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整理复习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于是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老师提供的图形,自主探究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课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以及周长的计算,在新授时就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思维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拓展性,比较灵活的练习不能很好的掌握。通过这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回顾已有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运用方法灵活的思考、解题,发散思维。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拆分、组合,并对平面图形的解析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多多鼓励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去理解题意,分析简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篇: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环境中,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有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来引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二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在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习体验。本节课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过程,探索新知识,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讨论交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征,体会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必需的数学知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篇:《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学习了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是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和周长的知识。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点了解很好,有些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周长知识的理解不太好。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数学公式,有些学生学生不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前,我就预想到有些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中的困难,所以,关于图形周长的学习,我作为重点讲解,课上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力争每名学生都理解周长的概念,然后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可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蒙圈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理解2条长与2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对长与宽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其实他们就同一种方法,公式是他的简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对此,我想还是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吧。于是,结合着本节内容,我们进行了一节练习,在实际的问题中加强了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应用。
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反思自我。对于这样的图形教学内容,图文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我教学生不理解时尽量画图,帮助自己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不要硬搬硬套,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正确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后要加强练习巩固,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四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课后反思范文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张 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及反馈情况,本节课基本上是遵照这一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其中有可取的一部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一)目标定位明确
在研究这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公式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巩固知识相应的知识点,还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显然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直接告诉了他们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做起相应的习题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正确率应该也会很高。但是此刻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数学,是一个死的知识,同时也没了数学味。但是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去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积累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后续的学习进行迁移做好准备。对小学阶段来说无疑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方法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是我首先确定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在授课时我也一直在遵循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授课题目。主要环节包括:带着疑问进行自由摆、观察猜想、再次操作验证、交流、推理迁移等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在确定了主要教学目标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再加工,把整个教学环节分成四大部分:质疑导入、操作验证(自由摆和指定摆)、归纳推理、巩固练习。其中指定摆环节,为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模型,从摆满到只摆好一行
一列、到最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这样带有层次的设计,不光有利于学生将长方形面积公式从具体摆中抽象出来,而且也有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练习设计环节我也注重将学生的认识逐步提升,从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发展性练习,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同时注重周长与面积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和周长。
(三)重视合作、正确利用迁移,促进新知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运用了两次合作,一次迁移。第一次合作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进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二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迁移主要用在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在会争议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验证。这样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四)抓住随机生成
课堂上是师生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时课堂上又是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本节课在预设时,用验证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来推想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应该顺理成章地推理得到是边长×边长。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边长×4时,这是尽管时间已经很紧了,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面积。我当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提出“想一想,谁说得有道理呢?”这样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结论时他就接受了挑战,他的思维接受了碰撞,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再次用小正方形摆一摆,让学生们用事实说明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边长乘边长。可见,“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认知价值与教学意义,是那么的真实、宝贵。
二、不足之处
从教学中学生反应和练习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探究时目的性不够
本节课重点就是让学生探索面积计算过程,所以在探索前应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本节课在经过开头猜想两个图形大小后就直接进入验证环节,显然显得唐突,也确实在这里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的热情或目的性不够,造成在交流时出现一些和主要问题无关的事情,也因此在这部分浪费了一些时间。反思后想如果让学生猜一擦面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后,明确长和宽与面积有关,我想这样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二)提问方式缺乏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清晰感知,无效的提问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把整个教学方向发生改变。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的。如在学生自由摆并填好表格后,组织交流时,我先问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在这里学生回答时说得就很不到位。如果换个说法提问:“这个长方形你是怎样摆的?他们的长、宽分别是多少?为什么?”这样也许会让学生能先认识到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进而根据内在的联系,猜想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三)教学自信度不够
