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
第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并对喜欢的物品做一个广告设计,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设计食品包装的方法。教学准备:素描纸、水粉颜料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情境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图片展示并介绍: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认识了解绿色食品标志和中国环境标志。说说标志中的形状,图形和象征意义。5.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欣赏书中图片: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及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2.制作过程:
(1)构思: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四、创造表现。1.出示作业要求。2.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六、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习惯也将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下进一步改善,同时亦希望学生进一步建立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2课 城市灵光
教学目标: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抓住特征表现标志性建筑。教学准备:素描纸、铅笔、擦头、水粉颜料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书中图片: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问: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导入课题。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板书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小组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说说建筑的造型特点。
2.交流欣赏: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进行描绘。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2.方法
(1)构图,突出主体。(2)修改。
(3)上色。
(4)整理完成。
四、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将优秀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让同学欣赏。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了解身边建筑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流程中做了如下安排:
预习感受——反馈交流——绘画体验——展示评价。
教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在绘画练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所画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大胆表现,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多数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涂色能力均有很大提高。但部分学生作画时还不够细致耐心,教师还须分析原因寻找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第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素描纸、铅笔、擦头、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3课 俯瞰山川
一、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景物特征: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四、创作评析:
1.学生作业:创作一幅俯视现象的画。先用铅笔构图,修改好再上色。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学生总习惯于从一个相当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本课俯瞰山川从视觉艺术的语言运用介入,抓住从俯视到平视的变化,选择祖国的美丽山川作为学习内容,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俯瞰山川增强和激发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
第4课 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2.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
1.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画虾。《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3.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4.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2.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三、欣赏感受:
1. 赏画导人
2. 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3.揭示课题:画坛巨匠——毕加索
四、欣赏评述:
1.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2.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问: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什么?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
从楼上跳下的人吗?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五、模仿、体验:
尝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六、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观察、感受、交流,学习,学生对画坛巨匠——齐白石和毕加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从传记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等来认识了齐白石和毕加索,了解中国水墨画和立体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体验作品,从而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第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人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2.怎样将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更有艺术性。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一、尝试作业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二、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1)基本形的制作: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5课 音乐会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三、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结: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四、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五、再次作业
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六、评析作业
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图片欣赏。
六、教学后记
由深到浅的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骤然得到了提升,也让我自己也得到了进步。相对自己之前《自画像》一课,觉得自己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没再纠结在班级纪律上面,而是用了一些小小的奖励方法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整个教学设计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发挥的牵引方向,对于歌曲的选择等等都是我需要再次改进的地方。
第6课 瓶花与水果
学习目标:
能够探究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体验了解美的文具用品。
1、用画笔表达美的文具用品。
2、逐步养成美好习惯,用审美眼光观察身边的物品。
3、培养在美的探究中自主、分析、理解,表达美的物品。
教学准备:素描纸、铅笔、擦头、文具用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引出课题: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线造型、写生)。
2、揭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绘画内容,让学生探究文具用品,去感悟文具用品的生命存在,体现自己情感。
3、让学生观察文具盒,看造型、结构、色彩、材质及利用情况。学生相互比较、对照,分析文具用品之特点。
4、摆放文具用品成一组静物,注意摆放时的构图,前后关系等。
5、教师与学生相互表达交流文具用品特点,注意奖励评价修正学生观点。
6、学生开始动笔。
7、注意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方法。
8、同学间相互交流,注意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各学生可不同构图、画面,其个性要有发展。
9、学生作画时,文具用品画多少,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逐步完成。
10、注意捕捉形体结构。加强文具用品的立体感。
11、教师巡回指导,在绘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进一步了解学习生活,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的特点,结构,形状,表达时的疑点。
引导学生从理性到感性。探究美在生活中,美在身边,美在书包里。同时也要拓展学生视野。强调作画时的造型明了,简洁。
第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7课 兵马俑
三、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四、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彩绘陶鼎: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五、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六、教学后记
两节课欣赏,还是有可思考的地方,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课程,还要注重对学情的分析,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调整。所以说学情分析十分重要,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需要教师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调整,只有师生互相了解,才可能更好地上出高效的课。
第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二、尝试表现 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
8课 光影变幻
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立方体、铅笔、纸。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展示《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
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六、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学习,都对素描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加上有部分学生本生已经学习过素描绘画,因此,作业效果不错,很多同学在原来我要求的简单形的基础上,能自动提高作业难度,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六课时)
教学过程:
9课 走向明天
一、畅谈感想 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二、欣赏评述 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
