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山东省文登市山马完小 姜雪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正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的心理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高尚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首先教师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大胆的做。其次教师要合理运用语言、手势等手段来激励感化学生。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个综艺节目叫“幸运52”,主持人运用自己那情绪化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手势使在场的观众为之沸腾。教师的在课堂上也应该适量的采用一些表情、手势,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手势即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成为教具。如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中《除法的认识》一课当中,教师讲授时用手势画一个大圆表示八只鸭子,接着用手势象征性的拿出两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夸张性的手势,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老师一块做起来,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再次,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相应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情感目标、情感体验,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感情丰富、求知欲强烈;同时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水平会越来越明显;从而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趋向情感化、生活化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商店卖虾条,该拿多少元、卖多少包虾条,是一清二楚。可是当学生计算数学题时,却一时想不出6里面有几个2。这时为什么呢?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生活性、情感性。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感情也越肤浅。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也就是说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录象展示1997年长江发洪水,堤坝冲开了16米的长口,这时雷声、雨声交加,教师讲明长江两岸边火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甲队每小时修2.5米,乙队每小时修1.5米,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干些什么?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要用什么东西添!”,“他们要花几小时完成呢?”学生的情感在这危急的时刻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不由自主的激活,思如泉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同时要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三、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如今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情商”,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1997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对情感智力理论加以诠释。书中主要强调情感智力重点是: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要领。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这种方法有利的提高学生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只给学生一根线,几个圆片,及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学生自己在交流时会找出记录员、操作员、及组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等,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可以进行小组评比,奖励小红花、小五星等方式激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是多么高超”。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水平,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将情感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到当中去,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学生正如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麦苗,教师要以情感为主线,以合作、互动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品质。给他们注入情感的火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之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该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有需要的请联系我们客服?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quot;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艺术。
在数学学习习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六点做起:
第一、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再如学生写字 时 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
第三、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笑脸”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第六、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学习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一、创设情境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老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多妙的开头啊!
教学过程中,老师承接前一项训练内容,说:“小朋友玩得正高兴,突然天色昏暗,眼见就要下雨了。这时小白兔来了,带来了很多伞,他的伞可不是卖的,而是送给做对题目的小朋友的。” 学生纷纷抢着做题,多好的故事渲染啊!
多媒体传真:小猫亲切的叫卖声:“卖苹果,卖苹果咯!”小鸟飞来了,说:“我买9个”,“小朋友,请你帮小猫算一算,还剩几个?”浓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而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二、尝试探索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 □ 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①35+7=5+7+30=42
②35+7=35+5+2=42
③35+7=35+10-3
三、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数学与生活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新世纪(版)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纯知识传授,它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一、在“数学问题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思想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生活性。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案例《6—10各数的认识》的巩固阶段教学。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6,7,8,9,10,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6,7,8,9,10,什么时候要用到6,7,8,9,10。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生1:6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梨;生2:在数数的时候,要用到6,7,8,9,10;生3:今年我8岁了;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与众不同。生4:8还被人们读作“发”,妈妈聊天后会打“88”。师:你的想法非常有特点,很好。生5:我家的车牌号码是G99668,也有这些数;生6:电话号码中有6,7,8,9,10;生7:手机号码中也有6,7,8,9,10;生8:我爸爸在政府楼606办公。师:刚才小朋友们说6,7,8,9,10可以表示各种号码,也可以表示楼层,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们平时很会观察思考。在学生认识了6,7,8,9,10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来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数序,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页;不少特定的号码,如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表示年龄,表示比分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2.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的积木最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3.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射线和角》。基于学生认识射线的本质特征(即射线可以笔直地向一端无限延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设法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原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我是这样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红外线激光电筒。师:打开电筒,假设前方没有任何阻挡物,它的光线会从哪里射到哪里?生:从电筒的一端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师:是怎样射的?生:是笔直地射向远方。师:像这样从一端出发,可以笔直地向远处不断延长的线叫射线。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射线?生:车灯射出的光线.太阳光.激光„„在学生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抽象出射线的书面表示法。
4.创设“生活情境”探索是学问题。
案例《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扮演外国人买文具,揭示1元=10角。师:老师现在开始买文具了,这个同学当老板,其他同学帮助我;师:我买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支?生:一支1角;师:我用100元人民币:生:太大了;师:我用50元人民币,还是太大了;师:20元人民币;生:用1角人民币;师:我想买2支;生:2角钱;师:我想买3支;生:3角钱;师:中国制造的铅笔就是好,我想买10支带回美国。怎么付钱?生:1元钱。师:还是1角钱1支铅笔吗?10支用10角钱,怎么用1元钱?你骗我这个老外;生:10角就是1元钱。在这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二、在“社会问题数学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指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角度观察,从而提炼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将社会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
第二篇: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第三篇:浅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还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实践证明,情感因素作为一种软实力,更能充分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
