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版)

时间:2019-05-15 03: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版)》。

第一篇: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版)

第六单元 15.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描述的能力,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师生)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那么古人是怎么描写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介绍作者杨万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词。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识记“晓”、“慈”、“毕”、“竟”、“映”。2.老师检察自学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2)开火车认读生字。

1(3)用生字组词。

3.指导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探究研读,深入赏析

1.引导学生读古诗,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1)毕竟:到底。

(2)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3)接天:与天相接。

(4)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5)别样:特别。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行诗的意思,交流对诗意的理解。3.教师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读完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湖荷花荷叶的美景图片)

(2)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3)题目是送别,可诗人在全诗只写了景色,这是为什么呢?(4)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点学生回答)

4.教师指导讲解描绘诗句的意境,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5.赏读全文,指导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地多次朗读,努力将自己带入诗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同时通过情境画面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了自己对诗的理解,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板书:绝句)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字。(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和哪些颜色。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语。(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近景、远景。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5.尝试背诵古诗。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2.学生认读、组词。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书写要点:

(1)“岭、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岭”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2)“岭”字的右边、“含”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视。

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6.雷雨

教学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图画阅读。教学设计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准确,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雷雨后的景象,对比阅读,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3.总结全文,品读句子,感悟“挂”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留心观察天气,把它写在日记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品读重点句子,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观察夏天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雷雨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纠正字音

1.教师检测学生课文的预习情况,分自然段指读,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相机纠正字音错误。3.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三、自主品读,感悟雨前的景象

1.导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绘雷雨前的景象的自然段。2.指名反馈。

3.引导自由读,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描写雷雨前的景象? 4.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引导。(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5.师生对读。

如:教师:乌云——学生:黑沉沉地压下来。(指导学生抓住“黑沉沉”,读出乌云的低以及给人的压抑感)教师:树上的叶子——学生:一动不动。

6.指名反馈:同学们,通过这一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7.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作者在雷雨来前,仔细看,认真听,把雷雨前的景象描绘得可真详细。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进行归类。

3.指名说一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强调重点。4.范写“垂”“迎”,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后,同桌交流评价。

6.集体交流,评议。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通过朗读把欣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也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各个语言片段时,让学生说说写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听写词语。

2.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前,天空——黑沉沉的;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蜘蛛——逃走了。你们听——(播放媒体课件,呈现打雷声,而后哗哗哗的雨声)下雨了!

二、图文结合,体会雨中的景象。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体现雷雨变化的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反馈:雨下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①品读要点:连续的三个“哗”让人感受到雨很大,这是通过描写声音体现雨的大。②指导读好“哗,哗,哗”。

③齐读这一句。(先一组齐读,然后两组齐读,接着三组齐读,最后全班读,通过声音的逐渐增强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2)“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①学生自由说一说。

②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大。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说一说:除了树、房子看不清了,还有什么也看不清了? 3.教师小结:可见雨多大啊!我们再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体会一下。

4.出示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雷雨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反馈。)

5.教师出示文中的语句,学生读一读。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6.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景象变化,完成填空练习。

三、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写得如此细致? 2.教师揭示全文的主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去发现、去探究。

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我抓住了雷雨前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中对比阅读,读出雷雨前后景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维、绘画等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设计说明:

文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言介绍了大自然有趣的科学知识。依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注重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的训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了解并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总结全文,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指南针。(教师)

2.预习字词,制作生字卡片,朗读课文,搜集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资料。(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可要是你在茫茫野外迷了路,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几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好方法。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生字表,认读生字,把诗歌读准读通顺。(2)找出文中的反义词。2.检查学生生字的认读情况。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再请小老师带读。(2)开火车读,读中巩固。

(3)教师出示下列六个带音节的生字:针、忠、实、盏、闯、稠,指名反馈: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翘舌音。

(5)指名说一说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小结。3.检查学生读文的情况。(1)小组内读课文,互相评价。

(2)每个小组推荐一人上台朗读诗歌,集体评议。4.齐读课文。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说一说书写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重点字书写指导。2.教师示范,学生临摹。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5.组织学生独立练习书写其他的字。6.积累词语。

(1)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教学反思: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教学中注重通过朗读来品味美感。诗歌教学应更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情感,读出味道。在读文本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解灌输,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文章。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词。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分段品读,理解文意

1.出示诗歌第1小节,学生齐读。

2.教师:学了这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你就不会再慌张了。因为——(教师媒体展示下列语句。)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3.指名反馈:谁知道指南针?(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媒体展示指南针,若有实物更好。)

4.师导读:那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2~5小节,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5.创设情境,了解看“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6.图文结合,了解看“北极星”辨别方向的方法。7.出示思考题:如何看“大树”“雪”辨别方向。8.指名分节读课文。

9.老师范读第6小节,学生思考:诗歌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启示? 2.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2)出示资料袋,拓展野外判断方向的办法? ①利用指南针。②利用太阳。

③利用地物和植物特征。

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天然指南针的资料,并在课堂中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不仅是对自然知识的了解,还懂得了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学习所 需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选择、合理的整合。在了解诗歌中所介绍的四种天然指南针时,我逐步从扶到放,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并在这一自主探究中,进一步感悟到观察的重要性。

18.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使学生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意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技术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技术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生字新词,制作生字卡片,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中国航天史的经典图片,教师讲述。2.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3.引导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3.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失重,太空中出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呢? 4.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组词。

三、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2.细心讲解,教师示范。3.指导学生先描红,后临写。

四、课堂小结,弹性作业。

1.引导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家人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3.指导学生抄写生字词。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初步了解太空的美好,了解太空生活的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向文本的自然过渡。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习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组成词语。2.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太空生活趣事。3.板书课题。

二、细读品悟,感悟趣味。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揭示主旨。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这样写的用意?

