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讲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前呼后应,感情真挚。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考试名次,以及“弄不成”一些事件时,语言充满风趣和幽默,寓有情趣,让人忍俊不禁。【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磨蹭(câng)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
2.多音字
hōng 哄哄声
磨
mó 磨刀
横
hãng横行
弄 nòng 捉弄
哄
hǒng 哄骗
mò 磨面
hâng蛮横
lòng 里弄
hòng 起哄
二、字形
晾 晾晒
揍 挨揍
挎 挎篮子
鬃 鬃毛
薯 红薯
谅 谅解
凑 凑巧
垮 垮台
鬓 两鬓
署 署名
曙 曙光
三、词义
1.重点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温厚:温和宽厚。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调教:一是指调理教导(多指幼童);二是指照料训练(牲畜等)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2.近义词
哄堂大笑•哄然大笑:形容词,两词都形容众多的人同时发出笑声。“哄堂大笑”主要形容在某一室内场所里的人同时发出笑声,如“我们班在庆元旦文艺汇演时,班里的调皮大王的单口相声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而“哄然大笑”没有在某一室内场所这个限制,如“在小巷里一条小狗的精彩表演让行人们哄然大笑”。3.相关成语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或变化无常。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哄堂大笑: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四、文学常识 1.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又名牛汀,山西定襄县人。在20 世纪四十年代即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将。出版了《海上蝴蝶》《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仍笔耕不辍,还写了大量的散文。
2.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诉,篇幅短小而思想艺术高,如题深而行文笔法妙。
五、名篇名句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剖析:这句话强调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第一本书是难以忘记的,给作者极深的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二是说“看了很难笑起来”,表明其中充满苦涩,它承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回忆起苦难童年中特殊的读书经历。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剖析:作者首先说明“我的童年没有幽默”,生活中充满孤独、寂寞、单调,毫无生机与活力。但“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课文内容来看,这“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我”把课本撕开一分为二送给乔元贞,两人共同上学,突出表现苦难生活中人间难有的一点温情。两只狗和我友好相处,陪我上学,在教室外叫唤,这充满童真童趣的事,给“我”苦涩的童年增加了难得的欢乐。
3.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书,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剖析:“他们家买不起书”说明乔元贞家生活贫困,上学连书都买不起,这反映出旧中国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他一半我一半”的独特的读书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农村孩子的早熟,那种童年小伙伴患难与共的温情,让人非常感动。4.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剖析:每天伴“我”上学的两条狗,“我”听课,它们在外面规规矩矩地等“我”。当“弄不成”老师读课文时,“我”调教它们大叫,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弄不成”老师狠狠训斥我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就罚我在院中背书。老师说这话虽有失教师身份,但透露出乡间村邻的友好纯朴的情义。学习环境恶劣,生活贫困,这却是一种难得的乐趣,那一份童趣令读者忍俊不禁,深深感动。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剖析:“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还有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体察。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这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有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理历程。如果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来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一个人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忘记苦难。所以要把握住生命的航船,找到生命的价值。
二、重点语段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了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了他。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剖析: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段落,这里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我”拦腰截断的书,没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当他得知真正原因后,他让“我”从乔元贞那要回那半本书。然后他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纸重新缝补那本书,补写文字,包上牛皮纸封面并写上各自的名字。这段叙述平淡质朴,没有父亲的抱怨和自我炫耀,他默默地做好这一切。作为小学教师的父亲,他看到如此艰难的读书处境,如此懂事明理的儿子,他百感交集。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两半本书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课本,并补上所缺的文字。父亲温厚和善的性格毕现,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并乐于助人。他爱书爱儿子的深沉感情,都体现在修补课本上了。作者这一段叙事简洁,语言质朴,但感染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结构简析】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中心素材,展示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从一位诗人的来访谈起,引出话题——我一生难忘的第一本书。第二部分(第3——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中蕴含浓浓的父子、同学之情。
第三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几种表述:
1.作者回忆关于自己第一本书的故事,抒写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的父子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表现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难得的生命乐趣。
