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时间:2019-05-15 03: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第一篇: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专题讲座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白絮飞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 博士)

一、关于地理学习活动的概念 1.地理学习活动的概念阐释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应该让学生动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地理课程的设计不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活跃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地理学习活动来完成。

地理学习活动,有各种不同的界定。狭义的“活动”,指地理课外活动。广义的“活动”,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地理学习活动和课外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回答问题、收集资料、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辩论和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是学生除了被动听课以外的各种学习活动。地理学习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动”,包括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脚走。二是“生动”,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动”和学生主动的“动”,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中体验,在动中发现问题,在动中进行科学探究。2.教学中地理学习活动的运用

教学中的地理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地理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境。包括阅读和绘制图表、地理实验、地理制作以及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教师应注重利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注重活动设计,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地理学习活动的特点:

(1)活动是信息的载体。活动中含有各种信息和条件,为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问题,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活动中与社会和自然接触,使合作学习等方法得以进行,使社会和自然界成为地理大课堂,使地理知识变为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2)活动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发现。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制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

(3)活动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二、国外地理教育中地理学习活动简介

(一)美国地理学习活动简介,以《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

1.美国地理学习活动以实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地理课程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美国教科书中的“实验”类似于我们提出的活动,如“观察矿物的形状”、“鉴别矿物”、“模拟地震”称为探索实验;“制作晶体模型”、“不同火成岩的比较”、“制作地震烈度图”称为迷你实验;“制作并使用表格”、“分析科学图表”、“解释塑造地形历史的地质事件”称为技能实验;“制作矿物图签”、“设计一个太阳能海水淡化器”、“设计一个能量高效利用的建筑”称为设计实验;“制作古地磁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称为地学制图实验;“危险火山排序”、“星系的分类”称为网络实验;“探寻岩石的变化”、“震中的定位”、“鉴别恒星的光谱线”称为地学实验等。这些地理实验活动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2.美国的地理学习活动以信息资料的收集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地理教科书中还有一个专门设臵的“实践活动”,经常让学生通过到专门的网站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科书中 43 个实践活动,其中 32 个是让学生“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

【案例 2-1-1 】“了解更多北极熊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 【案例 2-1-2 】

“了解更多冰川的知识。请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

(2)提高技能要求,增加学习难度。①培养组织语言和文字的技能。

【案例 2-1-3 】“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贝加尔湖生态破坏问题的方案。如何使贝加尔湖及其生物群落与该地区的工业共存?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进一步了解拯救贝加尔湖及其周围生物群落的行动。”

【案例 2-1-4 】“了解更多地球上四个系统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利用你学的新知识,为地球上的四大主要系统各写一个问题。”

【案例 2-1-5 】了解更多关于地震造成的破坏,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研究 2008 年 5 月发生在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描述目击者可能看到的景象。②培养填图、绘图技能。

【案例 2-1-6 】“登陆地球科学网站:创设一幅美术馆的图。” 【案例 2-1-7 】“了解更多关于云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制作一张海报或简报来展示你一个星期内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案例 2-1-8 】“了解更多关于锋面天气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找一幅当天的气象图,在图上标注各种锋。”

【案例 2-1-9 】“了解更多关于热带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设计一个维恩图,对比和比较三种主要的热带气候。”

【案例 2-1-10 】“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研究地球上最适宜观察潮汐的地理位臵。将这些位臵点标注在世界地图上。”(3)其他的实践活动。【案例 2-1-11 】“了解更多关于雷暴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earthgeu.com。制作一个反映 10 种雷暴事实并包含相关安全提示的书签。”

【案例 2-1-12 】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当海平面抬升 1m 时,纳税人上交美国政府税款中的 2700-4500 亿美元得用于海岸建筑设施的保护和修缮。这是一笔合理的支出吗?和你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 2-1-13 】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比较中国黄河、埃及尼罗河和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洪水特点。

【案例 2-1-14 】研究有关《蒙特利尔条约》的最新信息。1999 年增加了什么修正条款? 1999 年以来发生了什么事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解释《蒙特利尔条约》的新近目标和变更情况。【案例 2-1-15 】你们当地的机场使用了 ASOS 吗?到地球科学网站去找找哪些机场使用了 ASOS,或者与你们当地的机场取得联系。写信给机场官员,了解在装臵 ASOS 之前及其以后航空事故的统计数据。自从机场实施了 ASOS 以后,航空事故的数量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这一信息,写一份有关继续使用 ASOS 的意见报告。

【案例 2-1-16 】在发生雷暴时,哪里是最为安全的地方?如果你被困住在野外,你该怎么办?收集一些防范闪电的安全常识,然后编制一本安全手册,在你的学校里散发。

【案例 2-1-17 】珠穆朗玛峰真的比 1954 年长高了 2m 吗?假设它的平均抬升速度为每年 6.5mm,计算一下从第一次测量后珠穆朗玛峰升高了多少米?这与最近的测量结果相比结果如何?

