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突破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精选]
怎样突破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
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的形体和读音都是比较生疏的,一些拼写规则也比较抽象,这就决定了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难点。
由于某些汉语拼音字母相同特征较多,再加上初入学儿童知觉不够精细,这就容易造成某些字母、韵母在形体和读音上的混淆。
最易混淆的便是b、d、p、q了。这四个声母就是由一个长竖和一个半圆构成的,所不同的只是半圆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为了辨别这四个声母,我让儿童练习摆手形。如:右下半圆b、b、b,儿童便将左手掌竖起一长竖,将右手的拇指与屈曲的另外四指摆作半圆,置于“长竖”的右下方。教师说,左上半圆q、q、q,儿童则竖起右手手掌作长竖,以左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摆作圆,置于“长竖”的左上方,„„通过反复练习,儿童就能逐步掌握4个字母相互间的差别。
又如,f与t也很容易混淆。指导儿童辨别:f像拐杖,老公公(“扶”的声母是f)着拐杖走路;t像个伞把儿,我的小伞把儿特(“特”的声母是t)别漂亮。n和h下部完全一样,只是h的一竖长些,我们可以把n比拟成小凳子,而把h比拟成小椅子。并可让儿童念这么一个顺口溜:小凳子nnn;小椅子hhh。
O的音比较难读,往往误读成uo。为了帮助儿童读正确,可以告诉他们:o是个单韵母,发音时口形和舌头的位置不能变动,一变动就错了。怎么才能发音正确呢?可以让儿童先发“窝”(wō)的音,并把音拖长,然后保持口形、舌位不动,这时再发音便是o的正确读音了。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能力不能够理解某个知识点时,该知识点就是该学生学习的难点,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出现。因为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相对而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那就要求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在三年的教学中,逐渐发现初一初二的学生几乎没有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一旦涉及到相关知识,如有机物、无机物、能量、气压、浓度等概念,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等原理学生认知上就很难接受,那就要求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同时教科书中有不少生物学的原理、概念、规律艰涩难懂,那就要求运用形象生动丰富的语言。总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他们生硬的灌输或回避这些难点,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降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至于导致孩子对生物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突破难点这些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第一、细致备课,把握难点: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了解,就会把简单的知识点作为难点来讲,浪费了课堂时间,使效率低下,并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难点不作深刻引导讲解,一带而过,也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达到道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不到位。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难点的突破首先在于把准难点——从两方面入手:(1)教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认真专研教学大纲,发掘理论性较强、学生尚无知识储备、逻辑推理过程复杂的内容,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如果理论性强、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推理过程复杂、就是本节的难点。(2)学的方面,其次教师课前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因人、班、年纪而异地把准难点。同一年级,地段班的学生和实验班的学生在侧重点上就不同,地段班的学生在尤其在知识储备和理解力上可能略有欠缺,一些涉及物理化学基本常识的内容就需要解释地更清楚;而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不同,如“细胞”、“组织”等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就不构成难点。“DNA”、“遗传信息”、“基因”相对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事例让学生感悟。能够说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具体事例是几个经典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直观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图解。直接让初中学生回答“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说明了什么”比较难;教师可以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具体的、简明的、学生能够解决的小问题:1.克隆羊多莉的形成与哪几只羊有关?2.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3.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4.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5.多莉与哪只母羊的长相最像?它为多莉提供了什么?这说明决定长相的物质一定位于细胞哪种结构中?6.猜一猜,多莉除长相与那母羊相似;它们的运动能力会相似吗?性别会相同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会领悟到:决定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的物质在细胞核内,这样的物质就叫遗传物质;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等就叫遗传信息。这样抽象的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就能够理解了。