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时间:2019-05-12 22:4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第一篇: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 复习题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何区别?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10.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同时并存。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击败对手。(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便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4)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1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 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1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料配置方式。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4.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与资本积累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定义: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主要从价值角度考察资本大量的增加;资本积聚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总量的增大。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与资本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表现为:

(1)二者的区别。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2)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6.简述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和科学性。

(1)社会进步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因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最高的、根本的标准。(2)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是指每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定力量,既每一代人总是面对上一代人所遗留下来的生产力,而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3)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的,是指生产力由物质要素构成,其发展水平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准确的测定。1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

(1)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2)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构成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3)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18、简述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不可分割。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2)一个物品仅有使用价值,而未凝结人类劳动,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其次,二者之间又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二者兼得。

第二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三篇: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

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29、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分)(2)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2分)(3)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作为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2分)3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趋势(2分)(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分)(3)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 对立。(2分)31.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1.5分)(2)人类社会发展是规律决定性和主体能力性相统一的(1.5分)(3)人类社会发展即显示出统一性,有显示出多样性(1.5分)(4)人类社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

第四篇: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4)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原因:实践规律转化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

表现: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一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地位: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值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

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9.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

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3)这两对矛盾的意义: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2、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怎样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而创立的。

意义: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4、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2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5、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死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死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

宏观调节和围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

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

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7、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

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五、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 流通中的货币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 货币量。

3.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 的货币量。

六、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生活,学习一定的社会群体语言,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七、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

1.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得到 保障。

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物质基础。

八、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工人生活资料 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九、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十、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 联系和统一。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 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 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 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二、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首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三、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十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但其基本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十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 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 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 素。

十六、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科学内涵:

1.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 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内容:(1)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的理论,也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 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2)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十七、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1.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 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发展 存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十八、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 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十九、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方面

1.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 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社 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

二十、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 主要组成部分。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十一、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 求而进行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不断的 解决。

二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 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

十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二十四、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

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 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3.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 序,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二十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十六、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十七、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 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十八、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 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解放全人类的革命。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 面发展。

下载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

    马原简答题 1

    马原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5篇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马原复习参考2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物质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用这种简......

    马原复习终极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陈宣明老师 一. 辩证唯物论。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马原简答题绝对精确期末必备

    4.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