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
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 学时数:48 编写者:顾春华
讲课:32
课内实验:16
学分:3
一、教学性质、目的与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专科生的一门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从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和软件工程环境等几个方面了解如何将系统的、规范化的和可以度量的工程方法运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中。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基本掌握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软件开发技术,初步了解软件复用的概念及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同时对软件工程管理和环境等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作为高校本科软件工程课的主要教材,《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并行讲解了第一、二代软件工程,全书注重实践,广举实例,名副其实地成为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教材。如果适当删节,也可供专科学生软件工程课使用。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包括15章,讲课需要31学时,余下1学时,可用于复习或作为机动时间。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危机、软件工程学的范畴、传统软件工程和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以及软件工程的应用。最后对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本书的导读。
重点掌握:学习软件工程的意义,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和传统软件工程的比较。
第二章 软件生存期和软件开发模型(2学时)
本章从叙述软件生存周期开始,介绍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软件演化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面向对象过程模型(构件集成模型)、基于形式化方法的软件开发模型(转换模型、净室模型)等。
重点掌握:各种软件开发模型的内容,不同开发模型的特点比较。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4学时)
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章在介绍了软件需求分析的任务、步骤后,分别按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类方法,给出了需求分析模型和它们的描述工具,并结合实例进一步阐述了结构化分析和面向对象分析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种分析模型。难点:分析模型描述工具
第四章 软件设计概述(2学时)
软件设计是软件开发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阶段。本章主要介绍软件设计的一般概念,包括软件设计的任务、基本原理、模块化设计和设计文档等内容。这些概念适用于任何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可以为后面两章的教学奠定基础。
重点掌握: 软件设计的任务、基本概念,模块化设计,设计文档。难点:模块与构件,抽象与细化,信息隐藏等
第五章 传统的设计方法(4学时)
本章介绍了传统的设计模型,以及从分析模型导出设计模型的一般方法。重点讲述了面向数据流设计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和面向数据结构设计的Jackson设计方法。
重点掌握: 结构化设计模型,结构化设计方法。
第六章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4学时)
本章概述了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和设计模型,并从系统设计、对象设计和领域对象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面向对象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描述工具。
重点掌握内容:模型对象设计模型,系统设计,对象设计。难点:领域对象设计
第七章 UML(1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组成、特点和应用,以及如何进行静态建模、动态建模和物理架构建模,最后简单介绍RUP。本章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课堂学时仅指明重点,有条件时可结合模拟项目进行实践。
重点掌握内容:UML中的视图与图。
第八章 编码和语言选择(自学)
本章主要讲述编码的目的与风格,常见的编码语言和编码语言的选择,主要由学生自学。
重点掌握内容:编码的风格,编码语言的选择。
第九章 软件测试(4学时)
本章阐明了测试的基本概念,用大量实例详细介绍了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以及面向过程多模块程序的测试策略,以及常用的纠错技术。最后介绍了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策略和面向对象的测试用例设计,讨论了它们与传统方法的差异。
重点掌握: 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多模块程序测试,面向对象的测试。难点:测试用例设计,面向对象的测试用例设计
第十章 软件复用(2学时)
本章概述了软件复用的基本概念,介绍了领域工程(包括领域分析、可复用构件、可复用构件库)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等内容,简单讨论了面向对象技术与软件复用技术的相互关系。
重点掌握内容:软件复用的概念,领域工程,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难点:可复用构件库
第十一章 软件维护(1学时)
本章介绍了软件维护的种类,软件可维护性的属性,以及软件维护的实施和管理等内容,简介了软件再工程的概念和方法。
重点掌握内容:软件维护,软件再工程。
第十二章 软件项目计划(1学时)
软件生存周期的起始两个阶段是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本章补叙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活动,同时介绍了软件风险分析和项目计划文档等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项目计划。难点:软件风险分析
第十三章 软件工程管理(1学时)
本章简要介绍了软件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包括软件估算模型、软件成本估计、人员的分配与组织、项目进度安排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重点掌握内容:资源估算模型,COCOMO模型,软件项目管理。难点:软件成本估计
第十四章 软件质量管理(2学时)