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
色彩装饰:是否具有艺术性。
三、延伸应用 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活动安排: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四、展示交流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提供背景音乐: 《友谊地久天长》。
五、赠送体验
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新课
l.引导学生观看自己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毕业留言册。
提问:看完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2.学生漫谈。
3.教师小结并回忆:这样一本留言册,我将它装饰得异常精美,我认为一本毕业留言册完全可以算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可以永久性珍藏的艺术品。每当我觉得生活中灰色的东西占了大多数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找到这样一本留言册来翻看一下。里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行行真挚的话语,有些优美,有些朴实,甚至有些尖锐,但的确常常勾起我一些纯真而美丽的回忆。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制作留言册页的基本方法。
剪贴照片:将照片贴在自己满意的位置。
绘画装饰:运用“平面设计”的知识合理装饰。
文字书写:写出自己的毕业感言以及对同学的美好祝愿。
2.欣赏精美的毕业留言册页。
三、创造表现 实践参与
活动安排:设计几张毕业留言册页,贴上照片,写上毕业留言。
活动要求,使学生能更明确活动要求。
四、畅谈互赠 体验真情
1.整理装订毕业留言册,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装订方法进行装饰。
2.畅谈小学六年以来你印象深刻的往事。
3.谈谈对明天的期望。
五、教学后记
美术教学活动,应努力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再整合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
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第10课 小园艺师
2.教师小结: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欣赏引导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2.互动交流 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
水: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三、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四、评价活动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随堂欣赏、导入激趣
揭示课题 :
1.小结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园林建造的一般知识,并且尝试了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
2.与学生一起欣赏苏州园林,一起感受中国造园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积累素材,给予启示。
二、感知材料
1.看看师生共同准备的各种材料,说说分别适合制作园林模型中的什么内容。
2.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演示。
三、合作学习尝试体验
1.分组: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
2.分工:分别设“艺术总监”、“建筑师”、“架桥师”、“花木造型师”等职务。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补充给各组,带动大家,共享材料。
4.教师到各组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造型、粘贴、拼合中的难题。
四、欣赏评价
1.共同欣赏合作学习的成果。
2.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集体创意进行介绍演讲。
3.教师请各组同学在本组作品前拍照纪念,照片将贴在本班队角上,让这次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队旗下,得到升华。
五、课堂总结
1.教师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总结评奖,分别授予“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制作奖”。
2.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恢复教室整洁。
六、教学后记
本课学习活动主要可设置为三部分:园林欣赏——园林设计——园林制作。园 学生对园林的认识都来源于图,因此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先整体布局,先画近后画远,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就可以进入第二部分:园林设计——设计图的绘制。绘制的工具提倡多样化,彩笔、蜡笔可自由选择。最后对设计进行反馈评述。
第教学目标 :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1.出示三篇文章《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的片段依次把文章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
2.出示三幅画,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课题——《给文章配画》。
二、启发引导
1.提问:请大家看这三幅画,你为什么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分别是哪篇文章的配画呢?
生:因为这些配画都画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2.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中的形象化词语。
三、教师示范 方法指导
出示文章片段,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11课 给文章配画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欣赏画家作品。
3.欣赏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
五、学生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出示作业要求)
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作品。
2.台下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看图说文。
3.看图说文与原文章的比较对照。
第二课时
一、教师示范
方法指导 出示文章片段,教师边讲解边示范。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3.构图布局。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视频展示台,3、4、5依次用复合灯片的方法展示。
二、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欣赏画家作品。
3.欣赏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1.出示学生作品。2.出示画家作品。
3.出示《西厢记》、《几米作品》、《三打白骨精》。
三、学生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出示作业要求。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作品。
2.台下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看图说文。
3.看图说文与原文章的比较对照。视频展示台。
四、教学后记
总的来说,整个课程的思路清晰,流畅。学生对文章配画兴趣较高。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较好,通过课程,学生对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鄹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了。
学生对给文章配画兴趣很高,运用PPT的方式出示有关图片及绘画过程演示步骤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解环节中演示熟悉文章的内容时,由于PPT效果影响,学生对文章很感人,其人物、情节、环境也很典型,但关系复杂,场面颇大,学生想画又难以画好。以后PPT将注意改进。作品展示环节,由于学生的热情高涨,过分注重自我展示,使课程上的组积教学显得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注意改进。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美版)
第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并对喜欢的物品做一个广告设计,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广告设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1.同学们都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
2.新学期的期望: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进入小学最后一学期的学习中。在这儿,我希望所有同学在新学期里有更大的收获,以优异的成绩来告别母校,升入初中学习。3.新学期的要求:备好学具;爱惜书本;遵守纪律;认真作业; 4.奖惩办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五星或红旗。(奖惩办法略)
一、谈话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情境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图片展示并介绍: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认识了解绿色食品标志和中国环境标志。说说标志中的形状,图形和象征意义。5.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欣赏书中图片: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及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归纳:简洁、醒目、美观。
(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
(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a)呈现绿色食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b)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c)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三、创造表现。
1.作业要求: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画一画简单的包装设计示意图。2.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2.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第二课时(总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街边、建筑物或商场里的广告设计,你们能谈一谈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一个设计吗?(学生回答、讨论)2.展示精美广告设计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广告的奇妙世界,了解广告画的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3.引入课题——广告设计。课件展示或回忆:各种精彩广告设计,并配有广告语的声音。
二、深入感知:
1.提问思考: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深入感知教师小结:创意新奇,精美别致,视觉冲击力强。起到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2.欣赏分析,了解广告设计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形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
(3)色彩视觉冲击力强,感染力充分。3.制作过程:
(1)构思: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5.游戏,启发思维。由一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你看到了某某,想到了某某,同教材示意图。
三、尝试作业、反馈指导。1.尝试制作构思草图。
2.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3.教师小结:广告版面的图形应与文字相巨配合、对比协调、形式均衡。4.欣赏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
(1)展示学生作品。
(2)图片展示: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及相对应的版式结构示意图。
