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选读》之《李将军列传》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文后“词类活用
(二)”要认真完成。●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第二篇:《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
(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3、文言现象(略)
第三篇: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小组互助、讨论;重难点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
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课堂小结:
总结李广的形象 :
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七、当堂检测: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并总结全文。
一、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三: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一、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课堂小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五、当堂检测
总结8—11节文言现象
六、板书设计:
李将军列传
射技高超,打仗勇敢。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 死后,受天下人志哀。
第四篇:《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二、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载:乘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任,任随、随
同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续,延伸 辟沫水之害辟:避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人徒:普通人与罪徒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回:回环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如果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绝: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第五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1、2、3、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李广的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 掌握所、用、固、因、去等文言词语 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李将军列传》分析《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史记》
2、预习《李将军列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下《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
2、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父司马淡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深受道家影响,批判儒、墨、名、法、阴、阳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司马迁,汉武帝即位,司马淡作了太史令,元封无年(前110年)
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千载难难逢的盛典,司马淡因病沿在洛阳,未能参加,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尚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伍太史令,他以极大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这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查阅整理历史资料,经过四、五年的准备,正式开始写《史记》此年四十二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结局的同情,同时也揭了朝延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之道的社会现实。
4、预习指导:
(1)断句:①杀首/虏多
②胡兵亦以为汉有军付军于旁/欲夜取之
③ 后/汉以马邑城诱匈奴
④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
胡白马将
(2)词语:骑,用作动词是读qí、骑;用作名词时读jì、古代一人一马成为一骑
莫府——幕府。预习任务:(板书)(1)熟读课文
(2)参照课下注释,在文中找出能表示年代的词语,理清文章的时间顺序
(3)简述李广在各个年代的生平遭际
(4)根据时间顺序及李广在各个时代的生平遭际,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
1、检查预习情况
2、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前两段,纠正其中的错误,齐读]
2、课文个段中表示年代的词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第一段:孝文帝十四年
第二段:天子(课文注释:汉景帝)
第三段: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课文注释:汉武帝元光二年)第七段:元狩四年
3、学生简述李广在各个年代的生平遭际,教师总结:
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就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在抗击匈奴时,曾亲射匈奴射雕者、解鞍惑胡骑。汉武帝时期元光年间,李广身为边将,他出雁门关击匈奴,被俘后夺马逃脱并且射杀追骑;担任右北平太守时,在打猎中曾经射中石头,并且“中石没镞”。他为人“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关心士卒。元狩年间,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被任命为前将军,卫青要他出东道,失道被责,卫青又逼李广对簿,李广最终悲愤自刎。
4、课文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李广在汉初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遭际
第二部分:(3——7段)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
第三部分:(8——10段)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第四部分:(11段)
作者的论赞,表达作者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5、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词句:故槐里:祖籍;以良家子:以„„身份;用善骑射:因为,由于
杀首虏多:战斗中,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的敌人很多,两者是并列关系
从弟:堂弟。
中郎将:武官名,各个时代的地位不同,秦汉时,统领
皇帝侍卫唐代是低级武官,北宋初年为虚职,后被取消。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格,搏击、格斗;所与后面的几组词组构成“所”字结构。翻译:有冲锋陷阵、攻破关隘以及搏击猛兽的勇猛表现。
而文帝曰:表原因,因而。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作动词,前进;所,表大约数目,可译为“左右”。
翻译:“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
来”
“胡兵终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代词,代匈奴
骑兵
“大军不知广所之”:动词,到或去,与“所”构成所
字结构,翻译:不知道李广他们到哪里去了。
6、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在教室巡回解答学生的疑问。(3——5分钟)
7、提问:第一部分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几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点记叙李广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记叙了两件事:①射杀匈奴射雕者。②李广解鞍惑胡骑。
提问:通过这两件事,司马迁塑造里李广什么样的形象?用什么方法来塑造李广形象的?(要求:在原文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子)(提问2——3名学生)
提示:“中贵人将数十骑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杀其骑
且尽。”
几十个人快被三个人射杀光,足见三人的射技高超。“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李广单独射三个射箭高手,结果射死两人,生擒一人,足见李广的射技更为高超。
