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讲义(教案)
教师心理健康讲稿
教学目标:
1、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心理。
2、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
3、让教师能认识到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维度。学会初步判断自己或同事的健康状况,并能区分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疾病等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形成求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健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3.正视“心理问题”。
讨论:
1、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作为教师,什么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2、我是不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我有多受学生喜欢呢?
讲解: 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是健康的三维度,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维度去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自嘲: 投身教育英勇无畏,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教书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家长投诉照死赔罪。晋升职称年年被退,点头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天天学习不懂社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急难险重必需到位。屁大点事反复开会,身心憔悴暗自流泪。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工资不高自己缴税。一年到头吃苦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囊中羞涩见人惭愧,抛家舍业愧对长辈。教师哪有社会地位,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上海教师:轻度的占48%;中度重度的占12% 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构成心理疾病;
农村小学教师:66.3%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某一个方面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方面均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高达29.5%;五个或五个以上方面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占4.5% 广州市: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比率也比较高
杭州市: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
北京市: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
云南师大 程梅 的 2005硕士论文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 昆明市中学教师在SCL-90量表中的9项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 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属于轻度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和偏执(并列第一),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和其他 在敌对和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和其他、强迫症状和偏执等方面有中重度症状,总检出率为10.2% 班主任教师在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班主任
女性教师在焦虑、和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教师 高学历教师在抑郁显著高于较低学历的教师
中老年教师在躯体化和其他得分显著高于青年教师
《大河报》、河南省心理学会:
教师的人格特征在表现出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积极特征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身上诸多消极人格特征——教师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专业技术人员,且至少有20%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
焦作职工医学院杨昌辉:中国临床康复 2006 年10卷38期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学校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高于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 男性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项目评分高于女性 女性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项目评分高于男性
中年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因评分上明显高于青年教师组 男性教师群体社会支持总体评价较低,女性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高于男性
该调查表明:教师表现了以下人格特征
常自视甚高,也可能武断,在反抗有权势者方面表现积极 轻松、健谈,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
敢作敢为、少有顾忌、有时也可能粗心大意而忽视细节 心肠软,易受到感动,不喜欢粗犷的人和笨重的工作
敢于幻想,狂放不羁,有可能富有创造力也有可能过分不务实际,近乎冲动 忧虑抑郁,常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
教师压力状况分析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截至2005年9月6日24时,总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教师的压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健康则社会健康!教师心安则人类平安!
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
教师目前已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在他接治的精神心理疾患者中,教师患者位居前列。
案例3:2003年11月4日 “花季少女跳楼自杀事件” 案例4: 女教师的心理障碍 案例5:
男教师心理障碍
案例6:吉林 某区李某校长上任不到一周,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这就又涉及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了。
实例引入,问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你长大喜欢做什么?孩子说,我喜欢做一名小丑。中国的妈妈说:这孩子胸无大志,没什么大出息。美国的妈妈说:很好,你很有理想,希望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东北大学校长在全国心里工作会议上说:戴眼镜的都是中国孩子,不能生活自理的都是中国孩子,有心理问题的都是中国孩子。虽然说的 过于严重,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中国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多于外国孩子。
那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标准是怎样的呢? 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一、什么是健康 和心理健康
(一)健康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3、健康的具体标志:(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上述第1-5项都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6——11是身体其他方面的要求。
心理的健康相对来说却不如身体检查这样简单明确。有人说,我心里想的什么,我要是不说,你怎么能知道呢?我要是说了,却不是我的真心话,你又怎么能知道呢?是的,至今也没有发明出一种仪器,可以精确判断人的思维动态的全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心理学就是一笔糊涂账,可以主观臆测,信马由缰。古人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心理学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手段之一。一个人心有所思,就会在行动和语言中表现出来,如同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中就能分析出冰山的体积和成分。通过人的行动和语言判断一个个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例子有很多:
案例1:领导——同志——发火——后果。其实你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压力无法排解等)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甚至会影响我们对事态发展的客观判断等等,这里说的人际、工作效率、判断能力等都是社会功能的范畴。
案例2: 教师的焦躁情绪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2、心理健康标准 A、世界卫生组织: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我做什么事都很有信心,并且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能可发挥。)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当然这个信任不包括百分之百,百分之八十就足够了)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有理想,有事业心,并且不断为理想而努力、进取。)
B、我国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人类心理健康状况
统计表明,全人类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治疗针对那些不正常的6%(医院里医生的事),而心理咨询关注的是那些84.5%的有小问题的正常人(即在心里的某一方面出现点异常)。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评测表
1、每当考试或被提问时,是否会紧张得出汗?
是□ 否□
2、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手足无措?
是□ 否□
3、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使工作不能进行下去?
是□ 否□
4、紧张时,头脑是否会不清醒?
是□ 否□
5、心里紧张时是否会出差错?
是□ 否□
6、是否经常把别人交办的事搞错?
是□ 否□
7、是否会无缘无故地挂念不熟悉的人?
是□ 否□
8、没有熟人在身边是否会感到恐惧?
是□ 否□
9、是否经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是□ 否□
10、是否总希望有人和自己闲谈?
是□ 否□
11、是否被人认为不机灵?
是□ 否□
12、在别人家里吃饭,是否会感到别扭和不愉快?
是□ 否□
13、和别人见面,是否会有孤独感?
是□ 否□
14、是否会因不愉快的事缠身,一直忧忧郁郁解脱不开?是□ 否□
15、是否经常哭泣?
是□ 否□
16、是否因处境地艰难而沮丧气馁?
是□ 否□
17、是否感到厌世?
是□ 否□
18、是否有生不如死之感?
是□ 否□
19、是否总是愁眉不展的人?
是□ 否□ 20、家庭中是否有愁眉不展的人?
是□ 否□ 20、遇事是否会无所适从?
是□ 否□
22、别人是否认为你神经质?
是□ 否□
23、是否有神经官能症?
是□ 否□
24、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精神病患者?
是□ 否□
25、是否进过精神病院?
是□ 否□
26、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进过精神病院?
是□ 否□
27、是否神经过敏?
是□ 否□
28、家庭成员中有无神经过敏的人?
是□ 否□
29、感情是否容易冲动?
是□ 否□ 30、一旦受到别人批评,是否就会心慌意乱?
是□ 否□
31、是否被人认为是个好挑剔的人?
是□ 否□
32、是否总是会被人误解?
是□ 否□
33、是否一点也不能宽容别人,甚至连自己的朋友也是这样?是□ 否□
34、是否会一门心思想某件事或做某件事,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是□ 否□
35、脾气是否会暴躁、焦急?
是□ 否□
36、做任何事是否都是松松垮垮、没有条理?
是□ 否□
37、是否稍被冒犯就会火冒三丈?
是□ 否□
38、是否被人批语就会暴跳如雷?
是□ 否□
39、是否稍不如意就会怒发冲冲?
是□ 否□
40、是否别人请示帮助就会不耐烦?
是□ 否□
41、是否会因一点小事怒发冲冠?
是□ 否□
42、是否会经常发抖?
是□ 否□
43、是否会经常感到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是□ 否□
44、是否会因突然的声响而跳起来,全身发抖?
是□ 否□
45、别人做错了事,自己是否会感到不安?
是□ 否□
46、半夜里是否经常听到声响?
是□ 否□
47、是否经常做噩梦?
是□ 否□
48、是否经常有恐怖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是□ 否□
49、是否经常会感到胆怯和害怕?
是□ 否□ 50、是否经常出冷汗?
是□ 否□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答题及记分方法:刚刚我们在符合自己的情况的答案上打“√”,答“是”的记1分,答“否”的不记分。我们来给自己算一算得了多少分?这个分值只要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判断标准:将全部得分加起来后,如果不超过5分,说明你有所保留;如果超过15分,说明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心理问题存在,你的“心理感冒”了,那么你应该注意自我调节了。
C、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人际:人际和谐(欣赏他人) 情绪:情绪认知和调控 人格:稳定、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90以上就属于健康) 环境:接受现实、适应环境
职业与生活:热爱职业、热爱生活
1.明确的社会认知
对社会现象有明确的认识:家长择校问题 对教师职业有明确的认识:教育公平问题 正确的是非观念:判断什么是真善美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随便听任摆布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到见解
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快乐观
2.高度的责任感——心理定势
强烈的儿童意识: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强烈的服务意识:对家长的托付负责 强烈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 强烈的团体意识:对单位的声誉负责
强烈的主体意识:尽心尽职对个人声誉负责 对事业的追求和对成就的向往——认同感的追求 上进:教学、班级管理、进修学习、选优秀、评先进 勇敢面对新事物、自信地接受现实生活挑战
3.成熟的情绪情感体验
知书达理、文明礼貌; 对他人富于同情心、同理心;有见解、讲道理;喜欢说服、讨厌压服;平和、深沉、稳定、安详;生活中有广泛健康的兴趣和活动领域
4.和睦友好的人际交往
温文尔雅的文人气派和风度;团结友爱的姐妹关系与情怀;和睦共处的平等心态与表现;自尊、尊他的良好品质与胸怀;开朗的个性与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与真诚的态度
5.教师祥和的心态
自己获得了,是机遇好,和大家分享 自己没得到并不气馁,还有下次 别人好,决不嫉妒,反要祝贺 别人落难,不幸灾乐祸,倒该安慰 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但适应主流文化
教师良好的性格要求:
出以公心不自私自利;襟怀坦荡不心胸狭隘;礼貌待人不粗暴鲁莽;严谨认真不马虎草率;踏实真诚不浮夸虚伪;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自强自尊不怯懦自卑;自知之明不文过饰非;平易近人不清高孤傲;刚毅坚韧不优柔寡断;灵活机敏不墨守成规
马斯洛为心理健康确定了15条标准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未来社会心理健康的12条标准:
对经验开放;拒绝伪善和欺诈;对现代科技存疑;追求生命的完整;渴求亲密的关系;重视生活的过程;热诚帮助他人;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反对因循守旧;信赖自身经验;不重物质享受;渴求精神生活
教师心理健康十原则:
自知之明: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恰当的自我期望值 善于自控:言语、情感、行为、意志
随和亲善:人缘好,有朋友;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对人宽容 随遇而安:自我满足、接纳自己的缺点、经常把自己的现在跟过去比 目标明确:有广泛兴趣、有内在动机、有抱负
灵活变通:灵活、变通、适应性强、失败和受挫时不泄气 情绪平和:情绪稳定;不动怒、不大喜大悲
乐观积极:乐观、遇事想好的一面、心境好、有幽默感 互助合作:帮助别人、接受别人帮助、与同事家人相互依存 爱和尊重:尊重自己和他人、与别人共情、知道怎样爱和被爱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要注意:
1、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与个体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不能简单地凭一时一事下结论。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正如伤风感冒一样,谁也不能完全避免。
只要有办法解决问题,便是健康。换言之,健康是指自己有办法对付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没有问题。
2、心理健康与心理病态之间没有确切界限,只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范围。
在心理病态范围内,至少可以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等级; 讨论: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作为教师,什么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4、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哈佛大学学者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生理学家的实验: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比其它情绪发生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大动肝火身体产生的毒素能浸入人体的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相当于服用的5毫升毒药。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那什么职业的人生气最多?无疑是我们教师,而且是小学教师。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教师的角色错位 原本的教师角色: 组织者 交流者 激发者 管理者
改革者、指导者、示范者、心理辅导员、教育科研者„„ 教师角色的错位:
先 知:老师是权威,无所不知 圣 人:老师是道德楷模
法 官:对学生的争执作出裁判 侦 探:必须对班级情况了解
保 姆:学生在校发生的事情教师要负责 骗 子:要作社会认可的的教师 告密者:让社会知道学生的现状 替罪羊:教师要为教育问题负责 心理健康的直接导火索 教师行业的特殊性
1、助人行业
2、高期望行业
3、压力大
4、挑战性强
对教师要求的提高
教育部门:任职资格、心理素质„„ 学生:教师职业功能的转换
助人——情感性劳动 情感耗竭 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家庭平衡问题 情绪问题 „ „
教师形象的异化——高期望 两种要求:
水桶说:教师准备一桶,学生得到一杯 心与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个比喻
蜡 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园 丁
教师职业的美丽光环: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古代中国
一个民族应该让最优秀的公民去当教师——古希腊.柏拉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巴比伦
教师是上辈子德性最高人缘修行最好的人——古印度.释迦牟尼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捷克.夸美纽斯 教师总是先进份子——徐特立 如今教师生存面临的尴尬:
薪酬发放制度vs经济收入的不均衡 人事管理制度vs岗位竞争日益激烈
人才流动制度vs事业心与责任感的考验 新课改制度的强制迅速推广vs准备不足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vs市场与责任的两难选择 学生学习渠道的多元化vs弟子未必不如师 惩戒权被剥夺vs没有惩罚之教育的苍白无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和低龄化vs疲于奔命 教师劳动的重复性vs职业倦怠
职业伦理的完美无缺vs并非圣贤的人 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面临的尴尬
现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工业社会追求物质文明导致物质至上、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导致金钱至上、拜金主义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正导向享乐至上、消费主义
竞争的激烈化低龄化正导向不择手段、英雄主义 人口控制独生子女使得孩子娇生惯养、个人主义 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过剩导致分数至上、实用主义 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离婚导致自私自利、享受主义 否定传统格调低俗恶搞出现精神空虚、虚无主义 男不谦谦君子女不贤良淑德不男不女、自由主义 程序化流水线教学使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主义 市场文化、商业伦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师的压力源
学生(学习、行为问题)人际(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工作本身(教学压力、日常压力)角色冲突(职业和家庭)职业发展问题(职称、职位)
升学考试压力(中考高考、期末考)经济压力(工资待遇)班级管理 vs 问题学生 角色多重 vs 角色冲突 超负荷工作 vs 办公条件不高 家长期望提升 vs 社会评价苛刻 上级对业绩的关注 vs 苛刻考核 信息量的剧增 vs 学习任务加重 竞聘上岗、末位淘汰 vs 成就焦虑 成绩高低、名次先后 vs 升学与分数 工作责任的增加 vs 时间赛跑的快节奏
家庭经济、子女升学 vs 时间紧迫、头绪繁多 压力的本质
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优点:面对危险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反应速度加快,使个体能迅速加入战斗或逃离危险
缺点:过多的应激,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会产生精力衰竭,致使健康受损,情绪抑郁。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消除压力 NO!!管理压力 YES!!工作压力与工作成绩 高压力与工作绩效
每年与压力有关的缺勤、低生产率、健康保险成本以及其他医疗费用接近3000亿美元,且呈不断攀升的趋势。30%的人认为工作给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10年来与压力有关的赔偿、申诉的数量增加了两倍,从5%~15%。
日本人创造了一个词,叫过劳死,意思是因工作过度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而暴死。专家估计,每年因工作过度而死亡的日本人有10000人
当weatherford Enterra公司宣布其首席执行官因为“与工作压力相关的健康原因”而即将离职时,其公司的股票下降了10%。
压力的早期预警信号 什么是职业枯竭?
