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3:4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第一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1)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

(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

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3、文言现象(略)

第二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1、2、3、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李广的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 掌握所、用、固、因、去等文言词语 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李将军列传》分析《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史记》

2、预习《李将军列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下《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

2、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父司马淡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深受道家影响,批判儒、墨、名、法、阴、阳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司马迁,汉武帝即位,司马淡作了太史令,元封无年(前110年)

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千载难难逢的盛典,司马淡因病沿在洛阳,未能参加,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尚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伍太史令,他以极大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这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查阅整理历史资料,经过四、五年的准备,正式开始写《史记》此年四十二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结局的同情,同时也揭了朝延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之道的社会现实。

4、预习指导:

(1)断句:①杀首/虏多

②胡兵亦以为汉有军付军于旁/欲夜取之

③ 后/汉以马邑城诱匈奴

④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

胡白马将

(2)词语:骑,用作动词是读qí、骑;用作名词时读jì、古代一人一马成为一骑

莫府——幕府。预习任务:(板书)(1)熟读课文

(2)参照课下注释,在文中找出能表示年代的词语,理清文章的时间顺序

(3)简述李广在各个年代的生平遭际

(4)根据时间顺序及李广在各个时代的生平遭际,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

1、检查预习情况

2、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前两段,纠正其中的错误,齐读]

2、课文个段中表示年代的词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第一段:孝文帝十四年

第二段:天子(课文注释:汉景帝)

第三段: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课文注释:汉武帝元光二年)第七段:元狩四年

3、学生简述李广在各个年代的生平遭际,教师总结:

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就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在抗击匈奴时,曾亲射匈奴射雕者、解鞍惑胡骑。汉武帝时期元光年间,李广身为边将,他出雁门关击匈奴,被俘后夺马逃脱并且射杀追骑;担任右北平太守时,在打猎中曾经射中石头,并且“中石没镞”。他为人“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关心士卒。元狩年间,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被任命为前将军,卫青要他出东道,失道被责,卫青又逼李广对簿,李广最终悲愤自刎。

4、课文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李广在汉初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遭际

第二部分:(3——7段)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

第三部分:(8——10段)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第四部分:(11段)

作者的论赞,表达作者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5、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词句:故槐里:祖籍;以良家子:以„„身份;用善骑射:因为,由于

杀首虏多:战斗中,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的敌人很多,两者是并列关系

从弟:堂弟。

中郎将:武官名,各个时代的地位不同,秦汉时,统领

皇帝侍卫唐代是低级武官,北宋初年为虚职,后被取消。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格,搏击、格斗;所与后面的几组词组构成“所”字结构。翻译:有冲锋陷阵、攻破关隘以及搏击猛兽的勇猛表现。

而文帝曰:表原因,因而。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作动词,前进;所,表大约数目,可译为“左右”。

翻译:“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

来”

“胡兵终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代词,代匈奴

骑兵

“大军不知广所之”:动词,到或去,与“所”构成所

字结构,翻译:不知道李广他们到哪里去了。

6、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在教室巡回解答学生的疑问。(3——5分钟)

7、提问:第一部分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几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点记叙李广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记叙了两件事:①射杀匈奴射雕者。②李广解鞍惑胡骑。

提问:通过这两件事,司马迁塑造里李广什么样的形象?用什么方法来塑造李广形象的?(要求:在原文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子)(提问2——3名学生)

提示:“中贵人将数十骑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杀其骑

且尽。”

几十个人快被三个人射杀光,足见三人的射技高超。“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李广单独射三个射箭高手,结果射死两人,生擒一人,足见李广的射技更为高超。

总结:通过“射杀匈奴射雕者”这件事,刻画李广高强的射技,把李广与匈奴射雕者进行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一百名骑兵对几千名骑兵,数量悬殊,李广的骑兵担心不无道理。“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面对几十倍敌人,李广从容镇定,毫不慌乱,从事件的结果看,李广的选择是正确的。

总结:通过“李广解鞍惑胡骑”,刻画了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把李广与部下骑兵进行对比,方法:对比。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射杀匈奴射雕者”、“李广解鞍惑胡骑”,两件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射技高超、临危不乱、胆识过人的将军形象

