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小学部
侯丽颖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来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教学的新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践活动、探索体验知识的过程,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
一、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二、不足之处在于: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第二篇: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环境中,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有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来引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二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在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习体验。本节课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过程,探索新知识,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讨论交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征,体会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必需的数学知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篇:《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要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的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事帮指正,谢谢。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2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3
学生喜欢教学形式灵活动多样的,特别是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再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和评价,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学习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有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潜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恰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求。
布鲁姆说过: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巩固旧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4
一、备课
两次试上,第一次上完感觉非常糟糕,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点,但依旧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课那天,时间却绰绰有余,按照教案的流程讲最后一题时还有十分钟。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我在备课的时候很少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说还不能够去想到大部分同学的课堂反应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备课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备教材,备教法,学生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里,我做的还太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
平常上课时,班上的氛围挺好的,很多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也有部分调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学走神,但是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都过于规矩。在让他们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时,在我预想中他们应该是很活跃的,活动展开后就比较难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实际却是本份地坐在那里折折量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上课时,师傅说我要学会驾驭课堂,但是这节课很轻松的就控制住了课堂的节奏,环境有所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上课,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表现自己,像平时一样。
三、关于教具的准备
在听了郑主任的评课后,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没有准备到位。之前在网上看到某特级教师的说课,根据她的说课我准备了在课始给学生信封,一开始是每四人一个,冯老师在给我梳理的时候提到这边可能有点困难,后来我又每两人一个信封,信封这边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其实真正应该花时间准备的应该是给每个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以便在具体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能够一起测量,规范讲解。这边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以至于在课堂上他们自己测量时,出现了尺子长度不够,不会规范测量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要抓主要矛盾,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完全没有经验,需要多学习!
四、本课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是让学生分析和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本节课我更多的觉得是自己在说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归纳,就像在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这两个概念时我采取的方法也不对,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就能看出来,直接告诉他们长和宽,边长的概念,不去强化,不让他们自己多说一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多注重细节之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5
一、教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空间与图形”提出的`’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身边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三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是:弄清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引导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使他们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我采取了“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学习方式
本节课将体现一个张扬个性的课堂,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力争把讲授过程变成动态的探索过程,展现学生思维过程。
六、评价方式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况和展示知识的形式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七、教学流程
决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标指出:生活化的情境是学生熟悉、喜爱和了解的,在课堂上再起生活情景,会让学生感到很亲切,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课件出示校园楼景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当你沉醉在校园美景中时,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
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课件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认识由熟悉的校园过渡到数学上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了数学的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上学生活中的价值,能使学生养成自学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喜爱数学的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然后课件播放长方形正方形,说一说对它们的了解,根据已有知识判断课件中哪些图形不都是长方形、正方形。它的角和边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呢?自然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探索与掌握……”,“探索与理解……”是数学课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句型,它体现出标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也提出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对学生发现的一些特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喜欢的方式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等方法对自己猜测进行验证。这一环节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例如:可用直尺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可以用折纸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及四个角是否相等,也可以用木棒搭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验证等。这些活动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解了数学基础知识,以使他们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在学生以观察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特征。由于每个学生的观察、感受不同,所以他们的描述的特征也不同,如:“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形成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沟通。
(三)、巩固创新应用
将习题融入到《三兄弟赴宴》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思考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成功体验进而树立好好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再拼一拼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知识听构建。
(四)、总结延伸
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思考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成功体验进而树立好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把学生由课堂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想想“数学知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双次让学生感受数学力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八、预设反思
A、节课我力争体现“人人学习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标给课堂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思维,有的能研究三个图形,有的能研究两个图形,有的研究问题很全面,有的只注重了图形边的特点,而忽略了角的秘密,有的同学能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使我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A、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吸引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做中学变“听说学”为“做数学”。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达成互补。如在教学中没有直接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
以上是我反思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地方,本节课也存在着困惑,那就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对学生进行延缓评价?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6
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机器人引出新课,并借机器人鼓励学生,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进行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这一环节。叫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其实,在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3、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正方形时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不标准,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4、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5、教师的语言不凝炼,学生已经掌握的还要重复多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xxx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的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出发,让他们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再让学生找找自己所在教室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构建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及无限的魅力。