“枯竭”(又译“崩耗”),原指火箭耗尽燃料后仅凭惯性继续向前冲,直到与空气摩擦烧毁或坠落地面。
“职业枯竭”: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状态,表现为对生活或工作失去目的性和应有的热情,而有一种被榨干的感觉。
职业枯竭的六大症状
1.生理耗竭(生理症状)2.心智枯竭(认知能力下降)3.情绪衰竭(压力)4.价值枯竭(自我评价)
5.去人性化(人际关系恶化)6.行为症状(自伤和他伤行为)看看你自己的职业枯竭状况
1.你的工作效率衰退了吗? 2.在工作上,你的进取心降低了吗? 3.你已对工作失去兴趣了吗?
4.工作压力比以前大? 5.你感到疲惫或虚弱吗? 6.你头痛吗? 7.你有胃痛吗? 8.你最近体重减轻了吗? 9.你睡眠有问题吗? 10.你会感到呼吸短促吗?
11.你的心情常改变或沮丧吗? 12.你很容易生气吗? 13.你常有挫折感吗? 14.你比以前更加疑神疑鬼吗? 15.你比以前更无助吗? 16.你使用太多药物来改变你的情绪吗? 17.你变得越来越没有弹性吗? 18.你变得更加挑剔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19.你做得多,但真正完成得很少? 20.你觉得自己的幽默感减少了?
象关注身体一样关注教师的心灵!
(三)情绪困扰 1.抑郁。2.偏执。
3.人际敏感。4.敌意。
5.强迫症状。6.焦虑。7.恐怖。8.精神病。
长期的心理压力,或者情绪激动、郁闷的心理问题而造成了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这样的案例很多,不必多说。(出现这些症状不是说你这不是病,是心理不健康。这样想是大错而特错。主要是你长期的心理压力,或者情绪激动、郁闷的心理问题而造成了这些症状表现的相当明显。)
2.抑郁。崔永元,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的长征”,是对他抑郁后心情的准确诠释,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与抑郁的表现通常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觉得活着太累,没意思、对很多事情不关心,以往的兴趣也慢慢地消失。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有:
(1)、情绪反常 通常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学习积极性,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也觉得感到平淡乏味,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女孩往往无来由的悲伤,男生则变得暴躁易怒。
(2)、厌学感强 学生出现轻度厌学情绪很正常,但如果总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觉得别人都在跟自己作对,甚至执意休学,这就是一种病理性的逃避和退缩,需要家长们加以重视。
(3)、总不舒服 有些隐匿性的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不会表述为情感方面的问题,而是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这种“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
(4)、自杀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中后果最为严重的,是患者会出现自伤和自杀念头。重症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未果者,如果只 抢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他们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自杀行为。
3.偏执。指长时间地固执的坚持自己偏颇性的看法,因他人没有遵从自己的看法而对他人充满敌意的心理状态。“无理争三分”、好钻牛角尖,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案件6:女教师的挖苦造成的案件。
表现特征: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如,刚才他怎么么说的,那意思就是想利用我来。。)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他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啥意思?是不是就是整我呢)
3).易产生病态嫉妒。(如我在那封面就比他强,他那方面还不如我等,咬牙切齿的谩骂,吃饭睡觉等等一切都不忘记对这件事的愤恨)。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心理学叫外归因。(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很多的,就怨他怎怎地,要不然我不这样)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错误不能宽容,不依不饶,小肚鸡肠,对超过自己的人会敌视、挤兑、甚至诋毁等不良行为反应。(得理不饶人,抓住小辫子不放,对某一件事总是怀恨在心。)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大家经常会看到个别人为了一个无聊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比如楼道应该是共用场地,个别人就会采用占用挤兑等方式据为己有,不管他人利益;在就什么都是好的,这些东西都应归我,占得越多越好。过度自私。)
7).忽视或不相信与他人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他人的想法。“精神病认为自己永远是正常的,喝醉酒的人,永远说自己没醉”有理讲不清。(小道消息,他又说你什么什么,本来无中生有,不求真假就相信,你应该怎么怎么整他。你可是我好人,照搬照做不误)
在上述的七项中其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我那那不如人谁,我可得离她远点,在他面前人家会小瞧我的。其实谁都不这样想,是你自己想的)
案件7单亲家庭。李某是单亲家庭,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爸爸2年前去世。这个事情开始大家都是不知道的,最近不知道怎么大家都知道了,还知道他妈妈在外打工的事情。他感觉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变化了。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针对他,他稍微有小动作,就会被点名,老师还说,要不是看在你家人的面子上,我就把你赶出去了。同学也开始在他的身后嘀咕,还嘲笑他,说他爸爸死了,妈妈要改嫁了。他很生气,所以会忍不住跟他们打架。结果被老师知道了,说是他的错误,胡乱地打同学,要写检讨等。妈妈也觉得他是过于敏感了,说同学不是说他的坏话,也许是关心他,或是其他的。李某很痛苦所以就去找咨询老师了。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虐待,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案例8:对别人产生的敌意心里造成的后果。
案例9:通过将现实中的敌对情绪,通过树立假想敌,达到征服别人的心里映射目的。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强迫症的表现 :
案例10:强迫自己不该想和不该做的一些行为。除了强迫性思想外,她也出现了一些强迫性行为,因为怕自己的手污染了东西,所以她一再地洗手,而且对明明已经做好的事,譬如水龙头等,她也一再地又回头去检查,以确定是否真的将它们做好。
强迫性思想常会导致强迫性行为,譬如一个青年一直担心自己会在淑女面前说出脏话,这是强迫性思想﹔而为了避兔说出脏话,在淑女面前遂不得不用力紧闭着嘴唇,这就是强迫性行为了。
案例11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总去想或去做的某种行为。比如我们不想看某东西的时候,却不得不看(恐怖片)。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有很多人都患有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己不能控制的强迫思维、动作等,如反复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类似毫无意义的想法,还有的人整天想某某是不是再整我呀,某某是不是总到领导那告我的状呀,等等。自己也知没有必要这么想,但就是控制不了,这种强迫和反强迫的观念引起内心极度痛苦。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表现 :a、是无缘无故产生担忧、紧张、害怕和不安全感。既搞不清楚担忧什么东西,也不明白害怕什么事情。
b、凡事总往坏处想,表现得没有耐心、易激怒。有时内心有种不祥预感,总担心会有什么不测事件发生。
c、经常莫明其妙产生忧虑。如家人一出门,头脑中就不由自主联想到遭遇车祸、被抢劫伤害等恶劣事件,因此忧心如焚,坐立不安。如果到时还不见回来,就不由自主想哭泣。
d、我经常神经过敏,怕强光,容易泪水满盈。如果有人在身后叫、关门大力,甚至电话铃响,即使作好了心理准备还是会吓一跳。此外,还时常感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感或发冷感,但测体温正常。
e、我的注意力难集中,以至于影响工作和学习,甚至看不进电视和报纸。f、感觉记忆力下降,记不住日常小事。
g、我经常头昏疲乏、出汗多、入睡困难、浅睡多梦、半夜易惊醒。
h、我感觉全身都不舒服,如:心慌心悸心跳,心口闷痛;胃胀胃痛,返酸呃逆,肠鸣腹泄;胸闷气短,呼吸气阻;尿频尿急尿痛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成人单纯性恐怖症来源于儿童时期曾有过的体验,如儿童对动物的恐惧,害怕黑夜“鬼怪”、暴风雨或雷鸣闪电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青春期消失,但当人体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变的软弱或被新的精神刺激所诱发,过去经历过的恐惧就可能再现出来。有些儿童的害怕是受父母亲或其他儿童的影响。恐怖症的遗传学 认为,恐怖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报道广场恐怖症患者的家属中有19%的人患有类似疾病。恐怖症患者具有一定人格特征,如害羞、被动、信赖、焦虑等。临床表现:
恐怖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剧烈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的程度。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交恐怖 主要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不愿从安静的会场走出,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从不与人面对面就坐,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病人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2).单纯性恐怖 单纯性恐怖是常见的一种,儿童时期多发。如对蜘蛛、蛇或高处、黑暗、雷雨等发生恐怖。对雷雨恐怖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怖,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甚者为了解除焦虑主动离开这些地方,以回避雷雨发生。
(3).广场恐怖 不仅对公共场所恐怖,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因此这些病人常喜欢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烦躁不安。
(4)旷野恐怖
患者在经过空旷地方是就发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严重时害怕越过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桥梁、庭院和走廊等。此外还有闭室恐怖者害怕较小的封闭空间,如怕乘电梯、地铁火车、客船等。患者多呈慢性起病,可持续多年,但多逐渐有所改善,一般起病急者易缓解。
9、精神病 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身心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例如:同样检查出是癌症,治疗的方法也基本相同,为什么有的人能活好几年,而有的人多则几个月,少则十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呢,原因很简单,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关。
身心疾病也称为身心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 心并心律不齐、胃肠溃、气管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有钱难买我愿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人格就是个性特征,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员所拥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的集合,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不仅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品质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怪戾的性格,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教师积极、乐观、宽容、民主的特征是学生所期望和认可的。这些都和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分不开。一个教师在拥有学历、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教师职业本身所要求的。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怪戾的性格,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案例:
2006年9月20日下午,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二中学的历史教师28岁的李恒毅,在课堂上先用钢筋殴打一名11岁女学生章耀尹,然后亲手把她从4楼扔下并致其死亡。
据目击者称,当时李恒毅将章耀尹的头往桌子上使劲撞,然后将她倒在地上,又用脚踩她的头,之后掏出一根钢筋使劲打她的头。章耀尹被打得不能动了,李恒毅把她抱起来,说了一句送医务室,然后走到窗子边,打开窗户,把她丢了下去。
班里的学生被老师的行为吓得魂飞魄散,全部跑出教室,事情很快惊动了学校。
他向警方交代的令人震惊:他当天发现女生拨弄手指甲,并把指甲里的东西弹到他身上,他就敲打该女生。当女生骂他“神经病”时,受到刺激的他就痛下杀手。他说:“打学生就是为了维持好课堂秩序。”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与()的关系。” 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做作业的工具、棍子与懒驴„„(近半数学生对部分老师感到害怕,并非都是差生。)
2003年4月12日,按照学校的要求,重庆市一名字叫丁婷(化名)的学生应于上午8时到校补课,但未按时到校,其班主任汪宗惠询问她迟到的原因,用木版打了她,并当着某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资格。”12时29分左右,丁婷从该校的中学部教学楼八楼跳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中午12时50分死亡。经过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判决,被告人汪宗惠犯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教师心理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孩子的成长。它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也是学校领导的事,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也是家长乃至全社会的事,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市政建设,不亚于造政府大楼,不亚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不亚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不亚于提高升学率及其他种种。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赞美教师的蜡烛精神,强调教师的奉献与责任的同时,给教师以更多的关爱,形成一个全社会善待教师,教师善待学生的良性循环,使教师有健全的身心,健康的体魄来支撑传道授业解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
