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五、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 流通中的货币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 货币量。
3.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 的货币量。
六、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生活,学习一定的社会群体语言,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七、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
1.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得到 保障。
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物质基础。
八、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工人生活资料 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九、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十、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 联系和统一。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 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 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 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二、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首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三、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十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但其基本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十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 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 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 素。
十六、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科学内涵:
1.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 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内容:(1)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的理论,也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 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2)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十七、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1.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 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发展 存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十八、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 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十九、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方面
1.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 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社 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
二十、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 主要组成部分。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十一、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 求而进行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不断的 解决。
二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 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
十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二十四、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
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 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3.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 序,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二十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十六、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十七、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 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十八、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 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解放全人类的革命。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 面发展。
第二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三篇: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
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29、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分)(2)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2分)(3)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作为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2分)3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趋势(2分)(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分)(3)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 对立。(2分)31.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1.5分)(2)人类社会发展是规律决定性和主体能力性相统一的(1.5分)(3)人类社会发展即显示出统一性,有显示出多样性(1.5分)(4)人类社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
第四篇: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4)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原因:实践规律转化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
表现: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一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地位: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值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
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9.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
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3)这两对矛盾的意义: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2、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怎样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而创立的。
意义: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4、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2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5、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死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死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
宏观调节和围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
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
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7、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
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
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
1、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动就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5、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6、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2、怎样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分别是什么?
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5、谈谈你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3、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5、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并非一点论。二者兼顾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有重点的兼顾,并非均衡论。
6、人的本质不是天赋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立足于一切现实的社会关系总和这一基点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和社会性。
四、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其次,这种品种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
答: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骇地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①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指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就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人能够感知和认识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为科学地认识世界指明了方向,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使哲学物质概念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根本缺陷。
3.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二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看,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而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人的意识。
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看,客观存在才是意识内容的源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来源于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意识则是歪曲的反映。
4.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答: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不由人们自己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政治的、法律的、精神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是人们的自觉活动创造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等。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同一性;二是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①两者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②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③二者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矛盾运动。④认识事物的矛盾,要把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夸大一方而否认另一方,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互相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同“一点论”和“均衡论”有何区别? 答:①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它同只肯定其一,而忽略或否定其二的形而上学“一点论”有质的区别。
②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在两点中着重抓住重点,即着重把握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同不去把握甚至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有质的区别。
③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中包含着重点论,因而两点论又区别于“均衡论”;重点论也包含着两点论,因而重点论也区别于“一点论”。
9.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无时不有)。这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二者相互联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包含着共性,没有不包含共性的个性。
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它是事物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是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它是事物显著的变动状态,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结、互相转化。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不可能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实现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没有质变,也就没有新的量变。
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引起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使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基本内容。
11.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有何区别?
答: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认为:①辩 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运动,否定方面的不断强大,并最后战胜肯定方面的必然结果。②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发展中决定性的一环。其二,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使新旧事物联系起来。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萌芽,发展而来的。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一方面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不合理的、腐朽的东西,使新旧事物有本质区别,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的中断。另一方面,新事物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使其在新的条件下获得新的生命,体现了发展中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①否定不是事物自身的因素,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在的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②否定不是“扬弃”,而是绝对的否定,简单的抛弃。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不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过程,因而是错误的。
1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2.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没有应用到物质生产过程中之前,是潜在的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①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但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状况。 4.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经常变动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是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其中经济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巩固、完善和发展的政治、思想条件,对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已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简要阐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已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7.为什么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受到自己目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中,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臵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臵,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4.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简答题
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国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股东之手,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的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首脑。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法制建设,以便维护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利益的协调,缓和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发挥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四、简答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的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2.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我国现在尚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究竟会有多长,究竟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何时才开始并怎样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尚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地去认识和探索。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决不能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历史经验也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对此也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
1.为什么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1.为什么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受到自己目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中,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 4.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2.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我国现在尚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究竟会有多长,究竟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何时才开始并怎样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尚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地去认识和探索。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决不能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历史经验也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对此也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4.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的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3分)这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其次,这种品种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分)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分)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3分)
3.简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2分)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已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3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分)
4.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2分)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臵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分)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臵,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3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2分)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分)
2.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没有应用到物质生产过程中之前,是潜在的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4分)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3分)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2分)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5分)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的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首脑。(2分)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2分)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法制建设,以便维护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利益的协调,缓和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发挥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2分)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1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没有应用到物质生产过程中之前,是潜在的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4.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
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意识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没有应用到物质生产过程中之前,是潜在的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4.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一、简答题(每题7分,共计28分)
1.简述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分)首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3分)其次,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2分)2.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4分)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分)
3.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4分)
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同一的属性又称同一性;二是对立的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3分)①两者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②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③二者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矛盾运动。(4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1.为什么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受到自己目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中,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2.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我国现在尚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究竟会有多长,究竟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何时才开始并怎样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尚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地去认识和探索。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决不能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历史经验也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对此也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4.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的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四、简答题(简述下列各题基本观点,并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共4题,每题7分,共计28分)1.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它们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适应。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是错误的。
2.简要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互相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4.简要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四、简答题(简述下列各题基本观点,并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每题7分,共28分)1.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答: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不由人们自己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政治的、法律的、精神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是人们的自觉活动创造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2.简要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互相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
4.为什么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受到自己目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中,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