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3: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第一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的流程是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研读课文---拓展提升。整体感知课文时,住要采用了听读、朗读、齐读等方式。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研读课文设计了几个问题: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设计“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这个问题是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设计了“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设计“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目的是通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学生初步接触古文,觉得不习惯,基本上都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课文,连下面的注释也不太会利用。今后,要加紧对他们的训练。陈太丘不讲信用的品格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可是他知错就改的好品德,学生无法识别,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今后上课要多化时间训练。在上课时,希望能尽快让学生适应古文的学习,所以老师讲解的多了一些,忽略了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总觉得他们不能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作业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2012—2013学年上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这两个班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极少。因此,讲得太深,照顾不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所以,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山市》的时候,由于是古文有很长,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很多背景材料,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 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童趣》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读懂文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发展自主想像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培养想象力和生活情趣。教学设想: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既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也不能一味地上成典型的文言文课型,必须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步步地提问引导去读,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另一个方面就是把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作为重点。本课标题虽为“童趣”,但就从文字上读起来,趣味性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更何况是文言文,开始根本无法畅通读懂,就更谈不上有趣味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生活提出一些有吸引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牵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读懂文章,感受到作者描写的乐趣,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去体会生活中的乐趣,最终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教学方法:导读、品读、联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

根据前面的教学设想,我设计如下思路:先由生活中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接着带着对书上图画的猜测进入课文的阅读(问题导入),接下来一步步提问引导读懂课文,发现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稍后的学习中应用前面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导读领会,归纳方法)在读到第二件趣事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情趣所在,领会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生活的趣味(探究讨论),畅谈自己的趣事,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延伸拓展)。最后联系生活培养情趣(德育渗透)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实录: 师:(问最后急匆匆进教室的那个同学)你刚才做什么? 生:上厕所了„„(全班哄堂大笑,该生羞红了脸)师:上厕所之前在做什么? 生:他刚才在打乒乓球。(另一个学生抢着答)师:打乒乓球好玩吗?(师接着问第一个学生)生:好玩极了!

师:呵呵!怪不得你玩得连上厕所都恨不得请人代替呢。(全班大笑,该生难为情地窃笑)师:打乒乓球怎么个好玩? 生:(得意)我学孔令辉发旋球,杀得全班男生无招架之功了。

师:呵呵,好小子!你把自己想像成孔令辉了。有前途!课余好好练啊。师:其他同学课间做了什么?好玩不? 生(男):我和张杰舌战玩传奇,真过瘾!我们都把自己想像成传奇中的无敌斗士。生(女):我刚才在走廊上远望,觉得空旷无聊。生(女):唉!我也有同感。能有什么有趣的事呢? 师:有一个小孩子能告诉我们怎么玩得有趣或更有趣。(学生迫不及待想知道)师:请翻书至21面,大家先看看这幅图吧。图上画了什么? 生:画了云彩、仙鹤。

生:不是云彩,是烟雾。你看这个小男孩子手里还拿着烟枪呢。师:嗯!能把画连成一个整体来看。生:他坐在竹筏上。

生:应该坐在床上吧,还有枕头呢。

师:仅就这一幅画,我们可以想像很多。不过到底画的是些什么?我们还得从哪里找根据? 生(齐说):书上。师:对!现在做什么? 生:(齐说):自由读书。(学生们颇似得意,仿佛对老师的教学步骤了如指掌)师:呵呵,现在就开始!

(生自由读书,老师巡回认真听)

师:我刚才好像听到有同学读“癞吓(xia)蟆”、“项为之强(qiang)”,读得对吗? 生:错了。应该读“癞吓(ha)蟆”、“项为之强(jiang)”。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项为之强(jiang)”书下面的小字有解释啊。“癞吓(ha)蟆”我们常这么说啊。哪里有什么“吓(xia)蟆”?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查看注释法。下面的小字就是注释,以后学习文言文这是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还发现了文言词语的一种用法:通假字。“强”通“僵”

就只能读后面这个字的音,意思也只能解释为后面这个字的意思。师:现在就用这个同学发现的“查看注释法”再自学一遍课文。(生自学课文,师迅速板书:砾、唳、壑、凹、怡几个字。)

师:这几个字怎么读?(师点一个,学生读一个,都读对)看来,齐读是没问题了。“余忆童稚时,„„”预备起――(全班齐读)

师:画上到底画了什么?根据找到没? 生:画的的确不是云彩,是烟雾。师:烟雾从何而来? 生:是小孩子吹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徐以喷烟”。师:你把“喷”换成了“吹”,为什么要换? 生:“吹”我们现在就这样说啊。

师;嗯,文言文要我们现代人来学。就得用现代白话文来替换。很好!又得出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

师:小孩子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呗。(另一生抢答)

师:画上哪来的蚊子?同学们刚才说是鹤呢。

生;熏的是蚊子,书上说“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说“留蚊于素帐中,徐以喷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小孩子只是把蚊子想像成白鹤而已。

师:呵呵,你找的证据还挺多。你怎么知道是想像成了白鹤呢?有什么字面依据吗?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的“拟”、“果如鹤唳云端”的“如”。师: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拟”我就把它解释为“比作”的意思,老师上次讲的“比拟”手法的“拟”不也是这个意思吗?“如”解释为“好像”就很平常了呀。师(惊奇):你的学习方法很好,能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而且现学现用了“替换法”。(看到老师惊奇的眼神、听到老师赞扬的话语,学生们自动鼓掌)

师:有了这个同学的充足证据,画上的內容就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可以判断这小孩子在偷着乐呢。你们猜猜,老师怎么知道他很快乐的?