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与教师心理健康分不开的。首先,心理健康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职业是在帮助人成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掌握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在心理健康基础上的专业化才可能真正提高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另外,心理健康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发挥内在的潜力完成创新性的工作以及和学生进行积极正常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等都起着积极作用。一个不堪重负、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如何完成教师专业发展呢?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成长也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和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之一,又扮演着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的角色,其言行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影响,我们听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其实就描述了一个各位都非常熟悉的现象——如果一个老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宽容、和蔼、积极乐观,那么,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一定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也会很乐观。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在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老师的影子。例如:有的老师做事很机灵、动作迅速,做事雷厉风行,那他的学生也是非常机灵的,如果老师动作迟缓,慢条斯理,那他的学生也是这样,对你说的话像没反应一样,动作总是慢悠悠的。二是对学生品行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适应社会。如果把学校和班级也看作是一个小社会的话,教师无疑是这个社会中具有主流影响力的人物,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观念和方式直接影响着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能够客观、公正、相互尊重,对学生加以信任、理解和赞美,不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好感,而且在身体力行中教会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学生乐于且善于和人交往、能够积极面对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反之,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则 可能专横、粗暴、不尊重学生,使学生对人产生不信任、不安全感,学会为一己私利损害别人的利益或感情,影响学生处理正常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与 的关系。”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做作业的工具、棍子与懒驴„„咱们的学生也说学校像监狱。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他自己及其家人,而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可能是一大批或许多批学生。美国全国联合会《报告》曾经指出:“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讨论:我是不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我有多受学生喜欢呢?
结语:教师心理健康很重要,因为关系到教师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不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可以被改变的,这就需要各位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也更多的掌握调节心理的技术和方法。
五、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为什么易受伤害?
1、教师职业的美丽光环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古代中国
一个民族应该让最优秀的公民去当教师——古希腊.柏拉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巴比伦
教师是上辈子德性最高人缘修行最好的人——古印度.释迦牟尼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捷克.夸美纽斯 教师总是先进份子——徐特立
教师职业先天的完美化
教学的兴趣、乐教的意识、庄重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崇高的理想、亲善的热情、乐观的态度、健康的人格、祥和的心态、协调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教师重在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道德修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个性品质:精神面貌、意志品质、情感性格、气质类型 人文素养: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精神追求、生活品位 生活素养: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衣着妆扮、个人嗜好
教师的生存尴尬
薪酬发放制度的变革——经济收入并没有保障 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岗位朝不保夕 新课改制度的强制迅速推广——准备不足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家长介入 人才流动制度的限制——入出不畅 学习渠道的多元化——学生难教
青少年权益保护意识的普及化——惩戒权被剥夺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和低龄化——疲于奔命 教师劳动的重复性——职业倦怠
如今教师生存面临的尴尬
薪酬发放制度vs经济收入的不均衡 人事管理制度vs岗位竞争日益激烈 人才流动制度vs事业心与责任感的考验 新课改制度的强制迅速推广vs准备不足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vs市场与责任的两难选择 学生学习渠道的多元化vs弟子未必不如师 惩戒权被剥夺vs没有惩罚之教育的苍白无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和低龄化vs疲于奔命 教师劳动的重复性vs职业倦怠
职业伦理的完美无缺vs并非圣贤的人
教师劳动的特点
科学性: 身心规律、教育教学规律 艺术性: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人文性: 丰富情感、尊重学生 创造性: 重解教材、寻找方法 重复性:铁打学校、流水学生 利他性:予人嫁衣、甘为人梯 迟效性:高瞻远瞩、坚持不懈
现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工业社会追求物质文明导致物质至上、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导致金钱至上、拜金主义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正导向享乐至上、消费主义 竞争的激烈化低龄化正导向不择手段、英雄主义 人口控制独生子女使得孩子娇生惯养、个人主义 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过剩导致分数至上、实用主义 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离婚导致自私自利、享受主义 否定传统格调低俗恶搞出现精神空虚、虚无主义 男不谦谦君子女不贤良淑德不男不女、自由主义 程序化流水线教学使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主义 市场文化、商业伦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师的压力源
学生(学习、行为问题)人际(领导关系、同事关系)
工作本身(教学压力、日常压力)角色冲突(职业和家庭)职业发展问题(职称、职位)
升学考试压力(中考高考、期末考)经济压力(工资待遇)班级管理 vs 问题学生 角色多重 vs 角色冲突
超负荷工作 vs 办公条件不高 家长期望提升 vs 社会评价苛刻 上级对业绩的关注 vs 苛刻考核 信息量的剧增 vs 学习任务加重 竞聘上岗、末位淘汰 vs 成就焦虑 成绩高低、名次先后 vs 升学与分数 工作责任的增加 vs 时间赛跑的快节奏
家庭经济、子女升学 vs 时间紧迫、头绪繁多
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
工业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市场化经济,社会竞争激烈 人权的普及,社区组织松弛 生存的压力,人们日趋功利 贫富的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的转型,体制、法律、道德等尚不完善,因贪污腐败、巧取豪夺、不公平竞争、道德缺位而引起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教师们的愤慨、郁闷和心理失衡
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教师以女性居多,她们同时扮演着母亲、妻子、女儿和教师等各种社会角色,不仅承担着非常复杂而繁重的家庭职责,而且还承担着夯实儿童发展所需基础的重要职责,所有这些都要求她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需要她们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加之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女人扎堆使得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一)客观原因
教育是高发行业,教师是高发人群。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1、职业压力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反应,压力过度则可能导致身心失调,这些身心失调反过来又“放大”了心理压力,最终可能形成心理危机。
(1)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和不少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2)职业声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也把“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目标,时时事事力求尽善尽美,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不能实现或受到障碍,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2、时间要求与工作数量: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任务,一般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教师的工作看似很有规律,但又往往寝食违节,休息失常。
3、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教师的生活空间狭小。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二)主观原因
1.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均。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把自己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如:谁都不如我,我比谁都抢;或者我谁都不如的自卑心理。
2.个人生活的变化 生活的变化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段调整时期,教师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比如家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了,生活都遇到什么困难了等等。
《国际歌》歌词:“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没办法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有办法改造主观世界。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六、教师心理问题的调整
调查表明:教师情绪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苦闷、霸道等现象;有些教师在教学或生活中常采用挖苦、讽刺、训斥、惩罚等手段对待学生以产生快感;有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不良情绪带到同事、家庭、朋友关系中
(一)心态
1、情绪调整
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是?
心理学最有效改变情绪的一个方法是? 狐狸与葡萄
1号狐狸吃不到就找来梯子,把葡萄摘走
2号狐狸没找到工具,一笑了之,说“葡萄是酸的”
3号狐狸没找到工具,跳起来够,再跳一下,没完没了,直到累死 4号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抑郁成疾而亡 5号狐狸想“连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上吊了 6号狐狸吃不到葡萄,抱怨,破口大骂,别的狐狸都烦他 7号狐狸想“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一把火把葡萄烧啦,被羁押 8号狐狸想从1号狐狸那偷、骗、抢葡萄,也被依法制服 9号狐狸吃不到葡萄发疯啦,蓬头垢面
2、阳光心态
心理学家们调查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大都从心态出现问题开始!所以要心理健康,就要培养阳光心态!
如果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
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不是完美的,虽然它们非常重要,那么,究竟什么能使得生活变得圆满呢?
案例:过桥的试验
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弯弯曲曲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有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顺利过桥
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一盏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蠕动的鳄鱼。-----------吓了一跳
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没人敢走了
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只有三个人愿意敢尝试;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趴下了。
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都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只有一个人不敢走,教授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个人说,他担心网不结实。案例:死囚试验 教授把一个死囚观众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对死囚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法让你死,我们将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然后教授就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教授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一副血滴尽的模样,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滴出来,他被吓死了。
这个试验揭示的原理————心态影响生理
心态对人的影响:心态好,生理健康,能力增强;心态不好,生理差,能力差。
案例:水手的故事
一个小孩和一个水手聊天,小孩:大海那么恐怖,你怎么敢到海上去呢?水手:大海也有美丽的时候。小孩:你爷爷死在哪儿?
水手:我爷爷死在海上。小孩:你爸爸死在哪儿?
水手:我爸爸死在海上。小孩:那你怎么还敢到海上去呢?
水手反问小孩:你爷爷死在哪儿?
小孩:我爷爷死在床上。水手:你爸爸死在哪儿?
小孩:我爸爸死在床上。
水手:那你怎么还敢到床上去呢? 态度决定结果
改变了态度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结果就会变化。
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你每天的心态
如果你能保证你眼下心情好,你就能保证今天一天心情好; 如果你能保证每天心情好,你就会获得很好的生命质量,体验别人体验不到的靓丽的生活。
心态影响人的能力,能力影响人的命运
故事:古时候,甲、乙两个秀才去赶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甲说:“真倒霉,碰上了棺材,这次考试死定了。”乙说:“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看来我的运气来了,这次一定能考上。当他们答题的时候,两人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样,结果乙考上了,回家以后他们都跟自己的家人说:“那口棺材可真灵啊。阳光工具之
享受过程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享受过程,才能过好精彩的每一天,怎么享受这个过程呢?
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事情上;学会体会过程,有的人就找最讨厌的地方去体会,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黑暗处,抱怨世界黑暗,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们希望大家能“活在当下”
含义: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在一起的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就叫活在当下。故事:吃草莓的故事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步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面盯着他;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往中间看,他突然发现藤条旁边有一颗熟透了的草莓。现在这个人有上去、下去、悬在空中、吃草莓四种选择,你们说他会怎么选?
