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建设及发展

时间:2019-05-15 02:5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建设及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建设及发展》。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建设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班 级:马原2011 学 号:2011130036 姓 名:吕 琪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讲,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它是建立在实践运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科学学说。这是因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从人出发和对现实的革命的批判的态度,必然地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导致共产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被看成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共产主义是根源于现实的运动,而现实就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控制,人的本质将为人所占有这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也就是所谓共产主义的实现。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来看,他的思想的发展总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性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理论发展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的准确理解,我们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顺利的发展,更难充分发挥这些研究的现实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体系内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清理与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成果,梳理与分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线索,评价与检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得失,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30多年,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发展的30多年。[2]这种创新,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改过去远离人的生活实践的陈旧面孔,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与进展。我们可以把这种突破、进展和成就主要概括为:成就了一批活跃在哲学界的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者;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发表了一系列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的代表性观点;推进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图景和时代风貌。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在深度上,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它要冲破险滩暗礁的阻挠;在广度上,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它要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开辟新的领域和道路;在高度上,是弃旧扬新的过程,它要摒弃已经定性的但不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要超越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在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态中获取新的突破性成果。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性进展,首要就是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创新的生长点。[3]历史地看,上述状况有它存在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哲学赖以存在的时代基础、实践基础和人格基础发生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深刻的变化。要理解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理解今日的时代、社会实践和人格所发生的变化。社会实践生活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归纳起来,有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发展哲学;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相关的经济哲学;与社会变革所要求的文化变革相关的文化哲学;与确立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价值哲学;与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变化相关的人学、生存哲学和交往哲学;与反映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相关的社会哲学及社会认识论;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及其发展问题的研究,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哲学,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哲学应着力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注重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塑造。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经济问题的剖析研究中发现新的哲学问题,创立新的哲学理论,就是运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应在哲学和经济的彼此理解和关照中建立一种经济哲学,以此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相信,社会哲学的兴起,将使我国哲学研究的面貌发生重要的变化。因而,哲学应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审视当今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所发生的深刻的历史变化,进而建立一种历史哲学。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概括地说它具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

正因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上的现实状况和总体图景,所以这是当前学术界哲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二、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无论是现实的历史过程,还是我国现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运动,都是包含多方面规定性的具体的整体。

在现实的过程中,没有纯粹的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政治问题或思想文化问题。任何问题必然综合地、有机地包含着多方面的相互影响的内容和规定性。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5]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是整体的,因为它所面对的实践问题是具体的、整体的。在当代中国,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也将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创新和发展,指导中国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个部分,而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构成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7]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成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巨大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政工干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导致了某些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各种腐朽思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政工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正确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使西方一些非科学的或糟粕的思想意识大肆侵占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没有一种科学的主流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很容易受外来思潮的冲击。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在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最后,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引路人。

马克思主义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正确的指导包含对指导思想的分析、对客观对象的分析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指导不仅是在指导思想中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也是在指导思想下深入实际,对实际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8]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化不是一类感性事物,无法根据其感性特征而把文化从其他事物中区别出来。我们对文化的界说大体上有一共识,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诚然,作为精神产品,必有物质载体,但物质载体不等于文化,物质载体虽然是感性的,载于其上的文化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究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必要认真研究。文化是三大社会领域之一,要弄清楚它的内容问题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循着作为社会存在之精神反映及其成果把文化因素区别出来。例如,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关系区别出技术、自然科学、经济理论,从人们间的交往和关系区别出语言、文字等。对政治领域的精神活动和文化领域本身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第一,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问题。至今,还没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文化观,即文化哲学,因此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来指导才有可能完成。科学的文化哲学之所以难于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其对象的理解各式各样。应该采取多数人在理论研究中的理解。对文化本身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特别是对它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这就需要首先对文化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弄明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研究,要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的文化哲学的建立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这种系统的研究是必要的,它将与对现实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互相推动,极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9];第二,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其成分是很复杂的,它不但包含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因素,也包含很多外来的文化因素。儒家思想和典籍在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国学指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理论、学问,是传统文化在思想、理论上的总括,是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升华。它们无疑可以代表传统文化,但还有许多文化因素,如中华民族长期在严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高尚品质和风俗习惯等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化的鉴别,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往往仁者见仁,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存在客观标准的。这就是:我们不能以今日之是非为标准,而只能以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为标准;第三,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建设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中国文化问题。文化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其产品也是现实的。在文化生产领域,我们绝不能把经济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应该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也绝不能损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关系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很复杂问题,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学习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社会的情况相结合,创造出适合当今中国社会的道路。只有认真发展经济,把握住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肩负历史的重任,并且注重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中国的信心及当今社会的主人翁感,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看清当今的社会与国际形式才能使我国在富民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成就,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现实社会的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助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塑造。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现实社会之中的诸多现象,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经济全球化将最终导向全球社会主义。[10]这是一国内部的经济不断社会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国际社会的经济不断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和国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而走向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的是全球社会主义而非全球资本主义。如今的全球的新自由主义浪潮并不能阻止经济全球化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主义历史趋势。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虽然是资本主义在更高层次上向全球的扩张,但从长远看,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奠定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世界生产和世界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条件。在分析全球化时,必须考虑社会主义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在内容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分离的局面,以及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占居统治地位的情况,把唯物主义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11]二是在对象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一切旧哲学都没有正确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哲学家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问题,它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揭示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哲学只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门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三是在哲学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上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旧哲学,一般都是剥削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哲学,是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根据。