2.同学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3.指名读第6自然段,小结:你觉得太空生活如何? 4.思考:太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

5.拓展:担任太空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书中趣事,也可以介绍你搜集的趣事。

三、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1.画一画:自由想象太空的情景,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2.说一说:把你了解到的太空生活趣事说给朋友、家人听。

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新课开始,先引导学生复习本课生字词,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后搜集的太空趣事,激发学习兴趣,并为新课作好情绪及内容上的铺垫。

2.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学生增强了对文本的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互相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培养基础写作能力。

2.通过“识字加油站”认识8个生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认识有关地点的词语。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汉字结构的不同,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4.积累词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在句子中使用合适的字词,学会根据句意猜测理解句中词语意思。

5.能够在写话中熟练运用疑问句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好奇,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6.学习古诗《悯农》。

7.学习“我爱阅读”中《最大的“书”》,普及有关地质方面的小知识。教学重难点: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学会在句子中正确地使用,学会不用词典的情况下理解词语。

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学会正确书写汉字。3.学习并积累古诗。

4.培养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能正确解读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5.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能正确无误且恰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思。6.积累生活常识。教学准备:

1.预习字词,搜集描写农民、养蚕人等底层人民生活的古诗句;搜集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师生)

2.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识字加油站 字词句运用)

一、识字加油站

1.谈话引入: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点的词语?比如教育局、法院、学校、医院等等。2.出示生字词卡片,老师带读。3.教师引导:大致理解词义。4.学生自由认读,同桌互相指读。5.老师指名读,检查认字情况。

6.根据主题(地点名称)扩展词语,比比谁写的词汇多。

二、字词句运用 1.字词运用。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2)观察所列字的偏旁结构,找出这些字的特点。(3)小组比赛认字写字,看谁写的字既准确又美观。(4)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再举出其它一些易错字。2.词句运用

(1)试读句子,体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在不借助词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根据句意大胆猜想词语意思。

(2)在词典或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3)引导学生发现体会各词语的特征及与句意的关系。

第二课时(写话展示台)

一、写话

1.情境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圆的而有时候是船形的呢?为什么动物要冬眠呢?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呢……我想同学们心中也会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但有些你无法解答的问题其他小伙伴也许知道答案,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吧!

(1)引导学生拿出纸笔,将纸剪成小卡片,在小卡片上写出想问的三到五个问题,然后把学生的卡片收上来,再发给全班同学,拿到卡片的学生对卡片上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统一展示。

(2)教师对每个问题及其答案进行评议并对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解答。

(3)指导学生在每张卡片上的问题后面写上问题的答案,并在班级墙上展示,供学生观看。

二、展示台

1.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展示自我:

13(1)你带来了什么书放在了图书角?(2)你平常喜欢读什么书?(3)你从所读的书里学到了什么? 2.互相推荐书单。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一、日积月累

1.出示课件,由农民辛苦耕种图导入《悯农》(其一)这首诗。2.诵读古诗,认读古诗中的生字词。(1)指导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古诗,指名学生朗读古诗。3.理解古诗,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诗中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含义。(2)指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4.巩固深化、升华情感。

(1)提问: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古诗的内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想一想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或心情。

5.课外延伸

展示课前搜集的描写农民、养蚕人等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古诗,向大家分享,并用自己的语言大致讲解一下古诗意思。

二、我爱阅读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地质()

厚()

勘()探

脚印()

矿()物

埋()

岩()石 雨痕()读()书 煤炭()()波浪()

刨()根问底

宝藏()2.我会加量词。

一()石头 一()陆地 3.辨识多音字。一()书

一()高山

一()小鱼 一()树叶

4.借助字词典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勘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矿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刨根问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思考问题:

(1)谈谈对岩石的印象,思考“书”为什么要加引号?

(2)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和地质勘探有关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质勘探呢?

(3)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矿物”。(4)岩石上都“写”了哪些内容?

(5)阅读第10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岩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6.课件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如煤炭、石油、岩石。科普有关地质方面的小知识,如煤炭、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岩石的分类,地质层的形成,恐龙的形成等。

第二篇: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5、古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三、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练习-----课堂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四、精讲点拨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巩固练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练习写字

六、拓展提升

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绝句》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交流自学所得: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四、精讲点拨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2、配乐读。3、背诵

五、巩固练习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六、拓展提升:学生课外找找李白、杜甫的诗歌诵读。

七、板书设计: 雷雨

一、教学内容: 雷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及雷声录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练习-----课堂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巩固练习: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六、拓展提升:观察一场雨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雷雨前:自由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老师小结归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2、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四、精讲点拨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在网上。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3、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4、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七、板书设计: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一、教学内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启发学生儿童观察研究大自然,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指导学生收集辨别方向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练习-----课堂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如果你迷路了,会怎样想?板书:慌张,理解词语的意思。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学了之后,就是迷了路你也不会害怕!

出示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按自学四步骤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针、忠、盏、稠。

强调“盏”字的读音。

2、用自己的方法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给生字扩词。3、展示朗读:小组内读课文,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推荐小组组员,展示朗读,并说说推荐原因。全班交流。(正音)

四、精讲点拨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种天然指南针?用横线划出。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太阳 北极星 大树 沟渠里的积雪

3、说话练习:用句式:课文介绍了天然的指南针有„„练习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五、巩固练习

重点指导:导、盏、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学习名言,自信地夸夸自己。

2、师:这自信的声音比任何语言都来得美,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3、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告诉我们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这天然的指南针分别是什么?

随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二、自读自悟

1、师:它们是怎样准确地指明方向的?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轻声读课文2~5自然段,你在文中发现了什么?用“”划一划。

2、学生自读自悟。

三、检查学习情况

1、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相关段落。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⑵ 说说自己的发现。

⑶ 做实验:课件演示。手电筒笔杆让学生用手势指出方向。

⑷ 互动游戏:谢老师迷了路,你们来当太阳,帮我指明方向。

⑸ 质疑:这段话里有疑问吗?比如:太阳中午的时候为什么在南边?(课件演示)拓展:如果是早上的太阳,你能辨别方向吗?(学习词语:旭日东升)傍晚的太阳呢?(夕阳西下)比如:太阳为什么是忠实的向导?理解“向导”“忠实”,因为太阳都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中午的时候在南边,按一定的轨迹运转,是可以信任的,可靠的,所以说是忠实的向导。

⑹ 朗读指导。

四、精讲点拨

1、指名读第三节。

2、教学第四自然段:

⑴ 指名读。

⑵ “大树”自述指点方向的方法:戴上树枝帽,上台把自己的方法介绍大家。

⑶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大树”吗?比如:为什么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的北方?:南稠北稀。