(二)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心理问题
教师的工作没有什么危险性,那么怎么谈得上杀手、医生和保护呢?让我们从应激反应综合症说起。
压力引起应激,应激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有一些超常的表现,但这些超常的表现都只是一种短暂的辉煌,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一个母亲会以比消防员还快的速度飞跑过去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就是一种超常的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在各行各业中,最容易患这种应激反应综合症的人群依次为飞行调度员、大中小学教师、企业经理、驾驶人员和警察。教师仅次于飞行调度员,位于第二位!
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保护自己。
在上学期的演讲中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哲学家带领他的弟子们来到一片旷野,问:如何除掉旷野上的杂草?弟子们有的说铲掉它,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上石灰,还有的说斩草需要除根。哲学家摇摇头说:“如果没有理想的答案,明年再到这里来吧。”第二年,弟子们都来了,只见昔日的旷野如今已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他们突然醒悟:原来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植庄稼。
是的,铲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植庄稼。如果我们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称之为杂草的话,那么教师的心理自助就是绿油油的庄稼。如果你觉得你近来不太好,有些抑郁、焦虑、透不过气来,不妨来试试下面这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轻装上阵。
“心是有限的舞台,那里不可能摆放太多的座位。”所以,从学生放学的那一刻起,你就要把时间交给自己,整理整理一天的用品,写一写明天需要的东西,做这些事时可以听听你喜欢的音乐,或者是悠扬的曲子,或者是最新流行的歌,都可以帮你缓解一天的压力。或者你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随手可触的地方,哪怕只看一两段,这一天里你总算给了自己一点时间,为自己而活着。你会发现,你不但是教师,还是一个不错的歌星、诗人、或者哲学家„„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是美好的、美丽的、美不胜收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步履蹒跚地走着,他左手拿着一块大石头,右手拿着一块砖头,背上背着一代泥土,腰上缠着一圈圈草绳,头上还顶着一个南瓜。大家会觉得可笑,可是我们往往就是这样,自己身上所累,自己浑然不知。
他遇到一个农夫。农夫问他:“疲惫的人啊!你为什么要拿着一块大石头呢?”旅行者回答,“咦!对啊!我实在没有注意到。”所以,他把那块大石头扔了,觉得这下好多了。
他又碰到一个村庄里的人,那人问他:“疲惫的人啊!你为什么头上顶着那么重的南瓜呢?”旅行者说“真高兴你告诉我!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呢!”所以,他又把南瓜扔掉,更轻松地赶路了。
一个又一个,村庄里的人使他知道了抛弃不必要的负担,所以,他一个又一个地把包袱丢掉。最后,他是自由的人,轻轻松松地赶路去了。
生活中,我们同这位旅行者一样,也给自己的心理负载了太多的负担,不必要的禁忌、消极的思想、阴郁的情绪以及时时困扰心灵的焦虑等等,都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总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试图获得他人的支持,更加重了对心灵的束缚。所以,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才能轻装上阵,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于你应该完成的事,也可以给内心腾出更多的空间,使心理的潜力释放出来,享受精神的自由。
第二个方法:简化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文章吧!
生活原来如此简单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洗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步踏车领回的第二天,年轻人被聘到那个车主的公司上班。
——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如此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让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丛中间地方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
——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对住在路边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车子压死了。
——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时,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了一生。
——原来摆脱学生的负荷很简单,放弃固执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都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要他们每天擦拭烛台使之光亮。结果一天天过去了,智者一直没有出现,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了。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都蒙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笨小孩”的孩子,在智者没来的日子里也每天擦拭烛台,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
——原来想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不要斤斤计较就可以了。
原来生活很简单,简化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一切就轻松起来。
第三个方法:转移注意。
当你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致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注意事物,把注意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
注意转移的方式很多,可以看看电影,欣赏一下画报,做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或者去郊外走一走等等,但对我们来说,有时候正在课堂上,不合理情绪来了,怎么办?不可能这节课我上了,我到操场透透气吧?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再等一分钟”,有时候再等等,远远比努力往前赶要好得多,因为这样的等等,可以让你在一分钟后变得冷静,本应该发的火不发,本应该生的气不生,学生在你等一分钟后再处理他时,他可就乖多了。所以,必要时 给自己点时间,哪怕这一分钟让学生先做一道巩固练习,你先静静地看看窗外,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冷却后再处理,其实已经不用处理了。
第四种方法:合理发泄。
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是一种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这就像水库里的水如果太多就有冲跨堤坝的危险,此时为了保证大坝的安全,就要通过泄洪道把多余的水释放出去一样。合理的宣泄方式通常有以下一些:
(1)找人倾诉。
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合理的一种宣泄的方式,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有了烦恼和委屈时,如果没有人可以倾诉,常会使人感到憋的难受,如果能把心里的别扭向朋友倾诉一番,即使不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也能使自己感到轻松了许多。近年来一些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十分受人欢迎,就是因为它给那些需要倾诉但又找不到合适听众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2)书写日记。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又不打热线电话,也可以选择自我倾诉的方式,即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向自己倾诉,这种方式对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来说确是一种十分合适的宣泄方法。
(3)自我宣泄。
这是指独自一人时可以采用的宣泄方式,包括一些对社会和他人没有危害的行为,如在没人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甚至可以对一些废弃物、软一点的垫子进行摔打等,都能起到宣泄的作用。
(4)运动调节。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也可以达到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比较激烈的、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像拳击、足球等项目,这种调节作用就更明显。
第五种方法:学会升华。
将消极的情绪与头脑中的一些闪光点联系起来,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时时清除自己一些消极的想法。不断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
竞争的激烈已让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尤其到面临生源越来越少,教师超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承受压力、适时放松自己、化压力为动力,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杯水,它有多重?20克,还是50克?
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大家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得叫救护车。这就像承担的压力一样,如果一直把它放在身上,到最后,就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受。所以,必须适时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再拿起来,才能拿得更久。而我们也只有这样不断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位置、方向才能不断地升华自己,提高自己,并且让自己觉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4、对家人——学会关爱
我们与家人的关系是——骨与肉,无论我们怎样的忙碌,最终我们会被爱人搂怀里;无论我们怎样的难过,最终逗笑我们的还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对我们而言,爱人和孩子是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他们。
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很感动。
老师的孩子真苦
早上做操,同事看见我愣在那里,问我干嘛?我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每天早上对于我来说都像打仗那么紧张。因为我要把儿子从睡梦中拽起来,然后送他上学后我才能急急忙忙的赶到自己学校,儿子被我催的没时间吃早饭是常有的事。
今天早上我照常六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后洗了头,可能因为这个比平常晚了点,到七点二十了,连忙叫醒儿子。小家伙半睡不醒的闹着小别扭。因为今天学校还有活动,我没有时间和他磨蹭,所以也不去管他的感受,给他洗漱完就出了门。到他学校门口,他突然指着对马路的早餐摊子对我说:“妈妈,我要吃油条。”“不要吃了吧,今天妈妈没有时间了,明天给你买吧?”我一边说一边让他下车,结果他就不乐意了,一下车不进校门就往回走,我赶忙锁车追上他,火就冒出来了。一把拽他进了校门,他还在和我倔,我也没有时间和他解释,又着急又生气,上前就往他脸上打了一巴掌。儿子哭着看着我,我转身就走了。
回到自己学校,冷静下来想想,心里就特别难过。儿子有错吗?即使是有错至于挨打吗?他不过就是要求要吃油条作为早饭啊!想想作为妈妈,我不称职,儿子的日常起居我都没有照顾好,他就想吃一顿早饭这么小的要求,我都不能满足他;而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我更是不称职,我不理会孩子的感受就使用暴力,更不该在那么多家长和小朋友面前伤孩子自尊„„(反思下来我根本就没有做的好的地方!)
作为教师子女,有时候对他们真的是很不公平的。有时明明他的错不是很严重,不至于要挨揍,可就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工作了一天下来,所有的耐心、爱心似乎都在了别的孩子身上用光了,回家自己孩子只要稍微调皮一些,就会斥骂甚至打他。记得以前师范没有毕业的时候,去表姐家,(她也是老师。)总是怪她对侄女那么凶那么严格干吗?现在的我恐怕比我表姐那时候过之而无不及吧?
记得有一次几个要好的同事带着老公一起聚会,到最后居然成为他们对我们的控诉大会了。他们都说本以为娶个老师回家很通情达理,教育子女也会很耐心,很放心的。结果呢?娶了个教育家和批评家回家了,一天到晚指责这里不好,那里不对;说话永远就是说一不二的,有一种霸气;再不就来个“我数到三!”„„仔细
想想还真没有说错!
这是一篇很纯朴的文章,却让我们的心为之震荡,检讨自己吧!对家人好一些,每一天把我们的爱意传达给他们,让他们在我们身上感觉到温暖!有一句话我喜欢,相信你也会从中品味出它的道理:“家从来都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讲情讲爱的地方。”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更为重要了。
如果你是绿色的,你周围的人就是健康的!
如果你是阳光的,你周围的人就是温暖的!
如果你是努力的,你周围的人就是进步的!
如果你是向上的,你周围的人就是可以展望的!
最后,愿我呵护的你,每天都健康快乐!控制情绪的六个步骤
确认你真正的感受; 肯定情绪的作用;
好好注意情绪所带来的讯息; 相信自己随时能控制情绪; 要以振奋的心情采取行动;
总结过去与现在的经验,为将来打基础。忧虑及其消除
明确地写出心中忧虑的事;
找出事情的真相,忧虑自然消失;
了解事情最坏的状况并立即开始设法改变; 要清楚地认识到成功需要时间和过程;
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上; 去做你害怕做的事情; 你要认识到一切都会过去。阳光工具之
天堂、地狱由心造
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故事:日本武士的故事
一个日本武士问一个老禅师:“师父,请问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禅师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这种粗糙、卑鄙的人,根本不配和我谈天堂。”武士被激怒了,拔出刀,把刀架在老禅师的脖子上,说:“糟老头,我要杀了你!”老禅师平静地说:“这就是地狱。”武士明白了,愤怒的时候是地狱,把刀收回刀鞘。老禅师又平静地说:“这就是天堂。”武士听明白了,心情好就是天堂,马上跪下说:“谢谢师父。” 快乐的十六技巧
1、要有目标和追求
2、经常保持微笑
3、学会和别人分享喜悦
4、乐于助人
5、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
6、学会和各种人愉快地相处
7、经常保持幽默感
8、不要财迷
9、要学会宽恕他人
10、要有几个知心朋友
11、要经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得到快乐
12、要享受你的天伦之乐
13、保持高度自信
14、尊重弱者
15、偶尔放纵一下自己
16、要学会放弃
体会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骂我、骗我、如何处治呼?”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可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一位犹太长老临终前留下的遗言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决定改变世界。
当我年长一点,我发现这个志向过于宏大,所以我决定改变我的国家。
等我更老成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目标也太宏大,所以我决定改变我的城市。
后来我发现连这个也办不成的时候,我决定改变我的家人。
现在,在生命的晚年,我才了解我应该先改变自己,如果,我从自己开始,我就可能改变我的家人、我的城市,甚至我的国家 谁知道,说不定我可以改变世界。教师情绪问题的表现:
不能容忍学生或他人的不足;为学生而生气,甚至将情绪带进家庭;总惦记同事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看重个人利益、过分看重班级利益;被动、消极应付工作、打发生活;与同事、与领导、与社会对立;缺乏同情心、亲密感、爱心(负面状态: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
1.转变观念
客观地评价事情、评价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对意外泰然处之、宠辱不惊;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宽容与气度的修养(大局出发);依靠组织解决问题、将矛盾及时上交;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适应改革与变迁:努力适应;激流言退:减压保命、换个工作环境;繁华只不过是一捧沙:生命的短暂易逝,争来争去的意义又在哪里?