生:“为之怡然称快”。(几乎是全班齐答)师:为什么事“怡然称快”呢? 生:他前面逗蚊子玩的游戏啊。

师:哦,居然知道了“之”的意思,是指前面所做的游戏。那么其它的“之”也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姑且称为“推断法”吧。那么来推断一下“仰视观之”的“之”。

生:指想像成鹤的蚊子。

师:推断准确!你刚才说的“他”是谁? 生:小孩子。

师:这小孩子是谁? 生:沈复。生:(另一个)小时候的沈复。师:你咋知道这么准?

生:从“余忆童稚时”知道的。师:说具体一些。生:“童稚时”就是小时候。“余”就是“我”的意思吧,这个我猜的。(生摸摸头)师:猜也该有猜的理由啊,不会是瞎猜吧。生:“忆”只能是自己回忆,难道还有回忆别人的童年的吗?而且,自己写自己才能把自己的想像写得这么细致。

师:Good!有想法就该这样大胆地说。你这可不是猜出来的哦,也是推断出来的!呵呵,不过老师给你加一条推断的理由:“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的“私”知道怎么解释吗?

生:(另一个插话)“自己”!对不对? 师:聪明!(惊奇地)

师:我们探讨了这么长时间了,仅仅从第二段文字搞清楚了这幅画的內容„„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还画一幅画才符合文章。师:为什么?

生:因为沈复在3-4段还回忆了小时候的另一件趣事。

师:好!嗯――这样吧,现在我们分组,各做各的一份事,行不行? 生:怎么分?(齐)

师: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讲故事组”,用我们自己刚才发现的方法来理解这两段,要用流畅的文字把这件趣事讲给大家听。第二组“绘画组”,为这两段文字配幅画,不要以为你们的简单哦,你的画要给全班讲讲的哦。

(全班集中精力各做各的事)

师:各自的事做完了吗?“绘画组”迫不及待了,就先来吧。生:(亮出自己的画)我画的是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花台、杂草„„(一生插话:画出整个花园,那小虫子怎么看得到?)师:是啊,不可喧宾夺主,绘画也要突出主体。生:(亮出自己的画)大家请看,我的画上有少量的丛林,有虫蚁,有„„ 师:你的画怎么把这些画这么大?

生:因为作者把它们想像成大的物体了啊。师:把什么想像成什么了?

生:丛早拟作森林,虫蚁拟作野兽,高得凸出来的土堆拟作丘陵,凹下去的拟作沟壑。生:我画了两幅。一幅是两虫相斗图,一幅是癞吓蟆吞虫图。师:呵呵,成连环画了。

师:好!现在该“讲故事组”了。

生:作者常常在小草丛杂处玩,蹲下身来,仔细观察,在他想像的森林里,丘陵沟壑里,各种野兽来回奔跑,就想像着他自己也在大自然中畅游,很惬意!一天,他看到两只虫子在打架,正兴致勃勃地观看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癞蛤蟆,把两只虫子吃掉了,他生气地把癞蛤蟆赶走了。

师:故事讲得精彩!换成了第三人称,而且不重复绘画组已经说过的语言,用语简洁!生:我觉得他有一个字掉了,没解释。“土砾凸着”的“砾”,不能只说是“土堆”,“土石堆”准确些。

师:补充得很好!

生:我觉得他讲得趣味性还不够。师:哦!你还有更精彩的?请――

生:就说来了一只癞蛤蟆,吃掉了两只虫子,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趣味。作者是把癞蛤蟆看着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才有了小孩子的情趣。

师:对了,癞蛤蟆在这里成了“庞然大物”,这可千万省不得!为什么成了“庞然大物”呢? 生:和小虫子相对而言,当然就是“庞然大物”了。

师:那就应该是从小虫子的视觉去看啊。可文章是从作者的视觉去看的呀。生:前面有这交待,作者常常“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说明作者已经身在其中,与虫为伴了,自己就像一只小虫子,正和它们游戏呢。所以在他看来癞吓蟆是“庞然大物”。

师:嗯,物我同化了!这同学说的很好!要找到快乐,就不能冷眼旁观,对待什么都要融入其中。这是沈复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找到乐趣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还要会想像,如把“蚊子”想像成“白鹤”。

生:还有联想,如由“夏蚊成雷”联想到“群鹤舞于空中”。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但联想和想像的基础是什么?小沈复为什么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生略有难色)

师:老师的问题没有游离课文之外,请大家看看第一段。生:(似有所悟)因为他“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师:对!他观察专注、细致。

生:还因为他“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师:这能看出他什么特点? 生:有好奇心。

生:对待任何事究根到底。

师:故――所以,他能时常发现超乎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师在“所以”后停顿,并加强了语气)

师:可见第一段具有―― 生:总结作用。

师:不是在结尾,在文章开头应该说“提纲挈领”或“总领全文”的作用要准确些。师:好啦!我们刚才都在“想像着作者的想像”,现在我们就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师:刚才课前有同学说课余很无聊,没什么情趣,现在沈复告诉了我们使自己快乐的方法,现在就开始“想像着自己的想像”吧,说说你经历或感受到的“物外之趣”。

生: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经常约伙伴去钓鱼,每次看到拉上来的鱼摆着尾巴挣扎时,我就感觉是美人鱼在跳舞。

生:记得我曾到乡下姥姥家去过年,我把很多鞭炮插在牛粪堆上,想像着牛粪堆就是董存瑞要炸的碉堡,点燃后,牛粪堆――碉堡被炸得粉粹,可是我的脸上和衣服上也被牛粪溅得似蜂窝煤。(全班哄笑)生:那你们都说的是乡下的生活。城里与大自然是隔绝的,我们没什么乐趣。生:(课间打乒乓球的那个)我觉得也有好玩的。我总把对手想像成法国名将勒古„„(有一生插话:你呢?)生:(不好意思地笑)我当然就是孔令辉啦,嗯„„马林也不错,王励勤也还行。然后,把他打得晕头转向,叫他心服口服,呵呵„„(下面有男生插话:我们以后就当法国名将,给你当靶子)

师:平时的玩乐也不忘为国争光。

生:其实,我觉得快乐不快乐,不是方法问题。沈复告诉我们的也不是什么方法。师:敢于挑战!你的高见?