总结:通过“射杀匈奴射雕者”这件事,刻画李广高强的射技,把李广与匈奴射雕者进行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一百名骑兵对几千名骑兵,数量悬殊,李广的骑兵担心不无道理。“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面对几十倍敌人,李广从容镇定,毫不慌乱,从事件的结果看,李广的选择是正确的。
总结:通过“李广解鞍惑胡骑”,刻画了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把李广与部下骑兵进行对比,方法:对比。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射杀匈奴射雕者”、“李广解鞍惑胡骑”,两件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射技高超、临危不乱、胆识过人的将军形象
8、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李广的形象。
9、作业布置:掌握以下句子: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
第三课时
重点:讲解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1、检查课第一部分重点句子的翻译。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李广在西汉初年的生平和遭际,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广在汉武帝时期的遭际——课文第二部分(3——7段)。
这一部分记叙了李广在汉武帝元光年间为边将时的一系列活动。
3、学生分别朗读各个自然段,并指出其中不懂的词语,教师集体讲解。
4、重点词句:
第三自然段
“使大军伏马邑旁谷”:伏后省略介词“于”(在)翻译:派大部队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
“广以卫尉为将军”:以,凭借;卫尉,统领卫士守卫宫廷的官员
翻译:李广由卫尉被任命为将军。
“鞭马南驰数十里”: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为虏所生得”:为,表被动、被匈奴活捉。第四自然段
“尝夜从一骑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从,使动用法、使„„跟随。
翻译: 曾经在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随从骑马外出。“止广宿亭下”:止,使动用法、使„„止;宿,用作动词,住宿。
翻译:勒令李广停宿在霸陵亭下。第五、六、七自然段
“广居右北平”:驻扎。“广出猎”:外出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于是/再
翻译:于是又再射它,但箭头最终不能再射进石头。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即使/比得上
翻译: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尽:全、都。尝:品尝。第一个食:动词,吃。第二个食:名词,饭食。
翻译:发现了水,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爱戴/高兴、乐意/表被动
翻译:部下都爱戴他,乐于听他的调遣。“见敌急”:看到/逼近。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6、①这一部分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重点记叙了李广出雁门关击匈奴和任北平太守的经历。
②总结:这一部分写到了李广的哪些事?
明确:被俘后夺马逃脱;杀霸陵尉;射石;上射虎;以射为戏;与士卒共甘苦等。
③分析:这些片段对塑造李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事件除第一件写得详细外,其它的都是精彩片段的描写,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式,通过“被俘后逃脱”、“射石”、“射虎”等细节,突出写了李广娴熟、高超的射技,生动地展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另外,这一部分又通过其它片段的描写,展现了李广的性格。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去展现李广的优点,同时也如实写了他的缺点,如“杀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这也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7、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8、作业布置:掌握以下句子: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第四课时
重点:讲解第三、四部分。教学过程:
1、2、检查作业:学生翻译第二部分的重点句子。
导入新课:课文前面两部分司马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射技高超、有胆识且能善待士卒,但是又有缺点的西汉名将李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让我们对李广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这位西汉名将的是否就仕途平顺呢?我们通过课文的第三部分来了解一下。
3、内容提要:课文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的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4、学生朗读课文(8——10段),教师板书重点词句。
重点词句:
“今乃得一当单于”:乃,才;得,得到;一,一次;当单于,与单于正面作战。
“固自辞于大将军”:固,坚决;辞,拒绝;于,向。“军亡导”:亡,通“无”、没有;导,向导。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幸,幸运地;出,出征。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知,认识;无,无论。
翻译:百姓听说这件事,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李广的,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典故: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这个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叫“刊”;刊,本意“个性”,有成语“不刊之论”。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到、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泛指所有人;正,行为端正。
翻译:自身行得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意: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但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义: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心就能感动别人。
5、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带名将形象。
《李将军列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李广的形象:
(1)射技高超,作战勇敢: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中石没镞。(2)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得赏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兵共之,终不言家产事;见水,………….广不尝食。
(3)为人简易,号令不烦:讷口少言,士以此爱乐为用;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6、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作者在文中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见课文2、3两段)表现李广惊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对李广的善射,选取杀白马将、中石没镞等细节描写。
(2)用含蓄、克制的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蕴藏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如文末对李广的赞扬和同情。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4)语言通俗。
7、作业:完成《导学练》上的练习题。
附:《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甘肃)成纪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个人。李广的祖籍是槐里,后来迁移到成纪。李广一家世世代代传习射箭的技艺。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杀敌时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敌人很多,做了汉朝廷的中郎官。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做了汉朝的侍郎,二人都是武骑常侍,俸禄是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汉文帝巡行,有冲锋陷阵,攻关破隘以及搏击猛兽之类的勇敢表现,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好时候!假如你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难道还在话下么?”