同时,由于问题的相对梯度较小,较易解决,因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巧施教学,突破难点:课前找准了教学难点,相当于中医搭准了脉,课堂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些难点,逐一解决各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难点能否突破以及突破的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1)迁移是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来,便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正迁移,为突破难点铺平道路。直接灌输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往往会因为过于抽象和空洞而不被学生接受。“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简单、易做、又隐含着实验设计的原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实验设计方法。
(2)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通过将难点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3)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各种有关教具的直观诱导启发作用来突破难点,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教具、演示实验或自做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例如: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壁位于细胞的表层,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学生较易接受,而“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学生很难想像到。能够说明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的典型事例有“植物细胞不会因为吸水而涨破,而动物细胞则会吸水涨破”。学生在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常有“为什么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而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生理盐水中制成临时装片”的疑惑,需要解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会是什么结果,并借此机会探究细胞壁的功能。设置问题:1.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想一想,为什么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而植物细胞在清水中则不会吸水涨破呢?通过上面的探究学生会意识到植物细胞不会吸水涨破是因为细胞膜的外面有细胞壁,进而领悟到“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到一点利用实验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
(4)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在离开了对对实际的认识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学生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在讲到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是一种“本能”行为时,学生对“本能”这一概念不易理解成为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实际例子来解决这个难点。例1,鸟类对自己的下的卵,一般没有识别能力,如果向正在孵卵的母鸡窝中放入鸭蛋,母鸡会毫不犹豫地伏在上面继续孵卵。例2,不少小型的雀类常把杜鹃的卵当成自己的卵孵化,并且喂养比自己大得多的雏鸟;通过以上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鸟类某些复杂行为是鸟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并非是有意识的行为,这就是动物的“本能”。
第三、类比对照,实践证明: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其原因是:首先,这些知识过于抽象;其次,学生对“有机物”、“气压”、“氧化分解”等概念不理解;对“气压”与其体积的关系不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可以燃烧一张纸,并引导学生回答:1.纸能够燃烧,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纸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3.纸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汽车要运行必须燃烧什么?为什么?5.人的运动也需要燃烧物质吗?燃烧什么?在何处燃烧?
“燃烧”是学生常见的、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所以,教师用“燃烧”类比“呼吸作用”,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呼吸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气压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也是用语言难以向初中一年级学生表达清楚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为学习“呼吸运动”扫清障碍。学生通过真实的具体的感受会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使难点得以化解。
又如,“能量”一词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到,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表达清楚,所以学生常感困惑,直接影响生物学的学习。“能量”看不见、摸不到,但时刻与我们相伴;因而通过让学生自我体验人的生命活动与“能量”的关系来感悟“能量”。设置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然也有很多同学经常不吃早餐),请同学们想一想:1.假如你一晌或一天或几天不吃饭,你的体力会有什么变化?你的精力会有什么变化?2.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地跳动的动力从何而来?3.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还会有较高的体温?热量从何而来?
通过上面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食物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原料,食物中还有供我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而且还会意识到能量就贮存在食物里。学生虽然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第三篇:语文教学难点突破六法
