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同文化》公开课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
重
点:
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教学思路:
导入:
奥运即将在北京举行,圣火在顺利传递中,大家很想去北京看奥运吧,看看我们的首都,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那么以前的老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是不是很有文化气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来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板书:胡同文化)
一、首先,考究一下“文化”定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
胡同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二、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提问并回答] 明确: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1)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A、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方位意识很强)
B、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他了,是怎么说的?(“你往南边去一点”)
C、崇明人的方位意思也很强。
D、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
(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2)第2段呢?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A、为了改变形象,有些名字的读音采用了什么手段?(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
D、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3)第3段?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到底是哪一句?
都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该怎么说?
(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对,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是自行组织语言。(4)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A、这个网络的特点是什么呢?
(宁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B、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胡同的特点:见幻灯片
过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学生朗读6—12段)
四、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的内涵,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大家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总写: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6段,安土重迁;
A、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思啊?
(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
B、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7段,过往不多; A、会“随分子”“处街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合礼数”。)B、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
(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A、表现在哪?
(这里都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B、请位学生朗读一下第8节。“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A、怎么理解“闹”“过”?(“闹”,闹着玩,闹哄哄,很吵,跟我不相干;“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10—12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A、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五、北京市民的这种文化内涵跟胡同、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北京历史根源。明确:
1、“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
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2、天子脚下,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3、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六、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A、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这3个词语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个跟不上时代的保守派呢?(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听听汪曾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幻灯片)
1、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怅惘的感伤、留恋之情。
2、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反映了作者面对现实,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谈平和以及作者的感伤和超脱理智。作业
学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老一样真实地考察一下我们所生活的崇明岛,写一写“崇明文化”,大家都是出生和生长于崇明,对于崇明的地貌(四面环水,河流纵横)、风俗、居住特点、生活习惯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篇,作为本周周记。
第二篇:《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北京的胡同>>,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3.研习6——9段
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人际:过往不多(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饮食:易于满足(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处世:冷眼旁观(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比较阅读,展示课件(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2)“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4.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1)《八月骄阳》 关键词: “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四,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深入探讨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面对皇权,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五,探究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听朗读,谈感受。
教师简单点拔: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六.拓展延伸
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们展现出怎样的文化呢?那么今天的北京还是这样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吗?新时代的北京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学生畅谈今日北京。
第三篇:《胡同文化》公开课课堂实录_新昌
《胡同文化》公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重
点:
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2005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重
点:
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家都熟悉胡同,但是我们不一定会想到胡同里还会有精深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板书课题)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首先,大家看词典上是怎样给“文化”定义的?(1427)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肯定会有很多收获,比方说(吃文化、酒文化黄酒、茶文化、服饰文化)
一、我们来看课文第5段,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二、对,倒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而不用像“草原”文化、“水乡”文化之类的呢,第5段里怎么说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2、胡同
三、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1)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1.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方位意识很强)
2.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他了,是怎么说的?(“你往南边去一点)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样的事,我们会怎么说?(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说明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2)第2段呢?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3)第3段?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到底是哪一句?
都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该怎么说?
(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对,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是自行组织语言。(4)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这段很明显,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分小组朗读,1大组读第6段,2大组读第7段,3大组读第8段,4大组读第9、10自然段,然后大家一起读12段。(学生朗读)
四、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的内涵,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大家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五、这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下面大家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你的理解?(„„„„„„)
六、在第8段,北京人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于满足)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注意要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特别是每句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去读,应该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音调往上提,请一位同学来试试。(指定一名学生)好,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好好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好,让我们再听听另外一个版本: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是它好还是课文好?
