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路家村联校青崖头小学 王和平
在讲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要做到这个方面,在课堂上,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还给学生一片天空。
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了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导课部分,我从观察光明小学的操场入手,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主题图,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特别是找图形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都想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有的图形学过,而有的还没有学过,学生对这些新的图形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这时,我抓好这个时机,引入新课。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的自身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多种活动中斩获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关注生活经验,教学与生活链接。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图形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渗透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四、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四边形减去一个角变成什么图形时,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潜移默化的掌握了知识,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阐述自已的观点,展示自我创新的成果,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成就和抒发自己情感的舞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营造了宽松愉悦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和成功提供了机会。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有的,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如:
在课堂引入过程中,我只是让孩子单纯用嘴巴说了说观察到的图形,没有让孩子指一指或说出观察到的图形在哪个位置,所以缺少了数学知识的渗透。
学生自主活动很多,如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为了课堂进度不能更好的关注到每个同学的完成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组织更合理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同时,做一名合格的引导者。
在四边形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我的预设中要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去分类的,但在课堂中却出现了很多学生只是直观地对图形进行分类,由于经验不足,我在课堂中没有去指导学生把每个图形验证,所以,学生在说分类标准时说不清楚。
总之,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在教学中做好一名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篇: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2.通过观察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4.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3.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2.认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图形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图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
2.讲授新课: 教学例1:
同学们,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全出来。集体订正。
说一说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想一想: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得出: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练习:第79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四边形,基本上了解了它的一些特征,它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和认识这样的图形。
教学例2:
①、观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得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长方形有四个直角。②、认识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③、观察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观察、讨论、量一量、比一比。得出: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④、认识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相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教师小结: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都具有,所以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练习: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发现了它们的特征,下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课后练习:
练习十七:第2、4、6、7题。
第三篇:《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学习了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是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和周长的知识。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点了解很好,有些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周长知识的理解不太好。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数学公式,有些学生学生不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前,我就预想到有些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中的困难,所以,关于图形周长的学习,我作为重点讲解,课上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力争每名学生都理解周长的概念,然后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可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蒙圈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理解2条长与2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对长与宽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其实他们就同一种方法,公式是他的简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对此,我想还是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吧。于是,结合着本节内容,我们进行了一节练习,在实际的问题中加强了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应用。
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反思自我。对于这样的图形教学内容,图文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我教学生不理解时尽量画图,帮助自己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不要硬搬硬套,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正确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后要加强练习巩固,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四篇: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环境中,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有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来引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二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在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习体验。本节课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过程,探索新知识,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讨论交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征,体会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必需的数学知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第五篇:《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教学反思
戴玲
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知识结构,然后系统地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后在巩固应用中培养学生整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上我先从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全面地回忆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知识结构的概
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然后通过对学生概括的适当评价,通过板书勾画所概括的知识结果和学生填表,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2.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而这一节课是一节复习整理课,基于这一数学理念,渗透数学方法就要从学生初步学习梳理知识方法开始。学生在讨论学习后,以填表格的形式系统性地梳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板块化,最后再是知识的巩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掌握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地,真正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深化练习”的环节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