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重点

时间:2019-05-13 03:2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复习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复习重点》。

第一篇: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物质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2.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三.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武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实践

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征: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a.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设和调整社会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b.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特殊性的3中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二者相互区别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八.量变与质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十.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第二章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二.感性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b.具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四.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认识世界好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4.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应的能动性。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3.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a.生产了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经济基础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则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第一生产力。首先,对生产力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第四章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二.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a.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b.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1.自在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二篇:南邮马原复习重点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规律: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表示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召开十大,决定实行发展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有用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大力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以租让,租凭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暴露了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3,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3,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这就是诠释了矛盾的特殊性。4,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六、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七、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八、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结合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3,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九、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联系实际,论述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十、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一、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2,在私有制商品的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3,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4,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5,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商品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十三、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十四、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十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各是什么?

实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十六、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1,垄断没有消除生产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十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十八、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

十九、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变化在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主要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二十、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二

十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二

十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6,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第三篇:马原简述题复习重点

马原简述辨析题

1.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1)概念:“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不同时期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两个出名论断。“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结论。“两个绝不会”是指,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2)辩证关系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绝不会指明了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过程,二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一方面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绝不会的最终前途,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个绝不会与两个必然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发展。另一方面两个绝不会体现了两个必然的应有之义。两个必然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其中蕴含两个绝不会的灵魂,是对两个绝不会规律的展示,(3)意义:从对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论断的认识过程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自我批评和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一是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评述上。二是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上。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无产阶级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1)概念: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辩证关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3)意义: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概: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2)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相互对立,统一)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要依据。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概念: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含义: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论述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思想结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绝对性,必须坚持。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穷尽真理,具有相对性,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因而,我们对马列主义和毛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的相对性,这种教条主义的观点必然会窒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生命力。相对主义则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具有的绝对性,这同样抹杀了马的生命力。)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概念:A.矛盾普遍性 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字矛盾中运动。B.矛盾特殊性 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裁去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2)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的都是普遍性与同一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体。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富余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概念: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3)现实意义: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是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8.试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概念: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内涵: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2)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是辩证统一的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发展方向。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后果: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的第二把钥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3)方法论意义:在当地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提供依据。

9.试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重要启示及其现实意义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现实意义: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而要取得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主义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它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要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产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5、什么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其次,价值的形式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其方法论意义:

6、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产生的动因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7、阐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毫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是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错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比如在发展现代工业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等。

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想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第四篇:《马原》教学重点

绪论

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

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

第一章

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

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和运动关系 P34实践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P37-3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40联系的定义和特点

P4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P43-44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6量、质、度,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54规律及其客观性

P5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P6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P6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四点)P68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71-75真理的定义,真理的特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其中,客观性重点讲解,而绝对性和相对性让同学了解)P75-7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P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85-8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 P9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P95社会存在的三个内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社会意识是什么(上层建筑的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P97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100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P101生产关系的定义(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P1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P10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

P10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P1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点),P130人民群众是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关于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改革与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让同学有所了解。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让同学了解的内容

第四章

P141原始积累的定义、途径 P14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P144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二因素和二重性的关系 P14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46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P147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 P154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P157剩余价值的定义

P15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内容及意义 P15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了解)P165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和两个条件 P16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P182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垄断阶段又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183垄断的定义

P184金融资本的定义,金融寡头的政治、经济统治 P186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202-203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P207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原因

第六章

P213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P215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基本形式

P221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巨大的历史贡献 P232-23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P255-260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P26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 P26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只要求理解,不必背诵)

第五篇:马原重点

第一张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四、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五、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六、辩证法的基本方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2、矛盾分析法;

3、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七、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八、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一、认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认识的两次飞跃?(1)从实践到认识: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再从认识到实践: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存在着怎样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意义: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第三章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三、科技革命实践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四、人民群众、群众观点?(1)概念: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

1、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论的本质和生产方法?(1)本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评价?(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这些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2)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一段巩固和发展时期以后,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3)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第五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经济全球化?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

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两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2)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七章

1、展望未来的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3)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自由时间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5)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6)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开始自觉的创造自己的历史。

下载马原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复习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马原复习参考2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 复习题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复习终极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陈宣明老师 一. 辩证唯物论。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马原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劳动二重性理论与价值增殖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分为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和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

    大学生马原机考重点

    绪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又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②广义:马克......

    马原重点考试概要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