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关系
德育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关系
摘要:德育教学作为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的教学体制改革中德育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小学教学环节的组织部分,从多种角度出发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推动小学教学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文章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明确小学数学教学重点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教学关系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当前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教学应用管理方式。德育教学和数学教学都是当前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尝试,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实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德育教学是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德育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可以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正确的德育教学的指引下,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会严格要求自己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数学教学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不断提高运算能力和水平,建立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这种习惯带到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中的趣味性,在这种教学趣味的促进下,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数学教学中包含着德育教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认知行为习惯,利用社会知识,强化其爱国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小学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在这种知识体系的影响下可以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德育教学活动,树立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应用环境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真实内涵。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介绍从古至今中国有名的数学人物和重要数学发现,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各种教学器材的有效性,如从国旗颜色、图形的所表达含义入手,让学生计算国旗比例、五角星度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让让学生调查计算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的比例、人口的密度等。在这种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方法下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种积极有效德育教学环境,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爱国思想情节,自发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会有很大的提升。
3.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整个阶段
教学是一种持续的工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教学应用体系,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小学教学阶段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在长期的教学中要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活动,形成一种层次性。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相应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同样数学教学也要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行考量,针对每个年龄段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还能形成一种针对性的教学应用。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的开展都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现状,都是教学中所要涉及的内容,是开展针对性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要在发展中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结语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实际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特殊要求。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作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二者各自的优势和长处,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应用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采用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周永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巧妙地渗透德育[J].现代交际,2012,02:173+172.[2]高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04:43-44.[3]王妮娜,王清磊,李征.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12:18-19.[4]崔丽朋.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J].才智,2010,04:93.[5]左晓声.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辩证思考与理性操作[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Study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2012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Study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2012:2.
第二篇: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反之,没有坚实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质量上不去,德育也会失去根基。换一句话说,没有学习质量作保证的德育是空的德育,应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对学生成长而言,切不能只重智育抓教学,也不可只重德育抓活动。就教师而言,当然既要做好德育工作者,又要当好教学工作者。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我们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了学生,以高尚的人品影响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受你的知识,否则他就不买你的帐,不领你的情,拒你的知识于门外,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难见成效。
(二)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我认为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否则只能算是假大空。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实在教学上,不能促使学生安心地学习,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材,那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何意义?这样的德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是必须抛弃的不切实际的教育。由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考虑德育教学的工作时首先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悖于学校教学,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反而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这样的德育就必须有所反省,必须有所改变。所以,我认为,德育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现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及时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德育的抓手、重点,否则就是空谈德育。
德育不是空空洞洞的工作,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应是落实于教学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第三篇: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育人先育德。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样学生不但能使学生“成才”,而且也能“成人”。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人们说“文以载道”,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一〉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完善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予学生以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过程
〈一〉理解语文德育渗透,把握德育渗透过程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二〉重视语文德育渗透
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拼音教学、汉字教学和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其中。
三、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灵活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话习作课一样,要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终检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仅要看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而且还要看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支配的道德行为。换句话说,德育渗透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每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了解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也得到了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与德育
浅谈数学教学与德育
安亮亮