(二)俄罗斯地理学习活动介绍,以《俄罗斯地理(8 — 9)》为例

1.注重“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体现地理课程的生活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地理的角度培养学生认识身边的世界、培养生活实践能力,是俄罗斯地理教育中比较提倡的。俄罗斯地理教科书中设计了很多学生所在地区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案例 2-2-1 】俄罗斯地貌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现在哪些过程对地形地貌的形成产生影响?说出它的特点。

(2)在俄罗斯有哪些冰川的地貌?(3)哪些是侵蚀地形地貌?请举例说明。

(4)在你们生活的地区地形地貌现代形成进程是怎样的? 【案例 2-2-2 】

(1)列举山区中经济活动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人造的地形地貌?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1)思考探究类作业活动的比重远远大于操作类和讨论类作业活动的比重

在这本教科书中,各种活动类型数量分布见表 1。表 1 :俄罗斯教科书各类作业活动类型分布表 题型 阅读类 探究思考类 操作类 讨论类

文字阅读 图表阅读 思考 探究

数量(题)55 28 161 92 1 11 比例(%)23.9 72.7 0.3 3.2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本教科书中,探究思考类作业活动较多,占到 72.7%,其次是阅读类作业活动,占到 23.9%,这两类作业活动已经占到 96.5%。余下的是讨论类作业活动和操作类作业活动,占的比重很小,尤其是操作类作业活动,在教科书中只有 1 题。

(2)注重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 2-2-3 】在“ §6.广阔的俄罗斯面积”中有“对下面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进行评价,在班级举行一个学术辩论会,题目是:俄罗斯广阔空间的利与弊。”这是一个辩论题,这类题在辩论的准备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辩论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案例 2-2-4 】针对下面七个问题,对俄罗斯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矿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特点进行比较。1.俄罗斯领土位于什么地方? 2.俄罗斯领土属于哪个地质构造单元? 3.哪种发展阶段构成了这个领土?

4.领土的平均高度、最低高度和最高高度是多少?

5.有哪些外部力量在过去和现在一直参与了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6.这样或那样的进程创建了哪些地形地貌,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7.什么样的自然现象与地质和地理构造相关联?和地形和地貌的特点相关联?

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需要回答这 7 个问题,之后对这 7 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提炼,最终才能解决“对俄罗斯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矿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特点进行比较”这个问题。这个综合题旨在培养学生用综合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视角。

(3)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 §10.对领土进行地理研究的阶段和方法”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如:

【案例 2-2-5 】“俄罗斯未经考察的空白点是什么时候、被谁填补的?利用各种不同的地理信息资料来写一个关于考察的报告。”“确定你们所在城市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在居民区、工业区,在汽车生成线或者旅游区,在同一时间测定上述地区的温度和湿度)。你能够得出什么样的规律呢?” “ §13.俄罗斯的地形地貌”中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比较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终身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如: 【案例 2-2-6 】“按照绝对高度和人口密度的指标,比较哪些地方更适合人们居住?”“在俄罗斯的哪些区域里流水对地形地貌有影响?哪些区域里风对地形地貌有影响?”

【案例 2-2-7 】“回忆地理课本中大陆和大洋,哪些国家的居民全年就穿 1 — 2 套衣服。”“气候条件的舒适性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你居住的地区是属于哪个舒适水平?”“有哪些与气候条件相关联的不利现象,指出其原因,标注出该区域的位臵,并指出对人的生活和活动的影响。”“在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土壤类型?”“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着农业土地的运用问题吗?”“写出自己州(区、加盟共和国)的地形特点。” 这些问题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善于将地理问题生活化的意识和方法,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案例 2-2-8 】“比较 39 图和俄罗斯人口密度图,得出比较结论。从舒适的角度出发,看城市里的百万富翁都住在哪些区域?居住在不舒适地区的城市居民最多有多少人?”“比较气候地图和交通地图得出以下结论:气候条件对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的发展特点有影响。”

这样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用比较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案例 2-2-9 】“如果在远离北面的海岸地区有群山的话,那么在俄罗斯平原的中部地区有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呢?” 一种大胆的假设,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案例 2-2-10 】“你已经知道了存在着西风漂移,西方漂移即气团从西欧向俄罗斯领土的稳定移动。这些气团使气候变得温和,想一想,这些气团的漂移有哪些生态上的效果。” 由气候的作用,联系生态作用,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善于用综合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学会评价的方法,如“对俄罗斯的土壤的主要类型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哪个是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在森林地区分布着哪些土壤类型?”