5、教学第五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课文没给我们答案,谁来解决这个疑问?理解“沟渠”,⑶ 把“北”“南”代进课文读一读。

五、巩固练习

小结:刚才我们在很多游戏当中,明白了天然指南针是怎样准确给我们指点方向的,老师出了道题向考考你们。

六、拓展升华

1、课文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还有很多天然指南针,你还知道哪些? 2、师: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多看书多请教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七、板书设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南面

北边

中午:

太阳

树影

黑夜:

北极星

细细观察,阴雨天:

树叶稠

树叶稀

多多去想

18、《太空生活趣事多》

一、教学内容:《太空生活趣事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练习-----课堂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激趣导入,出示媒体讲述:这两位叔叔是谁,你们认识他吗?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练读2至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3、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四、精讲点拨

1、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太空、宇航员、杯子、失去、半空中、平稳、穿鞋、洗澡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空、员、失、半、平、穿、洗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空、平、洗、杯”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五、巩固练习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洗)。2.学生仿写,师生评议。

六、拓展提升

朗读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导入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2.全班比赛。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讨论,太空生活何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四、精讲点拨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2.以“我要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五、巩固练习:读拼音,写词语。yǔ zhòu()shī qù()

lì liàng()róng yì()yù shì()

六、拓展提升

1.在太空生活,由于失重,睡觉会飘来飘去;喝水倒不出来;走路不能使劲;连洗澡也不容易,水总是漂浮在空中。这多有趣呀。不过,这些难题,科学家都想出办法来对付了。太空生活有趣的事不止这些,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2.以“我要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识字认字,注意书写笔画和字形结构。2.会根据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内容。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并能写出自己心中的疑惑。4.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内容。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难点

1.能在句子中根据语境推断出词语的意思。

2.能大胆写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多问为什么,展开想象,引发对大自然的思考。

3.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出示各场馆图片,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游览这些地点。2.出示图片及对应名称。同学们认识这些建筑物,那么会读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

3.去掉词语拼音,认读词语。(结合图片,以图识字)4.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

5.出示第一组字“含、迎、留”,指名说出它们的笔顺,全班一起书空,梳理笔顺。

6.出示第二组字“荡、满、敬”,指名说说它们的汉字结构。指导:“荡”是上下结构,“满”“敬”是左右结构。学生书空练习,梳理笔顺。

7.完成课本生字的书写,每组字抄写两遍。教师巡视,注意书写姿势。

二、猜词意

1.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

(1)指出“喧闹”这个词,让同学们根据这句话的语境,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可真聪明,你们是怎么猜到的?(根据语境,“安静的码头一下子喧闹起来”,应该与“安静”相对,所以是喧哗吵闹的意思)

2.出示另外两个句子,小组讨论。

3.讨论结束后,指名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交流猜测词意的方法。指导:可以根据语境,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字形结构、偏旁部首猜测词意。“暗示”: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泄露”:不该让人知道的事让人知道了。

三、我爱问“为什么”

1.(教师范读短文)我们的小伙伴明明有这么多好奇的问题想知道呢,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很想知道呢?展开你的想象,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2.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注意不会写的字写拼音。3.写好卡片,小组成员交换看。每组选出一张制作最精美的卡片作品,张贴在教室展示墙上。

4.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举手起来说一说。

教师:有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得出了答案,但还有一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解答出来,别忘记告诉提问者哦,与他一起探讨一下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书借阅公约 1.全班齐读图书借阅公约。

2.对认真负责的图书管理员提出表扬。

3.对图书借阅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反馈,提醒学生注意。4.全班再齐读图书借阅公约,加强遵守意识。

二、走进古诗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背一背。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其一)》)2.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3.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4.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出意思,教师及时帮助指导)

三、我爱阅读

导入:同学们见过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多大?今天,我们的小伙伴川川去爬山就见到了一本最大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究竟有多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1.学生自由读,注意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一共有13个自然段)3.按段落划分,指名轮流朗读短文。

4.教师:岩石上有哪些字和图画?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

5.教师:从这本岩石书上,我们能读到哪些内容?请你默读短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集中在第10、12自然段指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6.出示“刨根问底”。教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根据语境猜一猜?(指名说)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精神。

8.教师:原来这本最大的“书”是岩石书啊!读了这本书,也就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宝藏了。你们想去找宝藏吗?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篇短文吧!(学生自由读短文)

四、小结

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掘,只要我们能像川川一样有“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时常问“为什么”,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宝藏。

教学反思:

第三篇: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大禹治水虽然吃尽千山万苦,却仍意志顽强的语气。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洪灾、无家可归”等,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教学难点:

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组词语 洪(洪灾)(洪水)毒(有毒)(毒蛇)蛇(毒蛇)(蛇尾)兽(野兽)(禽兽)伤(受伤)(伤害)灾(灾难)(灾害)难(灾难)(苦难)继(继续)(后继有人)续(后续)(继续)退(后退)(退步)被(被动)(被子)耕(耕田)(耕地)恢(恢复)(天网恢恢)

3、你能用洪水淹没毒蛇猛兽恢复安居乐业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生一个什么故事吗?

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呢?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完了吗?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把它们圈出来。2.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1)哪些词语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泛滥淹没冲毁)(2)抓住这些词语,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

(3)淹没了田地,人们将——冲毁了房屋,人们将—— 谁再来读读?

3.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

过渡:这一切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所以——

三、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

板块一体会“治水”决心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1.指名读。是啊,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真该治一治它!板书:治好它 2.谁愿意做禹,再把决心表一表?(决心还不够坚定!决心很大)3.咱们一起来表表决心。(齐读,读好“下决心”)

过渡:禹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禹做了哪些事情?

禹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板块二感受大禹的无私

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据说禹为了寻找治水的好办法,他的脚跟泡烂了,脚上的皮磨破了,汗毛都磨光了。这么多的苦都尝遍了就叫做吃尽了”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禹?(„„„„)

第二课时

板块三感知“治水”之智 没有挖土机挖河,没有炸药炸山,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大禹劳动时怎么干的?多不容易呀!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练读。读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了禹的父亲鲧(gǔn),他治了9年的洪水,采用的是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这种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叫——疏,治水最后取得成功,从这里你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爱动脑筋、肯吃苦、有智慧)感受禹治水的艰辛和智慧。

过渡:禹治水13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第三自然段就有一个,请小朋友读一读,然后请读得认真的小朋友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四、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大家读得很投入。谁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故事听完了,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读得最用心!你会填吗?

