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

时间:2019-05-15 03:5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

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

航天学院1102100509 吕广兴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关键字:功过 功绩近代化 湘勇

背景:在“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研究”的课上得知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很推崇曾国藩。我个人对曾国藩曲折的为官做人之道也很感兴趣,并且以前也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籍有一定的研究。下面是我对曾国藩为人处世之路的一些看法。一:天资聪颖,为官谨小慎微。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可见若不是遭遇变故曾国藩的仕途道路可谓一帆风水,当然也不会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如此大的影响。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候“长毛”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闹得凶,这在《曾国藩》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太平军围攻长沙,攻陷岳州,几天之间,岳州城内城外投靠太平军的人络绎不绝,队伍迅速由五万扩大到十万。水师也由五军扩为九军,共一万五千人“。说来奇怪,这时曾国藩本不愿意趟举办团练的浑水,“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使曾国藩深深懂得,当今为官,没有皇上的信任、满蒙亲贵的支持,要办大事是不可能的。现在是办团练,性质更加不同。团练若不能打仗,则不成事;不成事,则皇上看不起。若能打仗,必然会成为一支实际上的军队。满人对握有军权的汉人,一向猜忌甚深。这支军队将会招致多少嫌猜!弄不好,非徒无功,还有不测之祸。再说,湖南的吏治也太腐败了,在十八省中可谓首屈一指。过去在京中做官,从奏章、塘报,以及亲友的信函中,曾国藩知道国势已败坏。这次出京南下,从直隶到山东,从苏北到淮南,所到之处皆哀鸿遍野、饿殍盈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各种事态都使他感到国家正处在人心浮动、危机四伏的时刻。(摘自《曾国藩传》)后来是在挚友郭嵩焘的百般劝说下曾国藩才打消了疑虑。随着镇压太平军的战功赫赫,曾国藩的权势越来越大,然而他不以为荣,反为其忧。因为官位越高,接触的高官越多,要想在其中游刃有余,谈何容易,更何况曾国藩还是一个外权大臣。他日记里经常写道:官位越高,权势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祸。因此,曾国藩总是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忧患之中。他总是将事情尽量做得更周全,不留下缺点或漏洞,以免受到别人的指责,或使一些异己分子抓住把柄不放,导致自己因小失大。

二:做人“愚钝”,忠孝两全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辩、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明是强的前提,须先明而后强;强从明出,不明不强。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

拙浑 拙浑即拙诚浑含。曾国藩时常自称“钝拙”,因而主张去伪崇拙,不尚机权,以“拙诚”破“机巧”。钝拙又是与含浑有密切联系的。浑者,浊而不清也;也指糊涂,不明事理;亦有天然之意,如浑朴,浑厚,浑金璞玉。守拙用浑,是曾国藩性格特质中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政治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忠”并不是“愚忠”。曾国藩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忠”要远远超出对朝廷的“忠”,从他出师之日,发布《讨粤匪檄》的那一刻起,就昭示了他鲜明的政治立场。以至于直到如今,历史学家仍然在说,他在檄文里突出强调了“卫道”,显示他这是一支“卫道之师”,而不是勤王之师。甚至都以为这是曾国藩的失策,以至于后来朝廷不信任,士大夫多有指摘。曾国藩未尝不知道,朝廷上下对“卫道”与“忠君”的看法。更值得指出的是,他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乡贤王夫之崇拜有加。王夫之是衡阳人,明亡后,他开始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失败后隐居深山,“不食周粟”,曾国藩对他的民族气节十分推崇,后来在两江总督任上,还刻印、亲自校对,编成了《船山遗书》。

孝敬父母是崇尚儒学,弘扬国粹的一项重要内容。曾国藩强调指出,“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一个家庭的吉祥之兆,这一因果报应是很灵验的”。曾家的孝顺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曾国藩对于父母、祖父母特别孝顺,凡父母、祖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谨守毋违,并且记录下来,传为家训。在他看来,作为人子首先要想到尽孝。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为人行侠仗义,待人诚退,对那些老成端庄的人,星冈公很恭敬地对待而不懈怠,其他各种人,譬如乞讨、借宿的„„他都很热情地给予接待。