语文教学难点突破六法
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
苏发元
745305
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既有词语、句子理解方面的,也有篇章结构梳理方面的,还有艺术特点掌握及写作意图把握方面的。对于这些难点,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予以突破:
一、举例法。课文中有些语句概括性、哲理性都比较强,举例说明便可化难为易。如《<物种起源>导言》一文结尾关于物种起源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笔者在教学中举了如下例子:虎、狮、豹是同属的种,但说它们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某一共同的种所传下来的后代,便不能准确清楚地说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我国的东北虎、华南虎、新疆虎的祖先原本是同一物种的一个种群,后来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辽阔地带的隔离,它们彼此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经过长期的隔离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最后它们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从而成为虎的各项变种,但这些变种都是虎的后代。
又如《记忆》一文语言哲理性强,那么,对哲理性语言的理解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如在理解“记忆没有重量,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一句时,我启发学生回忆我们祖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学生心里就感到格外愤闷、压抑;而学生一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申奥成功、神舟5号发射成功等,又不禁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用例子去印证原句,学生很快便领会了原句的意蕴。
二、转换法。外国作家的作品因为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不同于我们的汉语,因此,译介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在语句理解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语句转换为符合我们现代汉语习惯的说法,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托马斯·刘易斯《这个世界的音乐》中有一段文字是:“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来解释鲸鱼之歌。那些歌也许是有关航行,或有关浮游节肢动物的来源,或有关领地界限的简单而实打实的叙述和声明。但迄今证据还没有得到。除非有一天有人证明,这些长长的、缭绕的、执著的曲调,被不同的歌唱者重复着,又加上了它们各自的修饰,这不过是为了向海面下数百英里之外传递像“鲸鱼在这儿”之类寻常的信息。否则,我就只能相信,这些曲调是真正的音乐。”这段文字可转换为如下平实的说明性文字: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鲸鱼之歌是简单的实打实的叙述和声明,也不能证明是为了传递寻常的信息。因而只能相信这些曲调是音乐。
另外,文学作品用形象表意,部分学生不善于形象思维,因此对一些用形象达意的句子的理解也成了难点。为此,有必要将形象语句转换为直观通俗的语句。如《沁园春·长沙》词上片末尾设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片末尾形象作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语句)词人和战友们到湘江中流游泳激起的波浪,连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说明词人和他的战友们才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主宰国家命运的不是反动统治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直观通俗语句)
三、图示法。课文中有些关系比较复杂的内容可采用图示法,如《神奇的极光》在讲到极光的来龙去脉时写道:“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 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这段文字中牵扯到好多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如果画图显示,极光形成的原理便一目了然。图示如右:
四、增删法。有些文章在写法上跳跃性大,为了理解上的连贯,需要增添个别内容以搭桥,而另一些文章在写法上则随兴之所至,顺手插说个别内容,为了理清眉目,则需要先删去这些内容。比如在划分《拿来主义》一文的结构层次时,学生有几种意见,很难统一,我经过分析,发现原来是第二、六自然段的论述影响了学生的视线,图示如下:
第1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第2段:拿来主义 第3段:送去主义
第4段:送来主义
第5段:拿来主义
第6段:送来主义
第7—10段:拿来主义
删去第二、六自然段后,文脉就清晰多了。于是,我让学生删去第二、六自然段后再划分层次,结果学生很快将课文划分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三大部分(“送来”乃“送去”之危害,归入“送去”部分)。
五、比较法。某些问题直接理解起来有困难,可采用比较的办法来进行。如《读<伊索寓言>》一文,作者说:“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那么,作者纠正的目的何在呢?这就需要把文中每一则寓言的“初始意义”与作者在文中赋予的“临时意义”加以比较把握。以蝙蝠的故事来说,“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寓言的“初始意义”是讽劝人们要诚实做人,不要墙上芦苇随风倒,最后弄得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但钱先生又加以引申,接着说:“人比蝙蝠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意思是现实中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打肿脸充胖子,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把寓言故事“原始意义”和作者引申的“临时意义”加以比较,就会明确,作者表面说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所产生的偏见,其实是借纠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对现代社会丑陋的世相百态和人性中的缺陷弱点进行批判讽刺。这样,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这个难点便突破了。