四、创造表现。1.出示作业要求。2.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析交流,延伸应用。1.讨论评议
互评: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2.渗透环保意识,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3.鼓励学生布置绿色商店,进行模拟交易学生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2课 城市灵光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画一画并尝试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标志性建筑和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卡纸等。
第一课时(总第三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书中图片: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问: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其中你觉得很特别的建筑是?(引导生找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教师做简单介绍: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入课题。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板书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2.交流欣赏: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四课时)
一、展示上节课描绘较好的作品,为作品修改提供参考。
二、学生继续上节课作业,将细节描绘出来。
1.修改建筑图,突出主体。
2.上色。
3.整理完成。
三、展示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第三课时
一、欣赏分析:
1.学生欣赏书中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问:建筑的基本形一般有哪些?这些建筑模型分别采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你认为它们造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2.教师归纳总结:
建筑的基本形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等。
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KT板、泡沫板、木材等。
二、交流体验:
1.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其实,简单的纸材通过剪贴折压成型也能做出很多富有造型变化的建筑模型。
2.看一看、拆一拆、学一学。
每一小组发给一座建筑模型,学生观察和讨论其制作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拆开重组的方式更直观地掌握制作步骤。构思新的设计创意。
3.学生代表简单演示制作过程并总结制作方法:折——粘——剪——整理成型。
三、自主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合适的纸张,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一件或多件建筑模型进行组合拼装。
(2)注意加入自己独特的构思,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3)巧妙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或其他小饰品进行点缀。
(4)制作的同时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
2.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完成创作的小组同学将作品摆放至“展台”,和其他小组的作品组合成建筑群。
2.自由欣赏参观,引导学生从造型的独特性、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来评价作品。
五、拓展延伸:
想象用用易拉罐、包装盒等各种废弃材料制作成的建筑模型:告诉学生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渗透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第一课时(总第五课时)
一、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1.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运用
3课 俯瞰山川
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欣赏10页下边的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1.摄影作品欣赏:用俯视角度拍摄的《流动的长城》给你什么感觉?
2.作者是怎么表现出俯视的感觉的?
3.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第二课时(总第六课时)
一、欣赏感受: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作品。
2.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
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
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
二、交流尝试:
1.信息交流: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
(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
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学生边说,老师边指导学生选择书中图片资料并适当演示)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角度的画面。
1.找别扭。
(1)教师演示画一画,学生找别扭。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景物特征: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
2.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这两幅画你喜欢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
(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
四、创作评析:
1.学生继续作业。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五、拓展运用:
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中经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如:几米漫画作品欣赏。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俯视的角度来画?如果用平视的角度呢?(作业时间不够,可延长1个课时)
六、教学后记
第4课 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2.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3.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并能简单评述作品。
教学难点: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如果要体验国画,还应准备国画相关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七课时)
一、出示的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
1.教师对齐白石生平作简介。
2.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
(1)齐白石画虾。《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齐白石画花鸟鱼虫的小故事。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
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三、评述过程
1.帮助学生进行评述归纳。
2.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拓展过程
1.为学生介绍相关网址,推荐相关书籍。
2.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总第八课时)
一、欣赏感受:
1. 赏画导人
2. 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3.揭示课题:画坛巨匠——毕加索
二、交流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三、欣赏评述:
1.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2.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问: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什么?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四、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五、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体验国画时,可延长1个课时)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人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2.怎样将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更有艺术性。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音乐。
第一课时(总第九课时)
一、尝试作业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二、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5课 音乐会
(1)基本形的制作: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三、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结: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四、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五、再次作业
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六、评析作业
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图片欣赏。
六、教学后记
第6课 我来玩电脑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学习基本的电脑美术实用技巧,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用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软件来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人
1.出示一张风景图片,然后展示通过 Photoshop处理过后的其他四种效果图片(色调变化、纹理变化、水彩变化、塑料化变化),请学生通过点击放大欣赏。
2.问:这和原来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吗?
3.其实运用我们手中的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4.教师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当场示范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打开Photosh
叩,二、打开图片,三、在色彩平衡中改变色调。)
5.小结:四个步骤,1分钟不到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一张图片改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色调和效果。这就是电脑美术的优势。想不想一起来试试呢?
6.那我们就一起来玩电脑吧!出示课题——《我来玩电脑》。
多媒体展示系统:教师演示Photoshop软件功能,了解基本工具
1.学习打开、保存、退出的基本方法。
2.介绍下拉菜单中“图像调整”和“滤镜”两个部分。
3.学习撤销操作的方法。撤销一步可以用快捷键Ctrl+z,撤销几步可以打开右边工具控制面板中的“历史记录”。把“历史记录”向上移动就可以了。“历史记录”可以清除鞠步记录。
二、尝试制作
1.选择一张图片,练习改成你喜欢的样子,并给新图片取一个名字。
2.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的。
教学展示:可供选择的风景或静物图片。
三、游戏
1.找一找书上的两个机器人,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一共有ll处,你能用铅笔把它们标注出来吗?
2.请最快的同学上台来标记给大家看。
四、学习制作方法
1.小结:后图是经过了Photosh叩修改变成的。通过修改,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图片改变得不一样。
2.学生讨论尝试方法:选取工具栏中的仿制图章工具.按住All键,点选图中需要复制的地方,然后放到另外的区域,按住鼠标移动进行复制.