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教科书中,在对俄罗斯地理描述的同时,注重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 2-2-11 】例如,在开篇引言中这样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将要开始学习地理中较特殊的部分——自己祖国的地理知识。“祖国”和“地理”两个概念很明显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你出生在这里,你的祖先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你也正在这里生活着。在这里故乡的大自然环抱着你,故乡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熏陶着你。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 К.Д.Ушинский 这样说:“除了我们国家,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但是每个人只有一位亲爱的母亲,也只有一个祖国”。这样的开篇让学生油然而生的是对祖**亲的依恋和感激的情感。【案例 2-2-12 】“随着时间的发展,ЗГП 有变化吗?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自己的猜测。”该案例旨在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 2-2-13 】“ В.О.Ключевский 在考察了俄罗斯历史之后,是如何确定俄罗斯特点的?”“俄罗斯殖民方针是如何改变的?是在哪些历史阶段改变的?”“ 19 世纪沙皇俄国把哪些领土并入了自己的版图?”该案例注重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品质。【案例 2-2-14 】“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对俄罗斯居民的性格有影响,你同意历史学家比尔加耶夫的这个观点吗?”该案例旨在培养学生要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综合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有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如“ В.И.Вернадский 认为:人是巨大的地质力量,指出本观点的公正性。”

(三)其他国家。

如英国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多个活动案例。每个案例由题目、活动描述、活动目标和活动评析等 4 个部分组成。“活动描述”呈现活动的主要过程;“活动目标”有利于对活动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并在活动实施时把握活动的方向;“活动评析”是对活动的具体过程、达标情况作具体分析,对教师操作更有指导意义。案例的题目有“近与远”、“学校的用地情况”、“当地河流考察”、“当地购物街的情况”、“学校所在地的天气”、“土地利用类型”、“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等等。可见,英国课标中的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地理课程标准的活动要求 1.“课程性质”中的活动内涵: 表 2 : 新旧课标课程目标对比

原课标(2001 版)新课标(2011 版)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 区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与原课程标准相比,课程性质由综合性和地域性变为综合性、区域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五个性质,突出了地理学习中的生活性、实践性,突出了教学中活动设计的方向和操作的可能性。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特点,但并不是独特的特点。地理课程的思想性表现在:地理课程蕴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具有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的核心论题。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课程内容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非常有利,如通过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简易地图绘制、地理模型制作等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能接触到一些远比地理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此外,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开拓和进取精神。

2.“课程理念”中的活动内涵 表 3 : 新旧课标课程理念对比 2001 版课程标准 2011 版课程标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 发现闪光点 ”“ 鼓励自信心 ” 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共同的核心就是地理课要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课程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价值。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关注学生对日常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理解,也应该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培养的是适应 21 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种新人是具有坚强人格与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与实践、善于想象与创新的新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地理课程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内容。地理学习的意识就是在遇到新的地理事物时,会想到要去了解、要去探索,也就是能够主动学习地理。如,在遇到与查询空间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时,能够想到使用地图,这就是运用地图的意识;在面对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时,能够自觉从不同于教科书和教师讲授内容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去独立解决问题,这就是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地理学习的意识的形成与习惯的培养有关,如果经常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回答相应的地理问题,经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运用地图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容易建立起来。地理学习意识的建立也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关,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时,就会逐渐形成了解、探索地理新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地理学习能力包括获取、领会、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地理课程的开放性,与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有关。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地理课程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两大领域,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相联系。因此,教学中选择多种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课程目标”中的活动要求

地理认知目标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着重技能目标进行解析。

各国地理课程目标大都围绕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能力培养、地理观念这三大核心层面进行构建。而在课程目标的三大核心层面,比较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淡化、简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原课标中表述为“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提高了能力要求。

地理读图技能 :主要指阅读与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地球仪是地理课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球仪的使用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功。经常阅读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纬线的分布、地轴、极点等知识,理解地球运动方式、地球昼夜更替、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四季变化、地球热量分布的不均、地转偏向力、飞机航线的捷径等问题,也可以熟悉海陆位臵、地势高低、国家分布等区域地理知识。因此,地球仪是每节地理课的“必备品”。相对而言,地理教师对地图教学比较重视,但是读图技能的提高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不少学生存在“读单要素地图易,读多要素地图难”;“读人文地图易,读自然地图难”;“读具体地理事物分布易,读抽象等值线地图难”;“读平面图易,读剖面图难”等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并注意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地理信息技能 :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地理操作技能 :这里所指的地理操作技能主要是指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当前,我国中小学推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简便易行的地理观测、实验、调查活动。例如,家乡的气候、地形、河流的观测;锋面、密度流、自流井、水土流失、热力环流等方面的模拟实验;人口、商业点、城市绿化、城市交通、热岛效应等调查。

