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1](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2: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1](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1](共)》。

第一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1](共)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诵读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

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

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

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8.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

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规律总结: 实写/虚写的概念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实写与写实不一样。实写就是写眼前发生的事实,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实是主张写真实的东西。

虚写是写梦幻写虚无写想象写回忆。方法指导:

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

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知识迁移: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 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 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 掇。”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 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 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 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 的。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

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完美地融

为浑然整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有限之 境,无穷之意,完美结合,融合无垠,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在”„„则时可知矣〕见司马光《续诗话》。”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我们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二十八个字也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喻实创造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 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 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

耳目,其人 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 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 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就在于他 那“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见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 为另一波折,李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转换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通过上述诗篇的分析,可以看到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课堂训练

1.《扬州慢》一词押韵的字有哪些?按顺序写出并注明该字的读音。例:程(chéng)

2.诗句填空:

《扬州慢》中,与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相关的著名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答:()

4.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中,“杜郎”指 朝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___________》,他与______朝另一位著名诗人__________被后人合称为“______________”。C 古人在方位上以___________为左,以___________为右。扬州在淮水东面,故称为“淮左名都”。

D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5.拓展阅读

试用本课归结的粗浅方法解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答案

1.青(qīng)兵(bīng)城(chéng)惊(jīng)情(qíng)声(shēng)生(shēng)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3.C。

4.A在长亭送别。

B唐朝诗人杜牧,诗作《江南春绝句》,与唐朝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C以东为左,西为右。D“兰舟”。5.略

五、小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学设计 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 教学实录

一、教学设计理念

唱诗--其实就是唱歌,更确切地讲,“ 唱诗 ”应该被称之为“歌诗”。

“唱诗课”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音乐变成了一种手段,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从音乐课的角度而言,语文成了一种载体,在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又对音乐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学习。从德育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

《满江红》为词牌名,属于古曲,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曲分上下两阕,上下阕曲调基本相同,下阕节奏稍有变动,其情感更为激越。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节奏稳健。抒发了岳飞悲愤之情。表现了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在第一课时中,已带领学生初步学习了这首古曲,并初步的了解了岳飞。本节课将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演唱、朗诵、赏析、讨论、评价,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感的关系。引领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将乐曲的演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在入情入境的演唱中陶冶情操、培养人格。让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澎湃,让这首 “荡气回肠”的满江红将成为孩子们心中永恒的旋律。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能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体验歌曲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岳飞的《满江红》,课下老师让大家也搜集了岳飞的故事,那谁知道岳飞是在什么景况下写着首词的呢?

生1: 岳飞一日之内收到十二面金牌,内容完全一样:“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速撤军返京述职。”岳飞的反应是,长叹一声:“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而后,泪如雨下。之后,写下《满江红》。

生2:在此次撤兵中,收复的失地旋即全部丧失,而且由于金兵的追杀,岳家军损失相当严重。回军后,另有记载说,岳飞又一次递上辞呈,然后离开部队,回庐山守孝。他是此时写的。

生3:„„„„„„„„ 教师总结:

看来同学们课下认真收集了各种资料,虽然内容不同,但说的都很正确。岳飞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他不得不撤回。高楼独上,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岳将

壮志未酬,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也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二)学习《满江红》

1、配乐朗读

师:那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来吟颂这首古词。(出示课件 指读)(教师用钢琴弹奏《满江红》的旋律,为歌曲做铺垫)

2、感悟描述

师:从同学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

生1:从他的朗诵和老师的伴奏中,我感觉上阕稍慢,下阕稍快。师:还有谁想说?