星公年老时身体患瘘病,行动不便,又说不出话,生活十分不方便。儿子曾竹亭孝顺至极。日夜侍奉他,星冈公要东西,用眼暗示意,不舒服时,就皱皱眉。曾竹亭心事细腻,常常在父亲想问题之前就想到了。星冈公每晚小便六七次,人又很自尊,常不愿意仆人帮忙,曾竹亭衣不解带侍奉一旁,一看见父亲要起来,赶快就将器皿放好。待一会儿功夫,再走过去,从不让父亲觉得难堪。冬天大便,让别人帮忙搬动父亲的身体,曾竹亭就在旁边挡住,父亲身上弄脏一点马上就换洗。父亲病了三年,曾竹亭没睡一夜安稳觉,这与人们所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恰好相反。

曾国藩为人也恪守孝道。他长年在外,在家时间很短,但从来不忘孝敬双亲。他在京城做官时,总是时时写信回去告诉父亲自己的状况,让父亲不必担忧。每次写信给父母,开头总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膝下”或“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万福金安”,末则写上“男谨禀”或“男谨呈”。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即使远在千里,对父母也是孝心备至的。

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曾国藩败退江西的时候北师大开闭的走投无路,先是璞山瞒着曾国藩,叫两个弟弟在湘乡募勇,后又是次青公开提出扩大平江勇,连罗山那样的志诚君子,也要率部离赣去鄂。因为罗山内心里是怕跟着我困在江西,立不了功。湘勇诸将官除雪琴外,人人心里都有自己一把小算盘。曾国藩看到眼下湘勇势力还不大,日后胜仗打多了,诸将功劳大了,人马扩充了,一定有尾大不掉的一天到来。在这时曾国藩才中有自己的两个弟弟曾国荃和曾国华,为日后湘军的壮大打下金陵奠定了基础。

四:纵观其一生,湘勇的成败史。

湘军,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使得中国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曾国藩创办洋务是中国的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已经发展到了30多万人,但是为了不引起清政府的猜疑,曾国藩主动把军队人数裁减到了3万多人。曾国藩的晚年生活过得并不怎么样,虽然身居高位,出将入相,但实际却很悲苦。悲观和失望成了曾国藩晚年生活的主色调,与天津教案处理不当在举国一致的唾骂声中,无法再任直隶总督职,乃推荐李鸿章为继任。同年八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离开直隶,回任两江总督,1872年3月20日去世,死后被謚“文正”。参考文献:

《曾国藩传》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精)

胡适

1/胡适简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 én,学名洪骍(xīn 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毕业回国。

2..毕生倡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3.教学指导思想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主持台“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骤然离世。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有这样一位母亲,23岁就守了寡。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

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

●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

胡适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白话文主义

●他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 感情世界

无后主义胡适版三从四德

在胡适身边众多的女性之中,江冬秀是唯一一个伴随着胡适到台湾在到美国乃至走完人生路的女人。

徐志摩

一、家世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姑表弟:金庸(查良镛金庸表哥:穆旦(查良铮表叔:沈钧儒表外甥女:琼瑶(陈喆

二、求学

四岁就入家塾开蒙。1910年,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与郁达夫同班。在校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

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18年赴美留学。他起了个英文名字叫汉密尔顿·徐。他先进入卡拉克大学历史系,一年后拿下学士学位,继而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迫切地阅读研究,汲取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他都会涉猎。而真正吸引他的是英国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

三、爱情原配:张幼仪精神伴侣:林徽因爱妻:陆小曼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生于上海,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又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所以家里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为官多年,后弃政从商办银行。因为有钱,小曼不进学堂,老师全请到家里来,接受的却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她诗词、绘画、音乐无一不精,还擅长京剧昆曲。虽未出过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

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国门,十五六岁已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蔡元培

一、蔡元培的生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之父蔡光普以经营钱庄为业,为人温柔敦厚,其母周氏“贤德而能”,坚强刚毅。蔡元培早年丧父(1878年,蔡元培11岁,在母亲周氏和叔叔、舅舅的抚育之下长大成人。