关键词:情感教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03-01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据笔者的观察,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很多的数学教师只追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分数,不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需要,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缺乏情感关怀,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而实际上,根据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而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视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老师是否喜欢等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地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该全面重视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愉悦和谐的数学课堂,使得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使得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欢乐海洋。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
1.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
1.1 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利用情感教育。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很多学生对其有畏惧感,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要关注学情,要从学生的情感点出发。教师要善于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抽象的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设计成有趣的、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思维,去享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 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时,我抛弃了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到学校的操场观察、测量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实际高度有什么关系,初中的学生一听到这样的方式,都非常的高兴。到了操场,笔者没有讲知识,先叫学生实地操作 :学生8人一小组,将短竹竿、长木棒及学生的身高和影长测量出来,学生发现在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笔者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时问、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函数关系。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能不能运用这个数 学规律来计算或测量某些物体的高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量的量、算的算,很快就出了学校旗杆的实际高度。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研究实际情况,得出数学规律,再应用到学习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牢牢的掌握了这一数学知识。
1.2 讲述数学家的感人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数学知识,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优秀事迹,讲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艰辛与欢乐,由此给学生深刻的启迪,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渗透。例如,笔者在讲到圆周率的时候,抓住时机,利用幻灯片给学生讲述祖冲之勇攀科学高峰的感人事迹。祖冲之对于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都有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对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更有强烈的爱好和深入的钻研。在青年时期的他研究学术的态度非常严谨。他十分重视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决不迷信,完全听从于古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决不“虚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炼古今(从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华)”。一方面他对于古代科学家刘歆、张衡、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大胆怀疑前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结论,并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补充,从而取得许多极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所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在数学方面,他推算出准确到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成绩。笔者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意识的向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渗透和教育,在教给学生做学问的同时更是想教会学生做人。
1.3 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积极鼓励学生。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鼓励。教师的积极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的重要,能够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例如,笔者在上七年级下 “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数学活动里,让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 2 xy ②。我每组安排一个学生共四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然后再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 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他的做法是: 由①得2 x = y + 4 ③,把③代人②得y + 4 = 1 0 一 Y。2y =6,y =3。把y = 3 代入③得2 x = 7,x =7 / 2。方程组的解是x = 7 / 2. y = 3。于是笔者问:“为什么他的解法有误?” “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 “ 但他 的结论与其他 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 的学 生:“ 他的解法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课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后,还应该积极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候,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朋友,找学生谈天,了解学生的情况,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s ] . 北京 : 人民 教育出版社. 2 0 0 3 .
[2] 孙企平,张维忠,黄荣金.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点击数:1214 次 录入时间:2011/9/14 10:53:00 编辑:zhangwei19910302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给实施素质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许多教师辛辛苦苦却事与愿违──成绩不尽人意;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很少,数学“尖子”并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学生学了数学知识以后无处可用,无处能用„。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和深思.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而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视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老师是否喜欢等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二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⒈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
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⑵挖掘知识魅力,引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强大动力。如讲《等比级数求和》时,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22+23+„+263=***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级数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数学活动课一般可分为三个小组: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标,内容有游戏、故事会、板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猜数学谜语、实地测量、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竞赛活动(多解比赛、速算比赛、抢答比赛、最优解比赛等)和学习方法介绍等;②竞赛小组:为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而设,以培养数学尖子为目标,内容有专题讲座、模拟竞赛;③补课小组:专为后进生补缺补漏而设,以转化差生为目的,内容主要有缺漏知识补习兼有学习目的性教育、学法指导、双基比赛等。
⒉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給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对各种疑难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⑴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60°+30°=90°+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参与,通过不断的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⑵及时表扬与鼓励。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教师要扣紧“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以保证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为学生设置成功阶梯,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免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以保证学生的自尊心,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
⒊渗透性原则的应用
情感教育不能靠硬性灌输,尤其是推理性强、抽象的数学科更不能强加于人,只能以知载情,以情促知。数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内外数学教学活动中。
⑴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中的一系列辩证关
