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新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堂总结、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第二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课件出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课件出示)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课件出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课件出示)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课件出示)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课件出示)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课件出示)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课件出示)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课件出示)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课件出示)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 ——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第三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新华中学沈洪贞
设计思路
文章抒发的人生哲理,发表的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对我们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比较难理解,基于此,在教学时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逐步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并得出自己的生命感悟。
教法展示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他的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美誉,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而他的散文《兰亭集序》亦是千古名篇,文中阐述的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如天籁之音,扣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千古名篇。
(二)、明确学习目标(展示图片)
(三)、听录音
(四)、自由读(读的过程中于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
然后明确:乐 痛 悲(多媒体展示)
知识点:
(五)、赏析第一段
1、大家齐读,考虑作者缘何而“乐”
学生讨论,然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1)景美: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环境优美,天气融和。
(2)事美:诗人名流齐集兰亭,流觞曲水,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何等快哉!乐哉!
(3)情美:此时此地,风景秀丽,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感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以上问题亦可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2、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
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是写江南三月暮春风光,1
《兰亭集序》与《与陈伯之书》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然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丘迟之景——生机勃勃,活泼热烈,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
王羲之之景——清俊高雅,生机盎然,有超凡脱俗之韵,清澈明朗,生机盎然,让
人神清气爽。(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正是作者高雅情怀的体现)
作者发出的由衷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
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3、再读第一段,读出“乐”的情感
(六)、赏析第二段(二、三段的译文http:///news/16963.htm)
1、齐读第二段,(男生读)
思考作者“痛”在何处
学生思考作答,然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总:人生苦短乐景易逝感慨万千)
(在这一环节中,重申下列词语的意思俯仰情随事迁 陈迹 修短 期)
2、作者的“痛”可用下列哪个词概括(痛惜痛苦痛心悲痛)(展示图片)
3、再读
(七)、赏析第三自然段。
1、读课文,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
2、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展示图片)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理解“一”“齐”“虚诞”“妄作”的意思)
3、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展示图片)
明确: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4、这一段作者慷慨生悲,你能了解王羲之“悲”的情感吗?这样的感慨是否消极呢?(展示图片)(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适当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佛教徒、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淡,他们“一死生、齐彭殇”,但作
者却把这种思想否定了,在否定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而后人也有此感,也会和我一样发出悲叹,这里的“悲”是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读出对人生的热爱。他所体验的和我们所体验的是一样的。
既然人生短暂,作为有生命的我们就得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不枉
来世一遭。不沉溺于乐事,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遇到和风细雨还是遇到狂风暴雨,都能泰然处之,稳掌生命的航舵。
5、作者感叹人生,却没有悲观,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就是他执着追求的厚报。
而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也往往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展示图片)
如:苏轼抒“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的悲叹,却留下了无数美妙篇章(李
白、曹操等亦可)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总: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
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
6、再读第三段(读“悲夫”时,要在“悲”和“夫”之间停顿一下,并且用低沉的语气。)
(八)、齐背全文,进一步领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情感
(九)、教师寄语: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生死的悲叹,他的悲叹不是悲
观,而是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的热爱。是啊!生死是一个重大问题,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我们就该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光彩。同学们,好好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展示图片)
(十)布置作业:赏析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情感
附:
原文:http://baike.baidu.com/view/415796.htm
第四篇:《兰亭集序》教案(高二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高二教案设计)
一、版本、章节
《兰亭集序》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兰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游诗序,虽名为“序”,但实与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由 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限,加上对魏晋那一特定时代的疏离,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美文。通 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浅”教,在学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 以读入文,在深入的诵读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从而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命追求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序文特点,背诵全文。
2.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及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现象。
3. 了解并学习本文借题发挥,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行文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以及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
2. 以读入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悟理。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由这次集会而抒发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五、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
六、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了此文,谁能告诉我作者想讲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作者为何还大费周章的讨论一番呢?(学生讨论)(板书文题)
