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5 04: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一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

教学要点:

一、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

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

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4.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

四、五。附:“思考和练习”

四、五参考答案

四、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五、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第二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肖邦故园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肖邦故园教案 苏教版必

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生字注意读音,有的字注意书写)

马厩 厄运 伶仃孤苦 夙愿 瘠薄 覆盖 翩翩起舞 缱绻命途多舛 一瓢饮 有条不紊 树影婆娑 簌簌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雪橇 狐裘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函? 明确: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A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

B艺术家的摇篮,C音乐创作的源泉,D肖邦的音乐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A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风格之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B 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积淀

(21-26 由四季之景联想到肖邦的音乐)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A肖邦

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

B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C肖邦故园

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

(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第三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1. 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4.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自主阅读导引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力,往往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几乎操纵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门下,以谋生活,称为门客或食客,而贵族也都大量收养门客,以显实力和威势。其中门客最多名声最盛的是战国四君子(又称“四公子”),即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数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课文内容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课文内容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身分和为人。

这一部分中第1层(第1自然段)写信陵君身分。

第2层(第2自然段)写公子为人。写公子“仁而下士”“多客”而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既是明赞信陵君仁义得人,又是暗示士人作用重大(急难可用),为写信陵君和士人之事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结交侯嬴。

这一部分写结交侯嬴经过。主要写两件事,一是侯嬴“厚遗不受”,二是信陵君“诚待得士”。既写出了信陵君能礼贤下士,又写出了侯嬴志行高洁,穷且益坚。而信陵君得士,必得相助;侯嬴忠贞,必酬知遇。是为下文做铺垫。

第三部分(5—11自然段):窃符救赵。

这一部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第1层(第5自然段)写赵求救,魏留军观望,平原君让公子,魏王不听公子。这一层是“窃符救赵”故事情节之开端,写出了形势严峻,情况紧急。

第2层(第6自然段)写侯嬴献计窃符。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信陵君情急无奈而欲赴秦军拼死,而引起侯嬴献策,窃得兵符,事情有了转机。突出侯嬴确是才士,关键之时,效力报公子知遇之德,也可见公子宽仁之性。

第3层(第7自然段)写侯嬴荐朱亥。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侯嬴料事之缜密,真才士也!而荐朱亥,照应前之见客事,可见侯嬴早已为公子选人才,今用之。朱亥之言,亦见英雄之气。侯嬴,朱亥皆及时助信陵君,信陵君礼贤下士之酬报也。

第4层(第8自然段)写椎杀晋鄙夺军。这一层是情节之高潮,证验侯嬴之预见,侯嬴奇士也!

第5层(9—10自然段)写信陵君救赵,侯生自刭。这一层为情节之结局。信陵君战前之言,足见仁厚得人,救赵受盛赞,平原君不敢自比。而侯嬴以死报公子,真壮烈之士!奇士!

第6层(第11自然段)写公子留赵。这一层为情节之尾声。

2、课文主旨

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和信陵君(养士者)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3、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性质。

如信陵君的言行:虚左,自迎,执辔愈恭,引车入市,引上座,侯嬴不送而返回问己所失,不忍杀晋鄙而泣,等等。

侯嬴的言行:睥睨,久立与客语,信陵君赴秦军拼死,则“不能从”,“固知公子之返”,“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荐朱亥语,“北乡自刭”,等等。

(2)叙述事件过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详略得当。

如“献策”“荐朱亥”,详写人物言行,以突出人物。

“椎杀晋鄙”“击秦救赵”,则略写事情经过,以突出赞美人物品质、性格之主旨。文言现象梳理

一、通假字

1、坐: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2、俾倪:见其客朱亥,俾倪(通“睥睨”)

3、决:辞决而行(通“诀”)

4、乡:北乡自刭(通“向”)二、一词多义

1、就:①然赢欲就公子之名(动词,成就)②乃谢客就车(动词,登上)

2、独: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自)②独不怜公子姊也(难道)

3、下: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对待)②吾攻赵,旦暮且下(动词,攻克)

4、辞: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动词,推辞)②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名词,言辞,言语)

5、无:①士无贤不肖(副词,无论)②独子,无兄弟,归养(没有)

6、存:①而公子亲数存之(动词,慰问)②遂救邯郸,存赵(动词,保全)

7、过: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动词,访问)

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动词,经过)③过故人庄(拜访)

