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5 03:2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第一篇: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高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课本放在头上静止不动,另一个学生轻轻地在后面推你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学生们在自己的位置做实验 学生:课本从头面掉下去。

老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惯性,人往前走,书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书从头后面掉了下来。

老师:这就是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那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共同探讨和学习这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68页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 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直觉和经验。老师:这个错误观点由于符合人们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真的需要力吗?伽利略对此提出了质疑。

老师: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由于忽略了摩擦阻力的影响。

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初中学过斜坡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1)实验过程

(画图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老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老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学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老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老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老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老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他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在伽利略和笛卡尔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对他们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地球上的物体有惯性,太空中的物体有惯性吗? 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

问题: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并做出解释。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演示实验:手中平放一个乒乓球,(让一个学生配合演示)用嘴吹气,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拿一个铁球,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乒乓球和铁球运动起来的难易程度不同。

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速度和受力无关。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尔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则质量相同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的惯性小。

D.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小球的惯性也逐渐减小。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外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B)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D.速度越来越快,永远停不下来

第二篇: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张志刚,来自邵东七中,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选自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本节课教学要求和特点,我是这么设计这节课的:

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科学探究、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1。“车为什么总要停下来呢?”

2。“你不推了它还不停吗?例如马拉车等,要想让物体运动,一定要用力推着它才行!”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实验中学 潘军瑞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 3 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伽里略斜面演示实验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方法是强化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不同;通过理想化的推理;通过对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的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逐步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在突出重点的过程中,演示实验中反复经历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加上教师精心讲授“理想实验”,也就突破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的难点。

本设计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对实例分析、讨论,知道固、液、气体都具有惯性;运动物体、静止物体也都具有惯性;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小实验的观察分析,得出惯性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结论。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和推理分析,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然后学生又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等。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岳麓外语实验中学:罗梅芳

一、教材简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和内容;惯性的概念及对惯性现象的认识。本节课的学习是本章学习的一个综合,又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教材的特点是即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b、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c、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实验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b、通过实验体会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c、了解观察、实验及推理都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感受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b、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c、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说教法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 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实验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公共汽车突然启动或急刹车时,人后仰前倾的画面,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这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和谐,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帮助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自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并用课件显示出来,清楚实验过程,再由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画面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木板上为什么比毛巾面上运动得远;让学生总结: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越慢。教师再问:同学们可以想像出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平面上能前进多远吗?能想象出小车在什么样的表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吗?让学生推理:找到一块绝对光滑没有阻力的表面,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从定律又得出物体的特性惯性。教师强调定律和概念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我演示了书上的打棋子实验,并让学生参与演示后,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三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吹气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课件显示)。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接着利用惯性小车实验类比乘坐汽车突然启动或急刹车时乘客向后或向前倾倒现象并加以解释,即解答了引入新课时的悬念,又完成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 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自 由 落 体 运 动》 说 课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ΔS=aT

2(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17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0 | 评论

2009-3-11 09:27 jing19862007

| 四级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说课稿荣成市第一中学物理教研组 田颖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1)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过去的阅读材料,到现在作为独立的一节,看出新教材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重视,切不可以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思想来对待本节课的教学。

3、教材的特点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例如用反证法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相矛盾,用猜想与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知识,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和方法

难点:验证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二、教法分析:

采用自学点拨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利用大屏幕给出自学提纲(15分钟)

问题主要包括:

1、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

3、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沿着伽利略的研究思路,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体会着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困难和非凡的研究思想。

(二)师生共同探究(10分钟)

在学生完成以上自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1、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从而引出一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反证法。

2、伽利略巧妙的利用了数学推理和“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转换角度的间接证明他的假设,这种方法非常重要,他打破了传统的以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是非的古板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3、让学生根据伽利略的推理思路,导出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体会他的逻辑推理过程。并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推导,然后对他们作出评价,教师最后用大屏幕给出规范的推导步骤。

(三)反馈练习(5分钟)

1、伽利略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遇到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2、给出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体会伽利略一生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大贡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将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学生一起简单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利用现代的测量仪器设计出一个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写出需要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2、请学生再总结出一些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两个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素质。

第三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与教法、过程分析、板书设计进行说课。教材分析

一.1.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章运动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知道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惯性参照系。【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尤其是关于惯性的学习和用其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解释等。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三.目标分析

按照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亚里斯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4)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会识别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2)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漫长、艰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四.教学与教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当学生再次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时,使他们保持新鲜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自学、讲授、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五.过程分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解释生活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

2、新课教学: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1)历史的回顾

本部分通过学生预习两个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生平故事,利用生活现象,分析得出每个人的观点。(2)惯性

同学们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得出惯性的概念。通过视频及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3设计典型的练习题

每一知识点讲完后设计典型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会成功。

4、小结

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定性分析

六、板书设计

七、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材的编排、课程标准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在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某些同学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学生合作或个别指导的方法来解决。

当然我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还有很多不足,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新问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给予指导,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改变“冲力(惯性力)”的迷思概念,建立科学概念(1)“打击提供速度,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一种特性”;(3)“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根据:理想实验。

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理想斜面实验

3、笛卡尔对伽利略看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外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的原因,力还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这种性质叫___________。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即与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均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可通过由它推导出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完全一致而得到证明。定律的实际应用场合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在某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在某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时,该方向上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三、惯性: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上。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五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第一节:课时01:牛顿第一定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明确惯性的概念,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探究的一般方法。

3、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为载体,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在物理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我们称之运动学;研究物体的受力的理论,我们称之力学。从这章开始我们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我们称之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石,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教学:

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研究,自古有之,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有代表意义人物的理念。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

阜阳市第二中学

物理

张仪

2013-12 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2、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恰恰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原因

理想实验:

3、迪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

度沿直线运动,即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通过对先人的理论的总结得出了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

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

做惯性。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与质量:

(1)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容易程度

(2)质量大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三、例题巩固:

关于运动和力以及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

B、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才能向前运动

D、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

越大

E、静止的火车起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的缘故

F、在飞船上,物体是漂浮的,所以没有惯性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四、练习巩固

1、如图,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

5、在向左行驶的汽车里,有几个装水的容器,当汽车紧急刹车时,下

图中情况正确的是()

鸡蛋,用小木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请解释这一现象。

2、如图,一个劈形物体A的各表面均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上表面水平,在上表面放一个光滑小球。劈形物体由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抛物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

D、无规则的曲线

3、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即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一个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厢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上升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阜阳市第二中学

物理

张仪

2013-12

课后反思:

下载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教育方面: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演示......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物理学家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过程; 2.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惯性; 3.会利用惯性分析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惯性、牛顿第一......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大家早上好!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