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总会给你意外的收获
学生总会给你意外的收获
——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 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
虽然这句话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但是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还是不到位,真正地理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点滴体会,慢慢理解,才能把学生和课堂融为一体。
这节公开课,就我个人而言,本以为是胸有成竹;课堂提问或小组合作环节都应该是一气呵成的,因为学生是自己的学生,我自以为是非常了解学生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勇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回答完问题不管对错与否都能自觉坐下,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就是这么做到,谁曾想,本次公开课中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之外:发言的同学很少,而且回答完问题也不自觉的坐下了。还有就是如果平时利用PPT上课时就有一些看不清楚的学生会自觉地坐到前排,但是这节课没有。
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也是缺乏经验)因为时间有限着急推进本节课的进程。由于缺乏了平时那种默契地配合一节课下来,时间拖延了5分钟。
下课了,我还没有来得及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校一个教师就对我说,我问你班学生为什么回答问题,学生说可害怕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怕什么呢?为什么害怕呢?
下面我做了一下调查,以下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看到学生的心声,作为教师真是感到惭愧:作为农村学生小小年纪就愿意站在教师的角度、班级的角度甚至学校的角度着想,那作为老师的我又了解学生多少呢?又有多少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呢?当教学环境改变的同时教师想的只是如何把自己教学的一面展现给听课的教师或领导,却没有想到学生的心里变化,而学生却想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该向学生多学习呢?
重新反思自己,是我为学生上了一课呢还是学生为我上了一课?这就是教学相长,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如果学生不愿意说就让孩子们无记名写出来,真的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作为教师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不要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多维度的了解学生,也是促进教师自身提高到一种动力。
第二篇: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现在很多孩子看书都是跳跃性地读,只看个大概意思。但这样的阅读往往损失很多‘养分’”。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女士用爷爷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也不随便对付,这样才能够达到透彻的理解。
叶小沫回忆说,爷爷看书总是反复读,很多书都读了很多遍。叶圣陶先生提倡朗读,因为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他给孩子们写的作品也都是朗朗上口,适合朗读的。
“带着感情朗读、站在不同角色角度朗读,更可以理解不同人的处境。”叶小沫说,“例如童话,就很适合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比‘默读’更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才能读得精彩,才能真正懂得角色的心理。”
叶小沫认为,散文也适合朗读,读出来的感觉与默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朗读让读者更能感受文章的美好和作者的感情,对欣赏和理解都有帮助。
诗歌是最适合诵读的。叶小沫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比如毛主席诗词:“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大声读出来,才能感受到那种气势。“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朗读,但可以朗读的文章,大声读出来,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有很多益处。”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王淑敏认为,朗读是提高口才的基础。不管是演讲、辩论还是做主持人、评论员,所有的“说”都需要有自信、口齿伶俐,而朗读是达到这些目标的第一步。王淑敏认识的一位教口才课的老师。小时候是个“结巴”,但上小学之后,他喜欢上了朗读,从不怕读得不好被人笑话。这个结巴的孩子最终成为“口才”教师。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读’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北京晚报》)
第三篇:收获意外
在“意外”中收获意外
冷水小学:吴世翠
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唯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的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乍现”白白溜走。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素材的流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互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事件。师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变,课堂物件、空间在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对课堂各种信息及时地进行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意外”,让“意外”带来收获。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冷极了!当我微笑着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却发现教室里并不像往常那样安静,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激动!一个个都踮着脚尖儿把小脑袋挤着伸出窗外,有的还干脆踩在了凳子上,眼睛齐刷刷的瞅着窗外那漫天的雪花,有说有笑,好像在欣赏着一件珍奇异宝似的!显然,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我的出现,我有些生气了!当我正准备大发雷霆时,我的童心却情不自禁的表现了出来:是啊!多美的雪景啊!我怎么就不懂得欣赏呢?我为什
么还要把孩子们死死地捆在教室里?难道我就不能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尽情的享受这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呢?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教室里简直像炸开了锅一样,他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在操场上疯啊闹啊,他们有的张大嘴巴接着雪花,有的蹦起来想要抢到那片最大的雪花,有的悄悄地抓一把雪花塞进别人的脖子里,还有的堆雪人、打雪仗......此时的校园早已变得不再是校园,而是成了他们童年的乐园了!等孩子们都疯够了闹够了,我把他们带回教室,要求他们把自己刚刚在雪地里玩耍的感受写一写,就这样提前精心准备好的一节语文课被我无意之间上成了一节毫无准备的作文课。我在写作方法上稍微加以了指导,孩子们的作文都写得挺不错的!
