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

时间:2019-05-15 02: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

第一篇: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

7(史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法1 学生填空: “

之交”

君子之交 金兰之交 莫逆之交 患难之交 生死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方法

2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在《高祖本纪》中,我们认识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而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指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报仇雪耻。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

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3、背景介绍: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请学生根据所发讲义概括)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朗读 默读)

三、结合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将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积累入活页本,并对疑难 1

字词进行质疑,互相解决,教师点拨。(讲解法)板书 词类活用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2.富国强兵 使动 : 使„„富 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4.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5.贵轻重 : 以„„为贵

6.然孔子小之 :意动 以„„为小,轻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宾语前置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3介词短语后置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4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5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齐桓公以(之)霸 古今异义词 穷困 不肖

四、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4、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五、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 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与之为取 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 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禄: ②多:(2)翻译这段文字: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答案

1、①经商,做买卖②认为③主张④平原⑤给予⑥攻打⑦轻视,看不起⑧纠正)

2、C

3、C

4、C

5、B

6、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一、导入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文本研习

(一)、(联系导入语)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可参考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二)、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管仲的成就与他的好友鲍叔牙是分不开的,那么管鲍之间的情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一段? 品味佳段

1、朗读

2、四人小组讨论 从四各方面来分析:感情(表达什么感情)、内容(写了那些内容)、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或设置问题:

1、哪句话集中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情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这句话如何动情而成为千古佳句?(鲍子-父母)

2.这句肺腑之言因何而发?(具体体现到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的内容叙述上)板书

不肖 怯

无耻

知我-

贫 时不利 不遭时 孝

显功名于天下

3.这一段叙事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1.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2.叙事简洁,笔墨经济,而意味浓厚。总结:知遇之恩,溢于言表,“至今仍让人激动不已”。(韩兆琦《史记通论》)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三)、小组讨论:除了好朋友的帮助,管仲自身杰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视的,春秋战国这个大黄金时代,涌现了很多名士。如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孙叔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商鞅变法为改革家们津津乐道。本文中体现了管仲怎样的杰出政治才能(施政理念和施政才能)? 他又是如何具体实施的?谈谈你对他的思想及做法的看法?

1、有“与俗同好恶”“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如何与富民联系?)

民贫则乱,乱而难治,治则更乱。反之,民富则易治。所以,乱的根源在于民贫:因为民贫则无家财可持,无乡人可亲,无亲无恃,必然轻生而犯禁作乱无所畏惧,人性恶劣,社会道德沦丧,其乱不可避免;治的本质在于民富:因为人人家里仓廪充实,必然看重礼节;个个丰衣食足,必然重视荣辱,社会由此可成为道德秩序的社会。

“民贫而生乱,民富而得治”的根本原因是人乃欲望无穷的生命个体:治与乱,最终由欲望所驱使.民贫穷,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必然产生犯禁陵上的行为;如果民的欲望得到满足,必然会有所顾忌而知礼讲节。所以,治国的核心问题是富民,治国的根本任务亦是富民,富民的根本前提是“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国语.五辅》)由此可以看到,民本主义理想是其刑赏主义法治观和功利主义政治治理观的思想基础:在管仲的法学思想里,民是国家的主体,君主是刑赏的依据,刑罚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民的权利和明确民的义务;在管仲的国家治理念中,富民是首要任务,一切治理措施都围绕此而展开

2、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因势利导)的施政才能。本段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你对“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小组互助、讨论;重难点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

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课堂小结:

总结李广的形象 :

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七、当堂检测: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并总结全文。

一、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三: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一、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课堂小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五、当堂检测

总结8—11节文言现象

六、板书设计:

李将军列传

射技高超,打仗勇敢。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 死后,受天下人志哀。

第三篇: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1)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杰作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机调查,增进了解。要求思考不超过5秒,回答不超过两个字。

1、每天离家或回家时,都会和家人打招呼吗?

2、随手扔过纸屑、随地吐过痰吗?