因此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最大的收获之一,当然理解只是其中的基本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祖国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季忠.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10.[2]齐仁.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道路[J].文化纵横,2010,(10),6.[3] 黄朝忠 孔磊.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4]杨春贵.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J].理论前沿,2006,(10),9.[5]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J].浙江学刊,2005,(6),7.[6]杨金海.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16.[7]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J].理论导报,2009,(3),20.[8]王纯.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J].中外企业家,2011,(14),9.[9]雷东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9.htm, 2011-10-25/2011-12-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论文

[10]程恩富.走向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最终导向全球社会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5-08-09(3).[11]郑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統一整体——批判刘丹岩等同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正主义观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0,(2),15.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古希腊哲学B.近代欧洲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D.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性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想崇高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辩证思维

单答案]1.A 2.C 3.A 4.B 5.B 6.C 7.B 8.B 9.C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A17.D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思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12.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9.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中的“荣”包括()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祟尚科学、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中的“耻”包括()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违法乱纪、骄膏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3.BCD4.ABC5.BC6.AB 7.ABC8.CD9.ABCD10.ABCD11.AB12.BCD13.ABCD14.ABCD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以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

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结合上述材料,谈淡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模拟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D.可感知性

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1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各种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A.唯物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精神

2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3.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你D.意识特性

2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25.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2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

2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30.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万物在我心中

32.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后,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E.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3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A.工人在工厂织布B.医生在医院诊病C.农民在田野种庄稼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

38.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3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E.观念上层建筑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

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B.社会革命C.社会改革

D.一切人的活动E.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2.为什么说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

4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4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5年4月 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1。C 2.B 3.D 4.D 5.A 6.D7.B 8.A 9.D 10.D 11.C 12.B13.B 14.C 15.B 16.D 17.C 18.D19.C 20.D

21.A 22.A 23.B 24.A25.A 26.D 27.C 28.B 29.A 30.D

二、多选31.ABDE 32.ABE33.ABC 34.ABC35.CDE 36.BCD37.ABE 38.BD39.DE 40.ABCE

三、简答题

41.答案要点:

42.答案要点: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形成了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的脑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结构的分化,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第二,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使猿的发声器官转变成人的发声器官,并形成语言的内容。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劳动使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也使人们的交往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这一切使意识活动丰富和发展起来。

43.答案要点:

(1)生产方式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44.答案要点: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也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技术是指工艺、方法、能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三层含义:

第一,科学能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之中,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介。从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这突出表明,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表现为:其一,科学技术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主要贡献。其二,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不断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力呈加速度发展。

四、论述题

45.答案要点:(1)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实践决定理论,它是理论的来源,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理论的归缩和目的。其次,理论对实践有重大反作用,科学的 理论能指导实践成功;错误的理论会导致实践失败。(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惟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46.答案要点:(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不是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哲学是否能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满足时代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因为它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反映当今时代的主流:

第一,自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问题是主要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以往一切哲学的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优秀成果,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行动的指南,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无限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因为它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第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做出惟一科学的回答。

第二,当今时代面临一系列重大全球性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题测试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题测试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辩正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产生于: 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在于: D A.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

B.它们回答的问题不同

C.它们研究的范畴不同

D.它们所回答问题的结论不同

4.世界统一性原理: C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B.只有唯心主义承认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

D.二元论也承认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错误在于: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时运动着的物质联系

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表述的辩证思想:A.运动的绝对性

B.运动的规律性

C.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D.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7.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D.设计构思是工程师头脑自身的

B C

8.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B A.语言

B.劳动

C.人脑

D.思维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 B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改造世界