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更新教育观念 了解当今的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研究今天的学生,形成人文的学生观 摆正自己的位子,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了解发展的社会,建立辩证的人才观 重传道也重授业,树立恰当的教师观 是强迫也是缘份,树立合理的师生观 为别人也为自己,端正自己的工作观 是对手也是盟友,端正自己的家长观 有启发也有灌输,重建时代的教学观 要学习也要参与,重建时代的课程观 求升学更求和谐,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教做事更教做人,不辱使命的教育观
2.注意休息
该休息时是必须休息的;每天必须保证有8个小时的睡眠; 3.调整生活
坚持在家里和工作中应有的权利;参加健身活动,使身心完全放松 ;调适饮食,禁烟少酒。酒精和尼古丁只能掩盖压力,不能解除压力。参加社交活动,多与知心朋友交流沟通 ;不顺心时用冷毛巾擦脸;光脚透气、每晚热水泡脚;
4.健康宣泄
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合理倾诉;放声高歌;蒙头大睡;大哭一场;对枕头施暴;享用美食 ;购物;热水泡澡或桑拿;郊外畅游;上网漫游
合理宣泄,缓解压力:(1)找人倾诉(找个听众,心理热线,信手涂鸦,写日记)(2)自我宣泄(退化行为:大哭,大喊,摔打废弃物)(3)音乐调节
(4)运动调节(消耗体能,转移注意,释放消极情绪)
5.心理调节
遇到困难,先设想一下最坏的结果,这样会对自己的应变能力更具信心。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让他去遇警察去吧!” 健忘:从羞愧、后悔、恐惧、忧虑之中解脱
约见朋友或亲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多看喜剧片,开怀大笑一番;喝一杯酸梅汤或果汁醋,疏通肝气
6.注意转移
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即原来的不良情绪中心)
当与人发生争吵时,马上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电视; 当悲伤、忧愁情绪发生时,先避开某种对象,不去想或遗忘掉,可以消忧解愁; 在余怒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 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绪得到缓解
7.反向心理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时,不防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使情绪由“山穷水尽”转向“柳暗花明”摆脱烦恼 老太太卖雨伞与开染房儿子的故事 萧伯纳半瓶酒的故事
8.自我安慰
四川人的“算了吧!” :即指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
山西人的“不要紧!” :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对自己说:“不要紧”!记住,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任何问题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新疆人的“会过去的!” :雨下得再大再长总是要停的。自然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9、学会放弃
10、自得其乐,自我放松 聊天 购物
看影视、听音乐 小型聚会或餐饮 外出旅游 体育锻炼
超静冥想
其它(钓鱼、养花养鱼养鸟、下棋、打牌)
人生幸福三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了这三条,人生就不会累了„„
愿你我和我们的孩子都拥有:向上、求真、致善、尽美;仁爱、道义、礼仪、勤劳;智慧、诚信、公正、理性;清白、自由、希望、热情;勇敢、信仰、气节、精神
阿登屋养老院实验及后续研究 控制感
这里的控制感指的是个体对能够控制自身的个人意愿的觉知。比如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先要住宿安顿下来,你会上网查询,买旅游指南或向他人询问,然后进行比较选择,做出决定。这时你自身就感知到找旅馆这件事是可控的。其实控制感每天都和我们须臾难分–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做出选择,进行决定,虽然有时候自身并没有意识到。已有的研究表明当人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时,个人会表现出负面情绪如生气、狂怒和愤慨。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控制感则可能表现出悲观、抑郁甚至绝望。当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因为各种原因被送到养老院和各种医疗护理机构里,他们不但不能改变环境,甚至连对自己的生活作出最简单的选择都会受到限制。这种控制感的丧失对他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养老院护理人员对老人们控制感的尊重与否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主观感受甚至机体的健康水平?这正是美国心理学家兰格(Langer,E.J)和罗丁(Rodin,J)关心的问题,为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
阿登屋(Arden House)养老院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是当地最好的养老院之一。1976年兰格(Langer,E.J)和罗丁(Rodin,J)在此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养老院共四层,首先他们随机挑选了两层楼,让住在这两层的老人分别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四楼的老人接受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而二楼的老人则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养老院的管理人员分别给两层楼的老人开了个会,表示养老院会把他们生活安排得尽可能舒适而且令人满意,还向他们说明了他们能够享受的服务。但在给两组老人传达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不同。
”责任感提升”组的老人(四楼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
1、你们可以自己决定房间的设施布置,告诉我们你们想做的改变和你们希望做的事情;
2、养老院给你们准备了一份礼物–一棵植物,你们可以选择要不要,也可以选择要哪一种,选择了以后请你们好好照顾自己的植物;
3、下周四、五晚上各放映一场电影。如果你们想看的话,可以在两天之中选择一天。
而对照组的老人(二楼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
1、我们的责任就是给你们创造一个幸福的家,我们将尽全部的努力在各方面帮助你们;
2、养老院为你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每人一棵植物,以后护士每天会替你们浇水照顾;
3、下周四、五晚上各放映一场电影。稍后将会通知安排你们哪一天去看。
不难看出,这两种信息的最大差异在于:”责任感提升”组的老人(四楼的老人)在生活中有进行选择的机会,可以自主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而对于二楼的老人来说,虽然得到的东西和前者基本相同,但是大部分的决策是由养老院来做出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一实验过程持续了3个星期。研究者在实验前后运用两份问卷分别进行了两次测验,一次在管理员开会前的一周,一次在开会后的3周以后。其中一份由老人填写,涉及对自身控制感的评估以及在疗养院生活的满意程度。另一份由各层楼的护士填写(她们并不清楚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问卷要求她们评估老人们在快乐、机敏、依赖、社交、活力等方面的水平,并记录下他们的饮食睡眠习惯。对第二周老人们观摩电影的情况也予以纪录。
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老人的差异非常显著:”责任感提升”组的老人报告说他们更快乐也更有活力,对他们的机敏程度的评定也高于对照组。而对研究并不知情的护士的评估结果更有说服力,她们观察到”责任感提升”组的老人有93%的状况都得到了提高,而对照组只有21%的老人状况向积极方面变化。另外和他人的交往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责任感提升”组的老人与他人的接触增多,与各类工作人员长时间地交谈,而对照组则改变很少。看电影也是如此,前者有更多的人选择去观摩电影。
在这项研究结束之后的18个月还进行了后续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也许是:在这18个月的间隔当中有30%的对照组老人离开了人世,而”责任提升组”中去世的老人仅为15%!
兰格和罗丁从研究中得出结论:对于一个被迫失去自我决策权和控制感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提高他对生活的控制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会提高,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衰老和机敏性的降低并不总是因年老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事实上,通过让老年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
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非常显著,它让美国各级养老院和医院意识到单单给老人们提供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尽可能地让老人们能够”自己做主”。如1997年 Kane等人调查显示,老人特别希望自己能控制和选择的活动包括就寝起床时间、饮食爱好、室友选择、日常护理、财产支配、电话使用等等。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或失去这种控制感呢?或者说每个人这方面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最著名的研究也许是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实验。1975年他以狗为实验对象,生动地演示了绝望心境形成的过程。塞里格曼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到后来动也不动完全放弃了逃脱。随后,实验者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这时狗已经完全放弃了逃脱的尝试–也就是它完全放弃了试图去控制环境的愿望。事实上,人和动物有相似之处,当一个人发现他无论如何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会觉得他控制不了整个局面。最终丧失斗志,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
第二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教案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培训目标:
1、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心理。
2、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
3、让教师能认识到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维度。学会初步判断自己或同事的健康状况,并能区分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疾病等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形成求助的意识。
培训内容:
1.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健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3.正视“心理问题”。
讨论:
1、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作为教师,什么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2、我是不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我有多受学生喜欢呢?
讲解: 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是健康的三维度,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维度去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
培训过程:
引入:实例引入,问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你长大喜欢做什么?孩子说,我喜欢做一名小丑。中国的妈妈说:这孩子胸无大志,没什么大出息。美国的妈妈说:很好,你很有理想,希望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东北大学校长在全国心里工作会议上说:戴眼镜的都是中国孩子,不能生活自理的都是中国孩子,有心理问题的都是中国孩子。虽然说的 过于严重,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中国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多于外国孩子。
那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标准是怎样的呢?
