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时间:2019-05-15 00: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第一篇:《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薨hōng

厚遗wâi

执辔pâi

馁虎něi

韊矢lán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

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遍赞宾客——(遍赞,引荐)

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

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

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â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名词做状语用铁椎)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

(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名词作状语)

(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1)A、而公子亲数存之

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

公子过谢侯生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愿枉车骑过之

今公子故过之

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已却秦而存赵

c、乃谢客就车

D、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乡自刭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从车骑,虚左

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c、公子怪之

D、侯生乃屏人间语

遂救邯郸,存赵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B、未之多见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①⑦⑨

B、①③⑦

c、③⑥⑨

D、③⑦⑨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独与老翁别

E、鳏寡孤独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辞决而行

B、无一言半辞送我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D、臣等不肖,请辞去

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功之有哉/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与“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何功之有哉

4、与“宁许以负秦曲”“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

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

赞扬

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

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

/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今公子故过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而以公子为长者

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

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

请数公子行日

D、所以不报谢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

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B辞别(A、数:屡次计算c故:故意特意D、过:拜访,路过)

(2)D方法(A、引:拉 邀请B存:慰问使保全c就:上成就)

2、D(反——返)A、坐——座绌——黜B、决——诀濯——浊c、乡——向质——贽

3、A、从立:使动(B、急:意动袖:名词作动词c怪:意动存:使动D屏:使动椎:名词作状语)

4、c、(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5、D

6、A

7、D

8、B

9、c

0、D

1、c

2、A

3、A

4、B

5、B

6、D

7、D

8、c

9、B

20、B

21、B

22、D

23、B

第二篇:《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遍赞宾客——(遍赞,引荐)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冠盖相属

(zhǔ 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名词作状语)(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为公子先引

(引路)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嬴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判断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句)(6)、翻译下列句子

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1、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1)a、而公子亲数存之

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

公子过谢侯生

今公子故过之

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已却秦而存赵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从车骑,虚左

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遂救邯郸,存赵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b、未之多见也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① ⑦ ⑨ b、① ③ ⑦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 “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 “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a、辞决而行

b、无一言半辞送我1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何功之有哉 /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1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12、与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a、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14、与 “宁许以负秦曲” “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d、遍赞宾客 赞扬

1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 /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今公子故过之 d、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 而以公子为长者

1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d、所以不报谢者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第三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教案

【相关关文化常识 】

1. 魏公子无忌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

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四公子”。在“仁而下士,皆谦而礼交之”这方面信陵君比其他三个公子更突出。司马迁对此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七十多个“公子”连用,即可表明这一点。

2.士与门客: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明:“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在其门下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

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辨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3、春秋五霸:指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

4、有关背景常识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示标导入】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最为推重,《魏公子列传》也是《史记》中的名篇。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确实,司马迁以一支凝情之笔,尽情抒写了他对信陵君的推重与同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魏公子列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

读课文,掌握下列知识

《史记》选读

(一)、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 量词)

今有难(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 用刀割脖子)

(二)、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2)(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含有高傲之意。)

(3)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具,通“俱”,全部,都。)

(4)辞决而行(决,通“诀”,离别)(5)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离别。)

(6)以至晋鄙军之日被乡自刭(乡,通“向”,面对着,面向。)

2、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1)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2)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3)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B、形容词作动词

(1)不敢以其富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2)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3)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4)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

(5)公子怪之(奇怪——以……为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1)公子从车骑(使……跟随。)

(2)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3)侯生乃屏人间语(使……退避。)

(4)却秦存赵(使……退却;使……保存。)

D、名词作状语

(1)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2)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合作交流一)

二、自主学习二

3、古今异义

(1)以公子为长者(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胜所以自附婚姻者(古义:姻亲。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一词多义(1)故:

《史记》选读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2)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3)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3)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4)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5)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6、特殊句式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史记》选读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合作交流二)

三、自主学习三

7、翻译句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合作交流三)【当堂训练】 翻译: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4)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史记》选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示标导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

1、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第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第5~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第7段:破秦救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合作交流一)

二、自主学习二

再读课文,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3、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4、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史记》选读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5、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7、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合作交流二)

三、自主学习三

8、三读课文,思考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1)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史记》选读

