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案例教学
NO1:一个真实的案例:智破人骨教堂迷案
2000年到2004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口失踪案件,但直到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一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神秘失踪后,才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当地人传说,骨魔瑞特会在每年的11月20日前后一周的时间里,外出寻找骨头为这座人骨教堂添加行的装饰材料,这些失踪的人难道已经成为骨魔魔掌下新的牺牲品了吗?库那哈拉市陷入恐慌之中......教堂鬼节,美国游客神秘失踪
人骨教堂建于14世纪,当时由于疾病和战争导致了大量人的死亡,墓园存放不下如此多的尸体,所以当局决定用人骨来装饰教堂,这项工程直到19世纪末才完成。2004年11月19日,由于是鬼节前夕,人骨教堂引来不少游客,美国大学生哈尔和威里也来此参观,跟随着讲解员转了一圈后,他们意犹未尽,便打起了赌。威里提出让哈尔在教堂内待上一晚,如果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教堂开没,那哈尔就赢了,赌金100美元。
晚上关门时间,哈尔找了个隐匿的阴暗角落藏了起来。夜里,威里没收到电话,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去教堂。可他等了许久,也没看到哈尔出来。情急之下,威里报了警。由于失踪的是外国游客,警局格外重视,警长费林格马上带领pol.ice包围了人骨教堂,全面搜索。但是教堂内除了pol.ice和工作人员,再无任何人。
费林格打算收队,在全市范围内发出寻人启事。助手安东也赞成费林格的决定。此时他正站在神坛前,由于用力挥手示意pol.ice收队,对话机竟脱离了腰带,砸到神坛边缘,撞碎了几根腿骨的骨端,灰白色的碎片顿时落了一地。安东脸色苍白起来,这些14世纪的骨头可全都是文物。他来不及细想,就猫腰从栏杆中钻了进去。安东随手碰了碰受损的腿骨,想知道它们是否只是骨端受损,发现手上有点油腻,再摸过去,他竟然抽出了一根腿骨。这是一根新鲜的人骨,骨内油质慢慢渗出,在表面形成油腻,而且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重量上,它都与教堂里近七百年的旧骨有很大区别。
多人被害,凶手是人还是鬼
安东所说的没错,他抽出的这个腿骨在法医鉴定下,推测为离开人体两到三年,绝不可能是教堂原有的骨头,但也不是刚失踪的哈尔的。警方在取得了有关当局的许可后,对教堂内所有的骨头进行了全面搜查。四天内,警方共搜出了61块新鲜的骨头,分别属于5名成年男子,年龄在20—25岁之间,但通过DNA测试,这些都与威里提供的哈尔刮胡刀上的皮屑与毛发的DNA不符,但这些骨头离开人体时间都不长,最短的才几天,最长不超过5年。根据法医鉴定,安东甚至推测这些骨头是5年内逐年取出的,一年一个人,骨头被安放在人骨教堂内。
传说在19世纪,当地望族施瓦森伯格家族雇佣了工匠瑞特,人骨教堂里的装饰,全是出自瑞特之手。但人们私X L传瑞特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杀了不少人,用这些新鲜的骨头去代替那些腐朽的骨头。但这只是传说,所以也没有人去为难过瑞特,不过,他也被称为“骨魔”。
2004年11月27日,鬼节之后一周的最后一天,突然出现一个谣传:由于鬼节前的献
祭被打扰,27日晚上,瑞特会重返人骨教堂,再次献上祭品。由于骨魔专杀成年男子,胆小的市民到了下午就闭门不出。
入夜,人骨教堂外共埋伏了50名警员,将所有出入口严密看管,戒备森严,费林格警长拒绝了下属与他一起行动的建议,独自待在教堂内。教堂内灯火通明,刚到12点时,教堂的灯突然全部熄灭,外面守候的pol.ice们大惊,纷纷想冲进教堂,而大门居然被从内锁死,教堂内传出了警长惊恐的叫声和急促的枪声。紧张地等候在外的警员们听到教堂内传出了枪声,赶紧一拥而上,用工具打开了大门。警员们马上把昏迷的警长送往医院,好在警长的伤并不严重,到了医院就醒了过来,声称被瑞特袭击。
警员在警长昏倒的地方并没发现血迹,而且教堂一直处于pol.ice的包围中,不可能有人神出鬼没地钻进教堂行凶,接着又在戒备森严的包围群中消失。难道警长遇到的真的不是人?但警员在现场再次发现了新鲜的人骨,这是一根右手的食指骨,这根食指骨被证实是美国大学生哈尔的,显然他遇害了!