整个教学设计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由于自身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信度,对教材的理解缺乏一定的自信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紧张把一些教学环节颠倒了,如在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前,应该先对先前的争论及正方形中每个4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区分。这样处理可能后面再练习手帕面积计算时就不会出现很多学生仍是用周长公式来计算面积了。另外对教材理解还缺乏自信度,如当学生混淆面积和周长或面积单位和周长单位时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面积单位用平方米等,而周长单位用米等”这样追问后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对知识的把握会更透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的自信是很重要的。这里包括对教材把握的自信和对自身的自信。
另外还有一些在目前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教态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拖沓,时间控制不当等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第五篇: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集体备课主讲《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本溪市北星小学
刘丽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2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属于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范畴,是学生在能够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进一步加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它为学生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安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认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和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本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根据二年级学生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试图把抽象的知识活动化、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来发现并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准确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会画长方形与正方形。
2、通过观察、动手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活动,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依据特征准确的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材、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学生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的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操作法和电子白板的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和情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教师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本、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各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一张。
七、课时: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朋友,你们看看它是谁呀?它就是机器人闹闹。先和闹闹打个招呼吧!(出示机器人,超级链接机器人说话:大家好!我是机器人闹闹,请你仔细观察我的身体是由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一年级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出示让学生好奇的机器人,在通过对电子白板的超级链接功能,使机器人链接到儿童的音频文件,让学生通过与机器人对话来完成此题。一方面机器人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借着机器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
2、揭示课题: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他们中的两位来到我们的课堂上,(白板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在同一个画面)师:这是谁?(长方形、正方形)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想不想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更进一步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来比一比谁最善于观察,谁最愿意动脑思考,希望大家能做到声音洪亮、踊跃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在同一个界面出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形与文字,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即出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索、发现特征 1.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师:(白板出示一个标准的长方形。)首先请你拿出你手中的长方形纸,看一看我们手中的长方形彩纸一样吗?(不一样,有大的,有小的)⑴猜想
师:虽然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长方形,那它们身上一定有着共同的特征。用你那双会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我观察到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数一数(师出示“数”贴在黑板中)生:汇报,我观察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生,我觉得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这里出现一个新词,对边(师板书)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请到白板中指一指。
师:这两组对边一样吗?(不一样)一共有几条边?(四条边)上下两组对边和左右两组对边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下这组对边比左右这组对边长。
师:你观察的非常细致,谁能分别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小结:那我们就把这组比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把这组比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宽。
师:移动长方形的方位(立、斜),问:能不能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 指生到前面操作,把长和宽拖到对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白板中图形的旋转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感官看到长方形的变化,并且让学生到白板中操作来找到长方形对应的长与宽,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互动操作能力。】 师:这个长方形无论你怎么摆放,相对的两条长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相对的两条短边叫做长方形的宽。刚才有同学说长方形对边相等,他们的长和宽我们用眼睛一看就可以知道。⑵小组合作验证
师:但对边是不是相等我们用眼睛能一下看准确不?(不能)刚才还有同学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对不对?我们要来验证。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同学们说的特征是不是对的呢?(量一量)好,那么在测量时如果你选择量一量的方法,你就要把测量的结果都是几厘米写在长方形对应的边上。师:除了量一量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折)
师: 好,那你就动手去折一折,你的动手能力一定很强,但你一定要注意在汇报时候要能够说清楚你是怎样折的?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和组内的成员说说你的方法,然后在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一量,折一折,共同完成老师课前给你发下去的“填一填”的第(1)小题,证明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指一生到黑板中操作测量)
【设计意图:指生利用电子白板的标尺功能来验证四条边的长度及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操作测量。一方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操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⑶班内交流、总结 <1>量一量
操作生先汇报。(师:还有谁也是用测量的方法)
生:我量的结果是长方形两条长都是()厘米,宽都是()厘米,所以说它的对边相等,而它的四个角我用三角板一量就知道都是直角。(指两名同学)师:两名同学量得的长和宽虽然不一样长,但都能证明对边相等。<2>折一折 生:汇报演示。
师小结:这些动手量和折的方法能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方法吗?老师在白板上可以用移动边的方法,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出示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齐读)【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初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在利用电子白板中线条的可移动功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长方形的对边移动到一起重叠后的效果,从而将本课的一个重点即: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使用电子白板的色块遮盖功能出示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师:看到你们如此爱动脑筋,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有些不服气,他想考考你们的眼力。
(4)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是的打√,不是的打×。(白板出示)