(3)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合作交流三)【当堂训练】

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第四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1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ï 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 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资料窗】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好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李贺小传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3.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5.人是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黑暗本质,从而激发在新时代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1.本文在构思和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在李商隐笔下,李贺的诗歌创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而那种“得题然后为诗”的情况显然是“为文造情”,这是李贺不赞成的;二是及时捕捉灵感,李贺诗歌的创作方式和过程无疑是特别的,“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见所感,既是“为情造文”的表现,“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其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三是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正如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这些都为了说明李贺诗歌创作之“奇”,事实上诗风及其创作方法之奇是由其人性情之奇所影响和决定的,李贺性情之奇不仅在其诗歌创作之奇中有所体现,以下几句更是直接写出了李贺性格中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诗歌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但却“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创作时一丝不苟,处置作品却极为随意,这是李贺性情之奇的一个方面。

在写了李贺的诗歌创作之奇及性情之奇后,作者在第3段又着力描绘李贺临终之奇。李贺临终之时有天帝召升,这种扑朔迷离、荒诞虚妄的描写占据了本段大部分篇幅,作者不仅对此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更在段末声明:“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也许李贺临终确实曾出现幻觉,而李商隐把这种幻觉放到传记中加以描绘,其实只是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并以现实和幻觉的鲜明对照引出最后一段的一连串质问。

末段是李商隐对李贺的议论和观感,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从中也可窥出李商隐写作这篇小传的未言明的真意。最后一段托出了六个问题,虽然问而不答,但答案自在问中,能探得一二。前三问是问天,后三问则专问李贺的遭遇,层层递进,反复呼号。像李贺这样“才而奇者”世所罕见,却遭到世人的排斥,无人重视,而为天帝所重,与篇首的“奇”遥相呼应,更突出了 作者对李贺一生遭遇的同情和悲愤。在这种同情和悲愤中,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自我也摆了进去,因此无论是在对李贺之奇的叙述中,还是在末尾的一连串质问中,作者自己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作者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能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2.怎样认识小传这种文体?

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体式,是指简略地记载人物的生平或轶事的篇幅短小的传记,有别于正史的长篇大传。小传都是专为一人所作,可采集多人小传总为一书,如明代江盈科所著的《明十六种小传》。

另外还有一种小传,是指在汇集刻印诗文总集之时,附于书的前后或分列于作者姓名之下的略述作者字号、籍贯、生平、著作等情况的简要文字,如清代钱谦益所编《列朝诗集》中的“小传”。

小传通常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不详述人物生平而只撷取轶事片段等特点。3.李贺诗歌创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否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写作?

贺诗歌创作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反对得题为诗、思量牵合者;二是善于及时捕捉灵感,“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所提出的“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的捕捉灵感的方法是一致的;三是坚持适时整理;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之语与段首写李贺“能苦吟疾书”相对应。

李贺的诗歌创作方法和特点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来说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在捕捉灵感的具体方法上,我们当然不必像李贺那样“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但也应该像他那样注重对灵感的及时捕捉。李贺作诗重在情真、“为情造文”的写作原则,为文用心的写作态度以及坚持及时整理的写作习惯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徐文长传

[写作背景]徐渭是晚明前期的著名文士,主要活动在嘉靖年间,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相当成就。而且,他“好奇计、谈兵多中”,满腹韬略。徐渭的杰出才能和他清高傲岸、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当时卓然独立,颇受士林景仰;而他一再失意于科场、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以斧锥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致使知者为他流涕痛惜。袁宏道年辈比徐渭略晚,与徐素昧平生,但对其才略品行由衷钦佩,对其不幸遭际深抱同情。他将惺惺相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徐文长传》。

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以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其“独抒性灵”的主张。[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杂剧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为四、五、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七、八、九三段为第三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十、十一两段为第四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终于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末两段为第五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文章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似乎也略嫌松散,其实,作者或明或暗,始终围绕着“奇”字落笔,以“奇”字作为贯通全文的脉络。

[内容述评]本文作者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蹶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文章所记内容较为丰富,但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精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 命运。

[艺术特色]

一、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而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 者还每每情不启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两个“竟”字为例:

甲、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乙、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前一个“竟”字,体现了作者对徐渭才气超迈的由衷钦佩;后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者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论,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无须再饶舌了。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二、以奇立骨

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举凡传主的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而且,作者文笔疏荡,于所记各事,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俱不十分用力。然而,文章却显得神气凝聚。原因何在?清代林西仲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为幕僚,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二)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长揖不拜;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于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锥自戕。(三)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数困”,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三、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作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又如写徐渭落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才气,以“童仆续纸丈余进”,“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一座大惊”;写他晚年用斧锥白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写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解题

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马伶是姓马的演员,这个题目就是为马伶作传。

三、作家作品

《马伶传》的作者是侯方域。侯方域,生于1618年,死于1655年,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明末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一起,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清兵入关后,应河南乡试,中榜,不久病逝。他能诗善文,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