系(如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矛盾统一规律、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到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艰辛与欢乐,给学生予深刻启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由此产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勇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可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典故: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外星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案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案(像教科书封面上的图案),若宇宙人是“文明人”,则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的;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给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美国第12任总统加菲尔德也提出一种巧妙的证法,至今世界上可查到的证法有400多种,可以编成一本书。通过介绍,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⑶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数学蕴涵的内在美(不变美、对称美、相似美、类比美、简结美、和谐美、创造美、严谨美等),学生通过鉴赏,无不感到激动,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⑷揭示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农药的配制、利息的计算、测量物体的高或两地之间的距离、计算拱桥所在圆的半径,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如何尽快追捕走私船、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炮弹能否击中目标等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反复地用生动的事例来阐述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具体看数学与他们日常生活、将来工作和学习有密切关系,并及时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明确学习的目的,产生持久的浓厚兴趣。
⒋感化性原则的应用
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抚去对待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效应。⑵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质和高水平的讲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⑶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只有德才兼备,以人教人,集朋友、导师、楷模于一身,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情感教育的效果
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名列省市前茅。由于情感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十几年来,我担任的试验班不但数学科成绩名列县市前茅,高分率基本达80%以上(最高达标100%),及格率基本达100%,而且其他学科成绩也都超过对照班。试验班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共150多人次获县级以上奖励,3次分获泉州市团体总分第1名、第4名、第5名,其中全国一等奖6人,全国二等奖25人,吴伟平、康亚强两同学均以泉州市第1名、福建省第1名和第3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福建省池伯鼎数学奖学金”。有18个同学撰写的“小论文”获全国一、二等奖和县一、二、三等奖。
⒉转化了“差生”,育人效果显著。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差班”,由于基础很差,学生大多数对学习没有信心。尽管这是一个“差班”,但我毫无气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教的学生”的至理,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跟学生打成一片,学在一起,一点一滴地耐心辅导,当学生解题出错时,我总是和蔼地说:“我知道你会做的,请你再做一遍好吗?你肯定能行!”并给予启发和指点,及时表扬与鼓励。老师的微笑,驱散了学生心头的阴影,鼓起了学生走向成功、不怕困难的信心,使他们消除自卑感,启动内在力,很快就扭转该班局面。至期末县统考,该班平均达78分,优秀率达56%,及格率达90%,名列全县前茅,可与快班相比媄。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曾有康燕英同学因学习成绩差,家庭贫困,父母不让她继续上学了,我知道后马上到她家理了解情况,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并答应给她辅导。经多次动员,她返校了,学校安排她留级插在我班,在我的精心辅导下,进步惊人,数学成绩从40分上升到100分(满分),一年后参加数学竞赛获市二等奖(全市第11名),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师,如今她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学生康丽玉,父亲患重病长期不能参加劳动,家庭生计难持,就要辍学,我就供她饭食,资助她学费。她非常感激,把教师对她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刻苦钻研,成绩非常优秀,读初二年时就超前参加初三年数学竞赛并获全县第一名。
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教学成了师生追求幸福的“天
堂”。学生学习培养了“三不”精神:敢于向教师说“不”、敢于向课本说“不”,敢于向资料说“不”。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由讨论和发言,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老师从不批评,课堂气氛宽松。火热的思考,活跃的思维,常常喷射出创新的智慧火花!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学生常在笑声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⒋学生对数学的深厚感情呈现可持续性。实验班学生升入高中后,数学学习仍十分兴趣,成绩非常优秀;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纷纷报考数学专业(单97届就有3位同学报考重点大学数学专业);在中小学工作的大多是数学教师。这正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显著成效!
总之,教学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是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情感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情感与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却有几种不良的倾向:注重教师最优化的教,忽视学生最优化的学;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注重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呢?本人结合平时的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 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兴趣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数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些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感。如教学黄金分割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有的学生怕数学,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了解数学的真谛,缺乏学好数学的耐心和毅力。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的历史,讲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根据具体情况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及他们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介绍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要用教师自己勤奋进取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班级中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使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好数学的毅力。
列宁说:“学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求真情,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功欲。我们要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转化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握学生的动情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学好数学的火炬;要减少一点“威严”,增加一份“亲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一个亲切的表情、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件生动的事例,都会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学习体验。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动机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说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师所任的学科,这也是本人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的结果。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种钦佩感,只有教师教得好,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自然亲切的教态、幽默精练的语言、简明工整的板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注意自身激情的调控。如果教师表情冷漠、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激情从何而来?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以些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对学生的未来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单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
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首先肯定了这些解法在理论中是不错的,但有的在实际中却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这一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现很积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后续学习直角三角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巧妙设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四、鼓励与肯定,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就会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如在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他答得不太准确,有的学生就笑了。此时如果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之中就会给这位学生,甚至是不太自信的学生以打击,给后面回答问题的同学心理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而是先表扬了他积极发言的表现,接着告诉他已经答对了一部分,如果再有象他一样勇敢的同学加以补充,那就更完美了。听到这番话,他很自豪地笑了,之前笑他的同学也都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鼓励与肯定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老师的表扬会如和风细雨般呵护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五、教法变换更新,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一幕精彩的戏剧,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演员。因此,要使玛丽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具魅力。
如:讲《垂径定律》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学生在课前用小纸片剪一个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仔细看”、“认真想”,即“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我采有了“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然后将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在讨论中吸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同时还可以在课前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让数学课成为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快乐天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