(说明:导入看似笨拙,实是针对本文思想性深的特点设计的。是为了先让学生又快又准的把握主体,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走进文本的欣赏。此外还可指点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自然转入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和“借题发挥”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背景介绍,以读入文,整体感知
1. 背景介绍
(说明: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土壤,为诵读创造氛围,但不宜过多展开)2.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说明:用声音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以读入文
4. 整体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谈“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生死”呢?作者这样安排行文是一种什么技巧?(学生讨论)
明确:借题发挥,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诗序的独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诗序,请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作诗缘由 作诗情形 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略)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培养学生速读检索的能力)
感知三:概括各段的要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发言)
板书:记会—修禊之乐 慨叹—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了解“借题发挥”的特点,并逐步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释疑解难,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1. 学生展示各小组在预习时整理出的疑难词语
2.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并联系旧知识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
3. 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本文需学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识,方便学生积累巩固(略)
(说明:此环节注重文言基础的落实,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注意方法的点拨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
四、以读入文,研读赏析,感悟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本文既然借“题”发挥,就先来仔细研读这个“题”--兰亭集会。请大家自由朗读本段,就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欣赏。
(说明:本段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以读入文,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自主赏析表达可鼓励学生拥有个体的阅读体验,培养鉴赏力。也为欣赏写景技巧做准备)
(2)既然作者感情落脚在“乐”上,那作者何“乐”之有?(学生讨论交流,可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明确:朋友之情 山川之美 春光融融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师点拨:杜丽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出了内心的苦闷,而今作者却五乐齐臻,足见“信可乐也”
(3)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之“乐”的?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点拨: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宴游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4)学生朗读
师点拨:要读出“乐”应该以轻快明朗语调读之
2. 研读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注意朗读语气的转变)
(2)作者又乐而忧,由生而死,是如何借题“发挥”,抒发对“死生亦大”的感慨
多媒体投影显示: ① 人的生命本体都有不易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② 外在的大千世界变幻莫测,难以长久——(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③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易逝的——(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说明:由于本段意韵教深,特设置三个鉴赏点,由学生据此从本段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填入括号里,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理解说明,从而理解作者感叹的原因,再由教师点拨以相应的时代背景知识,古代文人的感叹名①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者“死生亦大“的积极意义)
(3)学生带着体悟再次朗读本段内化
点拨: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朗读时注意“犹、大、矣、痛”等词的语气,以和缓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
3. 研读第三段
(1)学生集体朗读,找出应以批判语气读出的一句话。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学生翻译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理清本段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板书:感古人——批时人——明意旨
(说明:学生讨论后明确,由此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体会诗序行文的妙处)
(4)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学生对照摹本朗读全文,并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度。
五、引申讨论
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此文,你对“死生”有何看法?
① 多媒体投影显示古今中外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以及历来对作者思想不同的评价(略)
②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
师点拨:佛家追求死后的轮回,道家崇尚人生的无为,儒家主张大丈夫当有所为,当今繁华的社会里很多人要及时行乐、挥霍生命,很多文人慨叹人生的短暂,但有志者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如海德格尔所说:“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说明:此环节的讨论引申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六、课堂小结
1. 艺术特色 2。本文的思想意义(略)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摹山范水的文字
3. 课外与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比较阅读
4. 研究性学习: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方法:分小组协作,收集自己喜欢的一位文人的作品、生平资料等并进行研究,在网上或班里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八、教学反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完成本文教学后,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导入设计,虽然看似笨拙,却对整个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我把“既然我们都知道 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何还要探讨”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作者太消极了,有的说作者在无病呻吟、钻牛角 尖,有的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有过生命短暂的感叹,王羲之作为一个名士自然也会考虑了…这样既设了疑,又激了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所以,导入的 设计要着眼欲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调动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在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展开教学。
感触之二就是以读入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极走入置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极又走向置学生的 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于不顾,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 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不可少 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 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再者,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迁移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外作业的设计就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确实,他们也给了我百倍的惊喜。学生主动要求拿出一节课展示他们的阅读研究成果,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精彩地“是否应该积极对待生命”的主题辩论会。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修楔(xì)事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若合一契(qì)齐彭殇(shāng)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