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一、什么是健康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3、健康的具体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上述第1-5项都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6——11是身体其他方面的要求。
心理的健康相对来说却不如身体检查这样简单明确。有人说,我心里想的什么,我要是不说,你怎么能知道呢?我要是说了,却不是我的真心话,你又怎么能知道呢?是的,至今也没有发明出一种仪器,可以精确判断人的思维动态的全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心理学就是一笔糊涂账,可以主观臆测,信马由缰。古人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心理学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手段之一。一个人心有所思,就会在行动和语言中表现出来,如同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中就能分析出冰山的体积和成分。通过人的行动和语言判断一个个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例子有很多:
案例1:领导——同志——发火——后果。其实你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压力无法排解等)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甚至会影响我们对事态发展的客观判断等等,这里说的人际、工作效率、判断能力等都是社会功能的范畴。
案例2: 教师的焦躁情绪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二)心理健康标
1、世界卫生组织: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我做什么事都很有信心,并且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能可发挥。)(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当然这个信任不包括百分之百,百分之八十就足够了)(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有理想,有事业心,并且不断为理想而努力、进取。)
2、我国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人类心理健康状况 统计表明,全人类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治疗针对那些不正常的6%(医院里医生的事),而心理咨询关注的是那些84.5%的有小问题的正常人(即在心里的某一方面出现点异常)。
(四)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要注意:
1、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与个体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不能简单地凭一时一事下结论。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正如伤风感冒一样,谁也不能完全避免。
只要有办法解决问题,便是健康。换言之,健康是指自己有办法对付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没有问题。
2、心理健康与心理病态之间没有确切界限,只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范围。
在心理病态范围内,至少可以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等级; 讨论: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作为教师,什么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五)、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哈佛大学学者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生理学家的实验: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比其它情绪发生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大动肝火身体产生的毒素能浸入人体的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相当于服用的5毫升毒药。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那什么职业的人生气最多?无疑是我们教师,而且是小学教师。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
教师目前已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在他接治的精神心理疾患者中,教师患者位居前列。
本学期我们学校对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进行抽样调查。发现:37.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6.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5。8%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当然,这个调查不太可靠,因为送出84份卷子,只收上57分卷,还有2份是作废的,还有的是找别人给勾画的,所以数据不可靠。但也能说明点问题,肯定有极少部分人有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3:2003年11月4日 “花季少女跳楼自杀事件” 案例4: 女教师的心理障碍 案例5: 男教师心理障碍
案例6:吉林 某区李某校长上任不到一周,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这就又涉及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了。
四、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身心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例如:同样检查出是癌症,治疗的方法也基本相同,为什么有的人能活好几年,而有的人多则几个月,少则十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呢,原因很简单,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关。
身心疾病也称为身心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并心律不齐、胃肠溃、气管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有钱难买我愿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学校安排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心路历程,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健康。首先做到自己的心里不足,然后去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来达到身心健康。因此我们不要觉得说,通过一次专题学习,或两节课就能解决某种心理问题,这是难以达到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是根据具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的一种心理调适和引导。因此,今天我们只做症状分析,共同审视自己的心理状况,然后才能去有目的的调试,辅导和咨询。
五、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这样的案例很多,不必多说。(出现这些症状不是说你这不是病,是心理不健康。这样想是大错而特错。主要是你长期的心理压力,或者情绪激动、郁闷的心理问题而造成了这些症状表现的相当明显。)
2.抑郁。崔永元,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的长征”,是对他抑郁后心情的准确诠释,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与抑郁的表现通常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觉得活着太累,没意思、对很多事情不关心,以往的兴趣也慢慢地消失。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有:
(1)、情绪反常 通常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学习积极性,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也觉得感到平淡乏味,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女孩往往无来由的悲伤,男生则变得暴躁易怒。
(2)、厌学感强 学生出现轻度厌学情绪很正常,但如果总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觉得别人都在跟自己作对,甚至执意休学,这就是一种病理性的逃避和退缩,需要家长们加以重视。
(3)、总不舒服 有些隐匿性的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不会表述为情感方面的问题,而是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这种“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4)、自杀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中后果最为严重的,是患者会出现自伤和自杀念头。重症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他们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自杀行为。
3.偏执。指长时间地固执的坚持自己偏颇性的看法,因他人没有遵从自己的看法而对他人充满敌意的心理状态。“无理争三分”、好钻牛角尖,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案件6:女教师的挖苦造成的案件。
表现特征: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如,刚才他怎么么说的,那意思就是想利用我来。。)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他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啥意思?是不是就是整我呢)
3).易产生病态嫉妒。(如我在那封面就比他强,他那方面还不如我等,咬牙切齿的谩骂,吃饭睡觉等等一切都不忘记对这件事的愤恨)。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心理学叫外归因。(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很多的,就怨他怎怎地,要不然我不这样)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错误不能宽容,不依不饶,小肚鸡肠,对超过自己的人会敌视、挤兑、甚至诋毁等不良行为反应。(得理不饶人,抓住小辫子不放,对某一件事总是怀恨在心。)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大家经常会看到个别人为了一个无聊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比如楼道应该是共用场地,个别人就会采用占用挤兑等方式据为己有,不管他人利益;在就什么都是好的,这些东西都应归我,占得越多越好。过度自私。)7).忽视或不相信与他人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他人的想法。“精神病认为自己永远是正常的,喝醉酒的人,永远说自己没醉”有理讲不清。(小道消息,他又说你什么什么,本来无中生有,不求真假就相信,你应该怎么怎么整他。你可是我好人,照搬照做不误)
在上述的七项中其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我那那不如人谁,我可得离她远点,在他面前人家会小瞧我的。其实谁都不这样想,是你自己想的)
案件7单亲家庭。李某是单亲家庭,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爸爸2年前去世。这个事情开始大家都是不知道的,最近不知道怎么大家都知道了,还知道他妈妈在外打工的事情。他感觉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变化了。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针对他,他稍微有小动作,就会被点名,老师还说,要不是看在你家人的面子上,我就把你赶出去了。同学也开始在他的身后嘀咕,还嘲笑他,说他爸爸死了,妈妈要改嫁了。他很生气,所以会忍不住跟他们打架。结果被老师知道了,说是他的错误,胡乱地打同学,要写检讨等。妈妈也觉得他是过于敏感了,说同学不是说他的坏话,也许是关心他,或是其他的。李某很痛苦所以就去找咨询老师了。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虐待,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案例8:对别人产生的敌意心里造成的后果。
案例9:通过将现实中的敌对情绪,通过树立假想敌,达到征服别人的心里映射目的。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强迫症的表现 :
案例10:强迫自己不该想和不该做的一些行为。
除了强迫性思想外,她也出现了一些强迫性行为,因为怕自己的手污染了东西,所以她一再地洗手,而且对明明已经做好的事,譬如水龙头等,她也一再地又回头去检查,以确定是否真的将它们做好。
强迫性思想常会导致强迫性行为,譬如一个青年一直担心自己会在淑女面前说出脏话,这是强迫性思想﹔而为了避兔说出脏话,在淑女面前遂不得不用力紧闭着嘴唇,这就是强迫性行为了。
案例11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总去想或去做的某种行为。比如我们不想看某东西的时候,却不得不看(恐怖片)。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有很多人都患有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己不能控制的强迫思维、动作等,如反复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类似毫无意义的想法,还有的人整天想某某是不是再整我呀,某某是不是总到领导那告我的状呀,等等。自己也知没有必要这么想,但就是控制不了,这种强迫和反强迫的观念引起内心极度痛苦。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表现 :a、是无缘无故产生担忧、紧张、害怕和不安全感。既搞不清楚担忧什么东西,也不明白害怕什么事情。
b、凡事总往坏处想,表现得没有耐心、易激怒。有时内心有种不祥预感,总担心会有什么不测事件发生。c、经常莫明其妙产生忧虑。如家人一出门,头脑中就不由自主联想到遭遇车祸、被抢劫伤害等恶劣事件,因此忧心如焚,坐立不安。如果到时还不见回来,就不由自主想哭泣。
d、我经常神经过敏,怕强光,容易泪水满盈。如果有人在身后叫、关门大力,甚至电话铃响,即使作好了心理准备还是会吓一跳。此外,还时常感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感或发冷感,但测体温正常。
e、我的注意力难集中,以至于影响工作和学习,甚至看不进电视和报纸。f、感觉记忆力下降,记不住日常小事。
g、我经常头昏疲乏、出汗多、入睡困难、浅睡多梦、半夜易惊醒。h、我感觉全身都不舒服,如:心慌心悸心跳,心口闷痛;胃胀胃痛,返酸呃逆,肠鸣腹泄;胸闷气短,呼吸气阻;尿频尿急尿痛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成人单纯性恐怖症来源于儿童时期曾有过的体验,如儿童对动物的恐惧,害怕黑夜“鬼怪”、暴风雨或雷鸣闪电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青春期消失,但当人体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变的软弱或被新的精神刺激所诱发,过去经历过的恐惧就可能再现出来。有些儿童的害怕是受父母亲或其他儿童的影响。恐怖症的遗传学认为,恐怖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报道广场恐怖症患者的家属中有19%的人患有类似疾病。恐怖症患者具有一定人格特征,如害羞、被动、信赖、焦虑等。临床表现:
恐怖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剧烈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的程度。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交恐怖 主要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不愿从安静的会场走出,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从不与人面对面就坐,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病人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2).单纯性恐怖 单纯性恐怖是常见的一种,儿童时期多发。如对蜘蛛、蛇或高处、黑暗、雷雨等发生恐怖。对雷雨恐怖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怖,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甚者为了解除焦虑主动离开这些地方,以回避雷雨发生。
(3).广场恐怖 不仅对公共场所恐怖,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因此这些病人常喜欢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烦躁不安。(4)旷野恐怖 患者在经过空旷地方是就发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严重时害怕越过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桥梁、庭院和走廊等。此外还有闭室恐怖者害怕较小的封闭空间,如怕乘电梯、地铁火车、客船等。患者多呈慢性起病,可持续多年,但多逐渐有所改善,一般起病急者易缓解。
9、精神病 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四、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人格就是个性特征,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员所拥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的集合,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不仅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品质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怪戾的性格,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教师积极、乐观、宽容、民主的特征是学生所期望和认可的。这些都和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分不开。一个教师在拥有学历、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教师职业本身所要求的。
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与教师心理健康分不开的。首先,心理健康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职业是在帮助人成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掌握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在心理健康基础上的专业化才可能真正提高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另外,心理健康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发挥内在的潜力完成创新性的工作以及和学生进行积极正常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等都起着积极作用。一个不堪重负、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如何完成教师专业发展呢?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成长也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和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之一,又扮演着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的角色,其言行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影响,我们听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其实就描述了一个各位都非常熟悉的现象——如果一个老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宽容、和蔼、积极乐观,那么,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一定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也会很乐观。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在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老师的影子。例如:有的老师做事很机灵、动作迅速,做事雷厉风行,那他的学生也是非常机灵的,如果老师动作迟缓,慢条斯理,那他的学生也是这样,对你说的话像没反应一样,动作总是慢悠悠的。二是对学生品行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适应社会。如果把学校和班级也看作是一个小社会的话,教师无疑是这个社会中具有主流影响力的人物,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观念和方式直接影响着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能够客观、公正、相互尊重,对学生加以信任、理解和赞美,不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好感,而且在身体力行中教会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学生乐于且善于和人交往、能够积极面对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反之,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则可能专横、粗暴、不尊重学生,使学生对人产生不信任、不安全感,学会为一己私利损害别人的利益或感情,影响学生处理正常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与 的关系。”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做作业的工具、棍子与懒驴……咱们的学生也说学校像监狱。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他自己及其家人,而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可能是一大批或许多批学生。美国全国联合会《报告》曾经指出:“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讨论:我是不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我有多受学生喜欢呢?
结语:教师心理健康很重要,因为关系到教师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不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可以被改变的,这就需要各位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也更多的掌握调节心理的技术和方法。
五、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教育是高发行业,教师是高发人群。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1、职业压力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反应,压力过度则可能导致身心失调,这些身心失调反过来又“放大”了心理压力,最终可能形成心理危机。
(1)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和不少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2)职业声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也把“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目标,时时事事力求尽善尽美,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不能实现或受到障碍,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2、时间要求与工作数量: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任务,一般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教师的工作看似很有规律,但又往往寝食违节,休息失常。
3、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教师的生活空间狭小。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二)主观原因
1.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均。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把自己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如:谁都不如我,我比谁都抢;或者我谁都不如的自卑心理。
2.个人生活的变化 生活的变化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段调整时期,教师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比如家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了,生活都遇到什么困难了等等。
《国际歌》歌词:“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没办法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有办法改造主观世界。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第三篇:主日学教师培训讲义
儿童主日学师资训练
第一课
本次学习的目的:建立对主日学的认识,了解主日学教师当如何行,求神兴起他自己的工人,在这块禾场上与他同工
问题:大家对主日学是如何理解的?(给大家发言的时间)
主日学,是在主日的时候,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学习神的话语,包括儿童主日学,青年主日学,中年主日学甚至是老年主日学。我们教会目前只有儿童主日学,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些儿童。
那什么样的儿童主日学才是合神心意的呢?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到主日学去吧,在这里影响我听道。”确实很多教会设立主日学只是为了把这些孩子聚集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大人们可以安心听道。是的,我们的灵里有很深的需求,需要神的道来给我们力量,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的灵里也会有需求,很多时候他们痛苦,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当然这是一种灵界的压抑。孩子也是有感情和敬拜的需求的,和我们一样。(一个孩子内心痛苦的需要:Liyu的例子,不报名字)主日学的定位(PPT)错误的:所以我们不是说把孩子送到主日学,至于他们在里面干什么就没有我们的事情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外,对主日学的教师而言,不是说孩子来了,我把他们看好不出问题,然后讲讲故事,打发打发时间就可以了。
正确的:孩子的心灵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往上面画任何的图案,可能其他人也会往上画。那你希望你所爱的孩子这张白纸上被画上什么呢?孩童时代是最容易接受福音的,尤其是3-6岁的时候,他们正处于接受信息的年龄,这就给我们一个挑战:怎么样能让这些孩子的信仰根基在小的时候就打牢?
另外,并不是从主日学出去的孩子就一定是好的,可能他会成为一个牧师,但也可能他是一个混混,甚至坏到极点的一个人。因为在主日学长大,他对基本要道什么都懂,但是为什么仍然会变坏呢?因为他可能从小就发现他的老师言行不一,没有很好的榜样,看穿了你——你们主日学老师说一套做一套。他们会有一种很假很虚的感觉。所以不要对任何孩子许你做不到的诺言,一旦出口了,就一定要做到。关于这一点,我们一会儿讲。
那怎么样才能让主日学走出去的孩子成为神所重用的人呢?这就涉及到你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过程。注意,我说的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教育过程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过程需要教师自始至终都参与在其中,孩子们看的是你教师是如何做的,不仅涉及到课堂上,也包括了课后,在任何地方看到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会这种情况特别多,我一去菜场买菜,甚至是回家的路上都能看到我们主日学的学生。这就给我们一个挑战:信仰溶于生活,生活在信仰中。
一、为什么要设立儿童主日学(PPT)
1.教导孩童时神的命令,神看重对儿童的教导:
神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先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是两个成人,而不是先创造一个儿童,等待他们长大再建立家庭。因为神看重对儿童的教导,他要儿童在成人的引导下成长学习明白神的心意,遵行神的话语。我们从第一对儿童身上看到他们是如何借着父母学习怎样想耶和华献祭。
当以色列人在离开埃及为奴之地的前一天,神吩咐他们要守逾越节,并一再地叮咛他们:“这例你们要守着,作为你们和你们子孙永远的定例。日后……你们的儿女问你们……你们就说……”(出十二24-27)“当那日,你要告诉你的儿子……”(出十三8)。我们看到神是何等的关心儿童对神恩典的认知,并且将这责任严严的托付给父母。2.主耶稣看重儿童的灵魂
马太福音十八章里记载,有一次门徒问主耶稣,在天国里谁是最大的;主耶稣立刻叫了一个小孩子来到跟前,很清楚的教导门徒谦卑的道理,并且说:“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5-6节)主耶稣是何等看重儿童的灵魂!祂严厉的警告我们,若我们不看重小孩子的灵魂,这个人该判死罪!
