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校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第25--27课时)
第2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的复习乘法意义、整理乘法口诀,完成第36页上第1~3题和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的:
1、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学具准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回忆第一单元的内容。
表内乘法
(一)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1~6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简单的乘法应用题,选问题、选条件。
2、引入:
今天开始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这节课首先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
二、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的练习。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横着、竖着、斜着读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①竖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栏是按一一、一二、一
三、„„的顺序排列的,第二栏是按二二、二三、二
四、„„的顺序排列的。
②横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
③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是一一、二二、三三等相同的两数的乘积。
指导学生背乘法口诀表,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一一、一二、二二、二三、二四„„一三、二三„„)。
随意指一句口诀,学生要做到都能说出得数。
第3题,可以用两个圆形制成学具,教师转圆盘,学生练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用自制圆盘学具对练。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2题,检查学生计算乘法题的情况,一般限定在3分钟内完成。
三、小结
第26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复习填乘法口诀,完成第36~37页上第4~6题和练习十第3~5题。
教学目的:
1、复习填乘法口诀或算式中的未知数。
2、巩固所学的乘法,为学习除法做准备。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记熟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填上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整理和练习”的练习。
第4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第5题,教学第1小题前,先让学生看着乘法算式想口诀,如看着4×6,填出四六(二十四)来;
再让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如把()六二十四补充完整。
在这个基础上再教学第1小题,让学生想几和6相乘得24,即()×6=24,因为
(四)六二十四,所以(4)×6=24。
第6题,文字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3题,让学生把乘法算式填写完整。
第4题,让学生填好数,再一句一句地说完整,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呢?3只?4只?5只?6只?
第5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二、小结
第27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复习乘法应用题,完成第37页上第7~8题和练习十第6~9题。教学目的: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选条件的乘法应用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题结构。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整理和练习”的练习。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再让学生口头回答,并列出算式。
第8题,是选条件的应用题。教师帮助学生从已知的一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在三个条件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条件,再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两个条件为什么不合适。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6题,是乘法应用题,要学生明确求几个几是多少,正确地确定谁是被乘数,谁是乘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7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第8题,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式解答。
第9题,让学生先算出左边的算式结果,再与右边的数比较。
如5×3○20,先计算5×3=15,再比较15和20的大小,正确选择“>”、“<”或“=”填在○里。
3、思考题。
提醒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第(1)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数,如3×(4)=(2)×(6)等;
第(2)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如(2)×(2)=(2)+(2)。
二、小结
第二篇:聋校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乘加、乘减(第10--11课时)
第10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的例
6、例7,完成第15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是两步计算式题,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要记在心里,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具、学具准备:实物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卡片口算(抽回几道题用哪句口诀)
3×2=
4×3=
1×2=
1×1= 2×4=
4×4=
3×3=
2×2= 2×3=
4×2=
2×1=
3×1=
2、一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二三得六(2×3=6
3×2=6)一四得四(4×1=4
1×4=4)三四十二(4×3=12
3×4=12)二四得八(4×2=8
2×4=8)
3、列出算式说出得数 4个2是多少?(2×4=8)3乘以4是多少?(3×4=12)
被乘数是3,乘数是2,积是多少?(3×2=6)
4、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3盘桃,每盘3个的实物图.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怎样列式计算? 有的学生用加法:3+3+3=9 有的学生用乘法:3×3=9 教师肯定两种方法都对,哪种方法简便呢?(第二种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又拿出一盘桃,盘里只有2个桃与上面的3盘桃放在一起。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怎样计算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想出两种方法。第一种:把每个盘子中的桃的个数加起来。3+3+3+2=11 第二种:先求前3个盘一共多少个,再加上第4盘中的2个桃。3×3+2=11
2、教学例7。
这时教师在第4个盘里又添上1个桃,每盘都是3个桃,有4盘,一共有多少个桃? 学生列出算式:3×4=12 教师在第4个盘中拿走1个桃,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桃,能不能在上面式子的基础上计算出来呢? 学生会想到:3×4-1=11
3、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看上面两个算式。3×3+3×4-1 这两个算式有几个运算符号(乘加、乘减),教师板书课题。有两个运算符号就要分两步计算,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算出得数来的呢?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盘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盘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
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盘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式题,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15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1题,3×2+3=
4×3-5= 4×2+4=
4×4-3=
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第2题,(1)3乘以2是()再加上4是()。3×2+4=(2)4个3相加是(),再减去3得()。3×4-3=(3)被乘数是4,乘数是2,积是(),再加上3得()。4×2+3=
2、做练习五中的练习。
第1、2题,计算前,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3题,要先看第一问,想清楚是几个几,再在第一个括号里填上数,再看第二问,引导学生说一说要算什么。
四、小结
乘加、乘减是两步计算式题,注意运算顺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第11课时 乘加、乘减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
1、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乘加、乘减是两步计算式题,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要记在心里,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练习五的练习。
第4题,请学生背出1、2、3、4的乘法口诀。
第5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6题,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使学生明确两个乘法算式用的空间相同,但意义不同。