3.出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禹的儿子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4.禹真的不想妻子和儿子吗?那为什么到家门口也不进门去看看?谁代表大禹说句话?

5.是的,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造福,真是——大公无私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叫作——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说)

五、深悟文本,提升形象

1.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三年啦,禹一心一意扑在治水的工作上,终于“洪水被制服了”,洪水像听话的孩子,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

2.让我们怀着对大禹的感激之情,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3.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你觉得这还是什么样的日子呀?(幸福、快乐、安居乐业)

4.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5.是的,所以呀,大家非常感激大禹,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6.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为他塑了像,你能代表当时的百姓表达一下对大禹的感激之情吗?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像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多得数不请,有:开天的盘古,补天的女娲,尝药的神农,射日的后羿„„课后,我们多读读这些故事,不知不觉,我们身上也会感染他们的优秀品质,也许有一天,你的名字也将代代相传。

六、指导书写,阅读链接 指导生字:洪、灾、难、道等

1.观察字形:这些字分别是什么结构? 2.师指导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教材上的第75页习题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3.推荐阅读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板书:

大禹治水

奔走 疏导开通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安居乐业

16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于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3.集体认读生字词。朱(朱德)(朱红)德(德行)(品德)扁(扁担)(压扁)担(担子)(扁担)志(志气)(志向)伍(队伍)(行伍)敌(敌人)(敌军)抽(抽到)(抽签)陡(陡坡)(陡峭)难(困难)(难办)斗(北斗七星)(升斗)仗(打仗)(仗势欺人)疼(心疼)(疼痛)根(树根)(根本)料(意料)(预料)敬(尊敬)(敬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斗笠”?(2)“会师”“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同甘共苦)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我要介绍的地方就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大家想去体验一下吗? 2.教师(板书:泼水节)相机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3.教师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课件,初步感受泼水节的热烈场面。4.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

5.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6.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

7.再观察图画,图上的人们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

(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人们手里有的拿着碗,有的包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8.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9.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泼(泼洒)(泼水)度(度过)(一年一度)敲(敲门)(敲打)龙(龙舟)(龙船)驶(驾驶)(行驶)容(容易)(笑容)踩(踩到)(踩死)铺(铺上)(铺开)盛(盛饭)(盛满)碗(碗筷)(大碗)祝(祝福)(祝愿)福(福气)(有福)健(强健)(健康)康(安康)(康复)寿(长寿)(寿命)(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初读情况(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主要讲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1~3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短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开时就是泼水节到来时,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火红火红的)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今年”指哪一年?(今年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人们特别高兴。“今年”指1961年)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们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画出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敲起赶来撒满欢呼)如果把“赶来”换成“走来”行吗?为什么(“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大家都愿意来到最热闹的地方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听说周总理也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总理,大家恐怕来晚了,赶不上和周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个大早。)

人们把最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表示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和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以看出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一读有关句子。“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江面驶过很多轮船,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非常热闹。)“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读?(人们渴望见到总理,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人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用欢呼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名读,齐读。3.学习第4~6自然段

(1)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自然段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以及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的情景。)

(2)看图上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一段中描写总理动作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说明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和人民是一家人。)

(4)小组学习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民祝福。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他健康长寿。)

(5)齐读第6自然段,这一段写了什么?(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把节日热烈、欢愉的气氛推向了高潮。4.学习7~8自然段

(1)这两个句子各用上叹号表达了什么?“幸福哇”“难忘啊”提到句子前面起突出和强调作用。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难忘的?(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把幸福欢及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难忘”。

四、总结

我们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我们齐读课文,来表达我们队总理的热爱吧!1.齐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填空,再读一读。

()的地毯()的龙船()的头巾()的花炮()的泼水节()的山峰

(鲜红的地毯漂亮的龙船水红色的头巾好看的花炮难忘的泼水节高高的山峰)

二、自学生字

1.小组互查生字的读音。

2.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哪儿容易错,相互提醒。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小组学习情况。2.识记生字,对号入座

3.指导书写。学生仿写,写在书上的田字格里。4.给生字组词。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总结

本课生字较多,希望同学们选择最巧妙的方法,准确记忆。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傣族人民

泼呀,洒呀笑哇,跳哇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教学目标:

1、看懂图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

2、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整讲述故事的能力,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交流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重点难点:看懂图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要求

1、早就听说我们二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个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能写善画,很会看图讲故事、编故事呢?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看图讲故事、编故事。有没有信心?再大声一点!

3、请你们把书打开81页,这节课我们要看这幅图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听老师读图下的两段话,看看有会么要求?(板书:看——想——说)

二、观察图意,指导方法

1、引入课题,出示图画。

(1)请你们看,图中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2)学生自由看图,看懂了举手向老师示意。

(3)孩子们:请把书放好,看大屏幕。你们看懂了?

2、观察图意,分图说话。(1)幻灯片出示第一幅图

①、看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②、他们吃饭是在什么时候呀? ③、他们在什么地方吃饭呢?

④把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连起来说说。板书:(吃饭)(2)幻灯片出示第二幅图

①大家看看第二幅图,图上又来了谁?

②孩子在做什么?爸爸开门做什么?(板书:看书)(3)幻灯片出示第三幅图

①仔细观察第二幅和第三幅图,看看孩子和爸爸有什么变化? ②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三幅图。(4)幻灯片出示第四幅图

①餐桌前是谁和谁?谁不在?猜猜他做什么去了? ②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那第四幅图谁来说说呢?(5)幻灯片出示第五幅图 ①猜猜妈妈可能会说什么? ②谁能来说说?(6)幻灯片出示第六幅图

①猜猜第六幅图可能画的什么? ②把你想像的画面用语言进行描述。

3、完整叙事,交流评价。

(1)那你们能把六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请看要求,(幻灯出示)齐读,按要求试着跟你的同桌说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补充。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介绍一下?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完后可以评价,也可以补充。

(3)你觉得自己说得怎样?(4)抽生评价。

三、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刚才同学们编的故事都很不错,你们愿意做个小演员,把你们编的故事演一演吗?(幻灯出示图片),读题目要求,想一想:这个故事需要几个角色:小明、爸爸、妈妈,剩下的小朋友就请做观众,对于成员的表演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轮流进行表演。好,现在开始吧!

