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二次备课__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二次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
凤凰镇中心校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今天在这里交流如何通过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一、什么叫二次备课?
我们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我今天说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
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
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
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
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教师第二次备课观念淡薄甚至缺乏,认为一堂课讲完便完成了任务,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单元过后,也缺乏对本单元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在搞不清前后单元知识联系及如何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序列的情况下,便直接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既便是想到进行所谓的单元测验,也是为测验而测验,对测验的结果及原因不做认真的检查、总结和分析;学期终了,便来个大考,以图对学生按分数排名次、分等级。
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状况必然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由于对第二次备课的疏忽,不少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便不能及时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和提高认识,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总结反馈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护理”,常常因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不合学生的“口味”,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优秀生“吃不饱”,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差生“吃不了”,得不到及时补救而变得更差,甚至产生厌学、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恶性循环,这必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不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容易导致教育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二次备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加强二次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二次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今天在这里谈一谈如何通过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一、什么叫二次备课?
我们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期前的总备课、各个学习单元的备课,以及具体的每个课时前的备课,都属于第一次备课,我今天说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再备课,以检查、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制定下一个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是说要上好一堂课,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期后备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1)考察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和目的落实情况,着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协调,以及长远目标和就近目标的结合,并结合目标的层次性,总结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2)考查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分析总结如何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3)制定本学期学生档案分析材料。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思想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从单一的横向比较为纵横综合考查,为进一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作好准备。综合以上分析,对比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我们不难看出,两次备课虽有很大的互补性,但他们在各备课环节上先后顺序相反,在内容和性质上也有明显不同,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两次备课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第二次备课是在第一次备课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实践,便对第一次备课的效果作出检验和评价,同时又弥补了第一次备课的不足,增进了第一次备课所不具备的内容和功能,从面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从第二次备课中又可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指导和改进第一次备课乃至整个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这样由第一次备课到第二次备课又到第一次备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地把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教师第二次备课观念淡薄甚至缺乏,认为一堂课讲完便完成了任务,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单元过后,也缺乏对本单元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在搞不清前后单元知识联系及如何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序列的情况下,便直接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既便是想到进行所谓的单元测验,也是为测验而测验,对测验的结果及原因不做认真的检查、总结和分析;学期终了,便来个大考,以图对学生按分数排名次、分等级。
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状况必然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由于对第二次备课的疏忽,不少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便不能及时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和提高认识,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总结反馈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护理”,常常因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不合学生的“口味”,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优秀生“吃不饱”,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差生“吃不了”,得不到及时补救而变得更差,甚至产生厌学、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恶性循环,这必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不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容易导致教育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二次备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高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陈伟
传统教案注重形式化,特别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创造、综合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变以往侧重点不仅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也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果。在这样背景下的高效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在此,我有以下体会:
1、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集体备课,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难点、教与学的思路、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等,个性教案就是自己创造性的备课.共性教案是个性教案的参考,个性教案是共性教案的创造、拓展。
2、教案设计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在每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设置上,每个环节都要设置妥贴、完备、周全,但同时也要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和整体性,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3、充分考虑“预案”式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都会有这种感想:“这节课着怎样上会更好”“这节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错”等等有所遗憾,也有所收获。这说明任何教案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教案,还要做好预案,来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完备,充实,使自己没有遗憾。
4、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是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堂课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节来通过“探究式”“问题式”“情景式”“讨论式”等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而不至于使课堂过于呆板。
惟此,我们通过这种高效的备课预案来打造高效的课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们的能力。
第四篇: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于高效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于高效备课
《高效备课示例与指导》
高效备课是实现高校课堂的重要保障。备课不是简单的“抄写答案”,不是对现成教案的“拷贝”,而是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编写出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案。
教学成功,85%源自于课前的预设
——特级教师 靳家彦
高校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紧密联系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必然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高效备课。
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时间、精力、努力、物质)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要想课堂精彩深沉,课前必须精心预设。
“功在课前,功在课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备课要求更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阅历上,更要建立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科学探究上。
备课备什么?拓展 创新
视野中认识,思考教学设计,师生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一切。备课,事教学习惯,专业修养,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战略”策划,“战术” 酝酿,课堂运筹帷幄。“备”中有“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备”中有“物”,教学模式,拿来。没有最好的备课设计,只有最合适的备课设计。
一、研究要素,行动前置,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1、研究课程标准,把好备课的“方向盘”。
2、梳理教材内容,把握备课核心。
3、理清教学主线,让课堂亮出彩虹。
4、课例研究,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
5、环境改变人。
6、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座高山。
7、资源借鉴,不能“拿来主义”
二、备准教材,优化设计
1、目标导引,让课堂有了行动的指南。
2、内容整理,用活教材,让课堂灵活起来。
3、教学流程不应拒绝精心预设。
4、让个性化教学成为你的名片。
5、多媒体运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6、过程城可贵,达标落实更重要。
7、板书,浓缩的都是精华。
8、精彩小结,为课堂画上点睛之笔。
9、我思,故我在。
三、学生第一,体现主体
1、“以学定教”,从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2、关注整个森林,也不放弃每一片树叶。
3、自主+合作,学生发展的快车道。
4、有效创设情境,让课堂魅力四射。
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6、堂堂清,训练反馈是关键。
7、不是缺少优秀,而是需要多一把评价的尺子。
四、技术助力,灵活设计
备课无论以何种呈现形式,最基本的是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备课思路,同时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张扬教师的个性,让备课充满灵性。
教师只有经常学习,更新观念,锐意创新,积极实践,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的备课,才能够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研究出新的方向,新的备课方式。逐步由 单一的备课模式向多元化的备课模式转变。
1、传统备课,过时了吗?
