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武术学科第二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校本课程武术学科第二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武术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纲要》。创建“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健身氛围,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工作目标
1、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武术教学方案》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
2、以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3、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4、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条例》;
5、继续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7、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让武术与教学真正地融合一体,“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人爱成为品格”。
三、具体工作
1、加强科学管理
实施“分工负责,分管齐抓的管理制度”,“负责到人,工作到位”的责任制度,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检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狠抓落实。
2、确定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部署实施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依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武术课之后,怎样上好武术课程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根据武术教学方案的要求,和体育课的精神,规范堂课质量。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探索“学生体育素质”的评定标准。4、抓好大课间工作
本学期体育组要狠抓大课间的质量,将武术操纳入到学校大课间的内容中来,有针对性地对各班级进行武术操的检查与评比。
四、各月工作安排 1、九月份:
(1)根据上级体育工作的要求,制定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制定学校“武术教学工作”详细的的计划。(2)抓好常规的武术教学,严格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师期初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教案,要求体育组制订出本学期的武术教研方案,将各周的武术教学内容做以详细而周密的安排。(3)将武术拳纳入到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来。
(4)做好武术队训练的详细计划的制定,时间、内容等方面的安排。(5)开展“学校武术节”系列活动之即:“武术操” 基本功的竞赛与演练。2、十月份:
(1)抓好常规的武术教学,严格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师武术课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教案,及学生跟踪检测情况的落实与开展。(2)结合校武术队的训练计划,作好检查与落实工作,查缺补漏。
(3)完整地将武术拳和大课间的内容进行连接,作好音乐方面的衔接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听音乐进行大课间的活动。
(4)做好武术队训练的详细计划的制定,时间、内容等方面的安排。(5)开展“学校武术节”系列活动之即:“武术操” 基本功的竞赛与演练。3、十一月份:
(1)抓好常规的武术教学,严格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师武术课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教案,及学生跟踪检测情况的落实与开展。(2)结合校武术队的训练计划,作好检查与落实工作。
(3)对各班的大课间活动进行检查与考核,要求全班至少有90%的学生要掌握好两套操,对于个别不会不好的孩子应该做好针对性教学的准备。(4)做好武术队训练的详细计划的制定,时间、内容等方面的安排。
(5)开展“学校武术节”系列活动之即:“武术拳”四五六年部的竞赛。4、十二月份:
(1)抓好常规的武术教学,严格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师武术课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教案,及学生跟踪检测情况的落实与开展。(2)结合校武术队的训练计划,作好检查与落实工作。
(3)继续对各班的大课间活动进行检查与考核要求每班不达标的孩子不超过5%。
(4)做好武术队训练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5)开展“学校武术节”系列活动之即:“武术拳”一二三年部的竞赛。(6)武术教学的检测与情况分析。
第二篇:武术校本课程
武术教学感悟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特色最浓郁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长期练习武术,可以达到提高素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目的,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大众化的运动形式。我校小学部自开办校本课程武术班以来,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响应号召“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方针与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武术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坚持了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例如: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同时根据武术难学易忘、技术性强、易于疲劳的个性与特点,选用了“顺序教学法”、“塔式(金字塔)教学法”和“可逆教学法”,以求更好地完成武术教学任务。
所谓顺序教学法,就是按动作结构顺序进行教学。即在武术套路教学时,从预备姿势开始,逐个动作按顺序教至收势而结束。这样教学,不破坏套路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套路概念,并能认识各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学进度比较快,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所谓塔式教学法,它不是像顺序教学法那样按顺序从头教到尾,而是宝塔式的重复教学,如1,1、2,1、2、3,1、2、3、4,„„即学会第一个动作后,再学第二个动作。在学第三个动作之前,必须重复第一和第二个动作。这种教学方法,看起来进度慢,但根据我们实践,证明其进度是快的。
所谓可逆教学方法,就是根据动作、套路的结构需要,不按套路动作顺序进行教学的方法。采用可逆教学法的优点还在于学习复杂的套路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容易学会和掌握。
除了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与改善,我同时也对学生的武术品德进行了专项训练,效果十分显著。例如:在礼仪方面,在上武术课前学生见到老师和下课都要行抱拳礼,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教会了同学之间互相谦让,不仅增加了友谊,而且使得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为了达到武术陶冶情操的目的,我还经常给同学们讲一些从古至今的英雄故事,例如岳飞精忠报国和现当代武术明星的感人事迹,期望学生从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习武”的过程中,感受武术的内涵与要义,感受人生哲理,体悟价值与快乐。
通过武术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灵敏性和协调性方面。由于武术动作变化快、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动作记忆能力和注意持久能力的提高,效果特别明显。许多协调性很差的学生,在练习了武术后,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家长解决了身体训练的后顾之忧。每当周六放假的时候,很多家长总是笑着对我说“我的小孩很听你的话”、“小孩很喜欢上你的武术课”、“你们学校开办的武术课真好”等等,家长的认可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肯定,同时也是一种压力,激励我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的一个新课题。
在武术竞赛方面,我校武术代表队在省、市级武术比赛中,获得了六金一银的好成绩,体现与发扬了小学生天真活泼的一面,为我校取得了突出荣誉与广泛影响,对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是一个集中的体现与展示。“百年英杰,志在立人”,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的素质教育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三篇:武术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武术》学校课程开发课程纲要
