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一课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3:2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亭集序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第一篇: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了解文章大意,能够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

2、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书圣的是谁吗?(学生回答王羲之),对,他的书法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的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出示课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他的名作。那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是他精湛的书法艺术,而是他这一名作的内容。也就是这篇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

写出题目,作者。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带学生一起看注解1的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序”这种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三、朗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看板书,带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禊(xì)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画出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并找一位同学试着起来翻译全文。之后画出重点字词。

特别强调理解下面的句子: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老师带同学准确地翻译:“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妄造的”。

四、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有四段,分为三部分。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十个字以内来概括。并且找出每一部分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

(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五、拓展思维:

由以上三个部分的情感变化引出下节课要探讨的“作者的深刻情趣是什么”,要求学生课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六、巩固字词做练习: 做一下书上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多义词的练习并当堂对答案。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并且思考刚才这个问题。2细细品味一下这篇文章,学习作者清新朴实,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板书:

兰亭集序

记叙兰亭盛况; 信可乐也 抒发人生感慨; 岂不痛哉交代作序目的。悲夫!王羲之

乐 痛 悲

第二篇:兰亭集序教案第一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对于生死选择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词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关注的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接下来我们学习《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后来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41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朗读文章,疏通字词

1.放录音,辨识字词

癸guì丑

修禊xì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4.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七、课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八、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九、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十、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其一)

王羲之

学习目标: 古今异义: 重点字词: 高一语文组:郝志敏

第三篇:《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 10

⑴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 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

》、《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

宴饮之乐:

⑴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 次:旁边。

⑶ 一:一些,一点。

⑷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

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 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 所以:用来。

⑶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 极:穷尽。

⑸ 娱:乐趣。

⑹ 信:实在,诚。/ 10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

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 与:结交,交往。

⑵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第二句: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 或:有的人。

⑵ 晤言:对面交谈。

⑶ 因:就着。

⑷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 趣:通“趋”,往,追求。

⑵ 曾:竟,乃。

⑶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 之:往,到达。

⑸ 系:附着。

第四句:

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 向:以前。

⑵ 俯仰:时间很短。

⑶ 犹:尚且。

⑷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 况:何况。

⑹ 修短:寿命长短。

⑺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 10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⑴ 固:本来。

⑵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

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 述:陈述,创作。

⑵ 所以:……的原因。

⑶ 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⑴ 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⑵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①(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②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多媒体显示: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

《滕王阁序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10

》)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多媒体显示: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多媒体显示: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 10 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③ 《兰亭序集

》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10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 / 10 / 10 / 10

第四篇:《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范文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词“修、次、盛、期、信、与、趣、系”的意义。

2.掌握虚词:之、以、所以、因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句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

4.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5、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珍惜时间,快乐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文意疏通,掌握文言知识点。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一些文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词“修、次、盛、期、信、与、趣、系”的意义。

2.掌握虚词:之、以、所以、因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句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

4.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5、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在洁白的蓝天下,矗立着崇山峻岭,山上是茂林修竹,绿竹间清流映衬环绕。清流旁有一群文人雅士在洗濯嬉戏,祈福消灾,饮酒赋诗,是谁展开长卷,蘸墨挥毫,让历史定格,让后人赏心悦目?(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作者与解题(3分)

1、作者介绍:提问学生12、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三、整体感知(8分)

1、学生1、2、3分别朗读1、2、3段,正音(诵读法)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激湍tuān

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2、师生齐读,进一步感知作品

3、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问题①请学生分别划出1、2、3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提问学生4、5、明确: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四、研习疏通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15分)

1、问题②请学生分别划出1、2段落,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提问学生6、7、82、问题③摘录本段写景句,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9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板书)

3、问题④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学生10、11、12明确: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板书)

“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4、合作交流,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80字左右。

教师点拨:内容:时间、景物: 山、水、林、竹、天,作者情感

手法:描写——视觉:绘色,听觉:摹声,感觉.角度:高低远近, 抒情:情景交融交流选出佳作,每组两篇.五、研习疏通第二部分,即3自然段。(8分)

问题⑤作者因何而痛?

六、课堂小结:(幻灯)(4分)

七、课下作业:课后

一、2、3小题,写在积累本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2、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今义:对3

第五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时)

主办单位:半塔中学语文组

型:公开

授人:曾宪国

授班级:高一(2)班

授时间:XX年12月17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得深沉感情。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背诵第一段(见投影)

板书:

记会

写景状物

(乐)

畅叙幽情

二、“乐”,也可以说作者是“乐之极”,我们说,“乐极生悲”,作者在立意上,独出机柕,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人生感慨,就显得顺理成章。好,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二段,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又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一)、全班齐读第2段

二)、体会: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投影显示思考题)

提示:师生互动,讨论后

明确:作者乘上文的“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其实,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当”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问题,当然也包括这次兰亭集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用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作者紧接着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躁者„„;作者没有把问题停留在这一层面,紧跟着就说,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噪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为什么?作者从二两方面进行了解剖:首先来自生命本体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团圆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灭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观点。

板书:(见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叹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义

讨论:归纳明确:

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伤感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对永恒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事业的企慕和追求,因此这种感慨不是消极,不是沉寂,其间自有积极地一面。

四、提问: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叙事是怎样联系?

讨论、明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生相当”之“乐”,本段即由此发生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见,前段叙事是为此段议论作铺垫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完成思考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

记会

写景状物

(乐)

畅叙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叹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下载兰亭集序第一课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亭集序第一课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兰亭集序

    论文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山水之乐;死生之悲;忧患意识论文摘要:《兰亭序》是中国文学玄言体向山水题材转变的重要作品之一。此文情景交融,理趣交辉,从山水之乐转到死生之悲,透射出深......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

    兰亭集序12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作者:honghan 加入日期:09-03-01 作者EMAIL:617204737@qq.com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温州......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

    兰亭集序教案

    《兰 亭 集 序》教案 宁波四明中学戎骁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

    兰亭集序 教案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 2009-12-15 19:11:41| 分类: 优秀教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