【设计意图:此题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几何图形拖拽及填充功能,让学生能在看到多种图形的情况下利用长方形的特点来准确的区分。1.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笔在括号里打上相应的符号;2.通过直尺、三角板工具演示有的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3.利用图形的旋转功能证明第三个图形是长方形。判断第三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是一个难点,利用图形的旋转功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难点。】 2.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真是好眼力,看来已经很好的掌握长方形的特征了,请同学们来看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有什么特征?)继续拉,现在呢?什么形?她的宽变了?长怎样?(白板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或近似于正方形的长方形。)
师:继续拉,现在呢?(学生可能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那这个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呢?为什么有的同学说它是长方形呢?而又有的同学说是正方形呢?一定是长方形与正方形有着共性的特征,那么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证明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并完成填一填的第(2)小题,然后我们在来判断这个图形到底是什么形。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将图中的长方形缩致和正方形很接近的长方形。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慢慢变短,当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一样长时,它就成了正方形。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既让学生看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又引起了学生想探究正方形特征的学习欲望。】(1)、学生动手操作(指一生到前面来互动操作验证)
【学生操作:点击直尺出示直尺工具,量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证明每条边相等;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测量每个角为直角。】(2)、汇报交流,归纳正方形特征。<1>量一量:
生:四条边都是()厘米,所以我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没有长和宽之分,我们给这四条边起个什么名字呢?都叫边。<2>折一折: 生:操作汇报。
师:老师将折一折的过程做成了动画,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并动手折一遍,折好后收起来。
师:师白板操作四条边重合证明四条边相等。小结:正方形特征,齐读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通过动手实践,初步了解正方形的特征,在利用电子白板中线条的可移动和旋转功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长方形的四条边移动到一起重叠后的效果,从而将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本课的另外一个亮点)即: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使用电子白板的色块遮盖功能出示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现在我们在来验证刚才的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相信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老师白板操作直尺量来证明(或直接显示数据)。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长和宽的结果是否相同,相同的时候就是正方形,不同的时候就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图形数值显示功能,直接让学生看到图形的长宽变化,数字显示比较小在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看的直观清楚明了。这个图形的验证过程正是让学生清楚看到长方形的宽没有发生变化,而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为下面的习题操作又做好了铺垫】(5)、(小练习:看到刚才的图形转化过程,老师想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那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呢?怎样折的?如果把剩下的一条长方形在折出最大的正方形你能折几个?分别是边长多少的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不但动手能力强,计算能力也如此的强。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刚才,我们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汇报后,出示小结特点。(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形及特征直观的展示在同一界面,让学生清楚的比较出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
师:同学们真是一个细心又善于观察的孩子,瞧,我们的老朋友笑笑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请你来猜一猜信封里面是什么图形?出示信封。(信封后面藏着三个图形,第一个是长方形,拽出来后直接扔到垃圾箱里,第二个拽出来的是正方形,第三个是直角梯形)指生猜信封后面藏着什么形?
【设计意图: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信封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白板的图层遮盖功能来增强猜一猜的神秘感,最后通过拖拉图片来揭晓谜底,在谜底揭晓的过程中在一次呈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猜到多种形状。
师:师拽,适时提问是什么形状?此时它的长在哪?宽在哪?继续观察,它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它的长不变,当宽和长变得同样长时候,它就是一个正方形,继续拉动,又变成了长方形,(最后出示的是一个直角梯形。让孩子们知道看问题不能只看片面一定要全面在下结论)
(三)、画一画
师:看来我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那你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看谁画的最漂亮。提问要借助什么?(格尺)指一生到前面来操作画。(方法多样:可以先画出一条边,在画邻边,也可以先确定点在连线。)
画好后(让生说说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来判断他画的对不对。【设计意图:使用电子白板的网格背景功能,让学生利用直线快速清楚的依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在方格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也想考考同学们,请你
1、数一数图中的正方形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由两个,四个、六个、八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让孩子们发现每增加两个小正方形总数就多了三个,用拍照或复制拷贝功能,让学生继续依据规律说出10个小正方形的总数)(引导生用现做的生成的大正方形来展示哪里有正方形)
【设计意图:为了节省时间,将事先画好的正方形用无限克隆功能摆好,在利用电子白板的色块遮盖功能将图形一组一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以便更好的让学生发现每次增加两个小正方形后又和原来相邻的两个小正方形构成了一个大的正方形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看来如此有难度的题还考不住你们,那老师这还有一道更难的题,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2、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
师:请你来数一数这个图形里有多少个长方形。
出示由六个长方形组合成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数,然后汇报交流,教师或生利用图形遮盖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有18个长方形。
师:看来数图形也是有技巧的,要想一个也不丢不落,一定要讲究方法,先数单个的,再数由两个组合在一起的,三个„„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体现了习题的梯度性,让学生学会有规律的数准数量比较多的图形,在汇报数的过程中可利用将图形换色进行抻拉遮盖功能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会更清晰明了些。】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各抒己见。师:生活中不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同样可以验证其它图形的特征,这些方法都能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吧!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定会收获更多。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引入本节课,让学生从中找一找所熟悉的图形,一方面机器人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借着机器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猜想来了解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对自己的观察是否准确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然后教师充分借用电子白板的线条与图形的移动和旋转功能清晰的将本课的重点展示给学生看。在利用图形的可抻拉功能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转化过程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转化过程,还调动了学生探究正方形特征的欲望与兴趣。在这里,验证边和角的方法都是多样的,如通过“折一折”和“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我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验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习题的设计上考虑到梯度,尽量让所有孩子能“吃饱”,首先设计了在数图形中发现规律,然后在出示更有难度的数图形题,让孩子们能依据规律数图形,很好的让孩子将所学应用与实际,由于图形个数比较多,在数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清楚的看到哪几个小长方形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我采用了局部图层遮盖并依据它可以随意抻拉的特性,让孩子们清楚的看到结果,这也是白板特有功能的一项很好的应用。相信只要教师将课堂还给孩子,正确开发和利用白板的功能,就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了本节课后仍然感觉有些不足,力争在就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 课堂上该让孩子说的尽量留给孩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进行总结概括,要相信孩子们会做得更好,不要操之过急。语言的把握应该更佳简洁,精炼,更加规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