本章在概述了软件质量保证和认证的基本概念后,介绍了软件可靠性、程序正确性证明、软件度量以及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ISO 9000国际标准等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质量保证和质量认证的基本概念,软件可靠性,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和ISO 9000国际标准等。
难点:程序正确性证明、软件度量
第十五章 软件工程环境(1学时)
本章介绍了软件工程环境的基本概念,理想环境的模型,CASE环境的组成与结构等内容,给出了两个CASE环境的实例。
重点掌握内容:理想环境模型,CASE环境的组成。
三、教学基本要求
1. 课堂讲授 在多媒体教室中采用电子教案授课,上课时边讲边演示。2. 作业
每章适当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批改方式:个别抽查(每个同学的作业至少批改一次)、习题课集体讲解、通过网络公布参考答案。
3. 课内实验(16学时)选择有一定规模的实际项目作为实验内容,划分成多个子系统后由学生分组设计与开发,实验进度和课堂教学同步,由教师给出文档标准模板,学生分别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组长,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角色,参与实际项目的管理、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工作并书写完整的文档;项目经理和项目组长还要考虑子系统间的接口,项目组协调等工作
4. 考核方式平时上课、作业
30% 实验演示、团队协作及文档 40% 期末笔试 3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后继课程:
五、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 《软件工程 原理、方法与应用》史济民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Fifth Edition, R.S.Pressman, Mc Graw Hill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Second Edition.Shari L.Pfleeger, Prentice Hall 《软件工程》,齐治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教 学 大 纲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教学内容
一、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三、计算机的软件
四、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第二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掌握数字数据与非数值数据的表示
(二)掌握定点运算方法
(三)了解定点运算器
(四)了解浮点运算方法及浮点运算器
二、重点难点
计算机中数的四种机器码表示、数据格式(定点与浮点)、字符与汉字的表示方法、奇偶校验、定点加减运算、定点与浮点的溢出检测
三、教学内容
(一)数据格式
(二)四种机器码表示
(三)非数值数据的表示
(四)定点运算和定点运算器
(五)浮点运算方法
(六)浮点运算流水线和浮点运算器
第三章 存储系统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SRAM与DRAM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三)了解只读存储器的特点
(四)掌握提高存储器速度的方法
(五)掌握cache的工作原理,了解pentium PC机的cache
(六)了解虚拟存储器的原理及分类
二、重点难点
存储器的分级结构、SRAM与DRAM特点、字位扩展、DRAM的刷新、Cache原理、虚拟存储技术
三、教学内容
(一)存储器的分类、分级结构、主要技术指标
(二)SRAM(组成、特点)
(三)DRAM(特点、刷新)
(四)CPU与存储器的连接(字位扩展)
(五)CPU对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六)EDRAM
(七)只读存储器(特点、分类),闪速存储器(特点、应用)
(八)高速存储器(原理)
(九)Cache
(十)虚拟存储技术
第四章 指令系统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指令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性能要求
(二)掌握指令格式
(三)掌握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包括堆栈寻址方式)
(四)了解指令的分类及基本指令系统,掌握精简指令系统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指令格式、指令寻址方式、操作数寻址方式
三、教学内容
(一)指令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指令格式
(三)指令寻址方式
(四)数据寻址方式
(五)堆栈寻址方式
(六)指令的分类
(七)RISC与CISC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
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掌握中央处理器的功能和组成
(二)了解指令周期的概念
(三)了解计算机中时序信号的作用和体制,掌握时序控制方式
(四)了解控制器的分类、原理和技术
(五)掌握流水CPU的结构及相关问题,了解奔腾CPU的流水结构
二、重点难点
CPU的功能、CPU的基本组成、CPU中的主要寄存器、指令周期、时序信号的作用、微程序控制器与微程序设计技术
三、教学内容
(一)CPU的功能
(二)CPU的组成(基本组成、主要寄存器)
(三)指令周期
(四)时序产生器的作用和控制方式
(五)微程序控制器(微程序概念、原理、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
(六)微程序设计技术(微指令格式)
(七)硬布线控制器(基本思想)
(八)流水CPU
第六章 总线系统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总线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二)掌握接口的概念及作用
(三)掌握总线的总裁和定时方式
(四)了解多总线结构和PCI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总线接口、信息的传送方式、总线的总裁方式
三、教学内容
(一)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总线接口(基本概念、功能)
(三)总线的仲裁、定时方式
第七章 外围设备
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外围设备的功能和分类
(二)掌握显示设备的分类及有关概念
(三)了解打印设备的分类
(四)掌握硬磁盘存储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
二、重点难点
显示设备的分类与有关概念、硬磁盘存储设备
三、教学内容
(一)外设的分类
(二)显示设备
(三)打印设备
(四)硬磁盘存储设备
第八章 输入输出系统一、学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与信息交换方式
(二)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方式
(三)掌握DMA传送方式
(四)了解通道的功能及分类
二、重点难点 程序中断方式的基本概念、DMA传送方式
三、教学内容
(一)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二)程序中断方式(中断的概念、中断接口、中断处理过程)