一、基本情况:
(一)、课程名称:武术
(二)、开发教师:杨琳 佐伟艺
(三)、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四)、授课时间:每周二节课
二、课程的意义和背景:
(一)课程的意义: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赛,观赏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武术发展至今,其特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资源,武术魅力享誉全球。
(二)课程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
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随着这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三级课程管理为学校体现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沃土。在体育校本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校结合教师资源,对开发武术项目进行开发、研究,使之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精神文明,增强学生的体质。
我校拥有1000多学生,由于学生个人的活动时间十分有限,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也能够充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学校决定开发结合本校特点的校本研究。我校体育教师4名,其中有一位教师是武术专业,结合这一师资特点,决定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武术的特点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作用改善和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武术套路基础是我校开设的体育系列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增强体质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武术套路基本技术和一定的体育与健康、武术套路理论知识,提高运动兴趣和认识,为今后系统学习自己喜爱的武术套路运动知识,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科学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意识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初步了解武术的含义,初步了解武术的精神文化,初步了解学习武术的意义以及武术的健身和健心的功能。
(二)了解学习武术家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武术精神,培养学生爱国和爱家的情怀,激发学习武术的兴趣。
(三)初步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学会一套简单的武术操,了解并学会一些武术的练习方法,了解武术的一些常用术语。
(四)通过学习武术发展身体的柔韧、灵敏、协调、力量和平衡等素质;促进骨骼、肌肉、韧带的发育;培养勇敢、顽强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习武术的自信心。
(五)通过活泼、有趣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在掌握基本功、基本动作和武术操的过程中,以自练、集体和小组的练习方式,体验学习武术的乐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七)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初步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的方法;学会在学习中与同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进步。
四、课程内容
(一)理论知识 1.武术的概述。2.武术的发展过程。3.武术动作的分类。
4.武术的基本步型、手型、动作名称。
(二)基本技术 1.基本动作
(1)武术基本步法(并步、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2)武术基本手型(拳、掌、勾手等)。
(3)武术基本手法(冲拳、穿掌、挑掌、撩掌、推掌等)。(4)五步拳基本动作(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收式)。
(5)少年拳基本动作(并步抱拳、垫步弹踢、马步横打、弓步撩掌、虚步架打、震脚架打、蹬踢架打、跳步推掌、撩掌收抱等)。
2.身体素质:
(1)一般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协调性等。
(2)专项素质:腰腹、腿部、脚踝及拳掌力量、节奏感、动作表现力等。
3.套路练习(1)五步拳。(2)少年一、二路拳。(3)长拳。
五、课程实施策略与方法:
1、学科渗透法
武术特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武术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要求,造就身心和谐发展,志向高远,品行高尚,性格优良,知识
丰富,举止文明,体魄健美的人。
2、实践活动法
把武术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学校各项活动中,要求学生具有琴、棋、书、画、唱、舞等武术才能,促进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开展各种富有武术特色的活动,3、可控性与开放性结合法
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专长发展,提高学生武术素养的最优化条件,既要利用好学校内部的可控性教育条件,又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外部条件,使两者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武术素养全面提高,个性充分发展的最佳教育效果。
4、常规体现法
武术教育既需普及,又要提高,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抓好常规教学。
六、课程评价建议:
(一)技评:
内容:以各学期所学的武术套路。方法:5人为一组进行考试。要求:
(1)以各学期所学的武术套路中的基本步型、基本手型。(2)动作舒展到位,形神兼备。
(二)评分标准:
90—100分:
套路熟练,动作标准连贯,身体姿态协调,动作幅度大,有节奏、有力度,好具有较强表现力。
80—89分 :
套路熟练,身体姿态一般,动作较标准连贯,动作幅度较大,有节奏、有力度,具有一定表现力。
70—79分 :
动作较标准,动作幅度一般,动作不太连贯,有个别小错误,表现力一般。
60—69分 :
动作不太标准,能连贯完成,有个别明显错误。60以下:
套路有所遗忘,错误动作较多,连接有错误。
(3)平时成绩:根据平时测验、课堂表现、出勤等评分。
第四篇:武术操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方案
张家港市后塍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这一直是我 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对社会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武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传播武术、弘扬 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众多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武术的教 学指导思想,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江苏省是我国率先基本达到社会主义小康水平的省份,而苏南地区又是江苏 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教育设施齐全,各方面投资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这就 为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武术开课率不够理想,课外武术活 动的开展现状更不容乐观,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领导重视及支持、教 学内容、场地设施与器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方法等,因此,为了继承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以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为切入点,研究怎样更科学、有效地 普及武术教育。
