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3:2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第一篇: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辨证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辨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获取直接经验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只有具有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掌握间接经验也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直接经验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授,又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二者关系的要求 :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或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的两种不良倾向

(2)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①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传授知识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无知难有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互关系的要求:

第一,科学准确地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无知难有德,如环保知识与环境道德、生态伦理的关系);第二,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过程的思想性,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第四,防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传授另搞思想教育的不良倾向。(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辨证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①学习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密切相关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无知必无能”;发展智能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两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关系的要求:

第一,要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第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智能;第四,防止重知轻智或重智轻知的不良倾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规律 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状况的标志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第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第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辨证统一的共同教学活动过程;第四,防止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或重学生主体作用轻教师主导作用的不良倾向。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要求。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规则等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2)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

一般来讲,教学原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教学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规律的推演。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包含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首先教学原则要受教学目的/目标的制约; 其次它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再次它是哲学、系统理论、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最后它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包括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教学实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③直观手段的种类。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等三大类。④贯彻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直观与讲解相结合;从运用直观形象过渡到摆脱具体形象。

(2)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依据: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为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③贯彻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3)系统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依据:系统性原则是中外教育遗产的总结。它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需要。③:贯彻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地、系统地学习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处理“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4)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②依据:巩固性原则是对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知识的特点决定的。③贯彻要求:

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量力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等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依据:量力性原则是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联系的规律所决定的。

③贯彻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②依据: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是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教育传统与经验的总结。②贯彻要求:

教学内容的编写与选择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在吸收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③贯彻要求:

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恰当地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恰当补充乡土教材。

(8)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②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制约。③贯彻要求:

端正教育思想,健全教育体制,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可能来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热情关爱后进生。

教学方法—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讲演等几种。运用此法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该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的基本要求是: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此法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发生和变化的过程,探索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它分为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5)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它和练习、实验一样,但实践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强。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作好实习作业的总结。(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其种类很多,如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等。运用此法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7)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它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参观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必要的记录;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小结。

德育过程有以下几大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多种开端。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是由思想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②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相互关系。

③德育过程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重视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具体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全面性,又要注意多开端性、针对性。(2)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①儿童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②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①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②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

③采取恰当措施,努力调节学生品德的外部矛盾。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品德的过程。

②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5)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①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具有不稳定性。

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

③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制定的,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客观的,德育原则是主观的;从他们的指导作用来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指导作用范围相对较广,对德育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且更为抽象概括,德育原则的指导作用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较为具体一些。

德育原则是德育规律的反映,是德育规律的具体化;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制定德育原则的基本依据。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⑴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它又叫知行统一原则。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注重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锻炼,培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第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和评价,要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⑵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它又叫疏导原则。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和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讲明道理,疏通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组织学生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第三,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把耐心的说服教育同规章制度的约束结合起来;第四,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坚持正面教育,反对和禁止体罚。

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和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第二,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⑷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②依据:它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第二,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善于有计划地、严格地提出正确、合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第三,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内涵: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我国教育经验的积累提出来的。

③要求: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

⑹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组织和培养好学生集体,依靠和通过这个集体对它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教育影响,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带动集体的发展,提高集体水平,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②依据:这一原则又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是根据集体的特点和功能提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的要求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教师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集体,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如集体目标的动力作用,集体舆论的约束作用和指向作用,干部成长的促进作用,成员个性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第三,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教育学生个人转变和影响集体,并把二者结合起来。

⑺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和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提出来的。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组建教师集体(包括非教学人员、普通职工),使校内教育力量的影响一致;第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第三,做好各阶段、各方面教育的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连贯一致。

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指在学生思想和道德主体人格建构过程中,学校师生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修养方法。

它是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陶冶学生情感、锻炼学生意志、坚定学生信念、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诸方式的总称。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①说理教育法

涵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形成正确思想观点的方法。

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指导阅读书刊等,也可配合参观、访问、调查、榜样等方法进行。②榜样示范法

涵义: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的类型: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③陶冶教育法

