限,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开来,表现在:
(1)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忽视或分割了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物质环境的创设固然重要,由于它具备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对教师来讲,认为很容易被接受和掌握。符合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应该丰富多彩,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觉得温馨、有安全感。如果幼儿园及活动室里四壁空空,缺乏幼儿活动材料,孩子无所事事,感觉冰冷生硬、不安全,则会产生厌园情绪,并导致幼儿的被动活动。同样,虽然环境、材料丰富,但教师不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良好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也没有归属感。
(2)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空间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提供,而没有包含材料,特别是幼儿活动的材料。
(3)将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班级环境的创设。
(4)将班级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墙饰。
(5)将墙饰主要理解为主(大)墙饰。
这种理解带来的偏差,从有的幼儿园制定的导向性检查标准中可看到,从教师们把主要精力花在某一个方面上也可看到。《幼儿园教育纲要》不但强调广义的环境(包含了多个方面),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案例分析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表现为:
(1)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在上完课或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通过相应材料的操作来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能通过上课等正式学习来实现,而
任思维和想像自由驰骋,并体验成功及活动过程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和健康人格。
(3)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既可以在孩子自选活动中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如指导正在搭积木的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如在音乐区进行分组教学、练习某种节奏等)。许多地方活动区既是教学活动场所、幼儿自选活动场所,又是教师个别教育的场所,一区多用,发挥了综合的教育功能。
(4)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以往自由活动时出现的无所事事、无聊乏味地浪费时间,甚至追逐打闹或出现破坏性行为等种种不良现象。
第五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
幼儿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6)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功能中属于家庭教育功能的是()。
A.休息娱乐功能 B.经济功能
C.培养社会角色 D.繁衍后代
2.()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C.宣传板
D.联系手册
12.家园联系中最快捷也最灵活的方式是()。
A.家长会
B.咨询活动 C.电话联系
D.书面联系
13.对生病儿童进行家访是什么性质的家访()。
A.爷爷奶奶
B.家长
C.幼儿教师
D.小学教师
3.儿童的精神需要主要有游戏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
A.玩的需要
B.父母的需要
C.爷爷奶奶的需要 D.交往的需要
4.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强烈和持久的是()。
A.家庭 B.学校 C.社会D.同伴
5.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主张的教育家是()。
A.蒙台梭利
B.福禄倍约
C.陈鹤琴
D.陶行知
6.与幼儿园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
A.多样性
B.丰富性
C.率先性
D.深刻性
7.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关系。
A.领导关系
B.伙伴关系
C.监督关系
D.从属关系
8.目前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形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
A.家访
B.家长会
C.开放
D.家长委员会
9.()是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
A.家长学校
B.家长参与
C.家长会
D.家访
10.提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市完美教育的基础观点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
B.丁•布露丝 C.蒙台梭利
D.约翰•鲍尔比
11.特别适用于与不易见面的家长联系的书面联系形式是()。
A.家长园地
B.问卷调查表
A.新生家访
B.情感性家访
C.定期家访
D.问题儿童重点家访
14.社区教育起源于()。
A.美国 B.日本 C.丹麦 D.瑞典
15.社区教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始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6.我国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在()的基层社会中进行。
A.街道 B.区 C.市 D.县
17.与幼儿园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A.目的性
B.组织性
C.随意性
D.计划性
二、名词解释
1.家庭文化
2.家庭结构
3.家庭
4.家长学校
5.开放日制度
6.家长参与
7.家长委员会
8.家长园地
9.社区
三、判断题
1.父母是儿童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2.幼儿园课程由园长和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可以不用征询家长意见。
3.不仅仅在幼儿园内,幼儿生活的街道社区、村庄等地理、文化环境都可以影响幼儿的成长。
4.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一般由园长或请专家来完成。
5.社区是指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
6.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就是要幼儿园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要大量组织与社区的大型联谊活动、参观访问活动。
7.幼儿园与社区结合不能理解为花几天工夫完成活动,而应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工作。
四、简答题
1.家庭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3.简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4.根据儿童的需要应如何布置家庭中的环境?
5.简述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内容。
6.简述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
7.简述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形式。
8.举例说明有哪些类别的家长难以沟通。9.常见的幼儿园家长会有哪些形式。
10.如何认识家长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力量?
五、论述题
1.试论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试论家庭教育中有哪些有效方法?