骨魔非魔,杀人真凶警为匪
在警长孤身探险的同时,助手安东却陷入了大量的调查中,他将从教堂搜出的新鲜骨头根据DNA测试进行个体识别,发现与目前已有的失踪人口都对不上号。安东把目光转向流动人口,发现在2003年曾有个流浪者报警说他的朋友希姆失踪了,但由于希姆是流浪者,警方也没有在意。安东想方设法通过流浪汉取得了希姆的一根毛发,通过鉴定,果然与教堂中搜出的一部分骨头DNA吻合。安东询问流浪汉希姆失踪前的行踪,那人回忆了很久,想起希姆失踪前不久很神秘地对他说,自己找到一个好顾主,以后衣食无忧了会介绍他一起去工作。但这只能证明是有人骗走希姆然后将他杀害,却找不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在警长遇袭的前一天早上,安东感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蒙着一堆报纸,他掀开报纸,发现下面是一个白森森的人类颅骨和两根被交叉绑住的臂骨,这白骨被证实属于今年牺牲在骨魔手下的第三个人。警局内所有人都认为,除了骨魔瑞特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安东绝不相信这种说法,这绝对是谋杀,是人的行为!由于警长是轻度脑震荡,要住院观察几天,安东决心独立破案,他从凶手的角度设想与模拟作案的逻辑和做法。凶手首先必须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将他们骗到自己的房里杀害,经过水煮处理脱骨,并在警方眼皮底下作案却毫无漏洞。因此凶手可能是各外表看来品行良好但心理季度变态的成年男子,并拥有独立的离教堂不远的房子,而且熟悉人体内部构造和刑事常识。
通过推理,安东得到了大量的推测,他指挥警员们开始了新的搜查。在以教堂为中心,半径5公里的圆圈内,果然找到了这样一栋房子,就在离教堂不到4公里的山脚下,几个孩子向警方抱怨说,那里中有股恶心的臭味。警方在房屋附近展开拉网式搜索,果然发现了大量人类的碎骨和少量的软组织,他们申请到了对该处的搜查令,却意外的发现这栋房子的主人居然是他们极熟悉的人......安东带着鲜花去看望警长,警长急切地追问案子破了没有,安东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1870年,瑞特受雇于施瓦森伯格家族,为圣巴巴拉教堂用人骨拼凑图案。瑞特在工作中对用人骨拼凑图案产生了狂热的兴趣,甚至不惜杀人取新骨,但在当时没有人发现他的罪行。到了21世纪时,他的一个后代继承了这种变态的爱好,再次采取了杀人取骨的办法,从2000
年到2004年共杀害了5名流浪者,在2004年11月19日,当他将一个新受害者的骨头送进教堂时,却被偷留在教堂里的美国游客发现,他只得将这名游客也一并杀害。因怕人们追究出更多的细节,他又散布谣言,让骨魔瑞特再次登台,粉饰自己的杀人罪行。最后,为了加强谣言的力量,他偷偷把白骨放在pol.ice局里威胁侦察者,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制造密室伤人事件,试图把警方的视线再次引导骨魔杀人上来。只可惜警方找到了他杀人取骨的别墅,大量的物证让人毋庸置疑。
这时,面对神色惊讶的费林格,安东说到:“看来那个凶手就是你,费林格警长。”费林格镇定的看向安东;„你既然连我在山下的别墅都找到了,那我的确没什么好说的了。瑞特的确是我的祖辈,关于他杀人取骨的事情在他留下的日记里又很清楚的记载。我当年也只是照他的嘱咐试了一次,却因此上了瘾,我承认,我就是凶手。‟费林格从枕头下取出了手枪,“砰”的一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一性问题)
NO2:喜为人母的猪孩
“猪孩”的发现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据其家人介绍,1974年12月23日,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在猪身边发现了小显凤。他扒拉开猪崽儿,将小显凤抱回了炕上。谁知,第二天小显凤又回到了母猪身边„„
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她终日与猪为伍,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自然模仿的也是猪的行为。
1982年,王显凤的母亲改嫁了,王显凤跟随母亲来到同村农民王文乾家。王文乾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心地善良。继父无数次地试图让她回到人的生活中,却因显凤积习难改,一直未能成功。
“猪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王显凤被发现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1984年夏,王显凤的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本家叔叔偶然来她家办事,谈话间,他忽然听到厨房里有异样的哼哼声。当晚,小学教师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一篇《锅柽子村发现猪孩》的文章,寄给了当地的媒体,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为王显凤寻一条出路。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猪孩”王显凤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孩子。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当时,对她进行的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测量的结论令人沮丧。据一位一直跟随王显凤从事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这个11岁的“猪孩”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多少、上下、颜色、数的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只有怨、惧、乐,却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而作为正常人最低标准——生活基本自理人的智商应该是70。
“猪孩”的成长凝聚了众人的心血
对“猪孩”王显凤的帮助实在倾注了很多人的辛苦和汗水,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人的“猪孩”考察组,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理研究所决定免费为其进行治疗和教育。工作人员把“猪孩”从肮脏的猪圈带到美丽的大海、巍峨的高山、喧闹的街道开眼界、长见识,让她一步步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衣食住行的生存能力,但是由于“猪孩”王显凤与猪接触时间太长,每当她面对新鲜事物时总是茫然无知地表示惊讶、兴奋,或是惬意地发出猪的哼哼声。
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接近于70正常人的最低水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
“猪孩”王显凤当妈妈了!十余年前,这个曾和世界各地的“猴孩”、“狼孩”等“兽孩”一样引起世人关注的在猪圈里发现的东北女孩子如今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9年12月王显凤和李俊来结了婚。2002年5月2日,他们的孩子出生了。
提示: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NO3:两个命题
1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曾经有人指着克罗底
河问他:“这是克罗底河吗?”他却回答说:“不,我无法它是什么,因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
有人问克拉底鲁:“河流是如此,是否其他事物也这样呢?”
克拉底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正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变动着。”这时,有人指着克拉底鲁坐着的椅子问他:“你坐着的是什么?”
“是椅子。”“不对!”提问者反驳说,“按照你的理论,你的话还没说完,它已经变得不是椅子了。”
克拉底鲁无言以对。后来,他怕再出洋相,不管任何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不作回答,而只是不断摇动大拇指。意思是说,你问的问题我不回答出来,因为就像指头的摇动一样,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无法加以认识,我们更不能把它说出来,因为在说出时它已不存在了。后来,有人把克拉底鲁称为“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提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NO4:十粒杏仁和一罐大米
遇到格林的时候,是在一个朋友的新年聚会上,来客中只有格林的年纪大出很多。他是一个微秃的中年男子,但一直谦和地微笑。我当时刚刚有了双胞胎女儿,心情还没有从那种小生命诞生的喜悦和惊奇里缓过来,很自然地谈到了孩子。格林说他有6个孩子,最小的9岁,其中有4个是领养的,我惊奇地睁大眼睛,一瞬间就对这个秃顶的格林充满了好感。
“有了孩子以后才好像忽然成熟,才会安静地坐下来把一件事好好做到完。可同时又突然发现时间真的不多,很多想做的事都来不及做。”我说。
他理解地点头,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普通的记事本,在里面一张空页上仔细地画了三个层层包围着的圆圈。在最里面的圆圈上他写:这一生必须做的事,外一圈是应该做的事,最外一圈是如果做了生活会更好的事。
我低头看,忍不住笑,想着在新年晚会上会有人这样耐心地给我讲这种话,加上我的小女儿们柔软的体香全在心里,格外温暖。
格林忽然用右手指抓了抓眉毛,说等一下,自己就跑出去了。回来时他身上还带了点寒气,递给我一个罐子说:“这个是我留在车里的。这个罐子里装满大米和十粒杏仁。如果我先装大米就无法把这十粒杏仁装进去了,如果我先装十粒杏仁再装大米,就可以刚好装满盖上盖子。人生也是这样,要先做自己这一生必须做的事,时间过得很快的。”
我眼睛一亮,却只能微笑,无法多说出一句话。