涵义: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造一定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④实践锻炼法

涵义:指教育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方式:为完成具体教育任务进行的实际锻炼,如参观、访问、调查等,按一定规章制度进行锻炼;此外,还有练习(文明语言行为)、委托任务等。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涵义: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学习、自觉反思、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教育方法。

方式: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⑥品德评价法

涵义:指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品德进步的教育方法。方式: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

第二篇:马原教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知识点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是于是俱进的。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A.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A.联系是指失误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的客观性。其次,联系的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B.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意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P39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

(4)在实践中认识物质世界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2、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

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3)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 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好毒改过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打上了其个人印记,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也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所谓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指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能用今

天的时代标准去苛求古人。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属的阶级中去考察,即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分析,又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现做出具体的说明。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商品体自身的性质,即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其使用价值也不相同。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因而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但是,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具体表现在:(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和原理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劳动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所以,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方法,都是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大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大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绝大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2)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其规模来看,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一部分用于积累,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4)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新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首先是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卜的统治地位,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它主要的基本的政治职能。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表现在:一是保卫本国领土完整,防御外敌的侵略和颠覆,以保证本国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首要的和固有的职能。二是致力于对外的侵略、扩张和掠夺,扩大对外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控制别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也决定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无一例外地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是,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小史条件和同情的差异性,使得资产阶级的政体.即资产阶级政权的构成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法西斯制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相宗教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形式,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为错综复杂的巨大精神网络。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利已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拜金主义。因为在资本义社会里,金钱主宰—切,金钱高于一切,个人的物质利益、社会地位都是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之上,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商品交易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以利已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除了有它产生的经济根源外,还有它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即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

1、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

(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3)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2)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2)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3)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二、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双刃剑

(3)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变化 A.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B.原因

(1)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3)它是当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运动的结果。

C.新变化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因为: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买顿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3)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肚饿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和你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

第三篇:马原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点

红色字体部分为教学重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四、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基本形式

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内涵及其表现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一个过程

三、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表现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五、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及其意义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以及客观性的含义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三、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及其意义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五、价值的含义、特征、价值评价的特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四、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及其意义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则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辩证思考

四、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二、价值规律及其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双重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一、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五、资本有机构成的原因、含义、结果及其意义

六、个别资本的运动,即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及其条件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的含义、原因以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双重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原因以及双重影响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列宁对俄国如何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精辟论述)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及其意义 第三节

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四篇:《马原》教学重点

绪论

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

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

第一章

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

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和运动关系 P34实践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P37-3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40联系的定义和特点

P4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P43-44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6量、质、度,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54规律及其客观性

P5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P6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P6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四点)P68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71-75真理的定义,真理的特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其中,客观性重点讲解,而绝对性和相对性让同学了解)P75-7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P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85-8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 P9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P95社会存在的三个内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社会意识是什么(上层建筑的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P97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100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P101生产关系的定义(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P1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P10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

P10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P1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点),P130人民群众是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关于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改革与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让同学有所了解。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让同学了解的内容

第四章

P141原始积累的定义、途径 P14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P144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二因素和二重性的关系 P14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46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P147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 P154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P157剩余价值的定义

P15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内容及意义 P15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了解)P165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和两个条件 P16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P182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垄断阶段又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183垄断的定义

P184金融资本的定义,金融寡头的政治、经济统治 P186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202-203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P207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原因

第六章

P213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P215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基本形式

P221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巨大的历史贡献 P232-23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P255-260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P26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 P26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只要求理解,不必背诵)

第五篇:原说明文教学设计

说明文教学设计

一、我说你猜。(2分钟)

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玩个游戏,叫“我说你猜”。谁愿意参加?(先出文字再指名说)

逐句出示文字:

1、我是哺乳动物,在水中生活,我比大象可大得多呢。(鲸)2、一种新型玻璃,能调节室内光线,被人们称为“自动窗帘”。(变色玻璃)3、小动物,帽缨形的尾巴老是翘到头上,自己在下面歇凉。(松鼠)4、我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几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灰尘)5、一种文具,半圆形的,常在数学课中应用。(量角器)