生2:我认为上阕的悲痛,下阕的激昂。生3:„„„„„„„„ 初步归纳:

这首古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情怀惆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3、学习上阕(1)集体吟颂

师:我们就先来学习上阕,请大家听着音乐的情绪来朗诵。

(教师用钢琴伴奏)(2)分析描述

师:那我们来看这一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谁能描述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描述:

生1:岳飞把功名看的如粪土,但自己的壮志未实现,心中很悲伤。

生2:岳将军从军三十年,行走了八千多里路,却没有把复的失地全部夺回,心情非常郁闷。

生3:„„„„„„„„ 教师描述:

三十年来,岳飞淡薄名利。从军多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但抱国壮志却未能实现。学生活动:小组自由练习推荐组员朗读。

„„„„„„„„

师:那我们再看这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这句和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的意思相同呢? 生: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师:对,我们一起来朗诵这句。(3)配乐齐读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岳将军,一起来吟颂上阕。(钢琴伴奏)

4、歌曲处理

师:大家感悟的这么深,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首歌曲。(1)教师范唱

师:每次听到这首古曲,我都会情不自禁,就让歌声表我此刻的心情吧。(自弹自唱)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稍慢的来演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呢? 学生描述:情怀惆怅,抒发了岳飞悲愤之情。

„„„„„„„„(2)轻声哼唱

师:那我们就先轻声哼唱。

第一遍 要求声音有气息支撑,速慢稍慢。第二遍 要求声音有气息支撑的同时声音要饱满。(3)初唱

师:真棒,很想唱吧,那就来展示一下我们的喉咙。(4)重点指导

师:我们刚才能用心来朗诵这两句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唱好。唱歌和吟诵一样,要心来唱。

① 教师示范,重点指导这两句。

② 学生活动 自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 6 3 3 1| 2.3 2.0‖ 3 5 1 6 5|3 2 3 2 1.0‖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月 5 1 2 3 5 |1 2 3.0| 2 1 6 5.0‖ 莫 等闲 白了 少 年 头 空 悲 切(5)齐唱上阕

5、学习下阕

师:从你们歌声中老师听出了岳飞的惆怅情怀和悲愤之情。下阕会更加 精彩。(1)齐读

(2)提出问题:展读这篇气吞山河的盖世雄文,你想说什么? 生1: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使岳飞怒指匈奴胡虏; 生2:收拾金瓯,重扶社稷,又使岳飞顿生凌云之志。

„„„„„„„„(3)歌曲处理

师:看,岳元帅的军旗在空中咧咧翻滚,听,咚咚战鼓已敲响。①师生互动

教师一边唱,一边敲击小军鼓,尾声用大擦收尾。学生模仿老师的动做,敲击节奏。(节奏来源于生活。)②自由创编

师:简单吗?刚才我们就是用这两种基本节奏为歌曲伴奏的,试一试。第一种 × ×│×× ×0 │× ×│ ×× ×0 ‖

咚 咚 咚咚 咚 咚 咚 咚咚 咚 第二种 ×× ××│×0 ×0 │×× ××│×0 ×0 ‖

咚咚 咚咚 咚 咚 咚咚 咚咚 咚 咚(先整体感知后再学)个性展示:

在学会基本节奏的同时,自由组合创编节奏或用口舌来模仿鼓声,让学生自由发挥。

③找出上下阕对立句子,分析其节奏与表现情感的作用。6 6 6 |1.7 6 ‖ 5 5 5 5 |6.5 3 ‖ 壮志 饥餐 胡虏 肉 笑谈 渴饮 匈 奴 血 0 2 2 2 2 2 |2 3 2 0 1 2 | 3-| 30 1 7 | 6-|6-‖ 待从头 收拾 旧山河 朝天 阕 朝天 阕。学生活动:边唱边用节奏敲击,学生体会并描述其表达的情感; ④提出问题:

师:感受出来了吗?和上阕不一样了,有什么不同?(快节奏强)师:为什么越来越强烈?(心中的狠)

归纳描述:下阙节奏稍快有变动,其情感更为高亢激越,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⑤学生演唱,并自主的用肢体来表现其表达的情感。

5、主题渗透

师:你们从那句话中能感受到岳飞爱国? 生1:怒发冲冠是爱国 生2:仰天长啸是爱国,生3:饮匈奴血是爱国,生4:啖胡虏肉是爱国 生5:„„„„„„„„ 教师归纳:

爱国,在这里字字掷地有声,这一面神圣面庄严的旗帜,使通篇笔笔有 情,字字生辉,一腔忠愤,喷涌而出。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四个字来 概括。(还我河山)

6、用饱满的声音完整演唱全曲 师:那么我们就敲响战鼓,唱起来吧。师生合作

老师指挥 每组推荐多名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三)扩展延伸

师:你们知道岳飞是那里人? 生:安阳汤阴

师:作为岳飞故乡的子孙,你们想对英雄说些什么?

生1:岳将军我们一定继承您的遗志,让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2:岳将军,我想对说:“我们会永远记注母亲在您身上绣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四)教师小结

师:从你们的身上,我感到一股碧血丹心的豪杰气迎面而来,唱《满江红》思岳将军,继承光大这笔珍贵的精神遗传,我们责无旁贷。就让我们用这四个字结束今天的唱诗课。一起高呼:“精忠报国”。

第三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项羽本纪1]

项羽本纪

[知识目标] 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能力目标} 1. 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思想目标] 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复习三首写项羽的诗。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

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

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 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二. 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三.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自读、点拨)

(一).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二).老师点拨。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

(三)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2.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第三课时

一. 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明确: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③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3. 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

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第四课时 一.研读第五段,(一)梳理重点词句。1.通假字

①直夜溃围南出 ②辟易数里 ③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

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第五课时

一. 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 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 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 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 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 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二. 思考;

(一)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三.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四.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

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五.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史记》未节选部分,感悟《史记》这一鸿篇巨制的艺术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2.课外欣赏电影《西楚霸王》和《汉武大帝》与文本相关部分。

第四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序文;

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

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第五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1、2、3、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李广的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 掌握所、用、固、因、去等文言词语 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李将军列传》分析《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史记》

2、预习《李将军列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下《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

2、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父司马淡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深受道家影响,批判儒、墨、名、法、阴、阳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司马迁,汉武帝即位,司马淡作了太史令,元封无年(前110年)

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千载难难逢的盛典,司马淡因病沿在洛阳,未能参加,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尚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伍太史令,他以极大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这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查阅整理历史资料,经过四、五年的准备,正式开始写《史记》此年四十二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结局的同情,同时也揭了朝延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之道的社会现实。

4、预习指导:

(1)断句:①杀首/虏多

②胡兵亦以为汉有军付军于旁/欲夜取之

③ 后/汉以马邑城诱匈奴

④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

胡白马将

(2)词语:骑,用作动词是读qí、骑;用作名词时读jì、古代一人一马成为一骑

莫府——幕府。预习任务:(板书)(1)熟读课文

(2)参照课下注释,在文中找出能表示年代的词语,理清文章的时间顺序

(3)简述李广在各个年代的生平遭际

(4)根据时间顺序及李广在各个时代的生平遭际,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

1、检查预习情况

2、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前两段,纠正其中的错误,齐读]

2、课文个段中表示年代的词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第一段:孝文帝十四年

第二段:天子(课文注释:汉景帝)

第三段: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课文注释:汉武帝元光二年)第七段:元狩四年

3、学生简述李广在各个年代的生平遭际,教师总结:

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就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在抗击匈奴时,曾亲射匈奴射雕者、解鞍惑胡骑。汉武帝时期元光年间,李广身为边将,他出雁门关击匈奴,被俘后夺马逃脱并且射杀追骑;担任右北平太守时,在打猎中曾经射中石头,并且“中石没镞”。他为人“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关心士卒。元狩年间,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被任命为前将军,卫青要他出东道,失道被责,卫青又逼李广对簿,李广最终悲愤自刎。

4、课文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李广在汉初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遭际

第二部分:(3——7段)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

第三部分:(8——10段)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第四部分:(11段)

