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11念奴娇赤壁怀古2]

时间:2019-05-14 10: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11念奴娇赤壁怀古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11念奴娇赤壁怀古2]》。

第一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11念奴娇赤壁怀古2]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案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的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三、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瑾jǐn樯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陡峭不平的石壁。群山。《释名》:“山体曰石”。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讨论分析课文

1、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

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

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第二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应该由关西大汉抱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朗读。

1、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遍,注意屏幕上这几个字的注音。[幻灯片展示]

垒(lěi)纶巾(guān)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发(fà)还酹(huán lâi)

2、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注音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

有一男女,一女生完成。

3、听录音,再次感知文本。

四、读懂和理解

1、古代诗歌有碍理解的几个说明

(1)词序错位——需要我们理解时“拨乱反正”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调整顺序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语意跳跃,表达不全——需要我们想像补充

上例,补充为:(我在)寒秋(中)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

(3)用典故——弄清典故,推断意思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决不能按照字面理解,只能弄清典故,推断意思。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对于一首难理解的古诗词,如何从外部寻找信息?

(1)从标题中找信息。以本文为例“赤壁怀古”,可以找到什么信息?

(赤壁,是地点;怀古,缅怀古迹或者古人,本文是人——周瑜)

(2)从作者找信息,本文苏轼——仕途坎坷而又追求豁达

(3)从注解中获知有关内容

(4)从给出的问题中找信息。如本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的?”你从这个问题里不能看出点什么吗?

五、串讲词的大意。

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古义: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英雄人物。今义:有才华而不拘礼法或者跟男女情爱有关的。灰飞烟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六、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一)上阕诵读指导

1.阅读点拨:以词的第一句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个词人站在大浪滔天的江边,须髯随风舞动,两手背后,口中吟诵“大江东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语调和气势。同时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

老师指导:起调较高,语速较慢,慷慨激昂。老师范读,并再次让学生揣摩。

2.诵读指导结束后,让学生酝酿情感,自由放声诵读。3.点名学生读,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老师适时点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

(二)分析上片(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思考讨论:

①.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憾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妙合无垠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的抒情。

小结上片: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3、集体朗读并试背上片。

(三)分析下片(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思考问题:①.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

明确: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1.(词的下阕是如何描写周瑜的,刻画了他的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正面描写

装束 羽扇纶巾

神态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侧面描写 小乔初嫁了)

②.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明确:写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日,他漫步黄冈城外赤鼻矶,千里涛声在耳,赤壁旧垒在目,禁不住思接千古,将周瑜和自己相比。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火烧赤壁时,周瑜为都督,上得主公信任,下有群僚敬畏,雄姿英发,春风得意,年仅34岁,可谓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而东坡当年47岁,华发早生。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谈笑间„”和“多情应笑我”两句中的“笑”字有什么不同,蕴含哪些深意,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分组讨论)参考答案: 一“笑”出现在凭古咏史的狂想之中。这一笑表面上是突出周郎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二“笑”出现在词人的狂想之后。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③.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正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张翼语)

(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苏轼毕竟是苏轼,看似消极的一句并非真的消极。词人也许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 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七、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八、总结全词: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 → 江山如画 → 公瑾当年 → 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描画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九、作业:

十、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绘景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写人 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感慨 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十、教学反思:

第三篇:【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教案 《赤壁赋》 2]

赤壁赋 苏轼

[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 • 学法指要、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

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

•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 如何看待失意?

•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 复习旧课 ]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 •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 正音及解词

属(zh ǚ):劝请。舷(xi á n)

窈窕(y ǎ oti ǎ 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 o)焉:不多一会儿。酾(sh ī)又读(sh ā i):斟酒。

冯(p í 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 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 ǎ 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l í)妇:寡妇。

愀(qi ǎ o)然:忧愁的样子。缪(li á o):通“缭”,盘绕。

舳(zh ú)舻(l ú):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 ò):长矛。糜(m í):鹿的一种。

扁(pi ā n)舟:小船。渚(zh ǔ)水中小块土地。

• 内容及结构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 20 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

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

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作者一连用了 5 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

一样渺小。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

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

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 , 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

(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

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 ─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

[ 相关知识 ]

(一)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 解题指导 ] 基础训练

三、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

情。.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三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 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泣。“舞”“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起舞”“使„„哭泣”

• 何况我和您像渔人和樵夫一样,生活在江湖与山野之间。“渔、樵”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打鱼、砍樵”。

• 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侣”“友”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 小结 ]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 作业 ]

P171 三、四

第四篇:高一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1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1 【导入新课】

古代名人游览名山大川往往有所感怀,如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天下,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欧阳修游滁州而知山水,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一代文豪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后人传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学习诗歌更是应该如此,只有通过仔细的品读,我们才能够了解诗歌的内涵,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品读诗歌。【品读诗歌】

首先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读读看!教师做适当点评!