17岁中秀才。18岁在家乡设馆教书。光绪十五年(1889,22岁中举人。1892年补殿试,为进士及弟,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进入朝廷的“储才之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但蔡元培对做官不感兴趣,并在寓所写下“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的人生箴言,借助翰林院所藏图书,大量阅读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大量涉猎西学,成为一位中西兼学的饱学之士。1902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907年赴德留学,先在柏林习德语,后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北大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潜心研究日语、西学,竭力寻求救国1898年积极支持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廷已“无可希望”,断然弃官南下,回到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 从事教育。1927年正式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参加国民党南京政府,先后任大学院院

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1940年病逝于香港,享年73岁,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他毕生倡导美育。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蔡元培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给美育

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是他根据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Äs t h e t i s c h e E r z i e h u n g翻译过来的。(二以美育代宗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美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对化。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

校。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孙中山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香山县孙中山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享年59岁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文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演讲,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毛泽东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江泽民

中共四代领导人论孙中山

◆毛泽东——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

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邓小平论孙中山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

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

◆江泽民论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那个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之下,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青年时代起,孙中山就怀着满腔悲愤,以炙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自己的好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锦涛论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

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经历过许多风险和挫折。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

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勤奋好学1879年,孙中山十四岁时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三年后肄业,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夏威夷王亲自颁奖。

成年时代 建立兴中会

兴中会:1894.11.24.檀香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性质: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

孙中山与宋庆龄与宋庆龄结1894年,孙中山第一次在宋家见到了宋庆龄。当时,她仅仅是个一岁多婴儿。以后,孙中山常在宋家寄居,受到宋家的尊敬和热情接待。孩子们把这位“温文尔雅”的叔叔视若“教父”一般。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革命的献身精神,在宋庆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3年,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到孙中山的寓所拜访,激动地向孙中山致意。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结婚离开了工

作岗位,经孙中山同意,宋庆龄正式接替姐姐,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的人生为知识求学美国为爱情私奔日本为革命无畏生死为遗志奔波余生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毛泽东

41913——19185年师范 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春,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4年起,毛泽东在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求学生涯。北大红楼1918年8月——1919年3月第一次来到北京,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回湖南(1919年4月小学历史老师支持五四运动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五四时期的毛泽东1919、12——1920、4,二进京驱张运动

“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陈独秀谈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920、7——12回到长沙应聘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主事(校长不久又被聘为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兼一个班的级任(班主任创办文化书社“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湖南自治运动:和平请愿方式

极富人情味缺乏政治宽容

毛泽东缺乏政治宽容的雅量。——胡乔木毛主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记仇。——陈伯达

谁不听他的话,他就想整一下,但是整到什么程度,他还是有考虑的。——邓小平幻灯片107毛泽东的自我评价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一段话。“我一生办了两件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

国政权。他说:“对这件事,持异议的甚少。只有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个海岛收回罢了。”然后他讲第二件事:“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个人评价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是“三分过,七分功”。

毛泽东的妻子第一任妻子:罗一秀第二任妻子:杨开慧第三任妻子:贺子珍第四任妻子:江青’

罗一秀罗一秀(1889年10月20日~1910年春,又名大秀,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1907年与毛泽东结婚,当年毛泽东才14岁。她在毛泽东家生活了3年,无后。1910年春因为痢疾而病逝,年仅20岁。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我14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之女,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系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何键杀害。

贺子珍

贺子珍(1909年-1984年,原名“贺桂圆”,江西永新人,毛泽东的第三位妻子。毛泽东1928年与贺子珍在井冈山同居,是时,杨尚在人间。贺子珍为毛泽东共怀有10胎,生了6个孩子,但只存活4个。其中3个孩子因红军转移被留在苏区不知音信。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1984年4月19日逝世。

江青江青(1914年—1991年,毛泽东的第四任妻子。原名李云鹤,又名李进,山东诸城人。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在延安与毛泽东结婚。于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

曾国藩

一、曾国藩生平简介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籍贯: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出身:地主家庭;自称“家世寒素”,“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学历:进士(28岁。遗产: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

从政履历:京官阶段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由翰 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 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 阶二品)军旅阶段: 1852~1858 年: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8 年 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1 年 11 月,加太 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1864 年,因剿灭太平军受朝廷褒 功,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 花翎。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1865 年 5 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封疆大臣阶段(官居一品): 1866 年冬,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 年,调任直隶总 1870 年 9 月,还任两江总督。1872 年 3 月,病卒于南京,享年 62 岁。清廷闻报,辍朝三日,下谕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正。