2、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故事的表演。

四、感悟故事,拓展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大家学到了很多:A、养成阅读的好习惯。B、学会了怎么样说清一件事。C、在交际活动中,培养了认真倾听、合作的良好交际习惯,老师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5、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看的书《绿影仙踪》,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五、总结: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美好、很可爱,同时,书中也有许多乐趣,让我们畅游书的海洋吧!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

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4、学习“我的发现”,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识字。

5、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6、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另外组词: 轿(轿子)(花轿)救(救命)(营救)摩(摩的)(摩托车)托(拜托)(托住)防(预防)(防止)渔(渔夫)(渔民)货(货车)(货物)科(学科)(科目)考(考察)(考试)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车或船?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洒水车 长长一条龙,走路轰隆隆,跨河又钻洞,呜呜向前冲,载客又运货,运输立大功。火车

用脚踩,不需要用汽油的车。自行车

要排队等,一个一个投币才能坐的车。公共汽车 失火的时候一定需要它帮忙。消防车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小朋友真棒!都猜对了

4、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看谁读得准。盛开床铺种子好人分别 盛饭铺路耕种好客水分 重新高兴口号干净难忘 重点兴起号叫干活灾难

2、看谁能给这些多音字注上拼音。

3、师出示正确的拼音,生检查自己的注音情况。

4、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多音字还有哪些?

5、我会选一组多音字说话。

6、请同学交流汇报。

7、感受标点符号的奥秘。句号:表述完整的一句话。问号:用于问题的末尾。感叹号:又称惊叹号、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

8、学生试着给3个句子打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2)我们去公园玩公园花真多呀(3)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呢

9、想一想一般以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问号?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感叹号?

10、你能说一句问句和感叹句吗?

三、我的发现。

1、先观察,再读一读,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巴—把爸吧 包—饱抱炮 方—放防房 青—清晴情 马—妈蚂吗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4、感叹中国汉字的魅力。

四、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多音字引入新课。

二、日积月累

1、师: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积累什么吗?

2、打开83页,读读:

(1)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2)志当存高远。

-----《诫外生书》(3)有志不在年高。

-----《传家宝》

3、读了这3个句子,你还想再了解些什么?

4、简要了解出处及用法。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南朝《后汉书•耿弇传》中《临淄劳耿弇》(刘秀):“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志当存高远,志:志向。存:怀抱。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有志不在年高,下句是无志空长百岁。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心里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

5、想一想,这3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6、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志向?有什么目标?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7、全班交流。

8、师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只要心中有了理想,我们便会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

三、我爱阅读:鲁班造锯

1、读一读。

鲁班是我国春秋时期有名的工匠和发明家。相传木工用的锯,就是鲁班发明的。有一回,鲁班领着大家建造一座宫殿,需要很多大木料,于是让他的徒弟们上山去砍树。当时还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几棵。鲁班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看。

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提醒的鲁班,他想如果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 鲁班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一试,果然又快又省力。鲁班就这样发明的锯。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锯。

2、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讨论:鲁班是根据什么来造锯的?

4、和同桌讲一讲鲁班造锯的过程。

5、鲁班根据小草上的小齿便发明了锯子,那人们还根据大自然中的哪些动植物及现象有了新的发明的?

6、请同学交流。

7、拓展:你想根据生活中的哪些特别进行发明创造?仔细想一想。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第四篇: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15.大禹治水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

四、教具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五、课堂巩固训练

1、读生字、词语

2、读课文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三、检查自学情况

1、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四、教师精讲点拨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五、课堂巩固训练

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2.读后交流体会。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七、〔板书设计〕

洪水肆虐

大禹治水{ 治水过程 智慧超群 无私奉献 洪水退却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16.朱德的扁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感受革命领导人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读文。

四、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教学光碟。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小朋友们,你都认识哪些革命伟人呀? 2.你认识他吗?读“朱德”,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师补充朱德生平: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可以说,他是一位很会打仗的大将军。但是,今天,等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感受到朱德的另一面。2.指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质疑课题。

简单介绍扁担: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都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我认为扁担具有杠杆作用,不仅为我们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省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自读课文三遍,并自学生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

2、出示词,指名读。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指读第一段,正音。说说时间、地点和人物。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2)指读第二段,正音。这段讲了什么?(3)指读第三段,正音。看看一共有几句话。

五、课堂巩固训练

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3.师在黑板上范写,生在书上或本上写。4.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扩词。5.生描红、临写。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能运用相关句型。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受革命领导人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2.大家看,朱德同志正挑着扁担向我们走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课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小朋友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朱德同志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挑扁担呢。

2.指读相关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会师”是什么意思?当时朱德同志带领着革命起义队伍,而毛泽东带领了八路军,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井冈山。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到达了井冈山,互相碰面了。这叫„会师。

(2)井冈山上就是朱德的队伍了。山下是日本鬼子。你能说出,红军是哪部分队伍吗?(山上的队伍)

(3)那正是咱们的队伍。虽然占据了山上这个有利位置,但是,山下就是„„生:敌人。

你感觉红军所在的地方怎么样?(危险)3.请你读出危险的感觉。指读第一自然段。4.齐读。

1.井冈山不仅是个危险的地方,它让红军们面临了另一个困难。请你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红军的困难在哪里。2.指名说。(粮食不够)

3.你从哪里看出来?指读相关句子(第一句)

4.要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储备足够的粮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了?(没有)你从哪个词语里看出来的?(必须)5.是呀,你能给“必须”换个词语吗?(只能、只有、一定„„)6.再指读第一句。你能用必须说句话吗?