四、地理学习活动的设计 1.地理学习活动的类型

地理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地图和景观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绘图、填图;观看录像、视频;讨论、辩论;实验、制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地理观测活动,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地理野外观测等;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如阅读与地理有关的书刊,上网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等;乡土地理调查活动,如环境质量调查、社区人口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地理竞技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技能技巧活动,还有地理参观、地理旅游等活动。地理调查、地理观测等活动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显示了地理学科的优势,这些活动对于进行地理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和安排这些活动,要引导、激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图 2 地理学习活动类型 2.地理学习活动的设计(1)阅读、绘制图表的活动

依据阅读活动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地理文字阅读活动、地理图像阅读活动、地理视频阅读活动。地理文字阅读活动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和数据;地理图像阅读活动主要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材料内容(当然也可以把文字和图像相结合,共同呈现材料内容);地理视频阅读活动是挖掘电影或视频中的地理元素,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动态的形式承载地理教学内容。例如挖掘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片《狮子王》中地理景观的变化,来展示分析非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特点。阅读图表 :阅读图表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较多的活动。地理教学离不开图。图表包括各种地图、景观图片、表格。通过阅读图表,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地图方面的基本技能包括: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高度、识别地形、选择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信息等方面。课标的活动建议举例:“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这是课标中明确规定的量算距离、查找信息等内容。

辨别方向。选择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能在各类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判读经纬度。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地经纬度以理解该地的地理位臵及其地理意义。要能在明确经纬度标识的地图上,读出经纬线交叉点的经纬度。学会在没有南北纬和东西经标识的经纬网地图上判别南北纬和东西经。

估算高度。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识别地形。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情况下,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选择地图。学生首先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的信息差异,之后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学生要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能顺利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另外,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观看录像、视频。视频能动态反映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更加生动地表现地理特征,观看视频活动还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教学中图表的阅读非常重要。

运用图表可以进行数据的比较。表格可以是成品或者是半成品,给出全部内容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填出其余的部分,之后阅读填好的表格,得出有关的地理信息。

【案例 4-1-1 】阅读下表,比较表中各国的人口密度。表 4 :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口密度 国家 澳大利亚 中国 印度 俄罗斯 美国

人口密度(人 /平方千米)2.5 134.9 340.7 8.6 29.7 上表是利用原始的数据列表进行比较,可以使数据更加直观,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只要看到这个表格,就能清楚地了解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口密度情况。

【案例 4-1-2 】将下表补充完整,比较亚欧两洲地形特点。表 5 :根据已经填写的项目,将其余各项补充完整。地形特征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 地面起伏大,高地悬殊

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分布特点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最有特色的地形 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岛弧

上表是对比分析亚、欧两洲的主要地形差异,不是全部内容都需要学生填写,教师已经给出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按照给出的部分,填充其余的部分。学生在填充表格的过程中完成地理数据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进行对比的能力。【案例 4-1-3 】填出下表中的空项,比较印度河与恒河。表 6 : 将印度河与恒河资料补充完整 河流名称 发源地 流经国家 注入的海洋 印度河

恒河

上表是通过填表对比印度河和恒河的有关知识。填写的内容很简单,教师将表格呈现给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填写出来。通过补充完整的内容,让学生读表,总结地理信息,提高学生阅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绘制、制作图表。地理教学中,最常绘制的图表就是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通过图表的绘制,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制作好的图表可以进行运用,利用自己制作的气候图,总结气候特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按如下步骤完成:①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 12 段,逐月标上月份。②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带差标上气温刻度。③将表格中 12 个月的气温数据,在图中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④在图的适当位臵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在实际绘图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图幅的大小、纵坐标刻度值的选定、点的大小、怎样使曲线平滑等等。这些问题地理教师不一定要先教学生怎样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会自己摸索出经验来,技能水平差一些的学生,可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学生对这项技能的掌握会更为顺利。

运用图表处理地理信息,可以使数据形象化,直观简洁,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图表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性。因此,当我们需要使用较多的地理数据时,首先考虑将它们图表化。地理数据的图表化除了数字数据外,文字信息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图表既是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的工具,也是学生加工地理信息的工具。最简单的学习活动就是填写图表。【案例 4-1-4 】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 7 :填写东南亚各国首都及其邻近的大河名称 国家 首都 河流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泰国