3.学生尝试一个小图形,进行练习。
五、学生作业
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供学生选择进行修改制作。
2.将自己修改过的画面和原画面一起上传到教师电脑中的共享文件夹中。
六、游戏、评价
1.进行游戏:互相找找同学修改后的图片的区别。
2.说说你找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谁修改得最精细。
第二课时(总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学习基本的电脑美术实用技巧,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用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软件来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古代神话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拔一把身上的毛,吹一口气就能变出很多很多小猴子来。这个神话在我们的电脑里面变成了现实。老师这里也有一只小猴子,你能在电脑中变出很多很多小猴子来吗?(用软件PowerPoint制作)。
2.请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电脑里面最常用的什么功能?(复制,粘贴)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制作方法。(先选中小猴子,选择“编辑”一“复制”,然后选择“粘贴”。不断粘贴,可以复制出许多小猴子。)
二、探索方法
1.怎样让小猴子变高变瘦一点,或者变矮变胖一点呢?
2.学生回答并上台在教师电脑上尝试(选择图片以后,拉动图片周围的小方块就可以自由变幻了)。
3.教师演示,我们还可以对小猴子旋转、翻转,做出更多的不同样子的小猴子。
三、尝试制作
老师这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卡通人物,你们也来试试,用复制、粘贴、翻转等方法做出有趣的画面。
提出问题:
1.提问: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2.小结问题:有底色的卡通形象,复制以后,底色也复制出来了,不好看。怎么办呢?
解决问题 :
1.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
2.小结归纳:有两种办法。
(1)如果背景的颜色单一,点击“视图”一“工具栏”一“图片”。打开图片工具,选择设置透明色,可以把单纯的背景色去掉。
(2)如果背景的颜色复杂,选用魔术棒橡皮擦工具,可以擦掉一块块相似的颜色,再用橡皮擦擦掉多余的部分。然后保存成.JPG文档,插入PowerPoint就可以了。
四、比较、欣赏
1.比较三张图片,一张使用了背景,一张没有使用背景,一张背景比较花、乱。你更喜欢哪张呢?小结:有背景的图片更漂亮,但背景应该衬托主体图片,不能太花、太乱。
2.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别的同学的作业。
五、设计制作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音乐和优秀图像画面。
六、欣赏评价
介绍自己设计的图像,大家共同推选出最有趣的图片、最有创意的图片、最精美的图片。
七、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
7课 兵马俑
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三、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四、作品反馈、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二课时(总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当地出土文物中有哪些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学生各说各自的见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吧!
二、观察赏析、描述评价
1.展示“彩陶舞蹈纹盆”的实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彩陶盆形是什么样的?盆口与盆底有什么特点?
2.这个彩陶盆是制作于什么时代?想像彩陶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样的情景?
3.讲一讲它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总结:欣赏一件艺术珍品首先应了解其时代背景,观察其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对准确完整的评述。
三、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彩绘陶鼎: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四、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五、课后拓展、调查了解
1.上网查询书中三种艺术品的相关资料。
2.课后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认真了解各种文物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二、尝试表现 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8课 光影变幻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总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立方体、铅笔、纸。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展示《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六、教学后记
第9课 走向明天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 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
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二、欣赏评述 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
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
色彩装饰:是否具有艺术性。
三、延伸应用 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活动安排: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四、展示交流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提供背景音乐: 《友谊地久天长》。
五、赠送体验
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第二课时(总第十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新课
l.引导学生观看自己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毕业留言册。
提问:看完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2.学生漫谈。
3.教师小结并回忆:这样一本留言册,我将它装饰得异常精美,我认为一本毕业留言册完全可以算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可以永久性珍藏的艺术品。每当我觉得生活中
灰色的东西占了大多数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找到这样一本留言册来翻看一下。里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行行真挚的话语,有些优美,有些朴实,甚至有些尖锐,但的确常常勾起我一些纯真而美丽的回忆。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制作留言册页的基本方法。
剪贴照片:将照片贴在自己满意的位置。
绘画装饰:运用“平面设计”的知识合理装饰。
文字书写:写出自己的毕业感言以及对同学的美好祝愿。
2.欣赏精美的毕业留言册页。
三、创造表现 实践参与
活动安排:设计几张毕业留言册页,贴上照片,写上毕业留言。
活动要求,使学生能更明确活动要求。
四、畅谈互赠 体验真情
1.整理装订毕业留言册,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装订方法进行装饰。
2.畅谈小学六年以来你印象深刻的往事。
3.谈谈对明天的期望。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八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
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2.教师小结: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
第10课 小园艺师
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欣赏引导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2.互动交流 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
水: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三、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四、评价活动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总第十九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随堂欣赏、导入激趣
揭示课题 :
1.小结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园林建造的一般知识,并且尝试了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
2.与学生一起欣赏苏州园林,一起感受中国造园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积累素材,给予启示。
二、感知材料
1.看看师生共同准备的各种材料,说说分别适合制作园林模型中的什么内容。
2.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演示。
三、合作学习尝试体验
1.分组: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
2.分工:分别设“艺术总监”、“建筑师”、“架桥师”、“花木造型师”等职务。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补充给各组,带动大家,共享材料。
4.教师到各组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造型、粘贴、拼合中的难题。
四、欣赏评价
1.共同欣赏合作学习的成果。
2.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集体创意进行介绍演讲。
3.教师请各组同学在本组作品前拍照纪念,照片将贴在本班队角上,让这次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队旗下,得到升华。
五、课堂总结
1.教师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总结评奖,分别授予“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制作奖”。
2.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恢复教室整洁。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第一课时(总第二十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1.出示三篇文章《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的片段依次把文章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
2.出示三幅画,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课题——《给文章配画》。
二、启发引导
11课 给文章配画
1.提问:请大家看这三幅画,你为什么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分别是哪篇文章的配画呢?