提示: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篇:马原案例分析
一、随着德国贝塔斯曼公司停止中国书友会运营的宣布,这个有着170余年历史的图书巨鳄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为什么在欧洲极其成功的贝塔斯曼公司会在中国折戟,苦心经营十三年而未实现盈利?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制消费。除了入会费之外,贝塔斯曼公司规定会员每季度必须购买一本图书,否
则取消其会员资格,这一协议是最为让中国消费者厌恶的,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背离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2、图书定位狭窄。书友会会员数量攀升后,公司没有考虑更有内涵的读物,依然力推 励志及言情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价格高。读者刚入会时可以得到低价购得图书的机会,但此后只能以九折购书,而 加上邮费之后往往价格会高出原售价。
4、开设实体店的战略。2002年公司更换CEO之后力推在法国成功的实体店战略,然
后在欧洲书价高、房租低,但在中国书价远低于欧洲,而房租几乎持平,于是这一模式反而成为公司的累赘。
5、标准外企的管理模式。在国外CEO的带领下,公司走的完全是西方式的管理道路,与当地文化完全为进行融合,同时也忽略了书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6、海外的出版运作模式。贝塔斯曼在国常常是针对作家买断版权,一本《克林顿自传》
就要付出1000万,这与国内与作家谈稿费、税率、印量的作法完全不同,使得公司耗费了大量资金而销量却往往不甚理想。
7、大型网络书店的迅速崛起。由于价格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当当
网、卓越网等网络书店的崛起给贝塔斯曼带来了致命的冲击,由于高邮费的弊端,使得读者群大量流失。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贝塔斯曼公司没有考虑到其经营模式与中国固有图书市场的联系,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原有经营理念,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事物是永恒发展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利好讯息,图书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然存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必然过程,贝塔斯曼的经营理念不能遵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自然只能被淘汰。
所以,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看待事物要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遵从历史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要知道事物是普遍具有联系的,并且是永恒发展的。作为伟大祖国的未来复兴的中坚力量的我们,自然更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更加科学的看待事物,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二、我认同“成功的模式绝不可能完全复制”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称之为矛盾的普遍性;不同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一级没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特点,称之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一个人或集体追求成功的过程都是艰辛的并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的,这些矛盾之间具有共性也具有其各自的个性,有必然联系却又不尽相同。同样,在不同的人或集体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充斥的矛盾,自然也有相通的共性,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既然矛盾尤其特殊性,那么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走的路线和采取的方法必然不同,所以每个人和集体在追求成功的模式上完全照搬是必然会失败的。
贝塔斯曼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更是从实践的层面说明了这一观点。贝塔斯曼将其在欧洲的成功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却没有想到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贝塔斯曼忽略了在中国市场开拓疆土的特殊性,在13年经营而未盈利后终于退出市场。
所以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认识矛盾,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将矛盾转化为成功的奠基
1“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的出炉有着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继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毛泽东认为应批评右倾保守,发动“大跃进”。“大跃进”首先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虚报浮夸。环江制定了放“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城关农业社的一块面积为1.13亩的试验田作为“卫星”田,让社员先将田里的禾苗全拔出来,再进行深耕并施放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接着,组织当地人从100多亩中稻田中,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密植到试验田中并不断施肥。在收割时,反复过秤,才创造了这个虚假的记录。我认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要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然而,所谓的“水稻亩产十三万斤”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犯了蔑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给党,政府和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2“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中吸取这样的教训:要遵循自然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3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4.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1、本案例是对人类认识光的本质的科学发展史的回顾,反映了认识真理道路的曲折性
问题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知道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在这段科学发展史中,人们对于光的本质的认识是主观的思想,而光的本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又牛顿总结,提出了“粒子说”;正是一个个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打击了“粒子说”;而又是光电效应的发现是“波动说”转入下风,最后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这又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无纸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粒子说”“波动说”轮流占上风,最终统一于波粒二象性,体现了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2、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现在被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波粒二象性。具体来