7.指读第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井冈山的粮食不多;红军要去茅坪挑粮食)

8.茅坪在哪里?(山下很远的地方)。9.交流。指读。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1)茅坪很远。“五六十里”,说明远。指读。

(2)路难走。“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想象,走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

10.这位战士,这么难走的路,你愿意去挑粮吗?为什么呀? 11.书本上战士们是怎样的心情?指读第三句。从哪里看出来。12.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德有几根扁担? 2.交流答案。(两根)

3.你怎么知道是两根?(第一根朱德挑了之后,被一个同志藏掉了,于是他找了第二根)

4.为什么这个同志要藏朱德的扁担呢?自己读第2-3句话。思考。5.指读。

6.朱德怎样挑粮的?指读相关句子。

7.挑了多少粮食?(满满的一担粮食)反复指读,读出多。8.采访:朱德同志,你挑那么多粮,累不累?你什么心情呀?为什么?

9.大家知道吗?白天,朱德要关心战士的身体,要检查军队情况,要观察敌人动向;晚上,他又要担心大家有没有休息好,有没有挨冻、饿着,他还要侦查敌情。你感觉朱德的工作怎么样?(很多,很繁重)10.所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生接读。11.这位小战士,你干嘛要藏朱德的扁担呀?为什么呢? 12.朱德同志丢了扁担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第4句话。13.交流。回答问题。

14.你认为朱德做扁担花了多少时间?(一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连夜)指读。你还从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 15.朱德的第二根扁担什么样?(刻了朱德记)

16.为什么要刻呢?(不要再丢了)这三个字表示什么?(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18.采访:小战士,你还想藏朱德的扁担吗?为什么?

五、课堂巩固训练 1.齐读全文。

2.课文学完了,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呢?

3.大家看,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他毫不摆架子,却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我们都要尊敬他呢。还有哪些革命伟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起记下他们的名字:毛泽东、邓小平、陈毅、朱德。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板书设计第 27课 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道去挑粮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17.难忘的泼水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4.检查初读情况。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四、教师精讲点拨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指名读第2 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这句中有一个比喻,生动形象。

(3)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五、课堂巩固训练

1.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周总理穿的什么样的衣服。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2.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

3、读、议第五自然段。(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男生扮演周总理,女生扮演傣族人民,一边泼水一边祝愿,想想怎么说呢? 启发想象: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读生字,齐读,点名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感悟课文中所写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特别的中的氛围。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思考:(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重点指导:“恩”上半部不是“田”;“泼”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凤”不要写成“风”;“鲜”,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寿”下边的“寸”要写小一些;“脚”三个部件的高矮不同。

三、检查自学情况: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指导学生自己组词填写,再统一交流。2.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多音字,给大家说说。3.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不仅仅是本课的

五、课堂巩固训练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想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祝贺语,并举一两个例子。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请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 6 月 24 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他们白天进行斗牛、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有的则手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蒙古族小伙子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而其他人则在一旁随着琴声边唱边跳,快乐极了。

七、板书设计:

17.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

共渡泼水节 祝福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

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4、学习“我的发现”,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识字。

5、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6、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另外组词: 轿(轿子)(花轿)救(救命)(营救)摩(摩的)(摩托车)托(拜托)(托住)防(预防)(防止)渔(渔夫)(渔民)货(货车)(货物)科(学科)(科目)考(考察)(考试)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车或船?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 来边唱歌。洒水车

长长一条龙,走路轰隆隆,跨河又钻洞,呜呜向前冲,运货,运输立大功。火车

用脚踩,不需要用汽油的车。自行车

要排队等,一个一个投币 才能坐的车。公共汽车 失火的时候一定需要它帮忙。消防车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小朋友真棒!都猜对了

4、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盛开 床铺 种子 好人 分别 盛饭 铺路 耕种 好客 水分 重新 高兴 口号 干净 难忘 重点 兴起 号叫 干活 灾难

2、看谁能给这些多音字注上拼音。

载客又

3、师出示正确的拼音,生检查自己的注音情况。

4、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多音字还有哪些?

5、我会选一组多音字说话。

6、请同学交流汇报。

7、感受标点符号的奥秘。句号:表述完整的一句话。问号:用于问题的末尾。

感叹号:又称惊叹号、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

8、学生试着给3个句子打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 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2)我们去公园玩 公园花真多呀(3)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 是什么树呢

9、想一想一般以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问号?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感叹号?

10、你能说一句问句和感叹句吗?

三、我的发现。

1、先观察,再读一读,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巴 —把 爸 吧 包 —饱 抱 炮 方 —放 防 房 青 —清 晴 情 马 —妈 蚂 吗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4、感叹中国汉字的魅力。

四、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多音字引入新课。

二、日积月累

1、师: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积累什么吗?

2、打开83页,读读: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2)志当存高远。-----《诫外生书》(3)有志不在年高。-----《传家宝》

3、读了这3个句子,你还想再了解些什么?

4、简要了解出处及用法。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南朝《后汉书·耿弇传》中《临淄劳耿弇》(刘秀):“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志当存高远,志:志向。存:怀抱。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有志不在年高,下句是无志空长百岁。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心里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

5、想一想,这3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6、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志向?有什么目标?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7、全班交流。

8、师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只要心中有了理想,我们便会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

三、我爱阅读: 鲁班造锯

1、读一读。

鲁班是我国春秋时期有名的工匠和发明家。相传木工用的锯,就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回,鲁班领着大家建造一座宫殿,需要很多大木料,于是让他的徒弟们上山去砍树。当时还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几棵。鲁班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看。

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提醒的鲁班,他想如果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

鲁班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一试,果然又快又省力。

鲁班就这样发明的锯。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锯。

2、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讨论:鲁班是根据什么来造锯的?

4、和同桌讲一讲鲁班造锯的过程。

5、鲁班根据小草上的小齿便发明了锯子,那人们还根据大自然中的哪些动植物及现象有了新的发明的?

6、请同学交流。

7、拓展:你想根据生活中的哪些特别进行发明创造?仔细想一想。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六单元(课文)

5.大禹治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精准规范的语言,如“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挖通大河”“劈开大山”等动宾搭配的词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积累;文中“九条”“九座”“十三年”“三次”“十多岁“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是遥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大x疆,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英雄、伟大人物?(生自由说)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英雄——禹(板书课题),齐读三遍。

3、简介禹,质疑,从题目上,你们可以看出写大禹什么事吗?