文学作品语言鉴赏这个难点也可采用词语添删或替换比较的方法予以突破。例如《荷花淀》诗化语言细腻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如何突破学生对诗化语言的咀嚼鉴赏这个难点呢?可以用删减个别词语和原句比较的办法进行。如“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删去“低着头”和“总是”以后,表意变成了一种讽刺挖苦,水生女人也成了自私、落后的形象,而原句“总是”和“低着头”相衬,传达出的却是水生女人的一丝责备,还有些赞许与自豪,反映出了她虽是传统贤惠的农村妇女,但已受过进步思想的洗礼,有了觉悟。这样,学生便理解了本文语言质朴、简明但内涵丰富的特点。替换比较的办法可参照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举例进行。
六、体验法。此法适宜于内容与学生心理距离较大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课文,如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单看文本,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不会有什么读不懂的。难在哪里?就难在作者作为盲人对光明的渴望,对世界的感受,学生是难以体验到的。有老师就采用让学生蒙着眼睛做走、摸、猜的游戏,然后谈自己的感受的办法突破了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写的感情这个难点。
又如古典诗歌内容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要让学生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用语言具体表达出来,还真有一定难度,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充分感受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意境,目视耳听,骋心驰怀呢?想象。比如学习《山居秋暝》,让学生在《高山流水》或《鱼舟唱晚》古筝曲的伴奏下闭上眼睛边吟诵边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从而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的诗作特点,并体会到作者对清幽、空静、闲适生活的神往及自得之情。这就比那种从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一一
讲
到
底的传
统
作
法
要
好
得
多。
第四篇:作文教学难点与突破
初中作文教学的难点与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表述: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性定位初中作文教学目标 第二、科学构建作文教学序列
第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 第四、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夯实学生写作技能
第五、修正对作文评改的认识,强化评改的落实与评
作文教学现象面面观
1、随意式:作文指导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想写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2、功利式: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实际和生活实际,从七年级就以中考考场作文的要求作为写作指导的主要的衡量标准。
3、生态式: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作,作文之前没有深入的指导,作文之后也只是以简单的分数加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随其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改善。
4、碎片式: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文本阅读的示范功能,展开针对性的片断训练,但是训练点之间缺乏关联性与综合性,学生习得的写作技巧呈碎片化的形态不能为其综合表达所用。
一、理性定位作文教学的目标
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明确价值取向;第二、科学设定水平到达度;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实现有差别的共同提高。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3、指导学生在评改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
4、引导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二、科学设置作文教学序列
作文序列化教学: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阅读教材为典范,使阅读与写作贯穿起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坡度地进行写作指导训练。
作文并不仅仅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日有所见,耳有所闻,未经情思的同化,不在想象中按照文体的规范排异、重构,形成贯穿首尾的主旨,只能是产生杂乱无章的罗列现象的流水账。
——孙绍振
横线:即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年级教学目标及学习实际,力求设置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专题训练。
七年级——简单的记叙文,即一事一(情)理及写景状物类写作指导
八年级——较复杂的记叙文:寓情(理)于事及托物言志类写作指导+简单说明文 九年级——复杂的记叙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言志,并能限时完成高质量考场记叙文+简单议论文
纵线:即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提升美化四步。七年级——围绕主题快速选材并组材 八年级——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则侧重立意的深远和语言的提升美化 双线结构序列教学模式——记叙文写作序列教学示例 七年级:
横线目标: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即:一事一情理+写景状物类写作指导 纵线目标:
1、审题立意:在叙事、写人、绘景的基础上,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选材:
1)扣住主题选择恰当的事件 《走一步再走一步》 2)扣住景物特征选择典型素材 《春》、《济南的冬天》
3、组材:《走一步再走一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春》等 1)侧重训练“起承转合式”“并列式”的素材组合方式
2)指导学生以(变化的或不变的)心理活动为线推动文脉发展 3)指导学生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对素材进行详略处理