(它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
这样一改,京味儿的味道就体现出来了。说明汪曾祺这位老人对传统文化怀着很深的感情。
第11段是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我们能不能将他表演出来。同桌先分角色朗读,然后我们再请人来表演。——学生表演
七、这些话表现了北京人什么样的性格?(安分守纪,逆来顺受)
八、课文12段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怎么说的?(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九、“睡不着眯着”这 实在太精彩了,精彩在哪里?在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小时候睡午觉,贪玩,睡不着,大人会硬逼着你睡,怎么办?强迫自己眯上眼睛。大人问:睡着了吗?你回答:睡着了。是吧)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13段,朗读时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请把最后四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十、这次读的更到位些,这几句短语和前面第8段的语言风格相同吗?(口头语、典雅的书面语)
十一、这是很舒卷气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与第8段一样的口语,怎么换,看看效果若何,试试看?
(大家讨论一下)
(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这说明: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我们写出好问站个,要掌握多样化的语言。
十二、再往下,14段里,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这段里找出3个词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十三、这3个词语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个跟不上时代的保守派呢?(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听听汪曾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我们看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一则资料: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将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反映了作者面对现实,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对,一旦准确把握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15段这句话,体会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中不同感情,可以读的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1)快速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2)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喜有悲,复杂多样)(3)慢速呢?(沉痛,悲凉)
十四、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中速)再读一遍。
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谈平和以及作者的感伤和超脱理智。
刚才我们学习的胡同文化是哪里的?(北京)
对,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先听一段资料:《今日新昌》10月19日版: “让名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新昌”,茶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新昌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生活在茶乡,可以试着去了解家乡关于大拂龙井的相关文化知识,同学们可以对新昌的茶文化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索。
备用资料: 老舍茶馆披露大佛龙井与茶馆故事 “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这是今年4月28日时任中国gmd主席的lz先生在老舍茶馆喝茶听戏后的题词。当时,老舍茶馆为lz夫妇准备的第一道茶就是浙江新昌的大佛龙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接待政要,服务员总是待沏好茶后再端上去的,但这次是现冲现泡,而且服务员还特地表演了整个大佛龙井茶的冲泡过程,这让非常懂茶的lz夫妇赞不绝口。龙井茶香飘天下。老舍茶馆需要好茶,自然少不了龙井。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老舍茶馆得知新昌的大佛龙井也是茶中珍品,于是专程来新考察。2004年,老舍茶馆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老舍茶馆、大佛龙井文化节”活动。为让更多的北京人了解大佛龙井,茶馆还特意把连续两年荣获大佛龙井茶王炒制大赛的“状元”请到北京,进行现场炒茶,免费让市民品尝。“大佛龙井”一经推出,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且成为馈赠外宾、传播文化的使者。由此一杯绿意盎然、甘甜清冽的大佛龙井,让在传承中创新的老舍茶馆和禅茶一味的中国文化播洒向世界。目前,老舍茶馆还在新昌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做到精心栽培,精心炒制,使每一位到老舍茶馆喝茶的人都能品尝到“大佛龙井”非凡的品质韵味。
作 业
学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老一样真实地考察以下我们的新昌中学,写一写“新中文化”,大家来校学习时间也不短了,并且亲身参与了新中80周年校庆的盛况,对于新中的老师、新中的学习生活、新中的风格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一周以后我们集体交流,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好,再见了,胡同文化!再见了,同学们,下课!
