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1. 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4.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自主阅读导引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力,往往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几乎操纵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门下,以谋生活,称为门客或食客,而贵族也都大量收养门客,以显实力和威势。其中门客最多名声最盛的是战国四君子(又称“四公子”),即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数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课文内容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课文内容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身分和为人。
这一部分中第1层(第1自然段)写信陵君身分。
第2层(第2自然段)写公子为人。写公子“仁而下士”“多客”而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既是明赞信陵君仁义得人,又是暗示士人作用重大(急难可用),为写信陵君和士人之事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结交侯嬴。
这一部分写结交侯嬴经过。主要写两件事,一是侯嬴“厚遗不受”,二是信陵君“诚待得士”。既写出了信陵君能礼贤下士,又写出了侯嬴志行高洁,穷且益坚。而信陵君得士,必得相助;侯嬴忠贞,必酬知遇。是为下文做铺垫。
第三部分(5—11自然段):窃符救赵。
这一部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第1层(第5自然段)写赵求救,魏留军观望,平原君让公子,魏王不听公子。这一层是“窃符救赵”故事情节之开端,写出了形势严峻,情况紧急。
第2层(第6自然段)写侯嬴献计窃符。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信陵君情急无奈而欲赴秦军拼死,而引起侯嬴献策,窃得兵符,事情有了转机。突出侯嬴确是才士,关键之时,效力报公子知遇之德,也可见公子宽仁之性。
第3层(第7自然段)写侯嬴荐朱亥。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侯嬴料事之缜密,真才士也!而荐朱亥,照应前之见客事,可见侯嬴早已为公子选人才,今用之。朱亥之言,亦见英雄之气。侯嬴,朱亥皆及时助信陵君,信陵君礼贤下士之酬报也。
第4层(第8自然段)写椎杀晋鄙夺军。这一层是情节之高潮,证验侯嬴之预见,侯嬴奇士也!
第5层(9—10自然段)写信陵君救赵,侯生自刭。这一层为情节之结局。信陵君战前之言,足见仁厚得人,救赵受盛赞,平原君不敢自比。而侯嬴以死报公子,真壮烈之士!奇士!
第6层(第11自然段)写公子留赵。这一层为情节之尾声。
2、课文主旨
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和信陵君(养士者)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3、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性质。
如信陵君的言行:虚左,自迎,执辔愈恭,引车入市,引上座,侯嬴不送而返回问己所失,不忍杀晋鄙而泣,等等。
侯嬴的言行:睥睨,久立与客语,信陵君赴秦军拼死,则“不能从”,“固知公子之返”,“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荐朱亥语,“北乡自刭”,等等。
(2)叙述事件过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详略得当。
如“献策”“荐朱亥”,详写人物言行,以突出人物。
“椎杀晋鄙”“击秦救赵”,则略写事情经过,以突出赞美人物品质、性格之主旨。文言现象梳理
一、通假字
1、坐: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2、俾倪:见其客朱亥,俾倪(通“睥睨”)
3、决:辞决而行(通“诀”)
4、乡:北乡自刭(通“向”)二、一词多义
1、就:①然赢欲就公子之名(动词,成就)②乃谢客就车(动词,登上)
2、独: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自)②独不怜公子姊也(难道)
3、下: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对待)②吾攻赵,旦暮且下(动词,攻克)
4、辞: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动词,推辞)②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名词,言辞,言语)
5、无:①士无贤不肖(副词,无论)②独子,无兄弟,归养(没有)
6、存:①而公子亲数存之(动词,慰问)②遂救邯郸,存赵(动词,保全)
7、过: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动词,访问)
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动词,经过)③过故人庄(拜访)
8、之:①如姬资之三年,(代词,它)②此五霸之伐也(助词,的)
③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④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词,他)
9、以: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介词,在)②实持两端以观望(连词,而)
③欲以客往赴秦军(介词,用)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连词,因)
三、词类活用
1、礼:皆谦而礼交之(名作状,以礼相待)
2、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作动,慢待)
3、从:公子从车骑(使„„跟从)
4、壁:留车壁邺(名作动,驻扎)
5、急:为能急人之困(意动,以„„为急)
6、屏: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使„„走开)
7、北、西:北救赵而西却秦(名作状,向北,向西)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急:今公子有急(形作名,危急的事)
10、将:使将将其军归魏(后一个将,率领)
11、袖、椎: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名作动,用衣袖子藏、名作状,用铁椎)难句翻译现场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为人,仁爱而谦逊地结交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低的,都谦逊而按礼节结交他们,不敢凭自己的富贵(身份)而慢待士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现在邯郸城早晚之间就要臣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别人危难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译:如姬愿意为了公子去死,没有什么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4、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注意“以”表示目的,“便(于)国家”是省略句)译: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的话对国家有好处。
5、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译:(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作用呢?