武术,作为后塍小学的特色项目,几经打磨,现已植根于后小这块土地之上, 它集传承与发扬为一体,学校把它作为传统特色项目来抓,列入学校规划和工作 计划。我校将在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讨,开展的武术教学研究,更强调系统性、阶段性、融合性,让少年儿童在动作、思维、创新中培养良好个性、强健体魄,使他们成为充满自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形成我校体育教育的特色,为弘扬民 族体育文化作出努力。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 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综观新课标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是保健、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体操、游 戏。然而,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短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材的全面实 施,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致使学生运动领域狭小。为此,我们农村学 校,要善于看到自身实际问题,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创生、开发校 本课程,适应新课标要求。因此,我们将传统武术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是发掘乡 土资源,发挥自身优势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容,是顺应 体育课程内涵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良好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在开发 的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 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 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
3.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学校升华办学特色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 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创新之源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和 办学个性的彰显。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要看它有没有明确办学目标应该说国家 对于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这规定是基本的普遍的 不可能照顾到各类学校所以也不能形成特色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形 成学校特色的一种具体的可行性保障。我们后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武术校本课程 的开发与研究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以武养德以德立教”的学校特色已浸润每 位后小教师的心田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武术特色更加鲜明。
4.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素养。
以武育德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 民间体育活动中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武不仅能让 学生在练武中露一手更重要是能让学生在练武中懂得武德学到武德。武术教 学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如民 国期间津门大侠霍元甲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 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的国威。还有现代的成龙、李连杰等中 华武术代表人物。蜚声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由此可见武术寓于深刻 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借助武术项目内外兼修的运动特 点向学生宣扬了民族正义感从而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概念的界定
1.课程:课程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借以向学生传授社会认为重要的 学识及传统的价值观。课程不限于课堂内亦可以包含课堂以外的非规范学习。广义地讲课程是学习者从无知通过学习而得知的过程。
2.武术校本课程: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 行新的课程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武 术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3.农村小学:地处苏南乡镇的社区小学。
4.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与优势发挥学校 课程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教材、文化架构、整体校园环境进行构建。从开发、途径、原则、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的探索。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兴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实践 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武术兴趣丰富武术知识促进学生武术 技能的发展。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五、理论支撑
1.新课程理论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在《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一文中认为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
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 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蔡金 明、许双陆在《现代武术运动的社会价值探析》一文中指出不论活泼奔放的武 术套路还是快速激烈、斗智较力的武术搏斗运动其对力量、速度、灵敏、柔 韧、耐力等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和锻炼作用。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 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至少存 在着八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 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等。这一理论提出了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观、人才观、能力观、德力观等等使现代教育有 可能成为 “ 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重新对我 园的武术课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在教育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时代又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未来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又 给教师一个发展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
3.武术实践研究理论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认为“现在全球一 体化的趋势下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很重要。体育课中增加武 术内容不仅将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应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方法要按 照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来推动武术的发展。”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说“我们要坚实推进武术进学校工作武术的普及只有通过进学校这一条途径这将是
武术研究院的一大任务武术管理中心要联合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共同推进 这件事”。
4.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提示,行为是需要引发的,行为的积极程度与需要的强度有关。要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必须使学生明确自己对体育的需要。武术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都是以传授锻炼 方法,提高综合身体素质,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武术本 身所具有的健身、防身、教育的功能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武术教学作为学 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魄,还可以增长知识,调节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体育文化素 养,培养优良意志品质,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可见,通过 武术教学可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武术兴趣丰富武术知识促进学生武术技能的发展内化武 德休养。