第四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3.认识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像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韵味吧!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二、解题(投影显示)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2.讲析课文第1~5自然段(板书)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迁移训练
①想象“胡同文化”今天的状况。
②概括武汉的“热干面”文化和广州的“凉席”文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投影显示)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板书)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板书)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板书)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写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作业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介绍胡同
布局 方正
北京人的生活
影响
北京人的思想
居住 交际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封闭 自闭、随意 闲适 易于满足
冷漠、隐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取名 数量 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不清
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第五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播放歌曲《北京胡同》。(优化P18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
同学们,说起巷子,我们并不陌生,而且应该比较熟悉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巷子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巷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巷子也就是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我们将一节课完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有没有信心?(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照片)
(三)作者简介(教参P47)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其有“短篇圣手”之称,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四)解题(教参P47+优化P186)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1>胡同:小弄(lòng)堂、小巷子(点出了写作对象)<2>文化: 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它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多媒体展示)
《胡同文化》通过是北京胡同的特点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这也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五)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品味文章语言。1.速读课文,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分段。(见书上)
2.我们的汪曾祺先生又是如何介绍胡同的,汪先生笔下的北京胡同具有怎样的特点?快速阅读课文(1—4段),划出表现胡同特点的关键词句,概括胡同的特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请同学来给大家说说北京胡同具有怎样的特点,让另外同学补充,然后明确。
板书: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特点 方位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请问同学们是如何找到这些特点的? 总结筛选概括信息方法:
板书:
①化繁为简,抓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②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说明其共同点。
3.文章的题目是《胡同文化》,为什么作者要用1—4段来写胡同的特点呢,是否和文题偏离?
齐读第1段首尾两句和第5段。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指的是胡同文化。第5段 过渡段
4.了解胡同,对胡同文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接着就是对胡同文化有理性的认识,所以接下来就是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
由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筛选概括信息方法找出关键词句,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主要分析第6段至12段。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的精义是什么呢? 封闭 忍
(2)请问,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居住心态是怎样的? 安土重(zhòng)迁
(3)同学们,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4)请问,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易于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
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一生活态度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胡同“封闭”→文化“保守”→心态“满足”→作者“赞赏”。(5)请找出,北京人的政治态度?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6)北京人有这样的政治态度,那他们又是如何处世的呢?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一处世哲学的?请分析品味作者的情感。“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胡同“封闭”→文化“保守”→心态“忍耐”→作者“赞赏”或“否定”。(多媒体展示一组胡同、四合院的图片,突出并让学生感知胡同“封闭”的特点,让学生更易理解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作者用“封闭”和“忍”来概括北京“文化形态” 的内涵。两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封闭”造就了“忍”,而“忍”更加固了“封闭”。居住方式与城市文化形态是有紧密联系的,胡同、四合院对北京市民文化性格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学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北京胡同市民这种“忍”的特征的呢?(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和北京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来考虑)
明确:北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北京市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身处皇城根下、生活在天子脚下的百姓只能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耐屈从,长期以来就造就了他们“忍”的特性,这也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以上谈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以及胡同文化的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概括现在胡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态度。(多媒体展示图片)
(1)随着北京市市政建设的发展,北京的胡同走向衰败、没落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小结:语言朴实通俗,准确易懂又优美典雅)
(2)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态度(优化P187)留念、伤感、怀旧(感性)
无可奈何、没落的必然(理性)
6.作者为何有这种感情?(多媒体补充作者的背景介绍)
作者虽然是外地人,但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北京人是有感情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他对胡同百姓的易于满足的心态、胡同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是理解的。因此当看到胡同没落、胡同文化衰退时,表现出伤感怀旧的情感。但作者对胡同百姓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处事态度和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态是持否定态度的,“北京人,真有你的!”作者以调侃的意味含蓄的批判了北京人“忍”的心态等胡同文化中的消极方面。作者也看到,这种保守封闭的文化在如今这种信息社会中迟早有消失的一天,而作者本身也是一个豁达的人,所以他对胡同文化的消亡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是理解接受的,所以最终含着复杂的感情说:“再见吧,胡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多媒体打出现代北京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
(七)拓展探究
1.作者所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共同的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你怎么看? 2.课后思考:我们现在的建筑有哪些特征?从中体现了现代人怎样的文化心态?(提示:现代人装防盗门、封闭阳台体现了现代人缺乏安全感的心态;对绿化面积的要求体现了现代人因远离自然而想亲近自然的心态;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体现了崇尚健康的心态等等。)
板书: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 文化
↓ 大潮席卷 ↓
方位、取名、数量、网络 ∣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 ∣ ↓
毫无生气 ↓ 衰败没落
↓———————→ 日趋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