2、导学案,爱你没商量。
3、令人脑动大开的课堂新科技你用过了吗?
4、电子教案,你是我的至爱。
5、还没用网络平台备课?你OUT了。
五、创新机制,多元共存
古人云:施教主动,贵在引导,要竭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多元平台,促进成长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
着重从多元备课和备课机制的创新两个角度对高效备课的问题和方法进行反思与探索。
1、集体备课,一个好汉三个帮。
2、跳出课时,教好单元备课。
3、超周备课,让教学准备更充分。
4、同课异构,在分享与碰撞中实现共赢。
5、论坛备课,搭建教师互助交流的大舞台。教教材—————用教材教
备课一次,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是教师充分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借鉴他人的优秀资源,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将一切可用资源利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当中。搜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教辅材料,与备课相关的史料及教学动态。“读万卷书,备一时课”就像蜜蜂酿蜜一样,采得百花才能酿出最甜的蜜。“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五篇:加强二次备课 创设高效课堂
加强二次备课 创设高效课堂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今天在这里谈一谈如何通过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我校原本想在各个备课组推广集体备课,想通过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编写和使用教学一体案,实现资源共享,可是老师们在尝试了一段时间以后,尤其在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严格要求之后,绝大多数老师便退出集体备课的行列,剩下的集体备课组也没有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备课、说课、议课、二次备课、听课、评课,在这里我还是想提倡集体备课,不要嫌环节复杂,复杂自然有复杂的道理,如果大家能按照学校的要求集体备课,我想我们都会有收益的,即使不愿意参加集体备课,至少我们大家都要做到二次备课,因为各个班级学生学情有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二次备课能增强教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谈谈二次备课。
一、什么叫二次备课?
我们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期前的总备课、各个学习单元的备课,以及具体的每个课时前的备课,都属于第一次备课,我今天说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再备课,以检查、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制定下一个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是说要上好一堂课,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
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
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期后备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1)考察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和目的落实情况,着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协调,以及长远目标和就近目标的结合,并结合目标的层次性,总结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2)考查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分析总结如何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3)制定本学期学生档案分析材料。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思想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从单一的横向比较为纵横综合考查,为进一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作好准备。
综合以上分析,对比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我们不难看出,两次备课虽有很大的互补性,但他们在各备课环节上先后顺序相反,在内容和性质上也有明显不同,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两次备课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第二次备课是在第一次备课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实践,便对第一次备课的效果作出检验和评价,同时又弥补了第一次备课的不足,增进了第一次备课所不具备的内容和功能,从面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从第二次备课中又可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指导
和改进第一次备课乃至整个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这样由第一次备课到第二次备课又到第一次备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地把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教师第二次备课观念淡薄甚至缺乏,认为一堂课讲完便完成了任务,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单元过后,也缺乏对本单元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在搞不清前后单元知识联系及如何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序列的情况下,便直接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既便是想到进行所谓的单元测验,也是为测验而测验,对测验的结果及原因不做认真的检查、总结和分析;学期终了,便来个大考,以图对学生按分数排名次、分等级。
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状况必然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由于对第二次备课的疏忽,不少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便不能及时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和提高认识,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总结反馈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护理”,常常因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不合学生的“口味”,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优秀生“吃不饱”,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差生“吃不了”,得不到及时补救而变得更差,甚至产生厌学、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恶性循环,这必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不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容易导致教育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二次备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