3、有对朋友、家人、老师说过脏话吗?

4、你是否浪费过粮食?

5、坐公交时,看到老弱病残会让座吗?

6、在图书馆等禁止喧哗的地方,会保持安静吗?

7、和别人交谈时,能直视对方保持微笑吗?

——评价:这几个小问题,让我对你们有了这样几点认识:

一、你们都能按我的要求答题,规范性很好;

二、你们都是有教养的孩子!那么,何谓教养呢?有人认为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就是有教养;有人认为有知识就是有教养,有人认为懂得爱就是有教养。可能1000个人对教养有1000种理解,今天就让我们听听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是如何诠释教养的吧。板书课题《获得教养的途经》。

二、解读文本

1、相信大家都阅读过文本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本,不过这次是大声读、并且带着问题读了:请找出赫尔曼黑塞对于教养的定义。

(学生应该能在第1段找到,明确答题模式)

(投影)答题模式:1.我(我们小组)是在第X段找到的,我(我们小组)认为X是X 2.我来把它读一下。

2、赫尔曼黑塞对教养的理解是这样的。前面说,1000个人对教养有1000种理解,但我敢打包票,这1000种理解中肯定有个共识,就是教养的重要性。

(投影)“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 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英国 王尔德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英国 洛克

那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呢?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养了吗?(继续按照上面的要求阅读答题)明确:研读世界文学(2段)

是否读了文学,就是有教养了呢?我觉得我这个问题其实多问的,答案肯定不是。关键是读什么、怎么读。那接下去我们要一起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继续按照上面的要求阅读答题,增加分组讨论)

(投影)分组讨论要求:1.针对问题,合作讨论。2.同一小组看法形成文字。

3.每一小组推荐1人发言,补充在发言人结束后。(学生的回答是建立在文本之上的,所以回答大致会集中在这几点上)读什么:杰作(第4段,与流行文学、时髦读物作对比得出的)师:我觉得作者所说的“杰作”,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来代替,那就是“经典”。什么是经典?

(投影)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微粒抖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意大利 卡尔维诺

这三个定义基本上把经典的特征说全说透了:真正的经典,不怕被世人遗忘,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怎么读:

A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3段)=我们得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5段)

B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2段)

C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4段)D认真对待,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4段)E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读(7段)F爱的阅读、敬重知识(3段)

得出结论:只有带着对知识的敬重,进行爱的阅读,并且对杰作认真读、反复读。我们才能够获得教养,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正如文章末尾倒数第四行所说的:“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三、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你阅读过杰作吗?你觉得自己获得教养了吗?(如果学生能谈,最好;不能谈,就引导)

四、选择一个文本片段,让学生当堂读,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安静的位置 周国平

前些时候,有一阵听说我的书卖得挺好。一个人写书当然希望爱读的人越多越好,我也不例外,所以心里是高兴的。但是,接踵而来的热闹,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之类,我就非常不习惯了。我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是后悔。人各有志,我不反对别人追求和享受所谓文化的社会效应,只是觉得这种热闹与我的天性太不合。我的性格决定我不能做一个公众人物。做公众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个人物,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来情绪。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场,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没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难。因此我想,万事不可勉强,就让我顺应天性过我的安静日子吧。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 反主 流的

第四篇: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 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4——10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二.学习课文1——10段。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

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板书:

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写屈原由见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念君国

屈原去留关乎楚国的命运

绌到见迁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三.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1.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行文思路。

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3.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四.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五.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教程》“课堂能力生成”1——12小题。

第五篇: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 [教学目的] 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 的文言文知识体系。[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教学内容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解题、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3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导入。二.解题。1.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3.屈原思想的内核

1.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 :美政

民本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形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 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 被()发 渔父()憔()悴()哺()育 啜()泣 罹()难()四.听课文录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强调重点。五.学习1——3段。

1.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2.教师指点重点词语及句子。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五.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1.复习《离骚》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嬃,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2.疏通文意和难句。

----“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3段。

下载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