4、提升美化
1)通过观察事件,抓住六要素完整清楚地叙述事件,并能运用动作、对话、心理等综合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走一步再走一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
2)通过观察景、物,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
3)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皇帝的新装》、《夸父逐日》等 八年级
横线目标:能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即寓情(理)于事+托物言志类 纵线目标:
1、审题立意:在记叙和描写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突出主题。
2、选材:体会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力求选择不与大众雷同的生活素材以突显文章中心。
3、组材:1)侧重训练双线结构、插叙、倒叙、对比等素材组合方式 《背影》、《蜡烛》、《春酒》等。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寓意 《雨之歌》、《海燕》、《爱莲说》等
4、提升美化:1)运用细节描写丰富文章内容。《背影》 2)过渡句、主旨句的提升美化。《春酒》、《我的母亲》等 九年级
横线目标:能写复杂的记叙文:即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言志,并能限时完成高质量考场记叙文。纵线目标:
1、审题立意:1)根据题意选择最恰当的文体2)紧扣题目,确定明确、新颖、深刻的主题。
2、选材:体会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力求精选生动鲜活的材料、感情充沛的材料、底蕴深厚的素材突显文章中心。
3、组材:1)侧重训练抑扬结合、伏笔照应、环境渲染、首尾呼应等素材组合方式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等 2)变换视角写景叙事 《孔乙己》、《谈生命》等
4、提升美化:1)细节刻画中词语的锤炼,力求细腻动人。2)过渡句、哲思句的打造,力求优美典雅。温馨提示:
作文序列教学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地域不同、学情不同,作文教学的序列结构也会各不相同。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适时调整,以期完善,避免教学指导的随意性或教条化。
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
写作兴趣是一种写作能力,而且是写作第一重要的能力!(马正平)
1、巧用多种媒介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借助文本中的名著阅读诱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向往之情。2)开设阅读课程,展开读书漂流活动,并适时开展读书沙龙
3)引导学生轮流写班级日志或专题日志,借助班级网络平台发布 4)不定期开展影视文学的欣赏及社会实践活动
2、借助多种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设置佳作上榜激励机制;并借助班级网络平台,与家长及时分享 2)构建分层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能力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
3、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导,是触发学生写作动机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1)实践情境体验 2)创设情境激发
1)实践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 四个步骤:
第一、确定写作专题及写作方向 第二、指导学生展开实践观察与体验
第三、展开口头交流与分享,教师二次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着力于书面表达,侧重写作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1)实践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示例:
专题训练点:赏读《紫藤萝瀑布》,借鉴其托物言志的写法作文。情境体验指导:
a、首先在赏读文本的同时推动学生观察身边带给你深刻感悟的景或物,察其形,读其心;
b、文本赏读完成后展开观察成果的交流分享,着力于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内化为富有哲思的感悟;
c、最后展开书面表达和作品交流。习作共赏——实践情景体验式作文教学
观察对象:教室外角落里的一丛铁树 观察步骤及成果分享:
习作展示: 《绿光》 襄阳市第41中学 七(1)班 王问樵
寒风中,一丛丛翠绿的铁树,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一束束铁树叶整齐地排列,齐齐的向外绽开,宛如一簇盛夏的花朵,让人暂时忘记了冬天的存在。日光下,那翠绿变有深有浅,仿佛在流动,在闪耀。一阵风吹来,那团翠绿断断续续的泛起微波,发出“沙沙”的声响。声响中,似乎带着一丝对寒风的挑畔。
走近些看,千万根细针般的铁树叶,密密的交叉排列,像一支巨大的船队,一起驶向它们想去的地方。我伸出手,想摸一摸铁树叶,可它们一个个展出的叶尖,形状不一,看起来都很锋利,好像在警示人们不要靠近,我又缩回了手。只是静静地观望,那带着盛夏气息的翠绿,仿佛在尽情欢笑,笑容闪着光,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生命的喜悦„„
察其形(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层次地生动描写眼中景)
多么熟悉的绿光啊!哦!这几棵铁树是从校门口的迎宾花袋中被移栽到这个角落的。那是的它们,每天享受着赞扬的话语,爱戴的目光,早晨初升的太阳,也正对着它发光;地下肥沃的黑土也在催促它成长。而今,它在校园里的一个僻静的角落。干黄的土壤似乎没有多少养分。而且只有在傍晚的夕阳中,才能接受阳光迟来的问候。但即使如此,它们似乎还是原来的摸样。看起来依旧是那样充满热情的色调。仿佛有一种力量,指引着他们。
我又小心翼翼地伸出手,避开叶子的尖端,不冒犯他们,摸了一下铁树叶。坚硬中带着些韧性,里面仿佛包含对生命的执着。对,或许就是这种执着,使它们没有停止过在生命长河中航行的足迹吧。我久久地凝望着„„内心感到这些天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
读其心(了解铁树的习性特点+生活经历,触动景中情)
从小学到中学,从一个儿童到一名少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曾经的我,几乎干什么都比别人更胜一筹,现在却只是和别人并肩同行,有时还有些吃力,加上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跟小学同学日渐少去的问候,甚至开始有点麻木„„然而铁树,离开了它曾经熟悉的环境,却依旧光芒闪耀!一瞬间,我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丢失,遗忘了这么多。我丢失了原属于自己的光芒,遗忘了曾执着的自己的梦想啊„„
此刻,铁树坚定,执着的绿光,仿佛照亮我明天的道路,我不觉满含热情,对明天充满了期待!