二、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发现虽然手中的长方形都不一样,但都是长方形,引发思考,小组讨论为什么都是长方形?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自己的发现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围一围、画一画等练习,让学生动手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画一画中,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练习中不断地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认识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改进:
1、在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是怎么认识长方形的?在认识正方形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去验证。
2、猜这个游戏环节可以放在最后,作为归纳总结。
3、练习中,画一画后可以再增加一个折一折的环节,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次加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
4、板书中要清楚的体现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适当调整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8
这一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基础上,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直观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为基础,用学生喜爱的搭积木作为活动的开始,通过描一描,从体上“分离”出面。学生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出三种基本的平面图形,通过分析和比较,将平面图形和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对应,学生感受了面与体的联系。
通过这一环节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把物体的面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名称。接下来让学生来分别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三个形体的特征及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下来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这些形状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分清体和面。通过交流、纠正让学生了解今天研究的是物体的一个面。引导学生在举例时能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此环节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中,又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和涂一涂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三种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活动中人人参与,在活动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积累了对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后,学生先通过猜想,判断能否围成圆,在动手进行验证,让他们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这时,我就要告诉学生这不是圆,把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当然本课有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掌握学情不够,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草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改进自身的不足。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9
为什么同一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设计一和设计二中的老师都是想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构知识:设计一的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为操作而操作”,他没有将这一学习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没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效果不好;而设计二的教师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他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上述设计一和设计二中“从‘体’上剥离出‘面’ ——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以往有些数学课上,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教学环节进入学生操作时,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学生各自动手。而且有时用于操作的时间可多可少。这种“摆设”型的动手操作看看很热闹,其实可能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因此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上述两个设计同样是认识长方形,设计一中老师设计的活动看上去很细,但指导上还不够到位,如: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这位老师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又如,在找长方体上其他面上的长方形时,这位老师仅伸出食指指着各个面,这又易使学生对“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会对他们的后续学习(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设计二中的老师引导认识长方形层次非常清晰,指导非常到位: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因此,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其次,体验还需要与学生的思维相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如果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那么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浅显的过程。因此体验要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例如设计二中学生亲历了看、摸、画、比等多样的活动,他们对长方形的感知很直接,这时候老师进一步引导:揭示概念,想像,找长方形,学生对长方形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体验就更深刻了。正如语文书上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课后练习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及在反馈汇报时学生语言表达的引导,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两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及合作中教师注重语言表述的引导,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1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校园风景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张彩纸、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彩色小正方形各四个,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2
对于本堂课,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我觉得,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排头兵,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课前准备很重要。要布置学生回家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亲手做钉子板。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课根本就没法上。不是用课件放放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一年级孩子做9的确是为难他们了,但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一个问题,有的学生钉子板上的间距没有空耗,所以围出来的图形不太像。
二、课堂组织要有序
本节课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马上学生就兴奋起来了,玩玩积木,玩玩钉子板,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我让他们摸长方体的面时,有学生手里还拿着圆柱,根本就不听老师的指挥。相比前一单元的计算教学,课堂秩序要乱了很多,所以也耽误了上课的进度。小孩子今天很兴奋的原因,我想也和平时较少有机会动手有关,如果能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习以为常了。
三、课堂语言要精练
今天上课语言有些罗嗦,甚至可以说是“韶”,所以课堂上学生反而不知道老师说的哪句话是重点,对老师说的话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精练、简洁、充满激情的语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让学生对它们的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少,且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本身就较生疏。为此,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例如:3.5英寸软盘、钟面。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的方法,与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出来。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
3、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
4、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所有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课时还未减退,他们拿着笔、纸在操场上寻找图形,当他们又找到一个平面图形时,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说:“庄老师,我已找到了10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就会学有成效。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将它看作是一种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
3、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5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第四篇:《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学习了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是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和周长的知识。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点了解很好,有些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周长知识的理解不太好。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数学公式,有些学生学生不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前,我就预想到有些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中的困难,所以,关于图形周长的学习,我作为重点讲解,课上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力争每名学生都理解周长的概念,然后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可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蒙圈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理解2条长与2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对长与宽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其实他们就同一种方法,公式是他的简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对此,我想还是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吧。于是,结合着本节内容,我们进行了一节练习,在实际的问题中加强了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应用。
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反思自我。对于这样的图形教学内容,图文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我教学生不理解时尽量画图,帮助自己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不要硬搬硬套,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正确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后要加强练习巩固,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五篇: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集体备课主讲《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本溪市北星小学