[一步步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各自然段序号,分别说说哪个自然段写治水前、治水、治水后。

2、出示小黑板,指名填空。

第()自然段写洪水危害老百姓;

第()自然段写大禹治水经过及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自然段写洪水被制服,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这一环节的设定,让学生脑子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

4、师范读课文

[加强朗读训练]

5、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教学生字、出示生字:治、洪、害、姓、理、形、通、被、制、伟

2、指名读。

3、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可同位互相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加深对字的记忆。]

4、老师范写生字。

5、学生在书上描红书写。

四、作业。

用本课生字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引读第4自然段。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朋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过渡,提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课文,认识大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了解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教师用简笔画勾画出淹没的农田,冲到房屋的洪水。

(1)在平日里,水都在农田下,发洪水时(边画洪水边说)洪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人们没有粮食吃)

(2)继续画: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意味着什么?(人们没有家了,也就无家可归了)

5、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

6、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运用板画与介绍,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都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

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两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五、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来读一读。

六、讲故事。

把你最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洪水肆虐

大禹治水{治水过程

智慧超群

无私奉献

洪水退却

教学反思:

16.朱德的扁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时,和大家一起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他虽身为革命领袖,却以身作则,与普通战士一起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课文叙述生动详细,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革命战士间的互助互爱,同甘共苦的精神,但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要放入情境中好好体会。本教学设计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表现出色。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感受革命领导人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读文。

教学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都认识哪些革命伟人呀?

2.你认识他吗?读“朱德”,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师补充朱德生平: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可以说,他是一位很会打仗的大将军。但是,今天,等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感受到朱德的另一面。

3.指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质疑课题。

简单介绍扁担: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都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我认为扁担具有杠杆作用,不仅为我们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省力。

4.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

二、新授课

.自读课文三遍,并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1)指读第一段,正音。说说时间、地点和人物。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2)指读第二段,正音。这段讲了什么?

(3)指读第三段,正音。看看一共有几句话。

齐读第三自然段。

现在你能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回答刚才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师在黑板上范写,生在书上或本上写。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扩词。

4.生描红、临写。

四、写话

用本课的生字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词语。

2.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3.大家看,朱德同志正挑着扁担向我们走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朱德同志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挑扁担呢。

2.指读相关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会师”是什么意思?当时朱德同志带领着革命起义队伍,而毛泽东带领了八路军,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井冈山。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到达了井冈山,互相碰面了。这叫…会师。

(2)井冈山上就是朱德的队伍了。山下是日本鬼子。你能说出,红军是哪部分队伍吗?(山上的队伍)

(3)那正是咱们的队伍。虽然占据了山上这个有利位置,但是,山下就是……生:敌人。

你感觉红军所在的地方怎么样?(危险)

3.请你读出危险的感觉。指读第一自然段。

4.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井冈山不仅是个危险的地方,它让红军们面临了另一个困难。请你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红军的困难在哪里。

2.指名说。(粮食不够)

3.你从哪里看出来?指读相关句子(第一句)

4.要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储备足够的粮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了?(没有)你从哪个词语里看出来的?

5.是呀,你能给“必须”换个词语吗?(只能、只有、一定……)

6.再指读第一句。你能用必须说句话吗?

7.指读第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井冈山的粮食不多;红军要去茅坪挑粮食)

8.茅坪在哪里?(山下很远的地方)。

9.交流。指读。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1)茅坪很远。“五六十里”,说明远。指读。

(2)路难走。“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想象,走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

0.这位战士,这么难走的路,你愿意去挑粮吗?为什么呀?

1.书本上战士们是怎样的心情?指读第三句。从哪里看出来。

2.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德有几根扁担?

2.交流答案。(两根)

3.你怎么知道是两根?(第一根朱德挑了之后,被一个同志藏掉了,于是他找了第二根)

4.为什么这个同志要藏朱德的扁担呢?自己读第2-3句话。思考。

5.指读。

6.朱德怎样挑粮的?指读相关句子。

7.挑了多少粮食?(满满的一担粮食)反复指读,读出多。

8.采访:朱德同志,你挑那么多粮,累不累?你什么心情呀?为什么?

9.大家知道吗?白天,朱德要关心战士的身体,要检查军队情况,要观察敌人动向;晚上,他又要担心大家有没有休息好,有没有挨冻、饿着,他还要侦查敌情。你感觉朱德的工作怎么样?(很多,很繁重)

0.所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生接读。

1.这位小战士,你干嘛要藏朱德的扁担呀?为什么呢?

2.朱德同志丢了扁担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第4句话。

3.交流。回答问题。

4.你认为朱德做扁担花了多少时间?(一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连夜)指读。你还从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

5.朱德的第二根扁担什么样?(刻了朱德记)

6.为什么要刻呢?(不要再丢了)这三个字表示什么?(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8.采访:小战士,你还想藏朱德的扁担吗?为什么?

五、总结

.齐读全文。

2.课文学完了,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呢?

3.大家看,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他毫不摆架子,却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我们都要尊敬他呢。还有哪些革命伟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起记下他们的名字:毛泽东、邓小平、陈毅、朱德,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提前准备好的有关伟人故事的。)

六、写话。

写一写身边的有关感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第27课

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

一道去挑粮

山高路陡

教学反思:

7.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恩来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的傣家儿女。有的拿着银壶,有的端着花碗,有的敲着象脚鼓,有的打着镲,大家十分高兴。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讲了周恩来总理同傣家儿女过泼水节的情形。课文共8段,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标:、会认17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准备:

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畅所欲言)

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4.补齐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

3.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认读。

三、指导写字。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重点指导:“恩”上半部不是“田”;“泼”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凤”不要写成“风”;“鲜”,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寿”下边的“寸”要写小一些;“脚”三个部件的高矮不同。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四、写话。

用本课的生字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读生字,齐读,点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感悟课文中所写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特别的中的氛围。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思考:(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这句中有一个比喻,生动形象。

(3)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周总理穿的什么样的衣服。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2.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

(四)读、议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男生扮演周总理,女生扮演傣族人民,一边泼水一边祝愿,想想怎么说呢?