二、曾国藩治军之道一)建军宗旨:忠君卫道,以儒学治

(二)治军之本:强调仁礼忠信

(二)治军之本:强调仁礼忠信三)战争指导原则 : “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曾国藩为政之道近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而荣宠不衰。第四,晚场善收。曾国藩从政方略

1、面对“变局”,积极入世。

2、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

3、执理不移,遇事敢争。

4、刚柔互用,争让适度。曾国藩幕府,人称“天下第一幕府” :

五、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 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屡屡 上书举荐部下。他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 40 多人。他们既有 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 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五、曾国藩用人之道“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1、标准。分析历史人物、2、性格方面、毛泽东、性格决定命运 3 谁给你收获最大? 1胡适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

影响

2、不畏权贵的人生2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 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 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 关联着的.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 巧。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 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 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3.毛泽东虽然在晚 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 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 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6]4.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 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 6 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 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 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 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 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 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

古完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 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 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 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 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 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 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 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 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 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 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 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 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 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 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 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 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 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 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 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

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7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研究论文----蒋介石 摘要: 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如今,也有人敬重他,也有人痛恨他。他背负着把中国带入黑暗的骂名,可毛泽东却说过如果没有他,也不可能获得抗战胜利。他性格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但他却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他既有大功又有大过。我觉得他是一个矛盾体,不应光看到其黑暗的那面。关键词: 蒋介石 生平功过 正文: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他的出生并不好,他的母亲既是二婚,还当过尼姑。他的父亲是盐商,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蒋介石从小就不断遭受着来自家庭内部的折磨,家庭的矛盾养成他后来的暴躁,多疑的性格。

一.蒋介石之过 通过电视电影我们总会觉得他在抗日初期对东三省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是他执政史上的一大过错,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他执政史上真正的过错有两件事。

大过之一,是1927年到1937年的清党和剿共。在1972年四月清党前,国民党据自己统计,普通党员人数约65万。在爆发上海“四一二”血案和武汉“七一五”之后约一年时间。国民党员人数锐减到22万,最为搞笑的是:在清党之前具有国民党身份的中共党员仅有5万余人,即使这5万人全部算在内,意味着国民党这次清党行为,一共清掉了38万自己的党员。超过了原本全部党员的一半多。清党时为什么连自己的党员也遭到了大批的伤害呢?正是因为蒋介石的多疑心理,带领着国民党高层喊出了:“宁可错杀一个,不可是一人漏网。”

大过之二,是1945年到1949年五年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全中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当时,蒋介石的威信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北京天安门就挂着蒋介石的像。但是,蒋介石估计错误了。他想:我连小日本都可以打胜,那中国共产党我怎么会战胜不了呢?于是乎,他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二.蒋介石之功 功劳之一,他在1926年至1928年这段期间,领导了两次北伐战争。

第一次是1926年7月到1927年的3月,蒋介石身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率领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8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集团,收复了六个省份福建,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从1928年的4月到6月,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而且在1928年的12月,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从1912年到1928年,这17年的时间中,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年的统治。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蒋介石统一了混世中的中国,这是蒋介石的第一大功。

功劳之二,蒋介石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了对日的抗战,而且坚持到底,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也曾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国民党和蒋介石。毛泽东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介石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就是蒋介石。这是对他的高度认可。

三.众人对他的误解。蒋介石一直为后人诟病的是他的“不抵抗”政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就严令所有军队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不抵抗策略,这让中国在当时损失惨重。当然我认为且不管这个策略造成了多大的损失,更应该深究的是为什么当时蒋介石无视日本的侵略和全国舆论的反对而坚持这个策略。根据一些书籍和视频资料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当时形势对于整个国民党和蒋介石来说是内忧外患、捉襟见肘的。当时正处于国民党军队剿共的关键期,几乎所有的兵力都用于应付共产党。并且全国大范围的水灾让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社会状况无法应付对外战争,且当时国民政府救灾不力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再加上还有一个汪精卫的广州政府和蒋介石作对,让蒋介石陷入了窘境。

二、我们也必须承认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日本从军事实力、国力、国际地位上完全超越了中国,使中国无法比拟的。

