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7:1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越中览古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越中览古说课稿》。

第一篇:越中览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2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情感目标:

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三.说学生 1,学生情况

高二的学生智力发展已经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可以在学习中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理解比较深刻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发展水平,给予其拓展思维,展示才华的机会。定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本课是一首绝句,思想内容不复杂,更可以作为学生练习总结诗歌鉴赏技巧的自主学习素材。2.知识障碍

知识掌握上,首先李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诗人,不需要重新介绍。诗歌理解上有从前欣赏较多诗歌的底子,所以没有什么困难。重点在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本诗是如何利用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感情的。说到底,是学习如何在读懂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鉴赏,使学生理解更深刻,答题更规范。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由学过的怀古诗导入,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一起背诵,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朗读诗歌,矫正字音

三,组内自主学习,寻找你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四,展示你对本诗的鉴赏内容,教师在点播过程中规范答案,渗透知识。最后教师快速小结本诗内容。

五,与《苏台览古》进行对比鉴赏 六,小结诗歌鉴赏答题要点。

第二篇:《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4、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绝句。

2、“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4、《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本诗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怀古诗总结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一)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二)怀古诗举例:

1、关照自我

苏轼《赤壁怀古》 杜甫《蜀相》

2、感伤兴衰

李白《越中览古》

3、理性反思

李白《越中览古》 刘禹锡《台城》

(三)常用手法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第三篇: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感悟本诗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1、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异同点分析比较

3、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课前预习】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相关背景: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这首诗就是李白游览越中时,有感于此事而写下的。

一、导入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故事。对,勾践灭吴。当我们的伟大诗人李白游览越国都城的时候,有感于这件事件,写下了一首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越中览古》。

二、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重难点

三、课堂探究

1、朗读《越中览古》,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

2、前两句诗展现了越王勾践及其将士的什么面貌?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将士们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精美华丽的衣服,昂头挺胸,班师回朝,就三个字“尽锦衣”,把越国得胜之后,那种得意、骄傲的神情全部刻画了出来。

3、第三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又刻画了宫中的什么场景?

越国胜利之后,是继续图谋国家大计吗?可以说是整日的听歌看舞,宫殿里那叫一个夜夜笙歌、歌舞升平啊,开始了荒淫逸乐的生活。

4、整首诗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慨?

这首诗前三句实际上都是在写越国昔日的繁盛,而最后一句却是在写现在的荒凉,所以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5、朗诵《苏台览古》,解释诗意。

6、比较《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歌在手法上、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同:(手法上)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感情上)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第四篇:《越中览古》教案

《 越 中 览 古 》

李 白

一、导语: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

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3、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4、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5、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6、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六、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分类: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 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

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第五篇:越中览古 教案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

3、掌握移情手法;

4、拓展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怀古咏史诗;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学案。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背诵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2. 解题: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3. 关于怀古咏史诗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ǖ),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

教案

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 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4. 研究鉴赏

(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二).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5.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明确: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教学反思 :

下载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4 一.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越中览古教案[5篇范例]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3.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李白 越中览古 教案(最终版)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越中览古翻译及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翻译: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

    越中览古/李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 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李白越中览古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李白《越中览古》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2页第1页 越中览古 李白 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