摘要: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德育方法的有效性表现为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者的适宜性、对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和对德育目标的服从性;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就是使德育方法与德育工作者的特长相结合,就是要充分调动德育对象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就是要使德育方法紧跟德育目标变化的步伐。关键词:德育方法 有效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其核心而言,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学校除 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外,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进行德 育的必要途径,那么数学课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一、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 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虽然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不 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 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 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 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 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 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 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 心和自豪感。又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利用 多媒体出示一张雄伟的天安门照片,刚看到照片时,学生会心一笑,注意力集中到照片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上天安门建筑的特征,帮 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图片感受 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不但燃起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他们受到了心灵的教育。
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 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 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本 领。现在,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多数 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父母溺爱的较多,且大多数都缺乏集体主义 观念,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 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较早的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 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 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 好时机。比如,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采用 小组记分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 力量,来共同的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 刻的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向学生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仪表、言行等 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到“四个四”,既:“四心”(热心、耐心、关心、诚心),“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导”(教导、引导、指导、疏导)、“四爱”(爱国、爱校、爱班、爱生),用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用躬身示说、为人师 表的具体言行感染学生。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 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 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 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 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 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 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 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讲授“全 等三角形”时,结合课本中的“读一读”中的“巧测河宽”,向学生介绍 早在 1805 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反法联军在莱茵河两岸激战,拿破 仑想使炮弹准确的落到对方的阵地,就必须知道河有多宽,但直接测 量是不可能的,拿破仑急中生智,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全等”,解决 了这个难题,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知识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 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 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 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者建议 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 用。
五、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 取的良好品质。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 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 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 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 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 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 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 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 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 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 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 的奥妙.六、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蕴含着极 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 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 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 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 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 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 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 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德育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一、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德育对象思想、行为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动中所凭借的工具和手段。德育工作者就是通过德育方法这个
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不能盲目、冲动,那样不仅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只会让事情越来越复杂,使师生间的关系恶化。如果能够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一下,假设自己是那犯错误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去解决,那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当时我就劈头盖脸的大骂一顿,或是再给讲一大堆道理,可能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会暂时收到一些效果,但不会太长久。适当的沉默更有教育性。我们经常在教育学生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他们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像有些道理学生听的多了,也就听烦了,所以起的作用不是太大。就拿班级纪律来讲,如果每天都对学生说要安静,不要说话,那学生肯定听烦了,也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在他们吵闹时,你进去在讲台上或在说话的那个学生面前站上几分钟,那么他肯定也会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所以有时适当的沉默有比大堆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家校的沟通会更有说服力。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内心活动,经常和家长沟通。想一想他的心理弱点是什么,你所采取的方法要让他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让他真正从内心受到教育,从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个例子即通过班主任的自责以及自罚,让学生在良心上受到谴责,内疚,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班级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相信不少班主任老师都会有被学生顶撞的经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是如此。往往诱因的不同,采取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下面结合我身边的几个典型案例,对此类事进行简单的分析。人有时会有偏心眼,我有时也不例外。比如好学生犯了错,我们一般和声细语,耐心教诲,而如果后进生经反复教育仍犯错的,我们有时则会大呼小叫,恶语相向。这种对学生的不同态度,使后进生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老师很不公正,偏疼偏爱,内心很不服气,于是顶撞老师。实践告诉我们:当学生因受到不公正对待而顶撞你时,还他公正,他会更尊敬你,如果只顾维护自己的尊严,定会导致矛盾激化,师生关系紧张,这极不利于以后我工作的开展。老师做学生的工作离不开学生的理解,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是要与学生好好沟通,让他理解你的言行,他才会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而且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渴望得到家长、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而我们有时对学生的确是不够尊重,尤其在心绪不佳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大声训斥、讽刺挖苦等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当这种行为严重挫伤学生自尊心时,便会发生学生顶撞老师的事。当学生因你的不尊重而顶撞你时,换一种尊重他的方式使他认识到自己错了,那么一场**便平息了。
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成长中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感情纯真热烈而又稚嫩脆弱。学生除了要获取知识外,还渴望得到感情的尊重与交流。只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那么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别忘了,给学生留一点余地,其实也是给自己,给教育留一点余地。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每一位教师 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 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模式