生:因为这些配画都画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2.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中的形象化词语。
三、教师示范 方法指导
出示文章片段,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欣赏画家作品。
3.欣赏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
五、学生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作品。
2.台下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看图说文。
3.看图说文与原文章的比较对照。
六、教学后记
(出示作业要求)
第三篇:2015 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形色协奏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三、教学难点 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四、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
五、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总序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渔舟唱晚):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 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提炼元素:线、点、面„„
四、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板书:表现形式:概括,简练。
第2课时 总序第2课时
一、导入
根据上节课同学们提炼出的造型元素,同学们知道了实景与画的相似之处,这节课我们进行创作。
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二、欣赏提升 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板书:主观设计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2.教师巡行指导。
四、拓展评价 1.典型展评: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第2课 俯仰之间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三、教学准备
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准备: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四、课时计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总序第3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兴隆山吗?谁来说一说兴隆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兴隆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兴隆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兴隆山图片,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 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 课件: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a.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边讲解。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a.构图 b.景物的摆放。c.细节的刻画。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第2课时 总序第4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c.细节的刻画。
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3课 遥远的地平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 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
刘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生:蓝天下的山峦越远越淡,越远越模糊,小河近处的大,远处的小。(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二)观察分析 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刘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
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
2、学生尝试练习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2)作业讲评
第4课 壶趣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二、重点: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 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 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 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第5课 瓶花与水果
一、学习目标
1.运用色彩塑造形体的基础知识。
2.掌握油画棒画瓶花与水果的方法和步骤。
3.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多姿多彩。
二、学习重点:瓶花与水果的组合造型。学习难点:运用色彩塑造形体的基本方法。
三、学习准备:油画棒、铅笔、橡皮、四、教学过程
一:尝试涂色、比较问题
1、教师出示两幅线描苹果画,分别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添画相同的色彩。作品一仅仅画出了一个苹果的外轮廓线。作品二画出了一个苹果的大体明暗关系。
2、比较两个同学的涂色作业,说说有什么不同。生:作品二中的苹果立体感更明显,体现了光感。(板书:立体感、光感)学生上台添画色彩 观察比较,谈添画效果,总结感受。二:教学示范、解决问题
三、作品欣赏、巩固方法
四、自主选择、临习名作
1、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修改以上尝试作业。教师重新画一个苹果,运用油画棒渐变涂色的方法,提醒高光处要留白。
2、与学生作业再次比较添画后的效果,说说有什么不同(色彩明快、形体结实)
3、呈现教学目标,板书课题:瓶花与水果
五、评价交流
1、学生互评(评价要点:(1)形体塑造;(2)整幅临摹要体现画面色调)
2、学生选居室,说说自己的画会挂在那个房间,体现感情升华。了解评价的方向,互评同学作业。
第6课 唱大戏
一.教学目标
1、情意 热爱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2、能力 能感受戏剧脸谱的魅力。能画一幅具有戏剧韵味的脸谱。
3、知识 掌握画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教学要点:
二、重难点:
重点:画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纹样和色彩这两方面来分析脸谱。难点:脸谱富有戏剧的韵味和个性。
三、教学准备: 教具:CIA课件、学具:线描笔,彩笔,作业纸。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生共看一段视频。
今天我们来学《唱大戏》一课的脸谱。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脸谱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脸谱就是京剧演员脸上所化的一种妆面。它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2、脸谱的特别之处在哪? 板书:纹样、着色。3、要画好脸谱,先要了解人的脸形和五官。
老师教学生用对称的方法画五管。把纸对折,画一半,另一半就描过去。4、请你从这几个部分观察脸谱形状的适用。(脑门 眉形 眼窝 鼻窝 嘴形)
A`脸谱上的纹样一般画在什么部位?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多,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少? 老师放多个脸谱图案给学生比较。学生观察脸谱,并思考问题。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多,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少?
B`脸谱上最常用的纹样是什么形?老师放多个脸谱图案给学生比较。(请学生上台画)小结:祥云纹样。
5、脸谱着色有什么规律呢?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脸谱图案找出规律。
A、为什么要把眼窝部位涂黑呢? 黑色突出了演员的眼睛。B、B、脸谱上最常用的色彩有哪些?