说就是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二者在经典力学中是对立的,但“粒子说”无法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光电效应又无法被“波动说”阐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又是统一的。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粒子说”和“波动说”轮流占上风,最终统一于“波粒二象性”的曲折过程。现实在实践中的经验告诉人们光是粒子组成的,后来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打击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崭新的光的波动性学说,而后随着实践的发展,二者互相矛盾却不能解释全部的光学现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统一了二者,在现阶段被多数人认可。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在二战以前,英国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处于领先发展资本主义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是比其他起步晚的国家要快一步,这样私人资本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积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却没有增长到和生产力扩大的速度,导致这种供需矛盾逐渐激化,最终以生产力过剩为特征爆发了经济危机;在二战时期,美国本土并不是主战场,这在客观上为保存美国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而英国在二战中不单单是财力物力耗费大,本土上的战争也使得曾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帝国破败,工厂大多被破坏;此外,美国在二战后技术研发领域领先,特别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启了信息时代,使得美国至今仍是技术领域的巨头,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使得美国的工业产值在国际市场上占了绝大的份额,产值的增长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二战后经济危机都是由资本主义发达的美国兴起。
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这种矛盾就无法消除,因为这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无法脱离的。资本主义,就是靠着资本去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剥削的本质就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而来。此外,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具有周期性的,总是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它总是循环往复不会停止,这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必然出现。
战后的经济危机,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范围大。因为再二战以后,随着各国整顿恢复国内的生产,国际之间的贸易频繁,逐渐发展起来的海上运输,空中运输更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市场开始变成全球的市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以及产品的消费开始以全球为市场,不再只是在自家门里做生意,所以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使得在经济危机爆发时波及的范围很大,彼此牵扯。
此外,战后经济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更敏感。战前主要是生产产品过剩,而人们支付能力有限的矛盾;而战后,随着金融行业的繁荣,证券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更大,银行的信用制度一旦遭到破换,就会引发经济危机,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
第三篇:《马原》教学重点
绪论
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
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
第一章
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
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和运动关系 P34实践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P37-3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40联系的定义和特点
P4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P43-44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6量、质、度,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54规律及其客观性
P5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P6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P6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四点)P68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71-75真理的定义,真理的特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其中,客观性重点讲解,而绝对性和相对性让同学了解)P75-7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P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85-8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 P9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P95社会存在的三个内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社会意识是什么(上层建筑的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P97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100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P101生产关系的定义(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P1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P10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
P10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P1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点),P130人民群众是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关于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改革与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让同学有所了解。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让同学了解的内容
第四章
P141原始积累的定义、途径 P14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P144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二因素和二重性的关系 P14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46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P147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 P154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P157剩余价值的定义
P15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内容及意义 P15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了解)P165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和两个条件 P16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P182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垄断阶段又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183垄断的定义
P184金融资本的定义,金融寡头的政治、经济统治 P186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202-203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P207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原因
第六章
P213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P215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基本形式
P221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巨大的历史贡献 P232-23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P255-260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P26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 P26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只要求理解,不必背诵)