3.如何理解我国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 4.列举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并谈谈其作用。
5.如何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幼儿园教育如何服务社区?
六、案例分析
星期一,A老师埋怨说:“萱萱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萱萱,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C.家庭教育对培养个体的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2.B.父母是儿童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3.D.社会交往需要是儿童的精神需要之一。
4.A.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气氛等对儿童发展影响深刻。
5.B.福禄倍尔认为,亲子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首先必须教育母亲。
6.C.幼儿早期较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他几个特点是学校教育体现出来的。
7.B.家庭与幼儿园是天然的伙伴关系。
8.C.幼儿园定期请家长参观和进行亲子活动是经常性的活动。
9.B.家长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参与学校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
10.A.福禄倍尔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
11.D.联系手册是记录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活动情况的中介方式。
12.C.电话沟通比较迅捷。
13.B.教师上门了解幼儿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
14.C.丹麦的柯隆威等人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民众中学”可视为社区教育的发端。
15.B.社区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70年代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6.A.我国主要以街道为社区教育基地。
17.C.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显著不同之处就是缺少明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二、名词解释
1.家庭文化:是家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特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所创造与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2.家庭结构: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和不完整家庭。
3.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组织。
4.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
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学校由园所管理,通过讲座、应能力、性格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讨论、参观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5.开放日制度:是指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如运动会、元宵灯会、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改进家庭教育制度。
6.家长参与:是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7.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
8.家长园地: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常用的形式,一般张贴于本班的活动室门外,主要介绍本班一周工作重点、教育活动的安排、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短小的教育文章供家长参考。
9.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地域界限是构成社区的另一个要素。
三、判断题
1.√。
2.×。幼儿园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征询、考虑家长对子女的要求。
3.√。
4.×。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5.√。
6.×。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不是要经常组织活动,而是将这些活动纳入到教育内容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7.√。
四、简答题
1.家庭在培养和影响子女对社会生活的适
(1)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生活平凡而琐碎,儿童在与家长共同的家庭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人和家庭服务的能力等,直至最终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2)教授社会行为规范。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品德的成长影响很大,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一个人的品格。
(3)指导生活目标。家庭在指导子女的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培养社会角色。家庭是由多种角色组成的群体,儿童在这种角色环境中获得了在日后社会上充当这些角色的启蒙经验。
(5)形成个人性格。一个人性格特征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在家庭的良好影响下,能够培养出性格开朗、刚毅坚强的孩子。反之,在教养不当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会偏离正轨。
2.家庭教育的特点有:
(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儿童均要受到亲密情感的影响。
(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在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儿童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经验,儿童在家庭中学习行为规范、知识经验、生活技能等。
(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而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则主要通过情感的和经济的纽带去实现。家庭中向子女传递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为载体,饱含亲切感和信任感。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长要负责子女的哺乳期、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人期以及成人后期的教育。
(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父母对子
女的教育是聚合性的,增加了父母对孩子了解的深刻性,这能够让家长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
3.家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F方面:
(1)繁衍后代功能。文明社会的人口再生产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家庭中生育子女是合法的。家庭通过繁衍后代来传宗接代,在延续家庭的同时,也使社会得到延续和发展。
5.幼儿园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
(1)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
(3)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工作计划。
(4)互相沟通儿童在家庭和在园所的情况,为教育提供依据。
(5)吸收家长对园所保教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6)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
(2)经济功能。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为了自身生存,需要加强家庭的生产功能,方可保持其消费功能;在社会性大生产发展中,家庭的生产功能受到削弱,并逐渐为社会性大生产所取代。
(3)教育功能。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然随着集体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家庭的教育功能被部分转移了,但是家庭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机构永远无法替代的。
(4)休息娱乐功能。家庭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温暖的象征和休憩的港湾。在家庭中,人们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家庭中的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家长在装饰室内环境,追求舒适现代的家居布置时,也要考虑到儿童的需求。
(1)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家中物品的摆放,大到家具,小至日用生活品等都要摆放安全,便于使用。各个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养成用完后物归原位的良好习惯,使得家庭环境保持整齐。
(2)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优雅大方。虽然各个家庭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爱好,但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环境色彩不宜过于花哨和艳丽。有研究表明,过多的色彩和装饰不利于儿童视觉的发育,而且还会使儿童注意力涣散。
(3)时有变化的环境。儿童喜欢变化和动态的环境,它可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使儿童更加注意环境的变化,从而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变化的环境也有助于精神的焕发。
家长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
(1)向幼儿园提供关于儿童的一切有用的资料,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2)帮助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
(3)为园所工作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4)参与园所的管理工作,为园所的发展出谋划策。
6.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是:
(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①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传统。②家长一般会欢迎并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是并不会改变太多。③教师应当把自己看作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资源和支持者。④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不要充当“裁判”的角色。⑤如果你不是家长,你就没有家长的亲身经历;如果你是家长,你只知如何抚养你的孩子。你不可能完全了解别的家长的经验和感受。⑥教师应当尊重所有的家长。绝大多数家长,包括那些打骂孩子的家长,都是在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管教孩子。教师不能轻易地否认家长的教育方式。
(2)注重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仅要影响家长、干预家庭教育,而且要吸取家长的教育经验,听取家长的教育意见,与家长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教育成功的快乐。
(3)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吸收、允许、鼓励家长参与园所的管理,而且使家长参与园所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设计。要在行动上取得一致,在教育观念上相互尊重,在情感上相融。
7.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形式,是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园所内参与。园所内参与是指家长亲自到园所主持一些教学活动或者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
(2)园所外参与。园所外参与是指家长间接地协助配合园所进行教育,包括:协助幼儿搜集资料,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回答幼儿的提问;带领幼儿做实地观察,增加幼儿生活经验,等等。
(3)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指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通过一些组织形式,使家长参与活动,了解园所的工作。增加家园互相了解的透明度,加强双向沟通。
8.以下四类家长较难以沟通:
(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同时要多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家长了解过高、过急的要求是不符合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对婴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如可能使孩子胆怯,丧失自信心等。
(2)对儿童不太关心,认为交给老师就放心的家长。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家庭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很少在园所露面,以为把儿童交给园所就万事大吉了。教师要耐心向他们宣传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使家长知道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切实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
(3)不懂得如何教育婴幼儿或者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教师要尊重家长,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逐步引导家长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育的心得,和家长们一起讨论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4)对儿童评价不当的家长。有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朵花,没有缺点。对这样的家长,在交谈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谈问题。这样家长容易接受,也愿意合作。
9.家长会是面向全体家长的会议。有全园性的家长会,也有班级的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一般有:
(1)新学期之初,向家长报告新学期的安
排、主要的教育工作、计划以及家园配合的要求等,使家长心中明了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工作,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
(2)阶段性的家长会。在一段工作之后,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馈阶段工作情况,并尽可能地向家长反馈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或者其特点,与家长进行交流,做好个别孩子的教育工作,求得家长的配合。
(3)家长会也可以咨询、交流的形式进行。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教育观念、方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介绍自己的经验,使家长互相熟悉、互相分享,也使教师更加了解情况。
(4)新生家长会。专门面向新人园儿童的家长,一般在新生人园之前或者人园之初,使家长初步了解园所,并配合园所做好新生人园的工作。
10.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
(1)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研究表明,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比如:家长参与幼儿在园的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改善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和密切其与家人的关系。
(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信息源。
(3)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
(4)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各种不同职业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
五、论述题
1.不同家庭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以下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1)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职业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和象征。调查显示,家长的职业和家庭影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关注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教育质量,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2)满足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有了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应
(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在陶冶和塑造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人品乃至世界观方面,家庭文化有着别的因素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文明的生活方式将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打下基础。
(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家庭经济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因素,但是,经济状况如何对于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
(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
(5)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中,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加强,保证了教育效果。反之,家庭中孩子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个性品质上的毛病,这种缺陷在幼儿和小学阶段较为突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龄伙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缺陷得到弥补。
(7)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父母所持的对待人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观念,都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并在无形中影响着儿童的成长。(8)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适当则能够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努力做人。但是,家长过高的期望,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则会产生负面后果。
总之,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下,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差异。2.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如下:
(1)细心观察。父母要具备敏感的洞察力,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再从中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尽最大努力使孩子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内容多样化,尽最大可能培养孩子广泛多样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在多种体验和感受中奠定个人兴趣的基础,而且促进了孩子多种智力因素潜能的发挥。
(3)动手多练。学龄前儿童处于动作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通过动作活动内化经验,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儿童的智慧是从运动操作中获得的。孩子是十分愿意参与活动的,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机会参加活动,使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得到发展。
(4)游戏学习。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
(5)鼓励成功。多鼓励、多指导被认为是父母之道。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做出肯定、赞赏或鼓励,都将增进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带来积极情绪。