B.人能够利用规律,通过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C.人不能改造和利用规律

D.人能够自觉地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10.“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这一观点符合下述哪一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正关系

B.量变到质变的过渡

C.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D.事物间的直接联系

11.发展的本质是: B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生物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 C A.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

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13.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14.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领域中是指: D A.对立面可以调和的矛盾

B.对立面之间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

C.不通过斗争可以解决的矛盾

D.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C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B.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的原理

16.事物的质是指:D A.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B.使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C.事物在与他物相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质 D.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内部所固定的规定性 1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C A.动力和源泉 B.道路和趋势 C.形式和状态

D.向对立面相互转化

18.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D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属性

D.事物量的规定性

19.“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哲学道理是;A A.扬弃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D.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20.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C A.砍伐树木 B.踩碎谷种

C.花朵开放的花蕾消失 D.洪水冲毁庄稼

2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C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22.下列现象哪个属于因果关系:C A.昼夜更替 B.先进和后进 C.阳光与植物生长 D.阴电与阳电

2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的称为:D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4.在一切工作中,都不要“耍花架子”,这就告诉我们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A A.形式应该服从内容 B.不要搞任何形式 C.只注意工作的内容

D.要摆脱一切对工作的干扰

25.“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段话出自:C A.黑格尔 B.康德 C.马克思 D.列宁

26.认识的客体是:D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的存在物 C.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7.概念、判断、推理是:B A.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B.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C.属于直接经验的范畴 D.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2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D A.主观的 B.完全确定的 C.完全确定的

D.既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29.“有用就是真理”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C.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3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C A.真理是否是客观事物 B.真理是否是有用的

C.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D.真理是否是发展的

3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32.生产方式指的就是:D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3.社会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 A.劳动 B.自然条件 C.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

3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C A.人和人的关系 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3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A.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在生产中人们不同的地位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3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 A.哲学 B.国家政权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

3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解决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38.阶级的实质是:D A.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C 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40.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哲学 D.宗教

4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B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4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43.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物质世界 B.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C.知识分子的头脑 D.人民群众的实践

44.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第一个比较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家是:D A.黑格尔 B.康德 C.谢林

D.费尔巴哈

4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D A.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

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

C.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 D.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分别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AD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B.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C.系统性和具体性的高度统一 D.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E.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高度统一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AE A.物质运动和空间时间不可分 B.时间、空间和人的认识不可分 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

E.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E.意识无任何作用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CE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5.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有:BC A.辩证唯物主义 B.一切唯物主义 C.一切唯心主义

D.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 E.机械论

6.当事物处在复杂状态时:AC A.矛盾双方力量各有消长,而未达到互移其位的程度 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移其位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依存 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7.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和实质是:BC A.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B.事物运动变化的曲折过程 C.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D.事物经过漫长的历程又旧地重游、江山依旧 E.事物重复运动、变化的周期过程 8.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表现在:CD A.形式只是消极地服从于内容

B.内容的变化必然服从于形式的变化

C.内容的变化,会使形式迟早发生相应的变化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

E.内容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形式同时发生相应的变化

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个论断体现了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C.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D.正确的理论对革命运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E.只承认理论认识可靠性的教条主义 10.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是DE A.科学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D.科学技术中包含着生产力

E.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三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BCD A.严密完整的科学真理体系 B.具体真理 C.客观真理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E.绝对真理体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D 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 C.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D.它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E.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CDE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C.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同旧社会这类矛盾根本不同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E.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行自觉的调整和改革 4.区分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据是它们:ABCD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反映的方式不同

C.同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程度不同 D.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 E.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不同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景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沦依据是()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于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辖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

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A.人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D.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 作用的必然结果

10.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

有()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

有()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1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尤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 条件

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敷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量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社会主义民主是()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

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D 1. AC 3.CD 4. BD 5. ABCD 6. ABC 7. ABD 8. ABCD 9. DCD 10. ABC 11.ABD 12. ABCD 13. ABCD 14. ABC 15. ABCD 16.BCD 17. AD 18. ABCD 19. ABCD 20. ABC 21. AD 22.ABC 23. ABCD 24. ABD 25. BCD 26.BC 27.CD 28. BCD 19. ABCD 30.ABCD 31. ABCD 32. ABC 33.ABCD 34. ABCD 35. ABC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思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丁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思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肋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1]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热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3 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兜?([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杜2006年版。第252页)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恿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晶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谕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宜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313页)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丁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3.[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叫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样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上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厂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山《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设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番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建设及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建设及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引言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概念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马哲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的概念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 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