(1)结合本校实际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小学体育教育大纲》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武术校本教材《武韵》自编 一套武术操制定统一的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和考核标准逐步形 成本校一整套武术项目教学的教学体系。
(2)学校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下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武术基本动作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 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学生从生活、社区中收集到的武术名家的故事感受名家的 崇高武德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中全校师生一起做一套武术操每天下午3 30~500尖子队员在训练馆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训练。
(3)分层次进行武术教学训练。一是利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体育老师对 全体学生授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技巧二是由学校专任武术 老师训练组建武术表演团队三是聘请专业教练坚持常年训练的校武术队参 加各级比赛。
(4)充分挖掘武德教育中的优秀人文素材
历代武林豪杰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一直教 育和激励习武者。我校在武术教学中将注意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 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习武者不断输送精神养料激发学习热情和动 力。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1)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使教师清楚认识到教育科研就产生在我们的实际工作
中产生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事的教学工作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 如教与学、讲与练、学知识与做人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发现、研究、总结所以我们教师应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为此我们要对全体教师进行科研 培训。
(2)从移植经验入手开阔教师的视野。
为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让他们有规可循我校会为教师征订了各种刊 物以满足教师深入开展科研需要。同时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借鉴 先进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学校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组织教师收看优秀课 录像资料然后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在此基础 上进行创新实验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取得科研成果。
(3)实践探索锻炼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资源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程资源选择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都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度只有符合学生身心 发展的同时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才是好的校本课程。老师可通过访谈、问 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兴趣度。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达成度如何教师 也要进行调查。通过测试、竞赛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掌握的 程度如何。这个过程使教师养成关注学生良好教风。校本课程的成与败、得与失 教师必须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3.构建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积极营造武德教育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一种“隐形课程”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 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我校开展少儿武术教育时将特别 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如以武术主题进行环境布臵建设“武韵”长廊丰富的 色彩生动的图案富有震憾力的语言、照片点缀学校走廊、墙壁使学生时 刻感到武术就在我们身边通过音乐伴奏来培养学生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 感激发学生做动作时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用《中国功夫》歌曲和歌词来编排 武术操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奋度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 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
(2)获取多方支持持续特色发展
在实施特色教育的同时为了获得多方支持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二是与幼儿园沟通在幼儿园大班中就选拔苗子这批选拔出的苗子进入小学后就合理安排班级和训练时间把这些队员集中起来集中管理、集中教学三是与市、镇武术协会沟通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四是深层次去思考怎样把武术理念去统整学校的教学不断积淀、挖掘武术文化丰富其内涵,把武术之道迁移到师生的做人之道教学之道学习之道成功之道上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去搞好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好校本教材的作用六是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让后塍小学的武术更具影响力努力提高后塍小学武术的知名度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 法和经验总结法来研究。
在研究初期我们将用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对武术内容的喜欢 程度在研究中期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研究专题和新课程标准制 定具体可行的武术教学培养目标以课堂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为主渠道规范教 师的教学行为把阶段性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段、每节课的各环节。再根据小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探索达成小学武术教育目标的培养策略、方 法。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进行教学实践结合着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 改进操作方法把武术教育落到实处。在研究后期我们将用经验总结法来及时 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 践。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4年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
(1)制订课题实施计划进一步落实研究机构、人员、场地、器材资源等。
(2)各年级基本教材研究
(3)进行开题论证
(4)进行前测。
2.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4年12月)(1)小学生武术校本课程学习现状探讨
(2)相关教学评价的初步研究侧重评价综合因素讨论。
(3)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以及研究目标的修订与完善。
(4)各年级创编教材的修订与完善
3.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1)进行后测
(2)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后续性研究
九、研究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学校领导将高度重视学校武术训练主要领导亲自关心这项工作同时明确 分管领导每学期初要专题研究武术训练事项从经费落实、外聘教练、招生、训练时间等做出部署。做到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练员队伍专业化 运动员队伍全员参与与专业队伍配套。
2.举办武术特色的主题活动。