悟其理(链接个人生活实际,借助联想与想象,升华为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2)创设情境激发式作文教学
根据写作专题训练的要求,教师设置情境,带动学生在预设中入情、学法、表意习作共赏——创设情境体验激发式作文教学 案例分享:《盒子里的秘密》
专题训练点: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创设的情境体验中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不仅掌握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多种方法,更在情境探寻中获得一份成长的动力与思考。
情境创设:以“说说有关盒子的事”情境导入,整堂课以猜盒子(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看盒子(间接透视人物内心活动)——开盒子(综合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悟盒子(收获盒子里的秘密)为线,扣住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步推进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学法指导及习得表达,双线并行最大程度实现作文教学有效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
习作共赏——情境创设激发
(一)盒子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啊!教室里刚刚还喧嚣的声音骤然消失了,大家仿佛随着这一个个盒子,走进了一个沉寂而又灵动的世界。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着:那个空空的盒子啊,我似乎听到它在我的耳边吟唱——空即是无形,无形即是无限!是啊!在这无限的空间里,既可以承载逝去的点点滴滴,也将包容我未来的分分秒秒。空空的盒子里,有的是回忆,有的是希望!
(二)盒子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啊!静静的,我只能听到老师娓娓道来的话语和我们一张一合的呼吸。转动的笔停滞在拇指与食指的间隙,似乎也在聆听盒子里的秘密。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着:那二十颗乳牙啊,一颗也不少!我能想象妈妈在拾起它时的眼神,一定是满满的期盼和幸福。而今我已经成为朗朗少年,妈妈,亲爱的妈妈,是您诚挚的爱陪我度过了成长的风雨,您的孩子从心底里感谢您,爱着您!
(三)盒子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啊!教室里好像一下子被时间老人凝固了一般,刚刚还在为小乌龟逗笑的同学们,这时却收起了脸上的嬉笑,现出一副沉思的模样,好像在追忆着什么。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着:那个可爱的小乌龟啊,我怎么会忘记你,你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陪着我度过了多少烂漫的时光。在你那里,安放着我已经逝去的童年,更有我对快乐的珍惜„„ 温馨提示:
体验式写作指导是最能触动学生写作动机的方式之一,但是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增强,实践教学中要预防为了体验而体验。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最真切的情境,善于在琐碎而平凡的日子里品读岁月的韵味,才是王道!