第四篇:马原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点
红色字体部分为教学重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四、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基本形式
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内涵及其表现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一个过程
三、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表现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五、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及其意义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以及客观性的含义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三、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及其意义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五、价值的含义、特征、价值评价的特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四、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及其意义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则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辩证思考
四、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二、价值规律及其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双重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一、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五、资本有机构成的原因、含义、结果及其意义
六、个别资本的运动,即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及其条件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的含义、原因以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双重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原因以及双重影响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列宁对俄国如何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精辟论述)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及其意义 第三节
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五篇:马原教学要点2012
绪论、教学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 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 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教学要点
1.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知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
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内在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务处于一定的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5.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1)对立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反 2 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是抽象的;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的个性,因而是具体的、丰富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中包含着普遍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一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成了特殊性。反之亦然。
6.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事物的量的规律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7.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8.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 教学要点
1、怎样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时间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之间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5、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答:(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2)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性 答:(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怎样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 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②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第三章 教学要点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它的实现是具体的、现实的。它并不单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绝对高度,而是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所达到的状态。自觉地把握这个规律,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 5 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予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把它应用到生产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1)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2)渗透到劳动资料中去,可转化为劳动工具。(3)渗透到劳动对象中去,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4)应用于生产管理,可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
7.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四章 教学要点
1.如何理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意义: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
价值论: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以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意义: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5、如何理解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资本的运动要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阶段,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6.什么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周转: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
7.利润和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因此,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无关。
8.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而实际上,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