我感谢这次小小的“意外”,它不光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还使我懂得:尊重自己的学生,欣赏学生,关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每一次“意外”,因为它极富创造性和感染力。“意外”是一种美丽,它对学生不仅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对教师更是一种机遇,带给我们难忘的惊喜和收获。我们要让“意外”美丽起来,就不仅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机智的应变能力,而且需要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善待“意外”,在教学中收获“意外”。
第四篇:意外的收获
意外的收获
今天我意外的收到了两本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谈个究竟吧!
今天爸爸很早就回来了,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我问他:“爸爸,今天我从信箱里意外的收到了一本书,是谁寄来的呀?”爸爸一声不吭居然当作没听见。我再次问了起来,他说可能是人家放错了。说完了就一人走到房间里去了。
我越想越奇怪,总觉得这件事有点不对劲。于是决定跟踪爸爸去探个究竟,第二天我悄悄多在一旁,终于等到了爸爸,爸爸又塞了一本书在我的信箱,立刻心里有了一连串的问号:爸爸为什么给我买书?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请求我的原谅?是不是„„
终于,晚上爸爸回家了,我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了一会儿我问爸爸:“爸爸,我今天又受到了一本书,难道又是别人放错了吗”爸爸脸上显示出了不安,一时竟答不上来,我一看就看出来了,终于我忍不住了,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要给我塞书,为什么„„”
爸爸低声说:“你都知道啦!是这样的,我不小心把你最爱看的两本书弄丢了,所以我帮你买回来了,因为怕你生气怕你不高兴,所以就„„”我这才发现那两本书是真的不见了,但我并没有不高兴,而是原谅了爸爸。因为两本书丢了有什么关系,哪儿能比得上父子的感情阿!
第五篇:意外的收获
意外的收获
几年前当我住在南太平洋岛国塔希提首都帕佩特时,手头非常拮据,我以每月3美元的租金租了一所离城约35英里的房子,虽只有一间屋子,四周却有两英亩肥沃的土地。我决定搞个菜园。
然而种菜的经历令人失望。无数的小红蚂蚁搬走了大部分种子,剩下的好不容易冒出点绿芽,又被地蟹吃光了。但我决心再试一次,于是又向美国邮购了1美元新种子。不过当我清除杂草时,发现蚂蚁和地蟹早已在等候了--看来我只能靠写作维持生计了,走投无路的人都这么想。
那天下午,我正在除去生锈的打字机上的污垢时,住在附近的一位名叫霍浦生的中国人驱车经过。我知道他有个园子,便叫住他,把种子给了他,并告诉他每个小包里包的是什么种子:莴苣、扁豆、南瓜、西红柿、玉米。他咕哝地问道:“要多少钱?”
“不要钱。”我回答说,“就算我送给你的礼物”。他的一双黑眼睛闪着光,但没有其他方式流露出感情--中国人总不习惯于拥抱之类的礼节。
我立即忘掉了霍浦生,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一个问题:在我能写出一篇文章或小说并把它卖出去之前,如何用128法郎--约合5美元--生存下去。即使文稿寄到美国后立即发表,在至少3个月内我也没法指望收到支票。
3天后,我正在搜索枯肠地写一篇文章,忽然听到有人敲门。来人是霍浦生,他带来了三个西瓜,一瓶酒,一监子鸡蛋和一只母鸡。“一点小意思。”他说,说罢便匆匆走了。
他慷慨的礼物无异于救命之物。我立即计划美美地吃一顿鸡肉,可转念一想,又把鸡拴到院子里的一个木桩上,用食物喂它。
从新西兰去美国每月一次的轮船应于次日清晨抵达帕佩特。为了省钱,我决心亲自步行把文稿送到船上去。天快亮时,我到了帕佩特,这时轮船正进港。我默默地祈祷了一番,把那宝贵的包裹寄了出去。这时一位秃顶、矮胖的中国人过来问我:“你认识霍浦生吗?”