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shuò)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译:我(本来)是街头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我之所以没有回报,是因为(我)认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疑难追踪探究
1.信陵君无忌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入传的材料浩如烟海,而《史记·魏公子列传》却只用三千余字,就使这个名扬古今的人物神情毕肖立于纸面。这与作者的精心裁剪分不开的。请就此作点分析。
《史记·魏公子列传》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情缀文。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显得不枝不蔓。
二、以宾拱主。作者写救赵,却又将公子如何求如姬,如姬如何窃得虎符,公子如何与秦交战等等,一并从略。反而去大写公子如何交结侯生,侯生怎样料事如神、怎样献窃符之策、怎样荐朱亥同行,朱亥又怎样欣然前往。笔墨大多落在门客而又笔笔写的公子。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首先,“救赵”、“存魏”、“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都不是由于有一个贵族公子无忌,而是由于有一个“多客”的信陵君。众多的门客是他的智囊团和敢死队。没有这些门客,他如何救得邯郸?因此,写门客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又一次反映了司马迁所倾心的侠义精神。再者,无忌之所以能多客,能“倾平原君客”,门客又之所以心甘情愿为他尽忠尽力、献计献策,是由于公子仁而谦恭,礼而下士。因此,作者越是把门客写得忠诚可靠、精悍能干,也就越是能表现公子虚怀若谷、不耻下交的谦逊作风。还有,我们从“救赵”这件事本身来看,写门客也是为了写公子。侯生之所以能巧献两条战略性的至关全局的计谋,大的原因是公子能放下架子,亲枉车骑而迎之,拜为上宾。直接原因是公子在心急如焚之时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保持礼贤下士的作风,行到中途而“复引车还”。如姬之所以能舍生忘死窃得虎符,是由于公子曾为其报杀父之仇。朱亥欣然前往椎杀晋鄙,是因为公子“往数请之”。侯生最后北向自刭,也正是为了报答公子这厚遇。这里,公子始终是作者热情讴歌的中心人物。
三、以少总多。这篇传记在运用典型材料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如前所述,公子一生事迹甚多,只写“救赵”、“存魏”,其中又以“救赵”为详,一来是因为“救赵”是公子一生中的大事,二来也因为这件事典型。强虏压境有如狂飙席卷,矛盾集中激烈而又尖锐复杂。各种人物都必须在这大是大非面前“亮相”,公子急人之难的英雄性格也最容易在这样的诸端矛盾撞击中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公子“食客三千人”,可写的很多,而文中提到的有姓氏的门客却只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四人。这四个人一个是夷门监者,一个是市井鼓刀者,一个是卖浆者,一个是赌徒。门客中地位低下者莫过于他们。既然公子对这些又穷又贱的人物都是十分谦恭,那么,对其他有胆有识的门客,公子是何种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这四个门客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所以,最能表现公子“能以富贵下贫贱”,“不敢以富贵骄士”的高尚品质。由于作者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而能够起到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史通·叙事》)。
四、以小见大。公子将晋鄙军后,进攻秦军,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本来可以写得场面阔大:旌旗蔽空,鼓声震天,金戈铁马,尘烟滚滚„„。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公子勒兵时发布的一道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然后,就交代战斗的结果。公子千辛万苦,不惜违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虎符,矫王命,挥泪杀晋鄙,不都是为了与秦决一死战吗?可是,对如此至关全局的战斗,作者却只写一道命令,岂不吝啬?其实,这又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两军对垒,击鼓而战,古之然也,而公子的这道命令却是“古之不然”。它惊世骇俗,集中体现了公子的仁爱。再说,这道命令一下,将士的情绪、斗志也就可想而知,不必细说。还有,诸侯皆畏公子贤能、多客,秦威吓魏王,也正是恐公子率兵而至,今公子就在阵前,秦岂敢恋战,魏之势如破竹、秦之土崩瓦解,读者都不难想象。所以,作者以小见大,写一道命令而略去战斗全过程的描写,无疑是裁剪大师巧夺天工的一刀。公子自迎侯生一段,也是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成功的范例。公子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之后,率领车骑,虚出左位,亲往夷门,迎接侯生。侯生却犹嫌不足,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四考公子。穿著破旧,毫不推让,直坐尊位,这是一考;要公子驾车枉道,让他去拜访杀狗的朋友,这是二考;与朋友滔滔不绝,高谈阔论,令公子久立于市中,这是三考;宴会之上并不辞谢,堂而皇之地高坐于首席之上,这是四考。这四考,试题都不大,难度却不小,它考出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充分表明侯生不畏权贵,沉着机警,胸有韬略,并非等闲之辈。
《魏公子列传》虽写救赵大事,却每每津津乐道那些琐细之事。略巨而详细,以小而见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马迁是剪裁的行家,他苦心经营,去芜存精,使作品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侯嬴在“窃符救赵”的整个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窃符救赵的计谋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经答应实施夺军救赵的计划,可以说形势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侯生竟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听了侯嬴要自刭的诺言后,不加劝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的“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权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晋鄙是“嚄嚄宿将”,是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是魏王“名为救赵,实为持两端以观望”的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他对魏公子“单车”来接管军权肯定是会怀疑的。虽有虎符,但决不会轻易交出兵权,这样救赵存魏的第一步夺取军权的斗争将是十分激烈而危险的,这一点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对于信陵君,侯嬴也了解得很清楚:既有宁死救赵的决心,又有“仁”而不忍杀晋鄙的一面,因此,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的道理来开导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来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坚定信陵君的决心的。对于朱亥,侯嬴对他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既认识到朱亥的为人是勇力、鲠直过人而细致、谋略不足,又意识到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朱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动摇,但只要朱亥坚定,椎死晋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犹豫、疏忽,那只能落得个前功尽弃。当然这样的一切,勇迈而少谋略的朱亥是难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讲大道理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正是深谋远虑的侯嬴所最为担忧的,为使自己的计划能完满地实现,只有一种抉择:以死激励朱亥。因为对于朱亥,以死报知己的行动,比之千言万语的说理更有说明力,更能坚定其决心,激励他小心在意,务必成功。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功业传后世啊!这正是侯生埋藏在心底七十年的愿望和心声,七十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眼看就要赍志而没,饮恨黄泉,没想到,苦心人天不负,瓦釜以久,大器晚成,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个杰作,还有何求呢?古代功成身退的例子很多,只不过侯生退得更彻底。
