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

时间:2019-05-15 03:2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

第一篇:《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

《胡同文化》

导入:记得90年代流行过一段民谣:“要看中国的两千年,请到西安;要看中国的一千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要看中国的十年,请到深圳。”西安北京是古都,文化积淀深厚;上海深圳乃后起之秀,更具现代风采。请大家告诉我,要看上海和北京的市井风情,民风民俗,最好的选择是到这两个城市的什么地方?

生议论,众说纷纭。

生1: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

生2: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胡同游”。

师:“弄堂”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地方,胡同是北京市民生活的场所,很多人喜欢将“弄堂”与“胡同”作为上海与北京市民文化的象征。著名文化学者杨东平先生写了一本关于文化比较的书,叫《城市季风》,内容很精彩,大家不妨找来一看。现在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一幅图片。看人力车上写的几个字:“到胡同去”。

生(插话):是旅游广告。

师:正是。胡同以前是老百姓生活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京城的一大旅游景点,物以稀为贵,可见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了,胡同的实用功能正在丧失,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领略“胡同文化”的魅力。文章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概括一下。

生3:胡同的基本情况,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的现状及作者对正在衰败的胡同的伤感。

师:对。我把你的答案再提升一下。文章围绕胡同文化,先写这种文化存在的环境,再写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什么是文化?最近,宁夏电视台作了一个“塞上文化行”的访谈节目。他们邀请文化学者余秋雨和著名作家张贤亮讨论文化问题。余秋雨在访谈中谈了他对文化的看法。他说,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我很同意这个概括。任何一种文化,都反映了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汪曾棋看来,胡同文化反映了什么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生4:北京市民。

师:对,文章第5段明确写到:“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出示PPT1)

环境(胡同)

文化

人(市民)

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要研究一种文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研究这个文化影响下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那么,在汪曾棋看来,胡同文化,或者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有哪些特点呢?

生5:封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易于满足,爱瞧热闹却不爱管闲事,“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在汪曾棋看来,在这些特点之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

生:封闭。其他特点都是“封闭”的表现形式。

师:概括的好。在当代作家中,汪曾棋堪称语言表达的高手,常常能将事物描摹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家能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文章中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分析分析?

生6:我觉得第7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很精彩。“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能否通过朗读将北京人的那种满意透了的心态和神态给读出来?读的时候注意词句的排列顺序。“窝头”让人满足,萝卜让人开心。香油,简直可以炫耀;虾米皮熬白菜,那

/ 5

几乎就是山珍海味,是人生的莫大享乐了。注意,“虾米皮熬白菜”,是虾米皮,不是虾米啊。

生6:是啊,不是虾,而是虾米,还是虾米皮,可见他们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熬”字用得好,恨不得将虾米皮里的一点点油水全都给榨出来,可见生活很清苦。这样的日子还很满足,可见确是“易于满足”。

师:你分析的很好,能否尝试着朗读一遍?

生6(朗读)

师:这个“嘿”字读的时候要有些夸张才是。“嘿”意味着什么?

生6:太满意了,找不到什么词来形容了。

师:对。那就再读一下。(生6读)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要是物质生活条件好的话,谁会愿意因为“虾米皮熬白菜”而乐成这副模样?(沉默片刻)咱们暂时不讨论这个话题。请其他同学继续。

生7:写北京人爱瞧热闹却不爱管闲事,也很精彩。

师:这个同学说的是第8段。“瞧热闹”与“管闲事”有什么不一样?

生7:“瞧热闹”只需冷眼旁观,自己是个局外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管闲事”是要承担责任的。北京人把学生运动叫“闹学生”。其实学生“闹”的都是关乎国家利益的事情。比如五四运动,那是因为国家都快灭亡了。可是在北京人看来,却是“闲事”。

师:“闹”字的确很好。在市民们看来,学生运动破坏了他们的平静,破坏了他们已经习惯的秩序,他们很不满,却不去问学生为什么“闹”。鲁迅先生严肃的批评过这种心态,称之为“看客心理”。还记得《藤野先生》么?

生7:记得。《藤野先生》写日本人杀中国人,几个中国人却在旁边看热闹,表情很冷漠,好像与自己没关系。

师:那么,北京人为什么不愿意去管这些所谓的“闲事”呢?