在黑、白的基色上,再添(1-2)种色,脸谱的着色种类不要太多。一般有一种为主的色调。以红色为主叫红脸,以白色为主叫白脸。6、比较两张作业。
三、作业要求
绘一幅与众不同的戏剧脸谱。
四、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第7课 标签与品牌
一、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对标志设计的基本概念如:种类、功能等,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的知识传授中,应进一步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2、技能方面:高中学生在美术的表现力方面,已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创意图形的设计与表现上,有些作品甚至不如小学生的生动。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能力不够,而是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自我限制,不够大胆,worry about losing face.3、情感方面:标志设计是一门看似简单,但在表现形式与内涵上十分丰富的设计门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高中的学生在创意和内涵的表现上往往有其深刻的理解,教师应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优秀标志的特点、表现方式,使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掌握图形设计的联想与概括的方式。能对设计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和定位,提炼出标志的核心概念,然后寻找一个自然、贴切的形象将它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近年来中国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巧妙之处,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图形的联想与概括能力。教学难点:
能对设计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和定位,提炼出标志的核心概念,然后寻找一个自然、贴切的形象将它表现出来。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往往想表现的东西太多,其结果便是重点理念的形象反而不突出。并且什么是最贴切、扣得最准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黑板上依次画出耐克、麦当劳、奥运会等学生十分熟悉的标志(与此同时用眼神与学生交流,示意学生),学生依次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
教师小结:刚才我没有用任何语言解释这些符号的含义,可同学们都能快速准确的体会出这些符号的丰富内涵。它们有的代表一个企业,有的象征一个产品,有的象征着世界级的运动盛会,我们走在街道上,商场里,处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什么呢?(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无声的方式,教师的示范,直接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入课题。同时,简单概括出标志的功能、种类,这些概念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了解,所以只需在导入部分简单带过即可。
二、授新
教学活动一:讨论与探究 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知识点)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见过许多令你印象深刻的标志,那么一个优秀的标志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符合什么原则呢?(学生讨论回答,在总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时,正确的予以肯定、鼓励,形成认知;含混不清的则予以引导,形成激疑点,作为下一个问题提出)教师总结: ①简:简明易认,一目了然(采用百事可乐等标志说明 图
1、图
2、)
②准:内容准确、形象直观(采用NBA等标志说明 图
3、图4)
③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采用北京奥运标志说明 图6)
④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大众的审美情感(采用某设计网站诡异的标志做反面说明 图7)
第8课 发现美丽
一、教学目标:
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三、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纹样。
四、教学具准备: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内容:
1、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 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适合纹样?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
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
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了解了适合纹样的一般知识,掌握了基本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的设计制作)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它们。
3、构思、设计、制作精美的适合纹样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学就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择填充图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生作业 师巡视辅导
4、评价作业(自评、互评)
第9课 图画书
一、教学目的:
1、培养想象力
2、学习连环画的创作知识
3、掌握连环画的编绘方法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画面和内容相符
2、用各种方法绘制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好看的图画书
二、讲授新课
师:好看的图画书是我们多年来最亲密的朋友,给了我人美的熏陶、有趣的知识,还有无穷的想像力。
1、欣赏范画
2、讲解创作过程
(1)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已所熟悉的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分析这些小故事的内容,可将故事分成几段或几个情节,在大脑中将每一个故事情节构思好,构思一定要围绕故事片的主要内容。
(2)当自已脑海里对画面已有了构思,最好赶快先用铅笔把它勾勒下来。可以先多画一些小草图,构草图时要考虑构思,草图作为落稿时的参考。(3)画草稿
根据情节和小草图,将不同的几个画面完成,注意每幅画面要有一定联系,前后呼应。
(4)最后将草稿勾为正稿,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最好改动不要过大。
(5)添上一定的文字说明。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选用水粉、水彩等工具对例图进行改画,也可以按自已按自已的想法,选择喜爱的方法作画。
4、作业评价
第10课 巧用肌理
一 教学理念:
1、创设审美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通过多媒体的资源优势结合范作展示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赏析作品,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佳作来。
3、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及探究美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5、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情感的体验。
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请同学们将桌上的工具材料摆放整齐。
二、感受肌理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摸一摸,什么感觉(平滑)
2、将这张纸揉成团,再展开、摸一摸,什么感觉(凸凸不平),看一看上面有了一些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这张纸被揉成团后形成了很多褶皱,这些褶皱、纹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知识——肌理(板书)
3、什么是肌理
肌理原指皮肤的纹理后被引申为物体表面呈现出来的纹理。
4、思考:在你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凸凸起伏,形成了规则和不规则的纹理。(树叶、钥匙、指纹、石头、篓子等)
学生回答后小结: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回答得都非常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屏幕,在大自然中有些肌理是可以通过触觉来感受的。有些肌理是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的。
三、制作肌理
1、欣赏两组作品:①课件中作品②教师示范作品
2、探究拓印方法,这些肌理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呢?