纵观全文,可以这样说,侯生先后用了欲擒故纵法、“救命稻草法”、激将法等,可谓惨淡经营,殚精竭虑。最后,他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留给了自己,他走得那么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吧。视野纵深拓展
战国四公子之死
战国真是个大舞台,各种人物--上至国王下至鼠窃狗偷之辈都作了尽情的表演。在这场大闹剧中,有四个男生深得观众注目,他们是:齐国的田文;魏国的魏无忌;赵国的赵胜;楚国的黄歇。那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弟兄们再多,也是老大当国王,国王的子弟都称“公子”。这四个男生虽然都是公子,但是,四人的死却有不同之处。
一。死后灭族的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二、郁闷而死的信陵君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三、死后代传的平原君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四、好色而死的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能力自测平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有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尝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辞谢,辞别 .
B.乃间步往 间:抄小路 .
C.告车趣驾 驾:装备好车马 .
D.乃行金万斤于魏 行:使用 .
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乃”“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②乃以为羞 ③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④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B.因此时定南面而王 ..C.公子所以重于赵 ..D.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公子“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
②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③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④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⑤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⑥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公子折节与毛公薛公交游,并在二人的劝谏下,明白了去留之义而回归魏国。
B.魏公子之所以在赵闻于诸侯,是因为有魏王为其撑腰。
C.魏公子开始不愿回国,就是因为“窃符救赵”一事怕魏王“怒之”。
D.魏王以魏公子为将,大败秦军。秦王以他为心腹大患,多次用反间计终于离间了他与魏王的关系。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简析:
1。B(间:暗中)2.A(乃:竟然。以:因为;把)3.A(B.因此:趁这个。C.所以:的原因。D.后果:后来果然)4.B(行动、心理、结果)5.B(有魏国的存在)
6.(1)以我魏无忌这样的人同他们交往,尚且怕他们不愿意理会我呢。
(2)秦国又多次用反间计,假装祝贺公子,问他立为魏王没有。7.D(薄:微小)
8.D(屏居:指隐居。)
9.D(A项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B项第一个“即”是“如果”,第二个“即”是“即使”。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是连词“来”。D项两个“会”都是“恰逢”。)
10。C(C句省略的是“人”)
11.B(“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不合文意,文中说“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
12.译文见下。[译文]
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他的叔父做幽、凉二州的都督,家住卫州。甄济少年时死去父亲,唯独好学,因文章雅致被人们称颂。他住在青岩山中十几年,远近的人敬服他仁义,附近的人们不敢打猎捕鱼。采访使苗晋卿给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去做官,诏令十次来到,他坚定隐居不出来做官。天宝十年,朝廷用左拾遗官职召见他,他未到朝廷,而安禄山来到朝廷,向唐玄宗要甄济这个人,朝廷任命甄济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来到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传达意思而拜见甄济,甄济没有办法为此出来做官,安禄山向他拜行表敬之礼。甄济在官府中,能正直地议论政事。过了很久,他觉察安禄山有反叛的图谋,然而不能劝止了。甄济向来与卫州县令齐玘友善,趁着拜见他回到卫州,把自己的真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玘。甄济秘密地在身边放了羊血,到了晚上,像吐血的样子,假装支持不住,人们把他抬回到过去的住屋中。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严密盖住刀叫甄济来,命令说:“如果他不出来做官,砍下他的头见我!”甄济见到他们脸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可以行。”派去的人拿着刀快步上前,甄济伸长了脖子等着他,蔡希德连连叹息,让那个人放下了刀,按照确实生病报告安禄山。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迫抬着甄济到东都安国观。正赶上广平王平定了东都,甄济流着泪到军门去进见广平王,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馆舍中,让那些曾任伪官职的官员围绕着向甄济下拜,来使他们的内心羞愧。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郎,有人说这个官职太微小,再任命为太子舍人。来瑱征召他为陕西襄阳参谋,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旁空地有九十亩大,甄济在那左边盖了草房子。来瑱死了,甄济隐居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奏章推荐他为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后去世。
13.(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14.答案应从“设置栅栏”的角度思考,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有时严格而清晰的界限反而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从正面说)
示例二:过分开放的空间有时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从反面说)
第二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4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4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教学要点] 1.小结课文内容。2.积累本课文言文知识。[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内容。(一)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11--12):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二)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三)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二.梳理本课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靡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8.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通涅(二)一字多义: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2.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此五霸之伐也(功劳)。