生8:管了也是白管,管不了还惹祸上身。

师:有道理,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也不讨论。还有没有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9: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八月骄阳》的那一段北京人的对话特精彩。只要粮店还卖棒子面,哪怕“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也不要紧。“有棒子面就行”,实在太能“忍”了。

师:是啊,简直就是“活命哲学”啊。“分不清东南西北”,意味着连方向也没有了,还是不着急,只要有口饭吃。

生10:第11段北京人的民谣也很有意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师:我个人觉得“眯”字用的特别传神,咱们能否交流一下?

生10(语塞)。

师:“眯”是一种什么状态?

生10:睡不着,但又不得不闭上眼睛。

师:睡不着,还不得不闭上眼睛,这是很难过的事情,只要失眠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但我觉得,北京市民“眯着眼睛”,不仅不痛苦,好像还很享受。你看,“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虽然迫不得已闭上了眼睛,但并不痛苦,“眯着”,是不是很享受的样子啊?北京市民不仅能逆来顺受,能“忍”,而且还努力在这样的忍受中找乐子。难怪汪曾棋先生最后感叹到:“北京人,真有你的!”很有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也觉得,北京人,真有你的!不仅能逆来顺受,还能“享受”逆来顺受。顺便再问一下,北京市民干吗这样不争气呢?(生议论纷纭。)

/ 5

师(转移话题):因为“封闭”,北京市民患上了这些毛病。为了映证汪曾棋的观点,我还给大家找了个旁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第一节“小羊圈胡同”。大家请看。(展示PPT2)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老舍先生是写北京市民的高手,小羊圈胡同里的祁老太爷,日本人都打进家门了,还作着“四世同堂”的美梦,是不是和汪曾棋笔下的那些市民一样?老舍先生对北京市民是爱恨交加,颇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读《胡同文化》,也可读出汪曾棋先生善意的嘲讽与批评。

好,关于北京市民,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还记得我刚才说的环境与人的关系吗?刚才我们讨论了北京市民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环境”。北京市民是怎样养成这么些坏毛病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胡同是怎么样的一种“环境”吧。文章介绍了胡同的哪些方面?

生11:第1段写北京城的方方正正,第2段写胡同名字的由来。第三段写胡同的大小。第4段写胡同安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从北京写起?

生11:胡同就处于京城之内。

师:是啊。仅就地理位置来讲,确乎如此。但我总觉得,汪曾棋这样写还有另一番深意。假设胡同建在上海滩,或者香港,也许人们的精神面貌未必如此?

生12:老师是说北京这个特殊的背景对胡同文化有影响吗?

师:我正是这个意思。作者特别强调了北京的“方方正正”的特点。为什么北京要建成“方方正正”的呢?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们一起看看北京的结构图吧?(展示北京的建筑图)大家看,北京整个城市以紫禁城为核心,由中心向四个方向扩展,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非常规则,非常对称,非常有秩序,看起来非常稳定。这实际上与传统社会强调皇权中心有关,与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有关,与中国传统社会追求一种“超稳定”结构也有关。作为古都,北京城就是这个文化观念的产物。胡同文化置身于北京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是这个大环境的产物。我们说“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想一想,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清朝,哪一个朝代不是封闭的呢?哪一个朝代不将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当作天下的中心呢?其实,统治者也希望把国家弄得象个四合院子似的。我到紫禁城,最鲜明的感受,紫禁城也是个四合院,皇帝其实就是个大财主。

生13:“方方正正”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约束人的言行举止。

师:文章开篇介绍北京,实际上告诉了我们胡同文化的大环境。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PPT。(出示PPT3)

天下

京城

胡同

前面我问了大家好几个问题,却没给大家讨论的时间,比如为什么北京市民那么容易满足?北京市民为什么不爱管“闲事”?北京市民为什么逆来顺受,能够忍耐?与他们生活在天子脚下有没有关系?

生14:市民们见惯了改朝换代,习惯了,也就麻木了,就无所谓了。

/ 5

师:同意。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统治者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张王李赵,你方唱罢我登场,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能活命就算积了大德了,哪还敢管什么闲事?作为“首善之区”,北京也是封建统治最严密的地方,思想控制最厉害的地方。老百姓有什么权利?有什么自由?你不逆来顺受还能怎样?所以,第1段为我们理解胡同文化作了个很好的铺垫。

同学们能否参照老师的这个思路,分析分析下面几个段落?