8、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李广的形象。

9、作业布置:掌握以下句子: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

第三课时

重点:讲解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1、检查课第一部分重点句子的翻译。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李广在西汉初年的生平和遭际,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广在汉武帝时期的遭际——课文第二部分(3——7段)。

这一部分记叙了李广在汉武帝元光年间为边将时的一系列活动。

3、学生分别朗读各个自然段,并指出其中不懂的词语,教师集体讲解。

4、重点词句:

第三自然段

“使大军伏马邑旁谷”:伏后省略介词“于”(在)翻译:派大部队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

“广以卫尉为将军”:以,凭借;卫尉,统领卫士守卫宫廷的官员

翻译:李广由卫尉被任命为将军。

“鞭马南驰数十里”: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为虏所生得”:为,表被动、被匈奴活捉。第四自然段

“尝夜从一骑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从,使动用法、使„„跟随。

翻译: 曾经在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随从骑马外出。“止广宿亭下”:止,使动用法、使„„止;宿,用作动词,住宿。

翻译:勒令李广停宿在霸陵亭下。第五、六、七自然段

“广居右北平”:驻扎。“广出猎”:外出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于是/再

翻译:于是又再射它,但箭头最终不能再射进石头。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即使/比得上

翻译: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尽:全、都。尝:品尝。第一个食:动词,吃。第二个食:名词,饭食。

翻译:发现了水,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爱戴/高兴、乐意/表被动

翻译:部下都爱戴他,乐于听他的调遣。“见敌急”:看到/逼近。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6、①这一部分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重点记叙了李广出雁门关击匈奴和任北平太守的经历。

②总结:这一部分写到了李广的哪些事?

明确:被俘后夺马逃脱;杀霸陵尉;射石;上射虎;以射为戏;与士卒共甘苦等。

③分析:这些片段对塑造李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事件除第一件写得详细外,其它的都是精彩片段的描写,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式,通过“被俘后逃脱”、“射石”、“射虎”等细节,突出写了李广娴熟、高超的射技,生动地展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另外,这一部分又通过其它片段的描写,展现了李广的性格。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去展现李广的优点,同时也如实写了他的缺点,如“杀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这也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7、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8、作业布置:掌握以下句子: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第四课时

重点:讲解第三、四部分。教学过程:

1、2、检查作业:学生翻译第二部分的重点句子。

导入新课:课文前面两部分司马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射技高超、有胆识且能善待士卒,但是又有缺点的西汉名将李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让我们对李广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这位西汉名将的是否就仕途平顺呢?我们通过课文的第三部分来了解一下。

3、内容提要:课文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的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4、学生朗读课文(8——10段),教师板书重点词句。

重点词句:

“今乃得一当单于”:乃,才;得,得到;一,一次;当单于,与单于正面作战。

“固自辞于大将军”:固,坚决;辞,拒绝;于,向。“军亡导”:亡,通“无”、没有;导,向导。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幸,幸运地;出,出征。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知,认识;无,无论。

翻译:百姓听说这件事,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李广的,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典故: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这个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叫“刊”;刊,本意“个性”,有成语“不刊之论”。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到、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泛指所有人;正,行为端正。

翻译:自身行得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意: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但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义: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心就能感动别人。

5、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带名将形象。

《李将军列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李广的形象:

(1)射技高超,作战勇敢: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中石没镞。(2)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得赏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兵共之,终不言家产事;见水,………….广不尝食。

(3)为人简易,号令不烦:讷口少言,士以此爱乐为用;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6、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作者在文中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见课文2、3两段)表现李广惊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对李广的善射,选取杀白马将、中石没镞等细节描写。

(2)用含蓄、克制的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蕴藏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如文末对李广的赞扬和同情。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4)语言通俗。

7、作业:完成《导学练》上的练习题。

附:《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甘肃)成纪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个人。李广的祖籍是槐里,后来迁移到成纪。李广一家世世代代传习射箭的技艺。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杀敌时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敌人很多,做了汉朝廷的中郎官。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做了汉朝的侍郎,二人都是武骑常侍,俸禄是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汉文帝巡行,有冲锋陷阵,攻关破隘以及搏击猛兽之类的勇敢表现,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好时候!假如你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难道还在话下么?”