刘丽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2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属于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范畴,是学生在能够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进一步加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它为学生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安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认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和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本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根据二年级学生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试图把抽象的知识活动化、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来发现并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准确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会画长方形与正方形。
2、通过观察、动手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活动,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依据特征准确的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材、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学生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的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操作法和电子白板的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和情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教师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本、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各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一张。
七、课时: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朋友,你们看看它是谁呀?它就是机器人闹闹。先和闹闹打个招呼吧!(出示机器人,超级链接机器人说话:大家好!我是机器人闹闹,请你仔细观察我的身体是由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一年级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出示让学生好奇的机器人,在通过对电子白板的超级链接功能,使机器人链接到儿童的音频文件,让学生通过与机器人对话来完成此题。一方面机器人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借着机器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
2、揭示课题: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他们中的两位来到我们的课堂上,(白板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在同一个画面)师:这是谁?(长方形、正方形)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想不想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更进一步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来比一比谁最善于观察,谁最愿意动脑思考,希望大家能做到声音洪亮、踊跃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在同一个界面出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形与文字,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即出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索、发现特征 1.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师:(白板出示一个标准的长方形。)首先请你拿出你手中的长方形纸,看一看我们手中的长方形彩纸一样吗?(不一样,有大的,有小的)⑴猜想
师:虽然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长方形,那它们身上一定有着共同的特征。用你那双会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我观察到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数一数(师出示“数”贴在黑板中)生:汇报,我观察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生,我觉得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这里出现一个新词,对边(师板书)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请到白板中指一指。
师:这两组对边一样吗?(不一样)一共有几条边?(四条边)上下两组对边和左右两组对边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下这组对边比左右这组对边长。
师:你观察的非常细致,谁能分别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小结:那我们就把这组比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把这组比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宽。
师:移动长方形的方位(立、斜),问:能不能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 指生到前面操作,把长和宽拖到对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白板中图形的旋转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感官看到长方形的变化,并且让学生到白板中操作来找到长方形对应的长与宽,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互动操作能力。】 师:这个长方形无论你怎么摆放,相对的两条长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相对的两条短边叫做长方形的宽。刚才有同学说长方形对边相等,他们的长和宽我们用眼睛一看就可以知道。⑵小组合作验证
师:但对边是不是相等我们用眼睛能一下看准确不?(不能)刚才还有同学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对不对?我们要来验证。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同学们说的特征是不是对的呢?(量一量)好,那么在测量时如果你选择量一量的方法,你就要把测量的结果都是几厘米写在长方形对应的边上。师:除了量一量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折)
师: 好,那你就动手去折一折,你的动手能力一定很强,但你一定要注意在汇报时候要能够说清楚你是怎样折的?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和组内的成员说说你的方法,然后在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一量,折一折,共同完成老师课前给你发下去的“填一填”的第(1)小题,证明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指一生到黑板中操作测量)
【设计意图:指生利用电子白板的标尺功能来验证四条边的长度及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操作测量。一方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操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⑶班内交流、总结 <1>量一量
操作生先汇报。(师:还有谁也是用测量的方法)
生:我量的结果是长方形两条长都是()厘米,宽都是()厘米,所以说它的对边相等,而它的四个角我用三角板一量就知道都是直角。(指两名同学)师:两名同学量得的长和宽虽然不一样长,但都能证明对边相等。<2>折一折 生:汇报演示。
师小结:这些动手量和折的方法能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方法吗?老师在白板上可以用移动边的方法,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出示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齐读)【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初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在利用电子白板中线条的可移动功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长方形的对边移动到一起重叠后的效果,从而将本课的一个重点即: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使用电子白板的色块遮盖功能出示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师:看到你们如此爱动脑筋,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有些不服气,他想考考你们的眼力。
(4)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是的打√,不是的打×。(白板出示)
【设计意图:此题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几何图形拖拽及填充功能,让学生能在看到多种图形的情况下利用长方形的特点来准确的区分。1.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笔在括号里打上相应的符号;2.通过直尺、三角板工具演示有的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3.利用图形的旋转功能证明第三个图形是长方形。判断第三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是一个难点,利用图形的旋转功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难点。】 2.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真是好眼力,看来已经很好的掌握长方形的特征了,请同学们来看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有什么特征?)继续拉,现在呢?什么形?她的宽变了?长怎样?(白板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或近似于正方形的长方形。)
师:继续拉,现在呢?(学生可能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那这个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呢?为什么有的同学说它是长方形呢?而又有的同学说是正方形呢?一定是长方形与正方形有着共性的特征,那么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证明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并完成填一填的第(2)小题,然后我们在来判断这个图形到底是什么形。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将图中的长方形缩致和正方形很接近的长方形。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慢慢变短,当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一样长时,它就成了正方形。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既让学生看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又引起了学生想探究正方形特征的学习欲望。】(1)、学生动手操作(指一生到前面来互动操作验证)
【学生操作:点击直尺出示直尺工具,量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证明每条边相等;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测量每个角为直角。】(2)、汇报交流,归纳正方形特征。<1>量一量:
生:四条边都是()厘米,所以我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没有长和宽之分,我们给这四条边起个什么名字呢?都叫边。<2>折一折: 生:操作汇报。
师:老师将折一折的过程做成了动画,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并动手折一遍,折好后收起来。
师:师白板操作四条边重合证明四条边相等。小结:正方形特征,齐读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通过动手实践,初步了解正方形的特征,在利用电子白板中线条的可移动和旋转功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长方形的四条边移动到一起重叠后的效果,从而将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本课的另外一个亮点)即: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使用电子白板的色块遮盖功能出示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现在我们在来验证刚才的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相信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老师白板操作直尺量来证明(或直接显示数据)。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长和宽的结果是否相同,相同的时候就是正方形,不同的时候就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图形数值显示功能,直接让学生看到图形的长宽变化,数字显示比较小在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看的直观清楚明了。这个图形的验证过程正是让学生清楚看到长方形的宽没有发生变化,而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为下面的习题操作又做好了铺垫】(5)、(小练习:看到刚才的图形转化过程,老师想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那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呢?怎样折的?如果把剩下的一条长方形在折出最大的正方形你能折几个?分别是边长多少的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不但动手能力强,计算能力也如此的强。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刚才,我们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汇报后,出示小结特点。(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形及特征直观的展示在同一界面,让学生清楚的比较出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
师:同学们真是一个细心又善于观察的孩子,瞧,我们的老朋友笑笑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请你来猜一猜信封里面是什么图形?出示信封。(信封后面藏着三个图形,第一个是长方形,拽出来后直接扔到垃圾箱里,第二个拽出来的是正方形,第三个是直角梯形)指生猜信封后面藏着什么形?
