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 做一名小科学家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填空题:
1.当听到“科学” 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实验分析)、(医学研究)、(农业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
2.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3.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观察蚂蚁)、(拆玩具)、(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4.(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5.(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6.我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居里夫人)、(李时珍)、(琴纳)、(袁隆平)、(牛顿)、(爱迪生)„„
7.(爱迪生)是(美国)的伟大发明家,他发明的(电灯)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8.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9.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
10.根据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科学家发明了(电影)。小人动起来的实验也是因为人眼具有(暂时记忆力)。
11.我们发现,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回形针放在鹦鹉的尾巴上时,鹦鹉会站起来,因为(降低重心),可以让物体站起来。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
第二篇: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第三篇:《做一名小科学家》参考教案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科学探究: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科学知识:
1.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教学重、难点
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1.制作纸鹦鹉。
(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
(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2.让纸鹦鹉“站”起来。
(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
(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物在支撑点的下
/ 2
面,物体会“站起来”)
3.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三、拓展运用。
1.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指尖。3.交流实验成果。
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第8页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 2
第四篇:《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后反思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后反思
本堂课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激趣导入,我是从学生对真实鹦鹉的了解及兴趣,引出他们说出鹦鹉喜欢站立在细的杆子上,从生活中来,顺理成章。
第二,本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比较乱或者没有条理。因此我还设计了表格。探究步骤清晰可见,探究问题也逐步解决,有所依据,对学生来说也是对其探究过程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三,为了证明“重物在支撑点下,可以使物体站立起来”这个猜测。仅靠纸鹦鹉这个证据是不足的,所以我课前还准备了“鱼,小人,虾,香蕉”等图案,分给学生进行试验。学生可以更加明白:需要更多证据充分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通过实际教学和学生亲自探究,课堂上达到了生成性教学目标。超出了教参上的答案,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还发现了当支撑点下方本身很重时,不用加重物也能使物体站立。所以关键是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和使其平衡。从而再指导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回归于生活。”这就是我理解的科学课的宗旨。
第五篇: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