缅甸

复杂一些的活动是给出文字信息,让学生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资料本身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图表形式展示信息成果。如下面一个例子。

【案例 4-1-5 】下面一段文字给出了各洲土地资源的有关资料,请列表整理资料。

亚洲土地资源中的耕地比重最高(16.5%),依次是欧洲(12.7%)和北美洲(12.0%),而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比重则较低,均在 5~6% 上下。在土地资源中多年生作物土地所占的比重也以亚洲为最高(2.0%),依次为非洲(0.9%)、南美洲(0.8%),北美洲和欧洲(均为 0.7%)、大洋洲(0.4%)。至于多年生牧场土地在各洲土地资源中所占的比重以大洋洲为最高(48.6%),依次为亚洲(35.8%)、非洲(30.4%)、南美洲(29.4%)、北美洲(16.3%)和欧洲(8.1%)。由于上述三项土地都属于农用地范畴,因此,在各大洲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比重最高的是大洋洲(54.9%),依次为亚洲(54.3%)、非洲(37.5%)、南美洲(36.6%)、北美洲(29.0%)和欧洲(21.5%)。以上土地类型的比重状况与各大洲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使上述数据看上去一目了然。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图表,能够使图表更加美观,更加吸引人。

(2)地理制作和地理实验。地理制作活动和实验活动,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对于技能形成,提高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有重要意义。开展地理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有利。有利于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里着重介绍地理制作。

地理制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案例 4-2-1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等。” 本活动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人们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贯穿于初中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通过直接观察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认识经纬线的特点,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案例 4-2-2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或海绵等制作地形模型。” 这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相对应的课标要求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和山谷。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和山谷等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达到课标的要求。

【案例 4-2-3 】“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通过视频或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形象演示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演化的历史,感受使自然界发生变化时的巨大力量。

【案例 4-2-4 】“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

该地理学习活动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用性,课程标准要求“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在现代社会中,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注的。通过天气与气候的学习,学生应能听懂、看懂天气预报。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是现代公民的一种素质,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学中,通过学生收听和记录的天气预报的内容,模拟天气预报员进行播报,使学生深入理解天气概念的组成及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由于电视台等媒体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学生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兴趣。教师适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地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地理数据的计算,也属于地理制作的范畴。

在地理课上,能让学生动手算一算的简单问题,尽量让学生真正去做,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地理数据的印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某一地区气候从沿海到内陆、由海洋性过渡到大陆性问题时,可以用同纬度上位于沿海地区和位于内陆地区的两个城市的气温及降水量资料进行对比讲解,可以通过气温和降水量差值的计算,得出沿海城市气温和降水变率小,具有海洋性特征,而内陆地区城市气温和降水变率大,呈现明显的大陆性特征的结论。计算数据很简单,但是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通过简单计算,得出重要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成果和奖励,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地理知识,并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 4-2-5 】欧洲的主要河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计算: 表 8 :欧洲主要河流

河流名称 长度(㎞)通航里程(㎞)通航里程占河流总长度(%)

伏尔加河 3690 3256 88 多瑙河 2850 2588 第聂伯河 2200 1990 顿河 1870 1355 莱茵河 1320 885

同样,计算很简单,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欧洲河流通航里程长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将这个数据与亚洲的大河进行比较,使这个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这个结论对欧洲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地理竞技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复习和巩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善于与人合作是学生走向社会后需具备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既会面临竞争,同时也需要与人合作。竞争和合作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地理竞赛类游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竞争的“小社会”,学生在游戏中相互协作,分工查找资料,合作回答问题。一般竞赛游戏主要用在复习巩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游戏容易开展,而且教学的竞赛形式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快速问答的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问答式的互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对于复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小组间竞赛是分组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其开放性表现在地理学习的环境是开放的。小组的组长可以由学生推选,组内的分工可以协商确定,学生之间通过人际交流进行学习,必然会形成交流、分享、观点碰撞、“双赢”等局面,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学生的信息和想法,可能形成的成果是计划中没有预设的,这些也是课程实施开放性的体现。教师指导让每个小组编制出 5~10 个是非题或简答题,制成问题小卡片,让其他小组进行快速回答,同时自己小组也要准备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教师对提问的数量和回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胜小组予以表扬。【案例 4-3-1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提出“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自然地理内容唯一明确要求掌握的地理分界线。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在地图上明确秦岭、淮河的位臵,并能说明这一界线的地理意义。通过专题知识竞赛,让学生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1 月 0 ℃等温线、800mm 等降水量线和≥ 10 ℃积温 4500 ℃等值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帮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域差异。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此线以南,居民喜食米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有益。(4)地理游戏