【设计意图: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信封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白板的图层遮盖功能来增强猜一猜的神秘感,最后通过拖拉图片来揭晓谜底,在谜底揭晓的过程中在一次呈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猜到多种形状。
师:师拽,适时提问是什么形状?此时它的长在哪?宽在哪?继续观察,它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它的长不变,当宽和长变得同样长时候,它就是一个正方形,继续拉动,又变成了长方形,(最后出示的是一个直角梯形。让孩子们知道看问题不能只看片面一定要全面在下结论)
(三)、画一画
师:看来我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那你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看谁画的最漂亮。提问要借助什么?(格尺)指一生到前面来操作画。(方法多样:可以先画出一条边,在画邻边,也可以先确定点在连线。)
画好后(让生说说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来判断他画的对不对。【设计意图:使用电子白板的网格背景功能,让学生利用直线快速清楚的依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在方格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也想考考同学们,请你
1、数一数图中的正方形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由两个,四个、六个、八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让孩子们发现每增加两个小正方形总数就多了三个,用拍照或复制拷贝功能,让学生继续依据规律说出10个小正方形的总数)(引导生用现做的生成的大正方形来展示哪里有正方形)
【设计意图:为了节省时间,将事先画好的正方形用无限克隆功能摆好,在利用电子白板的色块遮盖功能将图形一组一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以便更好的让学生发现每次增加两个小正方形后又和原来相邻的两个小正方形构成了一个大的正方形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看来如此有难度的题还考不住你们,那老师这还有一道更难的题,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2、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
师:请你来数一数这个图形里有多少个长方形。
出示由六个长方形组合成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数,然后汇报交流,教师或生利用图形遮盖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有18个长方形。
师:看来数图形也是有技巧的,要想一个也不丢不落,一定要讲究方法,先数单个的,再数由两个组合在一起的,三个„„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体现了习题的梯度性,让学生学会有规律的数准数量比较多的图形,在汇报数的过程中可利用将图形换色进行抻拉遮盖功能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会更清晰明了些。】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各抒己见。师:生活中不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同样可以验证其它图形的特征,这些方法都能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吧!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定会收获更多。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引入本节课,让学生从中找一找所熟悉的图形,一方面机器人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借着机器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猜想来了解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对自己的观察是否准确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然后教师充分借用电子白板的线条与图形的移动和旋转功能清晰的将本课的重点展示给学生看。在利用图形的可抻拉功能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转化过程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转化过程,还调动了学生探究正方形特征的欲望与兴趣。在这里,验证边和角的方法都是多样的,如通过“折一折”和“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我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验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习题的设计上考虑到梯度,尽量让所有孩子能“吃饱”,首先设计了在数图形中发现规律,然后在出示更有难度的数图形题,让孩子们能依据规律数图形,很好的让孩子将所学应用与实际,由于图形个数比较多,在数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清楚的看到哪几个小长方形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我采用了局部图层遮盖并依据它可以随意抻拉的特性,让孩子们清楚的看到结果,这也是白板特有功能的一项很好的应用。相信只要教师将课堂还给孩子,正确开发和利用白板的功能,就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了本节课后仍然感觉有些不足,力争在就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 课堂上该让孩子说的尽量留给孩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进行总结概括,要相信孩子们会做得更好,不要操之过急。语言的把握应该更佳简洁,精炼,更加规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