4.坎坎伐檀兮(砍)。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砍)6.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攻打)
本
1.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源)2.人穷则反本。(本源)
3.今背本而趋末(农业)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来)
5.本在冀州之南(本来)6.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底本)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离
1.离骚者,犹离忧也。(遭遇)
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触犯)
3.约从离衡(离间)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分别)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离开)
志
1.博闻强志(记述)2.其志洁,其行廉(志向)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意愿)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志)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
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有志)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个接一个)3.有情人终成眷属(亲属)4.属予作文以记之(叮嘱)5.举酒属客(嘱托)约
1.其文约,其辞微(简约)2.决负约不偿城(盟约)3.怀王与诸将约曰(相约)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规约,规章)疏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稀疏)4.论积贮疏(上给皇帝的条陈)5.仗义疏财(分)见
1.信而见疑(被)2.靡不毕见(现露)3.举类迩而见义远(表现)4.夫子有何见教(我)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出现)为
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3.竟为秦所灭(被)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成为)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6.为其不可得而法(因为)7.闻秦王善为秦声(奏)8.我为赵将(作为)9.为刎颈之交(成为)以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来)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凭借)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把)4.以啮人,无御之者(用来)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由于)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因为)7.其后楚日以削(地)8.传以示美人(拿)9.皆以美于徐公(认为)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乃
1.乃令张仪佯云秦(就)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就)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4.今君乃亡赵走燕(竟然)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6.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就)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9.家祭无忘告乃翁()焉
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了)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了)3.姜氏欲之,焉辟害(哪里)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的样子)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什么)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于之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于之)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三)古今异义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2.颜色..
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 3 段; 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随笔“话屈原”。)
第三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难点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课时课型:
3课时。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
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4)于是孰视(“孰”通“熟”,仔细)之,俯出袴(通“胯”)下,蒲伏(通“匍匐”,蒲伏就是“出袴下”的意思,重言以强调)
2、问题探究。
(1)胯下受辱中“孰视之”、“葡伏”反映了韩信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
明确: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三个小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韩信其人。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学习3—6段:井陉之战
1、教师补充韩信“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追韩信”“拜为大将军”,“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片段见课本P132“阅读与探讨2”。补充阅读:“韩信论天下大势”一节。
2、难句疏解。
(1)愿陛下假(借)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营(坚守军营)勿与(之)战。
(2)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它实际上)不过(超过)数千。能千里(能够跋涉千里)而袭我,亦已罢(通“疲”,疲劳)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对付)之!(3)赵见我走(逃跑),必空壁(“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
(4)于是有缚(捆绑)广武君而致(送到)戏下(通“麾下”)者,信乃解其缚(绳子),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西乡对(自己面向西面坐下,联系古人的座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驳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师(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事之。
(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怎么还)可得(能够)而用之乎!