四、文体知识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作家,著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本文是人物传记,属记叙文,写一个姓马的戏曲演员的故事,但也并非记叙其生平事迹,只是书写他千里求师,潜心习艺,终于转败为胜的事。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马伶先败后胜的经历,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想使事业获得胜利,还必须不断实践,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六、层次段落

按课文分为六段。

第一段简介马伶这个演员的身份和他演艺活动的社会背景。

第二段马伶和李伶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马伶属兴化部戏班,李伶属华林部戏班。)

第三段记叙马伶和李伶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

第四段通过记写马伶回答华林部的询问,说明马伶所以反败为胜的原因。第五段补充介绍马伶的名字、祖籍,结束正文。

第六段作者借马伶在生活中学习、从师而成功的事实发表议论,赞赏他有志、有艺。

七、写作特点

1、精于剪裁、详略得当

全文组织材料以突出文章中心为主,为了突出马伶反败为胜这个重点,对马伶的性格、家事、交际、人际交往一概略写,而重笔描写马伶第一次失败的戏场情状,说明他原来技艺不如李伶,而后 10 又详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后,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而且华林部专去访问,马伶解释原因,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2、结构安排独具匠心

A、记写第二次较量,马伶获胜,用了倒叙笔法,把因为到生活中去学习才得胜的原因放在后边写,这样记叙的好处是使两次较量的不同结果,显出富于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变化,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委。而且先写第二次较量胜利的结果,再写其原因,是以事实为铺垫,又是由主人公马伶自己来讲述的,所以更能使人信服,突出全文中心。

B、作为传记,文章在最后才简述马伶的名字和身世,使这篇人物传记的结构趋于完整。C、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如第一次较量,观众不看马伶的戏,却“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致使马伶“易衣遁”,写李伶技艺高超,观众审往栩栩如生,这种细节对后面的描写也是很好的铺垫。到第二次较量时,写李伶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这个细节通过对比说明,现在连技巧本艺高超的、“天下无以易”的李伶也被马伶折服了,进而突出了马伶转败为胜,得益于能在生活中从师学习、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这个经验对文艺创作者来说,富有普遍的哲理性的启示。

八、学习要点

1、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2、本文的重点是记叙马伶与李伶的两次较技,从中可见作者善作剪裁,详略得当的处置,作为人物传记,并没有详细介绍传主的出身、家庭、学艺与从艺经历,而是侧重写马伶同李伶两次较量的场面。

前一次,当一同演到两相国论河套时,观众被李伶的演技折服,“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详写李伶演出引起的观众效果,而马伶这边则仅是“不复能终曲”,“已易衣遁矣”。略写马伶,对照之中胜负显见。

后一次,则重心落到马伶,但也仅“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一句,却以“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来衬托,从演员身上产生效果,见出胜负,高下为之倒转。

在最后简写马伶身世,以结束正文,也与传记之体相合,这种详略有度、剪裁得体、落实于传主,作为伶人而重在较艺上,的确很值得称道。

3、本文倒叙的写法。

什么是倒叙?就是指不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回转来叙述发生在前的情节,以求引起读者的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本文在写马伶失败后,走了三年,文中先不写马伶三年去做了什么,而是先写三年后回来,请求新安商人重新上演《鸣凤》记,此时演技远胜于华林部的李伶,使他失声败倒在地,然后通过华林部人员的拜访,再写马伶三年前如何去京城到相国顾秉谦的门下做仆人,从而体验生活,提高演技的 过程,这就是倒叙的一个例子。达到了使读者急于想了解马伶演技提高了的原因,而继续读下去的目的,同时也使文章曲折生动、艺术效果更佳。

九、重要段落简析

先读文中的三、四段: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这两段为突出较艺,在时间上未按马伶失败后至京师磨砺,然后再来相较的顺序,而是先写招旧客,再与之同台更奏,引起悬念,增强吸引力,在马伶获胜后,再倒叙在京的经历,揭示题旨,使读者信服。

十、疑难词句

1、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作代称国家。

当:处在。

盛时:兴盛的时期。

易:容易。

问:探访。

趾相错:脚趾互相错杂,形容人之多。

2、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贾:商人。

遍征:广为招请。

妖姬:艳丽的妇人。

静女:娴静、端庄的女子。毕集:全来到。

3、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过:来拜访。

善技:善长技艺者,即优秀演员。易:变更,此作超过的意思。

至:好到极点。

安从授之:又从哪学来。

掩其上:盖过他、超过他。

4、盖马伶耻出李伶下。

耻:意动用法,译为马伶已落在李伶之下为耻辱。

5、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此句为倒叙句,位于异哉前置,马伶之自得师为主语,译:马伶自找老师这个事可真奇特啊!补充问题:写了人物的什么事?(板书:事)板书:转败为胜的过程及原因

马伶是凭借什么转败为胜的?文中的马伶有什么性格特点?其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马伶:不服输、虚心学习、善于学习——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有志者事竟成。

(拓展:在我们的学习方面或者在将来的事业中,困难是难免的,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要像马伶一样虚心学习,善于学习,要敬重自己的职业,而不是打退堂鼓,随便地换一个职业。)

师:文中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其精神?