三、蒋介石自身在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不稳,其领导力还不足以领导抗日战争。

四、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策略更重要的是拖延时间,等到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之后才能够和日本抗衡,也就是说打一定要打,如何打、怎么打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国既不国,人亦非人,耻辱实胜于九一八时也”。这也体现出蒋介石的沉稳、忍耐,有做大事的气魄和忍耐力。

四.蒋介石的爱国情怀。

一生爱国,矢志不渝。在大陆的政治正面表现如抗日战争应是能映蒋的爱国之心,但在当时国共敏感的关系背景之下,蒋抗日之举也难免遭人猜测,但鄙人认为蒋退居台湾后仍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得不说是确有爱国之心!不论是刚迁台的危机期或是之后的安定期,蒋坚决反对台独和国际托管台湾,重视中华民国利益及台湾同胞意愿。终其一生,蒋介石坚持诛杀台独势力。蒋介石努力以台湾为中华民复兴基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一部分精华得以在台湾保存未受受信仰西方马列主义的中共各种政治运动影响。毛出兵痛击越寇,蒋大开“绿灯”护航。1974年1月18日,越南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西沙之战爆发。当时蒋介石听后拍案而起 怒吼道:“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出兵!”蒋介石当即指示台湾的外交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紧要关头,中共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若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必贻误战机。毛泽东指示:“直接走(台湾海峡)。”当时正在养病的蒋介石对西沙战事亦很关注,当台湾“海军司令”宋长志向蒋介石请示时,蒋介石说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西沙战事紧呐。”蒋介石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当天晚上,解放军东海舰队4艘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其时国民党军队不仅没有向解放军东海舰队开炮,还打开探照灯,让解放军的舰队顺利通过,而且一路护航,保证了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船开赴西沙前线,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淡水。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越军几乎全部歼灭。

总结 :

在近代的中国是上,蒋介石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第四篇: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

中文名:王涛

职业:画家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民族:汉族

主要成就:安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出生地:安徽合肥

头衔:安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出生日期:1943.9

擅长:国画

王涛照片

艺术简介

王涛(1943.9—),原名王守信,号独天斋主。安徽合肥人。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曾任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美协副主席。现为中国安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应邀赴美国关岛主办画展,1986年在北京美术家画廊举办个人画展,1987年应邀赴联邦德国举办“安徽现代中国画展”,1988年赴新加坡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应邀赴泰国、韩国访问,并举办“韩、中书画交流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大展并获奖收藏。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有《最后一碗炒面》、《复苏的大地》等。出版有《王涛人物画》、《王涛作品选集》、《王涛画集》,评论家论其作品题材广泛,意境深沉,墨彩交融,挥丽豪放,画面构成的气势和力度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现代意识的吻合。[1]

王涛作品

王涛作品

山东文轩画廊推荐画家。

艺术年表

1943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王守信,号独天斋主。

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班。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5年后出任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副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后,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举办画展和讲学。组织的安徽省书画院“黄山风”中国画展,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太原、杭州开展,受到学术界好评。

1989年出席第五、六届全国文联文代会和全国美代会,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1999年出任第九届全国美展港、澳、台地区评委。

2003年出任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和“2003年中国国画大展”评委。2005年出任“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美术特展”中国画评委。

2007年被聘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大展,编入《中国美术全集》《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等多种书刊。出版有《王涛人物画》《王涛作品集》《王涛画集》《中国当代人物画十家—王涛》《中国画二十家—王涛》等多部个人画集。

王涛作品(最后一碗面 周恩来在长征途中)

社会评价

万峻池(书画鉴赏、《藏真》杂志主编):王涛的英雄情结、诗人气质、忧患意识和创作心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咀嚼到幽默、辛辣。品尝到飘逸、灵动,感悟到信念,良知。他是善用和善变的,也是唯美和唯真的。

方增先(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涛的成功之处在于“不是练笔的结果,而是思想的结果”。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青檀兮五色,玉版见三光。”——庚午书赠王涛。叶浅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画家的《庄周梦蝶》,其构思和立意都不同寻常。

李震坚(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画家王涛,一向钟情于“象外之象”的神韵境界。其豁达的品性,伴随着豪放的风格,充盈其中,使其作品散发着雄浑奇纵、峥嵘壮阔的气魄。富有蓬勃的时代精神和鲜明强劲的东方力度。

