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案

时间:2019-05-15 03:5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巷深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巷深处》教案》。

第一篇:《小巷深处》教案

教案 课题

《小巷深处》

第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课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情感目标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谈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加深理解课文的情感,把握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我”与母亲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小巷和竹棒在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

导师点评

一、复习导入,分享感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盲母亲和养女之间的感人故事,相信这个故事在我们心里都记忆深刻,那位母亲善良纯朴、宽容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动,那个女孩的悔悟回头也让我们欣慰。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意。

1、回忆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感情变化过程。参考:板书: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2、检查作业,交流感动

还记得上节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写下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感受。同时请大说出感动的原因。

参考:学生可能说出的是盲母亲对养女爱的任一处表现。或者是课文结尾处“我”看到母亲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句子。例如,“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或“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或“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或“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二、朗读品味,领悟真情

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的大量篇幅都是描写了盲母亲对“我”的爱,从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恰恰是对“我”的描写。先听老师朗读,然后你们再自己朗读最后三段,一起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讨论形象依托,在《小巷深处》有哪些形象多次出现,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母亲的爱,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口说无凭,它是凝聚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里,就如同刚才大家所说的那样。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在这每件小事中,又有一系列的形象存在。就像诗歌的意象一样,诗人用意象组成了意境来表达感情。所以请大家分小组认真思考,在《小巷深处》有哪些形象多次出现,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参考:学生可能回答的是“小巷”,“竹棒”。引导学生,将竹棒与“我”联系起来,都是对母亲必不可少的。小巷是母亲与“我”的生活场所,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小巷在文中出现了六次。前五段中出现了三次;中间部分“我”替代了母亲手中的竹棒;随着“我”虚荣心的作怪,疏远淡忘了母亲,而竹棒又再次出现;结尾处“我”悔悟,又看到了竹棒。(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最后一段中,“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是什么意思呢?“我”回到了哪里?为什么会说回来了,是不是因为曾经离开过?

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课文写到了这里,就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我再次回到家,回到小巷深处,回到母亲身边,爱终究会存在于我们心间,感动我们。

三、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课文大家都已经学过,肯定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收获,那请同学们运用“本文妙在„„,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的句式,从任一角度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先给大家举出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发言。参考:(1)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它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2)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3)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作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4)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5)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总结,大家说的这些也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应该去注意去学习的知识。

四、感情拓展,感恩母亲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让学生回忆与母爱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大家一起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五、总结收束,布置作业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观察你身边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学习完了这篇课文,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六、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第二篇:小巷深处教案

小 巷 深 处

汉寿县聂家桥中学曾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卸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吟诵关于母爱的警句诗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开始就进入浓浓的母爱氛围。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

2、稍加点拨法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一道学生关注细节,不做过多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朗读品味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促悟,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多媒体画面,看完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

1、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2、母爱是连夜整理沉甸甸的书包。

3、母爱是那枚温暖的枕头。、4、几年前香港曾经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诗的评选活动,其中游子吟荣登榜首,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它歌颂了浓浓的母爱,在高楼林立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也有母爱。就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一起去感受这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哽咽 蹒跚 憧憬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你觉得文章哪些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最令你感动:

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着的守候在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太阳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在风中,她无助的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3、教师就这些描写提问。

问;母亲为什么守候在大大的冰棍箱旁? 答;为了养活我。

母亲养女儿天经地义,文中的作者是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呢? 不是,是捡来的。

夏天母亲守候在冰棍箱旁,说明养活我并不容易,而母亲为什么还如此执着呢? 因为爱,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盲母对女儿爱的体现? 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为了我,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为了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为了我她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她把我调养成了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

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寄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5)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情感变化是贯穿本文的线索)

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

小结:我最后悔悟了,是母爱的无私伟大感动了我,使我这个虚荣无知的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师生合作伴随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本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己经回来了。”这句话? 明确:

(1)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五)感情拓展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六)课堂小结

在秋风萧瑟、杨柳涣黄的季节,一个瞎眼母亲收养了她,养母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为她换了住处,为了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脾气,后来她长大了她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愿与母亲相伴而行 到县城读书,最后她翻然醒悟,最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在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但是直到今天才明白母爱的含义,这份母亲赐给我们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爱我们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孝敬。

七、板书设计:

盲母 爱 养女 描写方法

收养抚育 满足、自豪 外貌描写

搬家

改脾气 终年辛劳

为“我”骄傲 抑制感情

送生活、营养品 沉默、回避淡忘、隔绝 悔悟、感激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第三篇:《小巷深处》教案

一、设计思想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二、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母爱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感人,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都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确立依据】

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通过吟诵关于母爱的警句诗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浓浓的母爱氛围。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

2、稍加点拨法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不做过多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朗读品味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促悟,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吟诵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导入课文。

【确立依据】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哽咽 蹒跚 憧憬

2、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句式“这是一个……的故事”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确立依据】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概括文章内容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齐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断的文字。想一想:这些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1)时间顺序。

(2)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这些句子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从而可知养母是一个善良宽容、坚韧执着、默默无私奉献的辛勤母亲。

