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2022-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思想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策略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四、辅助教学媒体:

电脑

五、教学时数:

一教时

六、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

(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三)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四)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五)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

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

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①、理解重点词语: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朝等。

②、学习文言句式: ……孰与……?宾语前置,壮语后置。

③、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学会类比说理的方法。

2、背诵全文

3、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应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多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将有关的词句知识问题、练习、补充资料适时展示给学生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 3、练习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

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

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

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

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问题:厉王为什么会被“流於彘”?

明确: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贤臣邹忌讽喻明君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多媒体播放录音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分析课文

讨论下列问题: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②、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③、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4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策略]

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间

2.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一词多义:

修:

①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1.齐读课文,然后思考:前面我们提到臣子向君王进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2.在自读有关法令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齐威王是怎样一位君王?邹忌是怎样一位臣子?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

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设计

1.预设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预设目标是相对于课堂生成目标而言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另外从阅读对话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有话题,预设目标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四者对话的共同话题。)

2.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原先该文被编在高中教材中,现教材编者多将它编入初二或初三的语文课本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学情分析:初二、初三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构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古代文化打基础。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如果这一步不首先解决,其他教学目标就难以到达。

课标参照: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盼、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说明:我们认为“文本特点”“学生特征”“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语文的自身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3.教法、学法

(1)透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2)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透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4.教学步骤

(1)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②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③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④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⑤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⑥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⑦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①分主角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②给连环画(根据课文资料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③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①课堂讨论:邹忌说理的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②梳理文章结构(多媒体课件)。

③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说明:语文学习重在实践―――学生的亲身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应由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活动有机地串联而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主角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式,新课标也十分重视,我们在运用中有意将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扬光大。“读”是手段,透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分析

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反思,试图总结出本次教学设计的得失,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1.关于预设目标

A.目标预设初案

(1)复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2)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

(3)在生活中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B.目标预设修改案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对两个方案做了如下比较:

(1)两个方案的教学重点各是什么?

(2)从“学情”和“文本特点”来分析,哪个更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3)执行哪个方案与文本的对话将更为深入?

(分析:A案把教学重点放在说理的语言技巧上,但“设喻说理”的语言技巧并不是立刻就能用到生活中来的,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再则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突破语言关,解读文本是首要任务;另外,应对这样内涵十分丰富的名篇,应充分开发其教学资源,从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A案比较片面地追求对说理方法的学习,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且对文本的利用不够充分。B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潜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当然B案的目标(3)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带给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会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2.关于导语设计

A.从生活导入

“老师班上有个叫小明的学生,很聪明,对老师也很有礼貌,但就是上课的时候个性爱讲话,这不,数学老师又告状告到我这儿来了。此刻我把这个难题交给大家,假如你是他的同桌,你会怎样劝说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可见语言的艺术性在生活中极其重要。其实,不仅仅是在此刻的生活中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了,这天我们就一齐回到战国时期,欣赏齐国大臣邹忌的讽谏艺术吧!”

B.讲故事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明白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仿佛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最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明白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明白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这天让我们一齐穿过时空隧道,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我们可将这两段导语作如下比较:

(1)哪段导语更贴合初二、初三学生的认知心理?

(2)哪段导语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哪段导语更能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第一印象?

(分析:导语A显得幼稚,像是对小学生说话,并且暗示了文章的教学资料。导语B显得成熟一些,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透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资料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潜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盼,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3.关于师生对话探究文章内涵的问题设计

A案

(1)请你根据文中的句子对邹忌的外貌进行描绘。

(2)齐国还是否有比邹忌更美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3)是谁认为邹忌更美?为什么?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呢?

(5)邹忌说理有什么特点?

B案

(1)齐威王为什么能理解邹忌的规劝?

(2)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3)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

(4)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这两套问题设计各有什么特点?

分析:A案提问稳妥,前三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惟一的,便于老师驾驭课堂,但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很小,有“设圈套让学生往里钻”之嫌。B案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大。问题(1)不但可谈善谏者的巧妙,还可谈纳谏者的大度;不但可谈邹忌的自知之明,还可谈其推己及人的智慧。问题(2)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邹忌规劝艺术的妙处,可从以“小家”喻“国家”的“设喻说理”方法去体会其妙处,也能够从“妻、妾、客”三比“宫妇、大臣、四境之内”的类比推理法去领会其逻辑的严谨,当然,并不必须要说出其术语名称,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心里领会邹忌说理的妙处。问题(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悟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身份,从而进一步理解故事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同时暗中将学生的阅读视角从书内引向书外,引向现实生活。问题(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4.关于教学环节、流程的比较

A案

听故事,了解文章背景。

参照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读出智慧,欣赏“讽谏”的说理艺术。谈收获。

读出思想感情,分主角朗读。

B案

听故事,了解文章背景。

参照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读出思想感情,分主角朗读,探究人物性格。

读出智慧,欣赏“讽谏”的说理艺术。谈收获。

这两套方案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样,只是流程安排有所不同,哪一个更贴合认知规律呢?

分析:A案将“分主角朗读”放在最后,带有表演性质,这样安排不是不能够,但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太合理,因为对“讽谏”艺术的欣赏需要知人论世,“设喻说理”的方法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看出效果。B案借助“分主角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贴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资料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

5.关于教学思路

记得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课最怕上糊。”大概是因为语文本是情感的东西,要把感性的东西教给学生,条理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避免把课“上糊”,教学思路必须要合理,要有层次感,板块要清晰。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盼”―“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资料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其图示如下:

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了。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钻研文本,了解背景知识;其次要备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参照课程标准预设教学目标;再之要备活动――精心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独立的、互助的、探究的,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对话;继之要备流程,依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次教学活动成功的一半,但毕竟只是一半,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失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老师活动:在班级组织的“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邹忌讽谏 :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 (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下载《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导语: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参赛)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对话型文言文,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九年级的学生们完全可以借助注解和学过的文言知识翻译。 本......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卢龙职教中心赵力军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建湖县上冈实验初中 张荣芳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文内容,感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