生:应该说是一种心态吧,快乐和情趣是要靠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想去感受的心态,即使站在走廊上,什么都不做,只是仰望天空,也会感到有趣味的。

师:嗯!有什么趣味?

生:仰望天空,白云朵朵,一会儿像奔马,一会儿像雄师,一会儿像苍狗„„ 生(女):我还能看见仙女的优美舞姿呢!生(男):那我还看见了弼马温在大闹天宫,天棚元帅酒后失态戏嫦娥„„ 师:看啊,能联想到名著!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让老师也刮目相看了!生:我觉得坐在教室里做作业也有趣味的。师:哦?!(探寻的目光看着他,示意他往下说)

生:想像自己像鱼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啊。还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孙悟空,数学难题就是妖魔鬼怪,我们鏖战正酣呢。

师:你们的发言棒极了!的确,只要我们抱着良好的心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悟,平常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那么现在你们就抱着这良好的心态,去《童趣》的文字海洋里去遨游,看谁游得最快――背得最快。

(朗朗的读书声一片)(下课铃响)师:同学们,“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吧,那时,我也将“快乐着你的快乐”!下课!

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许传敏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获,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设计本文时,重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主要分成五板块进行:

一、动口朗读感知内容,通过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动心细读互说译文,要求学生在自读中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想一想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以句子为单位,小组内互译课文。老师抽查学习效果并作点拨。

三、动情精读,析说文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思考并互动交流发言。老师要进行示范性的朗读,特别是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要进行具体指导,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应该读出愤怒﹑ 斥责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反驳语气。

四、动容品读,拓展延伸。要求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动容,要进入情景要读得有表情。然后思考:你认为元方是怎样一个孩子?友人人是怎样一个人?老师点拨:陈元方七岁就能懂礼识义,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试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五、读背课文,教师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获,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完成了《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反省自己的得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并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也会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思维的启迪,从而享受审美是乐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二)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分析如此深刻,拓展训练时,学生还引经据典,这是我在准备这堂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过渡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是表现应该说很精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使我感到在今天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学生去想去做。

(三)文言文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三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一:《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的流程是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研读课文---拓展提升。

整体感知课文时,住要采用了听读、朗读、齐读等方式。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研读课文设计了几个问题: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设计“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这个问题是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设计了“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设计“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目的是通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学生初步接触古文,觉得不习惯,基本上都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课文,连下面的注释也不太会利用。今后,要加紧对他们的训练。陈太丘不讲信用的品格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可是他知错就改的好品德,学生无法识别,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今后上课要多化时间训练。在上课时,希望能尽快让学生适应古文的学习,所以老师讲解的多了一些,忽略了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总觉得他们不能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作业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2012—2013学年上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这两个班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极少。因此,讲得太深,照顾不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所以,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山市》的时候,由于是古文有很长,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很多背景材料,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

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童趣》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读懂文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发展自主想像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培养想象力和生活情趣。

教学设想: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既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也不能一味地上成典型的文言文课型,必须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步步地提问引导去读,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另一个方面就是把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作为重点。本课标题虽为“童趣”,但就从文字上读起来,趣味性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更何况是文言文,开始根本无法畅通读懂,就更谈不上有趣味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生活提出一些有吸引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牵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读懂文章,感受到作者描写的乐趣,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去体会生活中的乐趣,最终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教学方法:导读、品读、联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

根据前面的教学设想,我设计如下思路:先由生活中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接着带着对书上图画的猜测进入课文的阅读(问题导入),接下来一步步提问引导读懂课文,发现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稍后的学习中应用前面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导读领会,归纳方法)

在读到第二件趣事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情趣所在,领会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生活的趣味(探究讨论),畅谈自己的趣事,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延伸拓展)。最后联系生活培养情趣(德育渗透)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实录:

师:(问最后急匆匆进教室的那个同学)你刚才做什么?

生:上厕所了??(全班哄堂大笑,该生羞红了脸)

师:上厕所之前在做什么?

生:他刚才在打乒乓球。(另一个学生抢着答)

师:打乒乓球好玩吗?(师接着问第一个学生)

生:好玩极了!

师:呵呵!怪不得你玩得连上厕所都恨不得请人代替呢。(全班大笑,该生难为情地窃笑)师:打乒乓球怎么个好玩?

生:(得意)我学孔令辉发旋球,杀得全班男生无招架之功了。

师:呵呵,好小子!你把自己想像成孔令辉了。有前途!课余好好练啊。

师:其他同学课间做了什么?好玩不?

生(男):我和张杰舌战玩传奇,真过瘾!我们都把自己想像成传奇中的无敌斗士。

生(女):我刚才在走廊上远望,觉得空旷无聊。

生(女):唉!我也有同感。能有什么有趣的事呢?

师:有一个小孩子能告诉我们怎么玩得有趣或更有趣。(学生迫不及待想知道)

师:请翻书至21面,大家先看看这幅图吧。图上画了什么?

生:画了云彩、仙鹤。

生:不是云彩,是烟雾。你看这个小男孩子手里还拿着烟枪呢。

师:嗯!能把画连成一个整体来看。

生:他坐在竹筏上。

生:应该坐在床上吧,还有枕头呢。

师:仅就这一幅画,我们可以想像很多。不过到底画的是些什么?我们还得从哪里找根据? 生(齐说):书上。

师:对!现在做什么?

生:(齐说):自由读书。(学生们颇似得意,仿佛对老师的教学步骤了如指掌)

师:呵呵,现在就开始!