让班队活动与武术特色有机结合让武术走进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 生依据自身特点开展别具一格的武术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对武术的了 解不再停留于表面逐步向深层次理解。
3、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后塍小学力求将武术特色活动在普及中提高为了加强武术特色建设开发 低中高三个阶段的武术校本教材——《武韵》并认真实施大胆实践充分落 实到课程计划中。在这基础上创编一套武术操每天全体学生在《男儿当自强》 的乐曲声中弓步冲拳、歇步亮掌虎虎生威给大课间活动增加亮点并举行 全校性的武术大会操比赛。
4、参与社会活动。
学校努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学校曾获得“项目创新奖”。在全国亿万学生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幕式上进行了长达二十分钟的武术表演学校武术舞蹈《还我 河山》在省音舞节上获二等奖在江苏省沿江体育节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幕式上 特邀我校表演了刀操、拳操在第十届苏州市全民运动会开幕式上获大型武术 团体表演特等奖在苏州市财政系统乒乓球开幕式上同样表演了武术节目在金 港镇全民健身月的开幕式上表演了刀操、拳操获得了领导和市民的一致好评。今后将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
十、研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成立教科领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实行校 行政——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的三级管理网络。
2、资源保障
目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内有大学本科武术专 业教练员一名散打教练员一名外聘专业武术教练3名。学校拥有标准武术训
练馆一个保证了武术队伍的常年训练的场所并配备了可供800人使用的武术器械及服装。校园里板报群、阅报栏形成了武术文化长廊而墙面上那些武术精 英的肖像和格言正时刻激励着孩子们健身强体勤奋成材。
3、制度保障
学校制订《教科研领导小组例会制》、《课题组成员研讨制度》、《课题管理制 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并确保落实以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4、经费保障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确保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学习等 各项支出如期支付。
十一、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调查报告。对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学生身心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形 成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
2.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3.研究论文集和案例集。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和研究案例汇编成集以 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
4.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武术教材。
5.特色主题活动集锦。围绕“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开展一系列有 特色的活动并进行成果展示。
第五篇:语文学科校本课程
构建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语文教育冲击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满足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但要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还要探讨作为语文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价值、背景、开课模式等层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构建体系
一、价值阐释:
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对传统语文教育格局的冲击,丰富了语文教育的资源,拓展了语文教育的空间。重视挖掘教育资源并发挥其教育功能,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局限性的有效办法,开辟语文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语文教育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的有效实践形式。因此,语文第二课堂应避步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例,建立一整套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任选课教学体系,能够在落实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活动余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吸纳相关知识多途径地获得信息进行积极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促进其探究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体系既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特长的发展,又能充分尊重教师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利于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实践
语文校本课程是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历史和不可否认的优越性,使它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路。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有限的语文知识,是每个中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掌握的。但学生仅仅掌握本中有限的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另外,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它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仅限期于课堂学习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实现的。相对于课堂教学的这些局限,语文校本课程的优势显著。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
作为学习,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较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往往越好。学生在校本课程越少感到学习的强制,更多的是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同时,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校本课程冲破了教室时空的限制,使学生有了实践和应用语言的更多场合和时机,从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学校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其次,语文校本课程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余地。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的因材施教,而校本课程可以让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活动,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都得到发展。
再次,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发挥社区、家庭的教育效益。
学生学习语言,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在社会、家庭里学习。语文校本课程能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生走出课堂狭小的天地,面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所,语文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同时,校本课程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和多参加校本课程。