四、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夯实学生的写作技能
1、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材料库
1)储言:引导学生去积累教材中那些经过时间证明了的优美典范的语言,以备写作时化用或模仿,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2)储情: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优秀人物事迹进行搜集整理,使学生们的材料库得到充实,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具感染力。
3)储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朱元思书》——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状物 *《孤独之旅》和《智取生辰纲》——环境描写的渲染与烘托
*《孔乙已》——选取新的视角来处理一些常见的题材,使作品“陌生化” *《老王》《台阶》——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去细化语言,从而使突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
2、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
1)及时迁移仿写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对于处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学生要有“具体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语文新课程标准》
*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叶圣陶 *习作共赏——及时迁移仿写
童趣
襄阳市第41中学七(1)班 张佳慧
我家附近有一个小花园,叫做翠竹园,那儿是我儿时的乐园。
不必说素雅的小亭,高大的香樟树,憨态可掬的石熊猫;也不必说飞蝶在花丛中贪婪地享受着花香,麻雀在枝头哼着小曲儿,机敏的蚂蚱“嗖”的一声从草丛中跃起。单是那个无人打理的水池便充满了乐趣,在长满青苔的假山周围时不时有一两条鱼儿游过,一会儿来到池边一会儿钻进石洞,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夏日的黄昏,带上爸爸自制的鱼竿,再偷上一块外婆刚买回来的奶香馒头,到翠竹园里去钓鱼,一定会使你忘记夏日的酷暑。
来到翠竹园,站在水池边的石阶上,揪下一块还冒着热气的馒头挂在钩子上便丢进水中。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馒头甜甜的香气好像也随着涟漪四散开来。池中的鱼儿着了魔似的,顺着香气游到了水面,不一会儿,便有四五条鱼儿在馒头附近游来游去,有的似乎还有些犹豫,有的则不管不顾地一头就撞了上来。而我则在岸上满怀期待地暗笑着:饥不择食的傻鱼儿啊,我在这儿等着你哦„„就在这时,一条鱼咬住了馒头,殊不知那里藏着鱼钩。"哈哈哈,上钩了!上钩了!"依稀记得那是一条身披黑银色鱼鳞的扁平扁平的鱼,虽然不大,但我的心却被填充得满满当当。可仅仅一方小水池又怎能满足我儿时那颗贪玩的心呢?
水池右边是一道狭长的走廊,上面盖满了肆无忌惮地生长着的藤蔓,挂着长藤荡秋千是我们屡玩不厌的游戏。每到闲暇时光,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登上走廊旁的高台,一个个心中都充满了似乎将要进行一次冒险似的激动,大家都跃跃欲试,我也站到了高台的边缘。伸手拽住一根貌似较为结实的藤蔓,然后紧紧地握住它,紧接着再向前迈上一步,轻轻一跃,一时间仿佛成了轻功了得的侠女,腾空而起,"飞"过了“万丈深渊”,而后稳稳地停在地面上。虽然过程只有几秒钟,但其中的惊险、刺激和成就感却在我们的笑声里不断地漫延开来。我们一次次登上高台,一次次地抓住藤蔓荡了下去,笑着、闹着,直到藤蔓那碧绿的叶片上映射出夕阳金色的光芒„„
如今的翠竹园已经被一把沉重的铁锁锁住,稚气的童年也似乎沉睡在了我的记忆里,只是那快乐幸福的味道却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 *温馨提示:
a、模仿习作的训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更要重视方法的点拨
b、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训练 2)深入探究续写
*《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命运发展 *《皇帝的新装》——皇帝游行结束后的故事发展
*《羚羊木雕》——“我”与万芳第二天在学校见面的情景 *习作共赏——深入探究续写
深入探究《孔乙己》,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孔乙己爬到了所谓的住处——一座破庙,他倚着墙角,从烂草堆中翻出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捧在手里,凝视着它,若有所思。夜幕低垂,气温骤降,孔乙己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不知何时,夜空中扬扬洒洒飘起了雪花。当人们再看到孔乙己的时候,他已经僵卧在墙角,长衫还在那僵硬的手上,嘴角仍浅浮着一丝早已凝固了的笑容。没有谁能知道,也没有谁想知道,孔乙己在离开这让他饥饿而寒冷、让他充满向往却又畏惧的世界的一刹那会想些什么,只有那定格了的笑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3)利用留白扩写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的绿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4)巧妙转换改写
*《最后一课》——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皇帝的新装》——变顺叙为倒叙来写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诗歌改编成故事 5)情动辞发悟写
*《丑小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对丑小鸭形象的认识 *《敬畏自然》——谈谈对环保的认识
*《羚羊木雕》——评析一下“我”与“父母”谁是谁非 6)巧借飞白补写
*“飞白”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笔法轻重的运用,留下几丝空白,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针对不同的写作技巧训练点,隐去相关片断,引导学生尝试补充
3、重视诗歌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1)现代诗歌仿其形,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魅力
何其芳《秋天》节选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仿写:
秋天(蔡辰宇)
惊醒了/林间/酣睡的鸟儿,嬉闹声/悠悠地/浸出山林。丢下/手中熟透的/金果,拖着/疲惫又满足的/身体/卧在/乱叶中。秋天/徜徉在孩子们的笑声里。仿写:
《秋天》(谢晓晓)秋风淘气地穿梭着
似乎惹醒了那些昏昏欲睡的黄叶 乘着金灿灿的光旋舞着落在地上 挤在一起又安然地睡着了 秋天/摇曳在斑驳的树影里
2)古代诗歌演其意。重在引导学生在演绎中体味诗歌的构架与意境,提升其对语言的感受力及对生活的思考力
*习作共赏——古代诗歌绎其意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今绎:与作者对话,以第一人称演绎词人情怀。大漠•秋月•不眠夜(余兴梓)
大雁不失优雅地掠过暗黄的天际,秋天,已在眼前;
黄沙不留痕迹地抹去时间的残影,今夕,又是何年?