(生自由读书,老师巡回认真听)

师:我刚才好像听到有同学读“癞吓(xia)蟆”、“项为之强(qiang)”,读得对吗? 生:错了。应该读“癞吓(ha)蟆”、“项为之强(jiang)”。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项为之强(jiang)”书下面的小字有解释啊。“癞吓(ha)蟆”我们常这么说啊。哪里有什么“吓(xia)蟆”?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查看注释法。下面的小字就是注释,以后学习文言文这是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还发现了文言词语的一种用法:通假字。“强”通“僵”

就只能读后面这个字的音,意思也只能解释为后面这个字的意思。

师:现在就用这个同学发现的“查看注释法”再自学一遍课文。

(生自学课文,师迅速板书:砾、唳、壑、凹、怡几个字。)

师:这几个字怎么读?(师点一个,学生读一个,都读对)看来,齐读是没问题了。“余忆童稚时,??”预备起――(全班齐读)

师:画上到底画了什么?根据找到没?

生:画的的确不是云彩,是烟雾。

师:烟雾从何而来?

生:是小孩子吹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徐以喷烟”。

师:你把“喷”换成了“吹”,为什么要换?

生:“吹”我们现在就这样说啊。

师;嗯,文言文要我们现代人来学。就得用现代白话文来替换。很好!又得出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

师:小孩子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呗。(另一生抢答)

师:画上哪来的蚊子?同学们刚才说是鹤呢。

生;熏的是蚊子,书上说“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说“留蚊于素帐中,徐以喷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小孩子只是把蚊子想像成白鹤而已。

师:呵呵,你找的证据还挺多。你怎么知道是想像成了白鹤呢?有什么字面依据吗?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的“拟”、“果如鹤唳云端”的“如”。

师: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拟”我就把它解释为“比作”的意思,老师上次讲的“比拟”手法的“拟”不也是这个意思吗?“如”解释为“好像”就很平常了呀。篇二: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许传敏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获,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设计本文时,重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主要分成五板块进行:

一、动口朗读感知内容,通过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动心细读互说译文,要求学生在自读中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想一想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以句子为单位,小组内互译课文。老师抽查学习效果并作点拨。

三、动情精读,析说文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思考并互动交流发言。老师要进行示范性的朗读,特别是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要进行具体指导,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应该读出愤怒﹑ 斥责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反驳语气。

四、动容品读,拓展延伸。要求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动容,要进入情景要读得有表情。然后思考:你认为元方是怎样一个孩子?友人人是怎样一个人?老师点拨:陈元方七岁就能懂礼识义,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试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五、读背课文,教师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获,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完成了《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反省自己的得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并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也会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思维的启迪,从而享受审美是乐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二)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分析如此深刻,拓展训练时,学生还引经据典,这是我在准备这堂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过渡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是表现应该说很精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使我感到在今天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学生去想去做。

(三)文言文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篇三:《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浅显,故事情节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的理解阅读。同时,也能较好地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初中阶段相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虽然本文内容比较浅显,但毕竟是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在理解中去探讨,在交流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本文是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学生在学习《咏雪》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文,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我放手让学生去翻译,去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我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言文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情,又能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创设情境,多角度地来回答。实践表明: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觉得应该像陈太丘那样“舍去”,有的认为再等等。其实,在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顺势引导,做人要讲诚信,凡事要学会宽容,从“读文”到“做人”,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就是作业的布置,特别是课本剧的表演,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课本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然,我上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还有一少部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分析其原因:对课文内容没有读懂,一些句子不会翻译。鉴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清重点词句外,还要讲一讲翻译的方法比如:增、补、删、换、调等,将方法的点拨贯穿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篇四: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梅灿翔

又是一轮三案导学赛课,本轮赛课我执教七年级语文。结合本学年学生特点,我选了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之《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古文,字词的教学是古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我首先考虑到字词的教学。学生过了字词关,结合课前预习,我设计了“重点句子”翻译。考虑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结合文中语句,让学生分析课文。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元方的行为究竟是该如何认识,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篇五:《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同学们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好在这篇文章短小,故事性强,学生很容易明白文章的大意。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同学学习如何给文言文做笔记,还要去分析人物的形象,最终把德育落到实处,的确不易,毕竟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学生认真预习。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我把预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真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效果也就截然不同。

在课堂教学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表现在导入的设计上。我选择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导入,让同学们去分析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健康和诚信,这就充分说明了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诚信和健康同等重要,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2、表现在诵读上。我把教师范读,学生换读等多种读法相结合,目的让同学们在读的基础上感知,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或建议,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文章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我有梯度的设计了四个问题,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人物进行剖析,同学们认识到位,回答问题时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表现在德育的落实上。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行事,所以,我设计了“转换角色,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如今的社会都要讲究和谐,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假如你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才能让每个人都不生气呢?”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大脑更加兴奋,各抒己见,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转换位置,换位思考”的价值。

当然,这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致使在名言积累这一环节中,时间有些紧张,略显仓促。总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一直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精心组织语言,他们学到的不仅有知识和方法,而且收获到了学习的快乐。评课老师也认为本节课设计精巧,大胆,条理清晰,问题层次性强,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第四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5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是,规范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会看课后注释,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反复诵读,根据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学会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等等.因此,对以上理念的贯彻和实行应该说是贯穿本课教案设计的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明确,反馈明确,落实明确.教学准备完成了,但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我单方面的行为,如何有效地贯彻,还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和配合。

课后我觉得令人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打扰课堂学习气氛的意外,教学辅助设备也运转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读要求这一环节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逐一落实到位,只是抓住了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给有心的学生造成一种老师教学前后照应不周的,比较粗放的印象.还有对于学生的提问,涉及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要加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的观念,不能光为了热闹和顺畅就只提问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那些沉睡着的,羞怯的,敏感的心灵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还有一个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课下注释为陈纪,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的名字-陈实,当学生回答是陈纪时我当即予以反驳,但马上我脑子转了过来,是我错了.我想这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也给我一个警示,对待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仔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2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 《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3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4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了五年级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在这一学科毫无经验的老师,这一学期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有以下几点初体会:

一、让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和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综合实践课学生是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让老师当主导,由老师来活动,而应该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

三、老师+学生=朋友

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提携的朋友关系,而在综合实践课中体现的更为突出。综合实践的“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传授”,而是“指导”。从主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组进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总结汇报、学习的收获,整个实践过程中,都是学生行动,再加老师的指导,相互合作完成的。老师、学生在活动中是平等的探索者,也是相互合作的朋友。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为孩子们创设可以任意高飞的天空和可以尽情跳跃的大海;也希望让我的课堂因为有着平等、民主的朋友之情而更加充满创造的活力、更加多姿多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5

这篇文章是《世说新语》中关于品行的“方正”篇。作为南北朝时志人小说,内容通俗易懂。字词障碍不多。我是这样授课的。

首先,还是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要求是参照课下注释朗读,完成后,找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认为哪个字音读得不对,就圈点出来。学生开始朗读了,经过昨天的训练,他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课下注释,所以把“尊君在不”得“不读成“否””,这是读对了,但是有的同学开始在这个字下面划线,并且这边一读结束,那边就迫不及待喊,说“不”这个字读错了。不待我回答,马上有同学提醒“看注释!”这一读,一纠正,学生对这个字的音和解释都了解了。

于是开始第二轮朗读,学生齐读。然后,我找学生开始说说知道了怎样一个故事,韩应愿一字不差地翻译了出来。我就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实词“期、去、委、去、”,学生也一一答对了。于是,我进行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来表演!

学生喜欢呀!争着抢着要表演!

我就选了两个男生上来。他们早已经商量好了,一个当陈太丘的友人,一个当陈元方。

郭振宇有点调皮,他做了个骑马进来的姿势。我立马止住他,问大家,他做的对不对?立刻有人指出:“这样不对,因为文中说了,友人感到惭愧时,动作是‘下车引之’,所以,骑马来肯定是不对的。”

郭振宇重新进来,找到正在嬉戏的“元方”万嘉乐,开口便问:“你爹在吗?”我再次止住他:“这样问对吗?”学生回答:不对,这样不礼貌!你看,他们注意到了文章是“尊君在不”,“尊君”是敬称。能翻译成“你爹”吗?学生马上回答,应该翻译成“你父亲在吗”,然后带领同学们看课后的敬词和谦词。然后举了著名央视主持人朱军采访时不当的语言,他称呼对方的父亲为家父,这对不对?根据这个表,学生能知道“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称呼对方的父亲,现在其实也可以敬称对方父亲令尊的,那就可以翻译成“令尊在家吗?”

万嘉乐回答:“我父亲等你很久,你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

我还是问学生:这话有毛病吗?有学生说没毛病,有学生举起了手,提出“君”应该翻译成“您”。你看,细心的学生就能不忘“敬词”。通过两次提醒,学生注意多了。在称呼上没有问题了,但是,郭振宇在表演“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摇晃着身体,显得不庄重,而友人说“非人哉”的时候,他是坐在车上的,因为后文“有下车引之”。通过表演,我们把文章的内容,翻译了出来,把人物性格分析出来,把元方的聪慧,据理力争和可爱的样子表现了出来,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敬词和谦词”在神态和动作上的表现。

后来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学习印象还蛮深刻的。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6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浅显,故事情节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的理解阅读。同时,也能较好地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初中阶段相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虽然本文内容比较浅显,但毕竟是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在理解中去探讨,在交流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本文是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学生在学习《咏雪》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文,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我放手让学生去翻译,去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我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言文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情,又能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创设情境,多角度地来回答。实践表明: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觉得应该像陈太丘那样“舍去”,有的认为再等等。其实,在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顺势引导,做人要讲诚信,凡事要学会宽容,从“读文”到“做人”,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就是作业的布置,特别是课本剧的表演,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课本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然,我上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还有一少部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分析其原因:对课文内容没有读懂,一些句子不会翻译。鉴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清重点词句外,还要讲一讲翻译的方法比如:增、补、删、换、调等,将方法的点拨贯穿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7

这是导学技能操练课,为了上好这课时,课前我们分工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由选材到构思到设计上课方案到实践,请教咨询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的实践中完善我们的方案,最后在正式验收课时,我们2个的临场发挥都要比之前的实践要来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现很镇定,即使在上课时出现了突发事故,也镇定自如的应对,而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可以说是比较圆满的。我们2个都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政节课里师生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另外,由于备课过程中没设想到“相”,当有学生质疑它的意思时,我确实是吃了一惊,还好由于基础比较扎实,我在愣了一下之后能马上为学生解答,这让我确信,双基真的很重要,以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双基教学。

这次技能操练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获多少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阶段,让自己重新定位评价再认识自己。从教育局教研员的评课看来,虽然我跟宋老师的导学技能操练课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来,他是相当认真的听我们上课,可见在本校各位前辈的帮助指点还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之下,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课题,作为教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是我们要有一桶水,经过这次磨练,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长,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还有很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学校各位前辈的关爱帮助下成长的好,而且我也通过这次历练做好了思想心理准备,迎接新的磨练。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8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9

本课导入的设计,我进行了三四次的设计。一是采取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学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如果让一位学生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钟,从时间上不划算,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事后想到这既然是堂公开课,怎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迅速进入状态,还是让老师讲个故事好些(谭君的建议)。这样决定下来,我在一个班就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在赛课的前两天,陈君告诉我有个好故事,陈元方十一岁时也有个巧妙应答的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教师讲《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本堂课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主宰课堂。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通假字,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到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表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到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辩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回想起谭局长(玉兰)的一句话“课堂要让学生‘乱’起来”!真是无不道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齐读后,老师的掌声有点突兀的感觉;二是学生精彩的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不自然;三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个迷。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0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同学们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好在这篇文章短小,故事性强,学生很容易明白文章的大意。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同学学习如何给文言文做笔记,还要去分析人物的形象,最终把德育落到实处,的确不易,毕竟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学生认真预习。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我把预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真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效果也就截然不同。

