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经典古诗词的教学尝试与策略
岑溪市高益明天小学
陈秀美
摘要:在小学阶段,经典古诗词学习不仅能让小学生为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积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广泛接触具有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结晶,进入文化广阔深邃的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诗意
策略
正文:我们的经典古诗词是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结晶,它能带领人们进入广阔深邃的文化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使学生的成长不仅有知识技能武装,更有人文精神支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们真正走进古诗词。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经典古诗词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词经典当中,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古诗词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分析得太多,对学生诵读关注太少,不重视诵读,认为诵读会影响教师的讲解分析,浪费教学时间。教学中,这些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古诗词的分解和剖析上,以讲代读、以问代读 “满堂问”、“满堂练”等方式充斥着课堂。更不要谈有感情的诵读了。学生远离文本,缺乏对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文本的感悟、文本对学生的陶冶更无从谈起。
虽然,有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也要求学生读,但没有很好地去指导怎么读。只是有读的形式,学生确没有读的兴趣,没能积淀出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就大大影响了古诗词的重大作用。
二、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1、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经典古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路大道。
二、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诵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三、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西城区第十七届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类
别:
D
市 编 号:
02
区 编 号:
题
目: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现在,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很多一线教师都认为讲古诗比讲其他课文有难度,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不仅是老师不容易讲好,学生也不容易学好。所以我的研究从教师、学生特点出发,找到适合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主 题 词:古诗词、教师、学生、策略
作者单位:
西城区
自忠
小学 作者姓名:
刘婷婷
通讯地址:
西城区府右街1号
邮
编:
100032
联系电话
住宅:
手机:
***
西城区第十七届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类
别:
D
市 编 号:
02
区 编 号:
题
目: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现在,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很多一线教师都认为讲古诗比讲其他课文有难度,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不仅是老师不容易讲好,学生也不容易学好。所以我的研究从教师、学生特点出发,找到适合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主 题 词:
古诗词、教师、学生、策略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词43首,由浅至深分布在12册教材内,以唐诗为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各学段学习古诗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认识新字,理解词义,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认识新字,理解词义,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认识新字,理解词义,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2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好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读懂学会古诗词是所有老师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由于我现在从事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所以我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低年级阶段。在前人的研究中我了解到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现状,概括说古诗词教学似乎一直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诗词的本身,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能让学生与诗词的本身达到共鸣,即学术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鸣。基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加强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二、研究目标
1、帮助教师了解古诗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找到教师在语文素养方面的缺失,提出解决方法,帮助教师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教师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本文研究的是基于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适合的教学策略,因此每一节古诗课都需要去实地观察研究,并做课堂记录。
2、访谈法。主要是用以揭示教师的爱好和知识储备量对古诗教学的影响。
3、文献查阅法。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文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以便于是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四、研究成果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课外阅读量
文化修养是思想生成的土壤,是智慧的催化剂,有思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高素质、文化修养深厚的人,广博的文化修养可以开阔其视野,增添其理论厚度。而这些都是需要读书来实现的。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增强语文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任教的首要条件。针对小学的古诗教学,教师应该多阅读一些古诗文,同时增加一些关于诗人生活时代、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有了这些知识作为支撑,教师还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既要负责语文教学,又要兼任班主任的工作,所以不仅应该只知道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该了解有关小学生心理学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胜任这份职业。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如:阅读相关书籍、教师在职培训、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假期培训班等等。对于相关的古诗文书籍,教师可以到书店购买或是到图书馆借阅,也可以订阅一些与此有关的报刊杂志。学校方面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相关书籍或是专门为教师举办一些关于古诗词的知识竞赛,这样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并使其不断进步。
2、适当培养广博的兴趣
教师的兴趣可以影响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都很强,并对教师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所以教师应该适当的培养一下自己的正当爱好,在娱乐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间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兴趣产生于认知、需要和好奇,且它的产生常常与外界各种影响有关。因此,要培养广博的兴趣,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勤思、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的习惯,在涉猎中经常反思自己,及时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研究下去,并不断予以自励。其次要将其与个人所长结合起来。若此爱好并不是自己的特长所在,便要及时纠正自己的方向扬长避短,设法移情于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的领域,使兴趣和个人所长方向一致。最后就是坚持。开始时要强迫自己钻下去,待稍入门后,再确定自己热衷的知识类型,有选择地学下去。
3、不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风度、气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教师在平时首先应该重视理论的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事物认识得越彻底,进行休养的自觉性就越高。教师需要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相关的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次是向先进人物学习。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着,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同时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做到诚信待人、宽容待人,以提高修养。最后,教师应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检验修养的效果,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4、学习新科技
教师的书读多了,专业素质增强了,思想境界提高了,这些无疑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所要学习的还不止这些,教师还应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利用好辅助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新科技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向精通信息技术的同事请教,也可以报课外班进行学习,还可以自己研读一些与此有关的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进行自学。学校方面也应组织教师学习新科技,利用课下时间开设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科目,或是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以便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
1、拉近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1)串联古今
古诗文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很大,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串联古今的方式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现代的许多流行歌词都是引用或者改编了古文,然而学生未必知道其间的知识关联。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根据具体文章讲解它们的古今演变,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的欲望。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跨进大自然的世界,触景背诵,拓展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品味诗人的情怀,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真情、欣赏美。