结构上:欲扬先抑

先写马伶技不如人,再写他的超凡演技,前者正是为了突出后者。方法上:对比 两个戏班子的对比 马伶演技的先后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马伶的演技,从而突出马伶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现手法上:侧面衬托

找出对两个戏班子比赛的描写部分进行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对观众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观众的鉴赏能力还是表现戏班子的演技。

板书设计兼教学流程

马伶传

事:转败为胜的 马伶的性格、精神 表现方法 过程及原因 虚心学习善于学习结构角度:欲扬先抑 敬业精神 精益求精 手法角度:对比 描写角度:侧面衬托

第五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刘 海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公子,何许人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你对信陵君留下了什么印象? 仁而下士(仁厚而待士谦虚)

2、“仁而下士”的结果是什么?

致食客三千人

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3、读旁批《太史公自序》中片段

4、明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四、研读课文

1、课文中写到什么人物可以力证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嬴

2、侯嬴何许人也?

大梁夷门监者,年七十,家贫,隐士。

4、为什么要特别写到他家贫?

烘托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

5、何以见得他是一隐士?

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

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

将相宗室----

/

市人-----

/从骑-----

/宾客-----

9、读 清代 吴见思评语。“三番摇曳”“四面照耀” 10结果怎样?

就公子之名/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侯生遂为上客

11、至此,我们确实感知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恐怕同学对侯生也有话要说吧? 侯生: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成就信陵君的名声,舍己为人。

12、当然,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还表现在?

数请朱亥

13、朱亥其人,为何在这要一笔带过,且听下回分解了。五:总结

1、仁而下士-------得士

2、语言、行动描写和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五: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教学案》第一课时自学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2、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积累实词“壁”“让”“独”“伐”“存”“秋”“婚姻”“所以”和虚词“以”“之”“乃”等及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哉?”,判断句“此五霸之伐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等。(讲课时穿插在阅读中,做到 文与言的结合。)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后半段着力写了个什么故事?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朗读课文第4小节,请同学概括。

故事发生在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但又持观望态度,公子数请而又不听。于是他决计以客与赵俱死。三:研读课文

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总设计师,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1、侯嬴献了个什么计?

请如姬窃符 /让朱亥随行,必要时椎杀晋鄙(后面有细节照应?)

2、从中你看出侯嬴除了忠诚,他确实还是个怎样的人? 聪明智慧,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3、献计之前有个小插曲,你如何看待信陵君与他辞别时为何他只是冷冷地说了那么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因他设计的方案事关重大,势难下手,而且又是处于人家骨肉兄弟之间,这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不到一定的火候,讲出来对方不会听,所以便学习孔子来了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真是个老谋深算之人啊。

4、“窃符救赵”的故事最终结果如何?

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刭。

5、讨论侯生“自刭”:当一切安排停当,照理侯生应该是眼望胜利旗,耳听好消息了,可是为什么以“自刭”以送公子呢? 自由讨论。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

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 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6、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 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7、请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你还会想起谁?

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记念的重要原因吧。四: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字词句。

2、完成《名师教学案》第二课时自学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4、补充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

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

“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

4、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读《信陵君的“窃符救赵”论》 三:拓展阅读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1、这是选文中删去的信陵君的结局片段,说说你的读后感。明 唐顺之:以魏亡系《信陵传》,见信陵系国之存亡。

明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

难怪文中通篇都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当然也有无限的惋惜之意。

2、总结信陵君其人。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教学案》第三课时自学评价

下载《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又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前三段的情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

    魏公子列传练习题

    魏公子列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侯嬴(yíng) 朱亥(hái) 姊妹(zǐ)嚄唶(huò zè) B.执辔.(pèi) 骄矜.(jīn) 譬.若(pì) 馁.虎(něi) C.游说.(su......

    魏公子列传[推荐]

    《魏公子列传》教案 (2008-1-16 20:01:00)张飞 10 推荐 魏公子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

    《史记》选读——《滑稽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展示 1、学习掌握“淫”“曹”“阑”“赇”“谢”“哀”等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之”“若”“且”“即”“以”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祭祀丧葬等方面的文化常......

    《史记》选读教案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