在课堂教学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表现在导入的设计上。我选择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导入,让同学们去分析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健康和诚信,这就充分说明了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诚信和健康同等重要,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2、表现在诵读上。我把教师范读,学生换读等多种读法相结合,目的让同学们在读的基础上感知,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或建议,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文章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我有梯度的设计了四个问题,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人物进行剖析,同学们认识到位,回答问题时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表现在德育的落实上。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行事,所以,我设计了“转换角色,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如今的社会都要讲究和谐,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假如你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才能让每个人都不生气呢?”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大脑更加兴奋,各抒己见,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转换位置,换位思考”的价值。

当然,这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致使在名言积累这一环节中,时间有些紧张,略显仓促。总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一直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精心组织语言,他们学到的不仅有知识和方法,而且收获到了学习的快乐。评课老师也认为本节课设计精巧,大胆,条理清晰,问题层次性强,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1

两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要自然、有机、有效。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成的,而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本,逐步达成目标。我想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两纲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目标就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吧!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责难的故事,很适合起始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课文,教师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所以我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争取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并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导入部分即从文眼“期”入手,让学生为“期”组词,从现代意义推出古文中的原意,古今融合的方式一上来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传承性的特点。

作为预备年级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第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读句读,一方面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又在比较、纠正的过程中补充省略,疏通文意,可谓一举两得。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关健的实词含义,注重对实词的认知和积累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当然任何课堂教学都未必能尽如人意,总有一些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这就是我们经常探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产生冲突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此次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课文标题为什么是“陈太丘与友期”而不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问题提得相当好,也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但这却不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不能及时回答,就由学生一味讨论下去,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课堂的主动性,也影响了其它教学环节的落实。

经过了课后的评课以及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其实这时我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先进行下面的环节,给自己和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像学生提出“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等传统词汇,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我应抓住机会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常识与学生交流,即使没有准备也可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觉得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

教学设计与课堂的生成将是永远生动而多元的问题,它表现出任课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智慧,相信经过我们语文组老师的交流、讨论,把自己经验共享,让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取得更快的进步!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2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是,规范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会看课后注释,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反复诵读,根据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学会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等等.因此,对以上理念的贯彻和实行应该说是贯穿本课教案设计的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明确,反馈明确,落实明确.教学准备完成了,但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我单方面的行为,如何有效地贯彻,还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和配合.

T月2H日的课上好后,我觉得令人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打扰课堂学习气氛的意外,教学辅助设备也运转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读要求这一环节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逐一落实到位,只是抓住了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给有心的学生造成一种老师教学前后照应不周的,比较粗放的印象.还有对于学生的提问,涉及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要加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的观念,不能光为了热闹和顺畅就只提问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那些沉睡着的,羞怯的,敏感的心灵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还有一个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课下注释为陈纪,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的名字-陈实,当学生回答是陈纪时我当即予以反驳,但马上我脑子转了过来,是我错了.我想这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也给我一个警示,对待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仔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3

《冬不拉》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很久以前,一只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个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的和瞎熊进行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为了纪念了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以“琴声”所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此教学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琴声”内容的段落,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标出对应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情节去朗读,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交流。在学生交流基础上,适时进行感情朗读,及时进行评价。特别是文章第十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琴声所表达的含义。

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时,方法还过于单一化,主要是学生朗读后,找学生评价,然后再朗读。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指导方法,比如:师生赛读、对比朗读、教师示范、同桌赛读、男女比赛等,让学生的感情朗读不再单调。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4

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的流程是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研读课文———拓展提升。

整体感知课文时,住要采用了听读、朗读、齐读等方式。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研读课文设计了几个问题: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设计“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这个问题是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设计了“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设计“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目的是通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学生初步接触古文,觉得不习惯,基本上都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课文,连下面的注释也不太会利用。今后,要加紧对他们的训练。陈太丘不讲信用的品格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可是他知错就改的好品德,学生无法识别,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今后上课要多化时间训练。在上课时,希望能尽快让学生适应古文的学习,所以老师讲解的多了一些,忽略了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总觉得他们不能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作业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5

本课导入的设计,我进行了三四次的设计。一是采取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学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如果让一位学生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钟,从时间上不划算,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事后想到这既然是堂公开课,怎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迅速进入状态,还是让老师讲个故事好些(谭君的建议)。这样决定下来,我在一个班就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在赛课的前两天,陈君告诉我有个好故事,陈元方十一岁时也有个巧妙应答的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教师讲《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本堂课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主宰课堂。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通假字,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到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表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到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辩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回想起谭局长(玉兰)的一句话“课堂要让学生‘乱’起来”!真是无不道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齐读后,老师的掌声有点突兀的感觉;二是学生精彩的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不自然;三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个迷。

第五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

我的欣赏课《溜冰圆舞曲》是这样设计的:初听时,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再听时,让学生按节奏的变化区为乐曲分段,并辨别哪两个部分基本相似;分段听时,分析比较两个主题在旋律进行及节奏上的特点,联想这两个主题各描绘怎样的情境,并随着音乐模仿;接着分小组讨论,可用哪些形式来表现乐曲?于是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创编故事,有的用绘画等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现乐队.然后出示一条旋律,学生仔细观察后找出提示中的旋律进行及变奏规律,进行创编乐曲,然后分别视唱改编前后的乐曲,再次体验旋律、节奏等因索与乐曲情绪的关系。