地理游戏活动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与学习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素养有关的教学游戏形式来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游戏与教学接轨,为学生创设“愉快教学”的情境,可以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后,就能够积极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成分,通过游戏展示地理学科的迷人之处。地理游戏活动能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案例 4-4-1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从空间认识的层次来看,在认识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是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从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从内涵上来看,海陆分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另一个是人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四大洋。“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次序、分布特点、界线等。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必然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可以安排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以及对它们相对位臵的认知。

地图被誉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时,如果单纯指导学生读图,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通过填图游戏、拼图游戏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案例 4-4-2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举牌填图游戏

游戏准备:在二十几张 8 开大纸牌的正反面分别写出将要提问的中国各地形区的名称和表示该地形区的符号。由于地形区数量较多,除了山脉用棕色粗线表示外,其他都用数码表示。即 1、2、3、4 用红色表示四大高原,5、6、7、8 用黄色分别表示四大盆地,9、10、11 用绿色分别表示三大平原,12 用紫色表示江南丘陵,以便运用这些符号填出一幅清晰美观的“中国主要山脉示意图”(图 3-4-1)。每个同桌随机合发给一张纸牌。

图 2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游戏过程:教师随机地进行提问。如:“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是什么?”这时持有该问题答案纸牌的同桌之一需要在 5 秒钟内将写有“太行山脉”的纸牌高举过头顶,并大声回答“太行山脉”,与此同时,另一位同桌需要立即走上讲台,在黑板的“我国地形轮廓空白图”上用棕色粉笔画出粗线,该线不仅要准确反映出“太行山脉”的相应位臵,还要反映出其走向。这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在游戏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找到相应的位臵。而且还能积极纠正找错位臵的同学。在热闹的场面下,学生既获得了愉悦的体验,还牢固掌握了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世界政区图或中国政区图,设计“地图旅行游戏活动”,把课堂上分散的地理知识加以归纳,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外出旅行是大部分学生向往的活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因此,以地图旅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愿望”。【案例 4-4-3 】地图旅行游戏活动 地图旅行游戏活动,分为三种形式(学生可以任选其一)①“去哪里,看什么”

将世界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挂在黑板上,讲台上放个盒子,把写好两个地名的小字条放在里面,分别代表出发地和目的地,学生依次上台抽取,自己宣读。然后用教鞭指出前往该地区的交通路线,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两地的气候类型,目的地的名胜古迹。教师应评定是否正确。如抽出的字条是成都、北京。那么回答可以是:从成都出发,做火车经宝成线、陇海线、京广线到北京;成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名胜古迹有:长城、天安门、故宫等。②“我是导游”

假使你是导游要带领一个团去某地旅行,请为游客讲解当地的地理位臵、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目的地学生可自己挑选,但是不能重复。③“旅游归来”

外出旅游的同学可用地图给同学们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及沿途见闻。

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的选择较多,学生描述的地方既可以是亲身到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向往的地方。这样的形式也是对所学地理知识的一个检测,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考察了他们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以及利用地图的能力。教学活动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动手制作游戏既可以是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来完成。【案例 4-4-4 】水槽里的地图

教师在讲解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后,把班级同学分成四组利用水槽、硬纸板等自己动手绘制地图。

材料:深水槽、一升水、记号笔、硬纸板、干净的厚塑料薄膜、做模型用的粘土、米尺、一种无线的白纸 实验步骤:

1.剪一张与水槽底部大小相适的纸板。2.在纸板上,用粘土塑成一座山的模型。

3.把模型至于水槽内,往水槽中注入一厘米带颜色的水代表海平面。

4.往容器上蒙上一张干净的硬塑料薄膜。

5.在薄膜上勾画出水槽的轮廓,垂直俯视水槽勾画出模型周围的水的轮廓,然后移走水上的薄膜。

6.往水槽里再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达到 2 厘米。再次蒙上薄膜,画下水位。

7.多次重复第 6 步,直到下一次加水完全淹没模型为止。8.取下薄膜,在白纸上临摹出塑料薄膜上的轮廓。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亲手绘制的地形图,如怎样根据绘制的地形图判断什么地方是陡坡,什么地方时缓坡,怎么判断地形图上的最高点,比较绘制的地图和粘土模型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等。

通过水槽地图的制作,学生能对死气沉沉的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手捧各小组绘制出来地形图如同父母宠爱孩子一般,爱不释手又生怕损坏自己的杰作。学生在地图制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深入理解了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听过的知识容易忘记,看过的知识容易记住,做过的东西容易让学生理解和牢记相应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地理课。

