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3:5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篇:《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石头城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时期(924年)。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誉中外。

如今,我们漫步在石头城下,不仅赭红色卵石墙基清晰可见,而且还能看到历代在岩墙上增砌的城砖。

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

第二篇: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

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 审美感受。

2、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学生回顾诗人导入)

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诗风“豪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解题: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 古:古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檇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怀古诗的主题往往是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托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的,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诗人李白在诗中又是表现的哪种主题。

三、赏析诗歌:

1、诵读提示: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些不同,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诵读时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1)学生集体诵读诗歌。(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诵读。(4)学生再次集体诵读。

2、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请一名同学诵读诗歌,其余同学思考并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是想表达什么情感?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 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4、“尽”与“满”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5、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是想表达什么情感?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鹧鸪,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②“鹧鸪”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想象中的越国昔日的繁华,眼前的荒凉之景,虚实相生,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嘲讽,在此诗人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6、学生诵读诗歌,体味诗中的思相感情。

四、小结: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前三句着意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五、探究拓展,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在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确: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思想主旨相同(感慨盛衰无常,讽刺荒淫误国),都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但对比的运用上有差异:《越中览古》将今天的现实(衰败凄凉)与昔日的历史(热闹繁华)作对比,来突显主旨;《苏台览古》将现实中的两种事物(今古常新的杨柳、荒凉废弃的宫苑)作对比,并以人事的变幻无常与明月的永恒不变作对比(“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是盛衰荣枯的历史见证),来突显主旨。《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板书设计】

杨柳古今常新——宫苑荒凉废弃 ↘

感慨昔盛今衰

(对比)

人事变幻无常——明月永恒不变 ↗

讽刺荒淫误国

(主旨)

六、拓展练习:

在湄潭也有着一些古迹,比如湄潭文庙、西来庵、万寿宫等,同学应该听过或者去过,这会儿能不能试着写一首咏怀古迹的绝句。(展示相关地方的图片,并给学生时间创作诗句。)、

第三篇: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李商隐《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

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详见前页)。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背诵《登高》

【诗歌故事】

人生无常

一天,诗人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走进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战国时代,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哲理的时代,更是个充满个性与诗意的时代。在那里,有着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等一大批个性张扬的千古人物。

伍子胥作为一代名相,曾经使夫差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在夫差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他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夫差争取。一生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含怨自刭而死的结局。死后那冤死的头颅挂在南城门,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宏图伟业毁于一旦。

而文种和范蠡,含辛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劳力二十年,深谋远虑,终于灭掉吴国,而且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请辞退隐,文种被赐剑,“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而那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正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而当初的一代霸主夫差、勾践呢?谣想当年越王勾践大败吴王,消灭了敌人。洗刷了前耻,战士们凯旋后都受到了赏赐,衣锦还乡。老百姓站在街道的两边,夹道热烈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酒来犒劳战士,孩子们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围在战士们的前后,举国欢庆,热闹非凡。

可是,在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乐起来。于是,宫殿中经常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花朵一样的美人,充塞了整个皇宫,她们都围着越王寻欢作乐,唱歌跳舞。越王早就将卧薪尝胆的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所有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全都消失不见了。过去的一切,今天还剩下些什么呢?只能看见几只鹧鸪在王城的古址上飞来飞去!

【诗歌赏析】

慨叹历史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人着眼没有放在越卧薪尝胆,攻破吴国的场面,而是截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缅怀的人物和事件。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诗篇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为鲜明的对比。一般七绝,转折点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是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向,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苏台,即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 ”,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第四篇:《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4、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绝句。

2、“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4、《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本诗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怀古诗总结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一)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二)怀古诗举例:

1、关照自我

苏轼《赤壁怀古》 杜甫《蜀相》

2、感伤兴衰

李白《越中览古》

3、理性反思

李白《越中览古》 刘禹锡《台城》

(三)常用手法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第五篇: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感悟本诗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1、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异同点分析比较

3、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课前预习】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相关背景: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这首诗就是李白游览越中时,有感于此事而写下的。

一、导入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故事。对,勾践灭吴。当我们的伟大诗人李白游览越国都城的时候,有感于这件事件,写下了一首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越中览古》。

二、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重难点

三、课堂探究

1、朗读《越中览古》,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

2、前两句诗展现了越王勾践及其将士的什么面貌?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将士们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精美华丽的衣服,昂头挺胸,班师回朝,就三个字“尽锦衣”,把越国得胜之后,那种得意、骄傲的神情全部刻画了出来。

3、第三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又刻画了宫中的什么场景?

越国胜利之后,是继续图谋国家大计吗?可以说是整日的听歌看舞,宫殿里那叫一个夜夜笙歌、歌舞升平啊,开始了荒淫逸乐的生活。

4、整首诗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慨?

这首诗前三句实际上都是在写越国昔日的繁盛,而最后一句却是在写现在的荒凉,所以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5、朗诵《苏台览古》,解释诗意。

6、比较《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歌在手法上、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同:(手法上)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感情上)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下载《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越中览古》教案

    《 越 中 览 古 》 李 白 一、导语: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

    越中览古 教案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 3、掌握移情手法......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4 一.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越中览古/李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 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越中览古/李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 盛衰无常 ,......

    越中览古教案[5篇范例]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3.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李白 越中览古 教案(最终版)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越中览古翻译及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翻译: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