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一步 再走一步》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执笔人:郴州市汝城县第七中学
何红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熟悉全文故事线索,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能调理清楚的复述故事。②、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②、鉴赏课文中以小见大、以事喻理的感悟美。
③、品味有丰富表现力和语言、心理及其他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归结的人生经验的生活哲理,并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②、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③、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教学难点:
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法:
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准备:(可利用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
1.字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凸凹 迂回 颤抖 屡次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多音多义字
颤 ┏chàn
晕┏ yūn
弹┏ dàn ┗zhàn
┗ yùn
┗ tán 3.辨析形似字
┏峋 xún
┏ 诫jiâ
┏ 纳nà
┏ 眩 xuàn
┏ 崖yá ┗询 xún
┗ 械xiâ
┗ 呐nà
┗ 炫 xuàn
┗ 涯yá 4.解释下列词语 耸立: 峭壁: 颤抖: 迂回: 屡次: 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灰心丧气: 5.整体感知:
A.概括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B.你读后有何感受? 6.学生质疑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叙事散文,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俩个?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3.理清文章的思路:
4.归纳文章的主旨: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作业
(l)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3)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品析课文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一、导入课文
观看短片
(过渡)短片中这位女子马拉松长跑冠军的“目标分解”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常的事件中领悟道理。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叙事散文,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在这次经历中,他感悟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三、复述课文内容(课文梳理)
要求:
1、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口齿清楚,条理清晰。
四、教学新授
(一)质疑导入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冒险”、“脱险”这一情节展开叙述的,那么“我”是怎样陷入险境的?又是如何脱险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1、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①、小组讨论:小伙伴们都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②、小组讨论:为什么“我”最终还是像其他孩子一样向悬崖进发了呢?
③、小组讨论:孩子们爬的一座怎样的悬崖?
④、快速阅读课文8—15自然段 小组讨论:“我”爬上悬崖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我”心理变化的句子。
⑤、小组讨论:当“我”的父亲看到时,为什么没爬到石架上把“我”抱下来,而是让“我”自己一步一步摸索着爬下来呢?
⑥、默读课文16—22自然段 小组讨论: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文章又用了一系列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⑦小组讨论: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你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初中学习,面对学科繁重;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3、教师: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学生发表后,教师总结)
1、以小见大,以事喻理。
2、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诗歌欣赏《走一步,再走一步》
2、歌曲欣赏《在路上》
3、学生练笔:
莫顿.亨特能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 ”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立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要做得是努力思考如何设计好教学,用活泼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创造性挖掘出来。
在这堂课中,让我感触颇深地还有一点,那就是: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教学中的适当放手非常重要。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 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 “我”为什么不下来?
——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1、进行口语训练。
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
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 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 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 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 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 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 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 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 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 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 “狠 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 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杰利角度
如 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 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 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五、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六、作业: 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第三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讲解
编 稿:王胜华审 稿:徐冬杰责 编:陈为华
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是啊,作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产生误会等。在人生的征途上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寻找到正确面对困难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常用词语。
2、本文的结构,能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知识汇总
1、解题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3、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训诫jiâ耸立sǒng峭壁qiào迂回yū啜泣chuî
纳罕nà hǎn嶙峋lín xún头晕目眩yūn xuàn小心翼翼yì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mēn 闷热┍dàn 子弹
闷┥弹┥
┕mân 闷闷不乐┕tán 反弹
┍chàn 颤抖┍yūn 头晕
颤┥晕┥
┕zhàn 颤栗┕yùn 月晕
┍hâ 恐吓┍dào 倒车
吓┥倒┥
┕xià 吓唬┕dǎo 倒闭
5、辨析形似字。
┏峋xún(嶙峋)┏诫jiâ(告诫)
┗询xún(询问)┗械xiâ(机械)
┏眩xuàn(眩目)┏崖yá(山崖)
┗炫xuàn(炫耀)┗涯yá(天涯)
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训诫】告诫,教导
【耸立】高高地直立
【颤抖】颤动;发抖
【嶙峋】形容人瘦削
【头晕目眩】头脑发晕,两眼昏花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心惊肉跳】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叙述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57年前七月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费城空地的一处悬崖上。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及其他小伙伴。
事情的起因:与小伙伴一起玩弹子玩厌了,想找些新花样玩。
事情的经过:与小伙伴一起爬悬崖,爬到中间狭小石架处,不能上也不能下,小伙伴丢下我跑了。
事情的结果:在父亲的帮助与指点下,“我”战胜困难从悬崖上下来了,并获得人生经验。
2、理解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我爬悬崖的经历,启示我们面对困难,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
3、为本文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悬崖的一块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具体分析
1、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虽已时隔57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57年前的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之所以多年来没有忘记,是因为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使我得到人生中重要的启示。
2、画出描写“我”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说说“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第4段:“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
第8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咚咚直跳。”
第14段:“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这些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说明作者是个“听话、身体瘦弱、胆小、不勇敢不活跃,却有自尊心的小男孩子”。
3、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这是“我”的从众心理作怪,爱面子,禁不住小伙伴们的激将才去的。
4、“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当我被困有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5、杰利是他的好朋友,既然不放心,为什么还是随小伙伴们一起走了,而不管他呢?对于七八岁儿童的性格特点而言,是以团队为中心的,个人的友情服从于集体。
6、“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因为那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努力获得的,所以会有成就。
7、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8、在爬下悬的过程中,“我”曾两次啜泣,这两次啜泣的原因一样吗?
第一次啜泣: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啜泣: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9、概括“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最后,我一脚„„的手臂中”)
10、“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迷迷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提到的“经验”是什么?
这经验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去把它化整为零地做,这样努力朝目标前进,就能克服困难。
11、你有过战胜胆怯的经历吗?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战胜胆怯有了怎样的认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我们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之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和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题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本文在内容的组织上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如何看到杰利的行为?
同学之间,应该彼此关照,应该患难与共,在“我”陷入困境时,相信有爱心的同学一定会帮助“我”渡过难关。
“我”是一个体弱多病,非常胆小的人。“我”之所以下不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紧张与胆小。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冷静,要勇于面对,要想一切办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杰利”的行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他虽然不放心“我”,但还是与其他人一起走了,这体现了他的从众心理,不能够坚持主见;另一方面,他又找来“我”的爸爸来解救“我”,这又体现了他关心同学。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提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
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继而是(萌发信心),随后是(信 心大增)最后是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恐惧、伤心),第 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
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5《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叙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好处。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2.复述故事情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 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 “我”为什么不下来?
——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1、进行口语训练。
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
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文章结构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23段)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三、讨论探究
1、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 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六、布置作业
1、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