四面号角撼地般响起,我独坐城楼之上,面对斜阳,斟酒一杯,饮下这荒芜大漠。戍边已久,看尽了无数次这样的日落,心中却是愈加不能释怀:遥望远去的雁群心田间隐隐牵扯着故土的思念;然而城楼上摇动的大宋旌旗,盔甲的寒光,利剑的锋芒却时刻在提醒着我的使命,西夏人豺狼般的野心也不允许我有片刻懈怠。
日暮已逝,明月初升。羌管悠悠,秋霜满地。
我缓缓放下酒杯,抖落身上沙尘,回到了榻前,除去厚重的盔甲,偶然扫见镜中的自己,双瞳已染上浑浊的杀气,面颊被无情的沙尘雕刻得棱角分明,鬓角也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银丝,仿佛岁月拉的琴弦,一触便可听见往昔的回声。睁眼,耳边是铁蹄的铿锵;闭眼,脑海中亲人的别离。思家,怎奈马蹄难跨江河;忧国,惜乎只手难以托天。
明月如钩,牵绊着我前进的脚步;秋风似刀,撕裂我落寞的胸膛。
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3)以诗歌的形式悟读文本,侧重于指导学生以哲思的语言表达对文本及生活的感悟
五、修正对作文评改认识,强化作文评改的落实与评价
*杨万里改文章:
1951 年秋天,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次,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青年把稿子改好,送给赵树理,他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次,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他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小青年应声而去。第五天,稿子再次改好,赵树理夸赞道:“你的耐性真好,再改一遍,行吗?”第六天,赵树理满意地说:“好了,弄个信封,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青年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说:“我已经把我的真经全部传给你了。
专家言论: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2)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应该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来。”
1、修正对作文评改的认识 *探究结论
1)许多文学精品都是在反复修改中锤炼出来的。可见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写作者是作文评改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推动与促进。
2、细致深入地展开学生作文修改指导。
1)抓组织落实 2)贯彻批改原则 3)教给批改方法
3、加强作文评改的落实与评价
1)坚持学生作文互评互改、教师面批、学生反复修改相结合的做法才是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2)在作文互评互改后,教师在二次复查中要做好筛查评选及修改督促等工作
第五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列东中学
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下面就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突出重点?
1.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突出重点。
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动手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记忆。例如,填表、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板书,能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学会记笔记,或利用板书小结本课重点,都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
3.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重点。
二、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讲清难点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教学难点出发,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景。
首先要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话题作为难点的切入点。然后采用阶梯设疑法,即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利用游戏活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竞赛性活动也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可以让重难点操练变得非常有趣。在游戏竞赛中,学生乐学乐记,积极性浓厚,参与面也广。
3.合理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很多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造成的。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学生、备问题、备错误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针对难点,预设错误,设计练习。
教材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学完知识后的针对练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预设学生将要发生的错误而进行重点准备。但仅仅靠反复强调、讲解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从而在“错误”中寻找真理。有的课文,重点和难点是同一的,所以以上所说的方法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