3.儿童期信主就有一生的年岁被主使用,为主而活 根据一项统计,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基督徒是在十八岁前信主,也有百分之八十的传道人,自幼是从儿童主日学长大,或者是曾上过主日学的。
信徒品德的培育,年纪愈人生小愈能扎根。我们宁可在孩子儿童期的时候建立他们的灵性,不要等到成人期时再来修补与纠正。儿童也是最佳的福音使者,他们丝毫不以福音为耻,乐意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也最会带领自己的朋友来上主日学,也喜欢参与服事。此外,儿童有很好的记忆力,是教导圣经故事与背诵神的话语最佳的时机,神的话语在他们心中,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力量与帮助。这里要多讲一点关于儿童得救的重要性。(箴言书22:6,申6:4-8)
A. 三岁决定终身
孩子的生命就像一块刚刚铺好,还没有风干的水泥地,这时候你可以在这个水泥地上画任何的图形,一旦你画上去了以后,等水泥地干了,便成型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去修改。B. 孩童本身的体质
1)孩童时期是对福音开放的时期 太18:3、5、6
大人们往往会追求六个子——妻子,儿子,房子,车子,银子,帽子 2)是人生记忆最好的时期 箴言书22:6 3)是人生最热忱的时期 约6:9(奉献)王下5:3(传福音)
箴20:11(祷告)4)是服侍真神的最佳时期 传12:1 哀3:27 5)是人生中的危机时间 王下2:23 四不少年:对人不感激 对物不爱惜 对事不负责 对己不认识 6)是人生信仰危机时机 可10:14 哀2:19 有一个祷告的母亲,儿子就不会迷失。——奥古斯丁
第二课
一、主日学教师的生命 主日学,不是你用口才来教导孩子,而是你用生命去影响孩子。所以主日学的老师首先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这也是我们不可能跑到一个学校去,随便请一个老师来的原因。你重生了吗?当你自己都对这个问题疑惑的时候,那么请你停下脚步。只有确定自己是重生的,你才能对你自己所讲的有确信。其次,你要对孩子有负担,记住,这负担不是说你喜欢孩子,觉得他们好玩。谁都喜欢可爱的孩子。而是指你对孩子的灵魂有负担,盼望他们早一点得救,被主所使用。第三,你是一个充满爱的人。这爱,不是你对孩子说“你如何如何老师就爱你”,而是尽管他很坏,甚至对你挑衅,你仍然无条件地爱他。第四,你是一个常结圣灵果子的人。圣灵结一个果子,有九种味道: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和节制。(加拉太书5:22-23)
这里我想就其中四种,针对主日学的教师当如何行来分享。
喜乐:喜乐是从内心发出的,无论环境如何,顺境或是逆境,都不会失去。所以当你进入主日学的门的时候,无论今天发生了多少令你不开心的事,都不要拉着脸进来。所有的对付,在你进门前腰全部处理。当你来到孩子面前的时候,你永远是阳光的。不要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状态是需要看你脸色的。无论何时,要让他们来到主日学的时候,都是充满安全感的。忍耐:主日学久了以后,特别是孩子们彼此之间熟悉了以后,课堂不会一直很安静。打打闹闹,可能还会有特殊儿童来到我们中间使你无法控制。无论什么时候,你要学会忍耐,不要失去你对自己脾气的控制。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老师,是被学生玩弄的老师。这个我们在讲课堂管理的时候,会进一步讲。信实:这一点可能大家平时没有意识到,信实不仅是你对成人,同时也是你对儿童的。无论什么情况,不要轻易对儿童许下诺言,特别是不合实际的诺言。比如说,如果你能知道这个答案,我就给你一个糖或者一个别的什么奖励。如果你乖,老师明天就带你出去玩等等。这些承诺如果你给了,就做到,否则就不要出口。当然举个例子而已,如果你要让孩子达到安静的效果,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你这样会有两个结果: 你很信实,孩子们就会用这一点来控制你;如果你说说而已,你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你的课就会很难上,当然最重要的,你失去了你的信实。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以后在课堂管理中我们会来讲。
几点说明:1.不是说你参加完这次学习就一定要你到主日学担任主日学教师。希望这次学习能给每一个人都有祝福,虽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祝福,求神自己来做工。
2.如果你有感动要到主日学来参加侍奉,但无从下手,没关系,我们一定不会把你一个人扔在禾场,一定有一个老师来陪同你一起走,从最简单的开始。
3.有人可能担心到了主日学听道的机会会少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听道的最终目的是行道,把祝福带给更多的人,生命大了的时候,就一定需要操练。道不能使人成长,使人成长的是环境中的操练,道只是你操练中的工具,或者说是武器。
二、儿童福音工作的拦阻
很多人以为孩童的工作是极容易简单的,其实不然,撒但不甘心它的失败,所以会用许多诡计陷害孩童,也会用不同的困难来拦阻老师作此工作。那么,我们主日学老师遇到后当怎样行呢?俗语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先来看有哪些拦阻?(太18:1-6,10-14)
(一)孩子是无罪的:
不少人被撒但欺骗,以为所有的孩童都是“天真无邪”的人,而且不会被慈爱的神视为罪人,这些人误解了神的旨意,又不明白圣经对这方面的话。我们应当了解,孩童在母胎开始时本性已是罪人,因为整个人类从始祖犯罪至今已被罪统治了。“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你自从出胎以来,便称为悖逆的”。(赛48:8)“恶人一出母胎,就与神疏远,一离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诗58:3)
除了以上圣经证明孩童有罪。根据圣经的亮光,孩童是需要救恩,而得救方法只有一个,“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因为耶稣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所以不论性别,种族、思想和年龄,所有的人都需要救恩。
(二)神不审判孩子:
“信主的人有永生,不信主的人得不着永生。”(约3:3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8)
此经文证明了孩童是可以失丧和灭亡的,假如孩童不会有属灵危险的话,耶稣就不会那么着重地提到不可轻看和令孩童跌倒的话。(太18:6)一个可悲的事实就是:有很多父母、同工和孩童工作者,都低估了孩童的属灵能力。
(三)孩子不能明白圣经:
持这样看法的人,乃是不明白福音的整体基础,救恩的信息乃是基于信心,而不是基于明白。(约3:16)指出救恩是“一切信他的人”,而不是“一切明白的”谁能比孩童更容易相信?他们正长于凭信心接受基督的最理想年龄。事实上成年人若要得救,就必须回到小孩子的层面去。(太18:
3、可10:15)
(四)先受基督信仰的教育:
有些人认为,孩童们应该先得到“纯正的基督信仰教育”才能有资格接受基督,圣经怎么说呢?“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2:12)
此经文告诉我们,当孩童愿接受神的救恩时,就领受了神的灵,从而就蒙圣灵引导明白神的事。就连大人起初愿称主为主,不都皆因心中有神的灵运行吗?
(五)小孩不到信主年龄:
圣经中并未指明孩童在什么年龄才适合接受基督。
让我们知道无论在何处都要教导孩童明白神的诫命和全心敬爱他。(申6:4-9)在存活的日子常常这样行。(箴22:12-13)
事奉神不止是大人,连孩童和正在吃奶的都有份。(珥2:15-16)神所应许的灵不是单浇灌大人。也包括孩童及少年人。(珥2:28)
以上经文都指出孩童“年纪虽小”,但仍可以接受属灵的责任。年幼的孩童是开放及愿意接受主为自己的救主,他们的属灵生命亦可有很多长进,蓄意让他们等待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圣经原则。身为基督徒的父母又怎能掉以轻心地在孩童成长期忽略了带领他们到基督那里呢?