2.作者通过自己的第一本书,回顾了儿时难忘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感悟到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享受三美——悲剧美、情感美、情趣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在阅读作者为我们将清如水、明如镜的客观事实呈现出的同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感受它的美感:(1)感受文章悲剧美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在故乡是“稀奇的东西”,但却被“我”拦腰截为两半,于是引出了一段父亲要“我”拿回书并为我们俩修补完整成两本书的故事。乔元贞没有课本,考了第一名,应该说很聪明,正常发展下去比“我”有出息,但“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作者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们看,启发我们品味那个时代的苦难,同情苦难生活的小伙伴,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2)感受文章情感美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朋友间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生活的独特感受。深深的父子之情从父亲关心鼓励儿子学习,默许儿子助人为乐的做法,亲自在灯下将课本修补完整,新学期又把“我”转到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去上学等事件体现出来。浓浓的友情从“我”与乔元贞分书而读,“我”和狗弄得课堂上哄堂大笑后,“弄不成”老师只训斥“我”不打手板等事件中流露出来,也透露出乡间村邻的友好情谊。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感受文章情趣美
文章中人与狗的默契与情趣的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有关“上书房”的描写特有情趣。每天伴“我”上学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被“我”调教得格外机灵。它们在教室外等“我”,读书时,听我指挥。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得双簧,是最好的情景教学。“弄不成”老师读书时,“我”提醒狗叫起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让我们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
【问题探究】
问题: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震撼的是由这本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状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大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具体深入地进行探究。
【导思】本文中刻画了三组感人至深的画面,探究本题时请重点阅读这些片断,感知这些事件,从而把握作者真挚的感情,还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一片深情。【探究】
第一步,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精彩动情的句子、段落,可以直接摘录,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品评人物形象。
第二步,本文读来简单易懂,但要紧扣“第一本书”,体会“第一本书”蕴含的意义,认真品味其中的情节,体会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真实的情致。
第三步,重点阅读展现父子深情、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的段落,抓住经典词句,体会浓浓深情。
第四步,交流体会、感受。大家经过自己的品味之后,可以有不同的体会、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小组交流。
第五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掺和
磨蹭
奥秘
塾师
答案:chān hã
mó ceng
ào mì
shú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答案:⑪凄凉悲惨。⑫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⑬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3.填空。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现代诗人__________,这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
_______的第一本书,文中表达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深厚感情及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牛汉
人生
人不能忘本
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人不能忘本”中“本” 的含义。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全文作答,此处巧妙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本”主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要是指作者开始读书的艰苦环境和简陋条件,它能够促使作者认识到学习文化、掌握知识、成就事业不仅是能力,而且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答案:“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又指人生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此处主要是指后者。
5.请仿照下面句子,再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解析:仿写句式能增加我们对句子的优美之处的理解,锻炼我们造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剖析例句的特点,续写的句子要恰当地运用比喻的修辞,还要与前两句形成排比句。参考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果实的果园。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狠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弄不成”老师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6.选文出自《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对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第一本书”仅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B.“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C.“我的第一本书”指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D.“我的第一本书”指“我”和乔元贞的友谊。
解析:要把握文章的意思,就要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努力使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我们要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答案:B
7.选文第二段括号中的内容有必要交待吗?
解析:解答本题时结合课文该句后面的情节即可,这是“我”的那两只狗的区别。答案:有必要,因为下文写到狗时分别写了大狗与小狗,这样才好区别我叫的是哪只狗。8.你怎样评价“弄不成”老师?
解析:本文中对“弄不成”老师着墨不多,他虽不是重要人物,但从他简单的言行中也透露出当时乡邻间的纯朴美好的情谊。
答案:一分为二地看,他教学水平不行,但也有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谊。9.二黄毛和乔元贞这两个人的经历给你什么启发?
