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忌》教学设计(公开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历史上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往往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课件演示史实故事)
《比干菹醢》《屈原投江》《魏征诤谏》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
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魏征诤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
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遇到明君圣主;二是既要敢于进谏,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在这方面战国人邹忌就做得非常成功和出色。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明确段落大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文章选取了哪些生活小事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的过程进行叙述?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包含有怎样的心理?
(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自己亲见徐公自叹不如——自己的反思)
妻 偏爱
妾 畏怯 客 逢迎
3、邹忌怎样劝说齐王让他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
(以生活事设喻)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因而受蒙蔽最深。
三、问题探究,把握主旨。(小组合作完成)
1、请找出进谏人数变化的词语,再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门庭若市”说明了齐国原本政治方面存在许多积弊。“时时而渐进”说明齐王在不断改进内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在广开言路后,不断修明内政,使国家内政修明。
2、四国朝齐之事说明了什么?
(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威王纳谏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此”指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广开言路)
(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4、邹忌采用以生活小事讽王纳谏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容易接受。)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二)课文中的“比”
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使学生体会文章在内容上的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分析人物,评论“讽谏”(各抒己见,畅谈心扉)
1、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学了本文,你觉得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别人,对别人的评价能理智的判断,能正视自己,做出冷静的思考。)
(善于思考、爱国、有勇有谋、聪明、有自知之明)
2、齐王说:“善”,乃下令……请你说说“善”字的表达作用。学了本文,你觉得齐王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炼。既表达了齐王的赞美与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错就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五、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六、课堂小结,布臵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背诵课文,解决习题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和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学习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领会邹忌怎样用讽喻来达到劝谏的目的;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或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三、学情分析
在课前已经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早自习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初二的学生对重点的文言字词、翻译古文的基本原则,大部分已经掌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研读教学法
五、教学软件 希沃白板5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2、文学常识巩固(1)、(2)、邹忌: 齐威王:
3、释题
4、读准字音
5、读准断句
6、齐读课文
7、以游戏形式测查重点文言字词、句
8、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简括文意
9、赏析课文
(1)文章开篇如何介绍邹忌外貌的?
(2)与谁比美?他问妻、妾、客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妻妾可是如何回答的?从语句上看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述:
(4)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什么道理?
(5)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部分却写的邹忌比美是否离题?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过渡:第二段重点写了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运用了类比推理,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朗读者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邹忌怎样类比的?(6)一个“善”字说明了什么?(7)齐王如何做?具体怎么实施?
过渡:可见齐王改良政治的决心,威王纳谏后起过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最终的结局是?
(8)此所谓战争与朝廷,解释了什么道理?(9)
(10)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试分析本文的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能猜到是什么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读题目分析其特点,注意齐王一词,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请找出来并分析:讽谏古义今义。请同学回答《战国策》有关知识。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环节采用的是自读体验式,先师范读课文,生解决字音停顿语气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解,理通文意,划出疑难字词,交流疑难。本文内容筒单易理解。
本段重点是抓住妻妾客三人的说话语气剖析,可惜的是学生对这三句话的语气把握总不到位。再经过多人品读后,终于有学生读出了妻的由衷赞美语气,妾的讨好勉强语气,客的尊重客气讨好语气。进而根据邹忌暮寝而私之的话体味到妻妾客赞美我,说谎原因。在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朗读时,我在第一段结结尾处,加上了“故均说谎骗我也。”这是课堂随时加上的一句话。
有这推出课文第二段,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境内人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学生判断写法,提示在《渔我所欲也》中学过,由推出,”类比”写法(以小见大)。为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让学生用直言方式向齐王谏。这是课堂自己临时想到的问题,是课堂新生成问题。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不错:“威王你的官妇左右偏爱你,你的大臣畏惧你,全国人有求于你,你整日上当受骗,太愚蠢了。”这样说会有什么后果呢?
同学们兴奋大增,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定被杀头,被充军,有人说重打罚等。还有人将此写为: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国人有求于王,王活于谎言之中,太可悲矣!
这样一对比就轻易地得出以小见大类比的好处委婉进谏便于接受。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
第四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导语: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齐威王也接受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译课文。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读音。(课件)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译课文(注意课件中的重点实词),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答。
4、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积累本课中的重点实词及重点句。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赏读课文,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① 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 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提醒: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二)研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明确:“王之蔽甚矣!”根据自己受到的蒙蔽。
2、请你概括邹忌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蒙蔽?邹忌又是怎样总结原因的?(课件)
明确:他的妻子、妾、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而据他自己观察,他并没有徐公美,所以总结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他“孰视之”“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所以结论就是:“王之蔽其矣”。
3、邹忌总结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课件)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思考: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他采取了哪些除蔽的方式?除蔽的结果是什么?(课件)明确:第三段中三令,三变。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三)赏读课文,欣赏讽谏艺术。
1、讨论: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这样有着怎样的效果,你能说说看吗?