二、背景阐释: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与新课程匹配的支持系统。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合理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切。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二是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广,人们在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与反复实践中发现,如何认识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精神,从教师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及客观条件出发,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将新课程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具体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最终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无疑是当前基础教育如何真正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亟待理清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立 “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作为一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被提了出来,作为对这一理念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实践和实验的比重,必然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必修课、活动课、任选课等课程形式;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不同学科教育的不同期待,必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新课程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必然要求语文课程的结构应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的特点;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要求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要使学生能够从现代观念的角度出发,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感受和思考传统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新课程标准是以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主要着眼点的,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它必然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与之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与要求相适应。然而,反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却仍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课程的设置仍未能突破统一化、单一化和机械化的局限;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旧编还是新编,都未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能够突现个体成长、个性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在前言部分特别强调,要适应时代发展对高中语文的新要求新需要,应该调整好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展示个人才华、探寻适合个性发展方向的大舞台。为此,改变原有的只由国家设置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的状况,转而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开发语文校本任意选修课程,使高中语文的课程设置更符合新课程标准,这将是推动新课改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构建思路
(一)围绕普通高中语文的学科培养目标,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建立一整套全新的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与这一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新教材的编写是以能力点为依据的,但是如何落实这些能力的培养,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使用新教材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新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能力比原有的教学大纲相关内容来得详细,但由于它是以三年为总目标的,在落实时难免会有遗漏。在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过程中,片面追求哪一点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但新教材在编著时 “有意淡化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做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标)从这点上看,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的基础上,似乎也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知识点的传授,知识点的落实在常规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架空基础知识大谈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提高,无异于舍本逐末,再完美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有鉴于此,参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例,建立一整套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把能力目标细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可以使教与学都做到循序渐进、梯级进行,较好地实现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双重目标。比如,高一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以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⑤在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中,可将新大纲规定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全部分解到具体的课文中,以保证知识点的落实;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则根据新教材的编排内容,按照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到分析评价、鉴赏吸收的过程,将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具体的单元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体系。在确定落实教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可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能对教材内容起到拓宽加深的选修科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可开设以下内容的选修课:《常用语文工具书的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训诂学入门》、《汉语的演变》、《文言文语法示例》、《先秦散文选讲》、《中国古代散文史》、《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骈文概论》、《现代散文名家代表作赏析》、《现代散文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简介》、《鲁迅与国民性批判》、《杂文大家名篇赏析》、《当代女性作家散文》、《闽籍作家的成名作》等。这样,通过建立一整套与新教材相配套的任选课教学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加深,能够在落实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校教育中那些企图通过必修课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训练已经不再可行,也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有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 “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新课标)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一味增加知识量的做法,转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变革学习方式、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那些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具有 “生产性”的、适应信息时代学习需要的知识,从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因此,根据知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知识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整合现有课程、参照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动创造精神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诸如《生活中的逻辑思维》、《农村实用文体写作》、《网络时代的写作》、《修辞例谈》、《美学入门》、《中外文学比较》、《西方文学纵横谈》、《影视欣赏》、《三国谋略》、《泉州文化名人》、《泉州地方戏剧》等任选课目。