刘勃舒(原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王涛先生是我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的作品笔墨峻拔,秀雅清新,画法肃然绝俗,简淡、古雅,神融意适,得形、神、气于理法之中。

吴杨(北京作家):王涛带领他的画家团队默默无闻,甘于清贫。在浮躁浅薄的时代风潮中,坚持扎根本土文化,坚持清新纯粹的绘画风格,不跟风、不攀比、不气馁。通过对传统绘画模式的现在转换,突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又能集中展示相对完整的艺术风格。

柳新生(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王涛牢牢地站在东方艺术的大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西方艺术家的某种激情唤起了长期沉睡于他心底的真实感情,溶化到他的东方式的笔墨线条之中。

贾德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兼主编):王涛不仅是一位豁达洒脱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他会在他所热爱的艺术对话中,进一步涵养他的浩然正气。进一步把笔墨化为人格,把人格化为笔墨,以现代人精神去创造中国写意人物的前途。

徐恩存(中国美术杂志社主编):近几年,王涛的思想日渐深入,笔墨日渐成熟,艺术境界日渐提升。所作人物画,不论取材古今,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或许画家太热爱自已的故土,他始终以欢快的旋律、亮丽的色彩、饱满的墨色营造着心灵世界的图景。

曹玉林(《振风》杂志主副编):作为写意人物画创作的重要代表,王涛的人物画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其融铸造传统,重开生面的写意精神和格高品正,精神豪放的笔墨境界,乃当代人物画创作中的新进展和新收获。

第五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之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之心得体会

又是一学期匆匆而逝,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的学习也将告一段落。在学期初,作为一个已经学习了三年历史的文科生而言,最开始对于即将重复的中国近代史并不够重视。本没指望从这个课上再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在周华虎老师辛苦的讲授中,自己的确受益匪浅。

先就这个课谈谈我自己的浅薄认识。历经一学期的近现代史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大学课堂和高中课堂的差别。高中就是枯燥无味,死记硬背,而大学的历史课堂却截然相反,老师不再照本宣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周老师常给我们讲述针对同一个事件史学界的不同观点,给我们播放历史人物传记或者战争的纪录片。这些都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全新的认识。

丰富的课堂内容不仅仅再次勾起了我脑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记忆,而且还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周老师给我们播放陈独秀和李鸿章的纪录片,不看这些我压根就不能理解陈独秀的聪明才智和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无奈。

历史作业也不再是单纯的做题,周老师叫我们进行历史实践调查并撰写报告。这又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又多了一个提高我们实践活动能力的功能。我和我的小组成员赶赴汶川,对地震后的灾区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经历,也让我们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书本上从未出现过的东西。再来说说自己对于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的浅薄认识。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曾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许多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下走向甲午中日战争的屈辱,再走向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仍然无法忘记,每次学习到火烧圆明园和南京大屠杀那种义愤填膺的心境。然而如今却不同了,勿忘国耻之后更是要反思,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历史重演。

穿越解放战争的硝烟,新中国站来了,现代史的发展也是历经坎坷。从三年经济困难到大跃进,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再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中国在不断成长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着。的确,中国近现代史像曲折向前的川藏公路,路途坎坷,却终将通向天堂般的西藏。

中国曾经辉煌过,但也毕竟衰败过,虽然现在是进步的,但仍应牢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镜,让这段历史犹如警钟一样时刻提醒着我们。

期末将至,课程即将结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门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各种素质和能力。在此感谢周老师您的辛勤工作和付出,此上便是我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略显浅薄,望见谅。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感动中国人物之

    2012感动中国人物之-------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孟佩杰 2012-02-14 08:24:45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212次 评论:0条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

    著名人物访谈作业

    职 业 生 涯 人 物 访 谈 报 告 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创始人,著名的英语教学管理专家,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他曾说过,人生可以用六个词来表达,第一个叫经历,第二个叫......

    著名人物和代表作

    1、 著名人物和代表作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王国维《人间词话》亚里士多德《诗学》 2、 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是研究文学的......

    历史人物评传之曾国藩

    曾国藩评传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一、对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 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们又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1 怎样认识近代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论断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文章中这句分量很重的话,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