8、之:①如姬资之三年,(代词,它)②此五霸之伐也(助词,的)

③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④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词,他)

9、以: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介词,在)②实持两端以观望(连词,而)

③欲以客往赴秦军(介词,用)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连词,因)

三、词类活用

1、礼:皆谦而礼交之(名作状,以礼相待)

2、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作动,慢待)

3、从:公子从车骑(使„„跟从)

4、壁:留车壁邺(名作动,驻扎)

5、急:为能急人之困(意动,以„„为急)

6、屏: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使„„走开)

7、北、西:北救赵而西却秦(名作状,向北,向西)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急:今公子有急(形作名,危急的事)

10、将:使将将其军归魏(后一个将,率领)

11、袖、椎: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名作动,用衣袖子藏、名作状,用铁椎)难句翻译现场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为人,仁爱而谦逊地结交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低的,都谦逊而按礼节结交他们,不敢凭自己的富贵(身份)而慢待士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现在邯郸城早晚之间就要臣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别人危难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译:如姬愿意为了公子去死,没有什么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4、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注意“以”表示目的,“便(于)国家”是省略句)译: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的话对国家有好处。

5、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译:(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作用呢?

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shuò)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译:我(本来)是街头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我之所以没有回报,是因为(我)认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疑难追踪探究

1.信陵君无忌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入传的材料浩如烟海,而《史记·魏公子列传》却只用三千余字,就使这个名扬古今的人物神情毕肖立于纸面。这与作者的精心裁剪分不开的。请就此作点分析。

《史记·魏公子列传》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情缀文。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显得不枝不蔓。

二、以宾拱主。作者写救赵,却又将公子如何求如姬,如姬如何窃得虎符,公子如何与秦交战等等,一并从略。反而去大写公子如何交结侯生,侯生怎样料事如神、怎样献窃符之策、怎样荐朱亥同行,朱亥又怎样欣然前往。笔墨大多落在门客而又笔笔写的公子。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首先,“救赵”、“存魏”、“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都不是由于有一个贵族公子无忌,而是由于有一个“多客”的信陵君。众多的门客是他的智囊团和敢死队。没有这些门客,他如何救得邯郸?因此,写门客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又一次反映了司马迁所倾心的侠义精神。再者,无忌之所以能多客,能“倾平原君客”,门客又之所以心甘情愿为他尽忠尽力、献计献策,是由于公子仁而谦恭,礼而下士。因此,作者越是把门客写得忠诚可靠、精悍能干,也就越是能表现公子虚怀若谷、不耻下交的谦逊作风。还有,我们从“救赵”这件事本身来看,写门客也是为了写公子。侯生之所以能巧献两条战略性的至关全局的计谋,大的原因是公子能放下架子,亲枉车骑而迎之,拜为上宾。直接原因是公子在心急如焚之时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保持礼贤下士的作风,行到中途而“复引车还”。如姬之所以能舍生忘死窃得虎符,是由于公子曾为其报杀父之仇。朱亥欣然前往椎杀晋鄙,是因为公子“往数请之”。侯生最后北向自刭,也正是为了报答公子这厚遇。这里,公子始终是作者热情讴歌的中心人物。

三、以少总多。这篇传记在运用典型材料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如前所述,公子一生事迹甚多,只写“救赵”、“存魏”,其中又以“救赵”为详,一来是因为“救赵”是公子一生中的大事,二来也因为这件事典型。强虏压境有如狂飙席卷,矛盾集中激烈而又尖锐复杂。各种人物都必须在这大是大非面前“亮相”,公子急人之难的英雄性格也最容易在这样的诸端矛盾撞击中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公子“食客三千人”,可写的很多,而文中提到的有姓氏的门客却只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四人。这四个人一个是夷门监者,一个是市井鼓刀者,一个是卖浆者,一个是赌徒。门客中地位低下者莫过于他们。既然公子对这些又穷又贱的人物都是十分谦恭,那么,对其他有胆有识的门客,公子是何种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这四个门客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所以,最能表现公子“能以富贵下贫贱”,“不敢以富贵骄士”的高尚品质。由于作者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而能够起到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史通·叙事》)。