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特长的发展,又能充分尊重教师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利于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三)确立适应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观,加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正如一位未来学家所说的: “将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确立,必然要求人们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快速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是飞速的,而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基础教育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没能注意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善于主动更新知识、紧跟时代脉搏的研究型人才,必须是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学生“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在这个目标中,高中语文对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性的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基础教育应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目光,高中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如此。所以高中语文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课程优势,在落实好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任选课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深化作用。以生动的、开放的、丰富的、创造的、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的任选课内容,帮助学生确立面向 “学习社会”的学习观,变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以开设诸如《如何有效获取网上信息》、《网络时代的语文学习》、《现代文阅读指要》、《语文学习心理探索》、《文学创作入门》、《演讲与辩论》、《写作中的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广告写作》、《武侠世界中的情与义》、《儒、释、道与中国古代文人》、《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等任选课。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任选课,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活动余地,能够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吸纳相关知识多途径地获得信息,进行积极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探究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体系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四)我校高中语文老师构建校本课程的实践。
我校高中四位高中语文老师分别开设了:
《中外名著名片赏析及表演》(内容为:赏析名著名片,并自导自演其中精彩片段,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心,诗意地栖居,哪怕片刻,这是本课程的目标。)
诗歌诵读与创作(内容为:鉴赏诗歌力作,提升文化品位,培养高雅气质,尝试创作创作。)
文言经典选读(内容为:选取古代文言名篇《四书五经》等,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左传》中的名篇等等。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小说和戏剧(内容为阅读和欣赏中外著名小说和戏剧)
从课程内容的开设来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是这样规定的:
诗歌与散文
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 “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新闻与传记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语言文字应用
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文化论著研读
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凋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我尝试过两门校本课程,一为新闻赏析与写作,二是中外名著名片赏析与表演。上前者这门课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最基础的新闻知识和技能,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京城主流报刊,从阅读时间中体会消息、通讯等各种新闻问题的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把学习所得运用到实践中,每隔两周左右的时间采写校园内新闻或做人物专访。一个学期下来,经过我辅导的学生已经能较好地完成学校校刊和校广播站、电视台的新闻撰写采访工作。并有部分同学向校外新闻媒体投稿,得以发表。
我现在开始的这门《中外名著名片赏析及表演》,一周两节课,大概能上十五周左右的课。一部名著电影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播放完,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名著的人物、主题、艺术魅力等,小组发言完后,接着进行另两个小组的电影片段表演。一个学期大概能欣赏六部左右的名著电影,所放内容一是根据我所拥有的影碟资料,一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调查,一般播放的是《飘》、《简爱》、《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双城记》、《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学期末的考评方式为写名著欣赏论文,再结合平时的发言和戏剧表演来打分。从两个学期开学初的报名情况来看,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两学期报名人数均达到 50多名,为保证上课质量,我不得不控制在不超过40人。
实际上,在几年前,为了开设这门校本课程,我已经在教材上做好了准备,和他人合作编写了一本长达 50万字的专著:《文学名著导读》,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完成了其中二十篇,每篇都是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介绍,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小说主要人物、小说梗概、精彩段落、艺术价值评述等。现在我就是用这本书作为本课程的教材的。所以我以为:老师们可以平时有意识地多从事这方面的写作和素材积累,成论文,甚或成专著,这都是自己教学的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所写的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来看,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明显提高。在阅读名著时间,能拓展想像和联想,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批判质疑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等。
在这几年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我感觉到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育人工程里,应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构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时,应充分利用老师,社区、学校、社会等已有的教育资源,紧扣新课标理念,给老师提供发展的舞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老师(出书、写论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学校(学校得到更快更大发展)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