匈奴大规模人侵上郡,天子派一名受宠幸的宦官监督李广部署作战操练士兵抗击匈奴。有一次,这位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放马奔驰,碰上了三个匈奴人,跟他们打了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这个宦官,把跟随他的骑兵也射杀得快完了。这个宦官逃奔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能手。”李广就率领百名骑兵前往追赶那三个人。三个人失掉了马,步行,已走出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分开左、右两翼包抄,而李广自己亲自射那三个人,杀死了其中的两个,活捉了一个,他们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当把俘虏捆好,上

了马,忽然看见远处有数千名匈奴的骑兵。他们也看见了李广,认为是诱骗他们的骑兵,都很吃惊,急忙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都非常恐惧,想驰马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部队好几十里,现在就这样带着一百名骑兵往回逃,匈奴如果追射我们,立刻就全完了。假如现在我们停留不动,匈奴必然认为我们是大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袭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众骑兵们说:“前进!”众兵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下令说: “全部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匈奴人多而且很近,假如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呢?”李广说:“那些匈奴人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全部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以此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骑的看法。”于是匈奴的骑兵是不敢出击。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跨上马跟十几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杀了匈奴的白马将,而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中,解下马鞍,命令士兵全都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正赶上黄昏,匈奴始终对他们感到奇怪不解,不敢出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也以为汉朝有伏兵在旁边,打算夜里攻取他们,因此全都带兵离去了。天刚亮,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之中。大军因为不知李广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没有跟从。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的统领。当时单于发觉了汉朝的谋略,率军离去,汉朝的军队全都没有立功。从那以后四年,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雁门关进击匈奴。匈奴的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活着带来。”匈奴的骑兵抓住了李广,李广当时受伤很重,他们把李广放在两马中间,结个大网,让李广躺卧在里面。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斜眼比瞥见他的身旁有一个胡人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腾空跨上那胡人少年的马,一边乘势推落少年,一边取过他的弓,鞭马向南飞奔。跑了几十里,重新追上自己败余的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内。匈奴前来追捕的人,数百名骑兵追捕他,李广边逃边取出那少年的弓,射杀追兵,因此才得以脱逃。于是逃到汉朝,汉朝廷把李广下交法官处理,法官判处李广的军队损失伤亡众多,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判斩。李广出钱赎罪,方免于死刑降为平民。

不久,在家里闲居了多年,李广和前颍阴侯的孙子退职家居住在蓝田南山中打猎。曾经夜里带领一个随骑出门,跟人家在田间一同饮酒。回来时走到守护霸陵的亭驿,守霸陵的尉官喝醉了酒,大声呵斥,阻止李广通过。李广的随骑说:“这是旧任的李将军!”亭尉说:“现

任的将军尚且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旧任的呢!”扣留李广停宿在驿亭中。没过多久,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此后韩将军调到右北平之后就死了,于是天子就召来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守霸陵的尉官跟他一同前往,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扎在右北平,匈奴听说了,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侵入右北平。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射它,射中了石头陷没了箭头,近前一看,原来是块石头。于是又再射它,但箭头最终不能再射进石头。李广在所居住过的郡县听说有虎,常常亲自去射它,到了居住右北平时,也去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它。

李广为人正直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吃饭、喝水都跟士兵在一起。到李广去世为止,做俸禄二千石的官有四十多年,可是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而且一直到死也不谈置办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有像猿一样灵活而长的臂膀,他的善射也是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李广不善于言,很少说话,家居和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出布阵的行列,用