解析:评价这两个人物时结合二人的结局,从他们的性格及当时的社会等角度来分析。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答案:二黄毛的经历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要全面长远地评价,有人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必苛求这样的人。乔元贞的经历启示我们“知识改变命运”,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最后沦为平庸之才正是这句话的反面注释。10.你在学校里有类似充满童真童趣的事情吗? 解析:儿时的往事总是让人留恋,联系自己快乐的童年,写一段充满乐趣的话,语句要流畅,感情要真挚。参考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畅销书摘》2006.2 有改动)
11.体验细腻情感,回答:
(1)第5段画线句“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解析:解答(1)题需结合前文所述的情境,重点抓住“天冷”“感冒”“头昏脑胀”“牙疼”等实际情况,又加之饭桌上是我所不能破例吃的“热气腾腾的排骨汤”,顿时感到与家人的距离感,满腹的委屈、无助涌上心头。解答(2)题时需扣住这两个“快乐”场景的不同之处,答出各自快乐的原因。
答案:(1)因为“我”已感受到与亲人的隔膜所带来的凄楚(无助、委屈、脆弱等)。(2)“分伙”之初的快乐是初次品尝自由(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分伙”结束时的快乐是重新感受家庭温暖(亲情、关心)带来的快乐或是与家人消除隔膜、同心同德之后带来的快乐。12.理解鲜明形象,回答:
⑪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2)“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析:⑪题结合该句的前一句“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从中提炼出要点回答即可。(2)题中“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说明了母亲深知女儿有着强烈的自尊,“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明母亲对我的疼爱。
答案:⑪母亲决定让女儿经受一次锻炼,在生活中碰壁,然后自己回心转意。(2)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又表现母亲善解人意或照顾女儿的自尊。13.揣摩生动细节,回答:
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细节描写即指文章中细小入微的描写,它又往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切合题意,抓住“分伙”过程中家人关注“我”的细节描写,体会出其中的深情。答案:细节一:“家人在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细节二:“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表明家人仍然在看着我,不放心我。细节三:“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子上放一副筷子”。“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一直没变。14.品味精彩语言,回答: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
解析:品味本句时先辨析其修辞手法,显然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照应文题,强调了一家人深厚的感情,进一步点明本文的中心。答案:通过反复的手法,进一步点明全文的主旨。
二、语言运用
15.牛汉的第一本书让作者动情的追忆了那个难忘的童年,你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回味自己的读书生涯,回味那段难忘的童年。解析:解答本题重在对童年进行回忆,将自己初次读书时的故事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并加以抒情、议论。参考答案:略。读书做人
诗坛硬汉
——记诗人牛汉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远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
近半个世纪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谓旧貌换新颜。但在这历史的巨变中,却产生许多的曲折,在欢乐中有苦难,在前进中有倒退。每个人在这历史的波涌中,无不几经命运的沉浮,面临种种严酷的考验。诗人是时代敏感的神经,他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历史的阵痛,有的人因自身的脆弱而倒下,有的人却因自身的坚强而屹立于滚滚浪涛的面前。牛汉同志就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即使在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他的名作《鹰的诞生》《华南虎》《半棵树》《车前草》《巨大的根块》等都寄托着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为人们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壮烈、渴望自由和奋斗的崇高的艺术意象。
牛汉同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也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艺术探索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艺术足迹为后来的诗坛探索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发人心智的启迪,我们大家在欣赏牛汉的诗歌时,要能有所启发,感悟那个时代的中国,学习诗人昂扬不羁的奋斗精神。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二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手捧《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这是第一本令我有所体悟的书,坐窗前,任时光流转,飞逝。