这样经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出音乐的旋律进行及节奏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再次合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均有提高;思维及反应能力较从前敏捷;自信心也增强。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2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是,规范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会看课后注释,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反复诵读,根据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学会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等等.因此,对以上理念的贯彻和实行应该说是贯穿本课教案设计的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明确,反馈明确,落实明确.教学准备完成了,但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我单方面的行为,如何有效地贯彻,还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和配合。

课后我觉得令人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打扰课堂学习气氛的意外,教学辅助设备也运转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读要求这一环节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逐一落实到位,只是抓住了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给有心的学生造成一种老师教学前后照应不周的,比较粗放的印象.还有对于学生的提问,涉及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要加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的观念,不能光为了热闹和顺畅就只提问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那些沉睡着的,羞怯的,敏感的心灵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还有一个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课下注释为陈纪,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的名字-陈实,当学生回答是陈纪时我当即予以反驳,但马上我脑子转了过来,是我错了.我想这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也给我一个警示,对待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仔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3

最早听说要送教下乡,选了又选,最后确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想一想这节的内容比较简单10个字,学生容易理解,没有什么要讲的?最初准备采用的是以朗读为主的方式。最后发现,这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古,如果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的言语感,但是不能够指导学生积累言实词,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最终选择还是按照常规的言教学方式。

为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试讲了四次。在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帮助下,我们语备组几位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我有几点感悟:一是好是改出的。二是堂永远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只是执行导演。

本单单是导入的设计,我就进行了五次。一是采用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如果要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下,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钟时间,从时间上不划算。二是采用讲故事《道旁苦李》,这就对老师语言表达有一个较高要求,而且这个故事讲下也需要三四分钟,从时间上考虑还是稍有些长。三是采用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四是以“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五是运用陈元方11岁时巧妙应答袁公的故事,这个故事,(fsir)与本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用《元方善对》的故事。

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抛砖引玉”。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板块儿进行,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的意思有点费时间。后干脆就是“就字论字”。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加大舍小令外人。”句子的翻译主要就是举一个例子说明翻译句子的方法。

讲故事环节。最初采用的是让学生根据图讲故事,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把这篇翻译了一下。然后在另一个班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要介绍清楚,语言要生动形象,最终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指导太过于笼统,学生思想上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让讲故事语言缺乏感染力。最后在我们主持人的点拨下,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想使故事生动,必须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比如说友人怒,怎么样的友人怎么怒,我们可以填入盛气凌人,怒气冲冲,气急败坏的友人,友人气的直跺脚,用手指着元方大声的骂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狰狞的用咆哮的语气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讲故事,就比前几次生动形象了,其他的同学也愿意听。

这堂的主体是学生。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合作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学生讲故事,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体会收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有内到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不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讲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体验方面,有诚信、有礼到家风、国风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话“要让堂‘乱`起。”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在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事倍功半。

这节也有许多的不足。一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二是对堂上发生的意外,过早的下结论,打击了学生的兴趣。三是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还不是特别的自然。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4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 《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5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了五年级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在这一学科毫无经验的老师,这一学期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有以下几点初体会:

一、让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和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综合实践课学生是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让老师当主导,由老师来活动,而应该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

三、老师+学生=朋友

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提携的朋友关系,而在综合实践课中体现的更为突出。综合实践的“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传授”,而是“指导”。从主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组进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总结汇报、学习的收获,整个实践过程中,都是学生行动,再加老师的指导,相互合作完成的。老师、学生在活动中是平等的探索者,也是相互合作的朋友。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为孩子们创设可以任意高飞的天空和可以尽情跳跃的大海;也希望让我的课堂因为有着平等、民主的朋友之情而更加充满创造的活力、更加多姿多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6

两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要自然、有机、有效。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成的,而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本,逐步达成目标。我想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两纲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目标就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吧!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责难的故事,很适合起始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课文,教师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所以我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争取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并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导入部分即从文眼“期”入手,让学生为“期”组词,从现代意义推出古文中的原意,古今融合的方式一上来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传承性的特点。

作为预备年级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第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读句读,一方面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又在比较、纠正的过程中补充省略,疏通文意,可谓一举两得。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关健的实词含义,注重对实词的认知和积累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当然任何课堂教学都未必能尽如人意,总有一些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这就是我们经常探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产生冲突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此次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课文标题为什么是“陈太丘与友期”而不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问题提得相当好,也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但这却不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不能及时回答,就由学生一味讨论下去,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课堂的主动性,也影响了其它教学环节的落实。

经过了课后的评课以及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其实这时我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先进行下面的环节,给自己和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像学生提出“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等传统词汇,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我应抓住机会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常识与学生交流,即使没有准备也可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觉得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

教学设计与课堂的生成将是永远生动而多元的问题,它表现出任课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智慧,相信经过我们语文组老师的交流、讨论,把自己经验共享,让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取得更快的进步!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7

这篇文章是《世说新语》中关于品行的“方正”篇。作为南北朝时志人小说,内容通俗易懂。字词障碍不多。我是这样授课的。

首先,还是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要求是参照课下注释朗读,完成后,找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认为哪个字音读得不对,就圈点出来。学生开始朗读了,经过昨天的训练,他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课下注释,所以把“尊君在不”得“不读成“否””,这是读对了,但是有的同学开始在这个字下面划线,并且这边一读结束,那边就迫不及待喊,说“不”这个字读错了。不待我回答,马上有同学提醒“看注释!”这一读,一纠正,学生对这个字的音和解释都了解了。

于是开始第二轮朗读,学生齐读。然后,我找学生开始说说知道了怎样一个故事,韩应愿一字不差地翻译了出来。我就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实词“期、去、委、去、”,学生也一一答对了。于是,我进行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来表演!

学生喜欢呀!争着抢着要表演!