射中宽窄的行列多少比胜来赌酒。他专门把射箭当做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的时候,如果到了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他对士卒宽大、不苛刻,士兵因此乐意被李广所用。李广射箭,要看到敌人逼近,如果不到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如果放箭,敌人就随着弦声而倒下。因此,李广率兵多次受辱被围困,他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扑伤。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屡次亲自请求随行,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没有答应。过了好久,才答应了他,任命他为前将军。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已经)出了边塞,卫青捕到一个俘虏,知道了单于的居处,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击单于,而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路出击。东路稍微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并合后的)大部队的行军路上水草很少,那里的地势不宜并队行进。李广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本来是前将军(先锋),如今大将军却把我迁调命令我从东道出兵。我从年轻束发时起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次与面对单于(主力)作战的机会,我愿意在前(担当先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直接交战,恐怕达不到所期求的目的。而这时(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刚刚失掉侯爵,担任着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直接交战(争取立功),所以调开了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这内情,因此亲自向大将军坚决拒绝这个命令。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封好命令书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文书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告辞起身就走,心里特别生气赶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军队里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后于大将军达到会合地。大将军与匈奴交战,却让单于逃跑了,未能捉获而回。回师向南穿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李广见了大将军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着干饭浊酒送李广,乘便询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以便上书报告天子军情曲折细况。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又派长史急急督责李广到军部来听审接受质询。李广说:“众校尉都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军部去对簿。”到了军部,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束发的时候开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仗,而今日有幸随从大将军出征跟单于交战,然而大将军又调开了我的部队,走了一条迂回绕远的路,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

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去面对那些以刀笔执法的官吏(去受辱)。”说完就抽出刀来自杀了。李广军中的军士、大夫,全军上下都失声痛哭。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也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为他流了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单独交给了执法官吏,罪当处死,他出钱赎罪,降为平民。太史公说:古书说,“自身行得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话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看到过李将军:忠厚朴实得像个乡下人,嘴上不善于辞令。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无论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极尽哀痛之情。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的确取得了天下士大夫们的信任。谚语说:“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但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说明一个大道理。

第三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序文;

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

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第四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项羽本纪1]

项羽本纪

[知识目标] 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能力目标} 1. 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思想目标] 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复习三首写项羽的诗。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

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

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 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二. 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三.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自读、点拨)

(一).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二).老师点拨。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

(三)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2.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第三课时

一. 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明确: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③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3. 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

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第四课时 一.研读第五段,(一)梳理重点词句。1.通假字

①直夜溃围南出 ②辟易数里 ③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

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第五课时

一. 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 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 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 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 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 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二. 思考;

(一)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三.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四.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

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五.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史记》未节选部分,感悟《史记》这一鸿篇巨制的艺术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2.课外欣赏电影《西楚霸王》和《汉武大帝》与文本相关部分。

第五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难点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课时课型:

3课时。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

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4)于是孰视(“孰”通“熟”,仔细)之,俯出袴(通“胯”)下,蒲伏(通“匍匐”,蒲伏就是“出袴下”的意思,重言以强调)

2、问题探究。

(1)胯下受辱中“孰视之”、“葡伏”反映了韩信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

明确: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三个小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韩信其人。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学习3—6段:井陉之战

1、教师补充韩信“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追韩信”“拜为大将军”,“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片段见课本P132“阅读与探讨2”。补充阅读:“韩信论天下大势”一节。

2、难句疏解。

(1)愿陛下假(借)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营(坚守军营)勿与(之)战。

(2)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它实际上)不过(超过)数千。能千里(能够跋涉千里)而袭我,亦已罢(通“疲”,疲劳)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对付)之!(3)赵见我走(逃跑),必空壁(“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

(4)于是有缚(捆绑)广武君而致(送到)戏下(通“麾下”)者,信乃解其缚(绳子),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西乡对(自己面向西面坐下,联系古人的座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驳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师(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事之。

(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怎么还)可得(能够)而用之乎!

3、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等省略的内容。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可以与《项羽本纪》中“巨鹿大战”以及“垓下之战”进行比较。

三、学习7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2、请学生翻译第七段,四、学习8—9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2、难句疏解。

(1)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病),强(qiǐng,强打精神)入贺。”(3)“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动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帝位),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

(4)且天下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只是)力不及耳。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四、学习第10段:论赞

1、诵读论赞,教师正音,纠正句读。

2、难句疏解。

(1)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夸耀)己功,不矜(自满)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2)不务(致力)出此,而天下已集(通“辑”安定),乃(却)谋叛逆,夷灭(诛灭)宗族,不亦宜乎!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五、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参考:(1)功高震主;(2)君王对他早有猜忌;(3)狂妄傲慢,树敌太多;(4)杀功臣是普遍的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六、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5、多多益善

6、逐鹿中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难句翻译现场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下载【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