明确:邹忌“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2、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直接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3、讨论:如果邹忌没有用“讽”这样的劝谏方式,你觉得能有这样好的效果吗?请你说说看。(提示:分别思考同类词“讥”、“ 诽”、“谤”、“刺”、“谏”、“说”的含义)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如果不用“讽”的劝谏方式,那么可能要不效果没达到,要不就招来杀身之祸。其实,“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五)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两活动任选一种:
甲: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乙:补全下列名句:
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 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 魏征)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 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
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 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七、附板书设计:
邹忌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八、教学后记: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参赛)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对话型文言文,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九年级的学生们完全可以借助注解和学过的文言知识翻译。
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文章围绕“三”展开:“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层层递进,最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三叠”式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整齐而对称。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言文判断句、倒装句的一般形式。过程与方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赏读课文中“三”的运用,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情感价值: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赏读课文中“三”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读课文,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千古传诵的历史散文,也是有关齐威王纳谏的,那么这一次纳谏和谁有关系呢? 生:邹忌
师:对,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它选自《战国策》。(板书课题及《战国策》)
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一)断句
1、ppt展示《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掉所有标点符号的原文。
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
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师示范
下面请同学们读ppt上的内容,自己进行断句。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确定的读法,可小组间相互讨论,如还有疑问,最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断句,并适当小组谈论。
3、班级内交流疑惑处。
4、学生们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断句朗读,并说明为何这么读。
5、其他生评价其对错,联系学过的文言课文及文言知识说明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文言词汇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亮点。寓教于乐,课前不需让学生预习,课上通过断句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会断句的同时,让学生在语境中推断文言词汇的意义,学会文言特殊句式的一般形式。并很好地梳理了之前学过的文言知识,使两者之间有了联系。)
(二)朗读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琢磨一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含义。
2、生释题,其他同学补充
3、师ppt展示,让生齐读: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4、齐读课文
5、分角色演读
看来,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我们来分角色来把文章演读一遍。
六位角色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准备完成两个任务。(一、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
二、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板书“三”)
六学生上台演读,其他生看并思考。
6、生评价六个角色(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
同学们,第二个问题课后和同学们再探讨探讨,期待第二节课你们的表现!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导入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还没解决,需要同学们的帮忙。
二、精读文本
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我们经常有听到这些:“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卷我屋上三重茅”。本文作者也非常钟情于“三”,那么具体体现在哪呢?
(一)解读“赏谏”
我们以第三段为例。
请同学们找出这段中与“三”有关的文字,并结合文本概括其内容。
学生自读文本,思考后交流:
齐威王:三赏
朝廷: 三变
(板书)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齐威王男,众人女,四境之内齐)
(二)解读“比美”
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刚愎自用。是谁,用什么方法,让齐王明白了什么道理,而使他从谏如流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上文中去继续寻找和“三”有关的内容,去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讨论。
交流明确:三问
三答 三思(板书)
(三)解读“进谏”
上面我们领略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家事,咋一看,这似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指定一生读第二段,其他学生听完后概括这段内容,并找出“三”。
明确:三比
(板书)
(四)小结梳理
同学们,请看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吗?
同桌之间讨论
生回答。
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
(五)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那么,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
学生讨论: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邹忌的劝谏技巧:
1、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2、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3、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4、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
三、拓展延伸
说一说,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思考后交流
四、齐读(背)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课后将拓展延伸部分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小感】
为什么会写这个教学设计呢?这要追溯到前段时间在苏建敏老师带领下的金华之行。听完余映潮老先生的《春》、《石壕吏》以及他的讲座,童志斌博士对古文的深解后,作为新兵小将的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敬畏,还有重任在肩的大彻大悟。这次金华之行,在我看来是教育教学的盛宴,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大摇篮。回来后,我就一直思索着,我能不能将这次金华之行听到的、学到的皮毛用上一二呢?特别是余老提到的“三”的艺术。冥思苦想后,有了点点思路。这就是我上这堂课的契机。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情完全不同,但在这两节课中,两班的孩子上课精神都非常饱满。也许是提问少了,让孩子们自己发挥的东西多了;也许是在古文教学时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断句,自己寻找原因的这种方法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也许是自己心态的转变,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学生,使得他们也不再沉闷„„
我想,这是个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从容,是智慧,是诗意,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