(2)进行“教师、诗人、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现实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固定的,一个始终在教,另一个必须不断地学,这样的模式很传统,学习效果十分有限。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所想所悟,可以适时地进行“教师、诗人、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教师变成了“学生”,与学生所扮演的“诗人”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对话的内容很重要,需要教师在课前仔细斟酌,究竟要说什么、怎样说,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回乡偶书》一文时,我就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让学生扮演诗人和孩子,并根据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进行一次对话练习,先想想诗人和儿童见面的场景,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怎么说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如此一来,“历史”这一距离便在诗人与学生之间逐渐缩短,古诗的意境与情境自然会溶于学生心中。
(3)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往往非常鲜明生动。”3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只一味的把自己头脑中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告诉学生,使学生产生惰性,不愿自己发挥想象。当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靠单纯的想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学生想象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适度地指导。这样利用学生的想象来理解记忆古诗的效果比教师把自己的想象生硬地告诉学生要好得多。小学生的记忆方法包括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利用得法,可以使学生少花力气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讲故事的方式能唤起一种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温冷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记忆,按照主导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等等。”4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配以图画、声音等资料,使学生可以利用视觉、听觉两方面进行记忆,这样即可以很好地记住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又不会让学生花费太多精力。
很多时候教师不愿给学生讲解这些典故,一是怕耽误时间,二是怕学生只顾听故事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学习后面的知识。其实,教师不需要担心,只要1~2分钟的时间就够了,而且当学生对故事感兴趣以后,他们反而会更想知道古诗中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
五、研究反思
我的研究虽然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意见或建议,但由于精力与知识水平有限,涉及的方面还不是很全面,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还有待考证。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研究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并且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研究时间段所处的状态也许恰恰心理或是身体上出现不适,或是由于别的种种原因,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
六、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年。4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年。1 李德江.《
小
学
生
认
知
发
展
特
点
》
.http://wenku.baidu.com/view/e44c2351ad02de80d4d8400d.html.2014年4月2日访问
李德江.《
小
学
生
认
知
发
展
特
点
》
.http://wenku.baidu.com/view/e44c2351ad02de80d4d8400d.html.2014年4月2日访问
第三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
第四篇: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中国跟战乱有关的历史数不胜数,前人通过古诗词铭记这些事件,而这些古诗词也成为中华传承的精华所在。目前,古诗词教学被教育界所重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大家可以看到古诗词在高中语文中地位的改变,对于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主要针对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足点,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诗词赏析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包含着许多中国元素,例如友情、亲情、尊重等中华美德,除此之外还有隐性情感表达及基础的文章表述原则、意境创造等,这些丰富内涵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高中生语文的整体素质。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1.由于古诗词所用语言与当前的白话有较大区别,很大部分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生涩,词义解释也较为困难,对此老师只能深入探索,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其实,古人在写诗词时,对于每一个字都是进行过细细斟酌的,就是为了每个字达到他想要的最大作用,如此所作的古诗词才会表达他当时的心情感受,所以,在高中古诗词授课中,老师需要掌握文本本身再开始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准确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与作者体会相同感受,更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3.其实,古诗词写作跟写曲是一样的,它也存在韵律、节奏,而当这两者跟古人自身感情融合时,就会形成一首动人的词,达到一唱三叹式的效果,认真吟诵古诗词,回味无穷。
4.由目前教学情况说明高中语文教学的中心是古诗词,而古诗词的核心元素就是意象,而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存在的意象,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古诗词进行欣赏,其实古人写作古诗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意象的创造,而理解意象的同时需要结合其他素材。
二、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出的有效应对措施
1.营造合理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引导他们进入诗词中感受古人写作情感。诗词就是一种情感的创建,然而于高中生来讲,古诗词过于深奥,它的内容对于学生是一个学习难点,可如果只是传统化学习,先由词汇开始理解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师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新的内容建立学习情境,逐渐指引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古诗词的真正含义。
2.寻找关键词,以其为核心展开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学习古诗词时应当先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概括,找出中心思想,了解作者在其中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特别是对主要内容的概括,需要学生查找古诗词的关键字,而关键词就是所谓的词眼,它是诗词情感体现的首要点,词眼作为古诗词中用于对情感体现的东西,也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首要任务,运用关键词进行理解延伸,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加深对诗词中情感的感悟。
3.完善教材内容信息,让诗词情感内容更丰富,其实古诗词就是运用最精细的词汇对自身情感进行表现,所以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删减,而这正影响到高中生对古诗词内容学习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增加一些教材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语境。
4.古诗词是古代作者抒发情感的产物,而古诗词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感情,悲伤、喜怒、轻松、凄凉等都在其中,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些情感,教师可引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学生需要运用不同语气朗读古诗词,在朗诵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并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感。
古诗词作为历史文化保留延续的方式之一,它其中包含着中华五千年累积的文化精华,由于高中生阅历不足,对于古诗词缺乏深入理解,这一点让老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里存在很多难点。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自己需要先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理解,找到古诗词中蕴含的深意,再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此,培养学生语感,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朱文玉.学考结合相得益彰:试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与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2]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韩艳青.通过吟诵,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
第五篇: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岳峰小学学习心得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第二届岳峰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诗词,有着含蓄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饱含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是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中国曾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今天,有幸参加了在岳峰小学举办的关于诗词教学的教研活动,收获颇丰,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允许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模糊解读”
小学生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比如宫莉敏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没有句句解释全诗,而是通过图片、创设意境一步步引导学生层层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情感,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2、对于诗词的理解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吟诵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足以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因而诗歌教学便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3、多感并用,启发学生的想象,品味诗中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4、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精讲一篇古诗,而会让学生运用精讲古诗所积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