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还如:猜谜语(见下表)、填字游戏、找茬、表演、辩论等,还可以开展扑克地理游戏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游戏资源,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有所得,并乐在其中。表 9 :地理谜语集锦 地理谜语

孔子墓 地理名词 丘陵 两伊战争 体育名词 女子双打

扇子 地理名词 热带 风卷红叶秋去矣 节令 冬至 温和派 地理名词 暖流 漫江碧透 节令 清明 红色之路 地理名词 赤道 三人同日离去 节令 春分 逆水行舟 地理名词 上游 光谱 国家名 以色列 暗河 地理名词 地下水 水陆各半 国家名 海地 振兴中华 地理名词 发达国家 双花 国家名 荷兰 败退之路 地理名词 北回归线 双喜临门 我国城市名

重庆

陆相 地理名词 地貌 一路平安 我国城市名 旅顺 早晚都有水 地理名词 潮汐 白云深处有人家 世界著名山脉 安第斯山

误点 地理名词 时差 “灵” 地理现象 火山活动(5)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全班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讨论主题充分交流学习意见,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讨论活动通过相互启发,激发学生思维,具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作用。辩论活动会产生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将我国区域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区域的具体界线,“标准”未作明确规定。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比较。地理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单元,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需要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个大的地理区,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组织学生“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讨论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规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以及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及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的相关内容,注意给定范围要具体,要贴近生活,范围不能过大,能够反映两大地理区域的典型特征即可。【案例 4-5-1 】“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表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面临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只有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教师一直要关注的问题。讲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学生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地理学家从环境效益的角度,政府官员从发展的角度,土著居民从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的角度,世界环保组织成员从保护的角度,开发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谈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角度不同,导致结论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以深刻认识到雨林开发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 4-5-2 】“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人均却很少,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因此,应使学生初步形成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资源意识的形成要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并规范到学生自己的行为中。如,学生了解我国许多地方严重缺水,但还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可以通过举出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土地主要有总量大、种类全、主要理由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收集的有关耕地资源紧缺的资料,在课堂上展开关于“耕地的保护问题”以及“为什么把 '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国资源特点,从而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6)其他地理学习活动

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如“关于印度人口增长的辩论活动”;“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刻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地理综合素养。

地理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出出主意。如“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这样的活动,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的地理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地理学习活动还包括动手操作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河流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的能力、观察和记录能力等。

参观、旅游等课外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了解那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总之,修订后的新课标更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活跃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把能力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地理课程设计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学会参与各种地理学习活动,掌握有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活动设计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应认真学习地理课标,理解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时刻思考:这项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技能和思维?是否能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另外,设计活动时,应符合实际,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条件,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

(2)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据此选择活动的形式,制定活动的过程,并预设一些突发情况,让活动能达到最佳的效果。(3)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教师在活动实施后,应进行反思,对活动进行记录,进行效果分析和意见反馈。另外,本学校或本地区的地理教师应建立共享的资料库,利用群体力量积累资料,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东西干湿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和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教学重点

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投影展示不同干湿地区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片,如:南方的水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驼队,森林,草原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原因:造成这些景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的不同,最主要是降水多少的不同)。

一、展示图片:

①新疆平顶房 ②云南丽江的尖顶房

师:请大家观察图上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一个是平顶房——降水少的地区的民居

一个是尖顶房——降水多的地区的民居 师:屋顶坡度不同,有什么作用? 生:平顶——可以晒粮食和经济作物

尖顶——主要是便于排水

师:观察房屋的建筑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新疆的平顶房是土坯垒墙

云南丽江尖顶房,建筑材料多为砖、瓦、竹、木。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降水多少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影响建筑材料)。

师: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觉得我国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大家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知道了。

二、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师: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它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

引导学生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以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分布作对比,加深印象。

请学生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谈谈降水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或者对我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都可以)。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师:漫画展示:第一幅:包子、馒头、面条

第二幅:米饭、元宵、粽子 师:哪个是北方人爱吃的食品?

哪个是南方人爱吃的食品?

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北方人爱吃面食——北方主要种小麦——旱田(降水较少)南方人爱吃米食——南方主要种水稻——水田(降水较多)

通过以上讨论,请学生们归纳:降水多少影响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教师再启发学生降水多少对交通工具、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影响。

四、降水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对自然景观及动、植物 的影响也很大。

师:请大家读我国干湿地区图。

1、观察我国划分了哪几类干湿地区?