(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龄前儿童处于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学习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出现言行不
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家长在对孩子讲清道理的同时也要激发孩子的情感,并不断督促孩子的正确行为,让孩子在不断的行为练习中掌握行为规范。
(7)巧用提示。为了使孩子的活动顺利进行,为了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现象出现,如孩子无休止地要东西,不满足他便哭闹、发脾气或发生一些破坏性、危险性的事故等,如果采用事先提示、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8)公平适度。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只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父母的表率作用才能发挥作用。公正地对待孩子,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成人的决定,赢得孩子对家长的尊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逐渐学会公正地对待别人。
3.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如下问题: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现在的家庭
结构模式虽然多样化,但核心家庭(父母加一个孩子)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模式,家庭模式小型化给我国学前教育带来了新特点和新问题。
(2)独生子女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题。
(5)开放日制度是家长来园所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参加运动会和元宵灯会及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老师的我国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急剧增加。一方面,独生子女在具有聪明活泼、知识面开阔等优势的同时,在交往能力、独立性以及个性方面则较为弱势,容易出现自私、霸道、胆小、生活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普遍具有强烈的望子成龙心理和攀比心理,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看作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目标,认为只要孩子多识字、会算术、能使用一两件乐器,将来就能够成材。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对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加以纠正。
(3)农村、贫困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改革开放的形势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摆脱封闭状态,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教育也被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城乡差异仍然很大,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悬殊。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要充分适应农村的需要和条件,研究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体系。
4.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及作用:
(1)家长会是面向全体家长的会议。有全园性的家长会,也有班级的家长会。
(2)家访是园所进行家长工作的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方式。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养态度、方法和认识等,从而为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家访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所的情况,包括进步和不足等,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措施,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
(3)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学校由园所管理,通过讲座、讨论、参观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4)咨询活动。咨询活动是幼儿园从理论上给家长提供辅导,使家长有效地配合幼儿的教育工作。园所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咨询活动,以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及教育孩子的能力,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问和难
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对园所工作的感性认识。同时,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制度。
(6)家长接待日是指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设立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长和园所之间的距离。
(7)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
(8)电话联系是指教师通过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及时沟通幼儿在家或者在园的情况,迅速处理一些应急性的问题。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可以简短地向家长介绍婴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生活学习情况,家长有事情也可以及时地通过电话告知教师。
(9)书面联系的形式包括家长园地、家园通讯、宣传报、联系手册、问卷调查表、征求意见书等,通过上述书面联系方式,使家长和园所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便于双方配合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5.幼儿园是社区当中的重要教育机构,它与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幼儿园与社区之间应该密切沟通、联系,互相补充,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搞好社区内的教育。
(1)幼儿园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社区。与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相比,幼儿园具有许多教育优势,包括完备的硬件设施和环境、专业的师资力量、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组织等。因此幼儿园在社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其示范性的教育工作带动整个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这个重任下,幼儿园要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于社区,支持社区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体来可以开展:①承担社区内幼教师资力量的培
训和再提高工作,帮助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②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供社区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社区内的全体儿童受益;③教师可以兼任社区教育的指导和顾问,服务于社区;④支持参与社区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幼儿园成为教育和文化宣传的阵地,推动整个社区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
(2)争取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参加。
幼儿园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调动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协作办好教育。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区域,能够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此外,争取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参与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例如,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走出园门到社区内的博物馆参观,扩大知识范围,开阔眼界,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又如,请社区有关人员到幼儿园来,给幼儿讲解有关知识、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等,这些做法打破了幼儿园封闭的教育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办学、办园,让幼儿真正接触社会,也让社区融人教育孩子的行列,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案例分析
(1)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分析和评论:在A、B两位老师的观点中,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受指责者和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3)园所与家庭相互配合对应遵循的原则:①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幼儿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差异,从而了解家长对幼儿、对幼
儿园的态度。②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是互动的过程,二者都有相同的目的;家长直接的沟通交流也可能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③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幼儿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沟通活动,如通过接送时间与家长的言语交流、家长联系簿等,取得家长的一些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和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教师的教育努力,取得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