(三)DMA方式(DMA基本概念、传送方式、分类)
(四)通道方式(功能、类型)
第三篇:《免疫学技术与方法原理》教学大纲.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原理》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 张双民 齐浩
一、本课程目的和要求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原理》是为我院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免疫学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实验研究和临床及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主要免疫学技术的方法和原理,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本课程应安排在应是在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课程之后,适于对大四开设。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
二、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绪 论(2学时)
一、免疫学与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
二、免疫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四、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抗原抗体反应基本原理(2学时)
第一节 抗原抗体结合的一般原则
1.抗原 2.抗体 3.抗原抗体结合的一般原则 4.参与反应的抗原抗体比例
第二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机理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因素
1.电解质 2.温度 3.pH 第四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主要应用
1.补体检测 2.免疫球蛋白检测 3.免疫复合物检测
4.细胞因子检测
第二章 抗体的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4学时)第一节 抗体的制备技术
1.原理 2.动物的选择 3.抗原的处理 4.动物的免疫
第二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颗粒抗原 2.可溶性抗原 3.半抗原 第三节 抗体的分离纯化技术
一、原则
二、方法: 1.盐析法 2.凝胶柱层析 3.离子交换层析 4.免疫吸附亲和层析
第三章 抗原的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2学时)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结构: 1.抗原与抗原决定簇(表位)2.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 第二节 抗原类型及抗原性
1.就其化学本质而言 2.就其反应性而言
第三节 抗原分离纯化技术
第四章 免疫标记技术(7学时)
第一节 放射免疫技术: 1.原理 2.基本试剂和技术方法 3.技术进展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 1.原理 2.酶标抗体的制备 3.酶免疫技分析中的放大作用
4.酶免疫技分析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免疫荧光技术: 1原理 2.标记方法 3.应用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原理 2.方法类型 3.应用及展望
第五章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3学时)
第一节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 1.原理 2.类型
第二节 双标记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 1.原理 2.应用 第三节 酶放大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 1.原理 2.应用
第六章 分子免疫及免疫遗传学的技术与方法(8学时)
第一节 DNA的分离与纯化 1.注意事项 2.几种常用方法
第二节 核酸分子探针标记技术: 1.切口平移法 2.随机引物法 3.DNA末端标记法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原理和类型 2.操作步骤 3.注意事项 第四节 cDNA文库的构建及抗体筛选法: 1.cDNA文库及其构建
2.cDNA表达文库的抗体筛选法
第五节 HLA基因配型分型技术
一、HLA基因及其配型分
二、HLA-II类基因配型方法: 1.PCR-SSCP法 2.PCR-DCP法 3.PCR-F法
三、HLA-II类基因分型方法: 1.PCR-SSO法 2.PCR-RFLP法 3.PCR-SSP法
第七章 免疫印迹技术(4学时)第一节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二节 转移电泳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
第八章 免疫电镜技术(4学时)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方法: 1.原理 2.免疫标记方法 3.标本处理 第二节 透射免疫电镜技术: 1.抗体不同标记方法 2.注意事项
第三节 扫描及冷冻蚀刻免疫电镜技术: 1.标记物2.标记方法3.标本处理
第四节 电镜水平原位杂交: 1.原位杂交主要原则 2.杂交结果显示 3.标本处理
第四篇:《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32学时
三、适用专业: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
四、选用教材: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
五、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
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必需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篇 体育教学原理
第一章 体育教学概述
第二章 体育教学的科学依据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第四章 体育课程论
第五章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第二篇 体育教学方法
第六章 体育教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七章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第八章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方法
第九章 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方法
第十章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
第十一章 运动处方教学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的其它手段与方法
第三篇 体育教学管理、评价与科学研究