生15:第2段写胡同的命名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北京胡同的名字都很俗。什么羊尾巴、王寡妇、大哑巴、卖羊肉的,都成了胡同的名字。

师:是啊。尽管北京人也想让胡同的名字“雅”一些,可是终究还是露出了“俗”的尾巴。你看到高义伯胡同,千万不要以为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义薄云天的老侠客,高义伯就是狗尾巴!汪曾棋的文字是很简洁的,此处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罗列这些俗不可耐的名字?

生15: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师:仅仅如此?

生15:突出了胡同与世俗百姓的关系。胡同是市民们居住的地方,所以名字很俗。

师:对啊。除此以外,我觉得作者罗列这些名字,还有另外的言外之意。为什么这个胡同叫“王寡妇胡同”呢?一个寡妇却能成为一条街道的名字,这里一定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一定发生了许多人生故事。每一个名字后面都应该有一个或美好或感伤的故事,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从元朝建都于北京开始,已近上千的历史了,胡同里曾经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喜剧?正是这漫长的历史才凝结成胡同的文化内涵。没有历史怎么会有文化?

时间过的真快。看来我们只能再分析一个段落了。那么我们一起看第3段吧。

生16:这一段写胡同的氛围是“静”。

师:是一种怎样的“静”?

生16:闹中取静,闹中有静。原文说“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所以说是闹中取静。这里也没有外人打扰,偶尔进胡同的人,都是剃头的、磨剪子的、算命的,也不会影响市民的生活。

师:很好的概括。闹中有静,安静却又不乏人气,最适合人的居住与生活,或者说最适合小市民们生活。离闹市太远,离开中心太远,市民们耐不住这个寂寞。市民有市民的生活乐趣,他们虽然不能参与国家大事,但他们可以瞧瞧热闹,说说闲话,可以不负责任的表现表现自己的见识,远了就不能满足“瞧热闹”的爱好了。太静,太远,适合隐士们居住,不适合市民生存。但同时,也不能太闹,闹哄哄的不行,闹哄哄就意味着没秩序,容易出乱子,胆小怕事的市民受不了。学生们示威游行,在市民们看来就是闹哄哄的,所以不喜欢。身居北京,却远离政治;远离政治,却也可以惬意的瞧瞧热闹说说闲话。市民们真是会享受安逸啊。不过,很多惰性也在这样的氛围里养成了。比如——

生17:闲散啊,易于满足啊,闭塞啊,等等。

师:说得好。但是,胡同文化就没有一点点值得现代人借鉴的东西吗?

生18:也不一定。知足者常乐,知足就不一定是个坏事。

师:是啊。现代人为了满足无穷的欲望,拼命的追求,结果弄得很累很累。这时候,知足也许就是件好事啊。

生19:胡同文化虽然不乏美好的一面,但它已经过时了。即便它的某些部分还有点积极意义,但它注定成不了现代文化中进步的和核心的部分。

师:精彩,这节课最精彩的概括就数你的了。胡同文化的衰败,实际上意味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衰败,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在消失。民谣说,要到北京看中国的一千年,一千年!积淀了一千年,难免积淀了许多消极的因素。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它的衰败是无可挽回的。所以,汪曾棋虽然有些伤感,但还是接受了这个历史事实。如果大家对胡同文化以及各种地

/ 5

域文化、风俗文化感兴趣,课外不妨继续探讨。按照我的习惯,我要给大家推荐三本书。(出示PPT4)

推荐书目:

1、《四世同堂》

老舍

2、《中国人的性格》

约翰史密斯

3、《菊花与刀》 本尼迪克特

《四世同堂》不仅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这个大的时代潮流中,北京市民的心理与精神变化,值得一读;《中国人的性格》是一个外国传教士写的,写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曾经影响过鲁迅先生;《菊花与刀》是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书。“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优雅和美;“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的是勇气、忠义和名誉。二者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这本书是研究日本民族精神的经典。书不厚,可以翻翻。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

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 5

第二篇:《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点评:教学引言,自然朴实,看似不经意,其实这正是执教者的刻意;首先点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问题不难,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实际,讲求艺术,教学起始,一展教与学的情态} 师: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在今天,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它们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没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这些老胡同是旧北京市民文化的载体,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酝酿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韵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独特的性格。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的笔触来体会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屏幕出现文章题目、作者,背景是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

{点评:激得活,还要收得拢。怎么收?这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课前的科学设计。教者语言典雅时尚,注重修辞;提出问题,直奔主题,过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师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再现老北京胡同,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若有所思)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边城》!(仅有一个女同学回答)