看那目录,就爱不释手了。充满古味的折扇,简单却不失美感的画和那盈满趣味的标题:会飞的太阳,一去二三里,琵琶语,小扇轻摇的时光„„再细品内容,其中有一篇写作者回村,夏夜纳凉,在小扇轻摇间回忆童年扑流萤的事。不禁想起小时候,暑假回乡下的事情。夏夜,搬了凉椅,拿了蒲扇,坐在院里。蟋蟀在草丛中弹拨着“琴弦”,奏起夏的乐章;知了不停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印象最深的便是那 “游走”的光——萤火虫,光一点点的,像珠子一般散在草丛中,闪着微弱而柔和的光,在不紧不慢地飞着。月色如水,盈满了这院落。恍惚间,似乎又清晰的看见,一个小女孩,持着蒲扇,追着去扑流萤,笑着„„ 现在,怕早没了那萤火虫,即使有,却再无兴致去扑那流萤了吧!乡下的房子早已卖了,我早已是初中生了,一切都变了,那时那地扑流萤,便成了记忆中的事了。我想,这扑流萤的记忆,不仅是印在脑海中的画面了吧,更是有那种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是第一本,让我追忆童年的书。
“月亮像月亮!”这本书中一个叫阳阳的孩子是这么形容月亮的。不禁忆起小学时,老师问我太阳像什么。“太阳像太阳!”我不假思索地喊了出来。下面的同学已笑成一片,是对我“无知”的嘲笑吗?太阳就像她自己啊,有什么不可以呢?太阳若不像太阳,月亮如不像月亮,还能像什么呢?这难道不是最真实,最恰当的比喻吗?大概,阳阳和我那时,都有一颗天真纯洁的心。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有所感悟的书。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我的第一本书,我将珍藏。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释义:
迢迢:挥之不去:掺和:
磨磨蹭蹭:哄堂大笑: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
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二)、研讨赏析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2、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三)品味语句:完成研讨与联系二
三、巩固、运用
1、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2、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话。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第四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高云怡
我的书,从小到大数不胜数,客观上的第一本心里也没个数。但这世上,独属于我,绝版唯一的倒是那么“第一本”。
2002年秋,我入小学,到手的第一本书是语文书。语文书与别的书都一般大。封皮是滑溜溜的牛皮纸,摸得顺手极了,画面上是俩缺牙巴小毛孩,那笑眯眯的眼细成了“一线天”,大嘴咧到了耳朵根子,露出大白兔般的两颗门牙,特别讨我喜欢,我时不时拿出来瞅瞅,自己也不禁对着画上小人呵呵傻笑。我常与“他”大眼瞪小眼几个钟头,笑得傻也不觉得累。
那书上映出我的笑容。
我捧着它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教我们的是刚毕业的大女孩,与我们生涩地学习一样生涩地教着。她脸颊上挂着两朵红云,一念到妙处就红得夸张得像个疤。“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为我们读着,头也轻轻地左右摆着,我看着她,头也学着一摆一摆,像古时候的小书生。我歪着脑袋,听着什么数,就竖起几根小指头,玩得不亦乐乎,就忘了形,突然疯似地站起来跳。年轻老师的目光刷地一下扫过来,死瞪了我一眼,我竟也吓破了胆,鼻涕眼泪一大把一大把地就下来了。“老师是坏蛋”!我带着这想法,“苟且”地活了她教我的两年,每见必绕道,蒙眼,胆战,心惊。
那书上印着我的泪迹。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人有两个宝》。学它时,我将小手放在页面上画了半天,书上画满歪歪扭扭的手掌轮廓和画满沟壑的肉团子——大脑。我嘴上跟着大伙一边心不在焉地念叨着“人又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事,大脑会思考”,一边学以致用地“动手画画,动脑浮想”,哈拉子流了一桌。后来,那满书“猪脑和拙手”被摆在讲台上最显眼处,美名曰“反面教材”展览了半个月。
那书上作了我的“名画”。
如今,那“劣迹”斑斑的书像压箱底的珍宝,作为一段记忆,同公式字母一并留在我大脑的库存中,以一个另类形式成为我人生的教材。每当我看着记满规整的“听写”下的笔记与格式的答题方法,想象着自己同所有人走在教育流水线上,又如剁板上的猪肉,切割成统一肉块的样子,本想陷入一片无奈与顺从时,那第一本语文书便会凭空飞出,拉我走出“染缸”。
对书嬉笑那是爱书情绪的种子培育,闻鸡起舞那是专心品书的习惯养成,随文想象那是大脑联想能力的启蒙开发,这第一本书,其本身上上下下都有我“到此一游”的印迹,也是我不可多得的童年回忆。
引用牛汉先生对他的第一本书的感慨之语——人不能忘本。
我的老妈
老妈总爱在我身上安点东西,特烦人。
起初,她只在我的两个耳廓上订上了她的嘴。这样,随时随地,那两只唇瓣便可张张合合,松松驰驰,上上下下地律动,嘴中的魔音仿佛唐僧的紧箍咒,消失之后也会余音环绕,三日不绝,那副作用不是一时半会。一句警告,一句指示,一句短语,一句叮嘱,皆可以把我的心收得死死。那张外形小巧的樱桃小嘴,开了闸便是“滚滚长江天际流”“恰似一江春水想东流”那个滔滔不绝,让人防不胜防,胜似周力波,赛比郭德纲,只是仔细一听内容,却全是“起床,洗衣,上学”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叮嘱监督。能将家务操持得如此有板有眼,说起家常宛如列举大道理的除了我职业家事女强人的老妈,还有谁能叫板?想当初,对于我赖着不做家务事,把着“要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荒谬借口,还是在我妈现一番“孩子,我还不晓得你么?”拆了我跳梁小丑的戏台子,再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古今中外俗语谚语古诗哲理的轮番轰炸,兼以最后“想好好学习,就给我抢个名次回来等威逼利诱,这比驴还倔那么两点的我早已为之动容,气场也仿佛落汤小鸡,悲哉悲哉。母大胜。
老妈的嘴,是我这个“社会盲人”的“声控指南”。
后来。老妈在我身后安装了她那一双随时跟进的“大眼睛”。从此,一张嘴,一双眼的紧密配合往往使我汗颜,我一个动作下去,那“鹰隼目光”便紧跟而来,时带严厉,时带宽慰,时带怀疑的审视之光便向激光枪一样将我从头至尾扫射一遍,那张有雷霆之势的嘴巴便接踵而至地跟了上来,起先“指点”,再升华成为“指指点点”。妈的眼很明,视人看人是她的本领,眼中审视似地把秤,谁有点分量,谁有几斤几两,一目了然,有价值的,有新意的,便将信息传递到嘴上,言语如蹦跶出的金珠子,让我每每丢下手中事,洗耳恭听。
老妈的眼,是我心中那个在她帮助下建立起的认人标秤。