第十三章 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
第十四章 体育教学管理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第十六章 体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
第十七章 体育教学的科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等 10课时 10课时 12课时
第五篇:ERP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 ERP原理与应用 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ERP原理与应用实验
(英文):Experiment of ERP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0.5学分 课程总学时:15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实验项目数:6 实验项目类别和数量:1个验证性实验、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 前修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ERP原理与应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ERP原理与应用课程配套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ERP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处理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要求学生综合利用ERP原理结合企业应用实例,在具体的ERP软件上模拟企业实施ERP的全部流程。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ERP原理理解,基本掌握ERP软件运行的业务流程,初步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ERP系统软件功能的要求,基本懂得如何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设计ERP软件的实施流程并在ERP软件上具体实现,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和ERP系统的应用维护提供初步的实践锻炼。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基础数据设计(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ERP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基本操作,掌握ERP软件中公共基础资料设置,理解物料资料中各参数的具体含义,掌握ERP软件期初数据录入。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计算机机房(70台)ERP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ERP系统的公共基础资料设置和期初数据录入
实验二:生产管理模拟(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基础资料主要内容和作用,掌握其设置操作,了解工艺路线作用,掌握其设置操作,了解BOM表的含义和作用,掌握BOM单录入、查询、修改和维护等功能操作,了解工厂日历的作用,掌握其设置操作。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计算机机房(70台)ERP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生产数据操作与管理
实验三:采购管理模拟(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主生产计划(MPS)的内容和功能,了解产品预测的含义和作用,了解主生产计划计算方案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原理,掌握产品预测单、采购订单的录入、审核、查询等功能操作,掌握MPS计算、维护、查询等功能操作。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计算机机房(70台)ERP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主生产计划的编制
实验四:库存管理模拟(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物料计划的对象、作用和优缺点,了解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原理,理解物料需求计划计划方案各参数的具体含义,掌握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维护、查询操作。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计算机机房(70台)ERP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物料需求计划编制
实验五:销售管理模拟(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粗能力计划的对象、作用和优缺点,生成系统粗能力清单,了解粗能力计划的计算过程,掌握粗能力清单的查询过程。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计算机机房(70台)ERP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粗能力计划编制
综合设计性实验
实验六:某企业ERP系统业务流程与控制体系设计(5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设计,要求学生将《ERP原理与应用》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通过对某一具体企业的ERP系统业务流程及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ERP原理的认识及理解,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针对某一具体企业设计ERP系统业务流程及控制体系
(三)作业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上机操作+实验报告
成绩评定:出勤考核(10%)+上机操作(40%)+实验报告(5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程控,革扬编著,《MRP II ERP原理与应用(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周玉清,刘伯莹等编著,《ERP原理与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Thomas A.Curren, Andrew Ladd:SAP R/3商业蓝图——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第二版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earson Education 出版集团,2003 4.汪清明主编,《EPR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相关网站资料 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用友公司:www.xiexiebang.com SAP AG: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