3、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等省略的内容。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可以与《项羽本纪》中“巨鹿大战”以及“垓下之战”进行比较。
三、学习7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2、请学生翻译第七段,四、学习8—9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2、难句疏解。
(1)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病),强(qiǐng,强打精神)入贺。”(3)“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动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帝位),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
(4)且天下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只是)力不及耳。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四、学习第10段:论赞
1、诵读论赞,教师正音,纠正句读。
2、难句疏解。
(1)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夸耀)己功,不矜(自满)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2)不务(致力)出此,而天下已集(通“辑”安定),乃(却)谋叛逆,夷灭(诛灭)宗族,不亦宜乎!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五、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参考:(1)功高震主;(2)君王对他早有猜忌;(3)狂妄傲慢,树敌太多;(4)杀功臣是普遍的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六、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5、多多益善
6、逐鹿中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难句翻译现场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第四篇:《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薨hōng
厚遗wâi
执辔pâi
馁虎něi
韊矢lán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
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遍赞宾客——(遍赞,引荐)
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
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
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â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名词做状语用铁椎)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
(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名词作状语)
(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1)A、而公子亲数存之
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
公子过谢侯生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愿枉车骑过之
今公子故过之
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已却秦而存赵
c、乃谢客就车
D、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乡自刭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从车骑,虚左
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c、公子怪之
D、侯生乃屏人间语
遂救邯郸,存赵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B、未之多见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①⑦⑨
B、①③⑦
c、③⑥⑨
D、③⑦⑨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独与老翁别
E、鳏寡孤独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辞决而行
B、无一言半辞送我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D、臣等不肖,请辞去
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功之有哉/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与“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何功之有哉
4、与“宁许以负秦曲”“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
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
赞扬
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
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
/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今公子故过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而以公子为长者
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
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
请数公子行日
D、所以不报谢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
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B辞别(A、数:屡次计算c故:故意特意D、过:拜访,路过)
(2)D方法(A、引:拉 邀请B存:慰问使保全c就:上成就)
2、D(反——返)A、坐——座绌——黜B、决——诀濯——浊c、乡——向质——贽
3、A、从立:使动(B、急:意动袖:名词作动词c怪:意动存:使动D屏:使动椎:名词作状语)
4、c、(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5、D
6、A
7、D
8、B
9、c
0、D
1、c
2、A
3、A
4、B
5、B
6、D
7、D
8、c
9、B
20、B
21、B
22、D
23、B
第五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小编推荐]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本文的落实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检查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3、韩信使人间视
4、背水陈
5、有生得者购千金
6、顾诸君不察耳
7、信由此日夜怨望
8、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9、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10、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乃敢引兵遂下 大王乃肯临臣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为陛下所为 淮阴人为余言 必为二子所禽
3、辞于淮阴侯 信钓于城下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4、诈令人从上所来 为陛下所为
5、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三)本文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你的根据什么?
(师)先叙述韩信窝囊无用,再叙写韩信指挥对赵国德战争中显现出来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叙述韩信郁郁寡欢以及被夷三族的悲惨境遇。时时刻刻揪着读者的心。
四、研读文本1----3节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
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七、研读文本11节
议论表达司马迁的看法,有钦佩有惋惜
八、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略写微时的三件事情,详写井陉之战的经过(战前、战时、战后)表现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写被灭族的经过,暴露许多的漏洞。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注音
商贾()晨炊蓐()食 漂()染 井陉()裨()益 偏裨()辎()重
答案:商贾(gǔ)晨炊蓐(rù)食 漂(piǎo)染 井陉(xíng)裨(bì)益 偏裨(pí)辎(zī)重
2、翻译文本中的几个文言句子
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少年)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不怕死亡的话,就刺杀我;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出去。” ②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砍柴割草后再煮饭,士兵们不吃不饱肚子。③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您应该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使营垒坚固,不与他们作战。④水上军开入之,复急战。
河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去,继续与赵军激烈地作战。
3、总结一下出自文本的成语
(师)一饭千金 背水一战 多多益善 胯下之辱 逐鹿中原
二、阅读高考文言文语段,完成旧知到新知以及阅读能力的迁移的任务。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愈,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匿僕阳周氏 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动引历史故事,铁证如山地认为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对季布拱手作揖,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三、完成小论文《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客观原因角度和主观原因角度多角度作分析。附例文(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