作者的论赞,表达作者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5、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词句:故槐里:祖籍;以良家子:以„„身份;用善骑射:因为,由于

杀首虏多:战斗中,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的敌人很多,两者是并列关系

从弟:堂弟。

中郎将:武官名,各个时代的地位不同,秦汉时,统领

皇帝侍卫唐代是低级武官,北宋初年为虚职,后被取消。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格,搏击、格斗;所与后面的几组词组构成“所”字结构。翻译:有冲锋陷阵、攻破关隘以及搏击猛兽的勇猛表现。

而文帝曰:表原因,因而。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作动词,前进;所,表大约数目,可译为“左右”。

翻译:“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

来”

“胡兵终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代词,代匈奴

骑兵

“大军不知广所之”:动词,到或去,与“所”构成所

字结构,翻译:不知道李广他们到哪里去了。

6、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在教室巡回解答学生的疑问。(3——5分钟)

7、提问:第一部分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几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点记叙李广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记叙了两件事:①射杀匈奴射雕者。②李广解鞍惑胡骑。

提问:通过这两件事,司马迁塑造里李广什么样的形象?用什么方法来塑造李广形象的?(要求:在原文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子)(提问2——3名学生)

提示:“中贵人将数十骑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杀其骑

且尽。”

几十个人快被三个人射杀光,足见三人的射技高超。“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李广单独射三个射箭高手,结果射死两人,生擒一人,足见李广的射技更为高超。

总结:通过“射杀匈奴射雕者”这件事,刻画李广高强的射技,把李广与匈奴射雕者进行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一百名骑兵对几千名骑兵,数量悬殊,李广的骑兵担心不无道理。“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面对几十倍敌人,李广从容镇定,毫不慌乱,从事件的结果看,李广的选择是正确的。

总结:通过“李广解鞍惑胡骑”,刻画了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把李广与部下骑兵进行对比,方法:对比。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射杀匈奴射雕者”、“李广解鞍惑胡骑”,两件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射技高超、临危不乱、胆识过人的将军形象

8、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李广的形象。

9、作业布置:掌握以下句子: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

第三课时

重点:讲解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1、检查课第一部分重点句子的翻译。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李广在西汉初年的生平和遭际,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广在汉武帝时期的遭际——课文第二部分(3——7段)。

这一部分记叙了李广在汉武帝元光年间为边将时的一系列活动。

3、学生分别朗读各个自然段,并指出其中不懂的词语,教师集体讲解。

4、重点词句:

第三自然段

“使大军伏马邑旁谷”:伏后省略介词“于”(在)翻译:派大部队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

“广以卫尉为将军”:以,凭借;卫尉,统领卫士守卫宫廷的官员

翻译:李广由卫尉被任命为将军。

“鞭马南驰数十里”: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为虏所生得”:为,表被动、被匈奴活捉。第四自然段

“尝夜从一骑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从,使动用法、使„„跟随。

翻译: 曾经在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随从骑马外出。“止广宿亭下”:止,使动用法、使„„止;宿,用作动词,住宿。

翻译:勒令李广停宿在霸陵亭下。第五、六、七自然段

“广居右北平”:驻扎。“广出猎”:外出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于是/再

翻译:于是又再射它,但箭头最终不能再射进石头。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即使/比得上

翻译: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尽:全、都。尝:品尝。第一个食:动词,吃。第二个食:名词,饭食。

翻译:发现了水,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爱戴/高兴、乐意/表被动

翻译:部下都爱戴他,乐于听他的调遣。“见敌急”:看到/逼近。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6、①这一部分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重点记叙了李广出雁门关击匈奴和任北平太守的经历。

②总结:这一部分写到了李广的哪些事?