师:非常好!请大家记住《边城》这部作品,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异口同声)

师: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除了老舍还有谁呢?(学生答不出)师: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比如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学生低头认真做笔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点评: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实这样很好。语文教学最忌中规中矩,自然联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优秀独到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自然点引,自然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读本》中有为配合此文阅读的王安忆小说《上海的弄堂》,课后留出阅读作业,亦不会唐突。}

接着我们再回到汪曾祺这里来,他写作的语言平淡,但绝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朴素的文字往往能表达最深刻的涵义,传递最真挚的感情。我的大学老师就曾经给我们归纳过作家创作语言的发展轨迹,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你刚学会写作的时候,写出来的话像白开水、流水帐一样,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等你再学习一段时间,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词都用上,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写出来的文章华丽鲜艳,就如同一杯葡萄酒。当你真正能驾驭语言了,你才发现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样没有颜色,实际上却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就是这种风格,请同学们在学习中细心体会。最后,大家要记住汪曾祺的两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

师:好!同学们,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

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要轻快,语速不要过快。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拿笔标出本文有多少段,并做整体的感知。看看老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好!哪位同学来读第一段?(几位同学举手)好!你来读!(一名女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静听)

恩,请坐!我希望男同学能更积极一些,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适合男同学来读的。(几名男同学举手)你来!(叫起一名男同学接着读)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学朗读,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间隔开来,读完后及时订正错音字,适当给以鼓励。如;不错,读得很有感情,挺独到,嗓音很好,很诙谐,这字应该这样读„„)

{点评:教学注意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男女同学不偏不倚,适时适当地肯定与鼓励,语言不必多,简洁的肯定中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注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告诉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齐答)

师:对!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从整体上感知,理清文路,再进一步分析。

好,我们来看。这篇文章脉络十分清晰,文章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写胡同的概况,二是写胡同文化的内涵,三是写胡同的最后命运。那么这三部分是怎样划分的呢?(同学议论,并确定1——4段为第一部分,5——12为第二部分,13——15段为第三部分。)好,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胡同概况。(点击多媒体,出示幻灯片:)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齐答)师:很对!本体是? 生:北京城!(齐答)师:喻体呢? 生:大豆腐!(齐答,有的同学忍不住笑)师:对!看,作者以大豆腐来比喻北京城的方正,平实而又自然,交代了北京城外观的特点。那么,作者写胡同为什么要从北京城写起呢? 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学们个抒己见,毫不拘泥)

师:对!胡同影响了北京城里的北京人,北京城的四方四正也使北京人,同学们看,下一句作者怎样说?

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齐答)

师: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样的方正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副幻灯片。(点击多媒体,出现一副北京地图)

同学们请看——北京城就被这一圈圈的环切割成一个个方形,而北京人就在这一个个方形中生活着。这里(指二环一带),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宫,是城市的中心。而这里(指海淀区学院路一带),就是北京所有大学的聚集地,在这条路上有同学们向往的著名高校:北影、北航、北邮、地大、矿大,最里面的是大学的象牙塔——清华和北大。同学们喜欢这里,就要努力奋斗,争取三年后来首都读书。在北京,只要你手里有张地图,一般就不会迷路,而在其他的城市就不一样了,这更说明北京城方方正正的特点。(同学们认真倾听,个个都聚精会神){点评:幻灯图片直观形象,以天安门为中心点,一环、二环、三环、四环线想外辐射并构成典型的四方形,这幅独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通过视觉清楚地感悟到:北京建筑以及布局的方形特点。图片的选择,显见执教者的用心。“高校”一说,似蜻蜓点水,涟漪刚起,教师又轻轻一拨,回到正题。}

言归正传,正是一个个方形圈住了北京人,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首先,他们被局限在一定的框框中,变得中规中矩,对任何事情都不含糊。但方形的居住环境也使他们安分守己,守在属于自己的“框框”里,甚至一辈子都不敢突破不敢跨越。这就是所谓的北京城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师:下一段是写什么?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 生:胡同名称!(齐答)

师:恩,还不够准确,这段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北京胡同名称的多种来源(点击多媒体,出现新的页面)。我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时间自渎本段,然后告诉我,老北京的胡同名称到底有哪些来源?可以互相商量一下。(同学们自渎,有的互相商量)

师:好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答案?(学生举手)师:好!你来!生:首先是计数。师:恩,举个例子!