匈奴大规模人侵上郡,天子派一名受宠幸的宦官监督李广部署作战操练士兵抗击匈奴。有一次,这位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放马奔驰,碰上了三个匈奴人,跟他们打了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这个宦官,把跟随他的骑兵也射杀得快完了。这个宦官逃奔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能手。”李广就率领百名骑兵前往追赶那三个人。三个人失掉了马,步行,已走出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分开左、右两翼包抄,而李广自己亲自射那三个人,杀死了其中的两个,活捉了一个,他们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当把俘虏捆好,上
了马,忽然看见远处有数千名匈奴的骑兵。他们也看见了李广,认为是诱骗他们的骑兵,都很吃惊,急忙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都非常恐惧,想驰马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部队好几十里,现在就这样带着一百名骑兵往回逃,匈奴如果追射我们,立刻就全完了。假如现在我们停留不动,匈奴必然认为我们是大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袭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众骑兵们说:“前进!”众兵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下令说: “全部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匈奴人多而且很近,假如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呢?”李广说:“那些匈奴人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全部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以此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骑的看法。”于是匈奴的骑兵是不敢出击。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跨上马跟十几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杀了匈奴的白马将,而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中,解下马鞍,命令士兵全都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正赶上黄昏,匈奴始终对他们感到奇怪不解,不敢出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也以为汉朝有伏兵在旁边,打算夜里攻取他们,因此全都带兵离去了。天刚亮,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之中。大军因为不知李广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没有跟从。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的统领。当时单于发觉了汉朝的谋略,率军离去,汉朝的军队全都没有立功。从那以后四年,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雁门关进击匈奴。匈奴的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活着带来。”匈奴的骑兵抓住了李广,李广当时受伤很重,他们把李广放在两马中间,结个大网,让李广躺卧在里面。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斜眼比瞥见他的身旁有一个胡人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腾空跨上那胡人少年的马,一边乘势推落少年,一边取过他的弓,鞭马向南飞奔。跑了几十里,重新追上自己败余的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内。匈奴前来追捕的人,数百名骑兵追捕他,李广边逃边取出那少年的弓,射杀追兵,因此才得以脱逃。于是逃到汉朝,汉朝廷把李广下交法官处理,法官判处李广的军队损失伤亡众多,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判斩。李广出钱赎罪,方免于死刑降为平民。
不久,在家里闲居了多年,李广和前颍阴侯的孙子退职家居住在蓝田南山中打猎。曾经夜里带领一个随骑出门,跟人家在田间一同饮酒。回来时走到守护霸陵的亭驿,守霸陵的尉官喝醉了酒,大声呵斥,阻止李广通过。李广的随骑说:“这是旧任的李将军!”亭尉说:“现
任的将军尚且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旧任的呢!”扣留李广停宿在驿亭中。没过多久,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此后韩将军调到右北平之后就死了,于是天子就召来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守霸陵的尉官跟他一同前往,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扎在右北平,匈奴听说了,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侵入右北平。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射它,射中了石头陷没了箭头,近前一看,原来是块石头。于是又再射它,但箭头最终不能再射进石头。李广在所居住过的郡县听说有虎,常常亲自去射它,到了居住右北平时,也去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它。
李广为人正直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吃饭、喝水都跟士兵在一起。到李广去世为止,做俸禄二千石的官有四十多年,可是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而且一直到死也不谈置办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有像猿一样灵活而长的臂膀,他的善射也是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李广不善于言,很少说话,家居和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出布阵的行列,用
射中宽窄的行列多少比胜来赌酒。他专门把射箭当做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的时候,如果到了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他对士卒宽大、不苛刻,士兵因此乐意被李广所用。李广射箭,要看到敌人逼近,如果不到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如果放箭,敌人就随着弦声而倒下。因此,李广率兵多次受辱被围困,他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扑伤。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屡次亲自请求随行,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没有答应。过了好久,才答应了他,任命他为前将军。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已经)出了边塞,卫青捕到一个俘虏,知道了单于的居处,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击单于,而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路出击。东路稍微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并合后的)大部队的行军路上水草很少,那里的地势不宜并队行进。李广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本来是前将军(先锋),如今大将军却把我迁调命令我从东道出兵。我从年轻束发时起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次与面对单于(主力)作战的机会,我愿意在前(担当先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直接交战,恐怕达不到所期求的目的。而这时(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刚刚失掉侯爵,担任着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直接交战(争取立功),所以调开了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这内情,因此亲自向大将军坚决拒绝这个命令。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封好命令书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文书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告辞起身就走,心里特别生气赶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军队里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后于大将军达到会合地。大将军与匈奴交战,却让单于逃跑了,未能捉获而回。回师向南穿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李广见了大将军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着干饭浊酒送李广,乘便询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以便上书报告天子军情曲折细况。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又派长史急急督责李广到军部来听审接受质询。李广说:“众校尉都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军部去对簿。”到了军部,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束发的时候开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仗,而今日有幸随从大将军出征跟单于交战,然而大将军又调开了我的部队,走了一条迂回绕远的路,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
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去面对那些以刀笔执法的官吏(去受辱)。”说完就抽出刀来自杀了。李广军中的军士、大夫,全军上下都失声痛哭。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也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为他流了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单独交给了执法官吏,罪当处死,他出钱赎罪,降为平民。太史公说:古书说,“自身行得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话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看到过李将军:忠厚朴实得像个乡下人,嘴上不善于辞令。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无论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极尽哀痛之情。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的确取得了天下士大夫们的信任。谚语说:“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但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说明一个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