第7题,让学生计算乘减两步运算的算式。
第8题,计算2、3、4的乘法算式。
第9题,让学生在圆圈里填出正确的符合。
2、思考题。
让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二、小结
第三篇:聋校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乘法的应用题(第15--17课时)
第15课时
乘法应用题
(第一个已知条件做被乘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的例10,完成第21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的:
1、借助图画,根据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会解答乘法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具、学具准备:3张图画,每张上有一个同学正在给4棵树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4个3相加是多少?(3×4=12)
2个5相加是多少?(5×2=10)
二、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0。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 题中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每人浇4棵树)出示一个女学生提水浇4棵树的图。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有3个人在浇树)贴出第二、第三个学生每人浇4棵树的图。
这道题求的是什么?(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
再把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看,指着图:“每人浇4棵树,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求3个4是多少用什么法计算?(乘法)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4)4做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做乘数。
列式: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从图上验证一下3个人一共浇了12棵。
2、下面两道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试一试画一个示意图,进行小组讨论。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讨论结果,两道题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只不过在叙述时两个条件先后位置不同。
都是求2个5是多少,列式是5×2=10(道)。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1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1题,引导学生看第一格告诉了一个什么条件?(每辆摩托车坐2个人。)第二格告诉了什么条件?(有3辆摩托车。)问题是什么?(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让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要启发学生看图想一想:一共是几个几?求3个2是多少个人?应该怎样列式? 第2题,指名学生读题。每个人自己想一想,怎样分析,再在书上列式解答,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2、做练习七的练习。
第1、2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要解答每个问题就是求什么。比如第1题,可以提问:要求一共种多少棵,就是求什么?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第16课时
乘法应用题
(第一个已知条件做乘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11,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第4~7题。
教学目的:
1、借助图画,根据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会解答乘法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具、学具准备:3个圆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3瓶一共有几朵花?3个4是多少?4×3=12(朵))
二、新课
1、教学例11。
小红买了3个扣子,每个5分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1)先由学生读题,指名读,每人自己读。
(2)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小红买了3个扣子)用圆片代表扣子,由学生摆出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每个扣子5分钱)每个扣子5分钱什么意思?在每个圆片上放数字卡片5,表示每个扣子5分钱。
求的是什么?(3个扣子多少钱)
也就是求图上的哪部分?(3个5是多少?)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并在3 个扣子图下面画一个括号,并写上“?分”。
求3个5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数,当被乘数,3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当乘数。)教师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5分。
提问学生:15分也就是几角几分,因此,可以口答为:一共用了1角5分。
2、比较例10和例11。
提问:(1)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乘法?
(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几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这两道题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例10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而例11的两个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与例10相反,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
因此,我们在列乘法算式时,要分清哪是相同加数,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2页上“做一做”中的练习。
小红买了4米带子,每米2角钱,一共用了几角钱?
指名学生解释一下书中的图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几角钱,也就是求什么。
由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2”当被乘数,“4”当乘数。
这道题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还能想出另一种算法吗?(2+2+2+2=8(角))
2、做练习七的练习。
第4、5题,让学生弄清楚是几个几相加,要确定哪个数做被乘数。
如第4题,可以提问:要求一共要多少钱?就是求几个几角是多少钱?再列出算式。
四、小结
第17课时 乘法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练习七的第8~14题。
教学目的:
1、根据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会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练习七的练习。
第8、9题,是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弄清题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两道题的问题是一样的,但已知条件不同,解答方法也就不同。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如还区分不清,可利用图解帮助学生弄清已知条件的不同。
如:第8题,第(1)题两行桌子是同样多的,知道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可以用乘法解答;第(2)题两行桌子不是同样多的,知道两个不同的加数,只能用加法解答。
第10、11、12题,是加、减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混合练习,要让学生通过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
2、数字游戏。
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对口令。
二、小结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和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
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
(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3)7×7=49,49-27=22
(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
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第五篇: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主备人:董敏
副备人: 李亚伟 窦亚菲
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三)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设计意图】:
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
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课
(四)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
56÷7
32÷8
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 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 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2)学生尝试练习(3)交流解答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六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
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生:
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
+
÷
-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