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
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
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
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1.笔译全文。2.写读后感。
第二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肖邦故园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肖邦故园教案 苏教版必
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生字注意读音,有的字注意书写)
马厩 厄运 伶仃孤苦 夙愿 瘠薄 覆盖 翩翩起舞 缱绻命途多舛 一瓢饮 有条不紊 树影婆娑 簌簌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雪橇 狐裘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函? 明确: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A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
B艺术家的摇篮,C音乐创作的源泉,D肖邦的音乐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A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风格之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B 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积淀
(21-26 由四季之景联想到肖邦的音乐)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A肖邦
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
B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C肖邦故园
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
(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第三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
教学要点:
一、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
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
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4.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
四、五。附:“思考和练习”
四、五参考答案
四、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五、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少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演讲是面对观众的,这样演讲的文稿即演讲辞就要受到一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听众的身份,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重点要突出,中心要明确。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讲辞要使听众容易理清演讲人的思路,抓住演讲的重点,明确演讲的中心,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最后,演讲辞要富于感情。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既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哗众取宠,要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从教学上说,演讲辞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同样应该具有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应遵循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演讲辞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四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家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是1883年3月17日在安葬马克思遗体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演讲。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是一篇科技演讲。文章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首先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以时间为序分五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再对中国科学发展进行前瞻即预测: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尽管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具备科技发展必要条件的四个条件,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四篇演讲辞涉及到教育、政治、哲学和科技等各个领域,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很有代表性。学生学习了这些文章,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这四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都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即两个“发现”和两个“参加”),表达了悼念之情;第四篇条分缕折,逻辑严密,文章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十分清晰:“回顾”按“领先世界→举步不前→抗拒引入→觉醒起步→进入前列”的思“前瞻”按“科技发展必备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中国具备科技发展四个条件,21世纪科技发展绝对乐观”的思路。分析细致,推理严谨。总之,四篇演讲辞无论哪种风格,都与它们的内容水乳交融,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完美的统一,达到了鼓舞听众情绪,唤起听众共鸣的目的,体现了演说辞的风格特色。
这四篇演讲辞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演讲的共有特点。首先,针对性很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观点。其次,演讲辞的对象是听众,要说服听众、感染听众。因此它重点十分突出,中心很明确,逻辑性很强。我们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脉,体会说理的深刻透彻和环环相扣的论证力量。最后,演讲辞要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方式的综合性。演讲辞要注重情感、语气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多种修辞方法,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华丽的词句和典雅的语言等等的运用,使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演讲辞的感情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理解不同句子和句式的运用等,弄清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
当然,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还应注意做到读写结合。要加强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训练,可以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让学生去领会演说辞激情澎湃、文质兼美的特点。可以举办班级演讲赛,通过演讲,让学生去理解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如班干部的竞选、学生会的竞选和其他竞选活动,布置学生写演讲辞,并让大家对照学过的演讲辞的要求和特点来修改,再在班上开一到两次的演讲会,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第五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难点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课时课型:
3课时。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
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4)于是孰视(“孰”通“熟”,仔细)之,俯出袴(通“胯”)下,蒲伏(通“匍匐”,蒲伏就是“出袴下”的意思,重言以强调)
2、问题探究。
(1)胯下受辱中“孰视之”、“葡伏”反映了韩信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
明确: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三个小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韩信其人。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学习3—6段:井陉之战
1、教师补充韩信“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追韩信”“拜为大将军”,“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片段见课本P132“阅读与探讨2”。补充阅读:“韩信论天下大势”一节。
2、难句疏解。
(1)愿陛下假(借)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营(坚守军营)勿与(之)战。
(2)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它实际上)不过(超过)数千。能千里(能够跋涉千里)而袭我,亦已罢(通“疲”,疲劳)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对付)之!(3)赵见我走(逃跑),必空壁(“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
(4)于是有缚(捆绑)广武君而致(送到)戏下(通“麾下”)者,信乃解其缚(绳子),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西乡对(自己面向西面坐下,联系古人的座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驳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师(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事之。
(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怎么还)可得(能够)而用之乎!
3、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等省略的内容。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可以与《项羽本纪》中“巨鹿大战”以及“垓下之战”进行比较。
三、学习7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2、请学生翻译第七段,四、学习8—9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2、难句疏解。
(1)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病),强(qiǐng,强打精神)入贺。”(3)“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动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帝位),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
(4)且天下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只是)力不及耳。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四、学习第10段:论赞
1、诵读论赞,教师正音,纠正句读。
2、难句疏解。
(1)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夸耀)己功,不矜(自满)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2)不务(致力)出此,而天下已集(通“辑”安定),乃(却)谋叛逆,夷灭(诛灭)宗族,不亦宜乎!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五、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参考:(1)功高震主;(2)君王对他早有猜忌;(3)狂妄傲慢,树敌太多;(4)杀功臣是普遍的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六、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5、多多益善
6、逐鹿中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难句翻译现场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