最后,老妈在我的笨手上安了一双她的灵手。这下好了,“手把手”又在成为一种短暂的形势了,那双手常年陪伴我左右,指点迷津。让我先自己操作,却用尽办法,不得正果,气极败坏之时,一个妙手回春,让我仿佛回光返照,一下子如诸葛亮同刘备三人共同商讨天下大势后,刘备那“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受了。我瞪着这双手,如林间小鹿灵活蹦跶,指间如同有飞花,真是“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灵手巧”这话还真不是盖的。
老妈的舌,是我迷途中,指正修改我行为品格的刻刀。
“母大十八变,越变越烦人”,可吾家老母,可谓烦的直白,烦的可爱,只好让我永生带着一身她安上的不明物体,好好地不厌其“烦”了。
第五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执教/刘宏业 评点/ 余映潮)
一、巧妙导入
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1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
(生齐读)(投影)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
二、感知故事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
(投影)
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交流,哪位同学先说?
生1:第一件事是写作者小时候看他父亲的书。
师:这是文章第2节写到的事情。继续。
生2:第二件事是他的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
生3:第三件事是他的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
师:能否简洁些?
生3:父亲替我补书。
师:好!很简洁。还有补充吗?
生4:第四件事是他们小时候上书房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么有趣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但是你的回答还欠简洁。请概括一下。
生5:大狗小狗陪“我”读书。
生6:“我”教大狗小狗背书。
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老师将这些故事再精炼一下,请看大屏幕:
(投影)
“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
“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
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三、品味情感
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
(投影)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师:“酷似”是什么意思?
生1:很像,极像。
师:很好!“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
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生2:《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
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生3:文章第3节和第4节。
生4:文章第8节。
生5:文章第5节,父亲考查“我”背书的情形也能体现。
师:好,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3、4、5、8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
(投影)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
(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
师:可以交流了吧,哪一位先来?
生6:第3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
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
生7:我也说第3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
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
生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
生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
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生9: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
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
生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何以见得?
生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
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11:第3、4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8节。
(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
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
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
生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
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
生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何以见得?
生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能忘记父亲的教导。
师:“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又是父亲对“我”的人生第一课。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生齐读)(投影)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