①学生猜测,师生按学生所说方法尝试练习。
②课件提供揉纸拓印的方法,实物拓印的方法还有手绘的方法。
4、学生练习,并且每人选出一张最得意的作品贴到展示纸上,并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工具材料。
四、展示作业
1、说说你是怎样来拓印的,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拓品的质感、感受、联想到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1、出示作品①范作
②课件(巧用肌理的作品)运用肌理拓片制作的作品
2、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实物拓印,揉纸拓印的方法获得了一些有趣的肌理,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去寻找其他获得肌理的方法。(如选取印刷品局部纹理,复印机复印实物,用计算机制作等等)。并试着将这些肌理用到艺术作品中去。
第11课 吉祥宝贝
一、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健康向上 的生活态度。
2、知识目标:了解吉祥物的作用及部分吉祥物的文化内涵,并能大胆设计卡通吉祥物。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设计意识。二 教学重点:
运用添加、简化、夸张等方法设计出具有吉祥寓意的卡通吉祥物。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的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吉祥物。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动画吧!(播放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音乐视频,跟随海宝一齐舞动)。
2、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在视频中出现的动画人物是谁吗?(海宝)没错,这个可爱的宝贝就是我们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看到它,你有何感受呢?(学生回答)
师介绍:海宝的造型源自汉字中的“人”字。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3、除了海宝外,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吉祥物,这些宝贝们俏皮可爱,为人们传递着浓浓的祝福。它们来自生活,更来自于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创造,艺术家们通过拟人化的设计,将一个个生活中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设计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卡通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祥宝贝的世界吧!(板书课题)
二、欣赏理解
吉祥宝贝可是个大家族,它们来自各个国家,各届运动会,各个组织等等。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吧!(课件展示吉祥物)
1、运动会吉祥物:
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福娃:每个福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合起来就是“北京欢迎你”,福娃的五种颜色刚好是奥运五环的颜色,他们的造型分别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沙燕风筝的形象,每个福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
2010年11月即将举办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乐洋洋: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的美好祝愿。它的创意来源于五位仙人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的传说。广州也被称为羊城。
2010年南非世界杯吉祥物扎库米:它是长着一头绿色鬃毛的豹子,绿色的鬃毛代表了足球的绿茵场。扎库米也有欢迎前来的意思。南非世界杯赛组委会还为扎库米确定了出生年月,它生于1994年6月16日,这一天对于南非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南非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所以扎库米也代表了新南非。
5、企业会展吉祥物。
三、深入学习
1、素材选择:
思考问题: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素材来设计吉祥物呢?(具有吉祥寓意、有特定含义)
2、设计方法:
说说这些吉祥物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 添加、简化、夸张(以眼睛的设计为例)
3、尝试作业
运用添加、简化、夸张的拟人化设计方法,尝试为校园读书节设计一个吉祥物草图。
4、对尝试作业进行评析,找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添画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物品吉祥物将更具意义。
5、范作赏析。
四、自主作业
1、四个主题,分组交流讨论:你打算用什么作为素材,怎样设计?
2、学生自主创作。
3、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价总结
1、学生上台谈作品创作的创意和思路。
2、学生互评。
3、教师评价总结。第12课 走向明天
一、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三、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四、教学准备:
课件、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五、教学过程:
一、畅谈理想、讨论方案
1、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次背着书包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吗?(打开课件,播放歌曲《上学歌》、《同桌的你》,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和感触。)今年6月,我们就要离开母校走向明天,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否荡起一股思潮,无限惆怅?是不是有许多话要说?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想说就说吧!提供flash音乐《上学歌》。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们即将与母校离别之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舍之情、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何不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策划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留言板上,留给母校一份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二、欣赏评述、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提供美术字图片及各式签名。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
教师点评反馈: 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色彩:是否具有艺术性。
5、师生共同探讨美术字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展示美术字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可读性、艺术性、时代性。
三、延伸应用、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设计。提供同一名字的不同设计效果。
3、活动安排: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呈现作业要求。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提供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四、展示交流、互相学习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教师将设计好的自己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的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提供背景音乐:《同桌的你》。
五、赠送体验、升华情感
1、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留言板”赠送给学校大队委。
2、提供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师生齐唱,升华情感。总序第15-16课时
第四篇:2015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精选)
形色协奏曲
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提炼元素:线、点、面。
(四)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 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 表现形式:概括,简练。
(五)主观表达
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六)欣赏提升
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板书: 主观设计
(七)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
2、教师巡行指导。
(八)拓展评价
1、典型展评: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教学反思:
俯仰之间
教学目标 :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教具准备:
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准备: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a.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c.细节的刻画。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 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 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 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让学生了解
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学生创作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作业反馈,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六、教学反思
壶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重点: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 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 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 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六、教学反思
瓶花与水果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
(一)(一)展示部分瓶花与水果图(情境导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闻闻大自然的气息)①师:老师叫你们回去找一些瓶花与水果的图及资料,有谁找到了?
生1:让我展示我找到的瓶花与水果的图给大家看。(体现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②教师通过学生搜索出来的众多瓶花与水果图,让学生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抽其中一幅出来,铅笔淡彩画:
让学生就看着的图说一下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说:非常的美。(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审美能力)
③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设疑展示作品,动手尝试。
①师:有些同学回去有预习过,哪个同学可以说一下我们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画家有谁呢?
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一位吧。其他的呢,相信大家在家也搜索来认识过了吧。教师简单介绍一下黄铁山画家 ②欣赏黄铁山的另一幅瓶花,让学生说说色彩的特点。
③课件展示本课书中黄铁山的瓶花《水仙》与冯晓阳的《瓶花与水果》,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谈论、对比。(培养观察能力及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幅画区别在哪呢?
接下来学生接二连三提出问题:怎样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呢?花朵太复杂了,怎样表现?怎样调准色彩?
④教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看着画,讲解了铅笔淡彩画的作画步骤,说明注意事项,启迪学生如何一步一步来进行。然后让学生动手亲自尝试。(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自主选取临习的作品,用铅笔框取临习的那个部分。让学生说出意图,教师提出建议并作指导。
(三)学生作品欣赏。教师给予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不同好评。(激发创作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作品比较,教师小结须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物体暗皴线不宜太密,明暗转折关系随形体结构而变化,避免画成被刀割成黑白两块现象。设色基本采用平涂,避免反复涂抹使颜色灰暗,需要添深色时,色彩衔接要自然。
(五)小结步骤与方法。
活动
(二)(一)欣赏相关的瓶花与水果静物画(培养审美能力)
这些静物画与《静物》水彩中的水果着色有着相同的地方,都要区分明暗色调。边欣赏边让学生讨论画的表现手法及作画方法。
(二)课件出示画家作品《静物》,进行知识抢答。(培养观察能力)
色彩知识
①请仔细辨析图中哪处采用了干画法?哪处采用了湿画法?