明确:被俘后夺马逃脱;杀霸陵尉;射石;上射虎;以射为戏;与士卒共甘苦等。

③分析:这些片段对塑造李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事件除第一件写得详细外,其它的都是精彩片段的描写,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式,通过“被俘后逃脱”、“射石”、“射虎”等细节,突出写了李广娴熟、高超的射技,生动地展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另外,这一部分又通过其它片段的描写,展现了李广的性格。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去展现李广的优点,同时也如实写了他的缺点,如“杀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这也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7、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8、作业布置:掌握以下句子: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第四课时

重点:讲解第三、四部分。教学过程:

1、2、检查作业:学生翻译第二部分的重点句子。

导入新课:课文前面两部分司马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射技高超、有胆识且能善待士卒,但是又有缺点的西汉名将李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让我们对李广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这位西汉名将的是否就仕途平顺呢?我们通过课文的第三部分来了解一下。

3、内容提要:课文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的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4、学生朗读课文(8——10段),教师板书重点词句。

重点词句:

“今乃得一当单于”:乃,才;得,得到;一,一次;当单于,与单于正面作战。

“固自辞于大将军”:固,坚决;辞,拒绝;于,向。“军亡导”:亡,通“无”、没有;导,向导。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幸,幸运地;出,出征。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知,认识;无,无论。

翻译:百姓听说这件事,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李广的,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典故: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这个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叫“刊”;刊,本意“个性”,有成语“不刊之论”。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到、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泛指所有人;正,行为端正。

翻译:自身行得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意: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但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义: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心就能感动别人。

5、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带名将形象。

《李将军列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李广的形象:

(1)射技高超,作战勇敢: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中石没镞。(2)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得赏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兵共之,终不言家产事;见水,………….广不尝食。

(3)为人简易,号令不烦:讷口少言,士以此爱乐为用;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6、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作者在文中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见课文2、3两段)表现李广惊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对李广的善射,选取杀白马将、中石没镞等细节描写。

(2)用含蓄、克制的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蕴藏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如文末对李广的赞扬和同情。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4)语言通俗。

7、作业:完成《导学练》上的练习题。

附:《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甘肃)成纪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个人。李广的祖籍是槐里,后来迁移到成纪。李广一家世世代代传习射箭的技艺。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杀敌时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敌人很多,做了汉朝廷的中郎官。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做了汉朝的侍郎,二人都是武骑常侍,俸禄是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汉文帝巡行,有冲锋陷阵,攻关破隘以及搏击猛兽之类的勇敢表现,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好时候!假如你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难道还在话下么?”

匈奴大规模人侵上郡,天子派一名受宠幸的宦官监督李广部署作战操练士兵抗击匈奴。有一次,这位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放马奔驰,碰上了三个匈奴人,跟他们打了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这个宦官,把跟随他的骑兵也射杀得快完了。这个宦官逃奔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能手。”李广就率领百名骑兵前往追赶那三个人。三个人失掉了马,步行,已走出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分开左、右两翼包抄,而李广自己亲自射那三个人,杀死了其中的两个,活捉了一个,他们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当把俘虏捆好,上

了马,忽然看见远处有数千名匈奴的骑兵。他们也看见了李广,认为是诱骗他们的骑兵,都很吃惊,急忙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都非常恐惧,想驰马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部队好几十里,现在就这样带着一百名骑兵往回逃,匈奴如果追射我们,立刻就全完了。假如现在我们停留不动,匈奴必然认为我们是大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袭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众骑兵们说:“前进!”众兵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下令说: “全部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匈奴人多而且很近,假如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呢?”李广说:“那些匈奴人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全部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以此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骑的看法。”于是匈奴的骑兵是不敢出击。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跨上马跟十几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杀了匈奴的白马将,而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中,解下马鞍,命令士兵全都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正赶上黄昏,匈奴始终对他们感到奇怪不解,不敢出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也以为汉朝有伏兵在旁边,打算夜里攻取他们,因此全都带兵离去了。天刚亮,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之中。大军因为不知李广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没有跟从。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的统领。当时单于发觉了汉朝的谋略,率军离去,汉朝的军队全都没有立功。从那以后四年,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雁门关进击匈奴。匈奴的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活着带来。”匈奴的骑兵抓住了李广,李广当时受伤很重,他们把李广放在两马中间,结个大网,让李广躺卧在里面。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斜眼比瞥见他的身旁有一个胡人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腾空跨上那胡人少年的马,一边乘势推落少年,一边取过他的弓,鞭马向南飞奔。跑了几十里,重新追上自己败余的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内。匈奴前来追捕的人,数百名骑兵追捕他,李广边逃边取出那少年的弓,射杀追兵,因此才得以脱逃。于是逃到汉朝,汉朝廷把李广下交法官处理,法官判处李广的军队损失伤亡众多,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判斩。李广出钱赎罪,方免于死刑降为平民。