生:例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师:好!那么这些用于计数的胡同名称能说明老北京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生:北京的胡同很多。(含糊,不很肯定的回答)

师:请坐!这些计数的胡同名称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胡同是很规整的,所谓的“条”就是计算胡同的量词。好,接下来!(又有几名同学举手)

[点评:不断地发问,触使学生思考。有些问题比较简单,认真看书就可以得到答案。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师:好!你来!(叫起一名同学)

生:有的胡同原是皇家存物品的仓库。比如皮裤胡同、惜薪司胡同。师:好!这又能看出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胡同原来很重要。

师:正确!请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老北京胡同的作用。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举手)师:你来答!

生:原先出过名人,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师:好!请坐!这就体现出胡同里人民生活的淳朴。所谓的名人可能是很有威望,很有号召力或者很有影响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讲,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是“名人”。师:还有什么名称来源?你来!(从举手的同学中叫起一位)

生:有的是行业集中地,如手帕胡同,表示以前这里的经济很繁荣。

师:非常好!请坐!这正是老北京胡同曾有的经济面貌——繁荣。还有呢?(一名同学来回答)

生:象形!比如狗尾巴胡同。

师:请坐!象形——哦,很好。这位同学概括得精练,用词非常准确。形状相似也是胡同名称的一个来源。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最后一种老师来答,胡同庞杂纷繁,有些根本就无法说清楚名称的来由到底是什么,比如文中提到的大绿纱帽胡同。

好了,我们清楚了胡同的名称来源,下面我们接着来看一下胡同的种类。浏览第三段,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胡同大体可以分为几种? 生:宽阔的和窄小的!(齐答,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及时反应)

师:很对!同学们看,有一种胡同是宽阔的,这里是高门大院,是上等人的文化(点击多媒体)。而还有一种胡同是窄小的,他们是普通的民房,是属于老北京普通百姓的文化。正是这些平民百姓的文化才是胡同文化的主体,正是这些窄小的、简陋的、无名的小胡同才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学生听的很认真,仔细思考)

师:讲完了胡同的名称来由和种类,接下来作者简单的说明了胡同的好处。请同学们阅读第四段,然后告诉我,本段的哪些词语能概括胡同的好处?(同学们看书,思考)师:好!到这里,作者首先说胡同比邻闹市,易于购物,这是——说明住在胡同里怎么样啊?用书上的词回答。生:方便!(异口同声)

师:好!方便!其次,作者又说胡同似乎离闹市又很远,这说明胡同——(故意停顿)生:安静!(齐答)

师:非常好!而在胡同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手工艺人,比如剃头挑子、磨剪子,这样的手艺人服务又使住胡同表现出什么好处? 生:繁荣!杂乱!热闹!生活完善!(个抒己见)

师:好!也不错!胡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市民气息,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第三篇:《胡同文化》公开课课堂实录_新昌

《胡同文化》公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重

点:

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2005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重

点:

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家都熟悉胡同,但是我们不一定会想到胡同里还会有精深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板书课题)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首先,大家看词典上是怎样给“文化”定义的?(1427)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肯定会有很多收获,比方说(吃文化、酒文化黄酒、茶文化、服饰文化)

一、我们来看课文第5段,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二、对,倒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而不用像“草原”文化、“水乡”文化之类的呢,第5段里怎么说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2、胡同

三、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1)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1.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方位意识很强)

2.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他了,是怎么说的?(“你往南边去一点)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样的事,我们会怎么说?(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说明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2)第2段呢?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3)第3段?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到底是哪一句?

都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该怎么说?

(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对,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是自行组织语言。(4)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这段很明显,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分小组朗读,1大组读第6段,2大组读第7段,3大组读第8段,4大组读第9、10自然段,然后大家一起读12段。(学生朗读)

四、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的内涵,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大家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五、这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下面大家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你的理解?(„„„„„„)

六、在第8段,北京人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于满足)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注意要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特别是每句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去读,应该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音调往上提,请一位同学来试试。(指定一名学生)好,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好好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好,让我们再听听另外一个版本: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是它好还是课文好?