我就选了两个男生上来。他们早已经商量好了,一个当陈太丘的友人,一个当陈元方。

郭振宇有点调皮,他做了个骑马进来的姿势。我立马止住他,问大家,他做的对不对?立刻有人指出:“这样不对,因为文中说了,友人感到惭愧时,动作是‘下车引之’,所以,骑马来肯定是不对的。”

郭振宇重新进来,找到正在嬉戏的“元方”万嘉乐,开口便问:“你爹在吗?”我再次止住他:“这样问对吗?”学生回答:不对,这样不礼貌!你看,他们注意到了文章是“尊君在不”,“尊君”是敬称。能翻译成“你爹”吗?学生马上回答,应该翻译成“你父亲在吗”,然后带领同学们看课后的敬词和谦词。然后举了著名央视主持人朱军采访时不当的语言,他称呼对方的父亲为家父,这对不对?根据这个表,学生能知道“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称呼对方的父亲,现在其实也可以敬称对方父亲令尊的,那就可以翻译成“令尊在家吗?”

万嘉乐回答:“我父亲等你很久,你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

我还是问学生:这话有毛病吗?有学生说没毛病,有学生举起了手,提出“君”应该翻译成“您”。你看,细心的学生就能不忘“敬词”。通过两次提醒,学生注意多了。在称呼上没有问题了,但是,郭振宇在表演“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摇晃着身体,显得不庄重,而友人说“非人哉”的时候,他是坐在车上的,因为后文“有下车引之”。通过表演,我们把文章的内容,翻译了出来,把人物性格分析出来,把元方的聪慧,据理力争和可爱的样子表现了出来,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敬词和谦词”在神态和动作上的表现。

后来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学习印象还蛮深刻的。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8

本课导入的设计,我进行了三四次的设计。一是采取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学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如果让一位学生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钟,从时间上不划算,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事后想到这既然是堂公开课,怎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迅速进入状态,还是让老师讲个故事好些(谭君的建议)。这样决定下来,我在一个班就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在赛课的前两天,陈君告诉我有个好故事,陈元方十一岁时也有个巧妙应答的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教师讲《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本堂课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主宰课堂。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通假字,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到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表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到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辩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回想起谭局长(玉兰)的一句话“课堂要让学生‘乱’起来”!真是无不道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齐读后,老师的掌声有点突兀的感觉;二是学生精彩的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不自然;三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个迷。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9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0

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是从课文的内容入手,二是从感悟纪昌的品质入手。定好了思路,又觉得如果这样把课上完,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课上得太平淡了。那么如何上出自己的亮点,上得特别一些,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课堂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所以我设计本课的两大亮点。

第一亮点,常言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学得怎么样?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等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亮点,学生是学习技能的人和学习生活本领的人,而方法是打开认识窗户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当学生基本上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我再补充,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那就是在读书中要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一亮点课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整节课虽然达成预期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1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2

本课导入的设计,我进行了三四次的设计。一是采取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学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如果让一位学生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钟,从时间上不划算,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事后想到这既然是堂公开课,怎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迅速进入状态,还是让老师讲个故事好些(谭君的建议)。这样决定下来,我在一个班就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在赛课的前两天,陈君告诉我有个好故事,陈元方十一岁时也有个巧妙应答的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教师讲《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本堂课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主宰课堂。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通假字,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到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表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到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辩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回想起谭局长(玉兰)的一句话“课堂要让学生‘乱’起来”!真是无不道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齐读后,老师的掌声有点突兀的感觉;二是学生精彩的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不自然;三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个迷。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3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是,规范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会看课后注释,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反复诵读,根据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学会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等等.因此,对以上理念的贯彻和实行应该说是贯穿本课教案设计的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明确,反馈明确,落实明确.教学准备完成了,但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我单方面的行为,如何有效地贯彻,还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和配合.

T月2H日的课上好后,我觉得令人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打扰课堂学习气氛的意外,教学辅助设备也运转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读要求这一环节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逐一落实到位,只是抓住了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给有心的学生造成一种老师教学前后照应不周的,比较粗放的印象.还有对于学生的提问,涉及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要加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的观念,不能光为了热闹和顺畅就只提问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那些沉睡着的,羞怯的,敏感的心灵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还有一个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课下注释为陈纪,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的名字-陈实,当学生回答是陈纪时我当即予以反驳,但马上我脑子转了过来,是我错了.我想这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也给我一个警示,对待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仔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4

许传敏《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

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

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穫,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设计本文时,重点採用了自主合作**的阅读方法,主要分成五板块进行:

一、动口朗读感知内容,通过朗读要求学生读準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动心细读互说译文,要求学生在自读中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想一想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以句子为单位,小组内互译课文。老师抽查学习效果并作点拨。

三、动情精读,析说文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思考并互动交流发言。老师要进行示範性的朗读,特别是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要进行具体指导,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应该读出愤怒﹑斥责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反驳语气。

四、动容品读,拓展延伸。要求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动容,要进入情景要读得有表情。然后思考:

你认为元方是怎样一个孩子?友人人是怎样一个人?老师点拨:陈元方七岁就能懂礼识义,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懂得了什幺道理?试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五、读背课文,教师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

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穫,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完成了《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反省自己的得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覆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并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锻鍊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也会受到情感薰陶,并获得思维的启迪,从而享受审美是乐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準对阅读的要求。

(二)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分析如此深刻,拓展训练时,学生还引经据典,这是我在準备这堂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过渡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是表现应该说很精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使我感到在今天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学生去想去做。

(三)文言文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5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下载《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1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是七年级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咏雪》是同事上的,没有讲解字词,也没有讲解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所以我在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就着重要讲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导入:出示幻灯片漫画《曾子杀猪》,让学生讲述漫画所描述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明确《曾子杀猪》;诚信待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

    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浅显,故事情节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的理解阅读。同时,也能......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中学 李小会最早听说要送教下乡,选了又选,最后确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03个字,学生容易理解,没有......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