(六)不能真正作决定:
有些人承认得救乃是凭信心,但他们辩称孩童未能完全明白跟随基督是怎么回事。
虽然孩童也许未能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用跟随基督的代价来激励他们。因为他有能力做决定。无论相信与否,我们不应剥夺孩童来到基督面前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作决定。
(七)没有教小孩的恩赐:
“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万军之耶和华的灵方能成事。”(亚4:6)
各位老师,只有在服事中才能发现你的恩赐,神会在服事中随时加恩赐给你,神不会把恩赐给懒惰的服事者,神能使用最软弱的器皿成为祝福他人的管子。
(八)没有异象:
当我们领受使命的同时就领受了异象,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被呼召去传道或去宣教或教导孩童,但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知道如何去带领孩童到主的面前,因世界上有多处地方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孩童,现在只要你举目观看禾田,你就不会没有异象了。
(九)没时间备课:
神定的时间是为了使我们照神的时间为神的儿女效力的,你要安排好神给你的时间,因为主是让我们得自由的,不是让我们受限制,别忘了依靠耶和华的灵方能成事。
(十)小孩太难管:
孩童就因为难管,才需你用神的爱去教导。神在你愿意服事时定会赐你智能、聪明去管好孩童,不过,有时神会给你放下若干个特别调皮的孩童来操练你。
(十一)怀疑:
怀疑都是撒但给你放下的绊脚石,不是从神而来,若你对自己怀疑,也等于不相信我们的神。
(十二)惧怕:
有时,刚开始工作时会不知手脚放何处,担心自己讲不好。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失败是成功之母”,神呼召你之前都知道这一切,但他会为你负责到底。
孩童的宣教禾场比成年人的更成熟,主已为你预备一切,我们慈爱的父每天在天上垂看,请听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你愿安慰主的心吗?愿我们兴起成为山崖上设立护栏的服侍者。
三、怎样向儿童传福音
向孩童传福音时,教师所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向孩童传福音比大人容易,但老师要小心,不要认为孩童容易相信就将真理含糊了事。
(一)主日学老师应知道的事项:
1、孩童有罪性,需要基督。(罗3:23)
2、福音是给万人的。(太28:19)
3、你有责任带领孩童接受基督。
4、守望者。(弗6:
12、林后10:4)
(二)福音的三要素:
1、需要:
(1)有罪:(罗3:23)向孩童解释何谓罪?如:说谎、偷窃、发怒、不服从、不听父母的话等;向他们解释神是一定要惩罚的。因为神是圣洁的,他不能容让罪在他面前,这惩罚是与神隔绝。(罗6:23上、结18:4,赛59:2)都讲到神对罪的惩罚,不要向孩童们提及“地狱”一词,可改用“与神永远隔绝”,你也不应该用“黑心”,因为孩童们会照字面的解释。应用„生命‟而不用„心‟字。也要避免使用„黑‟字。尽管在视觉教材上用的是黑色,我们也不要讲„黑‟字。
(2)重生:为要解释罪的起源和影响,可以读(约3:1-
7、36)耶稣与尼哥底母论重生。告诉孩童,也借着(创2:7)神造人有完美的灵、魂、体,给人一个自由的意志,他定了一条很简单的规条,让人可以服从或违背,假如没有这个选择权,人就会好象机器一般。(创3)但亚当和夏娃一样,经不起周围环境的诱惑,而身不由己地犯罪了。从此以后,每一个在世上出生的人都是在灵性上死亡――是与神隔绝了。由于我们属灵生命死亡,我们也就需要重生,当耶稣讲到属灵重生时,是指神的灵重新进入我们的身子和灵魂里面。
2、途径:
当孩童明白了需要之后,信息中第二项要讲的是耶稣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耶稣从未犯过任何罪,但他却甘心情愿地选择为我们受苦,以致被杀,彰显他对我们的爱,使我们死去的灵重新活过来,所以要重生。
应把这代罪的道理向孩童讲清楚,不过更要清楚解释,耶稣并非死了,而是他的死而复活证明他是神的儿子。(林前13:3-
4、提前1:13)我们要靠着耶稣的宝血洗净罪,得以进到神的面前。和耶稣同钉的两个罪犯,一个是接受神的儿子,另一个则拒绝了他,他们就是今日世上两种人的写照。
3、如何:
“道路”即途径,解释了神方面的救恩――他已为我们开辟一条生命的路。
“方法”即如何,解释了人方面的本分――我们要接受救恩。
将孩童带到能明白什么是罪之后,而不教导他们罪如何能得赦免,这是很危险的,把他留在这光景之下,不再加以理会。他们可能有犯罪感和恐惧,不知怎样寻找解决方法。因此,若不鼓励他们去接受神白白赐予的礼物,福音的信息便不是完全的了。
“……神的恩赐,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里,乃是永生。”(罗6:23)
“……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
可是,人若不能看到,触摸或听到耶稣又怎能接受他呢?他们需要以单纯的信心来祈求,承认自己的罪,请基督进入心中,洁净他们成为神的儿女。(约壹1:9,12),(启3:20),如果我们打开心门接受基督,他就会进入我们的心中。
假如,我们让他们知道要为所作的决定付舍己代价,他们又愿意舍己的话,他们的决定便有意义。“……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12:1)。“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箴23:26)而且更有可能经历时间和逼迫的考验。
请记得,撒但知道我们忠心地教导孩童,又为他们的救恩祷告,若我们忽略了带领他们去到接受主时,他们仍可能会沦亡的,但撒但会拦阻老师不敢带孩童行这最后一步,慕迪曾说:“我们用一只手撒种,另一只手收割,假如你时常都是在修补和放鱼网,就永不能捉到任何鱼,你亦必须将网收上来。
(三)怎样结束一个福音信息:
呼召:
定义:让还没有相信主耶稣的人听了完整的救恩信息后有机会表达他接受耶稣为他个人救主的愿望。
在教导孩童怎样接受耶稣之后,在聚会结束前,应当给他们机会去接受呼召,不要公开式的邀请举手,这可能导致,“跟人的可能性”,因为有些孩童只是随着众人而行,而没有自己确实的响应,还有些孩童往往害羞而不敢作决定。
为什么要呼召:
1.永生和永死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2.主耶稣是解决罪的唯一方法
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取代,当你讲完信息后,便要激励孩童去接受基督,请他们低着头,闭上眼。请那些愿意接受主的孩童在座位上静静地在心中祷告,简单地祈求神,赦免他们所犯的罪,又求神进入他们的生命中作主。有些孩童想要信耶稣,但又不懂得怎样祈祷,你可带领他们作决志的祷告。
呼召的特征:简短、自愿、个人化 使用“你”字、清楚、明确:以前从来没有信过(真正接受)现在接受
呼召的原则:
1.祷告信靠圣灵的带领 2.清楚讲解救恩信息后才呼召
3.呼召是圣经课程的一部分,每个福音课程都要有呼召 4.用恭敬和安静的声音呼召,可以让孩子安静、闭眼 5.不要把“献身”和“接受”二者混淆 6.用孩子的言语解释
7.不要用表面的问题,表面如:愿意上天堂的…,愿意做好孩子的… 呼召的步骤:
1.复习救恩信息:(1)罪;(2)解决方法 2.呼召经文(附录ppt)3.低头闭眼 4.认明对象 5.明确回应 6.决志祷告 7.指示陪谈
呼召经文:约1:12;约3:
15、16;约3:36;约5:24;约20:31;罗10:13 都有得救的条件 陪谈:
请已决志的孩童留下一会儿,找一个适当的地点谈话。你和你的同工必须到所指定的地方和已决志的孩童陪谈。请勿告诉他们有什么事情要做,需太久时间而使他们不愿留下,孩童往往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单独与你倾谈。陪谈中只要告诉他们你想与他们谈谈有关他们信主的事。告诉他们如何让耶稣进入他们的生命中,并耶稣替他们做了些什么事。陪谈的必要
1.确定儿童是否得救 2.给予得救确据 3.帮助儿童成长 陪谈前注意事项 1.把孩子分成小组 2.培训员的预备
a)受过训练
b)正确的心态:不能太迫切,要等待预备;解释忍耐 c)环境资料:笔:记录姓名、联系方式;福音单张等 注意事项 1.要使孩子觉得很受欢迎 2.要翻到所有的经文
3.要轻松多问问题,确定孩子明白 约一5:13 如何和一个或多个孩子陪谈 1.确定孩子来的原因
a)你为什么举手 b)你以前接受过主耶稣吗 2.复习罪和解决方法
a)你为什么需要主耶稣(你有罪吗?有什么罪呢?)b)主耶稣为你的罪做了什么? 3.解释呼召经文(对个人)
a)读和解释
b)你现在愿意相信主耶稣吗? c)你为什么需要主耶稣 d)主耶稣问你的罪做了什么?
e)现在愿意祷告求主耶稣做你的救主吗? 约1:12 4.决志祷告
5.帮助他有得救的确据:你现在是谁的儿女?你怎么知道? 将名字代入约1:12 凡、人、他们 来13:5 主耶稣永不离开你 来15:6 主是帮助我的 6.教导他认罪 约一1:9 7.教导他在主里成长
每天祷告,每天读经,传福音,去教会 祷告:跟天父说话 阿门:实实在在 8.让他感谢祷告,并为他祝福祷告 9.给他福音单张,让他留下姓名、地址
第四篇:心理健康讲义(推荐)
心理健康
2012年5月25日,是第13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因而正确看待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
回顾小时候,我们也曾开怀大笑,也曾在伤心难过时嚎啕大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面对更多的人和事,但有时遇到让我们烦恼、伤心、流泪的时候,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性而哭,或是爽朗而笑。我们不禁开始掩藏自己的情绪,当然有时也会向自己亲近的人倾诉自己的苦恼。
但是现在,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你曾听过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吗?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因被怀疑打牌作假,愤怒的马加爵先后在学校宿舍杀害4名同学,并将受害者尸体藏于衣柜中,随后乘火车逃往三亚市。2004年2月23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一个月后,被警方抓捕。2004年6月17被执行死刑。马加爵事件后不久又一再出现新的“马加爵事件”。
当着一幕幕惨剧呈现我们眼前,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番自己?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类似的事情,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固然,很大一部分在于他们自身因素,但是我们自己---这些天天在其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这是马加爵死前自己写的一封遗书。
马加爵本来是一个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杀死室友不是没有原因的发狂,大家都知道他的室友都看不起他,恶意捉弄他。甚至还做了在他的床铺上撒尿,往他的水杯里放胡椒粉这样过分的事。他是一个孝子,曾经省吃俭用省下100元,在妈妈来看他时偷偷放在妈妈回家的路上,看着妈妈捡到钱欢天喜地的样子,他就躲在角落偷偷地哭。
他也曾是个体谅父母的好孩子,为何他会做出如此反常行为?无疑平穷的出身是他在同学里被视为异类,内心的孤寂加上存在自卑心理,是他迫切希望融入同学之中,但是同学的蔑视和欺辱是他内心不断压抑,从而后来在一次彻底爆发。不难看出身边的人和事影响着他,最后成为他犯罪的诱因。
从中反思,当我们身处这个校园,这个社会,当我们面对类似的情况是否也像他身边同学一样做呢?我们是否因该反省自己有时的行为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帮助他们?我希望未来每个人在碰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给他们关怀和爱,让他们体会的温暖,创造一个爱的家园。毕竟罪犯不是天身就爱犯罪,对吧?
第五篇:教师心理健康教案
教师心理健康教案
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比较忽视,致使许多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干预,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质量,而且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以及师生关系,严重者还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本课程主要帮助参训教师了解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现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分析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使教师科学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掌握基本的调节技巧,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1.广东省教育工会于2002年对19所高校841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广东省高校教师中不同健康状态的比率分别是: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亚健康和前临床状态应该视为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调查表明,广东有69.18%的大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处于疾病状态的教师中,以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最高,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不同年龄的教师无论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或肿瘤的发病率各有不同,但总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中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增加十分明显,消化系统疾病则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是高校教师的常见病、多发病。2.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研究
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 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1)接近50%的教师认为工作太累;(2)37%的教师工作超过8小时;
(3)教师的强迫症,人际敏感,忧郁症,偏执倾向高于一般人群,具体表现为无法控制自我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3.美国教育协会的研究
(1)37.5%常对个人健康、睡眠、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2)30%在情绪及社会方面不适应;(3)20%需要特别帮助;
(4)30%感到极度不快,并且不易与人相处。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是人生的幸福之源 1.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
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对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度。2.心理健康是教师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
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今年3月19日,河北曲周县某村办小学代课教师刘丽娜,强迫她的41名学生伸出手来,然后在每个学生的掌心用削铅笔刀划伤出血。
(二)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也有学者指出,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
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也有学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美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如果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如和蔼、热情、宽容、耐心、有幽默感,作风民主、行为坚忍、关心学生,同时具有令人愉快的表情和礼貌等,就能深得学生的爱戴与敬慕,学生也会随时随地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注视教师的一言一行,并在暗地里加以模仿。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便会无形中受到教师健康心理的熏陶和影响。反之,心理失调的教师,常常会带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如教师粗暴无理、偏爱、不公正、工作拖拉、情绪不稳、挖苦嘲笑、缺乏耐心、傲慢自大等,这样的教师不仅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害怕、说谎、缺乏礼貌、反抗、挑衅等消极心理反应。
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怪戾的性格,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北京市教科院的调查“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原因及对策”(1)打骂学生(2)讲课死板
(3)对工作不负责任(4)偏心
案例:三毛与自闭症 因自身受挫而迁怒学生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与——的关系。”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做作业的工具、棍子与懒驴„„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他自己及其家人,而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可能是一大批或许多批学生。
美国全国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一)心因性生理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胃肠道疾病、睡眠障碍(30%靠吃安眠药入睡)、神经性头疼、偏头痛等。布雷迪的实验。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二)心理问题 1.情绪上的问题
压力下主要是负面情绪,如心情不好、压抑、忧郁、焦虑、疲劳、紧张、愤怒、暴躁、沮丧和倦怠等。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教师工作动机降低,无法关心学生,不想见学生,自尊心下降。2.认知问题
(1)常见的非理性思维,不合理信念
1、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命。
2、我必须有才能、有知识、能帮助每个人。
3、为了完成我的工作并保持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我必须得到同我一道工作的每个人的喜爱与认可。
4、其他人难以领导、难以对付,不理解我工作的真正价值,给我的支持太少。
5、任何负面的反应都表明我做的事情存在问题。
6、由于前人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的影响,事情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
7、事情肯定不会按我想象的进行(加班)
8、我必须无所不知且常胜不败。(2)非理性思维的特征 绝对化要求
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过分概括化
一些人当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糟糕透顶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觉得什么事情糟糕透了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对他来说这是最坏的事情,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糟透了,是一种灭顶之灾。
(三)行为问题:职业倦怠
在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中,工作倦怠(Job 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在过去的30年里,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包括三个成分: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三种职业易得职业倦怠:警察、医护人员和教师。
教师心理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