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微型课教案。小数的加减法
4、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小数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的列式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时:第1课时 教学流程:
1、导入:同学们,昨天老师去文具店的时候看到了一件事,大家想知道是什么事吗?想知道的话就认真看好了。
钢笔
笔记本
讲义夹
8元
3.4元
4.75元 小明:我买了一个讲义夹。小丽:我买了一个笔记本。
等到他们准备付钱的时候,小丽忽然发现自己把钱包落在家里了。小明知道了就主动来帮她付钱,大家想知道小明一共付了多少钱吗?
2、小明要付一个讲义夹和一个笔记本的钱,讲义夹是4.73元,笔记本是3.4元,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列一个算式出来。
4.75+3.4=()
3、看到这个式子大家是不是都十分陌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以前我们只学习了整数和整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一些不能口算出来的我们都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整数的加减法。(略)
计算整数加减法我们要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个位要与个位对齐,十位要与十位对齐,百位要与百位对齐等等。然后再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4、好的,那么小数加减法4.75+3.4该怎样计算,你们会竖式计算吗?请同学们先尝试一下。
5、老师刚刚看了一下大家的式子,现在老师看到了两种答案。
①
4.75
②
4.7 5
+ 3.4
+ 3.4
8.15
5.0 9 我把小数点对齐
我把末尾对齐
6、分析:①十分位与十分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②百分位与十分位对齐,十分位与个位对齐。
7、验算。
4.75元大约是5元,3.4元大约是3元。5+3=8.所以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8、检验。
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同学作答)
9、想一想。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点:要将数位对齐。
要注意:
1、小数加减法是要将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把末尾对齐。
2、计算完成后要将小数点移下来。
10、练一练。
第二篇:分数加减法微型课教案文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66---67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并能解答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
学习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把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把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通分。和3125 34 和
512和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通分?(板书:异分母—— 同分母)
2、算一算: + = 5547171137+
111527= +=
9941571251215-=-=-= 师:说一说,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师: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数单位相同)
师:同分母分数因为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如果它们的分母不同,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张美丽的图片,如果你猜出这是哪儿,就请大声喊出来,好不好。(图片出示)同学知道的真多,我们的家乡美吗?
是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们洛阳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勇于开拓的洛阳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瞧!为了将洛阳城装扮的更加美丽,工人叔叔正在干什么?(出示挂图)
2、师:这是工人叔叔铺地砖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谁来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1学生提数学问题。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这两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
2、学生一起说,教师板演(板书:
116+
716=
816=
2716_
116=
616=)
83大家在计算时,为什么可以把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师:大家同意吗?
3、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总结的可真准确)还要注意什么?
(二)分母不同的分数
1、大家顺利的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工人叔叔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算一算。他们今天能将这个广场铺完吗?为什么?
2、你说的真有道理,那么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呢?谁会列式?
3、这个算式与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计算12+ 14时,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生: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
4、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认真想一想,可以借用我们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5、学生操作、交流、反馈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教学预设:
A 组:我们用折纸涂色的方法。
师: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涂色的过程好吗?
师:同学们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涂色的过程演示一遍(图片演示。12相当于24所以
12+
14=
24+
14=
B组:刚才我们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把不同的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母,就可以计算了。因此,就要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C组:也可以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呀 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可以看出你分数与小数互化这部分学得很好,想法可真独特。
6、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势
师: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无论是折纸还是通分,都是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板书 转化)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为什么没人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呀?
师:可见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对于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都通用呢?(板书
通分)教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2114=
24+
14=
7、就剩最后一个问题,我敢说我们班百分之百的同学都会做,是不是呀,那 就赶快行动。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12—
14=
24—
14=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分母不同的分数又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就是把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减
(三)学习例2,计算—
9856
1、看来,我们班的孩子们确实聪明,想不想迎接更大的挑战!计算 比比看谁算得最快。
谁最先算出来,可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不同方法的也可以上去展示。(预设:你们几人算得可真快,互相看看,如果方法一样,可以选一个代表来写,如果不一样,一个写左边,一个写右边,好吗?
2、和这种方法一样的请举手,说说你是怎样算得。
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大家觉得哪种方法要简便些?(你讲得可真清楚,你真是一位小老师)
当分母比较大时,我们一般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3、通过以上计算,你觉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该怎样计算呢?(你真善于总结)
我们说的和书上完全一样吗?请打开课本,找到这句话,并把它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那你觉得在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时,应分几步呢?大家对这句话理解得可真透彻。
(四)试一试:+6578=
79—
23=
78—
512=
38+=
1、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想不想知道你学得怎样。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位同学做完了在认真的检查,这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请和板演同学对照一下。全对的请举手。(哇,我们班的同学可真棒)有错的,找到原因,赶快改正过来。
三、课堂活动 第1题
1、谁来读要求。下面的题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快?