北京房山中学 周立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标准》的实施,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于数学学科其自身的特点,似乎就决定了其枯燥性和单调性。数学的确也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而具有趣味性,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有点枯燥无味。信息技术手段介入数学教学之后,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丰富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行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学习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胆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最充分的调动各种感知器官,去感受知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案例1]:指数函数的引入举细胞分裂的例子,这个例子老生常谈,学生也不太感兴趣,我的引入是这样的:1964年10月16日下午3 时整,在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顿时振奋了国威。接着展示原子弹爆炸原理的flash课件,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夺目的色彩,美丽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而且这样做不但例子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案例2]:在学习《三视图》时,我先在网上搜索,发现许多图片、课件和文字说明。上课时先展示各种建筑、飞机、坦克的图片,学生看得入神,我说:你们想当飞机、坦克的设计师吗?要当设计师就要从绘图识图开始,三视图是制图的基础。这样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白《三视图》在实际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然后通过下载的课件,展示了三视图的成像原理,学生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
二、信息技术轻松把数学课变成“实验课”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等方式。如果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课”,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案例3]:《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时,“传统方式”只用“描点法”作出两个图象,然后直接给出指数函数是有些“强加于人”的,例如,学生对为什么要把底数分为以讨论就不一定理解,学习过程比较被动。的性质。这两种情况加
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通过亲自动手绘制指数函数的图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值,并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图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底数如何影响并决定着函数然聚集,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么以的性质。由于函数的图象随着
自
这条分界线,这样呈现内容,对学生发现和熟悉“为什为分界点”“过点(0,1)为什么要作为性质之一”等,都营造了很好的环境,使教学的开放性、“探索式学习”等成为可能。显然,假如没有信息技术,上述过程很难实现。[案例4]:在《函数作课件,把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用《几何画板》制均设为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参数变化、观察图象体会周期变换、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同时还能展示由的图像的全部过程。
在数学实验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三.借助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开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
[案例5]:在选修2-1《曲边梯形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定积分的方法和极限的思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课件《曲边梯形的面积》:求函数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课件设计思路如下:①构建参数,将区间分成等分,②在每一等分上用矩形的面积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③再求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③在演示课件时,让参数n变化,观察矩形面积的变化。课件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定积分的“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这一高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如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等。但培养这些能力必须以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为载体,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又可以简单地将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以呈现的内容形象的、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让几何体动起来
与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图形,从头脑中对图形有了深刻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堂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案例6]: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先让学生看一段陶瓷制作中拉胚的过程,以实例使同学们对旋转体有一个鲜活的认识,再用课件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在“侧面积”教学中,通过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体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正棱柱之间的关系,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关系。
在讲棱锥与圆锥的体积时,用课件展示三个同样大小的三棱锥补成一个三棱柱,使学生很轻松的根据祖暅原理得出三棱锥的体积是等底面积等高的三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进而得出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直观的动态的画面在给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较抽象的立体几何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在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及常见图形,在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大量的应用,那怎样的曲线是圆锥曲线?古希腊的几何学家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面,当平面与圆锥面的轴线所成角变化时,获得不同的截线,即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在引入圆锥曲线概念时,为让学生更清楚的看清圆锥曲线的区别和联系,用 Flash动画演示,让平面与圆锥面的轴线所成角发生变化,让学生观察所截曲线的形状的变化,进而使学生得出
在每个取值范围所得的曲线是何种曲线的结论,借助于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形状及性质有了更深的记忆,比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圆锥曲线的形状及性质效果好的多。而在椭圆定义时,在平面上取两点、和,把一条长度为定值且大于|
|的细线两端固定在两点,用笔尖把细线拉紧,并使笔尖在平面慢慢移动,用动画演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清楚的看到一个椭圆形成的过程,由此得出椭圆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定义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得出,此过程还可由学生操作,提高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了如指掌。
[案例7]:在讲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有这样一个例题,已知点A(0,2)和抛物线C:y=6x,求过点A且与抛物线C相切的直线的方程,在讲此题时,可用动画演示,直线绕定点A(0,2)旋转,让学生观察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当转到相切位置时,2不再旋转,学生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与抛物线相切且过点A的直线有两条,其中一条无斜率,进而设出直线方程并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得出直线的方程,展示几何图形变形与运动的整体过程,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信息技术在解析几何教学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它能做出各种形式的方程的曲线,能对动态的对象进行“追踪”并显示该对象的轨迹,能通过拖动某一点或线,观察整个图形的变化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曲线的位置关系,总之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让函数真的“运动变化”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在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同时函数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刻画,这又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
[案例8]:三次函数是一种较重要的函数,《三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应用》中,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分别作出三次函数
与其导函数的图象,然后①让由正到负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变化;②让c变化,使导函数的图象由在x轴上方→与x轴相切→与x轴相交;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就非常清楚地领会了三次函数与其导函数的图象有下面的这几种情形:
然后就轻松地总结出了三次函数的性质:
1、三次函数的极值点有0个或2个,分别对应其导函数的情形
2、导函数与x轴的交点对应着三次函数图象上斜率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3、导函数图象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着三次函数的递增区间,下方部分对应着三次函数的递减区间
4、三次函数的图象只有上述的6种情形
学生真正认识到其图象的分类和实质,以后对三次函数的性质的题目,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让老师不得不感叹几何画板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收获.总的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但是提高课堂的效率信息技术使用要恰如其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不断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真正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程庭喜,崔海友,邹应贵 《几何画板与课程整合创新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陈瑞阁.《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地质教育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整合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杨东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