四、以小见大。公子将晋鄙军后,进攻秦军,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本来可以写得场面阔大:旌旗蔽空,鼓声震天,金戈铁马,尘烟滚滚„„。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公子勒兵时发布的一道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然后,就交代战斗的结果。公子千辛万苦,不惜违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虎符,矫王命,挥泪杀晋鄙,不都是为了与秦决一死战吗?可是,对如此至关全局的战斗,作者却只写一道命令,岂不吝啬?其实,这又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两军对垒,击鼓而战,古之然也,而公子的这道命令却是“古之不然”。它惊世骇俗,集中体现了公子的仁爱。再说,这道命令一下,将士的情绪、斗志也就可想而知,不必细说。还有,诸侯皆畏公子贤能、多客,秦威吓魏王,也正是恐公子率兵而至,今公子就在阵前,秦岂敢恋战,魏之势如破竹、秦之土崩瓦解,读者都不难想象。所以,作者以小见大,写一道命令而略去战斗全过程的描写,无疑是裁剪大师巧夺天工的一刀。公子自迎侯生一段,也是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成功的范例。公子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之后,率领车骑,虚出左位,亲往夷门,迎接侯生。侯生却犹嫌不足,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四考公子。穿著破旧,毫不推让,直坐尊位,这是一考;要公子驾车枉道,让他去拜访杀狗的朋友,这是二考;与朋友滔滔不绝,高谈阔论,令公子久立于市中,这是三考;宴会之上并不辞谢,堂而皇之地高坐于首席之上,这是四考。这四考,试题都不大,难度却不小,它考出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充分表明侯生不畏权贵,沉着机警,胸有韬略,并非等闲之辈。

《魏公子列传》虽写救赵大事,却每每津津乐道那些琐细之事。略巨而详细,以小而见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马迁是剪裁的行家,他苦心经营,去芜存精,使作品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侯嬴在“窃符救赵”的整个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窃符救赵的计谋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经答应实施夺军救赵的计划,可以说形势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侯生竟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听了侯嬴要自刭的诺言后,不加劝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的“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权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晋鄙是“嚄嚄宿将”,是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是魏王“名为救赵,实为持两端以观望”的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他对魏公子“单车”来接管军权肯定是会怀疑的。虽有虎符,但决不会轻易交出兵权,这样救赵存魏的第一步夺取军权的斗争将是十分激烈而危险的,这一点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对于信陵君,侯嬴也了解得很清楚:既有宁死救赵的决心,又有“仁”而不忍杀晋鄙的一面,因此,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的道理来开导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来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坚定信陵君的决心的。对于朱亥,侯嬴对他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既认识到朱亥的为人是勇力、鲠直过人而细致、谋略不足,又意识到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朱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动摇,但只要朱亥坚定,椎死晋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犹豫、疏忽,那只能落得个前功尽弃。当然这样的一切,勇迈而少谋略的朱亥是难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讲大道理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正是深谋远虑的侯嬴所最为担忧的,为使自己的计划能完满地实现,只有一种抉择:以死激励朱亥。因为对于朱亥,以死报知己的行动,比之千言万语的说理更有说明力,更能坚定其决心,激励他小心在意,务必成功。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功业传后世啊!这正是侯生埋藏在心底七十年的愿望和心声,七十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眼看就要赍志而没,饮恨黄泉,没想到,苦心人天不负,瓦釜以久,大器晚成,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个杰作,还有何求呢?古代功成身退的例子很多,只不过侯生退得更彻底。

纵观全文,可以这样说,侯生先后用了欲擒故纵法、“救命稻草法”、激将法等,可谓惨淡经营,殚精竭虑。最后,他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留给了自己,他走得那么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吧。视野纵深拓展

战国四公子之死

战国真是个大舞台,各种人物--上至国王下至鼠窃狗偷之辈都作了尽情的表演。在这场大闹剧中,有四个男生深得观众注目,他们是:齐国的田文;魏国的魏无忌;赵国的赵胜;楚国的黄歇。那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弟兄们再多,也是老大当国王,国王的子弟都称“公子”。这四个男生虽然都是公子,但是,四人的死却有不同之处。

一。死后灭族的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二、郁闷而死的信陵君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三、死后代传的平原君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四、好色而死的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能力自测平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有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尝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辞谢,辞别 .

B.乃间步往 间:抄小路 .

C.告车趣驾 驾:装备好车马 .

D.乃行金万斤于魏 行:使用 .