(它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

这样一改,京味儿的味道就体现出来了。说明汪曾祺这位老人对传统文化怀着很深的感情。

第11段是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我们能不能将他表演出来。同桌先分角色朗读,然后我们再请人来表演。——学生表演

七、这些话表现了北京人什么样的性格?(安分守纪,逆来顺受)

八、课文12段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怎么说的?(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九、“睡不着眯着”这 实在太精彩了,精彩在哪里?在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小时候睡午觉,贪玩,睡不着,大人会硬逼着你睡,怎么办?强迫自己眯上眼睛。大人问:睡着了吗?你回答:睡着了。是吧)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13段,朗读时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请把最后四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十、这次读的更到位些,这几句短语和前面第8段的语言风格相同吗?(口头语、典雅的书面语)

十一、这是很舒卷气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与第8段一样的口语,怎么换,看看效果若何,试试看?

(大家讨论一下)

(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这说明: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我们写出好问站个,要掌握多样化的语言。

十二、再往下,14段里,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这段里找出3个词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十三、这3个词语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个跟不上时代的保守派呢?(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听听汪曾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我们看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一则资料: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将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反映了作者面对现实,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对,一旦准确把握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15段这句话,体会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中不同感情,可以读的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1)快速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2)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喜有悲,复杂多样)(3)慢速呢?(沉痛,悲凉)

十四、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中速)再读一遍。

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谈平和以及作者的感伤和超脱理智。

刚才我们学习的胡同文化是哪里的?(北京)

对,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先听一段资料:《今日新昌》10月19日版: “让名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新昌”,茶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新昌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生活在茶乡,可以试着去了解家乡关于大拂龙井的相关文化知识,同学们可以对新昌的茶文化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索。

备用资料: 老舍茶馆披露大佛龙井与茶馆故事 “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这是今年4月28日时任中国gmd主席的lz先生在老舍茶馆喝茶听戏后的题词。当时,老舍茶馆为lz夫妇准备的第一道茶就是浙江新昌的大佛龙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接待政要,服务员总是待沏好茶后再端上去的,但这次是现冲现泡,而且服务员还特地表演了整个大佛龙井茶的冲泡过程,这让非常懂茶的lz夫妇赞不绝口。龙井茶香飘天下。老舍茶馆需要好茶,自然少不了龙井。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老舍茶馆得知新昌的大佛龙井也是茶中珍品,于是专程来新考察。2004年,老舍茶馆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老舍茶馆、大佛龙井文化节”活动。为让更多的北京人了解大佛龙井,茶馆还特意把连续两年荣获大佛龙井茶王炒制大赛的“状元”请到北京,进行现场炒茶,免费让市民品尝。“大佛龙井”一经推出,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且成为馈赠外宾、传播文化的使者。由此一杯绿意盎然、甘甜清冽的大佛龙井,让在传承中创新的老舍茶馆和禅茶一味的中国文化播洒向世界。目前,老舍茶馆还在新昌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做到精心栽培,精心炒制,使每一位到老舍茶馆喝茶的人都能品尝到“大佛龙井”非凡的品质韵味。

作 业

学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老一样真实地考察以下我们的新昌中学,写一写“新中文化”,大家来校学习时间也不短了,并且亲身参与了新中80周年校庆的盛况,对于新中的老师、新中的学习生活、新中的风格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一周以后我们集体交流,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好,再见了,胡同文化!再见了,同学们,下课!

第四篇:第一册《胡同文化》课堂实录初中一年级教案

师:上课!同学好!生:老师好!(全体起立)师:请坐!(全体同学端正坐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化韵味很浓的文章,在没学习新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掌声有请主持“文化快餐”的同学。

(同学鼓掌,一名女同学走上讲台)

生:各位同学,我今天主持文化快餐的主题是“爱”。

(这位女同学先自我介绍,告诉大家她叫小玉,她演讲的内容大意是——爱需要勇气,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在爱的面前每个人都不应该退缩)

{点评:课前的“文化快餐”活动,将一定的时间交于学生,由学生自行支配,或演讲或朗诵或其他,创设出一种文化情境,是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好举措。}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演讲。的确,爱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爱的不同形式。同学们,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领会爱的真谛,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性格的成熟,你们将最终体会出什么是真正的爱。老师有一段话要与大家分享(稍做停顿):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一处美丽的景物。而我们就是那些去欣赏景物的人。也许你会因为某一处景物的美丽而惊叹,但同学们要记住——千万不能留恋眼前一时的美景而驻足不前,前面的风景会更迷人。如果你停了下来,那么,即使你想再前进去继续欣赏美景,你也已经迟到了,不是在你该做的时候准时的去做。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欣赏属于我们的景物,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同学们,明白吗?