2、名家范读。

这首词给人的感觉非常雄伟壮阔,气势恢宏,作者的感情很充沛,而且作者的感情基调不是凄凉的,而是高昂的,向上的。要想更好的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

【题目】

《赤壁怀古》从题目中我们能看出这属于怀古诗歌。怀古诗歌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进而抒一己之怀,遵循着该词的脉络,老师将这首词分成四个层次:

雄壮赤壁景 风流周郎颂 失意诗人叹 旷达酹江月 【雄奇赤壁景】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层次:雄奇赤壁景

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道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做何感概?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使我们想到名高累世的英雄人物,而站在赤壁之上,必然会将眼光重新聚焦在三国赤壁之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作者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千古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风流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瑜,将战功卓勋的周瑜与赤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是这里作者却另起一笔,先为我们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景象。作者如此安排有何深意?

请同学朗读描写赤壁的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问:古人讲究炼字,谈谈你认为这句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乱”,“穿”

“乱” 即“山石险怪”,指的是两岸的石头奇形怪状,“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2、“惊涛拍岸”

“惊”的繁体字看看这个字,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打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写出了长江水的波涛汹涌,“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3、“卷起千堆雪”

这句话是从形状和颜色的角度描绘赤壁之景,通过 “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形势的险要,写出了景象的雄奇壮丽,有力地烘托了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师:乱石穿空赋其形、惊涛拍岸现其声、卷起千堆雪绘其色,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风流周郎颂】

第一个层次“赤壁雄奇景”,周瑜这一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背景。

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三国时代堪称英雄的有哪些人?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

但,在作者心中却情有独钟地认为周瑜是英雄,词人写出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首先是婚姻:小乔初嫁了所谓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小乔初稼,说明周瑜年轻有为;本文的“初”之意是刚刚开始,而“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一则表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另外,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嫂,那么周瑜和孙权是亲戚关系他们既是君臣,更是至亲,所以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孙权的信任是周瑜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是外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出了他的儒将风度;

师: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一世。当时周瑜只有二十四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神采飞扬谈笑间,什么是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羽扇纶巾是什么样人的装束?

第三是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他非常有才气。

(儒将)描写成儒将,感觉不够,又写其谈笑。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火光中,在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着实灿烂,儒将风度这是正面描写。

在【风流周郎颂】这一环节中,词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刻画周瑜,表达他建功立业的渴望。某种程度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在这里写史,也是为了抒怀,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这里词人抒情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对比关系。【失意诗人叹】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有一番风味,既然是对比关系,我们一起来看构成几对对比?且看二人的对比:

周瑜

苏轼 年龄:24(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先有年龄的对比,方才我们说过周瑜做都督是二十四岁。二十四岁风华正茂,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

生活上: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东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之前,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氏,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

再次是外貌的对比,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

职位上: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只是个挂职的团练副使

以上几组对比,都是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 明确:事业上的对比。

我们所知晓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

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里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我们来对对下联: 周瑜: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贬官。

这样的一个才子,在那个时代,有“早生华发”这样的悲叹,我们可以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词人要抒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旷达酹江月】

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的?

明确:被贬黄州,人生失意,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他并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太过于执着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以他也特别豪迈、洒脱、达观,把酒用于祭奠江月了。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所以还是以清风明月为伴,“偕飞仙,抱明月”吧。最后借以一杯清酒祭月这一动作,表现洒脱的性情。

【归纳总结】 理清结构、情感脉络 品词析句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导与练》相关练习,预习《定**》。

第五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4鸟啼3]

鸟啼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我的邻居胡蜂》中,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蛰伏

3、重点词语: 田凫 跌宕 慰藉 攫住

海蜇

4、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

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作业布置: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题。

下载【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11念奴娇赤壁怀古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11念奴娇赤壁怀古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