这个人说他叫李胖子,是霍浦生的朋友,在帕佩特开了家商店。霍浦生曾写信告诉了他种子的事。我早晨坐公共汽车走后,李胖子便走了。然而我到家下车时,司机交给我一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巧克力、坚果、一瓶酒和两件丝绸睡衣。还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霍尔先生,这是给你的。李胖子。”
这段时间里,我专心致志地养鸡,写作,差点把李胖子的酒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有一天心东和他的孩子们来串门,我便和他们分享了那瓶酒,把李胖子送的巧克力拿给孩子们吃。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门廊上发现了一些香蕉和桔子等。从那以后,我再没缺过水果和鱼,全是房东送来的。这得归功于那瓶酒和巧克力,不过最终得归功于霍浦生。
如今霍浦生的园子丰收在望。他既是一位园丁也是一位面包师,因此每周4次他总在我的门前留下一个松脆的面包或馅饼--无论我说什么都不能减少他对那份种子礼物的感激。
在我第三次去城里取邮件时,那位女职员说没有我的邮件。我刚要走,她却又问了一次我的名字,并说:“有你的信,欠邮资50生丁。”
付了这笔邮资后,我只剩下一枚25生丁的硬币了。幸远的是信封里有一张500美元的支票--我的稿子被采用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我可以回美国去了。临走那天,霍浦生和李胖子为我送行,送别礼物是一篮子西红柿和10个玉米--用我送他的种子种出来的第一批果实。
在船上,我请服务员把玉米煮了作为我的午餐。饭桌上唯一一位同伴是个又高又瘦的男人,他连头也没点一下就坐下了。从他看菜单时的表情,我判断他是对食物方面特别挑剔。这时,冒着热气的玉米端了上来,他惊讶地瞧着,然后便毫不客气地吃起玉米来。吃完第三个,他又伸手去拿另一个,说道:“服务员,这些玉米是从哪儿来的?菜单上没有啊。”
“它是你对面的那位先生的一份礼物。”
他很快扫了我一眼,“那就请接受我的谢意吗,先生。”他说,我离开时他还在吃玉米。
半小时后在甲板上,他朝我走了过来。“年轻人,那玉米真好吃。”他说,“我吃了6个!要知道,我的胃不好,玉米是吃了不至于胃痛的少数几样食品之一。你是怎么得到的?”
我向他谈了美丽的塔希提岛和岛上的居民,他非常感兴趣,问我想没想到把这些写下来。我解释说写作是我的职业,于是他看了我6篇短文,然后问“4篇不错,你要多少钱?我忘了告诉你我是美国一家报社的经理。”
我想问这4篇短文一共要100美元是否太多,他却没等我开口又说:“每篇给你150美元,而且我想请你去报社工作,满意吗?”我承认,这太令人满意了--的确如此。送给一包种子作礼物所带来的一连串好运气恐怕是难以仨价的,而这一切都来自一包价值仅1美元的种子!
情系后院
曾有一段时间,到后院猎奇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我家住在智利的德莫卡。后院有好多杂乱的玩艺儿,神秘的虫虫草草。一天,我来到后墙旁,那儿露了个小洞。我探头向洞里张望,见到一番与我家后院同样的景象,杂草丛生,杂乱无章。我不由得退后几步,隐约预感到会有事发生。突然,从洞中伸过来一只手--一只和我一般大小的男孩子的手。等我再凑近小洞,那小手不见了,只留下一只漂亮的玩具小绵羊。
小绵羊身上的毛秃了,脚下的轮子也没了。但看上去更为逼真。我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小绵羊。我向洞那边瞧去,小男孩早已不见的。我急忙跑回屋,取来我珍藏的宝贝:一颗松果。它裂开了壳,发出阵阵香气,我把它放在小绵羊的位置上,揣回了小绵羊。
我再没见到那只小手,我也再见不到与那只一模一样的小绵羊。一场无情的大火让我最终失去了它。但直至今天,年近50的我一路走过玩具店,还会盯着橱窗,可总是失望。他们不做那样的小羊了。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一生感受着兄弟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们感受相亲相爱的人所给予的爱如同往生命之火里添炭,而感受彼此陌生的人给予的情则更伟大更绚丽。无论睡时、醒时,还是危险时、孤独时、软弱时,这种情谊开阔我们的心怀,联系着条条生命。
那天带回小羊,也带回了一份珍贵的思绪,那就是:所有的朋友在一起,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后的岁月,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这次经历,在艰难困苦的日子,它尤为清晰。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一直试图在与人交往中多付出些平实的、芳香的、甜蜜的情谊。就像我第一次在后墙旁留下那颗松果,我也愿在千千万万不曾相识的人们的心坎里留下我的心曲,包括那些监狱里的、流浪中的、孤寂着的人们。
这便是在孤房后院我童年学到的重要一课。这也许算不了什么,只是两个不相识的孩子间一场交换心爱之物的游戏罢了。然而,也许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神秘的礼物交换深深地印在我心底,岁月不可磨灭,给了我创作无限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