②在原画中提取小果子放大,这个小果子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画在哪个部分?
工具使用知识
出示名家水彩画作品的三个局部,辨析连线,这几处用的是哪种笔?为什么这么用?(扁头笔作大面积铺色,圆头笔画浑厚的点和粗线,尖头笔画细线)区分扁头笔和尖头笔。
(三)尝试设色,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1、观察分析实物的基本色相。
2、学生掌握干、湿画法,任选一种方法尝试设色。
3、教师在每组中选出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
4、请四位学生上台讲述设色体会,分析水彩的干湿画法。
5、学生质疑,请优秀作者答疑,教师补充。
(四)教学示范(采用课件)
①利用两组瓶花与水果(一块衬布、一个长方形花瓶、一枝郁金香和三个苹果),让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课件,说出总的色彩倾向(色调)。归纳几个不同色相,比较面积的大小(整体的对比关系),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注意掌握配水比例和涂薄色的基本功。
②小结水彩画的步骤与方法:先用铅笔起稿,再着色。
六、自主表现:
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用水彩颜料写生画一组瓶花与水果。(课件出示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七、评价交流:
1、学生互评点:形体(要塑造,色彩运用)
2、可以选居室,说说自己的作品会挂在哪个房间好看,体现情感升华。(也可以采用教材“学习屋”的内容展开评价)
3、教师加以点评,鼓励学生课后可以深入大自然中去观察花与果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反思:
第五篇: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音乐会》教案
(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
第五课
音乐会
教材分析
音乐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借音乐会这一主题,让学生设计音乐会招贴,制作简单的立体抽象作品。这种美术活动形式为学生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刺激途径。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设计音乐会海报(招贴),海报设计需注意主题鲜明、构图清晰、色彩明确等基本原则。本课围绕音乐会这一主题合理确定图片、图形、图案及字体。招贴画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又依赖于色彩的表现。音乐的节奏体现在节拍上,色彩的节奏体现在每种颜色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系上。我们把每种颜色看成是一个音符,音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通过色彩的形状、鲜灰、深浅、冷暖和肌理的构成而完成视觉音响的表现,运用色彩表达音乐的感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报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运用线、形、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自主设计一份音乐海报。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2、用心设计、动手绘画,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用心去装点生活。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海报包括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难点:理解美术与音乐的美,领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欣赏、海报制作步骤与方法、海报范作等。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受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
1、导语。同学们,在我们这所学校里有许多多才多艺的学生,如果我们打算要为这些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举办一次音乐会,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节目。那么为了吸引和告知全校更多的同学们来观看节目,我们要选择怎样的方式呢?(海报)(广播、条幅)
2、欣赏。
(1)钢琴演奏舒曼的《梦幻曲》和爵士音乐《演艺人》(2)思考交流:请同学谈谈哪幅画和哪首乐曲感受相近。
3、小结。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为了设计好这次校园音乐会,我们来学习绘画与音乐的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了解法则。
领悟美术语言与音乐旋律之意境:
1、课件出示A:线条的起伏 音乐的旋律 展示:两条线。
对应播放两段音乐。平缓与跳跃 学生谈体会。小结。垂直线构图:
1.垂直线是上下延伸的线,产生上下流动,并有耸立、上升或下降的感觉。它既可产生崇高、伟岸、发展、向上等感觉,也能形成悲壮、孤独、忧郁等心理效应。适合表现较严肃、忧郁的音乐类型。
2.曲线类线条各种有规则与不规则的自由曲线,构成了欢快、活泼的感觉,适合表现轻松、欢快、跳跃的音乐节奏。板书:线条起伏——旋律起伏
2、课件出示B。形的排列 音乐的节奏
两组基本形构成的画面,同时播放慢与快的两段音乐,学生谈感受。小结。排列稀疏之形,表现音乐节奏慢;排列密集之形,表现音乐节奏快。板书:形的排列 节奏的快慢
3、课件出示C。美术色彩 音乐意境
分别播放《小夜曲》和《斗牛士之歌》片段。
学生听后谈感受。小结。色彩的搭配,表达音乐的意境。
4、课件思考与交流:
猜猜这四幅电脑绘画表达了哪些乐曲的感受。
(1)流行歌曲(2)乡村音乐(3)独奏《汉宫秋月》(4)狂想曲(展示四幅画)
5、引导学生小结。表现形式:线、形、色相结合。
三、设计海报。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件G。展示名画、师画和学生画。(音乐会海报)
2、欣赏思考:海报包括哪些元素?(课件H)
3、设问:如何制作一份完整美观的音乐会海报呢? 学生交流。出示课件:制作方法与要求。
4、课件展示:师生作品画。
四、即兴创作。
培养学生听觉与想象音乐画面的能力:
1、播放音乐。《小步舞曲》。
2、学生边聆听边想象边绘画。
3、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评总结。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热爱艺术之兴趣:
1、学生自由交流创作作品。
2、师生评价。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聆听了美妙的音乐,而且画出了音乐一般流动的绘画作品。我十分欣慰,愿我们都热爱艺术,让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吧!板书设计:
音乐会
线条起伏——旋律起伏
(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