14+
3113—
412—
5113+
2、如果有发现,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谁先来汇报一下计算结果
这些算式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呢?(分子都是
1、分母两个数为互质数)(你真善于观察)这样的算式,它们的结果又有什么秘密呢?像这样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窍门?(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分子相加的和或相减的差作分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3、利用这个规律,你能很快说出得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规
律,而且还会运用规律)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既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还展示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转化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例1
716116+716=816=12
12+
14=
24+
14=
例2计算—
9856
_116=616=
8312-
14=
14=
第三篇:数学微型课教案
《轴对称图形》微型课教案
史艳红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说对了 是奖杯。这节课我们学的知识就和这个奖杯有关。
二、新知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奖杯的左边和右边形状怎么样?是的左右两边形状一样。再看看这是什么?(出示飞机模型)男同学都很喜欢这个飞机模型。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个飞机模型的上边和下边的形状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建筑物,它的左右两边会怎样呢?
2、通过观察奖杯、飞机模型和天安门城楼我们发现这些物体或建筑的上、下或左右形状都一样,这种现象就叫做对称。板书:对称
3、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
4、现在我想把这些物体都画下来,并剪下来 得到了这样的三个图形。如果把这个奖杯对折一下,猜一猜会是什么样子?(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猜测结果,怎么样能证明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呢?)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我们就用他说的方法来动手折一折。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汇报的时候要讲清楚你对折的是哪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对折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左、右或者上、下都重叠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线就叫做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四、动手做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轴对称图形 方法剪、印、画、围、拼……
时间:5分钟
五、轴对称图形欣赏
六、总结
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第四篇:数学微型课教案
数学微型课教案
24.6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教学目标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
2.探索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及它们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矩形公园ABCD的长宽分别是6 千米, 4千米 ,以公园中心为原点建
立坐标系, 写出各顶点的坐标.找出各点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
出示教学目标及自学提示
如果以C为坐标原点,C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标系,上述(1)的各顶点坐标为多少?(画成与厚纸片相 1.把厚纸片的三角形向右边移动3个单位,问:(1)这时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向右平移3个单位。
(2)这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写出它们这个位置时的三个顶点坐标。
(3)比较相应顶点的坐标,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同之处? 相应顶点的横坐标都增加了3个单位,而纵坐标都不变。2.把纸片三角形向左平移4个单位后以同样的问题回答。
发现相应顶点横坐标有变化,减少了4个单位,纵坐标不变。
3.把纸片三角形再变换一个位置后,向左、右两边平移,观察各对应顶点的坐标的变化。
问:由上述的几个变换过程,可以得到一个图形沿x轴左、右平移,它们的纵坐标,横坐标各有什么变化? 它们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有变化。向右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左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
角坐符)4.若把这个三角形沿y轴上、下平移呢? 思考:△AOB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OA′B,对应坐标有什么变化呢? 关于x轴对称,由于O、B在对称轴上,其坐标不
变,那顶点的么点 A与对称点A′关于x轴对称,它们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是互为相反数,这就得出关于x轴对称的对称点的坐标的特点是: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AOB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AlOBl,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得出关于x轴或y轴成对称的对应点的坐标的关系:
关于x轴对称的对称点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对称点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课本78面图24.6.7,△AOB的各顶点坐标是什么?0(0,0),A(2,4),B(4,0),缩小后得到的△COD,各顶点的坐标是什么呢?O(0,0),C(1,2),D(2,0),比较各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呢?它们的横纵坐标都按比例缩小,这种变化与它们的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
三、练习
1.线段AB的两端点A(1,3),B(2,-5)。
(1)把线段AB向左平移2个单位,则点A、B的坐标为:A__B__。(2)线段AB关于x轴对称的线段A′B′,则其坐标为:A′_,B′_。(3)把线段AB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线段A1Bl,AlBl关于y轴对称的线段A2B2,那么点A2的坐标为___,点B2的坐标为___。
2.课本第77页“试一试”。
四、小结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的变化,其对应顶点的坐标也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要按照变化的情况,同学观察、总结会得出变化规律(由同学说出变化规律)。
五、作业
习题24.6 第2题
六、板书设计
24.6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变换 坐标变换规律
平移 左减右加,下减上加
轴对称 关于谁对谁不变
位似(原点是位似中心)原坐标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数
第五篇:小数加减法评课
今天听了《小数加减法》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执教者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小数加减法》这样一堂课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无非就是讲清计算法则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到熟练为止。执教者让我看到了怎样从简单的课中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在本节课上学生完全成了主题,成了学习探究的主人。执教者完全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必然肤浅的、机械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发和锻炼。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学生得地反而多。做计算题时,类型十分全面,包括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两位小数相减,两位小数相加,相加减之后的小数末尾有零的小数加减法等。题目不是非常多,但是却能在练习中见识到不同类型题型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上,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只出了很少量却有代表性的、针对本课重点的练习,学生很轻松就巩固了知识,效果很好。《小数加减法》 评课稿
听了诸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菲浅,课如其人,诸老师的课朴实且扎实,从不矫揉造作,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诸老师借助练习题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