生:明白!(声音响亮,流露出赞许的表情){点评:学生活动结束,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一是对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课题设计的赞许,另外这是教师素质的随机表现。教师流畅的语言、诚挚的语调、生动的神态,尤其就题展开所表述出的哲理,相信对学生会有很大的教益。润物细如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这点滴如春雨般的言谈中进行。} 师:好!我们言归正传,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如果我让大家说出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生: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

(同学们脱口而出,热烈积极地响应)

{点评:教学引言,自然朴实,看似不经意,其实这正是执教者的刻意;首先点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问题不难,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实际,讲求艺术,教学起始,一展教与学的情态} 师: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在今天,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它们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没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这些老胡同是旧北京市民文化的载体,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酝酿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韵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独特的性格。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的笔触来体会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点评:激得活,还要收得拢。怎么收?这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课前的科学设计。教者语言典雅时尚,注重修辞;提出问题,直奔主题,过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师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再现老北京胡同,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若有所思)

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边城》!(仅有一个女同学回答)

师:非常好!请大家记住《边城》这部作品,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异口同声)

师: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除了老舍还有谁呢?(学生答不出)师: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比如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学生低头认真做笔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点评: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实这样很好。语文教学最忌中规中矩,自然联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优秀独到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自然点引,自然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读本》中有为配合此文阅读的王安忆小说《上海的弄堂》,课后留出阅读作业,亦不会唐突。}

接着我们再回到汪曾祺这里来,他写作的语言平淡,但绝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朴素的文字往往能表达最深刻的涵义,传递最真挚的感情。我的大学老师就曾经给我们归纳过作家创作语言的发展轨迹,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你刚学会写作的时候,写出来的话像白开水、流水帐一样,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等你再学习一段时间,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词都用上,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写出来的文章华丽鲜艳,就如同一杯葡萄酒。当你真正能驾驭语言了,你才发现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样没有颜色,实际上却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就是这种风格,请同学们在学习中细心体会。最后,大家要记住汪曾祺的两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好!你来读!(一名女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静听)

恩,请坐!我希望男同学能更积极一些,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适合男同学来读的。(几名男同学举手)你来!(叫起一名男同学接着读)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学朗读,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间隔开来,读完后及时订正错音字,适当给以鼓励。如;不错,读得很有感情,挺独到,嗓音很好,很诙谐,这字应该这样读„„)

{点评:教学注意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男女同学不偏不倚,适时适当地肯定与鼓励,语言不必多,简洁的肯定中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注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告诉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齐答)

师:对!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从整体上感知,理清文路,再进一步分析。

好,我们来看。这篇文章脉络十分清晰,文章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写胡同的概况,二是写胡同文化的内涵,三是写胡同的最后命运。那么这三部分是怎样划分的呢?(同学议论,并确定1——4段为第一部分,5——12为第二部分,13——15段为第三部分。)好,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胡同概况。(点击多媒体,出示幻灯片:)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齐答)师:很对!本体是? 生:北京城!(齐答)师:喻体呢? 生:大豆腐!(齐答,有的同学忍不住笑)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学们个抒己见,毫不拘泥)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齐答)

师: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样的方正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副幻灯片。(点击多媒体,出现一副北京地图)

同学们请看——北京城就被这一圈圈的环切割成一个个方形,而北京人就在这一个个方形中生活着。这里(指二环一带),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宫,是城市的中心。而这里(指海淀区学院路一带),就是北京所有大学的聚集地,在这条路上有同学们向往的著名高校:北影、北航、北邮、地大、矿大,最里面的是大学的象牙塔——清华和北大。同学们喜欢这里,就要努力奋斗,争

第五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3.认识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像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韵味吧!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二、解题(投影显示)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2.讲析课文第1~5自然段(板书)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迁移训练

①想象“胡同文化”今天的状况。

②概括武汉的“热干面”文化和广州的“凉席”文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投影显示)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板书)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板书)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板书)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写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作业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介绍胡同

布局 方正

北京人的生活

影响

北京人的思想

居住 交际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封闭 自闭、随意 闲适 易于满足

冷漠、隐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取名 数量 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不清

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下载《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代兴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初步训练......

    胡同文化

    语文教案 (基础版) 第二学期(上) 2012年春季学期 授课班级: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教学重点】 1、......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授课人:吴剑宁 教学目的 1. 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

    《胡同文化》说课稿

    《胡同文化》说课稿 《胡同文化》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