2、观察干湿地区划分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3、观察不同的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展示图片:第一幅:热带雨林图片

第二幅:沙漠驼队图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上的自然景观判断是哪一个干湿地区?说出判断依据?该地区动物、植物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五、展示各种图片,如自然景观图(森林、草原、沙漠图),动、植物图(骆驼、仙人掌、河马)等,包括地理书的封面。让学生判断其干湿地区,陈述判断理由。

最后教师对全课做出小结: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等许多方面,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张维一中

张新悦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 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

板书:一、我国工业的`发 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 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 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板书: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出示课件、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 绍我国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 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 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 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题(3)国际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 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学以致用]1992年,经批准设立的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临 沂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建议呢?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作业设计】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 “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xx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

课题星球20xx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整本八下课本来看,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简单部分,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材以歌曲《祖国的海洋》导入,体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目前的海洋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以及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的利用与保护。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师:其实我们班级的好多同学对海洋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通过一部动画片了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纵队)好,那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时光,让海底小纵队带领我们完成今天的学习吧。播放<海底的小纵队>,导入海洋资源及开发:以熟悉的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师:人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海洋产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业(波力海苔、鱿鱼干)、工艺产品(珊瑚耳环、手镯)、医药产品(鱼肝油)·····师:那么我国辽阔的海洋中到底蕴藏着哪些资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凸显好奇心、观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1)海洋生物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10-2-1,找出烟威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及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南部陆架渔场,说说其主要的鱼类资源。生:学生代表指出图中位置并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读图可知,中国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中国最大的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它有长江入海带来的丰富有机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鱼类的到来。同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有利于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的海产品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师生互动:联系生活,说出莆田市的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紫菜养殖、海蛎养殖、淡水鱼海鱼养殖等,说说莆田市代表美食:兴化卤面、海蛎饼、葱爆海蛏、鲍鱼排骨汤等,到处可见海鲜的身影。师:这些美食的烹饪,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海盐。形象化理解再识记,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且联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彩色图片,既形象化还原生活,唤醒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认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目前,我们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了海盐、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海洋化学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片“中国的盐场晒盐”景象,完成小组活动:找出长芦盐场。结合气候条件,说说我国北方沿岸滩涂盐田集中分布的原因。生:北方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进一步掌握化学资源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气资源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中国的海底油气储量和开采量。空间资源:海上机场,海上娱乐空间,海上建设空间等。补充日本的`“巨大睡莲”状水上迷你城市。

(5)航运资源:各港口之间,承担着中国进出口物资70%以上的航运任务。中国的沿海港口众多,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6)景观资源: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令人留连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风光,开发海滨旅游,也是人们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图解千文,采用形象化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难点。

师:随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师生:共同学习“发展海洋经济”师:联系生活,福建省作为一个沿海省区,可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师: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播放<海底的小纵队>)从海底报告,我们知道了: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承转过渡,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高潮,视频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师生:读图,总结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严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发赤潮。还有海岸侵蚀、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问题。师: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害,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蓝色海洋”。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保护海洋环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收集资料,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级内交流。)师: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以学生的精彩展示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师:(课堂总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未来人类并将向海洋进军,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详见PPT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地理填充图册》P34-36《顶尖课课练》P45-48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生化油空防休物学气间污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知识、图表的前后联系,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列表总结,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我通过精选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图片、赤潮形成,鱼类衰竭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隐藏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看似不足,这主要是我在调控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激励性措施不到位,这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绪言第一章第一节

2第一章第二节

3第一章第三节

4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5单元测试讲评国庆放假 6 第二章第一节 7 第二章第二节 8 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9 第三章第一节 10 期中复习11 期中质量检测 12 第三章第二节 13 第三章第三节 14 第三章第四节 15 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16 第四章第一节 17 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1) 18 第四章第三节(2) 19 综合探究单元检测 单元测试 20 第五章

21 期末复习22 期末复习23 期末质量检测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2 第一章第三节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3 第二章第一节 4 第二章第二节 5 第二章第三节 6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7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8 第三章第三节9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10 期中复习11 期中质量检测 12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

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第四篇: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陈伟爽

新课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和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地理教学首先体现了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发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和研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

一、创设感性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

三、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1.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

2.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四、教师必须写好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第五篇: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店头中学

乔飞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本周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前两部分内容:前言和课目标,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内容总结如下:

一、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认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

二、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的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六)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店头中学乔

下载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木瓜九年制学校朱志华 开学初我在文科组的组织下,学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陈方永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

    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浅谈

    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浅谈 随着我国初中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课堂活动的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问题。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的活动设计给学生高效的学......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5000字) 第七章 第二节 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参评科目: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蛇形中学:康红英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地理学科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要求

    2018年桐梓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请根据以下要求对湖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只写1课时)。......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