3、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情感变化是贯穿本文的线索)

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

小结:我最后悔悟了,是母爱的无私伟大感动了我,使我这个虚荣无知的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确立依据】

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

2、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3、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里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五)布置作业

1、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

(二)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伴随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明确:(1)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确立依据】

1、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2、文章中小巷和竹棒是寄托作者情思的形象。这是文本重要内容,而又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需要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小组讨论 :根据本文内容,你觉得“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1)对“我”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该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运用“本文妙在……,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的句式,从任一角度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1)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它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2)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3)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作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4)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5)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确立依据】开放的问题。学生可以借此深入体悟作品带给自己的启示。

(四)感情拓展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确立依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观察你身边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六)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确立依据】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第一课时作业)、习作、体验。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盲母 爱 养女 描写方法

收养抚育 满足、自豪 外貌描写

搬家

改脾气 沉默、回避 神态描写

终年辛劳

为“我”骄傲 淡忘、隔绝 语言描写

抑制感情

送生活费、营养品 悔悟、感激 动作描写

【确立依据】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第四篇:《小巷深处》教案

一、设计思想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确立依据】

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通过吟诵关于母爱的警句诗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浓浓的母爱氛围。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

2、稍加点拨法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不做过多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朗读品味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吟诵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导入课文。

【确立依据】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哽咽 蹒跚 憧憬

2、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句式“这是一个„„的故事”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明确:(1)时间顺序。

(2)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这些句子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从而可知养母是一个善良宽容、坚韧执着、默默无私奉献的辛勤母亲。

3、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情感变化是贯穿本文的线索)

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

小结:我最后悔悟了,是母爱的无私伟大感动了我,使我这个虚荣无知的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确立依据】

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

2、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3、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

(二)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伴随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明确:(1)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小组讨论 :根据本文内容,你觉得“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1)对“我”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该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运用“本文妙在„„,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的句式,从任一角度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1)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它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2)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3)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作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4)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5)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确立依据】开放的问题。学生可以借此深入体悟作品带给自己的启示。

(四)感情拓展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确立依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九、板书设计:

盲母 爱 养女 描写方法

收养抚育 满足、自豪 外貌描写

搬家

改脾气 沉默、回避 神态描写

终年辛劳

为“我”骄傲 淡忘、隔绝 语言描写

抑制感情

送生活费、营养品 悔悟、感激 动作描写

【确立依据】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篇:小巷深处教案文档

小巷深处

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这篇课文是新教材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爱在人间”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此文内容贴近学生心理,语言浅显明了,情感内涵丰富,其中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阅读方法感受母爱,理解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章的品味朗读,感受亲情,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过程:

一、关于题目“小巷深处”

“小巷深处”贯穿全文,是母亲花尽所有积蓄,苦心经营的母女俩相依为命的家,小巷深处有家、有母亲,有爱,是 “我”的感情寄托,那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母爱,小巷越是深,就越表明母爱的深,以它为题含蓄,有深意。

二、这篇散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主要人物是“我”的养母。

 讲述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她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三、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以“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四、文章层次  第一部分:(开头——第9段“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骄傲。 第二部分:(第10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第15段“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写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之情,离家到县城读书。 第三部分:(第16段“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结尾)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五、解读母亲形象

养母双目失明,她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 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

六、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相信同学们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母亲那温暖人心的爱吧。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对你的爱。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正如《游子吟》中所写的那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并且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感恩。

教学反思:

1、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可以建议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求他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大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等方法,并配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是从“母爱”的主题导入课文,再请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帮助大家理清文章内容,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检查。接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起到把握重点和难点的效果。然后通过对文章重点段落的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亲情,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懂得珍爱亲情。

2、朗读的安排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间有限,以后不妨集中力量,重点品读课文中一些人物描写和抒情的关键语句。最后通过拓展迁移,引导学生把视线转移到自己的母亲,感受身边的亲情,教导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将爱的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体现“大语文”的理念。

下载《小巷深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巷深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小巷深处 林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琐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感受深沉、无私的......

    小巷深处课本剧

    小巷深处(中学语文课本剧剧本) 第一场:落户小巷【旁白;英姨;买冰棍人;邻居甲】 【场景一 巷口冰棍摊,瞎眼的英姨正在卖冰棍】 旁白:在一个初秋的早上,天还不太冷,树上飘落着几片黄叶。......

    6小巷深处 教案[推荐]

    小巷深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重点: 从文......

    《小巷深处》导学案

    小巷深处 ——林莉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杨 运 学 校 仪 文 亮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表现“母爱”的故事,文章,诗歌,电影或歌曲? 小说:高尔基《母亲》散文:朱德《回忆我的......

    《小巷深处》(精选五篇)

    《小巷深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三)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

    正式版 小巷深处 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

    小巷深处(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小巷深处(700字)作文 六点的时光,远去燕雀的翅膀打乱了一盏夕阳,流动的云霞弥漫满天,最是那橙红的一抹,描绘着地平线的轮廓。巷口传来的脚步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