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乃”“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②乃以为羞 ③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④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B.因此时定南面而王 ..C.公子所以重于赵 ..D.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公子“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

②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③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④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⑤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⑥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公子折节与毛公薛公交游,并在二人的劝谏下,明白了去留之义而回归魏国。

B.魏公子之所以在赵闻于诸侯,是因为有魏王为其撑腰。

C.魏公子开始不愿回国,就是因为“窃符救赵”一事怕魏王“怒之”。

D.魏王以魏公子为将,大败秦军。秦王以他为心腹大患,多次用反间计终于离间了他与魏王的关系。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简析:

1。B(间:暗中)2.A(乃:竟然。以:因为;把)3.A(B.因此:趁这个。C.所以:的原因。D.后果:后来果然)4.B(行动、心理、结果)5.B(有魏国的存在)

6.(1)以我魏无忌这样的人同他们交往,尚且怕他们不愿意理会我呢。

(2)秦国又多次用反间计,假装祝贺公子,问他立为魏王没有。7.D(薄:微小)

8.D(屏居:指隐居。)

9.D(A项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B项第一个“即”是“如果”,第二个“即”是“即使”。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是连词“来”。D项两个“会”都是“恰逢”。)

10。C(C句省略的是“人”)

11.B(“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不合文意,文中说“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

12.译文见下。[译文]

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他的叔父做幽、凉二州的都督,家住卫州。甄济少年时死去父亲,唯独好学,因文章雅致被人们称颂。他住在青岩山中十几年,远近的人敬服他仁义,附近的人们不敢打猎捕鱼。采访使苗晋卿给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去做官,诏令十次来到,他坚定隐居不出来做官。天宝十年,朝廷用左拾遗官职召见他,他未到朝廷,而安禄山来到朝廷,向唐玄宗要甄济这个人,朝廷任命甄济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来到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传达意思而拜见甄济,甄济没有办法为此出来做官,安禄山向他拜行表敬之礼。甄济在官府中,能正直地议论政事。过了很久,他觉察安禄山有反叛的图谋,然而不能劝止了。甄济向来与卫州县令齐玘友善,趁着拜见他回到卫州,把自己的真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玘。甄济秘密地在身边放了羊血,到了晚上,像吐血的样子,假装支持不住,人们把他抬回到过去的住屋中。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严密盖住刀叫甄济来,命令说:“如果他不出来做官,砍下他的头见我!”甄济见到他们脸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可以行。”派去的人拿着刀快步上前,甄济伸长了脖子等着他,蔡希德连连叹息,让那个人放下了刀,按照确实生病报告安禄山。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迫抬着甄济到东都安国观。正赶上广平王平定了东都,甄济流着泪到军门去进见广平王,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馆舍中,让那些曾任伪官职的官员围绕着向甄济下拜,来使他们的内心羞愧。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郎,有人说这个官职太微小,再任命为太子舍人。来瑱征召他为陕西襄阳参谋,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旁空地有九十亩大,甄济在那左边盖了草房子。来瑱死了,甄济隐居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奏章推荐他为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后去世。

13.(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14.答案应从“设置栅栏”的角度思考,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有时严格而清晰的界限反而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从正面说)

示例二:过分开放的空间有时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从反面说)

第四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

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

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1.笔译全文。2.写读后感。

第五篇:【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教案 《赤壁赋》 2]

赤壁赋 苏轼

[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 • 学法指要、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

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

•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 如何看待失意?

•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 复习旧课 ]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 •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 正音及解词

属(zh ǚ):劝请。舷(xi á n)

窈窕(y ǎ oti ǎ 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 o)焉:不多一会儿。酾(sh ī)又读(sh ā i):斟酒。

冯(p í 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 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 ǎ 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l í)妇:寡妇。

愀(qi ǎ o)然:忧愁的样子。缪(li á o):通“缭”,盘绕。

舳(zh ú)舻(l ú):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 ò):长矛。糜(m í):鹿的一种。

扁(pi ā n)舟:小船。渚(zh ǔ)水中小块土地。

• 内容及结构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 20 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

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

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作者一连用了 5 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

一样渺小。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

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

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 , 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

(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

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 ─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

[ 相关知识 ]

(一)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 解题指导 ] 基础训练

三、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

情。.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三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 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泣。“舞”“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起舞”“使„„哭泣”

• 何况我和您像渔人和樵夫一样,生活在江湖与山野之间。“渔、樵”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打鱼、砍樵”。

• 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侣”“友”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 小结 ]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 作业 ]

P171 三、四

下载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