指名一个同学,你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是因为老师的描述抓住了特点或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板书:特点、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说明文及常见说明方法。对本课的习作起到铺垫作用。)

二、你说他猜。(不下座)(3分钟)

好,接下来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事物,“你说他猜”。老师出示图片,一个同学说物品特征,另一个同学猜名字,谁来挑战?(先指名背对黑板,再点图片)

逐个出示4张图片。(手动)

1、西瓜。

2、筷子?(谁来补充?)

3、粉笔。(他主要介绍了粉笔的用途)

4、电冰箱。(谁来帮他描述?)

老师:下面我说你猜“看着圆,摸着麻,包着一肚小月牙。”(橘子),你们熟悉吗?那说说你印象里的橘子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有了上一个环节做基础,孩子们会学习利用上述方法和语言学习说明一个事物,既激趣,又训练了语言,还自然导入课题。)

三、说橘子。(30分钟)

1、各自说橘子。(2分)

(设计意图:唤起孩子们对所要说明事物的生活体验。)

2、各自观察后小组互说(10分钟)看来你们对橘子都有了一些了解,课前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橘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橘子,请大家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它,看看橘子的这些特点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可以介绍得更清楚。(3分钟)

哪位同学再来谈谈橘子啊?(8分钟)(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学习调用多种感官对橘子进行全方位观察体验,并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说明白,说具体。并通过交流丰富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3、各自写橘子。(15分钟)

大家观察得真细致,有的同学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有的同学语言非常生动,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如果我们的这些描述能按一定的顺序讲出来就更清楚明了了。(板书:有序)

接下来我们把你们观察的结果写下来,看谁写得具体有序。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个环节的交流,许多孩子对橘子的认识通过自己观察、听别人介绍、老师的点拨积累了许多知识,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4、全班交流。(7分钟)

(1)师选一好文来读。师:老师听出你在描写**时打比方的方法很贴切,再读读好吗?同学们,你的**是怎么写的?来读读。

四、出示范文。(3分钟)

1、同学们,老师也把橘子的特点写成了一段文字。我给大家读一读。大家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给点掌声吧。好在哪?(指名举例说)

2、如果给这段文字加个开头(板书开头、点击),再加个结尾(板书结尾、点击)就是一篇完整的说明文了。(板书:说明文)

五、布置任务,结课。(2分钟)

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出比老师更优秀的作品,想想不想挑战?好,(出示投影)。布置:入门级、挑战级、王者级。你的选择是——,好,你们都是好样的,祝你们成功!下课。

六、板书:

开头 + 特点(用途)= 说明文(说明方法)

下载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案例教学

    NO1:一个真实的案例:智破人骨教堂迷案 2000年到2004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口失踪案件,但直到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一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

    教学目标决心书(原)

    2014——2015年学年教学目标决心书 任教年级: 科目: 兼管工作:奋斗目标:期末统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均为汝州市第一,争取人人优秀 采取措施:1.查阅参考资料,精心备课。 2.提高教......

    西原小学2013--2014德育工作总结

    西原小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

    原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二〇一四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各学院、各校级学生组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

    原标题

    原标题 [报告称中国每年约六成GDP被跨国资本剥夺抽走] 提要]作为全球“劳动生产型”国家,仿佛“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正在当下中国上演,国家财富流失触目惊心,国家由此付出巨......

    原标题(★)

    原标题:不贪不占,岂能也不干——一论领导干部要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5日 01 版)“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党......

    原标题

    原标题:日媒:中日外长深夜在缅甸会谈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正在缅甸出席东盟会议的中国外长王毅,九号深夜在内比都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举行会谈,就改善中日关系交换了意见。 报道说......

    演讲稿(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亲爱的职工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朋友,你有多久没有回家了?你有多久没有看见爷爷奶奶父母双亲那逐渐佝偻的身躯和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