不久,在家里闲居了多年,李广和前颍阴侯的孙子退职家居住在蓝田南山中打猎。曾经夜里带领一个随骑出门,跟人家在田间一同饮酒。回来时走到守护霸陵的亭驿,守霸陵的尉官喝醉了酒,大声呵斥,阻止李广通过。李广的随骑说:“这是旧任的李将军!”亭尉说:“现

任的将军尚且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旧任的呢!”扣留李广停宿在驿亭中。没过多久,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此后韩将军调到右北平之后就死了,于是天子就召来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守霸陵的尉官跟他一同前往,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扎在右北平,匈奴听说了,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侵入右北平。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射它,射中了石头陷没了箭头,近前一看,原来是块石头。于是又再射它,但箭头最终不能再射进石头。李广在所居住过的郡县听说有虎,常常亲自去射它,到了居住右北平时,也去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它。

李广为人正直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吃饭、喝水都跟士兵在一起。到李广去世为止,做俸禄二千石的官有四十多年,可是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而且一直到死也不谈置办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有像猿一样灵活而长的臂膀,他的善射也是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李广不善于言,很少说话,家居和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出布阵的行列,用

射中宽窄的行列多少比胜来赌酒。他专门把射箭当做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的时候,如果到了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他对士卒宽大、不苛刻,士兵因此乐意被李广所用。李广射箭,要看到敌人逼近,如果不到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如果放箭,敌人就随着弦声而倒下。因此,李广率兵多次受辱被围困,他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扑伤。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屡次亲自请求随行,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没有答应。过了好久,才答应了他,任命他为前将军。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已经)出了边塞,卫青捕到一个俘虏,知道了单于的居处,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击单于,而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路出击。东路稍微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并合后的)大部队的行军路上水草很少,那里的地势不宜并队行进。李广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本来是前将军(先锋),如今大将军却把我迁调命令我从东道出兵。我从年轻束发时起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次与面对单于(主力)作战的机会,我愿意在前(担当先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直接交战,恐怕达不到所期求的目的。而这时(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刚刚失掉侯爵,担任着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直接交战(争取立功),所以调开了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这内情,因此亲自向大将军坚决拒绝这个命令。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封好命令书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文书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告辞起身就走,心里特别生气赶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军队里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后于大将军达到会合地。大将军与匈奴交战,却让单于逃跑了,未能捉获而回。回师向南穿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李广见了大将军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着干饭浊酒送李广,乘便询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以便上书报告天子军情曲折细况。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又派长史急急督责李广到军部来听审接受质询。李广说:“众校尉都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军部去对簿。”到了军部,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束发的时候开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仗,而今日有幸随从大将军出征跟单于交战,然而大将军又调开了我的部队,走了一条迂回绕远的路,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

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去面对那些以刀笔执法的官吏(去受辱)。”说完就抽出刀来自杀了。李广军中的军士、大夫,全军上下都失声痛哭。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也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为他流了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单独交给了执法官吏,罪当处死,他出钱赎罪,降为平民。太史公说:古书说,“自身行得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话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看到过李将军:忠厚朴实得像个乡下人,嘴上不善于辞令。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无论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极尽哀痛之情。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的确取得了天下士大夫们的信任。谚语说:“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但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说明一个大道理。

下载【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1](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1](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