启发想象: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

(五)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三、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指导学生自己组词填写,再统一交流。

2.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多音字,给大家说说。

3.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不仅仅是本课的。

四、拓展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请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6月24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他们白天进行斗牛、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有的则手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

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蒙古族小伙子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而其他人则在一旁随着琴声边唱边跳,快乐极了。

五、写话。

写一写我们过六一或是12.9大合唱时的情景,注意抓住一个点一个细节来写。

板书设计:

7.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

共渡泼水节

祝福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教学目标:、看懂图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

2、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整讲述故事的能力,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交流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重点难点:看懂图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要求、早就听说我们二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个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能写善画,很会看图讲故事、编故事呢?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看图讲故事、编故事。有没有信心?再大声一点!

3、请你们把书打开81页,这节课我们要看这幅图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听老师读图下的两段话,看看有会么要求?(板书:看——想——说)

二、观察图意,指导方法

、引入课题,出示图画。

(1)请你们看,图中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学生自由看图,看懂了举手向老师示意。

(3)孩子们:请把书放好,看大屏幕。你们看懂了?

2、观察图意,分图说话。

(1)幻灯片出示第一幅图

①、看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②、他们吃饭是在什么时候呀?

③、他们在什么地方吃饭呢?

④把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连起来说说。板书:(吃饭)

(2)幻灯片出示第二幅图

①大家看看第二幅图,图上又来了谁?

②孩子在做什么?爸爸开门做什么?(板书:看书)

(3)幻灯片出示第三幅图

①仔细观察第二幅和第三幅图,看看孩子和爸爸有什么变化?

②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三幅图。

(4)幻灯片出示第四幅图

①餐桌前是谁和谁?谁不在?猜猜他做什么去了?

②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那第四幅图谁来说说呢?

(5)幻灯片出示第五幅图

①猜猜妈妈可能会说什么?

②谁能来说说?

(6)幻灯片出示第六幅图

①猜猜第六幅图可能画的什么?

②把你想像的画面用语言进行描述。

3、完整叙事,交流评价。

(1)那你们能把六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请看要求,(幻灯出示)齐读,按要求试着跟你的同桌说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补充。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介绍一下?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完后可以评价,也可以补充。

(3)你觉得自己说得怎样?

(4)抽生评价。

三、创设情境,表演故事、刚才同学们编的故事都很不错,你们愿意做个小演员,把你们编的故事演一演吗?(幻灯出示图片),读题目要求,想一想:这个故事需要几个角色:小明、爸爸、妈妈,剩下的小朋友就请做观众,对于成员的表演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轮流进行表演。好,现在开始吧!

2、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故事的表演。

四、感悟故事,拓展升华、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大家学到了很多:A、养成阅读的好习惯。B、学会了怎么样说清一件事。c、在交际活动中,培养了认真倾听、合作的良好交际习惯,老师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5、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看的书《绿影仙踪》,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五、总结: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美好、很可爱,同时,书中也有许多乐趣,让我们畅游书的海洋吧!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

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4、学习“我的发现”,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识字。

5、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6、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

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另外组词:

轿(轿子)(花轿)

救(救命)(营救)

摩(摩的)(摩托车)

托(拜托)(托住)

防(预防)(防止)

渔(渔夫)(渔民)

货(货车)(货物)

科(学科)(科目)

考(考察)(考试)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车或船?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

洒水车

长长一条龙,走路轰隆隆,跨河又钻洞,呜呜向前冲,载客又运货,运输立大功。

火车

用脚踩,不需要用汽油的车。自行车

要排队等,一个一个投币才能坐的车。公共汽车

失火的时候一定需要它帮忙。

消防车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小朋友真棒!都猜对了

4、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盛开

床铺

种子

好人

分别

盛饭

铺路

耕种

好客

水分

重新

高兴

口号

干净

难忘

重点

兴起

号叫

干活

灾难

2、看谁能给这些多音字注上拼音。

3、师出示正确的拼音,生检查自己的注音情况。

4、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多音字还有哪些?

5、我会选一组多音字说话。

6、请同学交流汇报。

7、感受标点符号的奥秘。

句号:表述完整的一句话。

问号:用于问题的末尾。

感叹号:又称惊叹号、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

8、学生试着给3个句子打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

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2)我们去公园玩

公园花真多呀

(3)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

是什么树呢

9、想一想一般以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问号?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感叹号?

0、你能说一句问句和感叹句吗?

三、我的发现。、先观察,再读一读,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巴—把爸吧

包—饱抱炮

方—放防房

青—清晴情

马—妈蚂吗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4、感叹中国汉字的魅力。

四、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多音字引入新课。

二、日积月累、师: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积累什么吗?

2、打开83页,读读:

(1)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2)志当存高远。

-----《诫外生书》

(3)有志不在年高。

-----《传家宝》

3、读了这3个句子,你还想再了解些什么?

4、简要了解出处及用法。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南朝《后汉书•耿弇传》中《临淄劳耿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志当存高远,志:志向。存:怀抱。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有志不在年高,下句是无志空长百岁。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心里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

5、想一想,这3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6、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志向?有什么目标?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7、全班交流。

8、师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只要心中有了理想,我们便会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

三、我爱阅读:鲁班造锯

、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讨论:鲁班是根据什么来造锯的?

4、和同桌讲一讲鲁班造锯的过程。

5、鲁班根据小草上的小齿便发明了锯子,那人们还根据大自然中的哪些动植物及现象有了新的发明的?

6、请同学交流。

7、拓展:你想根据生活中的哪些特别进行发明创造?仔细想一想。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下载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快乐的夏天”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古诗二首》《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学生可在本单元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课文目录 12 古诗两首…………………………………………………………… 池上………………………………………………………………… 小......

    人教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小编推荐)

    瑞安市莘塍镇第七小学 第五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生字新词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巢 (cháo) 瞅(chǒu) 雏(chú)呷(xiā) 垂蔓(chuí màn) 眼睑(jiǎn) 眸子(mïu) 流泻(liú xiè)斑斑驳驳(bān bó) 生意葱茏(shēnɡ yì cōnɡ lïn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语文园地六”选......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3、学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地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

    二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达标卷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第六单元达标卷一、照样子,连一连。(10分)二、用“√”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8分)1.晚饭时,我给爸爸盛(shèngchéng)了一碗饭,爸爸的脸上好像盛(shèngchéng)开了一朵花。2......